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液循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液循环范文1

冻疮主要是长期寒冷(10℃以下)作用于皮肤而致,受冻后皮下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无法扩张,静脉瘀血,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致组织营养不良,甚至可发生组织坏死。常发生于暴露及末梢循环较差的部位,发生在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缘、足跟、耳廓等处。

根据轻重程度,一般把冻疮分为三度。一度:开始可因暂时渗出,色紫红或青。可伴有浮肿,触之有凉冷感。此时遇暖,颜色可转为红肿,并出现瘙痒、疼痛。二度:若受冻较重,小动脉收缩时间过久,组织损伤加重,则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水疱或大疱,内容清晰,疱破后形成糜烂渗出液或结痂。三度:由于受冻较重而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一般来说,典型的冻疮很容易被认识,但对症状、部位不典型的病例要注意与多形红斑、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等其他皮肤病相鉴别。

本病多由于运动不足、局部潮湿、局部皮肤受压、气温寒暖突变、肥胖及营养不良等因素而发,所以预防的措施应针对这些原因制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初冬时节天气突然变冷此时最易发生冻伤,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往年发生过冻疮的部位。

2.坚持体育锻炼,可改善周身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及机体的抵抗力,是预防冻疮的最好方法。

3.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或进行冷水浴、冬泳等,可明显改变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

4.要穿宽大舒适、渗汗能力较强的鞋垫以保持干燥,避免局部受压。

血液循环范文2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寻找教学切入点

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新生,生物知识仅限于小学自然中,学习到的一点知识,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介绍了人体循环、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的简单结构和作用,循环系统介绍了心脏的结构和血管种类,还介绍了血管中动脉、静脉概念,提到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血管,静脉是回到心脏的血管,呼吸系统就简单介绍肺的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生理作用,生物知识量非常有限。

二、分析教材特点,明确教学目的

本节课通过对“血液”、“血管”“心脏”概念特点的复习,通过对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特点、比较的复习,归纳人体“血液循环”的特点。利用挂图,教学电动模型、录像等手段来重点讲述“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另一个难点为:“血液的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也即血液循环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主毛细血管时发生的物质交换。

本节课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第二节课时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三、制定合理巧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在这节课中是这样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复习、分析、归纳与多媒体相结合,利用挂图、教学模型、实物解剖、教学光盘等手段。本节课是建立在“血液”“血管”“心脏”有关知识特点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归纳、升华出人体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和途径,可以利用画示意图、电动模型,对比、归纳出特点,由于是动态过程,在通过教学光盘演示循环的途径,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并通过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物质交换的进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显示循环系统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1)血浆、血细胞的成分作用;(2)回忆小学自然学过动脉、静脉概念: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结构特点、概念并画出血流方向示意图:心脏动脉,心脏静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3)心脏结构:二心房,二心室。并出示心脏结构示意图(图1)。

让学生将这三部分知识整合在一起,得出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的流动的方向和顺序(图2)。

导入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中流动,即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心脏”,复习心脏起到“泵”的作用,回忆心脏四个腔室、名称和肌肉层的厚度,强调左心室最厚,其次是右心室。

(二)新课讲述

1.根据学生在小学自然已学过的“肺的呼吸”的知识

提问:肺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问:“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人体如何运输的呢?是由人体内的液体运输通道即血液循环进行运输的。

2.体循环和肺循环:人体内血液循环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两条循环途径:(1)体循环(2)肺循环。

(1)介绍体循环和肺循环展示挂图:体循环和肺循环比较,两条循环途径:让学生得出体循环较长、肺循环途径较短。

(2)介绍与心脏四个腔室相连的血管提问:“体循环出发点应从心脏的哪个腔室出发?”提示学生看图(1)心脏左心室肌肉层较厚,收缩力最大,射血最有力,在根据图(1)介绍心脏四个腔室所指的血管名称:左心室肺动脉,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左心房,并在图(1)上标出四种血管与心脏的连接。

得出图(3)示意图。

(3)指导学生将图3和上面的图2内容结合起来,推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途径:体循环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右心室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体内毛细血管

肺循环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

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4)指导学生判断血液循环中,各部位的血液成分。

强调在肺循环中肺泡毛细血管进行全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则从肺泡中流入的含二氧化碳的血液,将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氧气扩散到血流中,则血液变为含氧气多,含二氧化碳少的鲜红动脉血,由此得出肺静脉中为动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我把肺比喻成人体的“加氧站”,进入肺中的血液含二氧化碳多含氧气少为静脉血,流出肺的血液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为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在体内各器官毛细血管产生二氧化碳由血液运走,这样则血液变为含二氧化碳多氧气少的暗红的静脉血,由此得出体动脉中为动脉血,体静脉中为静脉血。

