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新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新闻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闻传播;社会诚信;塑造途径;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123-02
社会发展需要诚信的支撑和助推。新闻传播最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保障公众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新闻媒体责无旁贷要为建立社会诚信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在我国特别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的职责,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主要探讨新闻传播是为何能肩负起构建社会诚信的重任,着重点落在如何塑造社会诚信,及存在的问题和可供选择的克服方法。
一、新闻传播塑造社会诚信的可能性
社会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诚信、政治诚信和思想文化诚信[1]。诚信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张维迎曾谈到过“乡村社会”,人们靠“乡土诚信”维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小村庄里,人们相互知晓,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名誉很顾忌,“诚信”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可是当你无法确知你所交易对方的信息,问题就出现了。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有赚钱的动机,当这种动机盖过规范,就出现了道德风险。新闻媒体是一把抑制信息不对称滋生的利器,通过快速传播信息,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对方的诚信度。舆论监督,会使违约成本变高,人在选择失信行为时就会有所顾忌。社会诚信行为的践行,说到底取决于社会诚信意识的建立,而社会诚信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宣传。新闻传播主要是生产意识形态产品,新闻传播以其本身的内容属性来说,就天然的具有强化社会诚信这种意识形态的能力。
二、新闻传播塑造社会诚信的途径
1.关注重大社会诚信问题,传播引导大众诚实守信的信息。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社会诚信意识的建立需要社会整体良好的文化环境,而新闻传播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在构建良好道德空间方面大有作为。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正式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所以,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加大对诚信文化的再现力度,来引导受众关心社会诚信问题,形成诚信意识。大众传媒还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即经由大众传媒传递的内容,尤其是强调的信息,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曾提出“社会地位赋予”的功能观: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2]。闪耀着诚信之光的事件,经由大众媒介报道之后,将会引导诚信建设走向正确的方向。其中涉及的当事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会因大众传媒的传播产生一种“榜样化”的传播效果。
2.对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报道和抨击。传播学者指出,环境监视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功能。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讯息,以备人们做出决策。公众有权了解自己生存的周边环境,从而根据获取的信息,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断。更重要的是,环境监视还可以把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社会的谴责。在社会诚信失范的问题报道上不能仅仅是机械再现,而应是深刻批判。中国目前处于一个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时代。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将中国最重要的公益机构之一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近年来,地沟油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各个领域的诚信危机已成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对这些社会诚信大面积滑坡现象的公开报道,大众媒介是最有力的工具。以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为例来看新闻媒体的作为。2009年4月21日,匿名人士在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发帖,质疑唐骏的博士学位有假。2010年7月2日,《北京青年报》发表文章《方舟子质疑唐骏学历造假》。2010年7月8日,央视《新闻1+1》关注唐骏学历涉嫌造假门:让打假不再是打架。首先,在没有标明任何态度和倾向的情况下,对涉及社会诚信的事件进行全面、客观、连续的报道,给受众提供一个认知的信息场。其次,媒体的大量报道会授予此类事件极高的“地位”,关注度显著提高。 最后,媒体自身的态度会有效的引导受众向既定的方向思考。随着媒体的批判而反思,因媒体的抨击而对此类事件产生负面性评价,理清认知,明确方向。
3.新闻媒体自身诚信价值构建的示范和标杆作用。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了解的大部分社会信息都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介。那些想了解但又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践了解信息的普通受众,可依靠的就是新闻媒体。这就关乎媒体自身公信力的问题。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所以媒体要首先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无论是新闻机构还是新闻从业者个人,都需要遵循严格的职业道德。严守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原则,忠实报道和评论,并以公众利益和社会公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新闻媒体在塑造社会诚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媒体本身:道德缺位、诚信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媒体可能会放松职业道德自律。某些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在职业理想、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偏差,甚至价值观扭曲,为了追逐物质利益和轰动效应,制造假新闻,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引发新闻行业的“信任危机”。
2.新闻的娱乐化倾向造成新闻媒体对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诚信问题的报道缺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和赖同提出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是: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调节身心。新闻娱乐化若能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挖掘新闻的娱乐功能和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这对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来说是有利的事。但是新闻娱乐化必须有一个“度”,如果过多关注纯娱乐化的事件,就会有意无意的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信息,比如重大社会诚信问题,这关涉到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对受众个体来说,长期接触这类纯娱乐化新闻,会使丧失思考力和判断力。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减弱和丧失。受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新闻持有怀疑态度,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当媒体报道一些正面的社会诚信事件的时,受众也会产生不信任心理。
四、新闻媒体如何克服在塑造社会诚信方面的弊端
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道德是社会诚信的一部分,只有新闻传媒自身坚持职业操守,才能谈塑造社会诚信。在现代信息社会,虚假信息传布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些不负责任传播者造成的,新闻媒体一旦加入这一行列,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负面作用都是极大的。喻国明教授曾说过:媒体“要平衡社会情绪,提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它和受众之间是‘诤友’、‘益友’和‘挚友’,而不是‘酒友’、‘腻友’和‘狎友’”。 新闻媒体应当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勇担责任的精神,不懈坚持新闻应有的价值,去为一种社会信念和理想而呐喊。首先要做到恪守自身职业道德,做到新闻诚信,要在思想深处真正确立起诚信理念,并将人类社会交往中的这一基本准则贯穿到媒体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去。其次,要有目的地组织新闻工作者反对虚假新闻,从而提高媒体自身公信力,并在此基础上传播构建社会诚信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姜正冬.论社会诚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社会新闻论文范文2
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金融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国内信用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加入WTO后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
