下雪的情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下雪的情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下雪的情景范文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平台互动有效性团结力凝聚力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已经25年。刚工作那几年,笔者教学的班额还小,每班50人左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创业。农民子弟涌入城市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这就造成了城市学校班额扩大的现象,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班额扩展到60多人,再加上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给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尽快适应和扭转这种局面,同时也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教师集思广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与时俱进。本文主要就在在大班额情形下,提出了英语课堂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作用、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的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它具有改善课堂内学生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克服了大班额情况下学生学习有效性不足的困境;它要求学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机械式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它对推进新课改向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实行有效教育和合作学习已有好几年了。本校英语学科在如何实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中不断摸索着,实践着,总结着,完善着。

如何使英语课堂达到高效?是本校英语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研究的课题。孟教授的有效教育理论给了很大的启示。

1、寻找方法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英语都感兴趣的。但教师可以寻求一些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1)学习了孟教授的有效教育理论后,在每周的英语学科组活动中,本校英语教师都会认真备课。将有效教育理念渗透在备课当中。同时寻求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学习了孟教授的有效教育理论后,笔者学校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同时做到资源共享。因为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是优化英语教学的有力保障。

(3)为学生搭建更多学习英语的平台。如:在各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演讲、英语歌曲表演、英语小品展示的方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个人所长,也发挥了集体的合作优势。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间情感的沟通、信息的交流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4)为了寻求到更多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学会放下身段,走入学生当中,聆听他们的心声。

(5)英语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投影、背投等先进教学设备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当然,在一节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

三、实行平台互动情景教学

怎样使英语课堂更加有效?做法是:

1.形成“超前预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英语学习理念。

2.以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情景激趣的英语教学,极大丰富活跃英语课堂。

3.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完善课前的英语演讲,提高教师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采用约定办法提高效率。

4.转变教学理念,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每堂课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构建平台。让学生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中和生成的平台中积极参与学习,形成鲜活的富有特色的英语课堂

6.将有效教育中的“要素组合方式”课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即“看、听、做、想、讲、动、静”互相转换。

7.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教育学习方式中的基本方式,也是灵魂。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着作用。

8.增加课堂的强化次数。英语课堂中单词、词组、句型强化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9.平台互动中的情景教学。

平台一:Let’s guess

平台二:Listening

平台三:Show time

平台四:Make a survey

通过平台互动的情景教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平台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体系。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以及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其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努力达到目标,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

下雪的情景范文2

【关键词】多种情境;小学数学;高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真正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在主动状态下进行学习和思考。在新的情境教学模式中,运用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深入,运用他们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有效提高数学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水平,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的作用,使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一、情境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的年龄教学,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运用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知识和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效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的思维敏感度能够大大提高,使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构建联系。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时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在多种情境下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结合情境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在丰富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思考,有效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根据班级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使创设的情境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特点,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1.创设游戏情境。由于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计算和理解的抽象知识,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和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速的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计算题目,并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学生当“猫”,一组学生当“老鼠”,让他们玩“猫抓老鼠”的游戏。让每一个小组中挑选一名学生回答黑板上的任意一道题目,回答正确的算作跑了一步,看看是“猫”抓到了“老鼠”,还是让“老鼠”逃跑了。在游戏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积极的思考、回答黑板上的问题,不仅提高了计算速度,还让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探究课本上的知识,不能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脱离了实际,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没什么用,在学习中不能积极思考,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把生活化的问题引入到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对生活的作用,激发他们想要学习数学的欲望。由于学生的年龄教学,在学习新知识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用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摆脱这种消极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的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创设多媒体情境。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其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让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的探究教材中的知识。在多媒体情境教学下,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转化成形象具体的图片,也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动态的画面演示出来,让学生在体验知识形成的同时,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深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让学生“认识钟表”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时钟,让学生认真观察时针、分针、秒针,从直观上分辨这三者的区别,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学会如何看时间。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转一圈;而分针走一小格,秒针正好转一圈。通过直观的学习,学生能够轻松、快速的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4.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利用问题来进行教学的情境。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使他们从对知识的表面认知过渡到本质认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的疑问,不是为了难道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有两只小熊,他们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为什么呢?就为他们手中的巧克力,都说自己的大,对方的小”,这时教师出示两块平行四边形的涂色卡纸,即两块“巧克力”。问学生:你们能帮助这两只小熊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比较这两块“巧克力”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到只有通过计算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比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进一步渗透通过计算才能科学准确地比较的教学思想。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使他们在直观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来进行情境创设,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下感知和体验数学知识,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下雪的情景范文3