3.总结

(1)心脏四个腔室所连接的血管口诀:“房连静,室连动”,即心房连接静脉,心室连接动脉。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口诀:“体左右,肺右左”,即体循环起点从左心室出发,途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终点回到右心房。肺循环从右心室出发,途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左心房。

(3)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中各部位的血液成分:口诀:“体名符,肺相反”,即体动脉中为动脉血体静脉中为静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肺静脉中为动脉血。

血液循环范文3

推拿系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不断研究推拿在^体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机理。发现推拿对血液循环系统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氧,加强心脏功能,从而对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等产生一系列的调节作用。

1对血管的作用机理

1,1扩张毛细血管各种推拿手法对血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使储备状态下的毛细血管开放。实验证明,推拿可引起一部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开放。说明推拿手法不仅能使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增加,而且直径和容积也扩大,渗透性能有所增强,增加了血流量,改善了肢体循环,因而大大地改善了局部组织的供血和营养。施行大面积的推拿手法治疗可使全身血液得以重新分配,降低血流阻力,减轻内脏瘀血,有助于静脉回流,降低中央动脉的压力,减轻心脏负担。

1,2恢复血管壁的弹 推拿手法对人体体表组织的压力和所产生的摩擦力,可大量地消耗和清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减缓了血管的硬化对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血管的通透性能,降低血液流动的外周摩擦力,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推拿治疗对血管的作用,除了刺激作用之外,与血管本身的机能状态以及人体整体的机能状态,都有一定的密切关系。

2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原理

2,1加进血液流动推拿手法虽作用于体表,但其压力却能传递到血管壁,使血管壁有节律地被压瘪、复原,当复原后,受阻的血流骤然流动,使血流旺盛,流速加快。但由于动脉内压力很高,不容易压瘪,静脉内又有静脉瓣的存在,不能逆流,故实际上是微循环受益较大,使血液从小动脉端流向小静脉端的速度得到提高。微循环是血清与组织间进行物质及气体交换的场所,而动脉、静脉只是流通的管道,可见促进微循环内的血液流动,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用推拿治疗颈椎病,发现椎动脉血流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幅升高,说明推拿可缓解椎动脉受压程度,使椎动脉中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从而改善了脑血管的充盈度;推拿在单侧委中穴上操作,可引起双侧小腿血流量增加;通过血流动力流变学参数来测定推拿后的作用,发现推拿能使脉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从而有节省心肌能量消耗,提高心血管机能,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2,2降低血液粘稠度在瘀血状态下,由于血液流速降低,而使血液粘稠度增高,粘稠度的增高又进一步使流速降低,二者如此恶性循环,终使血液凝集、凝固。通过推拿手法有节律的机械刺激,迫使血液重新流动及提高血液流速,从而降低了血液粘稠度,使流速与粘稠度之间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总之,推拿治疗通过放松肌肉,改变血液高凝、粘、浓聚状态,可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和脑循环,因此,可广泛地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3对心脏功能的作用机理

本人对100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观察后,发现推拿手法对心率、心律、心功能都有调节作用。研究证实,推拿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减慢。由于心率减慢,心脏做功减轻,氧耗减少,同时还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力增加,舒张期延长,使冠状动脉的灌注随之增加,从而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了心绞痛的症状。手法按揉心俞、肺俞、内关、灵台、神道穴治疗心绞痛,心电图恢复正常者可达33.30%。

总之,推拿对心脏功能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与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提高心肌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有关。

4对血压的作用机理

推拿后人体肌肉放松,肌肉紧张缓解,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阻力降低,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并通过对神经、血管、血流改变的调节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血压。本人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推拿后,发现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有明显下降20-30毫米汞柱,且外周总阻力下降率达80.43%,血管顺应性改善率达78.2%,心搏出量增加,射血分数增高,心肌耗氧量减少率达80.4%,从而达到降低血压和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研究证实,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推拿治疗,确能降低其血压,经过多次推拿治疗后,可使血压恒定在一定水平。

血液循环范文4

/

关键词 结构化 血液循环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结构化原则是指: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一切科学理性知识都借助概念才能进行。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上好一堂课最关键要素,也是进行其他教育活动的基础。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赖于教师平时对教材的前后连贯,另一方面还有赖于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纵横归纳。

