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最多的诗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诗最多的诗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诗最多的诗人

写诗最多的诗人范文1

小女孩在放弃学习钢琴后,努力学习经济学、文学和历史,积极进军商界,很快就成为香港的商业精英。在有了相当丰厚的生活积累后,她发现自己有讲故事的本领,便开始写起了小说。靠着先天的“一点点天份”和后天的勤奋,她疯狂地写作,创造了一年出18本小说的记录,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写1.5万字。作为作家,她曾在大陆和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梁旋风”!她就是香港著名财经作家梁凤仪。成名后有时她与丈夫同去欣赏古典音乐会,她常常兴起而鼓掌。她丈夫就在旁边悄悄说:“你拍什么手掌呀?这个人弹走音了。”她不免有些尴尬地说:“我怎么知道他走音了?”每到这时,她就由衷地感谢那个说她没有学琴天份的钢琴老师,正是他兜头的一瓢冷水,让她及时修正了她的人生航向。

有一个小伙子,十几岁起就痴迷于诗歌创作,一心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他把业余时间全用在了读诗、写诗上。

有一天,他听说著名的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即将参加某个家庭聚会,便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往,想请斯泰因夫人指教和评价。当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走到斯泰因夫人面前,毕恭毕敬地行了个礼,向斯泰因夫人作了自我介绍。随后,他拿出自己觉得最好的几首诗请斯泰因夫人评价。斯泰因夫人接过那几首诗,读了一遍,对他说:“小伙子,你这根本不能叫作诗,不过是一些断句的组合而已,从这几篇文字来看,你根本没有写诗的天赋……你不适合写诗,还是早点儿选择一个适合你的职业吧!”

这瓢冷水把小伙子所有的梦想都浇灭了。聚会还没结束,他就失魂落魄地回到了住所,把自己这些年写的所有的诗稿都翻了出来,细细地重新看了好多遍,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想着斯泰因夫人的话。他纠结了一夜,也思考了一夜,最后冷静地得出结论:斯泰因夫人的话尽管刺耳难听,却说得很正确,自己确实没有诗歌方面的天赋,与其继续在这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果断放弃,重新寻找和规划自己努力的目标。他把诗稿付之一炬,从此放弃了当诗人的梦想。

从那以后,他一边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不断思考白己的前途和方向,终于发现自己对绘画的兴趣很大,就开始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慢慢地朝着这方面努力。几年以后,他横空出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他死后,其画作几乎每一幅都超过了亿元的天价!他就是毕加索。

写诗最多的诗人范文2

作为一名档案人和诗歌爱好者,我一直忠诚地守望着人类的精神家园。20世纪末,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松花江诗丛”推出第一本诗集《梦中的风景》之后,因终日被繁杂琐碎的事务缠绕,一度打算就此封笔。但鄙人毕竟也属“性情中人”,既与缪斯结缘,便始终一往情深。

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诗神,在世界总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她拥有最广泛的朝觐者。在缪斯众多的子民中,我常常为能与缪斯“幽会”而心旌摇荡。我深知,诗歌是对心灵轨迹的描摹,对情感体验的刻画和人类精神的全方位再现。在平凡的生活中,诗歌精神之光将我几近贫血的躯体予以润泽,躁动的激情和放纵的思绪长时间地困扰着我不安的灵魂。

从事档案编研工作以来,我充分利用档案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挖掘和开发馆藏资源,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充分展示档案与社会、历史、人文的密切联系。在尘封的史料中打捞失落的珍珠,在如烟的往事中唤醒沉睡的记忆。作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一直坚持业余创作。兴之所致,不时思如泉涌。尤其在闲暇之余,或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时,独处蜗居,坐拥书城,一旦被蠢蠢欲动的诗思和偶尔的突发奇想折磨得彻夜难眠,便提笔凝眉,让思绪的射线通过键盘敲击成有韵或无韵的长短句。这样,经年累月,又将一些习作的电子文档变成了平面媒体的纸质文本。-

