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圆明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哭泣的圆明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哭泣的圆明园

哭泣的圆明园范文1

月朗星稀的夜晚,仰望繁星点点,吹着那一丝略带凉意的微风,我想起了几百年前曾有无数个凄凉的夜被熊熊烈火所燃烧,烧的发烫,烧的彻底!我抚摸着那抹不去的伤痕,忍不住哭泣

圆明园,一座万园之园,与其说它是一件鬼斧神工之作,还不如说它是一个东方艺术的神话,这个神话震天撼地!以至于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先生着笔为泼洒笔墨,他感言“这是某种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座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建筑傲然于世,巴特农神庙是一个理想的圣地,巴黎圣母院同样为“圣洁”所代言,但它们却无法与圆明园相媲美,壮观绮丽的圆明园无疑是建筑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可是,这一切全被那场腥风血雨所埋葬,荡然无存了。

法兰西和英吉利这俩个厚颜的强盗,带着他们那满包裹着罪恶的麻袋卷走了圆明园的所有,使它顷刻间化为尘埃了。圆明园的宫殿,那一方方水池,那一眼眼喷泉全部化为虚有了。缀满宝石的它,披上绸缎的它早已成为那断壁残垣了。一个神话就此终结了!在那熊熊烈火中,我仿佛可以听见圆明园撕心裂肺的哭喊,仿佛可以看见圆明园不堪入目的面容。我忍不住哭了,叹惜它的逝去,叹惜那些所谓的民族自豪感烟消云散,叹惜那个神话就此消失。我好想紧紧抓住它,不想让它被硝烟战火所蹂躏,可惜我抓不住,眼睁睁看着它被侵略者在劫掠中埋葬……如今,那“大水法”的门柱依旧残留在这片土地上,上面刻着的是耻辱!尽管这门柱已经残缺不齐,没有往日的绚烂,也没有被点缀为神话的艺术,但世人记住的是对它美的渲染,更多的是对侵略者的憎恨,恨他们的残忍,恨他们夺去了东方艺术的一切,还的掩盖这滔天大罪,把这里的一切都占为己有。

无数次的花开花落,那是一个神话,一个梦的绽放和凋零。我的圆明园呵!我忍不住为你哭泣!如今,那些被夺去的文物还没有物归原主,当年侵略者的后代竟然还想大肆地再掠夺一番,这不免让人愤慨了!再论今日是否重建圆明园,我想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尽管想去填补那逝去的绚丽,但更多的是铭记这段耻辱,把伤痕烙在心底!

哭泣的圆明园范文2

做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看有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国宝……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流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它们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屈辱和痛苦。许多年前,嗜血成性的英法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盗意践踏中华国土,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圆明园的亭台楼阁,毁坏了圆明园的奇花异草。为掩饰罪行,他们放火烧了圆明园。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圆明园集中了多少中国人的精力与智慧,从建筑的一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也可以看得出我们的国民是追求和平与安逸的生活的。他不希望有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样也是这个政府灭亡的催命符。

当我看到西方以中式为时尚是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我以我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以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当我看到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时我无比的气愤却也无助。要是我也可以上战场我想我一定会多杀几个敌人的。

哭泣的圆明园范文3

一、扩广度——用数据建构清晰的表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只有外物正在刺激并经过感官转换来的、当下的信息才是表象。因为表象是“我”正接受刺激时信息对自我的一种呈现方式,所以表象就会比观念更生动、强烈、实在。

知觉映像愈丰富,记忆表象愈多样。数字作为一种知觉材料有助于强烈刺激的形成,形成“刺激——表象——观念——语言——文字”之间的信息转化。

那么,怎样利用数据的特征有效构建清晰的表象呢,可从表象的两大特征入手。

1.用“关键数字”强化刺激,凸显直观性

“表象”形成的心理特征之一是直观性,越直观的材料越容易形成丰富的表象。虽然“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语),但数字作为变数较少的“关键”史料,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直观性。面对海量的资源,删选、运用关键数字,把关键数字作为一种知觉材料对学生的感觉进行刺激,通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有利于初步表象的形成。关键数字的删选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精确明了。以《圆明园在哭泣》为例,为了体现圆明园是一个具有无数珍宝的神奇之园,教师出示了圆明园中的一件珍宝——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这个花瓶在现代拍卖行的价值是2 365万元。一个花瓶就价值如许,可见其他珍宝的价值了。精确的数字,为孩子感知历史提供了清晰的轮廓,无形中加强了材料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第二,富有震撼力。以《悲愤的吼声》为例,教师肯定会选择“30万”被屠杀者这个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血泪数字。在血红的30万数字的背景下,伴着被害国人活埋后只露出地面的两只手,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深深地拨动。

