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农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星农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星农庄范文1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

中图分类号:S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39-1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进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了一份力量。在农机故障的排除和预防中,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是十分必要的,是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原理,然后介绍了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的检测的具体方法,最后阐述了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的具体作用。

1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原理

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所确定的质量指标和参数经常发生变化,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参数可分为结构参数和诊断参数。结构参数是指直接表征诊断对象工作能力的参数。诊断参数是指间接表征诊断对象工作能力的参数。

拖拉机、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在使用过程中其技术状态是逐渐恶化的。零件和配合件磨损,零件的摩擦和配合表现形状的改变,间隙增加、预紧度降低,使零件的定心距被破坏,产生歪斜,改变了零件和机构的定向和固结,摩擦副的接触面积减少,因而加大了表面上的单位负荷,最终导致摩擦表面磨损速度的增加。

2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诊断方法,由于在农业机械当中最常见的就是拖拉机,所以大多数都适用于拖拉机的技术状态诊断,农机手们可以以本文为参考,对自己农业机械进行诊断。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诊断方法,分别为询问法、分析法、不拆卸检查法。

2.1询问法

询问法要求工作人员要和农机手沟通,通过详细的询问,来了解该农业机械以往的技术状态,以往的工作情况以及在以往作业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这就是询问法要达到的目的。具体的讲,该机械的功率、耗油量、转速、牵引力、排气烟色、油温、水温等一系列的数据,以及该农业机械各主要部位的声响以及操纵机构、灯光信号等,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总之询问法就是详细的了解该机械过去的一些主要信息,供以后技术状态诊断或者维修做好充足准备,打下坚实基础,以便于以后解决问题。

2.2分析法

建议合格的农机手对自己农业机械建立技术维修档案,记录相关的使用、保养以及维修记录,并经常查阅,同时也便于以后对该机械的技术状态进行判断。分析法就是依据之前做好的的数据整理,有效的分析现在的技术状态。通过看历次检修后的工作量、工作小时数、累计耗油量及单位工作量的油料消耗,故障次数及原因,保养、修理次数及更换情况等。可以对有关数据作比较分析,便可说明农业机械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等各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出农业机械是否处于完好技术状态。

2.3不拆卸检查法

不拆卸农业机械而能诊断出它们的技术状态,在于农业机械在其工作过程中,能传送出表明其运动状态的症状。需要指出一点,所谓不拆卸检测,实际上还未达到完全不拆卸的程度。不拆卸检测法依据检查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过程中是否采用仪器分为经验法和仪表法两种。

拖拉机发动机技术状态的诊断经验法是进行发动机听诊的目的是从外部根据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音调来判断配合件的技术状态;发动机技术状态的仪表检测法。仪表检测法主要包括:用压力表检测压力的方法、检测某些部位的流量、检查某些部件在工作中的瞬时位置、利用测量位移的方法,检测工作部件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动情况。

3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检测的作用

3.1摸清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排除故障和隐患

通过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可以摸清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判断机械部件的磨损情况,有效的机械技术诊断可以排除故障和隐患。比如使用气缸压力表和气体流量计来测定发动机气缸压力和窜入曲轴箱的气体流量,可以判断出发动机气缸――活塞组的磨损情况。

3.2可以避免盲目拆卸机械所带来的损失

当拖拉机出现某些故障时,如果我们通过有效的技术状态诊断,查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可以解决故障,免除由于盲目拆卸所造成的损失。

3.3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保养,预防故障的发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农业机械的保养就是在延长农业机械的生命,同时降低农业机械发生故障的几率。有些国家正在提倡和推行按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进行计划预防维护的办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延长零部件的有效寿命,预防作业期间拖拉机故障和损坏的发生,有效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诊断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保养,预防故障的发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4结语

金星农庄范文2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运城 044000;2.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对23个晋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品种(系)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差异较大,其次是产量性状差异明显。“1106”、“1110”、“1112”在子棉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方面表现较好。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大小顺序为子棉产量>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子指>衣指>株高>第一果枝节位>衣分>生育期;纤维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均较小,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23个陆地棉品种(系)聚为A、B两个类群,A为产量中等偏下、抗病性较差、品质中等偏上的代表群;B为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差的代表群。