一、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证券市场各种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消费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第一,信用缺失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由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甚至一些企业为防范风险,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愿采用信用结算方式。
第二,信用缺失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导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不断积累,特别是向国有银行集中,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信用缺失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趋于谨慎和收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信用缺失阻碍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近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稳健地推行,但一些企业借改制、破产之名大肆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造假更是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四,信用缺失导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由于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将加大,参与国际市场的难度将增加,将不得不在价格等多方面做出较大牺牲。信用缺失还会引起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担心,加大我们吸引外资的成本。
二、我国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助推器,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基础和必要的安全装置。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则会阻碍和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总量的扩大,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行各业将广泛运用信用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连通为一体,如何更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国际贸易中讲信用、注意自身信誉是国际惯例的首要信条。守信用的企业将会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新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必须以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信用依赖和信用确信为基础,网上各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和保障。在社会大规模的信用规范未建立的背景下,无法谈什么电子商务,网络再安全也难以得到真正发展。
三、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对部分信用问题作了规范,但这些法规的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同时尽快完善上述与之相关的现有法律。
立法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信用公告制度与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矛盾;2.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并制定处罚措施;3.立法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凸显部门利益,避免引起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否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发展。
(二)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各部门如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大多从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管理相应的信用活动,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全国信用活动的综合管理部门。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政府在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在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期,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第一,应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实现资源共享,打破目前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政府应主持制定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以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规避系统建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政府部门不直接经营信用中介机构,也不直接干预信用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应扶持和监督信用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让信用中介机构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欧美和亚洲地区著名的信用中介机构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一直都采取民营方式。因为民营公司是中性的,无偏见的,是市场经济中除客户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它们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它们在市场上的生存问题。第四,积极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信用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很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信用评级或者利用信用评级。目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意识,信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第五,政府应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另外,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自己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出现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情况,这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逐步发展。我国现有征信机构人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民营征信机构,如新华信公司、华夏国际和上海中商等;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客观上,我国的征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程度和社会影响也不尽理想,其作用与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该积极培育独立的征信机构,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管理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的专业资信评估机构有几十家,但资信评估市场规模小,可供评估品种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资信评估机构权威性与专业化程度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公认。我们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方法和管理办法。
规范的信用管理服务是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西方国家,系统的、深层次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管理服务,是信用经营机构的后勤保障。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商账追收行业基本上是空白,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等行业刚刚起步,国家应该鼓励发展这些机构与有关业务,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四)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美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内部往往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而加入WTO后,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考虑从两方面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五)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和科研活动。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固然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持,但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的信任和诚信的道德理念来维系。我们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诚实守信”深人人心,增强全民信用观念。
当前,应该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在中小学直至大学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培养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信用管理科研活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毅峰,吴春妹。美国信用管理体系简介[J].中国金融,2003,(5)。
[2]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N]中国经济时报,2002-09-09.