在诗歌创作中,我写得自在也很自由,因而我的题材是很宽泛的,诗歌的触觉像大树的根须伸得很远很远。达成铁路通车了'我由衷礼赞“这是钢铁与速度/在红土地上的精彩联系/这是力量与信念/在交通史上的生动写意/工业户口的铁轨/匍匐在农业的红土地/以金属的亮度/覆盖荒凉与贫瘠/用凝重与坚韧/铺平坦途,连接富裕”;时,我激情高歌“穿过岁月的九曲长河/越过历史的惊涛骇浪/澳门,你终于找到了/游子回家的走向/洁白的莲花与灿烂的五星交相辉映/镜海长虹与万里长城共铸辉煌”;当世界的某些角落不时传来嗜血的枪炮声,我呼吁诗人们“从地球不同的纬度启程/会聚在缪斯的屋檐下/远离死神,拒绝战争/潜心写诗,祈祷和平”。

在童年的记忆中,我写道“一夜之间,辽阔的大野/变成一望无际的雪原/突然,一群乌鸦扑腾着/从枯枝飞向地面/光亮耀眼的雪地上/顿时黑白分明,斑斑点点/从此,童年的一个冬天的记忆/永远留在我的心间/我终于明白,世界并非洁白无瑕/有光明,也有昏暗”;面对生活中的某种无奈,我感叹“在阳光的戏谑下/我发现了关于我的/平面俯视图/我的被扭曲的身影/像一条游动的蛇/吐着信子朝我/紧迫不舍/哉永远没有走出自己/我被阳光戏谑得/体无完肤/我知道那个幽灵/那条接踵而行的蛇/正是我自己/投的阴影”。

桃花盛开的季节,当“风姿绰约的桃花/从历史的上游顺江而下”,我在“入境结庐的桃园”,“直击桃林,圈点桃源,解读桃花”;走在乡村的田野上,我聆听着玉春天的腹地/以庄稼人的名义/为丰收的田野编织盘装/为金秋的彩排铸造道具”。

特别是作为一名与典籍和史册有不解之缘的档案工作者,在《遣忆庄周》、《嵇康,在山间打铁》、《鹿回头遐思》、《杜甫草堂感怀》和《中国典故》、《桃园随想》、《古典金曲》等作品和旧体诗《途次虎门忆林则徐焚烟》、《李清照纪念馆集句》、《陈子昂读书台述怀》、《广元皇泽寺即兴》、《过零丁洋忆文天祥》等诗作中,我尤其注重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滋养我的诗歌,让华夏文明跨越岁月的潮汐,世代传承、发扬光犬。

去年5月,在《中国档案报》的“中国档案工作者之歌”歌词征集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并及时完成了歌词创作。6月12日,该报登载我创作的歌词后,江苏省吴江市档案局张志远局长――位很有才气的曲作者(由他谱曲的《成长》一歌曾在“感动中国――2009年全国第三届新创词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众多歌词作品中,专门为我创作的歌词谱了曲。这些年来,继《梦中的风景》之后。我又在重庆出版社和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了诗集《世纪情韵》和文集《岁月剪影》。

著名诗评家杨远宏先生,也曾对我的某些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既使我备受鼓舞又深感受宠若惊。其实,如同一个虔诚的朝觐者,在通向缪斯神圣殿堂的旅途中,我―直在艰难地跋涉。我从不奢望把自己的诗歌归于创作中的某种风格或流派,不在乎那些令人眩目的旗号和哗众取宠的鼓噪,也不愿将自己放逐得无家可归。面对当下浮躁的市声、横流的物欲,我竭力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悉心地观照时世、真实地展露心迹,立足现实的层面,全方位地仰望人类理性的天空和生命的终极关怀,让诗歌精神之光,充实我平淡的日子。因此,我竭力想留住那些值得回味,至少能唤起某些记忆的东西。或许,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使一个长期在精神的原野上放牧情感的浪子,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居所。

写诗最多的诗人范文3

摘 要:韦应物是大历诗坛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多以“高雅闲淡”作为其诗风的概括,然而韦诗中对亲友人伦表现出深切关怀的作品,充分表明了韦应物对现实生活的真切观照和对亲友人伦的深挚情怀。因此,韦应物的诗歌用“语淡情深”来概括或更为全面和恰当。

关键词:韦应物;赠答诗;深挚情怀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大历年间是唐诗由盛唐转入中唐的过渡时期,韦应物是这一转变中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多以“高雅闲淡”概括,其气貌高古、清润闲淡的诗风也多为人推崇,因此有“王孟韦柳”的并称。与韦应物同时代的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感慨:“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宋代苏轼则认为韦柳二人诗风绍承渊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剑溪说诗》)。可见从韦应物当时至于后世,人们都较多地关注到韦诗中高雅闲淡的的特点。

