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朗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滕王阁序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滕王阁序朗诵

滕王阁序朗诵范文1

一、挖掘优势,提高实效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在愉快的状态下感知意,领悟理,利于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课堂气氛和谐愉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探究精神。

如在讲授《长江三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对三峡产生具体可感的形象,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我眼中的三峡”为线索,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然后将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的三峡图片整理制成幻灯片。教师准备介绍三峡的视频,并配以绘声绘色的朗读,课堂上,随着画面的不断转换,展现给学生的有远景,有近景,还有特写,这样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对三峡的特点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轻松地感知了课文内容,使干巴巴的课文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说明的顺序也逐渐变得明朗,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被激发起来,从而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增进交流,实现合作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来进行合作学习和协同作业,从而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在讲授《滕王阁序》一文时,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络建立“滕王阁”网页,搜集有关滕王阁的图片,知道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还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王勃的文字材料,了解有关《滕王阁序》的一些小故事和写作背景,以及有关文章字词句的内容。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多媒体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设置教学情景,营造和谐而精彩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得到优化。如在讲授《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教学情景。在通读诗文之后,一曲古筝《春江花月夜》在教室里响起,随着典雅、流畅的音乐声,屏幕上出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清新画面,声画将学生导入了一种新鲜而又充满情感的氛围,然后是配乐朗诵诗文,这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对全文进行了赏析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话题:一是谈谈自己对故乡春天月夜的一些印象。二是在这样的月夜你会有怎样的思绪。在通过激烈的讨论后,以一曲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结束本节课,歌词“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星已稀,请明月带问候,思念的人儿泪长流”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对学习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以境燃情,以情入境,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变得人性化、情感化,使语文课堂更为精彩。

二、分清利弊,合理使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客观地分析,它还只能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时,必须注意多媒体演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运用的过程中要认清利弊,抓住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抓住时机,合理使用

多媒体使用要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在一堂课中是否要使用多媒体,应该如何使用,这是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千万不要像有的教师,只要一备课就上网找课件,盲目照搬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课件与所教授内容相脱节。还有的教师单纯为了课堂热闹,搞成了“满堂放”的状况,在教授内容时不讲解,不引导,一味向学生播放影像与音乐,忘记了教师作为合作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其结果是热热闹闹一节课,课后学生毫无收获,结果是学生对课文不能进行很好的领悟与把握。

2.尊重个性,灵活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是需要艺术的,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丰富内涵不是几张图片、几段视频、几首歌曲能解决的,而感受语文内涵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和富含情感的教学方式。如果课件运用或者制作不恰当,会影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多向性,从而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约束,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

滕王阁序朗诵范文2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指导要点如下:

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例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平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①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②“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分两步:

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以山川秀气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想像。注;翼是巨爵座;轸是乌鸦座,分野在楚)②“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奇绝。14字写尽赣江的明丽秋色。注:此联要留到最后赏析)

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三个环节:

(1)复习旧课。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叙游宴、写景、抒情和议论、作序缘由),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2)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内容大体相同而详略不同;本文无议论成分),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①叙宴会〔热烈、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②写景(明朗、开阔):第二段。③抒怀(郁愤、苍凉):“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④作序缘由(欣慰):最后两段。

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

(3)归纳全篇思路。(可略讲)

四、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情辞声韵之美。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

第一段:①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南昌地形之雄和人物之美),要着重品味“带”“射”“星驰”诸语(可参考杜甫句“春星带草堂”、孔稚圭句“干青云而直上”、鲁迅句“但奔星劲有声”),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③鉴赏后一层(宴会之初),要先理出叙事顺序(主人及贵宾到场;众宾欢聚;赞众宾中之佼佼者),再品味“棨戟遥临”(仪从之盛,威严之象)、“千里逢迎’”(众宾纷至沓来之状)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可自由发挥)。

第二段:①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推出一层新意,由近及远)并划分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初来滕王阁),先理出描写顺序(总写秋景;赴宴;登阁;阁外近景),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背山临水,宏伟壮丽),再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最后了解烘托手法(水中有汀渚,陆上有宫殿)。③鉴赏后一层(阁上远眺),先理顺序(远处山水、城中江上、雨后),再品味“盈视”(目不暇接)、“骇瞩”(怵目惊心)、“扑地”(参差十万人家)、“弥津”(多不胜数)诸语。④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⑤体会写景的作用(既表现了滕王阁的临观之美,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段:①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以示宴会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作反衬)。②体会过渡语段之妙(“穷睇眄”句引出“天高”二句;“极娱游”句引出“兴尽”二句。由欢转悲)。③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谁悲失路之人”),再分清对偶中的主宾,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日近而长安远;不得达于帝所;回京遥遥无期),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可自由发挥)。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悲之一。

第四段:①以“所赖”为界划层次(“知命”承上,“安贫”启下)。②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虽非“彰君之过”,却也表现了愤激之情)。③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穷困中不变操守;寄希望于将来;决不佯狂避世),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虽自励,亦难有作为,愤激又深)。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五、赏析雨后景象一节。