关键词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55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04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重要的经济性状大都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不利于育种家对优良基因型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异的正确鉴别[1]。学者们[2-4]对棉花的产量及品质等性状的遗传效应及遗传相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给育种家提供了有效的遗传信息进而指导选择育种。学者们[5-11]还对棉花的多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由于分析的品种(系)不同及环境差异,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本研究对晋棉品种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育种课题组自育的品系的产量、抗病性和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差异、变异和聚类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优良种质材料和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为晋棉系列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育种课题组自育的共23份陆地棉品种(系),分别为“1101”~“1123”。2011年将供试材料种植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牛家凹农场。田间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4行区,行长6.6 m,小区面积为26.4 m2,田间管理同常规大田。每个小区随机选择生长发育正常的棉株10株,以单株为单位进行田间调查、收花和室内考种,棉样送农业部纤维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HVI900系列测定。考察项目包括子棉产量、铃重、衣分、衣指、子指、株高、果枝始节、果枝节间距、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生育期,共计17个性状。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8.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从表1可知,“1110”、“1112”和“1106”的子棉产量较高,而“1103”、“1116”、“1122”的子棉产量较低;铃重3.64~7.06 g,其中“1123”最低,为3.64 g,“1120”最高,为7.06 g;衣分29.62%~41.64%,其中“1102”衣分最低,为29.62%,“1117”衣分最高为41.64%;衣指4.95~7.60 g,“1116”的衣指最小,为4.95 g,“1106”和“1117”最大为7.60 g;子指7.85-12.60 g,其中“1122”子指最低为7.85 g,“1119”最高为12.60 g;“1106”、“1119”和“1120”植株较高,“1122”植株较矮,长势弱;第一果枝节位6.55~9.30 cm,“1103”最低,为6.55节,“1107”最高,为9.30节;单株铃数5.25~15.35,“1102”单株铃数最少,为5.25个,“1104”、“1110”、“1116”的单株铃数较多;“1120”、“1121”对枯萎病免疫,而“1117”的枯萎病病情指数为10.90;黄萎病病情指数为2.65~53.37,其中“1120”、“1111”、“1119”的黄萎病指数较低,达到了高抗水平;果枝数差异不大。

2.2 主要性状的变异分析

表2列出了17个主要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黄萎病病情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79.70%和67.49%,说明各个品种(系)在感染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程度上差异很大。果枝数和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分别是29.93%和19.29%,农艺性状变异的大小顺序为果枝数、单株铃数、株高、第一果枝节位;其产量构成性状中,子棉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13%,最小的是衣分7.06%,大小顺序为子棉产量、铃重、子指、衣指、衣分;纤维品质构成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

2.3 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

用子棉产量等17个性状对23个供试的陆地棉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以产量、病害及纤维品质性状将这23个品种(系)聚为A、B两个类群,其中A又可分为A1、A2亚类。A1亚类有14个品种(系)(占61%),特点是铃重小、矮秆、节位低、果枝数多、生育期较短、纤维品质中等,子棉产量较低的类群,其中第一果枝节位、整齐度、伸长率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A2亚类有5个品种(系)(占22%),特点是节位较高,抗黄萎病,子棉产量中等、纤维品质较好的类群,其中,株高、长度、整齐度、伸长率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B类有4个品种(系)(占17%),特点是铃重大、子指大、高秆、单株铃数多、高抗枯黄萎病、生育期较长、纤维品质较差、子棉产量高的类群,其中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整齐度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表3)。枯萎病病情指数在这3类中都达到了高抗水平,A2类的平均枯萎病病情指数很小,仅为2.59。