事实上,在韦应物诗集中,不仅有数量较多的山水田园诗,也有大量的赠答诗、酬谢诗等抒写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这一类诗往往表面看来不着笔墨、高古淡远,实际蕴含着深深的人伦关怀,言简而意长,语浅而情深。《寄全椒山中道士》是一首怀想山中友人的诗作: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乍看此诗,清泠如秋水,不细读便不能体会作者内在的深情。首先一个“冷”字,不仅带来了郡斋秋雨冷寂的气氛,也让人体会到作者心中的“冷”,这是作者真切的感受。在郡斋中觉得寒冷便想念起山中的友人,不是感情深挚的人恐怕不会如此细腻和深情。诗人推己及人,怀想友人:他是不是也在这秋雨的深山中感到冷寂呢?便欲前去送酒探望,然而再进一层想,恐怕道人超世脱俗,踪迹难觅,落叶满山,何处可寻?南宋吴沆《环溪诗话》卷下云:“作仙道僧佛诗,要冲淡潇洒,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此等句超在尘外。”诚然,全诗层次递进,气氛萧疏,然而由思念之切,到欲寻之喜,再到难寻之惆怅,情韵深长,耐人寻味。宋代许《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可和也。”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则说:“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东坡和句不如韦应物,盖因韦诗情发于内心实感,而自然流于笔端,故浑然天成,意境高远。作者不刻意“用力”,不直写自己内心的悲凉,只是通过想象的意象、气氛的渲染,将浓厚的深情通过淡淡的笔墨氤氲出来,虽不着痕迹,而读者自能感知而共鸣。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是一首短制,诗曰:“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诗人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不由想象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远近相连。山中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方,一种高雅之士惺惺相惜的抚慰寓于其中。

诗人善于将浓郁的深情蕴藏在暗淡的景物中,借平静的气氛抒发内心萧索的感情,如“庭树忽已暗,故人那不来?”(《同德阁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各投赠二首》)、“谁言不同赏,俱是醉花间。”(《沣上醉题寄涤武》)、“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答李翰》)、“为君量革履,且愿住蓝舆”(《送丘员外归山居》)等都是简单闲淡的短制,然而无不蕴含着对亲友的浓浓怀想。

以疑问作结也是诗人将浓郁的感情融入诗中的手段之一。赠答诗以问句作结,不仅使得诗歌意境悠远,含义无穷,也能引起对方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如“忽忽何处去,车马冒风尘”(《赠崔员外》)、“对琴无一事,新兴复何如”(《赠萧河南》)、“何处孤舟泊,遥遥心曲违”(《送元仓曹归广陵》)等,都以其结句充分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心和深情寄怀。《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一首也是:“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诗人寄意远方的亲友,将思念之情蕴于景物的描绘、环境的渲染和平静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感情愈发积蓄,直至诗歌结尾发出一声怅然长问,意味深长,思亲怀家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上述几首赠友诗的感情只是一种淡然的抒发,那么《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则更有老来逢旧、老泪纵横的沉重人生感慨: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说:“诗题‘喜会’,诗情却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一喜一悲,时今时夕,随情跌宕,不胜今昔之感,因成佳制。”诗人与故人相遇,不由得喜不自禁,然而感情却又是复杂的,“流光容易把人抛”,一别流水十年间,四目相对,双方都已鬓发斑斑、垂垂老矣,想起这些年天各一方,沧海桑田,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这笑便也只有变成了含泪的笑。个中无奈与沧桑、凄凉与寥落,诗中并未直接表露,然而读此诗、想其景,谁能不如身临其境,潸然泪下!如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时你我还是白衣少年,欢笑游戏历历如昨,而今日重逢,鬓已萧萧矣!除了能自嘲老朽,以“淮上有秋山”解嘲,还能如何呢!亦不由得使人想起少陵野老《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悲喜交加,悲的是岁月长,衣裳薄,喜的也只是你我都还在,有生之年还能一见,岂不幸甚!“节奏的舒缓使诗人情感的表现平淡,平和;平铺直叙使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①这首诗明白淡然,然而语浅情深,节奏流动,跌宕起伏,其背后对人生、对亲友的深挚感喟,发自肺腑,动人衷肠,可以说是韦应物赠答诗中看似平易、实则情浓的代表。

