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理财产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民币理财产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民币理财产品

人民币理财产品范文1

表面上看,这是又一次储蓄存款的大搬家,但实质上,热销的背后是储蓄资源的再分配,将对投资者、银行以及监管当局的利益及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其一,对于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领域与货币市场基金是完全相同的,具有相当的担保能力和极高的信用,是现在金融市场上最安全的产品,其收益也应该不低于同期储蓄利率。但是,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就收益率高低来说,不可避免地存在随经营和市场风险而波动的可能。例如,民生银行理财产品“保得”的最长期限为3年,已经超过货币市场的范围,其资金投向很可能转向资本市场或贷款市场等高风险领域。

其二,对于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实质上就是基金业务的预演,是商业银行从分业向混业经营推进的有效步骤。从风险控制来看,人民币理财产品必须设立与银行自营业务相分开的专门的资金账户和资产账户,保证银行不将理财业务与自营业务混合操作。如果将理财业务与自营业务混合操作,既有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也会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就整个银行系统来说,会导致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资金,负债规模会有所减少,表外业务资产比重上升,银行的盈利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过去资产运用中贷款比重过大的盈利模式,提高作为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比重,这对商业银行改变经营模式、扩展盈利渠道意义重大。

但同时,储蓄存款的市场格局及规模有可能发生变化,人民币理财产品突破了储蓄利率的法定高限,在此利率下的储蓄规模将迅速瓦解,银行的资金成本将明显提高。

2004年10月29日升息之前,银行的资金成本大约为1.2%,如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加入理财行列,在未来的一年中,资金成本极可能会上升至1.4%~1.5%。低成本资金的比重逐步减少,银行的经营和竞争压力日渐增大,加息争储的利益冲动明显,银行的经营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人民币理财产品范文2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9年3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425款,平均委托期限为0.58年,平均期望收益率和平均风险值分别为1.85%和1.45%,产品的期望收益率水平略高于基准利率23个BP。本月共有388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其中有25款产品提前终止,平均委托期限和平均名义收益率分别为0.48年和3.93%,其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名义年收益率为3.86%,远高于基准利率水平。本月有8款零、负收益产品,与前期产品特点相同,多为“兄弟款”的看涨股票、商品类产品。

本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如下4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人民币理财产品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预期收益水平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下降。(2)普通类产品市场中信贷类产品的数量居高不下,投资方向增加了股权投资、上市公司ABS和风险债券等高风险产品。另外增加了银信政合作模式。(3)结构类产品市场的股票类理财产品数量飙升,高流动、低风险和稳健收益的利率汇率类产品退居次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数量增加。(4)短期产品数量回落,发行主体主动、投资个体被动的局面尚未打破,少有产品设置投资个体的提前赎回权。

人民币产品:保持量升价跌趋势

本月,各商业银行共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310款,占产品发售总量的73%。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值分别为1.88%和1.42%,超额收益率水平仅为14个BP,低于总体平均超额收益率水平,且远低于2月水平。人民币到期产品的数量为327款,名义收益率为3.86%,略低于总体平均到期名义年收益率水平3.93%。较2月而言,本月评价的人民币产品呈现如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外资银行产品的期限跨度和收益水平略高于中资银行,但风险水平也高于中资银行;(2)中资银行中国有控股银行类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略优于其他中资银行,见图1。

较2月而言,本月中资银行产品的投资价值比较分散且外资银行产品的主要特点是高风险、低收益,见图2。外币产品:结构类产品回升

本月,各商业银行共发售外币理财产品115款,平均期望收益率和风险水平分别为1.76%和1.54%,较2月而言,外币产品的数量有所增加,期望收益率水平有所上升,风险水平与2月持平。到期产品的平均名义收益率水平为4.09%,较2月大幅上升。产品收益、风险和数量的基本特点见附图1。

附图2显示了产品的投资价值。澳元产品投资价值较高,其他产品的投资价值表现相对比较集中。较2月而言,英镑类产品的风险水平明显提高,原因在于两款英镑产品中除一款产品信息不明外,另外一款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较低,远低于同类银行英镑存款利率的平均水平,即理财产品中心选取的基准利率。

小结

纵观中资银行结构类理财产品市场的近期表现,可总结如下5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2008年初,理财产品市场中出现的零、负收益产品中,其实质是相同的支付条款,不同的理财期限和投资币种,最终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尴尬局面。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再次发售同质化产品,值得思索。

存在购买外资机构同类高收益产品的可能性 外资银行部分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通常随投资额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资银行可积聚投资者的较小资金量,购买外资行高资金门槛的同类产品,以实现博取高收益的投资目的。