关键词:建筑材料;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68-02

近年来,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培养出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改的重点。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讲授的内容还是教师个人的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本科教育的模式,并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鉴于此种情况,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大环境下,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建筑材料》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2,3],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精品(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成果,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建筑材料》是工民建相关各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建筑上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以及应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同时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课程目标及教学思路

《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常用材料技术性质、特性、应用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材料进行检测、验收的基本理论和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从事材料检测、验收、施工等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为此,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及多次修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经历,将《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大块。1.知识目标a.无机胶凝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b.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c.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d.砂浆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e.钢材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f.防水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g.其他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2.能力目标a.能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工程质量要求不同,合理选用建筑材料。b.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检。c.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试件制作、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检测、材料质量评价。d.能正确合理地填写、阅读材料质量检测报告单。e.能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确定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并填写配合比通知书。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应该与以往教学方式完全不同,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知识少讲、够用就行,增大实践教学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完全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

针对建筑大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应各类材料的质量检测及工程应用作为重点,同时应酌情加入一些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4]。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来工作进入工作岗位,能应用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去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教材存在普遍问题,传统建筑材料水泥、普通混凝土、钢材等常用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占有的篇幅很大,出现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教材对此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达到及时更新。那么就需要校企合作,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做到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同时,也要涉及工程中应用较普遍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其一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新的材料咨询,毕业再工地上若涉及新材料、新产品,让学生也能很快上手工作;其二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均以理论讲述为主导,试验操作为辅助。建筑材料类别比较多,知识点较分散,逻辑关系也不强,计算理论难懂[5],这使得刚走进大学学习的同学对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导致学生对该课程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深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当起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作者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提出了以下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将“做”安排在“学”的过程中,利用校内“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教学,边学边做,实现学做合一;二是将“做”穿插在“情境引领”教学设计中的“X+1”模式中,即当完成一个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后,即停课进行该学习情境的仿真实训,实现大的“学工交替”循环。针对情境化教学提出贯穿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的工学交替“八步教学法”。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创设问题等多手段创建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步:明确任务。让学生明确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具体学习目标,以及完成该学习目标后应达到的岗位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学习目标与岗位技能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步:知识准备。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来完成这一教与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工作。第四步:实训计划。由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训计划,并结合实训指导书将实训要求下达给学习小组。第五步:操作决策。操作决策主要是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实训计划分解安排每个学习组员的实训岗位分工和工作职能。这一环节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六步:动手实践。各学习小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老师下达的实训计划。该环节即检验了各小组知识准备的情况,同时也锻炼学习成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七步:三方评估。通过每个学习小组的自评、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互评、教师最终的点评对学习质量检查,完成学习成果的检测。第八步:问题反馈。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小组和教师对此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协助分析,找出问题,纠正不足。整个学习过程可以逐步提高学习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场地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需要将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移至建筑材料实训室。首先,对于每类建筑材料学生都会有直观认识。其次,在讲解材料性质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比如讲解石灰的特性时,可以演示石灰加水后的放热和体积膨胀的特点后,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最后,针对高职教育的能力要求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筑材料》需要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这就需要建筑材料实训室发挥教学作用,为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提供场所。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因此,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为主的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结合工学结合的“八步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分组形式进行,在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后,都需要由学生自己和组长对组员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占20%),然后由专任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完成实训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专任教师占20%,实训指导教师占20%),最后再结合期末笔试成绩(40%)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课程的总评成绩(百分制)。六、结束语以高职教育的特点为主导,对《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改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虽然简单的一次教学模式改革不能取到青云直上的教学效果,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摸索过程,需要所有从事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向前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Z].北京:教育部,2006.

