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1

语文科目考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应突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考查,具体表现为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的考查,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四、鉴赏评价: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五、表达应用: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六、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中阅读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分析能力(包括对字词句、段意、文意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还可以细分为分析句子词语结构能力,归纳概括文意、文章主旨的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包括赏析词语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等)。

考点阐释

近几年来,各地中学语文的考试形式与内容越来越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试题更能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题型层出不穷,题型灵活多样,特别是开放性试题的大幅度增加,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把语文学活了,更做到了学以致用。

由于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在于它多方向的解题思路和多元化的正确答案,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意识的发挥,使学生由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延伸,学习生活向社会生活延伸,课内学习向课外操作延伸,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现代人才。所以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命题者逐渐把诗歌鉴赏列入了考试内容,对古诗文的考查也趋向于开放型,而且题型新颖,别出心裁。例如: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荣誉,我们向“古仁人”学习应有“________”的心态(请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等。这类试题的设计,既没有脱离课本,又联系了实际生活,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缩短了文言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教学实践预计,诗歌鉴赏题在今后的中考试卷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成为今后中考的必然趋势。

技法点拨

有关诗词赏析的考查内容一般有这样几个方面:划分诗句节奏、分析诗歌内容、诗词语言的理解、艺术特色赏析、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比较诗词(文)的异同。命题的文本偏重于古诗词曲,现代诗歌的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客观选择题:一种是主观填空、表述题。

解答此类题目,除了我们平时要多读诗歌,并阅读一些有关的赏析评价文章,以开拓思路,扩展知识,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外,解题时,还需注意以下四点:一、运用选项,综合比较;二、结合背景,揣摩分析;三、品味语言,把握意蕴:四、想象意境,体验情感。

典例在线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天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典例解析

第(1)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带着问题,根据注解,先了解背景,总体理解诗歌内容、形象,再分析本题。“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形成对仗、互相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第(2)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也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参考答案: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2

1 “多问却似总无问,惟觉樽前答不成”――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现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常常出现所提问题目标不明确、问题探究性不强、问题预设过多只为追求课堂氛围等现状。笔者通过记录自己的课堂实录,外出听课,对自己学校及周边乡镇和完小的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做了实地的调查研究。

《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现在人多用做比喻渐渐沉醉某种理想事物。由此我想到了在课改中刚进教师队伍的自己,像春潮一样拥抱热情投入到教育的热潮。但是,浅薄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带着理想性的教学状态进入课堂。但是,这种看似花俏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形似神移,简单模仿。故笔者专门对近3年毕业的衢江区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那么这些新任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如何呢?

1 “多问却似总无问,惟觉樽前答不成”――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现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常常出现所提问题目标不明确、问题探究性不强、问题预设过多只为追求课堂氛围等现状。笔者通过记录自己的课堂实录,外出听课,对自己学校及周边乡镇和完小的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做了实地的调查研究。

又如笔者执教《王二小》时,课文第一自然段是这么写的:“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一边放牛,一边帮八路军放哨。”教师带领一年级学生学习这段内容时的提问:“王二小是什么人?”学生回答:“是个小朋友。”显然教师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接着又问:“仅仅是个小朋友吗?”学生才明白,“他是个儿童团员”笔者又发问:“平常他都干嘛?他帮八路军做了什么事?八路军又是什么人呢?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七嘴八舌的随口应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对于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课堂提问要努力做到什么呢?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1 用“问题”,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少年儿童的内心是五彩斑斓的,同时更是神秘的,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打开神奇的思路,拓展内心无限的想象空间是我们语文课的重点所在。语文教师的提问如果能像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把学生引入想象的神奇世界,他们必定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的方法,收获学习的成绩。

2011年衢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武中开化天地外国语学校吴芳老师指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问道:“小朋友的花园是五彩缤纷的春天,而巨人的花园里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此时的你就在巨人的花园里你看到的:

雪像――。

北风像――。

冰雹像――。

真是一个――的世界!