3 讨论

供试陆地棉品种(系)属于晋棉品种或者是晋南地区选育出来的品系;铃重3.64~7.06 g;衣分29.62%~41.64%;衣指4.95~7.60 g;子指7.85~12.60 g;果枝数差异不大;除品系“1117”的枯萎病病情指数为10.90外,其余品种(品系)都达到了抗病标准;黄萎病病情指数为2.65~53.37;“1106”、“1110”、“1112”在子棉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方面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黄萎病病情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79.70%和67.49%;子棉产量的变异系数也达到了37.13%;产量构成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枝数,为29.93%,最小的是衣分,为7.06%;纤维品质构成性状的变异系数都较小,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个陆地棉品种(系)可聚为A、B两个类群,A类群可分为A1、A2亚类,共计19个品种(系)(83%),为产量中等偏下、抗病性较差、品质中等偏上的代表群;B类群有4个品种(系)(17%),为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差的代表群。

其中品系“1119”、“1120”、“1121”、“1122”、“1123”是选育出来的恢复系,从统计和聚类结果中可以得出,“1120”、“1121”、“1122”、“1123”在A类群中,表明这几个恢复系的子棉产量较低、品质较好;“1119”的子棉产量较高,抗病性、纤维品质(除马克隆值)也较好。从2003年开始,我国杂交棉制种面积开始大幅度扩大,抗虫杂交棉播种面积2005年达170万hm2后[14],到2007年达最高峰,但2009年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缺乏,杂交种制种成本大幅增加。利用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制种,可使用工数量大大减少,成本降低,且制种容易保证纯度[15-16]。因此选育恢复系和不育系成为制种的关键,从所选的恢复系可以看出,“1119”在产量、抗病性和纤维品质等方面表现较好,“1120”、“1121”、“1122”、“1123”需要进一步改进。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棉花品种将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努力改造恢复系培育优良的杂交棉对杂交棉的迅速推广将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骏麒,承泓良.江苏棉作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杨六六,刘惠民,曹美莲,等.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J].棉花学报,2009,21(3):179-183.

[3] 李卫华,胡新燕,申温文,等.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J].棉花学报,2000,12(2):81-84.

[4] 韩祥铭,刘英欣.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 2002,28(4):533-536.

[5] 史加亮,李凤瑞,袁海涛,等.陆地棉亲本配合力及聚类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9):21-23.

[6] 陈荣江,朱明哲,孙长法.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264-268.

[7] 陈荣江,王文峰,朱明哲.棉花新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与主成分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2):187-189.

[8] 王林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棉花品种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9-32.

[9] 吴翠翠,李朋波,杨六六,等.棉花主栽品种群不同年份稳定性比较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12-16,22.

[10] 孙长法,赵 晖,陈荣江.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4):77-81.

[11] 董承光,李成奇,李生秀,等.棉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3):425-429.

[12] 朱晓平,郑新疆,张 静,等.新疆哈密地区陆地棉品种主要性状差异性和聚类分析[J].中国棉花,2013,40(5):30-32.

[13] 宿俊吉,邓福军,陈 红,等.陆地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8):1386-1391.

[14] 毛树春,冯 璐.2010年全国棉花品种监测报告[EB/OL].http://www.ccppi.com.cn,2010-11-27.

金星农庄范文3

关键词:日本农村金融;金融模式;村镇银行

在我国,农村金融是“三农”的重要支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对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少,覆盖程度低;现有农村银行机构服务效率低,历史包袱沉重;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等。本文通过对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分析,旨在得出对发展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一、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状况

(一)日本的农村金融模式

早在19世纪中下半叶,日本就出现了“赖母子会”、“报德社”等自生性农户金融组织,至今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一部分其它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了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见图1)。

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协系统,主要由农业协同组合、信用农业协同组合(信农联)、农林中央金库三级组成。农业协同组合为基层组织,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农户办理吸收存款、贷款、结算性贷款、保险、供销业务。信农联为中层组织,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基层农协为服务对象,吸收基层农协的剩余资金,并在基层农协需要时提供融资服务,但不能兼营保险、营销等业务。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组织,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指导信农联的工作并为其提供咨询,农林中央金库的业务较前者而言范围扩大,包括存款、放款、汇兑、以及外汇业务,其资金主要用于信农联,同时也贷款给关联的大型企业。农林中央金库从事向基层和中间机构提供服务、发行农林债券外,还资金划拨周转、部分证券投资业务等。