分两步:

滕王阁序朗诵范文3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重要性

鲁迅先生“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一阵读书。老先生也大声朗读,他“微笑起来,而且把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地读。那洪亮的读书声和先生陶醉的朗读情境至今难以忘怀。然而这一切已成为我们心中美好的回忆。近些年来,语文教学讲得太多而读得太少。读得少,以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深刻感受,阅读能力在下降。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把朗读纳入有效教学模式,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出发,以“读”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选择学生喜爱的读书内容,方可有效地操作朗读这一活动

我们可选课文中值得一读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及它们的片段等,也可选高考优秀作文、课外美文、本班学生佳作等。

1.课文内容。朗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认真地将课文朗读几遍,理清内容,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古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多读几遍,熟能成诵,“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到了这点相当于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到教师真正讲时,学生听课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2.课外佳作。光局限在课本不行,课外需多读一些意境优美的文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学生也可以读高考或本班同题的优秀作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相互切磋,共找优缺点,从而达到一同进步的效果。

二、做好配乐范读,这是让学生初步把握诵读技巧、培养朗读兴趣的重要环节

名家、教师或学生伴着合适的音乐朗读,那饱满的热情,深情地诵读,学生自然会被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走入佳境。如教《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学生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体悟、背诵。学习杜甫《登高》伴着《二泉音乐》老师范读,学生深深感受到杜甫的孤独、凄苦,自然而然的愿意投入字里行间体悟作者的那份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反复的诵读,一节课便记住了诗歌的大致内容并当堂背诵。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过程中,仍采用了配乐朗读,让朗读好的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流淌的音乐,抑扬顿挫的朗读,引领的同学情感的涌动也激发了其他同学朗读的渴望,他们不由自主地读起来,读得真切,读得迷醉。。。。。。

配乐范读,可使学生初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作品的风格特征及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不但有效渲染了课堂气氛,还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拨动了学生那敏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

教学中采取多种朗读形式,防止学生产生疲劳感,增加他们的新鲜度,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1.齐读。男声齐读、女声齐读、男女声合读。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不但每个同学都参与了,同时还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2.独读。让诵读优秀的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并起到引领的作用;对于内向、胆怯的学生,点名朗读,老师只要送给他们勇气,他们就会用自己最好的状态来朗读。老师恰当鼓励,他们就变得自信起来,从此喜欢上朗读、喜欢上语文。

3.分角色朗读。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多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辛苦的内容。怎样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读是很重要的一环。在教《烛之武退秦师》时,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四名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王),然后要求这四名同学在准确把握人物语言、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对白、动作,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

4.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学生视野。

四、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让朗读成为有效教学的模式

坚持开展“每节课前朗读”,让课前三分钟朗读成为课堂一支永恒的序曲。下课了,学生像脱缰的野马,自由地驰骋于校园之中,心绪不能平静。上课了,急匆匆地走进课堂,很难快速地把心收回到课堂中来,这样,怎能有效地上好语文课?这时教师要求:每天的语文课,预备铃声响起,全班同学在课代表的组织下,认真地大声朗读。当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就会不约而同地快速进教室,秩序井然,平时动作拖拉的学生也加快了脚步,自觉地拿出语文课本出来朗读。这样不仅加深了诗文的复习巩固,也调整了学生的课前状态。

滕王阁序朗诵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弘扬;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38-01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不少学生来说,中学课本里选读的一些古文成了他们对传统的全部理解,孔子、孟子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几个陈腐的老头,“忠孝仁义”“长幼尊卑”则是封建道德的内容。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如何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深广,既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浑然圆融,也有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的瑰丽奇绝,还有列子“御风而行”的逍遥恣意;既有“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情怀。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风骨、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李白、李煜、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祖冲之、张衡……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辉煌灿烂!这些值得自豪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使之融入生命,成为“中国人”的本质属性,终身去学习、去积累。

二、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 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 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 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 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采取“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 铺垫蓄势导人新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可以采取“ 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 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 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可以采取“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比如我们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展示了滕王阁的图画并加入了背景音乐《秋日私语》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滕王阁中所展示的意境;在学习《逍遥游》一文时,我加入了大鹏展翅的背景图案,给学生大鹏展翅高飞的形象感,在介绍庄子时,加入了相关故事,如庄子与惠施论鱼、庄子轻相位以增强学生对庄子及庄子思想的理解。许多综合性学习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途径。新时期国家注重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 在营造节日氛围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 学会关爱他人。 如果让我们学生的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去实践体验, 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定时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有关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加厚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将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语文学习和成人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南窗读书吾伊声”,苏轼以此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作用。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在学生经过大量的诵读,自然对文字背后所蕴涵的知识充满兴趣后,我们应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读内容,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学校可以在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诵读,也可以在课前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成果,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每天早上拿出十分钟时间来作为语文的晨读时间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学习诗歌单元然学生搜集相关诗人的相关诗歌,既达到温故的目的,又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像杜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在学习他的诗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将知道的的诗句说出来,既展示了个人的知识储备,又增加了对新知识的渴望。诵读对诗歌的理解尤为重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诵读时间,采取多种方式,为提高学生的诗歌兴趣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滕王阁序朗诵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72-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学习的最大动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呢?