萧疏中见空阔,平淡中见深情是韦应物诗歌最显著的特点。韦应物赠答诗中也有山水田园的意象描写,然而和陶渊明、谢灵运以至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相比,蕴含着深挚的情怀,不是为写景而写诗,乃是情到深处,借景抒情。陶渊明采菊避世,王维参禅悟道,孟浩然清淡闲适,唯韦应物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深挚友情。

因此,我们认为“高雅闲淡”只是其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韦应物是大历年间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博杂,其中确有大量风格接近陶渊明、孟浩然的闲淡之作,但也不乏语淡情深、真挚感人的作品,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追求。

要之,韦应物赠答诗中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摹写自然流露、不求雕琢华丽,而抵达内心深处,充分表现了对亲友人伦的真挚关怀。在这一点上,韦应物和与其并称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都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优游云外、闲云野鹤的隐士形象,反而更有杜甫关怀现实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高雅闲淡”的论断只是就韦诗的语言特点和表面特征来说,难以括其全貌,用“语淡情深”或许更能观照韦诗的整体风貌。

参考文献:

[1]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写诗最多的诗人范文4

中国西北,西秦岭南坡5000米深的巷道里,《我的诗篇》的摄制组跟随爆破工陈年喜进入到一个金属矿洞中,矿洞“高不过一米七八,宽不过一米四五”。在这个内部布满了子洞、天井、斜井和空采场的巨大“迷宫”里,拍摄人员的任务是还原陈年喜爆破工作的日常,但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克服置身这极端环境中的内心恐惧。

巷道爆破,这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与陈年喜整天打交道的是钻机和炸药,他的工作是依靠平日积累下的技术经验,在矿山上找准位置,填充好炸药,轰出一条条几千米、几万米深的隧道。地底深处环境恶劣,危险无处不在,爆破工作业时不仅要忍受地层内部的高温,有时还要负责处理爆破不完全的残炮,并时刻防备着塌方的发生。

陈年喜今年47岁了,已在矿山工作16年之久,这个一米八高的大个,整日里握紧风钻,在暗无天日的岩洞中与孤独和死神纠缠着,而他纾解内心郁结的方式,竟是写诗――“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炸裂志》)。诗就写在烟盒的背面,有时是雷管说明书的空白处。手机一有了信号,他再将它们一字一句“搬”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果不是被《我的诗篇》的导演之一秦晓宇发现了它们,这些“角落里的诗句”很可能就被主流忽视了。

一片诗歌的蓝海

“少年 某个凌晨/从一楼数到十三楼/数完就到了楼顶/他 飞啊飞/鸟的动作/不可模仿/少年划出一道直线/那么快一道闪电/只目击到/前半部分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

2013年的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上,蓝领打工者郭金牛的这首《纸上还乡》得到了最多的选票。郭金牛曾在富士康打工,“富士康十三连跳”后,他的工作是为富士康龙华工厂安装上防跳网,这首诗是他为一个认识的轻生工友写下的悼亡诗。

“惊异又感动”,这是作为大赛评委的秦晓宇看到这些诗句的第一反应。身为诗评人,秦晓宇一直以来的工作是“挖掘那些有价值的诗歌”,再以评论和编纂的形式让它们广为人知。而这些“写作非常成熟且极具经验厚度与情感强度”的工人诗歌的存在,让他意识到在当今诗坛之外,“可能存在着一片诗歌的蓝海”。

“目前国内从事一线体力劳动的工人诗人至少有一万名”,秦晓宇将此群体称之为“蓝领诗人”,而这个概念打动了以书写中国财富群体闻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他是在一本叫《读书》的杂志上读到了秦晓宇的发现。

吴晓波感触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走进过数以百计的车间,陪同我的一律是董事长、总裁或地方行政长官,当我从那一条条生产线上快速走过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到过,那些背对着我的、默默工作着的男男女女,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有怎样的情绪,他们怎么看待这个时代和自己的命运”。

窍波因此结识了秦晓宇,并建议他“编一部记录三十年以来工人诗歌创作的诗歌总集”,而随着搜集整理工作的展开,他们又决定拍一部记录当代中国工人生活状态的长篇纪录片。随后,吴晓波邀请了新锐导演吴飞跃加入了这个拍摄计划。