[2]蔡丽朋.建筑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赵华玮.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10):115-118.

下雪的情景范文4

一、设置问题性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即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明朗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让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二、创设实践型情境,构筑合作舞台

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并通过他人的帮助,多方合作,以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的。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三、营造评价型情境,促进交流表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著名华裔教授杨振宁在1998年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就指出:“中国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全盘接受,不习惯于怀疑、表述,缺少自信,而美国的学生热衷于辩论,自信、大胆、主动,敢于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怀疑……”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经常营造评价型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表述,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习时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乐于与他人合作,能经常反思,并在与同伴的交流、沟通中获益,提高参加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造探究型情境,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生的学习中,接受和发现二者相辅相成。但传统教学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理解,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学生以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五、开发信息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与教的方式有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价值,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数学课程资源。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合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雪的情景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57-02

创设有效的情境固然重要,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小学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没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影响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在新课改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才能使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更生动、更有趣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习经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在新课程下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例:《角的度量》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

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游乐园。(大屏幕出示第一个倾斜度较小的大象滑梯)

师:玩过吗?

生:玩过。(学生脸上充满了天真、自信的笑容)

师:(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你们想玩哪一个?

生:我想玩第一个。

生:我想玩第二个。

(出示第三个倾斜度较陡的滑梯)

① ② ③

生:想玩第三个。

师:为什么想玩第三个呢?

生:因为第三个玩起来比较刺激。

师: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高有矮,有陡的有平缓的。

师:你们说的有点接近,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需要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得出来。(抽象出三个角)

生:角度。

师:最主要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角度不同,那滑梯的角度要多大才算适合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是不是呀?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角的度量)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把学生生活中的滑梯坡度抽象成数学中的角,这样的一个生活体验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

例:《可能与一定》 活动一 (北师大版第三册数学)

师:从前有一个古老的王国处决犯人是用抽签来定生死的。有一天,这个国家有一个囚犯要接受处决,但这个国家有一个规定:在纸筒中放两张纸条,一张写有“生”另一张写有“死”。如果囚犯抓出写有“生”的纸条就不用死了,如果抓出写有“死”的纸条,就要马上处死,你们猜一下,他可能抓住哪张纸条?

(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班上顿时议论纷纷,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跨越了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鸿沟,架起一座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生1:“可能”是生。

生2:“可能”是死。

师:好,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

(生和死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让学生对“可能”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

师:可是,囚犯有一个仇人,他偷偷把写有“生”的纸条拿出来,放入“死”的纸条。这样犯人可能生吗?

生:不可能,他“一定”死。(话峰一转,又是另一个奇迹,这样顺其自然的又把“一定”的概念引入课堂。)

师:幸运的是囚犯有一个好朋友知道了这件事,立刻通知了囚犯。准备执行那天,当法官把纸筒拿过来时,囚犯立刻抓了一张纸条放到嘴里吞下去了,你们猜结果怎样?

生1:囚犯不可能死。

生2:囚犯被释放了。

生3:囚犯一定死不了。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法官看了剩下的一张纸条是写有“死”的,那么囚犯吞下去的一定是写有“生”的呀!

师:你们可真聪明。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听到结果,就会跟着老师一起探索,真正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

例:《可能与一定》 活动二 (接活动一)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石头、剪子、布,请小朋友们同桌两人一组,先玩一玩。

师:好了,小朋友们,你们说:“石头、剪子、布三个里面哪个最厉害?”

生:同样厉害,因为剪刀可以赢布,布可以赢锤子,锤子可以赢剪刀。

师:对了,同样厉害!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一玩呢?

生:想。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人8次机会,但和老师玩可不能白玩,你们还得做一个记录,我们就用这三种方法来表示你们的赢、平、输。

师:准备好、现在开始!

……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数一数你赢、平、输的次数,分别填在后面的方格里。

师:现在来说说你和老师的比赛结果。

生1:我赢了3次,输了4次,平了1次。

生2:……

师:同学们,在刚才玩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老师,我每次都想赢,但结果却可能赢,也可能输,还可能平。)

小结:所以可能是一种不确定事件!