社会新闻论文范文3
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参加了我村里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几天的活动时间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获得了锻炼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几天的实践活动,使我懂得了一些关于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
在炎炎夏日列日当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实践活动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的耐性,更重要的是体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到,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社会上的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的所在。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苦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在这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个正确的目标,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龙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是很理想!
社会新闻论文范文4
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如此,只有贴近农民才能不断养成,价值体系是靠一定的空间和具有独特样貌的象征物呈现出来的,唯有如此才能活灵活现。美国文化倘若离开了好莱坞和迪斯尼,离开了麦当劳和可口可乐,那就只剩下空洞的国家意识形态,其世界影响力无疑就会大打折扣。打造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立呈现空间意义重大,当然,农村社会其他思想的空间呈现与核心价值的空间呈现存在着诸多连接和交叉之处,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生存的根基,应当引起关注,努力使之为我所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提高、思想文化建设不能光靠僵硬的说教,需要一系列可触、可视、可感的物体来呈现,如体现文化价值的实物景观以及各种文化载体等。如果思想只剩下“调料”,没有可触感的东西,这就如同空中楼阁、买椟还珠。农民群众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诸多优秀因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平常人做的不平凡的事情当中,均可感觉到并富有借鉴意义。“农事的全场面”显然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田间劳作,而是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经济民俗事象,农村生活的现场比书斋要实在得多,也有趣得多。农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和创造者,离开了基层的实践和农民的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就会失去基础和土壤,就会出现如梁漱溟先生所批评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状况。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养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生动具体,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小山沟村自1999年起,坚持每年举办“晒被子”节,该节的主要内容是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来到村部,把自己准备过冬的被子晾晒起来,接受全村男女老少的“检阅”,根据被子的薄厚和干净程度评出“敬老模范户”,并对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晒”出了小山沟村人的家庭和睦与尊老爱老,更“晒”出了小山沟村的文明、和谐,该村现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并被平顶山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总之,实践养成是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落脚点,要让农民清楚在生活中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奖什么、谴责什么,从而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化传统“感性”为现代“理性”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延续着与传统基本一致的、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②,缺少外部新环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大多继续着长辈延续下来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经验过着单调的生活,甚至可以说,生活理念、价值理念和经营方式不过是在对传统的克隆。对此先生曾经幽默地指出:“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以抄袭来做自己的生活指南。”这种感性的生活复制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理性而科学的进步生活方式极不相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人们必须大胆摈弃传统的、落后的生活理念,这就要求要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要注入新的内涵。意大利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把包含核心价值的意识形态称之为“社会水泥”,认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分田到户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意愿,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也进行了再分配,导致了农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进一步增强③。这种局面的存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不可能是靠完全自发和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最有效的、最现实的办法是长期不懈地加强农民教育阵地的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继续加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要不断加大对村镇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使之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如山东省平阴县自2006起,先后投入1700余万元完成了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二是丰富教育载体。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农民群体传递先进文化。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作和播放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愿意接受的节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农村地区中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文化下乡”活动,根据不同形势与任务直接将先进文化带下乡,通过与农民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把思想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④。
三、结束语
社会新闻论文范文5
1.1全面规划与制度革新
从宏观角度上看,推动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全面准确的总体规划,但目前各个省、市、县级社保部门在社会保险信息化问题上缺乏统一规划。在基础设施的应用方面,各社保部门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和网络配置标准,部分地区的硬件设备存在容量小、版本低等问题,而各部门对于社会保险管理软件的开发也缺乏统一标准,存在重复开发和功能不全等问题;在制度革新方面,要注重结合实际工作来完善社会保险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大社会保险信息化网络建设和软件开发等项目的执行力度,从确立项目、制定规则和程序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全面规划社保信息化建设项目与积极进行社保制度革新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只有从实际出发、将全国各地区社保部门的工作统一起来,才能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的总体进程。
1.2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
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社会保险发展的重要依托,这要求各社保部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实现社会保险的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信息公开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节,不以开放为前提的信息化建设是低效率的建设,而网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媒介,有效利用网络优势,使用户便捷高效地进行社会保险相关事务办理也是社会保险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注重和强化相关部门与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险办理机构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社会保险信息化征管的实施需要社保部门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管理,强化社会保险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工作,社保部门在进行内网建设时,要关注信息安全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进行外网建设时,要关注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面向社会大众的信息服务问题,从宣传、管理、等环节加强社保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建设。