“血液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自成体系,因为它建立在学生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血、动脉血”概念的理解以及心脏结构的学习基础之上。氧气及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又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血液循环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也尝试过多种方法:小实验情境体验、动画模拟、编顺口溜,讲练结合当堂检测,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与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想象能力有待于提高有密切关系,也与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的教材前后联系做的不够,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关。为提高教学实效,笔者对结构化原则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用进行了如下尝试。

1 提前渗透概念,把握学习的起点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是在“输送血液的泵-血液”一节的第二课时才出现,而“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是学生易混概念,再加上血液循环这个难点,学习难度相当大。在“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时,教材有一段话“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这里已经涉及到血液含氧量变化的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为动脉血”,而未到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为静脉血”两个概念,既是对这部分知识的深化,同时也开始了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2 图文理解概念,找准知识的基点

对每个概念的真正理解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学习血液循环途径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识图能力。不论是在初中生物新课标,还是高中生物新课标都提出:学生具有利用图文资料、绘制生物图表等图文转换能力方面的要求。

笔者对“血管”这部分教学是这样进行的:请学生阅读课文后,试述什么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学生阅读后回答:“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动脉”;“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便于血液与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请同学们用简图正确表示这三种血管。”叽叽喳喳的声音响起“对,不对”,经过学生的板演、判断与纠正之后,最后在黑板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比较完美的3个图(图1)。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图1的第三个图中进行动脉、动脉血与静脉、静脉血的概念辨析,学生能较快地判断出M是动脉,流的是动脉血,N是静脉,流的是静脉血。之后,教师让学生将三者连成一个循环路线(即体循环大致路线)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过这样教学知识显得更加明了,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 引发认知冲突,凝聚思维的焦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某个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新情境,引起其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心脏是这个知识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重中之重。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体循环有了大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板画出肺循环模式图(图2),让学生再次判断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部分学生会认为1中流的是动脉血,3中流的是静脉血,经过辨析之后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判断1中流的是静脉血,3中流的是动脉血。这时教师再追问:“人只有一个心脏,可是前面一个图心脏输送出的是动脉血,输回的是静脉血;而后面一个图心脏输送出的是静脉血,输回的是动脉血,那么心脏的结构如何呢?”这时班级会出现一阵骚动:“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微微一笑:“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这样给学生下一节学习心脏结构埋下伏笔,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有了前一节课留下的悬念,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再加上教师引导学生三识心脏:“平面识心脏――模型识心脏――实物识心脏”层层递进式学习,学生对心脏结构有了深入了解。当学生能识别心脏的四个腔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后,教师再让学生分析心脏内的血流情况,同时又复习了静脉与动脉的知识:静脉将血液送回心脏,动脉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这样学生比较快就能分析得出图3。

4 自主构建途径,探讨思维的疑点

“血液循环途径”容易让学生纠结的地方是:血液从心脏的一侧出发,是回到同一侧呢,还是到另一侧?学习血液途径时,教师先采用了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心脏解剖示意图识图练习,并标出心脏内的血液方向;再完成组织里毛细血管示意图、肺泡毛细血管示意图的识图练习。教师设问:血液是在闭合的管道内流动的,这三者是如何有机形成一个整体呢?请学生尝试自主构建。学生讨论发现,因为血管都有一端连着心脏,在心脏处,血液循环路线只有两种可能:要不左出左回,右出右回;要不左出右回,右出左回。然后经过尝试、思考与讨论,学生得出,血液从一侧出发回到同一侧没有意义,因为肺交换来的血液无法送到组织细胞,疑点被自己解决了,学生的脸上也荡起了微笑。

5 角色扮演游戏,激发思维的亮点

角色扮演法是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教材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

当学生自主构建血液循环途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静态图,形成比较正确的血液循环途径,再辅以播放flash动画:模拟一个红细胞的循环路线。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设计了角色扮演这一活动: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个红细胞在人体的“旅游线路”,介绍“景点”和沿途发生的“主要事件”,每组共同讨论解说词,并推选本组最佳解说员。经过小组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上台绘声绘色地介绍起来了:“我是一个红细胞,我的家族很大,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能将氧气送到主人的各个细胞里。我们寿命都不长,大约在主人的身体里游玩上120 d。让我来介绍一下我在主人身体里的活动线路吧。我们从左心室开始我们的旅程,我们从左心室向主动脉前进。沿途中我的兄弟进入了不同动脉的分支,这样一直流啊流啊,我终于到达了狭窄通道―毛细血管在这里,我将氧卸下来,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完成后我从鲜红色变成了暗红色。随即,我又流啊流啊,通过上、下腔静脉流到了右心房,又流到了右心室,我完成了一次‘体循环’。紧接着,我又通过肺动脉到达肺,毛细血管跟肺泡进行了一次气体交换,我有力量啦!哈哈!我又通过肺静脉转回到左心房,完成了一次‘肺循环’。怎么样,我帅吧?转了那么多圈都没晕。”(掌声)