部分产品偏离产品设计理念的初衷 支付条款设置止损和止盈条款,且止盈额度略高于基准利率水平,这表明无论基础资产的涨幅多大,投资者的收益水平都不会太高。虽然实现了规避高风险的设计理念,但与2008年初投资者对市场飙升,产品却亏损的不解,并无异处。

人民币理财产品范文3

关键词:零售业务 理财产品 卡方检验 列联表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7-040-03

一、引言

由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等原因,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加息政策,利率调整带来了对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冲击,银行也适时作出了调整。我们通常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本文通过选取最近几次加息前后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样本数据,比较了加息前后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发行种类、预期收益率、理财期限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了利率变动对理财产品产生的效应,丰富和完善了此领域的实证研究。而且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银行如何在利率较为频繁的变动时期设计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客户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分析参考。

二、数据选取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数据库,获得了发行于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5月6日的1647条人民币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根据央行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的历史数据和利率调整时间,包含了第一次加息前至最后一次利率调整后的5个利率水平。通过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填补和筛选,得到每款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产品类型、理财期限、预期收益率等信息。其中理财期限是指客户委托银行管理资金的天数,预期收益率是指预计最高年化收益率。

本文先进行了样本描述性统计,然后在对样本数据作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按理财期限和产品类型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按3%以下、3%至5%、5%以上划分为低、中、高收益率;将理财期限按200天以下、200天至500天、500天以上划分为短、中、长期;理财产品类型有结构型、票据型、信托型和组合型4种。先将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作为行变量,将预期收益率作为列变量,将理财期限作为控制变量,按理财期限列出每个利率水平下理财产品每段收益率的个数和占比,并进行卡方检验。然后只改变控制变量为产品类型,按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效应分析过程和结果

(一)基本假设

本文实证研究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假设1:样本数据能够代表总体,即获得的数据能够代表此阶段银行理财产品随利率变动的变化趋势。假设2:预期收益率与理财期限呈正相关,理财期限越长预期收益率越高。假设3:预期收益率能够代表理财产品的收益状况,客户根据预期收益率的大小来选择理财产品。假设4: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的存款基准利率同其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相关。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表1为不同的利率水平下,选取的理财产品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从均值可以看出,在加息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理财期限先从125.38天上升为133.90天,随后一直下降到113.13天,这是因为利率刚开始提高时,理财产品反应不明显,但随着一直加息,理财期限有了明显的减少的趋势。同样是看均值,预期收益率有增加的趋势,从2.7576%一直上升到4.1291%。但它们之间的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存款基准利率与理财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的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了理财产品发售第一天存款基准利率与理财期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50,P值为0.043,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随着加息,理财期限有缩短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利率变动影响人们对投资理财产品收益的预期,影响着人们的投资决策,收益率随着加息逐渐提高,而未来短期内还有加息的可能,购买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能比较快地享受到加息带来的收益上涨,还可以避免错过更高收益的机会。实际调查也显示,三至四个月的理财产品一经发售很快抢空。所以,银行随着加息设计的理财产品呈现“趋短”效应。

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存款基准利率与预期收益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3,P值为0,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随着利率的上升,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呈现跟随效应。原因在于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必然参考基准利率,理财产品投资的领域基本也都会随着利率的上涨而收益率上升,银行为吸引投资者也必然会将预期收益率调高。

(四)列联表分析

1.按理财期限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

列联表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定性变量分组并比较每组的分布情况以探求变量间关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列联表样本数目大于40时,采用卡方检验就能确定定性变量间的显著性。

表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短期的卡方值为311.300,中期的为49.767,P值都为0,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短、中期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受到存款基准利率变动的影响,短期产品的卡方值更大,所以相关性更强。而长期产品卡方值为13.420,P值为0.098,未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长期产品受利率变动影响不明显。

为清晰显示变化趋势,将列联表结果做成折线图,图1为短期产品的低、中、高档预期收益率占比随利率变化的趋势,横轴表示5个利率水平,纵轴表示占短期产品的比例。由图1看出,随利率升高,低收益率产品占比急剧下降,由84.8%下降到19.2%,下降幅度为77.36% 。而中等收益率水平的理财产品占比明显增加,由15.2%上升到75.9%,上升幅度为399.34%。高收益率的产品占比则缓慢上升,由0上升到4.9%。可见短期产品随着加息,大部分理财产品从低收益率上升到中等收益率。这是因为短期产品本来的收益率就相对中长期比较低,加息背景下,银行为吸引投资者会上调预期收益率,因其本来期限短、收益低,所以上调的额度有限,因此大多数由低收益率水平上涨到中等收益率水平。

