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的选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的选择范文1
其实,这些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涌动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热情,山东潍坊、山西晋中、浙江上虞、四川阆中等不少地方的教育品质,已有令人欣喜的改善,可以说,计划经济的这个堡垒正从内部松动。三中全会《决定》释放的信号进一步表明,堡垒迟早会被攻破。一个令人兴奋的突破是,给予学生可多次考试的权利。前不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解读这一方向时举例说,有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参加了社会化的英语考试,成绩非常不错,他可以不上高二、高三的英语课,“可以去操场上跑步,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搞一些课题研究”。他还强调说,高中每一个学生将拥有自己独立的课表,“我们期盼多年,这一次必须实现”。很显然,新一轮教育改革突出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选择”。
30多年来,我们接受的教育,从小学开始,我们学什么、跟谁学、如何学,被一张张课表计划好了,学生们只能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前行,区别只在于有的人走完了全程,有的人半途而废。而在办学之路上,学校也缺乏自,大都只能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齐步走。
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走出这个怪圈:学校被上级管得过死,学生被学校管得太严。一些校长会抱怨检查、评比太多,没有选择教师的权利,甚至无法做主为学校购买什么样的图书,导致大量“垃圾”占据图书室等等。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一旦面对学生,又会把上级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变本加厉地转嫁给孩子们。
学校的选择范文2
1.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纲要与政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软环境
软环境只是一个外在的推力,如若遇到皮球卡在四周封闭的硬环境中,这个外在的推力是起不到让皮球运动起来的效果的,关键是从上而下的政策务必落到实处,务必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一个与国家兴衰、民族振兴、事业发展的历史高度上来,真正做到教育费附加中职业教育部分的经费不挪用、不截留,全额到位。主管企业的各级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让企业摆脱“我的三分地我做主”狭隘利己主义观念,从全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谋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管职业教育的各级行政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宣传职业教育,主动联系企业,帮学校拓宽就业渠道,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政府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务必把GDP、人们的幸福指数同老百姓的认同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在老百姓心中“学而优则仕”的历史观念还未淡化的情况下,政府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个工作时间长、难度大。
2.学校企业联姻,双方都要主动
作为企业,讲究成本和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味追求利润或社会效应,轻则影响到企业的规模发展,重则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更谈不上企业走出地区,走出国界;学校关起门来办学,套用普高模式,不主动与企业对接,其后果是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根本适应不了企业的需求,到头来,学校的发展受阻,学校的生存也将面临危机。故学校应与企业对接,双方都要主动,都要有诚意。联姻成功的关键是找到对接口。对接口的动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所需人才或技工是职业学校正在培养的学生,专业对口,具有上岗就能使用的特点,至于上岗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企业再进行培训。在这个起始阶段,企业不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求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基于这一点,学校要加大实训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减少企业对员工的后续培训。
(2)国家关于学生到企业实习的鼓励政策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流转、土地开发、税收和实习生人头经费等问题上优先考虑接纳实习生的企业。有了政策的支持,企业在考虑长远发展规划的时候自然会主动联系学校,从而产生良性互动,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3)职业学校的科研优势与创新能力是企业改变现状、实现腾飞的内在需求。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学校难以实现。学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能力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能一卖了之,最好的办法是把科研成果折合成股份参与企业生产与经营,指导企业生产并不断升级科研成果,努力实现企业学校相生共赢。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学校作为知识经济的宝库,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资源、社会资源。利用好学校的优势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拓展企业市场份额,是企业走向成熟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4)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企业接纳学生提供思想准备。注重细节,孕育企业文化是职业学校的一大特色。