1.3规范工作与统一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秩序、规范社会保险各个工作环节的业务流程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保部门既要保证社会保险的信息安全,又要加大社会保险信息共享的力度,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这就要求社保部门明确社保工作的各项秩序,使得业务流程有条不紊地运行,减少意外风险的发生。社保部门可以使用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新兴管理方法,将社会保险登记信息、投保人员信息、社会保险金缴纳信息及各种基金的账务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中,以便对社会保险相关信息进行及时调用与科学管理,避免因人工管理而易发生的误操作问题。
2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2.1建立统一网络与数据标准
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网络,就要以各省、市、县社会保险的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建立以社会保险主管部门与相关机构为主体的内网和面向社会大众的外网,并在城市联网的基础上构建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网,通过全面规划与实施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争取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各城市互联信息网络建设。在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数据标准的统一尤为重要,只有达到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数据才能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间实现交换和跨时空、跨地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全国联网。
2.2建立资源数据库与信息共享
建立资源数据库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社会保险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应包含投保人员的基本信息等内容,以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存取和信息服务,而建立资源数据库只是第一步,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和数据更新才是资源数据库后期维护的重要环节,只有建设灵活、动态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数据库,才能满足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需求和社会大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此外,各地区应该统一资源数据库的数据标准,这对扩大资源数据库规模和实现各区域间的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
2.3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
要推动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对社会保险信息化相关问题进行制度革新,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法规,这对规范各社保部门的信息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各地区社会保险信息网都应该实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在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工作环节中有据可依,社保部门也应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力求信息安全并积极提高信息查询与获取效率,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社保部门进行审查与监督。
2.4提高社会保险人员素质
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信息人才的支持,因此,社保部门应该积极提高内部社会保险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综合考察人才的信息责任意识与网络操作水平,既要求社保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和专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社保人员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手段,提高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与系统维护能力,各单位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的方式检验社保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可以通过责任制度和奖励机制提高社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也应积极跟进,全面规划与制度革新、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规范工作与统一管理是目前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对于现阶段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网络与数据标准、建立资源数据库、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和提高社会保险人员素质等方法进行改进。
作者:徐士刚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二九一农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社会新闻论文范文6
一、社会管理创新指标发展现状
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管理活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级政府努力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例如,在财政投入方面,以辽宁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例,2006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322.99亿,2006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469.97亿,2007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518.07亿,到2012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达到727.71亿。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六年累计3678.92亿元。
二、社会管理创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准确、客观评价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依靠主观臆想加以判定,而必须凭借客观、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测评。社会管理科学化指标体系将借助一定的统计指标,来反映某一特定阶段、类别的社会管理的社会价值和目标实现情况,并判断其是否处于健康发展态势。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秩序维护、民生改善和权利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依据其构成要素设定的,而社会管理构成要素与其终极目标休戚相关。依据社会管理的内涵,选择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社会参与等基本框架,由23个指标组成的社会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各指标赋值,测度社会管理发展水平。社会管理创新评价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社会管理创新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估,通过指标权重认定与综合分析来判断社会管理创新评价水平。由于社会管理创新评价以及发展水平的等级分类和影响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严格界定各等级标准。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评价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水平。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泰(A.L.Saaty)于1977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AHP是通过专家赋权之后再进行确定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方法,是一种能将定性、定量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也是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的测量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工具。
三、社会管理创新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首先,把要社会管理评价指标分层系列化。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性质和实现目标,将其社会管理创新的组成要素分解,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进行研究,按照其分层组合形成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其次,对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中各层次社会管理创新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各层次社会管理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利用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进行综合性运算。
四、实施措施
(一)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要求,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等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评价体系改革进程,推动公共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二)构建社会协同管理模式
社会协同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注重发挥政府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树立服务理念,充分践行所承担的公共服务义务。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服务创新中的协同作用。
(三)加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