除了陈年喜,摄制组还拍摄了既是国际华文诗歌获奖者,也是一名叉车工的乌鸟鸟;在羽绒服厂填鸭绒的彝族工人吉克阿优;在地下600米工作30年的煤矿工人老井;服装厂熨烫女工邬霞;以及出生于1990年、已经自杀离世的富士康工人许立志。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年龄,汉族和少数民族,男诗人与女诗人,这六个人“像一个筛子的六个面”,摄制组试图通过对他们的记录,来呈现出整个工人诗人群体的样貌。

1月13日,在全国200多座城市举行了千场“众筹”放映后,这部取名为《我的诗篇》的纪录片终于进入了院线公映。在此之前,该片已收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奖项。女主人公邬霞也因此走出了深圳市宝安区的服装厂,走上了电影节的红毯。

用诗歌取暖

“下班后,劳累了一天的姐妹们都睡下了,外面的月光很好,我会悄悄爬下床,穿上吊带裙,蹑手蹑脚地溜进女厕所,月光照在铁窗玻璃上,我照玻璃,看见自己穿裙子的样子很好看”。邬霞在《我的诗篇》里如是说。

而诗歌,像极了邬霞喜爱的吊带裙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被释放。更多的时候,她穿灰色直筒式工服,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几乎没有双休日。

深圳宝安如今已成邬霞第二个故乡,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工人女诗人,13岁时走出四川老家来到深圳,成为一个打工妹,一直过着艰难拮据的生活。她的父亲患有严重抑郁症,曾试图自杀,她同时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家人挤住在狭窄的出租屋内。

因为平日里爱读文学杂志和言情小说,让邬霞拥有别于他人的精神世界。这个被导演称之为“底层珍珠”的女诗人身上,“几乎集中了传统苦难叙事中关于底层女性的一切美德”――在苦闷繁复的劳作中,她写道,“我要先把吊带熨平/挂在你肩上/才不会勒疼你/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多么可爱的腰身/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林荫道上/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吊带裙》);生活痛苦又无望,她却说,“我不会诉说我的苦难/就让它们烂在泥土里/培植爱的花朵”(《我不是没有看到过死亡》);面对父亲的灾变,她宽慰,“爸/生活有多艰难/就有多珍贵/我们的小屋就是暴风雨中宁静的鸟巢”(《家》) 。

300多首未曾发表过的诗歌,在过去无人问津的十多年里,带给邬霞安慰和寄托。写诗就是她惨淡现实背后的“秘密花园”,她靠生长于切身生活的诗歌取暖,以坚韧反抗着命运。

电影拍摄时,剧组曾让每个工人诗人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写作”这个问题。煤矿工人老井说得最具体,他说:“地球上两百年前没有煤矿工人,两百年后可能也不会有。我们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有责任把自己的工作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知道。”

如果不是电影的拍摄,很少有人知道,煤矿工人们每天要站在电梯样子的大罐上向地下深处行进。600米深的地下路途,眼看着地上的世界渐渐变成一个微小的光点。进入到了地下,摄制组人员有种“到了幽冥地府的感觉”。而诗人老井28年的矿工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

30多度以上的高温环境,全黑的巷道,唯一闪亮的是头顶的矿灯。老井在地下干过掘进工、采煤工、运输工、瓦斯抽采钻机工、机电检修工。也就是在这里,他听到“煤层中/像是发出了几声/地心的蛙鸣”(《地心的蛙鸣》)。

他像是总能从地心深处挖上来诗歌的根络,煤炭时代里一名底层矿工的所思所想在他诗歌里徐徐展开,这其中还有死亡逼视下的恐惧和挣扎。

他曾多次与死神擦肩,刚刚成为矿工的时候,他有次意外倒在了皮带机上,眼看要被带进井筒,他又条件反射地跳了下来。2008年的一个夜里,加班4小时后的老井坐在地上休息,被班长呵斥后他起身迈步,一块大矸石从洞顶掉落,正好砸在他刚刚坐下的地方。