由于中职学生入校没有门槛,学生基础差,素质良莠不齐,通过学校整章建制,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是职业学校肩负的责任。企业到学校招工,环境将影响到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这一点,要实现“校企合作”,软件建设必须跟上来。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办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办学要有特色,“术业有专攻”,专攻才能有作为,大而全的职业学校是办不好的。从青岛职业学校的发展轨迹来看,具有工科特点的就以工科为主,文科工科并举的学校很少见。以青岛电子学校为例,他们是一所工科类的职业学校,其专业就只有三大类:计算机、电子、电气。而电子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为山东省首批重点专业。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不愁企业不要,与海尔、海信、澳柯玛、朗讯等知名企业签订的用人协议,为学校的规模与效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由16所学校和24家企业成立的“青岛市电子信息教育集团”应运而生,他们共同探讨学生能力培养和实现学生的技能目标,大大缩短了学习和就业的距离。再以青岛黄海职业学院为例,这所学校把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理念纳入到学校管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让学生学会服从命令,恪尽职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先后与海尔、海信、澳柯玛、北海重工、中集集团实行“校企合作”,使学校有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有高素质的员工基地。他们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集团战略是实现学校企业双赢的宝典。
4.未雨绸缪,做好职业教育的长远规划
花无百日红。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方式发生转变、经济结构出现调整后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就业的衔接,单一的就业方式将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2008年,全国农林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9.02万人,专业萎缩明显。这一突出现象,有力地警示职业学校,市场是无情的,在紧扣市场需求,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过程中,准确把脉国家发展战略,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立足学校的特长,把地区发展战略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不断充实前沿科技技术与硬件设备,加强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这样中职学校的发展才会光明,中职学校的规模才会壮大。
参考文献:
学校的选择范文3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成长路径
在新型城镇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社会进程中,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势下,海南思源实验学校应运而生,顺势而为。作为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一期思源学校,如何在现有生源、师资和管理团队的现实面前,找好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找好成长路径,既坚持国家课程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又能在夯实常规、形成常态的发展态势下,走好一条符合地区发展需求、适合师生发展需求、遵循学校发展规律的和谐发展之路?这是海南思源学校校长们着力思考、用心实践的大课题。
一、现状分析与发展定位
作为建省不到三十年的欠发达地区,海南的乡村教育之落后,是不到海南乡村走一走、看一看的人无法想象与相信的。虽然是特区之省,农村的校长与管理干部很少有机会去岛外观察与学习,教师研修机会更是少得可怜,“硬件之软、软件之缺”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也只是最近10年的时间,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推进与对口支援、帮扶,才使农村教育有了相当的变化。学生是质朴与野蛮并存,自卑与自负并存,缺少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家庭引导,家长大多处于“养而不教”的状态,或是“简单粗硬”的“急躁”状态,缺乏科学而规范的家庭教育;而且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又不对称、不衔接、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与矛盾。师资状态更令人忧心:专业优、管理严、职业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教师缺少,老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特岗教师处于招来难、留不住、调不动的困惑状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处于稀缺状态;而懂教育、会管理、善沟通、乐合作的“专业型校长”更是缺乏难找,而能引领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局长更是少得可怜,这是自然环境优美的海南教育的缺憾。作为教育扶贫性质的思源学校,又要实行学生寄宿制管理,其中的管理压力与困难,是只有经历过的思源人才能深刻地体验到与感悟到的。更令人头痛的是原生态的村落地缘与矛盾积累,更像是一把利剑悬在空中,无时无处不在给人以“紧张不安”与“忧虑”。
仰望星空,作为思源人,该如何找好学校定位,找到切入点、发展生长点,始终是作为校长昼夜难安的困惑与痛苦。痛定思痛,冷静分析,我们不能让农村家长失望,励志办好让农村学生看到光明与希望的平民学校,让农村学生自信地走出家门、阳光地走出校门的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感恩教育示范学校,来回报以香港言爱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爱心人士和教育志士的期待与奉献。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我们还必须让思源学校成为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老教师“冲电加油”的大课堂,管理团队打造的实践基地、新校长成长与发展的乐土。脚踏实地,任重道远。胸怀理想,上下探索、左思右虑,思源人只有认清目标、找准定位,才能迈开步子、走好路子、配好班子,各自找好位子。其中关键是学校干部做出样子,以身作则,先行先试,作出楷模,当好标杆。