图2为中期产品的低、中、高档预期收益率占比随利率变化的趋势。低收益率产品先由31.6%急剧下降到0,后又小幅上涨到3.9%。中等收益率产品由55.3%上升到81.1%,又下降到52.9%,这是因为利率越来越高,高收益率产品占比多了,挤占了中等收益水平产品的位置。高收益率产品占比则一直上升,由13.2%一直上升到43.1%,上升幅度为226.51%。中期产品期限在半年以上,一方面由于其期限长,本身收益就高,另一方面由于频繁加息的影响,投资者购买中期产品的热情没有短期的高,为了提高投资者的购买兴趣,其收益率就会随加息进一步提升,先是低收益率水平的产品上升到中等收益率水平,后又上升到高收益率水平。

对长期理财产品来说,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其预期收益率受利率变动的影响未达显著性水平。长期产品的数量在加息周期下也有减少的趋势。这与短期产品受追捧,长期产品在期限和收益率上都失去优势有关。

2.按产品类型对预期收益率进行列联表分析

由表4卡方检验结果看出,四种类型产品卡方检验的P值均为0,都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票据型产品卡方值最大为243.8,受加息影响最明显。票据型理财产品一类主要是投资于商业汇票,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已贴现商业汇票的利息收入。还有一类是投资于央行票据、短期债券和短期金融融资债,这些票据的收益率也会随利率上升而水涨船高。因此,票据型理财产品受到利息波动的影响较大。

相比而言,结构型产品的卡方值最小,为39.760,但也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其预期收益率也与利率变动相关,只是在这四种类型的产品里相关性最小。结构型产品的收益率主要取决于其挂钩的资产,由于通胀压力加大,挂钩于黄金、农产品、金属等大宗商品的结构型产品收益都有所提高,所以其收益率也会受到加息影响。

信托类产品中信贷类产品专项用于向企业发放贷款,因为连续加息体现出决策层收紧银根的意图,并且将抬升整个资金面的借贷成本,对不少企业来说向银行融资更为困难。所以信托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会在加息背景下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

本文将宏观利率政策变动与微观理财产品的变化联系起来,采用定量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加息对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效应。无论是相关分析还是列联表分析结果都显示加息对理财产品具有显著效应:对理财期限来说,使其产生了“趋短”效应;对预期收益率来说,使其产生了“趋高”效应,尤其是对票据类产品影响显著。

在当今经济背景下,政府为应对通货膨胀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投资者仍有加息预期,这时,银行应多设计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按央行基准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动,以弥补投资者的机会成本。还有短期产品也应该是银行设计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其实理财产品的实质是为客户提供资产增值服务,不能总是跟随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后面走,因为政策有系统性风险,还有滞后性。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应有前瞻性,并注重创新,根据目标客户细分市场,提高产品开发能力,认真分析利率政策变动带来的投资市场的变化,使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在加息背景下仍有较好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杨轶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收益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第一理财网[DB/OL].省略/cms.php?prog=show&pp=lccp_p_banksearch_all.2011-04-20

3.曹李妮.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工行理财产品为例的实证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9.

人民币理财产品范文4

摘要当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产品设计的不完善以及运作管理的不规范。为了促进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产品设计的基本原理,从包装形式、性能、特点、赢利方式等方面着手,进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标准化设计,并加强规范化的运作管理。

关键词人民币理财产品标准化设计运作管理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遵守加入WTO承诺,同意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人民银行随即颁布《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确认了外资法人银行的人民币业务经营权,部分外资银行于是在第一时间递交申请将其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由此可见,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将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内银行将面临不断加重的外来压力。根据专家预测,人民币理财产品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新焦点。本文将通过对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标准化设计和规范化管理的思路,以期为国内银行在新形势下发展人民币理财业务提供参考。

1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1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始于2004年9月光大银行率先推出的“阳光理财B计划”。随后,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由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相比同期存款利率有着较高的收益率和免缴利息税的特点,所以这些人民币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追捧。面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迅速做出反应,加入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至此,国内人民币理财业务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展开来,截止2004年末,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已达到了300亿元的规模。

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的初探成功带动了人民币理财产品新一轮的竞争。进入2005年,从各家银行推出的产品上看,品种更加丰富,选择也多样化,收益率降低但门槛有所提高。民生银行的人民币“保得理财二期”产品包括3个月、1年和3年三种期限的6个品种,并首推客户可提前解约的条款。2004年年底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1年期产品综合收益率为3.3%;而从2005年1~5月,1年期产品的收益率已经从3.1%降到2.75%。由于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管理规定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准入门槛,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门槛提高到5万元以上。接下来的2006年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较前一年收益率明显提高,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是结构型产品主导的市场,资金投向有朝着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