四、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

例:《圆的周长》 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生:知道。

师:那,谁赢了,谁输了呢?

生:乌龟赢了,小白兔输了。

师: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凭什么它跑得比我快)。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

生:小狗。

(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

师: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他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究。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思索。这样会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际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的周长,小白兔跑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由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主动进入自主探索的状态中,使他们走进有趣的小学数学中,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4):6.

下雪的情景范文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对活动教学都提出了要求,主张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在“做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方法包含了多种实现形式,其中地理活动类教学只是情境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活动教学主要包括地理实验教学、地理野外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以下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活动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实验教学是通过观察、观测、演示、制作、绘制、调查等地理活动方式,认识、探索地理事物、现象和过程等的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地理实验操作既可以教师自主操作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操作实验。

自然地理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由于自然地理的特点,有诸多对空间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要求高,通过恰当的地理实验,可以化难为易。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课后活动的处理,可以采用地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完成,这样可以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然后完成活动题目。

步骤一:把教科书倾斜立于桌面上,当做锋。但是要注意课本的倾斜方向。

步骤二:锋面与桌面方一支长的铅笔(表示锋线),移动冷暖气团(红色、蓝色棉花),锋面(教科书)、锋线(铅笔),形成不同天气。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天气;冷气团被动后退,形成暖锋天气;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

步骤三:将一物体放于冷或暖气团一侧,代表某城市。可以用一个粉笔盒或者铅笔盒等表示城市,让学生观察锋面进退对于城市天气的影响。

步骤四:完成56页活动习题。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观察,学生应当独自完成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实验之中学习地理知识,学会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方法,最终上升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地理实验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地理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模拟各种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情境,由学生或教师与学生共同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以了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及其人际关系,并寻找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文地理更适合决策性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分角色扮演,通过确定角色问题-拟定决策方案-搜集资料-分析评价-形成决策成果-研究深入等阶段。我们以湘教版必修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中,课后活动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完成相关任务。

确定问题:在淮河流域关闭了大批污染严重的造纸厂,有人认为淮河的水质改善了,但也有人认为,这中做法对于当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比前后淮河流域的变化情况,并提出对于淮河流域治理的可行性措施与策略。

角色分配:政府官员,列出今后经济的发展方向,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措施;环保专家,调研造纸厂对于环境的污染详细数据,对于当地的饮用水、农业、居民生活产生的危害;企业家,调研后找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出路;经济学家,调研后找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表演:经过调查与研究后,市政府召开听证会,进行成果的展示与讨论。分别由四大组的同学到讲台进行相关内容的发言。每一代表发言后,设计居民代表进行提问。

讨论评价:在表演后,将所有同学集中起来,再次进行对未完问题的讨论。同时,教师对这次表演活动进行肯定的评价。

总结:请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完整的结论。

在情境教学中设计地理角色扮演,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寓教于乐。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身份的扮演,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地理野外观察活动

地理野外观察主要包括野外地形观察、河湖及海岸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等,通过地理野外观察,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家乡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概况。在湘教版高中必修二中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的各种地域类型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观附近的水田,并结合65页课后活动后,近距离了解睡到种植业。(见表一)

地理野外观察属于实地情境教学,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更加有效。学生在稻田的观察中,贴近了现实的生活,体会到粮食种植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受到了提升。而且,学生对于农业区位因素以及水稻种植业这方面的地理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合作探究

表一 观察水稻种植业的活动设计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合作探究主要包括的流程为: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发现规律—巩固迁移。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合理容量这一节中的活动为例,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究竟这个地球能容纳或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引导探究:教师将班级分为三个大组,将悲观派、乐观派、中立派三个派别分配下去,每个派别是用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具有说服力的呢?同学们将这个任务在课下完成,然后下次上课的时候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并做出纠正。

发现规律:经过大家的讨论以及老师的帮助,最终大家比较同意中间派的观点。

巩固迁移:将这个规律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人类要采取什么要的措施使人口保持合理的状态呢?

上一篇开病假条

下一篇六一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