二、夯实常规与规范有序
(一)全面落实“和谐生态德育”思想,扎实推进公民素质教育进程
首先,坚持“低起点、小步子、重安全、讲常规”的学生管理准则,从学生的学讲话、学穿衣开始,让学生讲普通话、文明话、从不穿拖鞋进课堂开始,从课堂常规落实抓起;进而让全体学生做礼仪操、团体操,唱礼仪歌、读书歌,读礼仪三字经,学国学经典,师生开展“读写绘”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读书演讲、征文等系列活动,而且坚持每年一届的校园体育艺术节,培育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使其不仅热爱足球、排球、田径等系列活动项目,培养热爱书法、绘画、小制作等健康雅趣,而且使其逐步摆脱低俗诱惑的干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开阔视野,珍惜同学们的宝贵友谊,珍惜班主任及全体教师对他们的爱心教导与耐心规劝,使他们学会过健康、安全、文明的生活。其次,坚持落实“先学后教、共享探究、目标达成、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使“有效目标式、问题探究式、快乐合作式、体验科学式”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逐步走进学堂,让符合课标、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三合讲学稿”,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教师导学的“教本”,成为学校教研组校本研训的“研本”。第三,在立足课堂、坚持课标、活用教材、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专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教师研发“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其中,有王开贤老师的“贤运足球训练课”成为我校发展的特色生长点,曾获取定安县足球冠军,代表定安县参加全省中学生足球比赛,进入全省前六强;黄贤国老师的“书法绘画班”,每年都有毕业生进入海南师范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中、海南省国兴中学、海南省农垦中学和定安中学,每年九年级毕业班学生有90%以上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读书,为自身发展争取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二)全面落实“和谐生态教学”思想,扎实推进有效目标教学进程
面对教育信息化、学习自主化、合作团队化的发展大势,坚持立足课标、用活教材、尊重差异、发现潜能的教学原则,使学科教研组共编共用“三合讲学稿”,使国家课标落地、使教师整合现有资源,编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讲学稿”,让集体智慧得到碰撞与交流,使学生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师生既不偏离“国家课程”这一跑道,又能找到适合自己高度的“跳板”;让师生尝到甜头,使教有目标、学有方向,跳有高度,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学习、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主体作用上,让师生成为协作学习的共同体,让课堂成为师生快乐学习的“大家园”。坚持“有效目标教学”的价值引领,让有效目标式、问题探究式、快乐合作式、体验科学式的教学模式逐步成为师生教与学的自觉行动,让学科教研组成为教师自身成长的精神家园与坚强后盾;进而引领教师学会做“微课题研究”,从自身工作中的困难、困惑出发,学会思考,形成课题,引领自身的专业化学习,学会读书、会研究、善实践、懂提升的学习型教师、研究型名师。其中,我校的傅绘景老师因学会了课题研究,获取“优秀”课题评价,被评审为“海南省科研骨干”,王家洲老师被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评审为“教育科研带头人、海南省立项课题指导专家”;黄贤国的美术作品《雨霏霏》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民委评审为“优秀”奖项,并成为“国家级收藏作品”。
(三)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课程”思想
扎实建构公民素养课程体系,立足时展需求、社会变革需要,着眼于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坚持国家课程标准,坚持五级体系衔接,把“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培养雅趣、追求卓越”作为校本课程研发的价值目标取向。坚持以“培根向上、和谐向善、立德尚美、刚健自强、智慧致富、合作创新”的课程文化价值为引领,建构以语言文字素养、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社会素养、思维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审美艺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公民法纪素养、精神文化生命素养、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指向的校本课程素养体系。让“立德培根、礼仪树人、学会感恩、担当责任”的德育教学,体现在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团队课、德育活动课、家长会、升国旗仪式和大型群体活动课之中;让“野蛮体格、传承美德、学会合作、追求卓越”的体育教学理念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特长展示与训练课之中,尤其要坚守“学会合作、乐于竞争、遵守规则、追求卓越、强身健心、分享快乐”的足球教学理念体现在足球训练课之中、足球联赛之中;让“学会发现、创造美丽、学会创新、塑造美好”的美育教学理念,体现书法与绘画的特色美术课之中,彰显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之中;让“求真严谨、合作创意、求新尚美、和谐向善”的实践教学理念,体现生动活泼、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让“感恩于心、外化于行、自尊阳光、自强奔放”的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体现在心理活动课与集体辅导课之中;让“立家树人、为国育才、身教言传、家风方正”的家教理念体现在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活动之中。
(四)全面落实“生活教育实践工程”扎实推进生活环境育人工作