政府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农林公库),其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中央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为其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的资金。农林公库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融资,同时用于农业现代化、农业改良、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设施贷款融资,其业务一般不直接办理,而是委托农协组织代办,并付给一定的委托费。可以说,农林公库是农协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贷款的补充。

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是政府扶持农村金融的又一措施。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是政府金融中农业信用补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日本政府1961年制订的《农业信用保证、保险法》而实施的。信用保证制度是授信人为减少和避免信用风险、确保信用清偿,或在信用不能清偿时,为取得补偿而采取防护所形成的条例和规定。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专门为其会员的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在信用保险中,被保险人是债权人,由于债务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由保险人赔偿。农业信用保险协会的业务主要分为保证保险和融资保险两部分。保证保险是对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代还债务事项进行保险,融资保险是对农林中央金库、信农联的农业现代化资金等贷款逾期不还事项进行保险。

(二)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完善了日本金融体系,弥补了日本农村金融的空白,在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自己的特色:

1、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致力于保卫农协会员利益与权力、支持农业发展。以农协为例,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作组合法》规定农协“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目的,农协“所从事的各项事业是最大限度的为组员作贡献,不以盈利为目的”。

2、坚持农民自愿、自主、互助互利的原则。仍以农协为例,农民加入农协并不是靠政府强制性手段等硬性指标来实现的,而是靠农民自愿入股农协,农协在自主,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向农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3、与国家农业政策、财政资金紧密配合。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及运营是与国家的农业政策,财政政策高度配合的,国家通过农林公库根据有关政策实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贷款、投资,发放补贴等业务。

4、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以法律为保障。法律是日本农村金融机构健康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例如1947年颁布《农业协作组合法》;1923年“产业组合法”应产业组合中央金库(即农林中央金库的前身)的需要产生,并于1943年修改为“农林中央金库法”,日本政府于1973年、1981年又先后对其进行了修订。

5、政府干预度强是日本金融体制的又一显著特征。政府干预不仅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方面,整个金融体系都带有政府的烙印。

(三)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情况分析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自建立之日起,特别是在二战后全国经济的恢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暴露。

1、存在结构性资金过剩的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年均收入不断增长,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吸收的存款增多,而农村资金需求却相对有限,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严重的资金过剩。例如在围绕“住专”问题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林金融系统为“住专”提供的贷款额多达5.5万亿日元左右,在“住专”融通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47.1%,远超过包括城市银行在内的其他金融系统。

2、农林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是中小型的,在电子化、信息化的硬件装备方面远不如大金融机构,筹资成本相对较高,业务领域相对较窄,竞争力相对较弱。

3、经营上缺乏民主和透明度。农林金融系统的资金来源于基层协同组合吸收的存款,作为中间层次的协同组合联合会对于大的资金用途本应向基层协同组合通报和说明,然而,在“住专”问题上,向“住专”提供如此大量的资金,不仅一般协同组合成员不知情,就连协同组合理事也不知情,经营上的暗箱操作使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和得到解决。

4、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1)贷款时虽然要求有抵押,但却不对抵押品进行必要的审查;(2)资金运用上过度集中,缺乏风险分散意识,如主要集中于房地产。

5、政府干预程度过大。政、官、商连为一体,政府的干预、扶持和指导在金融发展早期(特别是二战后)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过度干预造成金融体系内部缺乏透明度,弱化了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我国村镇银行试运行情况

2006年10月13日,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博士及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运行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它以其独特的运营模式为解决孟加拉国的就业问题、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农村银行成功运行的典范。目前这种经验在一百多个国家推广。

我国于2007年3月1日在农村金融较为落后的湖北、四川、甘肃、青海、吉林、内蒙古六省进行试运行,在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如实行无抵押贷款、五户联保制度、低利率制度等),制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贷款制度:在贷款对象方面,将贷款分为小额农户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专业农户贷款。在贷款额度方面,小额农户贷款无需抵押,只凭信用,贷款最大额不得超过2万元;微小企业和专业农户贷款需要信用和担保,最大额不得超过10万元。在信用评级方面,根据申请人上年的收入、上两年的节余、家庭财产、品德和社会反映五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银监会于2007年10月12日宣布,将试点省份从6个省(区)扩大到31个省市区。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纷纷加入到创办银行的队伍,例如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注册时,南充市商业银行投资100万,占该行注册资本的50%。截至2007年10月,共有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村镇银行在其营业初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映,但在其试运行之初,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农民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和宗旨认识不清,对村镇银行持续经营以及信誉心存疑虑等。因此,借鉴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推动我国村镇银行运行健康发展。