一、精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乐学”的起点,更是“乐学”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情境,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教学意境中,使其产生欲罢不能的最佳学习情绪。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可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在这些名楼上面铭刻了许多迁客骚人的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其文《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千古绝唱。”这样,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一睹为快,欣赏美文。

二、锻炼表达能力。培养信心

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发言。但是许多学生发言时,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要么声音细小如蚊蝇。如果学生一上课就把自己的嘴巴封闭起来,不配合教师教学,会成为“乐学”的最大障碍。于是,我先从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着手突破:我在班内定期展开了“小小播音员”“故事大王”“朗诵能手”等竞赛活动;每节课的前3~5分钟,我让学生互相说新闻,谈见闻,或者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辩论,给学生说的机会,养成说的习惯,感受到说的快乐。

三、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调整状态

1 创新课堂设计,吸引学生注意

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和已有经验,应主动探究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处理问题。如执教《天上的街市》,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相关知识。通常做法是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再由学生照着讲。这次,我不让学生按照常规进行生平、成就、作品的介绍,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创新设计:“请大家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介绍郭沫若”“请大家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谈谈你对郭沫若的了解”“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诗人的生平和成就”……同样是介绍作家作品知识,不一样的操作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全然不同的审美愉悦。

2 巧用幽默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常有调皮的学生戏谑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够的冬三月”“吃饱了食困,吃不饱饥困”。啼笑皆非之余,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小笑话,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把学生们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如在讲《绿色蝈蝈》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猜一个谜语:“腿长胳膊短,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吱声,无人大声喊”。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另外,在课堂上巧妙设疑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我在学生找出了揭示作者的感情变化的语段后如此设疑:“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慢谈细想,体会作者为什么‘变’,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全文思想感情的线索。”这样,学生思维的琴弦再次绷紧,学习情绪再次高涨。因此,巧妙设疑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

3 实施开放课堂,增强个性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面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着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锻炼。”

在学习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时,我没有按照传统教法进行简单的疏通,而是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1)学生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其义自现”。

(2)安排三个课堂活动:①分角色表演:一个学生做场外解说,另一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伴随解说的节奏,进行现场模拟和动作表演;②故事想象与扩编:针对原文情节加以想象,合理扩充,进行讲故事比赛;③把课文改编成评书、快板或者对口相声等形式,进行精彩的展示。经过三个充满挑战的开放性实践环节之后,学生对全篇内容已经了然于胸,文言词句不攻自破。

4 打造多样课堂,增加学习乐趣

专家指出,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能调整大脑功能,解除身体疲劳。于是我尝试着把音乐和歌声带进课堂,在学生学习劳累之余,听一段配乐朗诵,欣赏一段音乐。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学习《愚公移山》,我就让学生唱江涛的《愚公移山》;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我给他们播放刘和刚的《父亲》;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我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学习《安塞腰鼓》时,我就把鼓声带进课堂。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萧邦和柴科夫斯基,欣赏了《梁祝》和《致爱丽丝》。实践证明,此举不失为调节学生情绪,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

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我通过录音绘画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一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罗布泊前后30年变化巨大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把音乐、美术等手段引入语文课堂,既让语文课变得精彩,又使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语文教材审美、启智、育人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适当拓展延伸,培养习惯

“有效的教学模式”还提倡有效的作业和辅导,它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的训练。更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时,我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以“假如我是丑小鸭,我会……”为题布置小练笔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个性在读写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又如在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想象假如我是仲永的父亲,我会……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滕王阁序朗诵范文6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渗透

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了首位,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方能学习文化。19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教育依然是语文教育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且是重中之重。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之根本。

通常人们都认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语法修辞、布局谋篇等。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即德育教育才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塑造健康的人格是语文课教学的精髓和核心。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性,更具有重要的思想性。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这就为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包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他们优良的性格。如何巧妙、合理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做好语文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读文本。挖掘教材

1.树立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有在泪罗江畔披发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在秋风中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有在岳阳楼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有在黑暗中怒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向世人彰显着自己的民族情怀和伟大人格。王勃《滕王阁序》中“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思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情怀,都能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孙犁的《荷花淀》能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能让学生感受到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屈原列传》《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又能让学生领略到民族英雄的风采。

2.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入世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民本思想,《离骚》中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滕王阁序》中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都能使学生积累思想、升华智慧,得到人生的启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又能激起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志向和博怀。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体现了他忠于理想、忠于国家的伟大抱负。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君“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可见其忧国忧民的情怀;面对敌人,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见其英勇、果敢;“始终微笑着”,可见其沉着、冷静。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正是当代青年学生人格和思想的典范。

二、开展活动。渗透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增强学生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讨论会、办黑板报、创办手抄报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又能领略祖国灿烂、悠久文化,还能弘扬爱国思想和民族热情。

三、课外辅导。沟通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