充分发挥生物老师的专业优势,引导师生学种蔬菜,让“芳馨菜园”洋溢生命的绿色;发挥生活老师的优势,引导住校生学会自我管理,合作沟通,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在团队生活中成长与进步,引导男生学做“刚健自强的东方绅士”,引导女生学做“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掌握生活常识与生存技能,学会紧急避险与安全防范,防止非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坚持每年一度的安全与消防演练,让师生体验在危急情况下自我救助、团结互助的重要性,掌握安全常识,提高自我避险的安全意识,避免群体安全事故与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建构常态与形成生态
学校的选择范文4
[论文关键词]道德选择 教育 心理建构 发展
当今的道德简化为纲要和守则,道德教育缩减为琐碎的、规范的植入和行为的训练,遮蔽了教育的“元”价值——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道德教育如果仅是一味地让人顺从,服从规则,而不是让人不断地提高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灵活运用的判断与选择能力,那教育对个体来说,就只能是限制和束缚,而不是鼓励和发展。
道德的本质是“自由选择”,这是“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它促使人们在各种冲突和道德矛盾中,自觉地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道德行为。道德的价值正是体现了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必然。对此,学校应加强对教育对象自身道德批判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从而趋利避害。
一、制约个体道德选择心理建构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导致道德认知的失衡
中国道德教育历来注重公与私的区别,崇“公”鄙“私”。尽管历史上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非善非恶论”、“即善即恶论”等诸种人性假设,但真正架构起国人真切面目的无疑是“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皆可以为尧舜”等。并认为人是能通过思想的教育而发启“仁义礼智”之端而“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能涵养成禀赋“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的。
无论是对公私还是人性,中国传统道德观及教育观过于理想、主观,不愿正视人自身的缺陷。道德强调“做”(Doing)一个人,却忽视“是”(Be—ing)一个人。由于缺乏对一个人“是”之类的事实的了解,对一个人“做”之类的价值分析就显得牵强和任意,沦为牺牲现实、人性而一味满足理想、圣性的工具,“存天理,去人欲”,道德变成专制,更缺乏情感。
西方的人性认识中有着“对人性中或宇宙中与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②,有着对人的与生俱来的罪恶性和堕落性的“设防”意识。一方面,它承认每个人都是上帝所造,都有灵魂,故其尊严不可侵犯;另一方面,人又有与始俱来的一种堕落趋势和罪恶潜能。因为人性这种双面性,人变成一种可上可下, “居间性”的动物。所谓“可上”,却有其限度,认为可得救,却永远不能变得像神那样完美无缺。而另一方面,人的堕落性却是无限的,随时可能的。道德地生活是人崇高性、理性的体现。正如庞德所说“文明是人类力量的不断地更加完善和发展,是人类对外在的或物质自然界和对人类目前能加以控制的内在的或本性的最大限度的控制”。道德的学习是人自身的需要,人必须自觉地、能动地进行反省、批判,这是人自身及人类族群进步和文明的原动力。
只有对自身缺陷及教育的必然和可能性的准确认知,才能获得精神的彻底解放,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个体在“成为怎样的人”过程中巨大的能动作用。心理结构在堕落趋势和罪恶潜能的刺激下经受锻炼更加坚强。道德认知的平衡,使个人及社会的道德水平更加稳定。道德教育为此也站在了“人间”,而不是飘在“神庙”。
(二)社会控制方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是“灌输的被动服从式”的教育,剥夺了个体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与整个社会的控制方式之间有着紧密的、必然的联系。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控制意味着社会通过各种机制或手段对个人和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避免社会解体危险的目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基本形式是典型的一元化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政治领域实行一元化领导,经济上信奉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单一公有经济成分,社会整套道德律令,其中所体现的道德价值目标是一元化的,道德制度、评判标准是不容置疑的。学校德育毫不留情地将本应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置于绝对的客体地位,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
但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控制,更是用精神的力量去暖和、润泽彼此心灵,使人们领悟并获得幸福自由的真谛。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也将是一个选择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主体必然会愈来愈“个体化”,价值冲突凸显并广泛存在。所有这些,都要求社会控制方式日趋开放和宽容,要求真正赋予个人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并对个人产生“选择”的压力。
(三)对独立人格的关注与培养不足
独立人格是公民的核心内涵与基本品质。按照康德的理解,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正是公民的独立人格,确证了公民作为具有内在价值和尊严的权利主体的存在,确保了公民可以按照独立自主的方式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生活。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对独立人格的关注和培养不足。
2009年,山东省临朐县一名初一学生被教师酒后罚站,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被活活冻死于校园的排水沟里。该校一位教师称,“孩子死得很安详,很舒坦”。这起恶劣事件不仅暴露了那所学校的人性麻木,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深层思考,为什么这个学生宁可被活活冻死,也不敢回到宿舍?