接着多媒体的展示,这样的无声提问配上音乐,学生的回答是走进了巨人寒冷的世界开始想象。在场的300多位听课老师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寒冷的恐惧,对春天的向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在想象中感悟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语文课中读得入情,写得动心。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语文味,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提问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的课堂提问还是学生语言能力实践的重要平台。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就要学会充分利用时间,用问题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点燃智慧的火花。

2.2 携“问题”,带学生进入文本的骨髓:题目有题眼,课文有文眼,教学更不能缺少重点。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时知道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找重点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可是,在品读课文时总认为要把句段挖深就是不断的问问题,给学生找陷井。其实不然,衢江横路小学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两位老师指教《三个儿子》,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理解三个儿子的表现和老爷爷的话来懂得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第一位新任语文教师的课堂问题是:第一个儿子会做什么?生:会翻跟斗。这个儿子能干吗?生:能干。第二个儿子会做什么?生:会唱歌。这个儿子能干吗?生:能干。第三个儿子会做什么?生:什么也不会。这个儿子能干吗?生:不能干。那他没有优点了吗?生:有,会提水。老爷爷为什么只看见这个儿子呢?学生回答不上来。由于是公开教学教师来回的问,一连串的问学生的理解就停留在表面,为了完成教学教师只好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一个会为妈妈提水的好孩子。另一位老师是一位有16年经验的老教师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妈妈,三个妈妈分别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请同学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很快从文章中知道这个儿子很孝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自己也要做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同样的课文,不一样的问效果明显不同,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在乎教师在课堂里的提问数量多,更重要的是切入文章的重点,同一堂课紧扣主题往往是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便可达到品读的效果。由此笔者想到当初执教《王二小》时将一连串的问题改成――“请小朋友读读这几个自然段,然后数一数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意思?”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句子和段的关系,让学生慢慢了解每句话表达一层意思,几层意思连起来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再问学生读了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补充八路军的资料,一年级学生对此概念不够清楚的)这样的教学更实在,更扎实。

新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不能忘记课堂是学生自己的。教师自己一个又一个问题不等同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问题问的多了学生就失去了主动性。崔峦教授说过:“还学生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作用。问题仅仅就是为学生引路的。在减负增效的改革大潮中,做为新任教师要真正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只依靠课上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指导学生科学阅读,唤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所以要把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中,笔者总是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的获取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诗时,笔者课前会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以及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识、历史文化等。这样既让学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自主学习,又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生读书少,文学素养不够深厚的情况,笔者组织了读名著谈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社会实践。万事开头难,笔者首先确定了“真善美”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寻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通过广泛阅读后写出读后感。学生兴致很高,自由结组,自主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图书阅读、写心得活动进行了一个多月,期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教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内分共明确:每人负责到图书馆读2本图书,找出相关材料并进行分析,写出感悟,然后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交流,再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反映:交流中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体会到分享的乐趣。笔者还听说有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社会采访和问卷调查,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两个月后上了阅读成果展示课。展示课上,学生让笔者大开眼界:一场以“真善美”为主题的演讲、辩论会令人赞叹不己,内容充实,事例感人,充分展示了现代小学生的风采,提高了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积淀阅读素养

小学生喜欢开展活动,喜欢在活动中接受新知。因此,笔者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心得交流会,促进学生主动阅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笔者推荐系列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这样造就的》,以及《图说天下》系列丛书等。学生通过阅读后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收获颇丰。学生这样评价:“从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让我们更爱看书,更了解了东西方文化。老师的这次活动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由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的快乐。”这次阅读活动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图书资源和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自主去搜寻知识,他们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淀。

利用电子图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资源随手可得。小学生喜欢新生事物,尤其是对电子读物更是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电子图书资源优势,让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在家庭里,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在外出时,指导学生留意公共场所的电子屏,上边有很多的知识可供学习,尤其是社会常识,那些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笔者提前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机会可以游览黄山和人民大会堂,也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关黄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会堂的有关图片信息或者文本资料,把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视频下载下来,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来,上课时展示给全体同学。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查阅、整理资料,课上展示、讲解,有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综合提高了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古诗文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44-01

古诗文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动人的历史、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为人们所喜爱。学好古诗文,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能力。这几年,古诗文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教好古诗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是,由于古诗文的创作时间久远,语法结构特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还是沿袭读读—讲讲—背背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味同嚼蜡之感。目前,人教版教材中每册共有古诗文6~10篇,课后另附有课外古诗文10首,从总数上说应该是量多面广了,但大多集中在第五六单元,不少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庆幸的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多感官的学习、感受古诗文,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心理学表明,成片的文字符号,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讲析,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学生上课时的疲劳和紧张。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写景七律诗时,我先让学生凝神听了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播放了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伴音朗读课文,做到了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朗读和说话等能力训练充分到位,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