另一个又上台了……

血液循环范文5

关键词:功率键合图法 计算机仿真 血液循环系统

0 引 言

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行计算机模拟,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人体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机制,是目前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Human Blood Circulation System,简称BCS)的计算机模拟,则是国内外生理仿真领域内的研究热点。BCS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以生理解剖数据和生理实验数据为基础,根据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体力学规律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生理研究提供定量性、预见性的分析和结论。

在建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整体的计算机模型,从系统量级上对BCS生理过程进行仿真研究方面,国内外已有过一些研究[1,2],其建模理论主要有传输线理论、线性流体网络理论等。但在建立仿真模型这一环节上,仍缺乏一种直观、方便、统一的建模方法。在某些研究中是利用电传输线理论(electric transmission) ,借用电学的概念,例如用电阻、电容、电感来表示血液的液阻、液容、液感,从而间接地推导出数学模型,很不方便。本文将一种普遍适用于流体系统动态仿真的建模方法——功率键合图法(Power Band Graph Method),应用于对人体循环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

所谓功率键合图,就是描述系统功率流的传输、转化、贮存和耗散的图形表示。功率键合图建模法的基本原则是把流体系统的结构及各主要动态影响因素以图示模型形式加以表示,从图形模式出发,建立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然后进行计算机仿真求解。这种建模方法于50年代后期由美国的佩恩特(H.Paynter)教授提出,尔后由美国的卡诺普(D.Karnopp)和罗森堡(R.Rosenberg)两位教授作了大量工作,使之逐步趋于完善。目前,这种功率键合图建模方法已在国内外各类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液压技术领域的动态特性分析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功率键合图法概述

功率键合图法是对流体系统进行动态数字仿真时有效的建模工具,我们认为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工程流体系统,也同样可以应用于生物流体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本文的研究工作就是想在这方面作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了说明功率键合图法在人体循环系统仿真中的应用,本文采用了一个简化的人体血液循环模型作为实例来进行说明。

2 系统建模和仿真

2.1 系统描述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被抽象成7个区,即左右心室、主动脉、主静脉、肺动脉、肺静脉和描述身体、头和四肢的“全身循环区。血液在左右心室有节律地收缩作用下,被泵向体循环区和肺循环区。在体循环区,血液流经主动脉、全身循环区和主静脉,回到心脏;在肺循环区,血液流经肺动脉和肺静脉回到心脏。在心室和动脉、静脉和心室之间存在着防止血液倒流的膜瓣(如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

图1 简化的血液循环模型

2.2 系统的键合图模型

应用功率键合图建模方法的第一步是将原系统表达为功率键合图的图示模型。由图1的人体循环系统结构图,根据规则[4,5]可以得到循环系统的功率键合图(图2)。功率键合图由功率键、结点和作用元构成。功率键是带有半箭头和因果线的线段,表示了血液循环的流动方向。结点有0结点和1结点两种形式:0结点相当于一个集总的液压容腔(如心室腔),该容腔中血液压力为等值,而该容腔中输入的血流量等于输出的血流量,本文中的循环系统被集总为7部分,因此共有7个0结点;1结点相当于一个集总的液阻管路(如动脉血管),该管路中血流量为等值,而该管路上的压力降等于上流压力值减去下流压力值,本模型中的1结点也有7个。在本模型中的作用元有两种:容性元和阻性元。容性元也称弹性元,简称C元,画在0结点上,表示容腔的液容;阻性元简称R元,画在1结点上,代表了该段血管的集总液阻。

图2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率键合图模型

2.3 系统数学模型

功率键合图是推导系统状态方程的依据,有了它,第二步就可以顺利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了便于建立状态方程,取C元功率键上自变量对时间的积分为状态变量,即引入每个集总容腔中的血液容量作为状态变量:

=

(1)