公民的独立人格之所以必须得到尊重,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目的。“人是目的”确立了“人”的最高价值和主体地位,彰显了人的独立和尊严。这一点对教育尤为重要,早在1924年,朱自清先生就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说:“康德说得好,人总须彼此以‘目的’相待。不可相视作‘手段’:他希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目的国’。我想至少学校是‘目的国’,才有真教育可言”。
二、道德选择的心理建构
当然道德教育改革绝不是与自身文化传统、文化谱系的彻底断绝或革命,而一定是根植于自身文化脉络的再造,要自觉地融入文化传统的因子。但“中国要走出社会转型中由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文化价值和自我的迷失,不得不关注和依靠教育和教师的文化清醒和新人的培养。教育在个体精神和道德生活的价值取向上,必须有超越历史和现实冲突的转型性变化”。其中道德选择心理的建构应是重心。
(一)道德选择的心理建构起点:意识觉醒
道德选择是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作为价值引导,学校德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于道德的敬重,让学生懂得做好事比做坏事好,做好人比做坏人强。这需要以教育对象自主意识的觉醒为起点。
把所有的道德规则传授给个体是不可能的。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具体的规则和美德,而应与智育一样,是以刺激个体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能力的意识觉醒。
自主选择意识主要是指道德主体能清晰地明了自己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由和相应的责任,并趋向选择的一种主观愿望或意图。学校对个人权益正确而公开的倡导,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强化,能加快这种自主选择意识的觉醒。与人体的其他意识一样,选择意识具有原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一旦觉醒,主体便会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并进行一系列活动,使之得以实现。
(二)道德选择的心理建构条件:适应
个体的道德不可能一蹴而就,道德选择也不是“从天而降”、凭“直觉”,而首先是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吸收,并依靠经验,不断地修正和调整。 转贴于
我们存在于一个围绕着中心组织起来的世界中,以中心为轴心,确定一般标准。依据中心同它的周边部分距离的远近,形成了一个表现为特定等级序列的结构秩序,又产生了与事物的存在论意义相关的的中心与边缘的“权力”关系。这就是道德选择的心理“格式塔”。“格式塔”的形成来源于道德经验,包括直接与间接。
道德选择是主体的一种理性行为,是道德主体在遭遇道德冲突时的实践表达。这保证我们的行为是出于道德的行为,是理性本身驱使而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和引诱。当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情境中产生矛盾,或者他人的在结构上和内容上与自己的不同时,就会产生冲突。道德心理适应就是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是结构的再组织。心理适应过程就是对个体道德心理“格式塔”的调整与修正,我们的道德心理空间需要不断地调整,就像我们调整时差一样。
道德教育在此环节应发挥重大作用,就是积极干预。激励个体超越现实生活中功利的、物质的、感官欲望的限制,挣脱世俗的束缚,摆脱物质的纠缠,甩开欲望的诱惑,改善、优化,促进个体精神展开积极有序的活动,使心灵朝着真善美方向前进。
(三)道德选择的心理建构关键:内化
没有内心的认可、信服、接受,只是停留在理智层面没有到达生活层面的“知行统一”,往往是表面的顺从、阳奉阴违。德育制度要想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导向作用,就必须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同意。因为“道德是社会的共识”,制度的基础在于共同“约定”。如果学校德育制度所表达的向来都是社会和成人的意志,那就会在开始孕育了“不道德的种子”。
中国的学校德育强调价值观念的训导,强调道德标准和教条的输入,这有利于全社会在文化理想上的统一。但在培养价值理性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驾驭价值问题的能力,没有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人类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没有提供更全面的价值视野,没有提供充分的道德反思的工具和资源。为此,我们的道德教育结果只是一堆没有形成整体的、没有有机联系的“道德教育下的行为”,而缺乏作为这些行为的“灵魂”——理性的存在。
当教育拒斥主体理性,悬置为什么要过有道德的生活、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事的追问,删繁就简,挂一漏万,它就始终只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束缚”。因为只有明白“为什么要讲道德”,“做有道德的人”才会成为主体的内在需求。只有具备价值理性,才能有敏锐的判断力、很强的适应性和坚不可摧的道德意志。“自由就是让良知指导我们的行为,自由就是良知的主宰。
(四)道德选择的心理建构目标:发展
学校的选择范文5
一、分析自身个性,凝聚特色理念
根据现代管理SWOT(从企业引入的一种分析方法)的分析,学校的个性既是学校的优势、机遇,也包含学校的劣势和风险。在一所学校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时期会遇到制约学校发展的、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如能找准工作的突破点,针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提升,丰实学校的内涵,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学校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将得以发展。也就是“弱”中创“特”模式,同样可以使薄弱学校走上特色创建之路。
小学教育是根基教育。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莲前小学借助SWOT结构分析,从小学教育最本真的角度出发,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切入点,确定了“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追求的目标取向――奠基幸福人生;实现目标的依托――养成良好习惯。学校根据21世纪教育的使命,着重从做人、做事、学习、共处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塑造学生诚信做人、勤奋做事、广博学习、和谐共处的优秀品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坚持四项原则,突出“六个”环节
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莲前小学坚持“知行统一、家校协同、自律他律、环境熏陶”四个原则,按照“认知晓理――示标导向――习范导行――体察内化――考评激励――反馈提升”的路径,取得良好的效果。
1.认知晓理。知是行的基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理”。学校充分利用班校会、课堂教学等形式,采取教师讲、学生讲、家长讲等多种方式,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