第三,便于比较。在《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中,笔者根据资料设计了一个“猜想11世纪欧洲一本《圣经》价格”的活动。得知区区一本《圣经》却需要500个德国金币(可以买下当时半条街的房子)的事实,学生目瞪口呆。接着,笔者补充:“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一本《圣经》就只要一个金币了。”孩子们再次发出了惊叹。这个环节,教师所用时间少,前后对比明确,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印刷术的伟大。

2.用“一组数字”整体感受,提高概括性

从心理特征来看,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是对某一类对象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

从历史题材学习的特征来看,历史是一个系统知识链,仅仅依赖于一个“点”的具体分析,是无法让学生深刻感悟的。只有把“点”拓宽和延伸成“面”,才能对历史有完整的认识。

综上可知,教师通过“一组数字”的运用可以让孩子非常全面地了解史实,形成表象的轮廓,在整组数字的层层推进中,全面建构历史知识的框架。

例如在《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中,教师可出示一组数字(见表1)。

让学生先读读这些数字,说说单个数字的感受,然后通过计算得出赔款总额为11.94亿两白银,而当时1901年清政府的财政总收入约12亿两白银,一户平民百姓的年收入是10两银子。大与小,多与少,官府与平民,学生通过这一组数据的解读、精确的对比,很形象地了解了当时清朝政府的懦弱与无奈。如此精当的选材无疑提升了学生对当时清政府赔款的认知高度,这是单个数字难以匹敌的。无论是认知维度的多元、认识程度的深刻、运用方法的多样,整组数字的运用具有天然的优势。当然,这样理想的整组数字材料需要教师“慧眼”所见。如何巧妙运用,需要教师“慧心”所思,运用难度较大。

二、挖深度——用数据唤醒“沉睡”的形象

在未达到理智年龄之前,孩子通过“形象”来理解世界,历史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建构形象的过程。只有建构了生动、具体的形象,找到了进入孩子世界的通道,学生的情感之火方能点燃。

1.换算——拉近“形象”的距离

有些形象其实学生早就知道,但是,平时熟视无睹,未加审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运用数字手段唤醒孩子原有的形象储备,深挖巧掘,移情体验,会有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位教师在《从四大发明说起》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纸”比“竹简”的进步之处,就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算一算”:如果一根竹简能写10个字,那么,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大约有多少字(用了3 000多根竹简),如果用教科书那么大的纸来写,每页按1 500字计算,大约只需要多少页?学生回答:20页。教师随即比划一下20页的厚度。

(2)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书有11万字,如果用竹简大约要多少根?

生:11 000多根。

师:那该怎么拿?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用卡车装,有的说用六七个人抬……

师:那我们上品德课就要被淹没在竹简的海洋里了。(听课教师与学生齐笑)

师:再估算一下,自己书包里所有的书,如果用竹简书写,大约需要多少根?

生:一百万根……

师:现在大家知道“学富五车”的含义了。同学们,你们有一书包的书,按古代标准,你们都是学富五车啊。(学生大笑)

(3)通过以上的活动,说说纸有哪些优点。

生:“便宜”,带起来很方便,很轻巧……

从3 000多根竹简到20页纸,从一本品德书到11万根竹简,再到学富五车的含义解读,数字不再枯燥与理性。学生在明确、形象的对比中体会到了纸的优点。教师通过巧妙的计算唤醒了孩子对于纸的形象,原本每天见面的书本竟然还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产物,孩子们恍然大悟,印象深刻。

2.借喻——深化“形象”的感受

数字往往使历史抽象化,这种抽象使得学生只能在远处冷漠地旁观历史。通过借喻,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印象深刻。借喻,使数字具体、形象,往往能吸引着学生慢慢前行,去体验蕴藏在数字中的真实历史。

(1)“被借喻的事物”要熟悉、得体。既然是借喻,就有本体、喻体之分。如果教师采用的喻体太抽象,同样毫无益处。如在教学《悲愤的怒吼》时,有这样一段资料: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在大屠杀中有至少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一位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借喻:如果我们细细算一算,在这42天中,每天就有7 500人被杀,每小时就有312.5人被杀,每分钟倒下的同胞就有5人。这些尸体有的被焚烧,有的被埋入深坑,还有的被推入江河。如果把这些尸体堆起来的话,有10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如此借喻阴森恐怖,读来令人不寒而栗。再者,“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学生的情感之门难以叩开。其实,对于“30万”这个数字,尸体的堆积高度可以换算成当地最高的建筑,学生才更容易理解。