其中, 是第i个集总容腔中的血液容量, 为输入血流量, 为输出血流量;则状态变量的一阶导数即为原来的自变量:

(2)

对于每个0结点的压力,采用了线性的弹性关系式 :

(3)

此压力驱动着血液流动,决定了每个1结点的血流量:

(4)

其中, 是第i个1结点处的血流量, 为上流压力, 为下流压力;

对每个节点都建立类似的关系式,则可以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本模型的功率键合图有7个0结点,即7个容性元,这就决定了其数学模型是7阶的状态空间方程,即模型由7个一阶微分方程组成:

(5)

(6)

(7)

(8)

(9)

(10)

(11)

其中:血液容量V和血流量Q的下标rv、pa、pv、lv、ao、s、vc分别代表右心室、肺动脉、肺静脉、左心室、主动脉、外周循环、主静脉各部分。

考虑到循环系统中的膜瓣作用,可以作为模型的约束条件加入到系统数学模型当中:当血液正向流动时,膜瓣阻力为零;当血液反向流动时,膜瓣阻力为无穷大,即阻止血液倒流。

血液循环是由心脏的舒张-收缩动作推动的,本文采用了心室时变液容 来表示这种舒张-收缩动作, 是时间的周期函数。本模型液容、液阻参数均参照文献[3]。

2.4 系统仿真及结果

本文采用4阶定步长Runge-Kutta法来求解模型的状态方程,设定仿真步长为0.001s,在奔腾586 PC机上进行数字仿真。当加入边界约束条件,设置各状态变量初始参数之后,7个状态变量便以状态方程为基础被同步地展开。在每一步,心血管系统各部分的血容量V值根据式(5)~(11)被分别计算出来,同时根据式(3)和(4)可以分别计算出系统各部分的压力值p和流量值Q。待仿真数据变化稳定后,即得到了每个心动周期内各部分的血液容量、血压、血流量等各项生理参数数值。

图3(a)、(b)分别给出了在两个心动周期里的左、右心室血压变化的仿真结果:每个心动周期大约是0.8s,左、右心室经过快速射血期后压力迅速达到最大值,整个射血期大约持续0.3~0.4s;之后进入心室充盈期,大约持续0.4~0.5s,其间心室压力平缓上升。与左心室相比,主动脉在心动周期内的压力变化相对平缓,如图3(c)所示,但变化幅度仍然很大(3.99~5.32kPa)。仿真结果符合基本的生理规律。

16

01.6

t/s

(a) 左心室压力的周期变化

16

01.6

t/s

(b) 右心室压力的周期变化

16

01.6

t/s

(c) 主动脉压力的周期变化

图3 心动周期内的压力变化

图4(a)和(b)分别给出了在两个心动周期里的左、右心室血液容量变化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左、右心室血液容量变化过程中都有一段短暂的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在等容收缩期内心室压力急剧上升,在等容舒张期内心室压力快速下降;从仿真曲线中还可以看到每个心动周期的射血量约为60~80 mL。这些仿真结果都与实际的生理规律相符合 。

140

01.6

左心室血液容量的周期变化

140

01.6

t/s

(b)右心室血液容量的周期变化

图4 心室的容积变化

3 讨论

本文在功率键合图建模方法应用于人体生理系统仿真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从所建模型和仿真结果来看,将功率键合图建模技术引入到人体循环系统仿真研究中是可行的,从而为人体循环系统的仿真建模提供了一种直观、方便而又通用的建模工具,为进一步将功率键合图方法应用于更为复杂的多分支人体循环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功率键合图法这种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在生理医学仿真中的广泛应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BAI Jing,YINH K, JARON 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a computer simulation [J]Med&Biol Eng&Comput, 1992,30: 317—323

[2] Harnkazu Tsurnta, Toshira Sato, Masuo Shiratake Mathematical model of cardiovascular mechanics for diagnostic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Part 1 model descrip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d.&Biol.Eng.&Comput,1994,32:3—11

[3] Mcleod J PHYSBE: A Physiological Simulation Benchmark Experiment [J]Simulation, 1966, (12): 115-121

[4] 卡诺普D C,罗森堡R C. [M]系统动力学——应用键合图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p1-5

[5] 刘能宏,田树军. [M]液压系统动态特性数字仿真.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p20-25

[6] 何瑞荣. 心血管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p78-91

Use of power band graph method in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of blood circulation system

Abstract :The power band graph (PBG) method is a convenient system dynamic modeling method, which is used successfully in fluid system dynamic character simulation. A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to a great extent between biological fluid system and engineering fluid system, according to fluid dynamic theory, this paper use the PBG approach in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of human blood circulation system,and complete 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a simplified human blood circulation system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basic physiological law. The study provides a simple and unitary simulation modeling method for physiologic medical simulation.