最乐氐囊淮危井下发生了瓦斯爆炸,9个矿工当场被埋在了煤层里。目睹此景并参与抢救的老井写下了《矿难遗址》这首诗。电影里,老井跪在遗址前吟出,“原谅我吧,兄弟们/原谅这个穷矿工,末流诗人/不会念念有词,穿墙而过/用手捧起你们温热的灰烬/与之进行长久的对话/所以我只能在这首诗中/这样写道:在辽阔的地心深处/有一百多个采摘大地内脏的人/不幸地承受了大地复仇时/释放出的万丈怒火,已炼成焦炭/但仍没被彻底消化干净”。

矿工的职业带给他胃病、关节炎、高血压以及颈动脉硬化等疾病,但他仍未停止在矿下的工作。他曾有过能调到地面上工作的机会,但他拒绝了,理由是,“创作煤矿题材作品且还在一线工作的写作者太少,愿意留在井下,用文字让更多人了解矿工的故事”。

诗歌改变不了命运

电影记录下的这几位工人诗人,都曾经有过凭诗歌改变命运的想法。

邬霞创作是因为一次被侮辱。她和母亲在工厂上班时,两人正坐在筒上干活,厂里一个男翻译路过,嫌她们挡路,一脚将她们的坐桶踢翻,这让邬霞极为恼火。那段时间她看言情小说,觉得“台湾的席娟和于晴可以写小说,我为什么不可以?”从此她拿起了笔,利用所有间隙时间写作,期盼通过写作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即便是后来出了名、上了电影,她离过上体面生活的梦想仍旧遥远。好多人通过媒体的报道认识了她,也有的帮她介绍工作,但都因为没有学历而告终。

陈年喜对此感触更深,工人诗人和《我的诗篇》主角的身份让他有机会去大的城市参加颁奖和展映,接触各行各业的精英。2016年11月,因《我的诗篇》冲击第8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缘故,陈年喜还受邀跟随主创去了美国波士顿、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在7所高校和1个工会做展映交流。但这些经历并未对他的现实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反而因为长年矿洞作业所患的严重颈椎病,让他失去了巷道爆破的工作,如今他只能暂住在北京皮村工友之家做义工。

会写诗有时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电影拍摄时,正赶上乌鸟鸟找工作。可印着“国际华文诗歌奖”的简历显然没帮得上他什么忙。招聘市场里,有人翻了翻他的作品摇着头说,“我是搞物流的,是赚钱的,写诗呢,就不需要了”。乌鸟鸟最后向现实妥协为女儿握起了杀猪刀,电影的结尾,他在镜头前告诉女儿,“希望她好好读书,以后努力不做一个工人”。

只有吉克阿优的生活有所改变。这个整日被关在车间里充绒的彝族工人,用藏在鸭绒下面的纸和笔,记录着工厂里的人生百态,被领导批评的工友、违法使用的童工以及传统故乡的渐渐消逝。有次,他的作品《工厂的夜有些黑》发表在一本杂志上。杂志的样刊寄到了工厂,他的诗被领导知道。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其实每个工厂的夜晚都是这么黑”。

电影上映后,吉克阿优打工地的县委宣传部找到了他,要给他安排了一个图书馆的职位。后他又离开打工地回到凉山,加入一家食品公司做文案工作。

“写诗是一个无用的艺术”,陈年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用“铁板”“铜墙铁壁”来形容社会阶层的固化,“你要想把这个铁板破开,真的是特别不现实,不同阶层的人,可能会同情你,给你一些帮助,但很难让你进入到他那个阶层”。

“明天除了重复什么都没有/远方除了贫穷还是贫穷”(《省下来》)在90后诗人许立志那里,悲剧命运的气氛达到了。2014年9月30日,许立志选择用死亡来维护生命最后的尊严。在此一个月前,他拒绝了《我的诗篇》的拍摄请求,称自己“已经不写诗了”。

得知许立志跳楼的消息,秦晓宇和吴飞跃赶往深圳,在他生前的出租屋内寻找到他诗句里的现实。他们看到许立志曾写给书城的一份自荐信,信上表达了自己想在书城上班的愿望。在他的书架上,还有一本郑小琼的诗集。

2016年11月,青年打工作家郑小琼获任著名文学期刊《作品》杂志社副社长,完成了从打工作家到文学编辑到文学期刊行政领导干部的华丽转变,但数以万计的打工诗人,能如她一样改变命运的,“少得可怜”。

失语的工人群体

秦晓宇告诉《方圆》记者,拍摄《我的诗篇》的目的,“是希望能让这个‘沉默的大多数’从幽暗处现身,然后促进大家的反思。让人们触碰到一部以工人视角书写的当代中国转型的社会史诗”。然而,对打工诗歌的关注,到底能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呢?