(2)“被借喻的事物”要形象、直观。借喻的事物与本体之间要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纽带。为了让孩子对中国的年代有形象直观的了解,教师可运用一根“数轴”来表示中国所有的历史年代,哪个朝代位于哪个位置,相互之间距离的远近一目了然。

朱光潜在《谈美》中曾深刻地提出了人的感受性与事物的存在性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人的主观感受。孩子们能否“见”到教师要刻意塑造的形象是教学的关键。通过数字“换算”“借喻”等策略,以孩子可感知的手段拉近学生与形象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相关事物的了解,重塑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形象,历史才开始“活”起来。

三、提热度——用数据推进情感的意象

意象比表象、形象的内涵更丰富。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把学生带进久远的历史世界,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产生心灵的认知交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上好历史类题材的品德课就要有强烈的情感基调意识,哪怕是在数字运用中也是如此。

1.猜想——唤起期待

教师仅仅是枯燥地罗列数字往往唤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做足前戏,在关键数字出现前让孩子们猜一猜,通过猜想,摸清孩子的知识起点与情感期待,然后通过正确数字结果的公布,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造纸术、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与传播途径的知识教学中,笔者以发明时间为纬,以传播途径为经,进行教学。造纸术在中国发明于公元2世纪,请学生猜一猜传播到欧洲的时间,孩子们有的猜过了100年,有的猜过了400年,但是谁都没想到过了1 000年。笔者公布过了1 000年的答案,引发学生一阵惊叹。通过正确答案的公布,孩子们理解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之早,领先世界水平之高。

2.铺垫——呈现细节

历史细节如同活的化石,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质感和心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摸准细节的脉搏,用多种方式再三铺垫,呈现细节时才能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时,笔者是这样一步步呈现的:

(课件出示圆明园兽首铜像)

师:北京保利集团花了3 000万港币从国外收购回来了牛头、猴头和虎头。后来还收回一个猪头,又花了700万港币。一个铜做的兽头值这么多钱,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历史文物。

生:因为它做工很精致。

师:是啊,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座设计精巧的喷水池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海晏堂三维动画录像。)

学生发出惊叹声:原来这是一座喷水的钟啊!

生:在清朝的时候,根本没有电,他们设计的机关太巧妙了!

生:这种设计,它的价值根本没有没有办法用钱衡量。

(课件出示先秦青铜器、《四库全书》《女史箴图》、六方套瓶、黄金制作的编钟。学生在惊叹声中了解到圆明园珍宝的价值无法计算。)

师:没有谁能说得清圆明园里到底有多少珍宝。

(课件出示其他珍宝)

学生在梦幻般的音乐声中闭息凝视,欣赏,感叹!

师:这就是圆明园。同学们,看到这里,你对圆明园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它就是一座艺术品的宝库。

生:它的金银财宝根本没有办法计算价值。

生:它是我们中华文明、文化的结晶。

师:可是侵略者就把它毁了,华丽的丝绸和衣服被抢光烧光了;历代书画家的作品被抢光烧光了;上至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奇珍异宝被抢光烧光了;精美的建筑物被火烧塌了……圆明园为什么要哭泣?

生:圆明园为这么多珍宝被毁而哭泣。

生:圆明园为清朝而哭泣。

生:圆明园为中国被侵略者欺负而哭泣。

……

如今,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废墟。孩子并没有对“万园之园”有多深的了解,我们只能从被掳去的个别物品的价值中感受到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虽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不可估量可能比一个具体数值更能让学生理解“哭泣”的真正含义。

课堂中,精心选择数字,运用数据,赋历史以生命,立足于学生原有经验,开展深度对话。把数字作为一种“活性因子”,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共享,以增强、提高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能力。

哭泣的圆明园范文4

先辈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我们的今天创造了和平生活。朗朗的读书声,清洁明亮的教室,这些都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珍藏着一个最美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人们常说;希腊有帕台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东方却有圆明园。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笔下提起过圆明园。

曾经中国只因你而美丽,而如今却因你而铭记。

朋友?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你,请见谅。中日停战都半个世纪了,却交一生朋友都难口开言。半个世纪前,我们的国家山河壮丽,物产居中,还曾记得你们用一把锋利的剑把中国划得七零八落,那些无辜的孩子们……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孩子们,那一刻他们在一起了。

日本的母亲们,当你们的婴儿安详的躺在摇椅上对你们微笑时,你可曾想过,我们的孩子们曾被刺刀挑起,哭泣着,甚至会摔死在地上。母亲们,你们不痛吗?当你们还在讨论下一餐吃什么时,你们可曾想过,我们还在你的丈夫被刀逼下。当你们安享晚年时,你有想过我们在血泪横流吗?