2 温故知新,积累词汇

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积累。由于古诗文许多词义及用法与今天有很大区别,比如:“河”,古代专指“黄河”,今义是“各种河流的总称”;还有常见的“之”、“其”等虚词的用法等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困难。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用列图表的方法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加以归纳总结,再根据具体语境去体会,就会使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使学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印象深刻,也使繁琐的说教变得简洁而清晰。

3 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大部分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知识面较窄,阅读能力不强,对于古诗文中的语句把握不准确,不能深刻感受古诗文的形象和意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运用过媒体技术,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视觉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的视野,实现“情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变化事物的大小、远近、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等等,并且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进一步体现出它的优越性,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激发学习情感,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便于学生理解。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用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他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

4 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文章意境、人物性格等。如学习《三峡》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了Flash制作的教学课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功能,领悟三峡的美丽景色,我设计了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让他们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计算机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流连其中,课堂教学不时迭起。

5 培育情感,训练审美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 研究

文言文教学方法到底如何结合现在的教学改革形势,如何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怎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怎样把文言文教学和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投身其中,将文言文教“活”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身边一些同行们的做法,加上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积累的一些所谓的经验,阐述一下我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和做法。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教学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阅读古籍,接受祖国文化遗产打下一定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培养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但本人在教学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既繁琐难学又没有多少实际价值,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厌学古文的现象,而喜欢古文的学生则不到5%;绝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在中考前的大量习题训练中原来的古文知识变得更混乱,有不少的学生产生古文恐惧症,甚至采取了放弃古文的态度。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对文言文学习的评价,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怕”和“厌恶”。学校的古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文言文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要求和教学现状存在着极大的矛盾。究其原因,这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是分不开的。多少年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选人中学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被无数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传世名篇,可以说是黄沙吹尽始见金。经典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哲理。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却被大卸八块,分解成互不关联的字词句。且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过于迷信“标准答案”,以至于到了“胶柱鼓瑟”,不知权变的地步。

我们应该在困难重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中,开启智慧,放出眼光,拿出勇气,在文言文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上寻找对策,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文言文,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改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环境

情境能愉悦隋绪,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是“互动”的需要,又是育人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能力发展。”我在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课的写景部分时,设计了两张截然不同的图景,一张是阴雨天气,满目萧然,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一张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迁客骚人喜气洋洋;利用电教室遮光环境放映,同时放出配乐朗诵,其中又录入“阴风怒号、渔歌互答”的声音,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开展“三问解答活动”:一问“洞庭湖的景色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很容易答出,一是阴,悲,二是晴,喜。二问“详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学生回答,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三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回答,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主题。这就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达到促进智力发展的例子。一般说,凡是需要设置情境的课文,都尽可能去创设,如《钱塘湖春行》、《爱莲说》等,都配以图景,结合配乐朗诵,让学生既能得到视觉的触发,又能得到情感的熏陶。

2.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中学生之所以缺乏想象力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被传统思维模式束缚了。这是因为,社会文化的革新,使得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相关的典章制度、社会意识形态都与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随着时间推移,古人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与学生所使用的现代语言存在距离;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增加了学生认识理解的难度。学生已经习惯屈从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书上这么说就应该这样做,不应再有其他的想法,有了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对老师的背叛。孰不知古代作品正是通过一代一代后来人联想、想象,不断地注入新思想、新情感才延续至今。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我让学生打破对文中传统做法的迷信,提出“是不是移山就是愚公一家过上幸福生活的唯一出路?”的问题。结果学生大胆想象,做法与愚公完全不同,但却合情合理。学生想象了当年的愚公村庄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自然景观十分优美,于是愚公想利用现有资源、地理优势把那里建成旅游观光的场所。愚公没有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到移山上,而是大力地美化环境,修建公路。愚公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太行、王屋二山的险峻形势不再是人们生活的障碍,而成了愚公一家脱贫致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在改造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同时赢来了更大的辉煌。这些都是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的结果,当然我们要求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大胆想象,但也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3.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们读出个性