1.2人民币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进入2006年之后,人民币理财业务争夺战趋于激烈,各家银行不断推出新产品。然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背后,就产品本身性能和运作管理而言,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外资银行的加入,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影响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1)产品定位模糊。目前,国内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大多是存款(表内负债业务)与理财服务(表外信托业务)的组合体,而在对产品的管理上则多数采取了“表外业务表内化”的处理。银行的目的是在增加资金参与理财计划的同时又不失去存量资金(负债),但这一做法混淆了表内与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核算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和规范化的解决,这会导致银行风险的增加,不排除银行变相挪用委托资金的可能性,从而产生高息揽储之嫌疑。

(2)流动性、灵活性较差。目前,大部分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能提前退出或终止,虽然银行也推出了部分可以提前终止的理财品种,但提前终止往往带来一定预期收益率的下降;急需资金的投资者也可以采用质押贷款的方式来获取资金,但要同时承担质押贷款利息,并且将损失部分的收益。此外,由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不可转让性,使得人民币理财灵活性大大降低,一旦投资者购买了理财产品将很难退出,当资本市场上出现更好的投资机会时,投资者只能“坐失良机”。

(3)产品信息、风险披露不透明。对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银行有责任向投资者披露持有资金的投资方向和资金运用模式,并全面揭示潜在风险。如果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受到银行的不实宣传的错误引导,容易使得二者陷入法律纠纷,并损害到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吸引力。然而,信息的全面披露也有可能使得银行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客户面对的是非固定收益的产品,则他们关心的将不仅仅是银行信用问题,还会考虑利率风险问题。银行必须对债市投资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问题作出全面的揭示。由此,银行信息披露上对监管部门履行得较好就会造成对投资者的不公。

(4)产品形式单一,创新不足。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至今,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存在高度的趋同性,特别在资金的投向及产品的收益率方面都比较相似。这种同质性可能是由于人民币理财产品自身附带技术含量比较低,相比起其他理财产品更易于复制的结果;此外,由于受到地区性监管部门的限制,新产品的开发也存在一定阻碍,导致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内容形式的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创新点。

(5)产品运作缺乏规范化管理。银行由于缺乏对人民币理财产品规范化的管理,容易混淆理财产品与其他类业务定义以及明细分类,产品的具体运作难于定位;缺乏对风险的严格管理,有可能引发投资收益出现所谓“保底”问题。现在多数银行实行承诺保底收益,但银行作为承担资产受托和管理角色,预期收益率并不代表着一个可靠而真实的收益,因此有可能出现市场上各家银行在预期收益率上的恶性竞争。为此,银监会已向各家银行明确提出“产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能搭售存款”、“明确风险提示”三方面要求以规范市场。

2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标准化设计

当前,市场对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银行在产品的后续供给上除了要保持“量”的供给,更应该强调“质”的提高。当务之急是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设计与运作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人民币理财市场进入一个规范有序的繁荣发展阶段。

2.1产品外观要有现代化的包装形式

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简单的理解就是将客户手中闲置资金集中投向不同理财渠道,使投资者能拿到高于存款储蓄的收益。在这个过程里,银行其实扮演是一种“经销商”的角色,而并非产品的“开发商”,即银行通过打包包装金融市场上某个产品,加一定的盈利率出售给投资者。因此,产品的畅销与否首先就与产品的包装形式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相关。在人民币理财产品推出初期,许多银行就是依靠预期高收益率的外包装加上保底的承诺吸引了顾客。然而,随着国内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认识的深入,这种简单且不规范的包装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笔者认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设计需要突出现资理财的理念,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理财动机和需求,寻找与时代同步的兼具人性化的产品外观包装形式,信托凭证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

2006年理财市场上出现了由人民币理财产品和信托相结合的新型理财品种。如兴业银行的“万宝利”与民生银行“非凡理财”。两个产品期限均为1年,收益率较近期市场1年期产品平均收益率高20~30个基点,不缴手续费,投资者自行申报纳税。此类新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以信托产品为基础资产,开创了银行与信托的新结合。

以信托包装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是银行和信托的新型结合体。其优点在于:①扩大了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渠道。原有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方向与货币市场基金类似,渠道比较单一,其收益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而对于新产品,银行则直接将信托产品列为理财的基础资产,扩大了投资的领域;②增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新型产品拥有信托产品的质押贷款功能,能够办理质押贷款,具有较强流动性,解决了资金需求变动的问题;③提高了产品收益率并能规避部分风险。由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能带来比传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更高的收益,而银行与信托公司相比存在较高的信誉度,在新产品中,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承担代客投资,银行与信托的结合使得新产品的收益率具备银行高信用的担保。因此,低风险的信托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可能成为的将来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上主导产品。