4年前,《方圆》记者曾采访过工人生存状况的关注者和研究者吕途,在《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一书中,她谈到了中国新工人的出路要依靠工人主体意识的自觉。一位工人受其启发曾总结道:“工人出路的答案在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在我们不断地去接触劳动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通过自我意识的提高,然后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重新的定义和认识,从而体现在我们以后的行动中”。

而在吕途2015年的新书《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中,吕途通过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得出与资本逻辑对抗的手段,“就是去解放人性”。她仍寄希望于一个又一个觉醒的人,“因为我觉得,如果每一个人有选择了,那么,这个社会才有选择”。

但在实践层面,作为“一部中国工人的生活史诗”,《我的诗篇》却在工人观众那里遭到冷遇。

2015年7月12日,《我的诗篇》曾选在北京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内举行了一次首映礼。秦晓宇对台下前来观看的工人们大声介绍着,“许多打工朋友可能不太会表达,有什么事搁在心里或者跟亲戚朋友说说就完了。不管怎样,我特别想听到大家看完电影的感受。”

写诗最多的诗人范文5

陆游(1125―1210)是我国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一生创作十分丰富。他从十七八岁开始学习作诗,到85岁临终前赋绝笔《示儿》,数十年间辛勤笔耕,写诗词几万首。仅他的《剑南诗稿》,现存就有9300多首,是古代诗人中留给我们诗篇最多的一位。其数量之多,在我国诗史和世界诗坛上都极为罕见。另外,还有《渭川文集》等著作存世。陆游之所以有那样丰富的创作,在诗歌方面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勤奋好学,又不断躬身实践,将“读”与“行”紧密地结合起来。

陆游酷爱读书,寒暑不辍,可谓无日不读。他的书房里、案桌、床前到处是书,所以陆游戏称它为“书巢”。他还说他“饮食起居,疾病,悲忧忿叹,未尝不与书俱”。书成了他相依为命的终身伴侣,毕生手不释卷。

但陆游很注意读书的方法,既博览群书,又从中有选择、有批判地学习。他认为“万卷虽多当具眼”,意思是说读书应当具有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鉴别、分析、批判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认为学习古人的东西,先要体会其精神,而不要摹拟其章句,生搬硬套,更不要钻牛角尖。他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和对古今诗歌理论的理解,先后写了100多篇诗文来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教训,评论古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对有关诗文写作和批评问题发表了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就以研究杜甫的诗为例,发表了这样的见解:“今人解杜诗但求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他不盲从古人,不唯权威是瞻,不人云亦云,而重于思考、分析、鉴别和领悟,这种读书的意识和方法,得到了后世诸多学者文人的肯定。

写诗最多的诗人范文6

关键词: 席慕容 散文 选材 “真”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席慕容的诗歌溢满忧伤,但她的散文却让我们领略到了与她的诗歌不一样的风味。那对生活的描述,对生命的慨叹,心灵的诉说,独到的见解,无处不透露着一个“真”字。尤其在选材上,更是严格地遵循着真实的原则,让人为她真实的笔触所深深感动,并引起心灵的共鸣。

很多人写文章,里面都会出现一个“我”,那个“我”有时是作者本人,而更多时候却只是一个与作者毫不相干的假想“我”。但看了席幕容的那么多散文,我发现她的散文里面的“我”就是她自己,她一直用真实的笔触记叙着自己平凡的生活。

熟悉席幕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诗人,很多时候,她诗人的名气远远盖过她画家的身份。她为什么那么爱写诗并且写得那么好呢?席幕容在《夏天的日记》这篇散文中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亚弦说:‘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我来说,大概只有诗了。’所以我要这样说:‘能够与错误和忧伤对抗的,在这世界上,恐怕也只有诗了。’”原来,只是因为生活在尘世中的席幕容心中有太多的忧伤和无法躲避的错误,如果她想要与忧伤和错误抗衡,就必须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武器。而诗,就是席幕容搜寻到的最好的武器。正如她自己所说:“和狂热的理想相比,诗就如同一些安静而又美丽的短短的梦,是我能从这尘世中抽身而出的唯一途径。”