2.示标导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学校确定了做人、做事、学习、共处等四个领域的习惯目标要求,并贯穿在小学六年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承前启后、重点突出的习惯养成教育目标体系,为学生提供养成教育的路线图。
3.习范导行。在引导学生实践时,学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按一定序列,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加深认知体验,特别是教师的示范和身边同学的榜样,使学生可见、可学、可仿、可行。通过说服教育、校本课程、学科渗透、活动训练等途径,切实习得,达到习惯成自然。
4.体察内化。在行为习惯规范实践中,学校要求教师要正确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比较、设身换位思考,在体察中,增强学生行为评判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把外部的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
5.考评激励。学校对个人和班集体分别采用了“习惯之星”和“星级班级”考评机制,根据每月主题习惯的每周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考评,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方式评定,授予“习惯之星”。对班级评价则开展以纪律、卫生、安全、两操、出勤等五项内容的检查评比,每周一小结,做得好的项目授予星星。期末表彰奖励学校“习惯之星”和“星级班级”,从而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良好习惯的修炼。
6.反馈提升。学校根据达标要求,重视对考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对不良习惯进行校正,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通过反馈,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过程使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趋于稳定,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采取“六条”举措,着力文化建设
1.着力于民主科学管理制度的形成。为使学校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莲前小学树立“着眼于人,重在发展”的管理理念,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认真讨论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事事有规章、事事有人做”,建立了以师生发展为本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2.着力于学习型教师团队的打造。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我们根据学科的特点,组织教师认真讨论,编写了莲前小学教师教学习惯要求,从备课、课前候课、上课、课堂语言、倾听、板书、批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时刻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着力于多层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注重习惯养成课程化、主题化,制订了莲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纲要,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确定每个年级八个习惯主题,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系统科学的训导目标,形成了莲前小学学生好习惯训练项目序列表。组织教师根据每个习惯主题,按照知识、实例、情境的设置、问题、训练、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编写教材,现已编写了《好习惯伴我长》校本教材(1~6年级各一册)。
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把习惯培养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每一次活动都是一节习惯养成课,让孩子在活动中认识习惯,在行动中体验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着力于活泼有序课堂氛围的营造。良好习惯在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彰显。特色发展的主渠道在课堂,学校树立“每一节课都是习惯养成课”的理念,组织各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从课前常规、课堂常规、参与活动常规、合作学习常规等方面,认真制定莲前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要求,要求明确具体,并编印成小册子,要求学生做到。
学校开展了省级课题“基于生本理念下‘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研究”,紧紧围绕着“学习小组的有效组建”“小组长的培养”“活动单的要素和设计”“活动单在各学科的应用”等问题进行研讨,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体现,学生自信大方,合作分享,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闪耀。在灵动的课堂中,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倾听、主动探索、敢于表达等良好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5.着力于景物寓志校园文化的建设。环境成为良好习惯形成的隐形课堂。学校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精心设计雕塑文化、廊道文化、班级文化等。整洁美丽的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墙一物都渗透德育,时时刻刻提醒、教育、浸染着师生们。
6.着力于多元联动教育合力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外得到延续巩固。建立家长的协同机制,办好家长学校。让学生的好习惯在家庭中延伸和巩固,并同时影响家长,提高家长素质。建立社区的协同机制,积极开展与社区、周边单位的共建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文明劝导、关爱空巢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交往、实践能力,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在实践中得到延续巩固。
学校的选择范文6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创新发展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加强德育创新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德育教育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教育教条上的条条框框,对于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把握学生年龄阶段,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就是将枯燥的德育教育工作多元化的开展,改变传统单调的教育方法,实现德育队伍的多元化,德育渠道的多元化,德育环境的多元化,德育活动的的多元化。通过鼓励学生不断激发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不断地将欲望转化为学习动力,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素质的提高,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更能够对我国培养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起到奠基作用。