2.2产品性能要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

目前银行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竞争大多打的是价格战,也就是以收益率高低来争夺客户。但是随着人们对理财产品认识的加深,多数投资者除了考虑收益率高低之外,也已经将安全性和流动性因素摆放到了重要位置。2005年初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投入市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基本上是预期收益率偏低、起购点高的产品,但也在短期内销售一空。可见,银行在进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设计时,只有迎合市场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求才能在未来的理财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产品安全性设计要求银行规范其投资运作和信息监管,防止出现信用风险。同时,银行要进行灵活的期限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并加大产品的流动性。例如赋予投资者提前终止权,可以加大投资者支配资金的空间,随时捕捉利率提高的机会收益。若遇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大幅度提高,选择人民币理财

2.3产品服务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征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冲击了市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它要求银行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资源,对理财产品的服务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网络帐户管理、客户群分类管理和网络理财平台的打造。

对银行而言,通过网络建立客户帐户并将不同客户群体分类管理,可以在产品售后更好地利用网络来管理帐户、跟踪投资者对产品的需求状况和满意程度等,同时,使得银行对目标客户的需求更加明确。对客户而言,网络理财平台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快捷的理财信息,使得他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理财平台选择可行的人民币理财投资方案;采取更简便的交易方式,避免繁琐的柜台交易过程。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流转、产品创新迅速更迭和服务人性化的时代,因此,人民币理财产品服务要把握时代特点,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更快、更新、更准确地将产品推向市场。

2.4产品表现要具备突出的品牌个性

打造良好的产品品牌形象是理财产品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银行应注重产品的品牌效应,推出有鲜明特色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创造差异性,以获得和巩固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设计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最重要的是品牌定位,就是为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定位。细分市场客户群体,增加个性化理财产品,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人民币理财产品和投资渠道,提高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人民币理财品牌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点,诸如收益稳健型产品、低起购点型产品、流动性产品等,通过各家银行的品牌个性推广和宣传,能在客户心中打下印记。

3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规范运作与管理

人民币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国内银行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份额,不仅要在产品上推陈出新,而且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管理制度,提高人民币理财产品资金的运作效率。

3.1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机制

针对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定位模糊、表内与表外业务混淆的问题,银行需要建立一套独立的资产管理业务的组织构架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独立核算人民币理财产品所形成的资产。独立账户能有效控制资金运作的内部风险,妥善解决或减轻不规范的资产委托管理业务所带来的隐患。

3.2建立健全专家理财制度

人民币理财产品范文5

同早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相比,如今的产品具有更优厚的条件、更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但越是利好的时候,越是应该冷静下来客观分析、理性看待。同时不要忘了利用别的投资方式进行资产组合,实现收益同时分散风险。

人民币理财产品:细细推敲

人民币理财产品背依银行,以风险较小的债券类产品为投资对象,预期收益率一般高于传统的储蓄存款,在有效投资途径有限的市场背景下,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随着四大行的纷纷试水,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新晶设置更加灵活。虽然人民币理财产品不断改进,但对改进后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者还需理性看待其风险和收益。

与时俱进

时限增多最初市场上该类产品以一年期、半年期居多,现在品种大为丰富。最短的有3个月,如建行的“利得盈”、中行的理财产品;最长的为3年,如民生银行的“保得”理财产品。品种增多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如比较注重资金流动性的投资者或者对升息预期比较敏感的投资者往往青睐于3个月或半年的短期理财产品;而将人民币理财产品视为定期储蓄替代的、资金使用比较稳定的投资者,像中老年客户,则更加喜欢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品种。

取消定储起初,人民币理财产品作为股份制银行吸储的杀手锏,搭配一定的定储是其必要条件。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吸储作为出发点已成为产品的硬伤,最新推出的大部分产品均去除了资金配比条款。

提前终止初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没有提前终止权,虽然可以质押,但这也成为许多投资者选择的顾虑所在。现在,新推出的产品已打破了以往的惯例,增加了可以提前终止的权利。自2004年招商银行首先规定1年期产品的购买者在产品持续期内有一次终止权后,今年建设银行的“利得盈”1年期产品,客户可在3个时点选择提前终止。而民生银行更是开创性地将具有随时解约特色的“人民币保得理财”二期推向了市场。 附加服务市场竞争靠的是产品,其实归根到底靠的是服务,理财市场亦然。工商银行为认购“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客户提供的多项增值服务之一是,这些客户可以优先成为“理财金账户”客户,享受工商银行提供的系列贵宾理财服务。

付息多样以前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均是到期付息方式,随着产品品种的多样化,付息方式也因“期”制宜了。如民生银行针对产品出现了较长的3年期这一特点,规定付息方式为按年付息、到期还本。

理性看待

收益有条件

人民币理财产品以其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取胜,许多投资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收益是稳赚稳得的,但有时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率低于预期,原因在于部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是有条件的。

税 如果购买的理财产品搭配了一定的定期储蓄,这部分利息收益要扣除利息税,那么投资人到期拿到的实际收益就需扣除这部分费用,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到底少多少,要视各家银行不同的定储搭配比例而定。

