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由于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学者们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此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学者们考虑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将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以供参考。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学生;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并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那么特定时期的文化就可以看作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历史时期各族人民长期实践中表现出的智慧和结晶。了解文化,有助于我们认清过去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在的国情;传承文化,促使我们谨记各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促使我们在新形式下,认清现实,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作风。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感,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间文化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的文化类型是很多的,有的禁不住历史磨练,转瞬即逝,被人们所遗忘,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有的在历史的岁月中,历经沧桑,传承了下来,被后人所弘扬,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指后者。

2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和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清楚,清醒的认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通过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美和博大精深;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当中是佼佼者,对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当中的地位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学生认识、感受、领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有意识的弘扬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为其传播提供正能量。

3当前的潮流文化严重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导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对当前的潮流文化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并疯狂追逐,其中不缺乏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由于它反映的是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缩影,体现的是静态性,没有节奏感,与现代化的大环境,大场合不太协调,不能够体现出潮流和时髦,显得有点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被很多学生慢慢的遗忘。举个例子: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样的传统节日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但是像圣诞节、情人节等这样的洋节学生们记得清清楚楚,过的也比较隆重;还有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慢慢淡化。

4学校等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低

学校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但是在当前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的重心发生倾斜,注重知识的讲授、淡化精神内涵的阐释。学校在一学期或者一年来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当中,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的活动很少,即便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已经大大折扣了,但是融合有现代元素的活动却非常多,如现代舞蹈,唱流行歌,健美操等文化活动;除此之外,文化活动类型单一且活动次数少,像下象棋,打乒乓球,踢毽子等这样的文化活动也是很少见的,没有出现在学校的正式的活动当中,学校怕活动多了,影响学习,影响成绩,所以坐板凳和玩耍成了学生学校里面常见的运动。

5家庭的传统教育对学生影响是杯水车薪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潮流文化的影响,家庭传统教育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孩子受到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淡化,尤其是孩子被送到学校后,学生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这种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加速被弱化,加上父母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担推到学校,学生从此在家庭传统教育这一块出现了短板,导致现在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最起码的生活技能与劳动习惯,这种现象的发生,家长不但不加以引导,反而更加袒护孩子的这种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成本的提高和工作的繁忙,在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出现留守家庭,隔断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就隔断了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在城里,父母工作繁忙,忽略了对学生的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节奏感的加快,父母离异现象增加和单亲家庭的增多,给这部分孩子在心灵上造成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所以,随着社会步伐加快,潮流文化的波及,再加上父母对传统文化认识出现偏差,当前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正在逐渐被淡化甚至丧失。总之,在全球思想潮流的抨击下、教育机构的重视程度低和家庭教育的滞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逐渐被淡漠甚至遗忘,对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起到了弱化功效。所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将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发展,能够凸显中国化的主要特征。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提高对的学习兴趣,促进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4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组织

(一)活动由市语委、市教育局主办。活动设组委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语委办。

(二)各县市区和有关学校可以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相关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xx市“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经典诵读大赛。

(二)xx市2017年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

(三)xx市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初中)。

(四)各县市区和有关学校组织相关推普活动。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一)xx市“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经典诵读大赛及xx市2017年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

1.8月6日—9月25日各县市区和有关学校组织相关活动,9月12日前将参加“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经典诵读比赛和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的领队、选手名单报送xx市教育局语委办(报名表见附表1)。联系人:钟胜;联系电话:0795-3198319;联系地址:xx市宜阳大厦西座1512室;邮政编码:336000;电子信箱:。

2.9月14日下午16:00各地各校领队、选手到xx市教育局1416会议室(宜阳大厦西座1416室)报到,并召开大赛领队会议,抽取教师经典诵读比赛顺序,上交书写作品。

3.9月15日上午8:00—11:30,举行“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经典诵读、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地点:xx市教育局1416会议室。

(二)xx市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初中)

1.初赛于9月23日前,由各地各校自行组织完成并上报参加复赛队伍名单(见附表2)到xx市教育局。联系人:吴巧琴;联系电话:0795-3997653;联系地址:xx市宜阳大厦西座1510室;邮政编码:336000;电子信箱: 。

2.复赛和决赛报到时间和地点:参赛学生和领队于9月28日下午在xx市明月大酒店北店(xx市袁州区袁山西路8号,联系电话:0795-3571555)报到,并于下午16:30前到xx八中学术报告厅参加预备会并抽取复赛场次和座次。复赛和决赛时间:9月29日上午。

五、活动规则及要求

(一)xx市“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经典诵读比赛

1.比赛分小学(含幼儿园)、初中、高中三个组别。每县市区各选派3位(每个组别各一位)、“三区”和有关学校各选派1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顺序由选手抽签决定。每位选手参赛作品时间控制在3—4分钟,比赛现场计时,超时30秒扣分。