2.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实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这句话一语中的,道出了培养好习惯对学生一生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好习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中小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培养习惯,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环境中培育德行。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也应该结合不同学科课程,千方百计创设环境,引入活动,不断结合适当的教学机会,切入相关的德育话题,体现出“渗”字和“润”字。实现德育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关键在各学科教师,纵观中小学各科教材内容,德育教育的素材被编者匠心独运地安排在各科教材中。关键是不少的教师对教书育人这一天职的认识还很不到位,至少有所偏颇,结果是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这就要求这些教师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内涵,担负起德育教育的应有职责,在教学中,精心挖掘教材自身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
3.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德育教育更上一层楼
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科教师是完成学校德育教育任务的主力军,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不断通过学习思考,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还应学习和了解信息化背景下德育教育多元化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经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养成属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思想上不断前进,所以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上的表现都会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时期的老师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另外,针对教学群体的不同,教师们应该要不断调整方向,从各个方面关注和了解同行的研究成果,然后将这些适合当今教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上,更好为学生德育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帮助。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
1.凝聚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当前,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应该进行不断地改革,把握当前时代教育的方向。学校在对道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历史经验,把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交流作为背景参照,总结出具有历史价值的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内容应该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首先,多元文化视域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建立学生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其次,学校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在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各个优秀民族文化的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世界胸怀的目光。
2.注重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寓理于境
目前,学校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经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模式运用到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对于一些外来文化观念和思维并没有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与承传。所以,在面对传统道德文化价值教育上应该与现代道德文化价值教育相结合,在面对外来的文化入侵时,需要不断坚守传统道德中的核心价值,把握正确的方向,然后将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结合,把多元化的不同文化价值教育转化为能够帮助学校提高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于在帮助学生提高在多元化视域下价值取向的方法上更应该注重寓理于境,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意义。
3.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分清真伪好坏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更好的生活。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更加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重点应该在生活中帮助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区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判断处理能力,分清真伪好坏。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常态,学校的工作重点是需要注意帮助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帮助青少年提高道德选择判断能力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传统道德文化基本常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习正确的是非荣辱观,传承优秀的历史道德文化,另一方面是注重不断学习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多元文化,对于有利于我们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采纳吸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