三、日本农村金融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经过几十年的运营和发展,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以及不足,为我国村镇银行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建立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金融组织结构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成功运行的基础。村镇银行要想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步发展,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利用,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监督体系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从开始就是以法律为保障的。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还不健全,相关的农村金融法律也未能出台,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和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规体系,如农业信贷法、农村金融保险法、农村合作金融法等。

(三)防止政府过度干预

适当的政府干预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将会影响银行运行的效率。我国的村镇银行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防止政府的过度干预,保持金融机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决策的相对独立性、透明性和公开性。

(四)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金融企业由于缺乏风险意识而破产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大和银行事件等。我国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更应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五)防止照搬照抄,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银行经营之路

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实施为我国村镇银行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在实施村镇银行这一新的金融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我国国情,防止照搬照抄。

由于日本的国情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农村金融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发展村镇银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针对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和村镇银行试运行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必须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因此,加强我国村镇银行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分析、村镇银行盈利模式、治理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康书生,鲍静海,李巧莎.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7).

2、外国的金融风险案例[EB/OL].省略u.sh.省略/media_file/2004_04_10/20040410184426.ppt.

3、胡婧薇.村镇银行试点全面对开[EB/OL].省略/money/yhlc/yhzx/200710/t1262827.htm.

4、熊学平,刘长青.日本农村合作金融运作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04(4).

5、李平.日本的农村金融[N].安徽日报,2006(12).

金星农庄范文4

    作为一种应时展要求而诞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融合着现代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是我国教育界近几年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的过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给思想政治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学习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着重探讨目前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目前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没有充分重视研究性课程改革。不少学校受中考升学率的影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和教师业绩大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把研究性学习放在课外活动中,一学期搞一两个兴趣小组就算应付完事,而没有组织教师深刻了解和认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目的、方法等重要问题。目前,政治科在中考只是等级科目,政治教师搞研究性学习更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

    2、教师方面。由于有些政治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完全,影响了中学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定势,不能明晰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导致研究性的学习的形式过于简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但在我们的农村学校中,部分政治教师囿于传统、限于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仅仅就是一个学期组织学生进行1~2次的社会调查,最后便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的现象。社会调查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确实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但若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生成取向是相悖的;或者只是将其简单当作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第二,有些政治教师盲目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闻不问,也不提供任何咨询、帮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有些政治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无法正确指导学生的研究,不能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在评价研究性学习成绩时,一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偏视甚至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合作态度,一味依照结果评定成绩,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的误解,极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另外,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学生在评价中应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第四,一部分教师偏重指导学生进行重大问题的“研究”,要中学生就建立起科研能力,这样空易使研究学习变成学习尖子生的学科竞赛,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应具备的广泛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不是为培养小科学家,不是面向尖子生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的很不够,很难摆脱“精英主义”倾向。

    第五,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都过于陈旧。有些教师所掌握的信息量远远不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量,他们只是关心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一些先进的而又成为必备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对学生的指导还停留在纸笔运算上,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

    第六,中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许多教师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缺乏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个别教师偶尔也写一点文章,都停留在课堂教学研究和解题研究上。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

    3、物质条件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中学较为落伍,或校舍破旧、或缺书少凳,硬件、软件一件都不行,即使添置了一些新的设备,也往往因为投资的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而形同虚设。目前,多数教师上课主要是靠粉笔、黑板、教材。比如:我们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报刊杂志,但无论是学校图书室还是学生家庭都不具备充足的研究参考资料。再比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携带着照相机、甚至是数码相机、摄像机走进工厂、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可以静坐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可以汇聚网上点击世界纵横环宇,积极探究……而我们农村孩子他们渴望的仅仅是:学校能有更多的书、更多的电脑,从而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因此,我们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便遭遇到了物质、技术、资源的障碍。