以上文字所说的就是席幕容写诗的目的,不为盈利,不为扬名,只为宣泄内心的悲喜,只为寻找一种普通的抗击错误与忧伤的武器。从席幕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这种真实的风格:不虚构,不妄言,把自己写诗的原因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她的许多散文都是这样,所选择的素材都是在描写她内心对诗的情意与感悟。我想,这种抒发真实情感的话语应该是使她的散文融入读者心中的最关键原因。

作为一个画家,席幕容生命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作画。因此,在她的文章中,几乎随处可见与作画有关的文字,如《四季》里的“冬雪”篇:

丈夫去实验室的时候,她就坐在长窗前画画,猫就安静地坐在窗台上陪着她。有很多时候,她都只是拿着画笔,凝视着窗外,那灰沉的天空下,正是她几年以前梦寐以求的布鲁塞尔。

忙完家庭的琐事之后,作为画家的席幕容做得最多的就是拿起画笔,描摹自己所想到与看到的美景。而且,作为画家,当看到一些极致的美时,她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想画的渴望。

在席幕容的作品中,她还真实地表露了自己对画画的感受:

在平日,画画与教画是我的工作,是我与这人间接触的工具。所以我不断地想要求进步,想要求更好与更深的表现,想要得到别人的了解,想要成为这社会的一部分,想要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证据,我确实是想做到这些的。虽然以我的能力,我也许一辈子都做不到,但是,我确实是尽我的力在做了,而且,朋友们对我的种种要求和鞭策我都很认真地接受,也都很感激。

席幕容育有一儿一女,女儿慈儿,儿子凯儿。作为一个母亲,她和世界上所有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浓厚的爱,席幕容把这种爱挖掘出来,让它变成一股细流,流淌于她的许多散文之中,让读者总能时时看见她对自己孩子的爱和作为一位母亲的幸福感。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槭树下的家》里面的一段:

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把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那种剔透蹦跳,因孩子的活泼而幸福的感觉,只有真正身为母亲的人才写得出来。席幕蓉总是愿意把这一种母亲的快乐和幸福感作为自己散文的素材,她一定是想让别人从她的散文中瞥见她的幸福,再让读者从她的幸福中感受到家庭的馨香与温暖。事实上,有了这种真实,谁还不会被她感染呢?

席幕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她的丈夫和她所崇敬的姐姐更让她觉得时时享受着幸福,这种幸福让她动于心灵,溢于纸笔,我们在她的许多文章中都能窥见这种幸福。

在所有美好的事物之前,姐姐一直都是我最亲近的启蒙者。有许多首好听的歌都是她教我唱的,有许多好看的书都是她和二姐借给我看的。在成长过程里的一些心结,有一部分竟然也是她来帮我解开的。

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

有哥哥或姐姐的人,在看到席幕容的这些散文时,应该会一边微笑一边遐想吧。儿时或者长大后那种被哥哥姐姐操心记挂的场景,也许在一瞬间就会涌入脑海,甚至禁不住两眼泛起泪花。而当看到席幕容静静享受丈夫的关怀时,很多人心中可能还会拥有些许妒忌。之所以会让读者产生这些感觉,是因为席幕容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的生活,所以才能让读者引起深深的共鸣。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席幕容是内蒙古大草原的女儿,对于大草原,她有一种厚重的故乡情节,故乡大草原在她的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她不允许任何人纂改她的故乡。

这首牧歌原来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调子,当起首那悠长的高音从极弱的感觉慢慢增强的时候,我和孩子们都凝神屏息,仿佛真的置身在大漠的边缘上,听着一个古老的旋律从极远极远的地方在向我们召唤。可是,这样的感觉不过只持续了几个小节而已,然后,音乐一变,各式各样的乐器就都加了进来。有钢琴、小提琴,还有种种我根本分辨不出声音也叫不出名字来的乐器,曲调也变得非常复杂,仔细去听,原来那个主要的旋律还在反复出现,可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的故乡,我那极单纯极美丽的大漠里的声音整个被淹没了。

可是,我不承认,我不要,我要的是我原来那一首简单的歌。请你们不要碰我的牧歌,不要轻易毁损了一个民族那么多年所传下来的声音。

这就是席幕容的心声,这就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故乡的女子最真的呼喊。

上一篇北辕南辙

下一篇三个人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