费 虽然有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没有定储搭配的要求,不用扣除利息税,如兴业银行的“万利宝”,但对于1年期的产品银行要收取2‰的管理费。投资者在计算自己真实收益时需减去这项费用。另外,如民生银行的“人民币保得理财”二期,投资者虽然可以随时解约,但需要支付一定的解约手续费。提前解约越早,所交手续费越高,在提前解约时投资者要权衡好收益和费用成本二者间的关系。

封顶虽然各家产品的收益率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一味盯着收益率的投资者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不是没有限制的。如果收益接近或者超过人民币理财产品资金投资方向――如央行票据收益(3.4%左右)时,投资者就要打个问号,是资金投资品种的收益改变了还是银行自身理财能力提高了?收益越大、风险越大的古训要常记心间。

风险仍存在

利率迄今为止,所有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都是固定利率的,到期收益率不会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化。在强烈的升息预期下,投资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资金将无法分享再次升息带来的好处。即使行使提前终止权,收益率的减少也会让投资者有另外一种“割肉”的心痛。

法规同基金、信托不同,人民币理财产品虽获得了银监会的批准,但目前尚没有任何法律予以规范。预期收益率能否保证?银行在运作认购资产时如何将其与银行的自有资产、负债区分?一个崭新的产品,在今后的运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何解决,这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根本保障。

其它理财产品:不容忽视

针对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热销,投资者不应该孤注一掷,忽视别的投资品种,而应综合对比各品种间的优劣,将自己的钱篮子充实起来,以实现各种产品的优势互补,分散投资风险。

债券

近年来,债券市场的火爆有目共睹。业内人士称,2005年不仅国债的品种将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也将提速,企业可转换债券、浮息债券、次级债券等都可能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品种。在加息背景下,投资者不要选择期限太长的国债,以3~5年期国债最有投资价值。另外,提醒投资者的是,可以多关注记账式国债这一品种,同凭证式国债相比,它的流动性较强、到期收益率更高。

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不仅具有较高的平均年收益率(大约为3.2%),而且销售起点较低,仅为1000元。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一种,货币市场基金不止免申购、赎回费,还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随时购买、随时变现。另外,货币市场基金受到基金法规的约束,信息披露更充分、透明度更高。货币市场基金比较适合具备一定金融、理财知识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通知存款

通知存款的存款人在存款时不必约定存期,只需在支取前的1或7天通知银行并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即可。通知存款的客户既可享受到较定期存款灵活的资金使用,还可获得高于活期存款利率的收益,是投资人进行短期投资的极好选择。

人民币理财产品范文6

一、对当前同业理财市场竞争基本态势的认识

2011年在连续两次上调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环境下,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上涨船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总体风险较低,而收益往往是同档期存款利率的几倍(如我行天天大丰收是活期利率的4倍),在流动性相近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优势不言而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客户趋利的财富管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财服务,是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银行存款利率市场管制阶段,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限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给各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营销客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尤其在周期性理财产品浮动收益表现不佳的时候,理财产品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银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无论经济周期的好坏,银行客户固定收益类的理财需求是刚性的,只要银行能源源不断提供性价比优异的理财产品,就能在吸引和留住客户的同时,也能为银行提供丰厚的收入回报。反之,如果无视理财产品在拓展和维护客户的积极作用,违背客户刚性的财富管理逐利的需求,在同业纷纷加大理财市场份额竞争过程中,无视理财市场规律的银行,将直接面临老客户的流失和理财市场份额下降所带来的带来的业务冲击。

现在不努力、不花功夫拓展理财市场的银行,在客户趋利这只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下,短期内不可避免面临的是客户和资金的流失。长期来看,理财市场、理财品牌、理财产品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市场格局形成,客户对银行形成了固有的理财口碑,就很难在再去改变客户心目中理财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这方面的典型的市场案例,如:建行率先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个人住房贷款,形成了“要买房到建行”的市场口碑;招商银行的高端理财品牌,即使在高端客户服务领域,各商业银行虽已经进入了私人银行阶段,但也很难撼动招行高端服务品牌价值。