教师要创设自由的空间,变幻丰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朗读,去体昧,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感性的体验。学生朗读的关键是把握准确的停顿、适宜的语速、和谐的语气、恰当的语调,学生的朗读不仅要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展现自己对文章的初感,流露的是学生的感受,显露的是学生的个性,是“借学生之口抒古人之怀气”。例如:在读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人们一直把“绿”作为炼字成功的典范来读。教师带着崇拜心理去教,学生带着崇拜心理去学,自然觉得“绿”是最恰当,但如果把它直接作为探究对象,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遭遇,是可以有不同选择的。比如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可能会读出“春风又戏江南岸”的句子,如果是一对恋人,则可能会读出“春风又吻江南岸”的句子,这更能刻画人物的心情;如果是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则可能会读“春风又去江南岸”。另外,文章要美读,读出味道。文言文是古典文化的结晶,有着“奇崛折朽”、“留美圆转”、“纤净脱尘”之美,有着与今文迥异的神韵。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出“古典”的情境,或置古朴之画,或衬琴萧之乐,或吟脍口之声,让学生沐浴其中,如闻其声,如人其境,如见其人。学生的朗读与作品的背景相契,与作者的个性相和,要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最细腻的感情,读出古典的气息,读出古文的韵味。

4.捕捉学生兴趣,进行故事教学

文言文是一眼没有底线的泉,它的根深处流出的永远都是“清如许”的“活水”,有太多的珍奇值得学生去采撷、去吸收、去发扬。文言文的教学拥有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就要棋高一招,在教学中出实招,出高招,出新招,出绝招,带领学生在浩瀚的文言文海洋中,拾到最多、最美、最珍奇的贝壳。“兴趣”是认识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启动、定向、激励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好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关键的一环。“教无定法”,在教学中一些小故事的讲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很有作用。正如一个学生说的一句话:“老师,我喜欢听你讲的故事。”故事人人爱听,即使是厌学厌听的学生也爱听故事,所以用富有情节性的话题来吸引学生去接触古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课文中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战国策》、《左氏春秋》、《国语》、《史记》等史书中选取的,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往往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可以先将有关的历史背景、事情的起因或事件的结果有声有色地讲给学生听,再适当地打住。引入正文。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学生自然而然想知道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学习的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5.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文言文中有许多篇段要求朗读和识记,学生如果被动地识记,效果不会理想,而利用多媒体,比如录音检查学生朗读和识记的情况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为了检查学生对《出师表》最后三段识记的情况,可通过三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听,即播放课文录音,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第二步,写,即放第二遍录音,边听边写;第三步,校对,这种根据录音听写,检查背诵、默写的方法,既全面地检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训练了动手能力,可谓一箭双雕。另外,由于语文课中许多诗文作品的情怀和美质往往是内蕴的,这样在体味鉴赏文学作品时,辅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民乐,便能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如:在讲授杜甫的诗《石壕吏》时可选用带有悲剧色彩的音乐,如《二泉映月》,哀婉悲凉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渲染出了强烈的伤感氛围,使学生能感受到百姓饱受徭役繁重折磨,官吏残暴对待百姓,加深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理解。

总之,我们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只有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才能将文言文教“活”,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走向新的境界。当然,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注意,一些更多的有效方式有待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玉秋立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旭卫,文言文教学面面观[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12).

[4]梁秀玲.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班教育学院学报.2005(2).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范文6

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5题作答)。(10分)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②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⑤______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⑥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⑦《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8分)

6月14日13时11分,神zhōu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非常成功,真是“十全十美”。在指挥厅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等三人欢快地“A”(游、迈)进天宫,脸上的笑容洋溢着自信。此外,天宫一号也成为中国最高的讲台,航天员将在这里为青少年授课。主讲“太空第一课”的航天员王亚平是神十最受关注的一个任务,在距地球300公里以外的太空展示失重环境下 B (奇怪、奇特)的物理现象,共同探索宇宙的神奇和美妙。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2分)

神zhōu ()洋溢()

②在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③文中划线句有一个词须加引号,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④下面句子有语病,请予修改。(2分)

主讲“太空第一课”的航天员王亚平是神十最受关注的一个任务。

3、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7分)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一些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①如果你是一名“文明交通志愿者”,你想对这“中国式过马路”的市民说些什么?(3分) ②为了制止“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请你对政府提一条建议。(2分)

③为了引导市民告别“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请你拟一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精练)。(2分)

4、名著阅读(7分)

《西游记》第七回写到“五行山下定猿心”,齐天大圣向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和“将天宫让与我”的“无理”要求,佛祖则提出与大圣打赌请简述大圣在“赌”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结果如何?