    4、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对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明显的观念较为滞后。他们囿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原因,禁锢于眼前的、局部的、狭隘的利益,把全部的希望与梦想押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梦想着通过书包来翻身、摆脱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于是他们唯一要求子女的便是刻苦、再刻苦;而政治比较容易,何况现在是开卷形式,不过就是抄抄书的,重理科轻政治的观念根深蒂固,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社会调查、什么综合实践无非都是影响成绩的不良因素。另外,家庭教育观念上还存在着“学校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家庭扎扎实实抓分数教育”的一冷一热的现象。这些认识和观念是影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我校学生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家庭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为课题的专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调查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有些家长不予配合,理由是:这与中考有关系吗?

    二、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改进意见

    1、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改变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它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上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或“一井水”,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溪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学科知识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然后转化为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作为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

    首先,应全面提升知识培养、拓宽知识面。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目往往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因而教师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如果面对一个连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的课题,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且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也是很难的。因此,作为新形热下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不但要学习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其它稳中有知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全面提升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成为“T”字型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其次,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造性教学能力。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创造的领路人,必须让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反之,若固步自封,以“尊师”为中心,缺乏创造的主动性,就很容易扼钉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信任学生,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能成才,能胜过自己。

    再次,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稳中有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参与教育科研不仅能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还能使教师解放思想,善于应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因此,教师应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自觉由“传授型”、“经验型”转变为“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既有学者的风范和知识,又有学生交流情感和思维成果,这不仅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向教师提出的发展方向。

金星农庄范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

1.伪城镇化

很多人虽然在城市打工,但收入较低,消费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受到限制,无法与市民真正享受同等物质和精神待遇,没有真正的融入城市。同时农民离开乡村,来到城市,但又未真正融入城市,被城市和乡村双重边缘化。真正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的市民。

2.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粗放发展难以为继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扩展土地,增加面积,而是要提高城市的集聚度,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要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能够吸引大量人口入驻城市。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数量型”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现象,带来严重社会隐患。

3.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

我国大城市由于拥有较好的资源,人口集中过度,负载太大。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处于劣势,人口集聚较少,整体发展滞后。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制约;就业稳定差、收入水平低,与在城镇永久定居、承担高生活费用相矛盾;土地制度及其功利性改革措施,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矛盾;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受地方政府满足需求的动力和财力不足的制约;户籍制度改革迟缓阻碍人口真正实现城镇化;现行财税体制造成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工业主导的城镇化抑制消费、带来结构性失衡;市民化的社会保障缺失;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市民化的牵绊;社会对农业转移人口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认知偏见障碍。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障碍的原因分析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乡文化的差异,法律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等。

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及建议

1.抓好摸底调查,明确工作目标,借鉴外地经验,完善配套政策

进行摸底调查,调查两类对象,一是失地农民农转城,二是非失地农民农转城,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2.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

放宽迁移落户条件、放宽投靠落户范围、放宽户籍管理办法、放宽外省籍农村人口在我省落户条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3.按照区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引导人口有序转移

科学规划城镇,加快城市公共资源建设,形成产业支撑,不断提高城镇的承载吸纳能力,加快农业人口转移。

4.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给予具备一定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的市民化待遇

加快公共资源建设,严格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使进城农民在教育、养老、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就地入学享受同等待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

5.依托区域产业集群鼓励农村居民就近就地非农化就业,有重点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小城市转移

加快中小城市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等的建设,加大对农业人口技能培训,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支持,建立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增强“贷免扶补”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录用农业转移人口,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创业发展绿色通道,促进更多农业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就业。

6.建立住房保障机制

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购买自有住房,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居住条件。

7.落实完善医疗及养老保险政策

为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建立城镇医疗保险,为农业转移人口异地办理医疗保险提供便利条件,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养老保险办法,使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养老保险的顺畅转续和有效连接。