二、目前建行和金融同业的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对比

(一)云南金融理财市场发展回顾

以云南当地各商业银行理财中心建立为标志,云南同业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00年以后。理财中心成立后,由于受各商业银行理财从业队伍建设尚未搭建、理财产品不足等因素制约,当时理财中心更多提供的是个人信贷业务,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中心并没有实际开展理财业务,理财业务“叫好不叫座”。2002年后各商业银行陆续开始代销基金类理财产品,但由于受当时资本市场长达连续五年熊市的影响,客户理财意识仍未形成。2004-2005年期间,由于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开始出现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此类产品一经面世,便受到银行客户追捧,理财业务开始受到各商业银行重视。随着而来,2006、2007两年资本市场的大牛市,巨大的财富效应全面唤起了客户的投资理财意识,但2008年随着而来全球次贷危机,又让刚火暴的资本市场再次沉寂下去,但以固定收益为主打的理财产品却迎来了发展契机,成熟稳健的理财意识在各大媒体上的帮助下,各商业银行在银监等部门的规范下,也相应的加大了理财市场的引导,资产配置、风险调查都是这一时期的理财业务的关键词。由于客户有了刚刚过去的周期型市场风险的教育,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2008年开始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在此后的2009年、2010年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稳步增长,工行、建行在这几年期间,都迎来了较高的发展势头。回顾各商业的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可以说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在长达10年的过程中(从2000年开始算起),先后经历了理念引入、风险教育、理财产品普及三个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到了全方位竞争的自由理财市场竞争阶段。

(二)各商业银行理财实力对比

1.理财品牌对比。在经历了2006、2007、2008三年资本市场牛熊市的洗礼后,银行客户投资理财的理念也日趋成熟,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沉寂了两年后,在2008年各商业纷纷加大了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营销推广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也花了较大精力重点打造各自商业银行理财品牌,众多理财品牌也在这一时期被大多数客户所认可。下表,是我们搜集到的部分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及释义。

从上述各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创建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综合类高端理财品牌与具体理财产品品牌衔接较为紧密,客户一旦投资理财产品,往往会多次与该行理财品牌联系,强化客户理财品牌意识。如,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多类理财产品均命名为“金葵花―岁月流金系列”、中国银行中银理财和中银集富重点突出中银系列理财产品、民生、光大、中信等商业银行也多将理财品牌和产品系列相互衔接,达到产品为客户熟知熟记的目的;二是高端理财品牌与理财品牌衔接紧密也从另一方面呈现出,产品研发部门利益服从银行整体品牌推广利益,即无论不同的部门研发设计的理财产品均与统一的市场统一推广品牌命名。部分银行也存在有产品与理财品牌衔接不够,容易给客户造成理财品牌过多,印象不深,不利于理财市场的品牌塑造。

2.产品类型对比。云南金融同业理财产品市场自2008年迎来高速发展契机后,各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本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建行2008年共累计发行各类基础型理财产品近100期,累计募集金额近100亿元,工商银行同年不仅理财产品规模发行量较大,而且产品类型也走在各大商业前列,同年短期投资灵活的灵通快线系列理财产品的推出,奠定了工行目前同业理财产品市场份额第一的优势。但此后金融同业在接下来的两年期间,各商业银行均纷纷加大了理财产品推陈出新力度。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结构、收益结构日益丰富。下表,是我们收集到的同业理财产品常规进入各零售渠道无规模限制的常规理财产品类型。

数据来源:截至4月15日同业理财产品数据搜集整理

通过上表信息,不难发现,同业理财产品结构、不同期限、产品类型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产品投资标的趋同,大都以信贷资产类、债券类、利率、票据为基础资产设计理财产品,这也决定了此类产品收益差异并不明显,但这类产品风险均较低,相对于存款而言产品收益仍具有较高吸引力。客户理财交易习惯一旦形成,传统理财方式将很难再留住客户。在同业纷纷加大理财产品的竞争形势下,早行动早受益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竞争的重要结论。

二是五大商业银行产品线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供客户选择的产品期限结构更为丰富、更加细致。而在五大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期限结构又具备一定优势,期限选择上给了客户更大的空间,建行的理财产品在同业产品期限结构中具备竞争优势,工行理财产品是我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中行和农行理财产品业务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2011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募集总量已基本和我行持平。

三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期限集中在30天-180天这个区域,特别是投资期限在30天附近的理财产品是各家商业银行集中发行的受益期间。但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在1天-30天(不含)超短期常规性理财产品上产品布局不足。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结构相对较为丰富。

3.产品收益、风险性价对比

由于构成各商业银行低风险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雷同,导致各行短期理财产品风险趋同,收益差异不大,但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产品,由于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发生了变化,甚至和信托、专户、私募等投资渠道的引入程度的不同,各行理财产品差异开始出现分化。

下面,我们搜集到了截止2011年4月14日,各商业银行有代表性的理财产品收益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各行收益差异水平,我们对各期限的理财产品进行了分类,其中同样期限的理财产品,表中仅采用最高收益的产品。

在比较了银行同业投资期限在1天-60天的理财产品收益后,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总体看,投资期限在30天以内的各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差异不大,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产品收益具备一定优势,民生银行产品期限结构虽然较少,但在有统计期限的同业同档期产品收益中,多期产品(7天、21天、30天)同业收益排名第一;