这些痛你们永远不会懂。

,是的,我们曾经那么善良,那么宽容,房屋被炸翻后,我们又默默地建立起了如今的家园,我们含泪埋下同胞未寒的尸骨。我们告诉子子辈辈们,这些是战争造成的,我们在只能牢记历史。

在1856年,你们也闯进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烧光,抢光。

哭泣的圆明园范文5

摘 要:品德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有效的品德教学,必须立足生活、回归自然,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

关键词:开放式环境;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

品德课是从学生的身边事例出发,引导学生提升行为道德的课程。但现在的品德课教学依附于书本,与现实生活脱离。一堂好的品德课,就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自主进行实践,经过教师引导,逐步提高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升华为健康向上的道德品格。

一、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品德是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自主实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十分有利。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发展,激发他们的个性,培养创造力,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1.扮演角色,体验书中的场景氛围

在品德课本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出来。如“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中,学生通过场景再现的形式体会列强对圆明园珍宝的抢劫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屈辱和危害?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学生不但领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对品德课充满了浓浓的兴趣。

2.成功体验,融情感于课堂

品德教师要用自身的经验、体会、收获、教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亲切交谈,融个人感受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亲身经历、真实体验很容易打动学生,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同创设情景,模仿人物表演。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表象性的感受,也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奠定基础。

3.资源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在大环境下发展

课本中的内容和教师所讲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上网收集资料,增加知识量。如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圆明园过去的美景,感受万园之园的风光;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了解圆明园的烧毁过程,从而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感悟现实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内化知识

品德教学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活动等实践形态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牵手生活,润物无声,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的重要特征。其教学目标是组织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进行行为体验。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实践,并对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深化对活动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采访,了解自己所在村庄和家庭以前的情况,最好是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老照片。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采访成果,让大家了解家乡过去的情况,再播放家乡新貌的短片。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笔者提出问题: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体验,学生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感悟生活,提炼题材,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体验生活,让他们从体验中丰富内心世界,使情感变得更加细腻,使心灵变得更加美好。如在教学“话说社区”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乡村,说说自己的左邻右舍。然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下雨了》的小品,讲述了帮助邻居收被子、衣服的事件,学生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w会说出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邻里一家亲的温暖。

3.钻研教材,挖掘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

品德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枯燥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做一做、评一评,然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独立辨别是非善恶。品德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如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时,笔者布置了三个游戏活动,学生自由选择游戏。活动结束后,守规则的学生玩得很开心,个别不守规则的学生就玩得不开心。教师要抓住教学时机,讲解集体活动要处处有规则,处处守规则。

总之,在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及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实践、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哭泣的圆明园范文6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事件.他们见物就抢,许多大的瓷器和阙琅瓶被他们打碎.为了消脏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柏麦斯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世界在哭泣.世界一大文明瑰宝化为乌有,世界名圆变成了一堆焦土.

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袭沈阳,以武力侵占了东北.自此,日本开始了长达14年的奴役生活,短短4个多月,12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多万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日本人看见了孕妇,把孕妇的肚子用刀解刨,取出其腹中的胎儿,放置刀尖上滚动,待胎儿死后,把胎儿插入木棍中,放在火上烤焦,尸抛荒野;若是他们看见行人在空旷的马路上行走,日本人的游戏又要开始了.他们会把行人装在麻袋中,封好口,淋上汽油,点上麻袋,过一会再将火浇灭,给麻袋中投放一枚炸弹,将其扔于河中,兴高采烈的等待着爆炸时的声响和水花溅起时的情景;他们也会把中国老百姓抓去他们的基地,放置在一个潮湿的房间中,给中国同胞喝沥水,吃发了霉的饭,用我们中国人培养病毒.日本人喜欢折磨中国人,让中国人觉得生不如死.

日本地质贫瘠,资源匮乏,他们便给孩子从小灌输侵略中国的思想.老师总会手里拿一个苹果,对大家说:"孩子们,请问你们大家有谁见过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它叫苹果,外形圆而大,味道十分可口.下面就请大家品尝一下."老师将仅有的一个并不大的苹果切成若干份,分发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接着又说"这苹果产自海的那一端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中国,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美味水果,还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和开采不完的矿产资源,祖国的希望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祝愿你们将成为那片土地的征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