8.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保障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确保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在父母就业地就近入学,在入学条件、收费标准等方面与当地城镇学生一视同仁。严禁学校向按划定范围入学的进城就业农民子女收取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费用。积极探索推进进城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为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提供更多中等职业技能教育。

金星农庄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性安全;性教育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不断上升。2012年底山东省0-18岁儿童数是1800多万,其中留守儿童80多万,流动儿童50多万。对这一庞大的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直接监护,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够,使得留守儿童更易成为害的对象。同时更重要的还有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受害人选择沉默。这也怂恿了加害人的行动。所以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就显得重要的同时更加艰难。

2013年7月到2014年3月,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选取山东省留守儿童比较密集的地区德州、泰安和济宁和菏泽等地做了关于留守儿童害的调查,从性安全这一敏感又重要的方面来切入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旨在研究留守儿童性安全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遭受害的原因,找出具体可实行的防治策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分三个调查环节。第一是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第二调查留守儿童本人,第三是调查曾经在儿童期间留守过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回顾自己18岁前的经历,来调查他们儿童期的状况。先后发放留守儿童家长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回收率为94%。发放留守儿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3份,回收率为97%。发放大学生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回收率为97%。深入访谈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大学生各20名。访谈留守儿童班主任10名,访谈留守儿童比较密集的学校校长8名。本调查中的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8岁,因为考虑到儿童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本次调查中的儿童的年龄为6-18岁。抽样调查的儿童平均年龄为13岁。

三、调查发现

近年来随着害案件不断的发生,留守儿童的性安全问题几乎是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最重要的方面。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性安全状况非常不乐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安全的需求是儿童安全的首要需求

儿童的安全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安全是每个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心愿。对环境的担心,对性安全的担心已经是安全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调查外出务工的家长担心孩子的哪些方面时,调查结果显示对性安全的担心已经超过对学业不能辅导或者孩子不能照顾自己,位居第一。41.5%的家长最担心周围环境不安全,担心孩子被侵害。40.5%的家长担心学习作业没有人能辅导。24.4%的家长担心孩子自立能力不强不能照顾自己。在调查中我们分析过只有女孩的家长的最不放心的情况,得出的统计结果是,83.3%的家里有女孩子的家长最担心的是环境不安全,遭受害。(见表1-4)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个案L,女,35岁,有两个孩子,大的女儿已经4年级。小的是儿子大班。大孩子断奶后在外面打工。打工快10年了。她说,最担心孩子的安全,特别是寒暑假的时候。上学的时候在学校里还好一些,但假期里孩子成天在家。老人顾不上。在外面打工每每看到别的地区的孩子因为家长看护不周到遭到毒手,心里就紧张的要命。担心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性安全知识缺乏

在被调查的家长中,只有26.9%的家长很了解孩子的性心理和性生理。只有23%的家长平时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的教育,远远低于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家长比例(45%)(见表5)。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将性教育特别是性生理教育的任务转交给学校,而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讲述过生理卫生的知识。

在调查的学生中,55%的学生不知道怎样看待生理卫生知识。70%多的儿童否认生理知识和其他知识一样。11%的儿童认为生理卫生知识羞于启齿;15%的学生认为生理卫生知识不敢接触;5%多的学生很避讳,8%多的学生很好奇。在调查中还发现竟然有56%的儿童不知道生理卫生的知识。(见表6-11)

在访谈中,泰安宁阳的一个小学,学校有8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5年级的班主任刘老师说,性生理教育,我们不好意思说,第一是学校领导没有要求我们上,第二,是我们在班上和学生讲这些内容,很别扭,要是强制让我讲,我会脸红脖子粗。

(三)性安全教育几乎是空白

在调查中,问及性安全教育的重要性。70%的家长认为很有必要,是青春期的必修课。但是却有76.2%的家长平时不对孩子进行性安全方面的教育。(见表12)在调查儿童的时候问及学校可曾开设过关于生命或者性教育的课程只,只有30%多一点的学生的学校开设过。当问及这些开设过的学生都讲什么内容的时候,他们多数回答忘记了。或者说,班主任开班会的时候可能会说一些。就是开设的这些学校中,没有一个是专职的教师在开设,更没有专业的教材。