2.参赛对象为选手个人,不接受组合(集体)参赛;选手的服装、化妆等自备。作品无需制作背景PPT,可配背景音乐(自带播放器)。

3.比赛将邀请专业评委进行现场评分。参赛选手的作品演绎、语音表达、节奏韵律、仪表仪态等方面的综合效果,将作为评委的评分依据。比赛按照组别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

(二)xx市2017年中小学师生规范汉字软笔书写展评

1.展评活动设立中学学生组、小学学生组、教师组三个组别,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由各县市区(含三区)、有关学校采取选手现场书写形式进行,在此选拔基础上,各地各校向市教育局报送作品和人员名单参加市级决赛。

2.市级上交作品书体类别分为小学软笔楷书、软笔隶书;中学软笔楷书、软笔隶书、软笔行书;教师软笔楷书、软笔隶书、软笔行书。各县市区按照组别和书体类别分别选送2幅作品、“三区”按照组别和书体类别分别选送1幅作品,有关学校选送3幅学生作品和3幅教师作品参赛,即每县市区各16幅作品、“三区”8幅作品、有关学校各6幅作品。展评活动的书写内容自定,纸张规格不超过67*133cm,每位选手必须完整填写《参赛作品登记卡》(见附表3),并贴至作品反面的左下角,领队报到时上交会务组。

3.预赛和决赛作品书写须使用规范汉字,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及“二简”字。决不能,如有将取消该学生参赛资格,并取消相应学校近三年参加该项目资格。

4.市语委、市教育局将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评判,每个组别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若干名。

(三)xx市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初中)

1.参加对象:全日制初中一、二年级在校生。各县市区(含三区)、市直初中学校各组织一支队伍,每队5人。县市区可以单一学校组队,也可以跨校组队,每队上报指导教师2人,领队1人(教育局工作人员)。

2.奖项设置:活动设团体一、二等奖若干名;个人一、二、等奖若干名(奖项与团队奖项一致);教师指导奖一、二等奖若干名(奖项与团队奖项一致)。另设3个最佳书写奖(答题书写最规范端正者,由3名裁判商议产生)。

六、其他事项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5

 

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根据市文明办《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通知》(合文明办〔2013〕59号)要求,秋节期间,市政府法制办认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和群众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爱国热情、提高文明素质。

一、领导高度重视

市政府法制办将开展好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丰富广大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市政府法制办召开专题会议对本次活动作出部署、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任务,明确由机关支部负责此次主题活动的开展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印发到各处室。

二、宣传引导有力

市政府法制办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结合工作实际和特点,通过政务平台,向全体干部职工发放中秋节日介绍及主题活动倡议,扩大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使“我们的节日”更加深入人心。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按照活动方案,市政府法制办在节日前后开展了三大主题文化活动。

一是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教育,通过政务平台,向全体干部职工发放中秋节日介绍及主题活动倡议,让大家了解中秋的传统文化,倡导正确的、向上的过节思想。

二是开展网络寄语活动,通过短信平台,向亲朋好友及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人员传递节日的祝福,表达团圆、思念的情愫,增进友谊,促进工作。

三是开展了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进了广大干部职工友谊,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体质。

四是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市政府法制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赴芜湖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图片展览,观看视频介绍,感受军营风采等多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爱国主义热情,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四、活动成果显著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6

201x年的6月__日是农历五月初五,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活动通知精神,我校在端午节期间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端午节又是一个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增进感情,体验亲情的魅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任务,收到良好的活动能够效果,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策划,首先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校加强了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我们通过国旗下演讲、倡议书等形式,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意义,做了大力宣传,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我们又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的端午节手抄报创编活动。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询,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并配以插图、剪贴画,制作了一张张美观大方的手抄报。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过传统节日的意义,更加认同、喜爱传统节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感,提高了科学文明素养,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在本次活动中,我校充分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对全体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走进伟人、了解历史、感受伟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了与亲人之间的亲情,让学生时时刻刻心怀感恩之心,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月__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端午节。为强化“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弘扬端午节日习俗,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端午节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华林小学开展了“我们的节日 端午”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1、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在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2、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led、华旭电视台、黑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二、各年级分层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1、一、二年级开展“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活动。各班辅导员根据本班实际,让孩子们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了“背一背屈原诗歌”、“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等比赛活动。该活动让孩子们在动口、动手等有趣的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2、三、四年级各中队开展了“传统节日故事大家讲”活动。

各中队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在班上举办故事会,把“传统节日故事大家讲” 活动开展得有模有样。

3、五、六年级各中队开展“屈原诗歌颂”、“我心中的屈原”演讲等多种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次活动,不仅让学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更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学到了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意义,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增进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

为使活动取得成效,学校高度重视,对如何开展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组织了各具特色的“端午节”主题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根据有关精神,为了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校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让队员们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国、爱社会注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

1、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班会上开展了有关端午节文化的朗诵会,引导学生不忘传统,满怀信心的建设现代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2、利用板报、标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节日民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介绍“端午节”来历的视频,撰写笔记,表达对先人的感恩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