二、阅读理解(共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习题。(13分)

高宗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①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③至酉④,尤可百里。褫⑤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⑥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⑦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⑧百里,力渴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注释:①刍(chú):牲口吃的草。②介:通“甲”,这里作动词用,披上甲。③午: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④酉yǒu:酉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时至七时。⑤褫

(chǐ):夺去衣服或带,这里是脱去、解下的意思。⑥苟:轻易⑦秣(mò):喂养⑧甫(fǔ):才,刚刚。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日略刍豆数升②比行百里③然非精洁不受④若无事然

6、下面“数”字的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3分)

A、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日啖刍豆数升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8、选文中岳飞认为“致远之材”有什么特点?(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9—11题。(12分)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①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而最近“广州超过4成大米镉超标”的报道,在“谈食色变”的今天,更让公众群情激愤。

②“镉”究竟为何物?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沟渠河流,再通过灌溉污染农作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③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目前,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它对肾脏的危害程度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④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但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但也超过了国际卫生组织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来说,镉的其他来源就更不能忽视。

⑤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它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在日本的“镉大米”地区,统计了近两万名成人,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也会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对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依据。

⑥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即使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 ⑦中国人主食米饭。“镉大米”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治理工业污染,也迫切需要广泛严格地检测大米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公布与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研究,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

(摘自“新浪网”有删改)

9.本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镉大米”,为了把这个对象的特征说清楚,作者从“镉大米”的安全标准,_____,以及解决途径三方面进行了说明,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5分)

10.文章里加横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4分)

中国人主食米饭。“镉大米”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11. 下列推论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按照我国对大米的镉含量标准,只要长期食用镉含量低于控制标准线以下的大米,就不会造成镉中毒。

B.长期接触剂量为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不仅可能导致消化道障碍,还会对人的生殖和发育系统有危害。

C.中国人主食大米,只要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都会消失。

D.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预防“镉大米”危害的可行途径有:要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保证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6 题。(23分)

灰黑色的天空下,几个农夫正蹲在田间。他们用如同天空一般死灰的眼睛,紧盯着干裂的田地。

“这天,难道就没有一点水吗?”一个老农开口道。说罢,他又吸了几口旱烟,“看来今年的收成„„”他低下头,又摇了摇。

“唉,三叔,别总想了,天不下雨,咱们说得再多,也是没用的。”另一个劝道。

“唉„„”一声叹息之后,几个农夫聊起了闲事,不知怎的,话题就转移到政府拨款上了。 “三叔,听说咱们县给了我们村和邻村一笔钱,说是要用来打井的。这事,可算个好事喽!”一个年轻人仿佛在炫耀自己的消息灵通,高兴地说。

“蠢材!”三叔拿着旱烟敲了敲那小子的头,“这样的天,上哪儿去打井?那些人难道知道地下哪儿有水?到头还不是白费劲。

“听说人家可以找„„”另一个人话还没说完,三叔又插话进来,“人都快饿死了,有这钱打井,还不如咱们分了买些粮吃!”

这句话点醒了众人。大家突然瞪大了眼。于是几个人急忙跑向村支书家,一路上还不忘夸赞三叔聪明。三叔也趾高气扬地把旱烟吸得吧吧响。

到了村支书家,几个年轻人对着村支书磨起了嘴皮,三叔站在一旁,什么话也不说,只用浑浊的眼睛盯着村支书。本来不同意的村支书看到了三叔的眼神后,态度一下子软了下来,改口同意了。

几个年轻人更加崇拜三叔了。三叔那布满褶皱的脸上浮出一丝笑容:“跟这种人磨嘴是没用的,小崽子们,你们要学的还多!”说罢,他把旱烟抽得更响了。

这天下午。村支书挨家挨户送去了钱。给之前他总要说一声:“我这是为了大家好,出事了可不能我一人担!”妇女们才不问什么出事不出事,她们只顾满口答应着,满脸笑容地数着钱。