血液循环范文6

【关键词】 微量阿司匹林(M-ASA);血液流变学;体外血栓Q值;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甲襞微循环

文章编号:1005-619X(2007)04-0243-02

通常情况下,全血黏度、体外血栓、血小板聚集、凝血机制和微循环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其原理、方法、材料和病情的不同,尤其是治疗前后同时进行系列检测,会出现不合原本意义的结果,有的甚至相互矛盾,理论上也难以解释,严重影响了病情分析和疗效判定。为此我们随机选择65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人和34例正常人,分别用M-ASA和安慰剂同时治疗并加以比较,分析其变化特点,试图找出有用的实验证据,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驻杭部队干休所老干部,年龄60~76岁。M-ASA服用指征男性:血栓指数Q值40者,每天分别服用10mg、20mg、30mg、40mg、50mg;女性:血栓指数Q值8~16者每天餐后服用10mg,余同男性[1,2]。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CAST-1型体外血栓模拟仪(合资捷佳有限公司,平阳微循环研究所);NXE-1型锥板黏度机(成都仪器厂);QX-200型号血小板聚集仪(上海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平阳微循环研究所);WX-753型微循环检测仪(徐州医疗光学仪器厂);微量阿司匹林(M-ASA)10mg/片;安慰剂相当于10mg/片M-ASA大小(上海新亚制药厂)。

1.2.2 血栓指数Q值 餐后2小时用一次性注射器自静脉抽取血液1ml注入硅化胶管内,置CAST-1型血栓仪(37℃),自控旋转8分钟后停止,将血栓平铺在滤纸上,测其长度(mm),再用滤纸吸干水分(以滤纸上无渗透为准),用TX-A型天平称其重量(mg)。

血栓指数Q值=[血栓湿重(mg)]-2+血栓长度(mg)/2。

1.2.3 全血黏度测定 取常规肝素抗凝血或血浆1.2ml,用NXE-1型锥板黏度计分别用230 S-1、23S-1、9.6 S-1 切变率测全血黏度和230 S-1血浆黏度(25℃),同时测潘氏法血沉(25℃),血球压积(毛细管法)。

1.2.4 血小板聚集率(PAG) 用3.8%枸橼酸钠0.2ml加静脉血1.8ml混匀,500r/min分离血小板层,用QX-200型血小板聚集仪和ADP诱导剂,测定其1min聚焦率和最大聚焦率。

1.2.5 凝血酶原时间(PT) 一步法(上海荣生生物制品厂)。

1.2.6 微循环指标检测 用WX-753型微循环仪,显微镜放大100倍,用10V,20W高色温灯,以45°斜落射角照射作为光源,田氏法观察甲襞远心端第一排毛细血管袢的形态、血流态、血管袢状态等15项指标,并用加权积分法进行计算(由专人在上午8~11时室温18℃~25℃中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软件包,将服用M-ASA和安慰剂前后3个月、6个月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体外血栓Q值、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及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作配对比较t检验,并计算x±s值。

2 结果

服用M-ASA后血栓指数Q值,血沉、血沉K值、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值和综合积分值较服用M-ASA前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

3 讨论

血小板聚集性是间接反映血小板产生TXA2含量和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含量越高,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血栓形成是反映血液在循环中由血管壁,各种血细胞,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在流体效应作用下,尤其是TXA2作用下所形成的病理性栓子及危险性[3,6];血黏度值是反映体循环血液是否存在着高黏滞性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的表观指标,其中230 S-1高切变主要反映血管内红细胞变形能力,变形能力下降可引血浆度高切变率升高;9.6 S-1切变率主要是反映纤维蛋白原等多种高分子球蛋白含量,含量过高可增加红细胞表面的聚集电荷,引起血黏度低切变率升高[4];凝血酶时间主要是反映血液高黏性和血栓性疾病是否由凝血机制亢进所致,凝血过强可导致血栓形成,凝血过低可出现自发性出血倾向[3,6];而微循环各项指标主要是反映微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液的各种细胞在微血管内流动变化。由于其结构精细,功能复杂,不受神经控制并能自我调节等特点,对外界各种因素反应敏感,也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基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