(2)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30天以内产品收益中,建行产品收益优势明显,工行产品收益在四行中也颇有优势,中行产品收益也具备明显的同业竞争优势。

(3)投资期限在60天以上的理财收益差异逐渐拉大,如,一天的理财产品,同业最高和最低投资收益差异仅为5‰,而到了60天,同业理财产品收益扩大到2.3%。在这一区间,交行、工行理财产品收益优势有所显现。

(4)从2010年起,建行加大了行外信托类理财引进机制,为高端客户差别化理财产品提供了制度保障。投资期限在一年左右,投资起点在100万元的差别化理财产品按月不间断发行,投资收益明显高于同业,在这一投资期限的产品收益方面,建行产品收益优势、产品研发优势较为靠前。

4.同业理财产品募集及银行效益分析。四大行由于在理财产品销售上存在有规模效应,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在总量上与其匹配,本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效益分析,重点在四行同比数据中展开。

通过上述数据的比对,我们不难发现,四行在理财产品方面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具有如下特征:

(1)四大行在2010年理财产品线逐步充实完善后,2011年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均不约而同的都给予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发展足够的重视,2011年1季度各行理财产品募集量、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均大幅提升,平均增幅在三位数以上。

(2)工行是四行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展较早的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募集总量在四行第一的同时,仍保持着离理财产品收入四行第一的位置,但收入的差距与排名第二的建行正在缩小。同时,我们通过对比工行2011年1季度周期性理财产品收入的数据,发现非周期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入(1531万)不仅超过了周期型开放式基金业务收入(659万),而且在工行个人中间业务中,仅次于个人结算收入(1866万),是排名第二的重点收入的创收产品。工行个人中间业务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可以反映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商业银行个人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

(3)中行在2011年的理财产品销售增速在四行排名第一,同比以4位数的增长势头,很容易判断出中国银行在今年在人民币理财产品推进力度非常大。由于2010年以前,中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总量很小,实现的效益也很低,去年募集总量也仅6亿,但今年募集总量已达到84亿,一跃从同业第四上升到同业第二,中间业务收入去年同期仅16万,今年一季度达到了421万,增速是去年同期的25倍。这些数据,是我们在年初很难预料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中行在今年以来花了较大的精力去大力发展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而且增速之快,来势汹汹,大有“急追猛赶”之势。

(4)农行是人民币理财产品规模最小的,但今年来业务增速也很快,由于农行渠道优势明显,从中国银行的后来居上的势头看,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

(5)建行在2011年全面提升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节奏,相应的产品募集量、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同业排名位居工行之后,位居第二,且与工行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工行理财产品的传统优势和市场先机仍然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将存在。同时,排名第三的中行在2011年理财产品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对工行、建行理财产品同业排名影响较大,也对当地同业金融理财产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分析结论

(一)通过上述分析,2011年云南金融同业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竞争形势已基本明朗

在加息背景下,以四行为首的各商业银行已纷纷通过超常规手段,加快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步伐,以产品拓展客户,吸引行外客户资金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商业银行重点工作。由于各商业银行步伐一致,无形中将促进云南当地人民币理财市场培育,这对引导客户理财产品交易习惯的形成和客户金融消费偏好的改变(特别是存款和理财产品消费偏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在满足了客户支付需求后,人民币理财产品与存款的资产配置与单一存款配置相比,更有利于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业务模式形成过程中,由于客户消费偏好一旦形成,将很难再去改变客户销售模式,谁能在这个理财市场变化趋势中,加大工作力度,就能早行动,早受益。反之,如果一味的无视市场趋势,无视客户需求,客户资金一旦流入行外理财产品,将来将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二)树立正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认识,顺势而为,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力度,提升本行人民币理财市场份额

通过几年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的情况来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

一是产品和存款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一段时期内,对于行内客户而言,确实会存在有存款和产品相互转化的问题,但是在金融同业在纷纷加大理财市场竞争力度的背景下,如果当一家商业银行不积极主动向客户营销理财产品,一旦他行加大力度,很容易造成客户流失,而且固定收益类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风险往往不高,而且同档期的收益较传统理财产品有较大优势,一旦理财客户理财意识和习惯固化后,主动营销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也会因此受益。

二是加强理财产品特点认识,准确把握理财产品收入实现途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入实现与按照募集量提取中间收入的证券类产品不同,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募集完成,并不会立即形成收入,需要在各商业银行行内保留理财产品资金,即按理财产品保有量计算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如果仅仅只是注重产品销售,忽视客户资金维护,其中间业务收入就很难实现。即人民币理财产品工作需要各商业银行既理财产品的首发组织,还要重视视理财产品日均保有量的稳定,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在加大理财产品工作力度的同时,实现行内理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