晚上,一向宁静的村子飘荡着股股肉香,空气中也弥漫着欢笑与满足。三叔喝着酒,哼起了小曲。

就这样,三叔成了众人眼中的英雄。走在路上,受到百般的欢迎。三叔有时把自己也当作英雄。

天仍然没有下雨,田地就这么荒废了,然而村民还是高兴地过着日子。村里人有时到镇上买粮,看到邻村人粗茶淡饭面黄肌瘦,只是田间多了一口又一口井,便不由暗笑起来。

他们把看到的情形告诉三叔,三叔便叹口气,说:“这帮蠢材!”于是,很快大家都学会了这句话,时不时会说上一句“这帮蠢材”。

一季很快就过去了。三叔翻了翻装钱的袋子,已经空了。他叹了口气,走出了家门。 灰色的天空下,几个农夫又蹲在田头,如天空一般死灰的眼睛。紧盯着干裂的土地。

“三叔,现在怎么办?”大家盯着三叔,眼中满是无奈和迷茫。

三叔仍旧只是抽着旱烟,只不过声音很轻。骄阳下,三叔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终于,他开了口:“我看,咱们最好„„”他顿了一顿,“最好还是去邻村借水吧,那儿有井,应该能„„”话还没说完。三叔把烟锅在坚硬的黄土上扣了一扣,蹒跚着离开了。

几天后,三叔倚着门,看着一波又一波人去邻村打水。他有气无力地抽着旱烟,仿佛衰老了很多。烟雾中,他突然想起了一句话:这帮蠢材。

他狠抽了一口烟,便把烟锅扔在了地上。烟锅摔得成了几段。三叔仰起头,盯着天空。 天空仍旧一片灰色,如同一张灰色的纸,怎么也挤不出一点水来。一切仿佛都凝固了,被这灰色的纸包裹起来。

突然,起风了。

12、赏析下面加点的词、句的表达效果。(6分)

①他们用如同天空一般死灰的眼睛,紧盯着干裂的田地。

②他狠抽了一口烟,便把烟锅扔在了地上。

13、文中加点的三次“蠢材”,请体会其中各自己的意味。(6分)

14、文中几处描写了天空?请分析其作用。(5分)

15、理解结尾段句子的含义及作用。(6分)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10分,每小题2分)

①各领数百年②落红不是无情物③谁家新燕啄春泥④悠然见南山⑤已所不欲⑥断肠人在天涯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8分)

①(2分)舟 yì②(2分)A:游 B:奇特③(2分)“讲台”④(2分)航天员王亚平主讲的“太空第一课”是神十最受关注的一个任务。

3、(7分)

①(3分)示例一:闯红灯,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引发交通事故,威胁自身与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示例二:闯红灯,有损社会文明风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形象;

示例三:珍爱生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②(2分)示例一:改善交通设施示例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示例三:依法惩处交通违法行为。

③(2分)示例一:在红灯面前,停下的是脚步,前进的是文明;

示例二:文明交通,告别陋习。示例三:遵守交规,珍爱生命。

4、(7分)大圣纵身跃上佛祖手心,一路前进;看见五根肉红柱子,就用毛笔在(中间)柱子上写道“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完还在柱子根下撒了一泡尿;结果佛祖将五指化作五座联山,将大圣压在五行山下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5、(4分)①每天②等到③但是,然而④„„的样子 6、(3分)C 7、(3分)起初跑得不快,等到跑到百里,才奋力奔跑起来。 8、(3分)①吃得多,吃得精、净②力气大③不逞强,合理分配力气。

译文: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 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承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

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马鞍尚未套好,就要举蹄奔跑。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象就要死去那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

宋高宗听完岳飞的一番言论后道:“说得很有道理!”

(二)9.(5分)对人身体的危害逻辑顺序

10.(4分)“很大”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准确说明了镉大米对主食米饭的国人的身体的危害程度之大;去掉后就体现不出危害程度的大小。“很大”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3分)D

(三)12、①(3分)神态描写,表达了农民面对天旱的痛苦、无奈之情。②(3分)动作描写,表现了三叔的悔恨(懊恼)和痛苦之情。

13、(6分)第一次:嘲笑年轻人自以为聪明;第二次:嘲笑邻村人把钱都花在打井上;第三次:嘲笑自己目光短浅,缺乏发展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