访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的奶奶说,我们这些人,没有文化,家长出去挣钱。我们最多能让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就行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做好饭。别的方面指望不上。孩子不听我们的,孩子还是听老师的。性教育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怎样讲。在调查中就是外出务工的家长也只是担心孩子的性安全,真的让他们告诉孩子预防或者应对害的建议,他们也不知道。

在搜集山东省害案例的时候,我们看到法院的一个案例。其中有一个被告的家长是这样发现孩子被侵害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不喜欢隔壁的叔叔了,问及不喜欢的原因,孩子说,每次叔叔给我好吃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往我的身上尿尿。在调查中,一名公安系统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一个暑期,他们曾接到10多起关于留守儿童的案例。案件的加害人几乎都是熟悉的人。而这十多起案件中,有的加害人不止一次的侵害一个或者多个儿童。案件性质恶劣。同时令人发指。通过这些案例,也看出性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怎样能让性安全教育实施开来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抵制害加强性安全教育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努力的事情,是一个需要国家、学校和社会相互协调的事情,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事情。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国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扶植落后农村搞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各种途径的招商引资形式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其次还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医疗和教育制度,使儿童能够在家长就业的城市很方便的受教育,而不是义务教育入学还要受到户籍、住房、社保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再次,法律法规方面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安全的独立司法保护体系。同时现有的儿童相关的法律有的也缺乏可操作性,儿童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充分体现。修改完善现有的《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儿童发展纲要》等,突出留守儿童性权利的保护内容。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加强性安全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从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从专业的教育场所,还是从儿童社会化的优良环境等方面,无疑学校有别的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在一个完整的学期或者每个学期设置固定的几周系统讲述生理知识和性安全知识。配合儿童不同的年龄状况,采用图文并茂的教材和专业的教师讲解。有必要的学校要设置单独的性别教育实验室。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让儿童接纳身体,愉悦身体。从认识身体开始,认识社会。

首先,在幼儿园阶段,对性别有懵懂的认识。3岁左右是孩子性意识开始萌发的年龄。幼儿园,孩子开始意识到男女上厕所是不一样的,在不一样的上厕所的行为中,开始教育孩子,游泳衣盖住的地方都是自己身体需要保护的地方。同时告诉孩子自己的生命起源。其次,小学期间,必须要孩子知道身体的很多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触摸的。还有小饭桌的挑选除了卫生的标准要求外,性安全与否是小饭桌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的低年级,孩子对婚姻、对生育有一定的好奇。一定要用科学的方式满足孩子的这些好奇。小学高年级,有的发育快,营养好的孩子就会出现第二性征。这个时候也要教给孩子必要的生理知识。再次,多数的孩子在中学期间都会出现第二性征,伴随第二性征出现的是青春期综合指征。而这个时候也是很多家庭更年期的妈妈遇上青春期的孩子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的性教育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中学必须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材,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能引导孩子正确度过青春期。最后,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在承传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再进行生理知识的教育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别教育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社会性别教育是让学生在正确看待生理性别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促进两性和谐发展。通过社会性别理论梳理,通过审视性别社会化的过程,通过透视影响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的因素,引发两性反观自身,正确看待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积极抵制刻板的性别印象,建构两性气质,促进构两性的发展。

性教育在现在多数人看来还是隐秘的事情,所以家庭在实施性安全教育在当下也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特别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必须有敏锐的安全意识。转变意识,将精神需求看的重要些。转变意识将性教育看成是和别的学习文化知识一样的,没有什么神秘感。同时不要将性知识看成洪水猛兽,看成是黄色内容。将性教育知识视为生命的科学知识,同时及时告诉孩子相关的保护措施。外出务工的家长要经常回来看看。增加和孩子交流的频率,除了电话,适当的增加一些联系孩子的手段,比如QQ或者电子邮件。

政府、学校、家庭、儿童本人、农村社区,以及社会的各级力量都要积极主动的将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去解决,而只有依靠各级力量的联合,留守儿童性安全的明天才会更好。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