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德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德反思范文1

1、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生之本,每一位教师都要爱读书、读好书,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不是丧失学习兴趣。我们只有从内心爱上这份职业,才不会叫苦叫累,学习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 、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相反,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

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实现朴实、高效、生动、独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3、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要知道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来源:文章屋网 )

师德反思范文2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拉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相反,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

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师德反思范文3

大家好!

为深入推进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结合市局所开展的“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精神,我们也在全校上下积极开展了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

这是一次很好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活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良好的师德师风就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保障。可是在当前我们的教育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去年及今年以来,我们发生了“收费补课、殴打学生”的三件典型事例。这三件典型事例的发生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开展此次师德师风专项活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们再不能容忍、姑息我们教师的种种丧失师德、败坏教师形象的行为了。我们成立了师德师风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牵头,专管德育的樊校长整动、落实。我们制定了《孝义七中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切实可行的工作部署。我们于3月28日召开全校范围内的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大会,会上我谈了此次整治活动所涉及的10个方面的师德师风问题,我安排了我们全体教职工针对这10个问题必须展开深入的自我检查、对照反思,并要求大家写出深刻的反思材料。

今天,我听了几位同志的反思交流发言。有同志结合实际工作积极谈了自己思想认识的错误是构成纪律涣散的关键、有同志回忆自我教学生涯中的许多敷衍与失职反思是内部缺乏上进心的表现、有同志把自己面对学生错误时的急躁、不理智心理深深的挖掘了出来、有同志对自己在上班时间玩网络游戏、上淘宝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有同志深刻反思教学中多年来的不努力思考、不大胆创新的表现是不能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因循守旧思想在作怪,等等。但是大家针对收费补课、乱订资料、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反思或者说是有所反思,还是没有触及到内心深处的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心理底线。希望我们各处室、各年级领导能够继续深入的推进反思与交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深刻的检查。

这次反思交流会我们能大胆的剖析自己的问题,能够果断地向这些不端育人行为开战,我认为这为我们此次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开了一个好头,这为我们下一步的落实整改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师德反思范文4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教师道德面临极大的困境,教师道德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教师道德平庸和教师道德建设究竟走向何方?对于教师道德的两个层面: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会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清现存的教师道德困境,为困境的解除提供借鉴。

一、教师道德

教师道德是教师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教师伦理学主要是一门关于教师道德的学间。教师道德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个体道德要求的总和。

教师道德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教师作为人的道德和教师作为教师的道德,也就是教师个体道德(德性)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这两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前者是后者构成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二、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道德包含两个层面: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德性究竟是什么?教师职业道德又是什么?两者是什么关系?

(一)教师德性

“德”同“得”,有获得和把握之意。“性”即本性,指事物的本质,如《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到,修道之谓教。WwW.lw881.com”在“性”、“道”、“教”中,“性”处于最高位置。在西方哲学中,德性也备受推崇,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把德性作为与天赋相应的位置。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用来使个性达到善福的性质”。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则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因此德性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在外界环境与内心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性。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个体的人格品质,具有稳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那么,教师德性就可以理解为个体的德性在教师这一特殊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实现。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是一种习惯于欲求正当事物并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的个人品质。教师德性是内在的,需要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育实践对教师来说,既是为完成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的付出,同时又是个人各种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生命历程之组成,是获得与满足的统一。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属于一种职业规范,是对教师职业的约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得以成立的‘个必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至少包含三个基本层面:教师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违反教师道德规范的“制裁”,也就是人们对教师提出的道德标准,根据这些道德标准对教师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对违反这些要求又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性措施。

(三)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1.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的两个层面,两者有着先天的联系。前者构成了后者的根基,而后者是前者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尽管在教师职业共同体的意义上说,教师规范具有优先性,但是从教师人格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层面来说,教师的人格道德却具有优先性,“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德性高尚的教师当然会成为一个惜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反过来说,一个不能够惜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至少是一个人格德性有欠缺的教师。

2.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教师德性是教师个体自身的道德自觉,是个体道德;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是普遍性的要求,是教师团体道德。个体道德和团体道德是传统伦理学和现代伦理学关注视域的分野,传统伦理学关注个人道德的完善,更多地思考关于个人的道德规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体伦理学,它虽然也强调社会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他们关注的还是关系中的个体;而现代伦理学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和组织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更多地将一个团体、一个共同体作为道德考量的对象,探讨一个团体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团体中的人的相互依存性,这与现实社会中要求行业规范和集团规范的趋向相吻合。教师德性作为个人道德是自我追求的结果,是一种私人道德,是间接性道德。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直接的教育性道德,直接涉及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它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其次,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不同。教师德性的约束机制是道德自律,因为,教师的德性在相当意义上可以还原为人的德性,人的德性必定是出于必然的、普遍的、自愿的,即教师自愿选择去做符合德性的事情,才具有德性的品质。而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则来自于外部,不遵守规范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惩罚,不论个体是否愿意,个体都毫无余地地必须服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再次,教师德性的目标是追求卓越,教师职业道德则追求基本的秩序。个人的德性预示着个人人格的卓越和高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则是建立最基本的秩序。

三、教师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上和教育界对教师道德问题十分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人民教师道德出现了问题,人们指责教师的道德水平大不如前,责任感不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对学生缺乏爱心等等。确实,我国的教师道德面临着困境,教师的道德水平受到普遍质疑,教师的道德失范现象时见报端。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教师个人,或归咎于教师法律法规,而应该合理反思,探寻教师道德失范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教师道德确实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这个困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道德平庸,二是教师道德失范。这两个间题说到底,就是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问题,用教师德性代替教师职业道德去要求教师群体,会导致教师职业上的焦虑,心理上的道德负担。同样,用教师职业道德代替教师德性来约束教师,则使教师安于履行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而放弃对教师高尚美德的追求,不利于教师德性的提升和完满。

(一)教师道德平庸问题

社会上和教育界人士都在抱怨说,现在的教师不如以前的教师素质高,道德水平有所下降,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为师的样子,古时先贤圣师的高尚品格在他们身上完全丧失。说他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进取心,“身在曹营心在汉”—缺乏事业心,疲于教学等等,这其实就是教师道德平庸问题。

进人现代社会,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之后,人们需要对教育这一事业进行制度性的设计,教育由非正式形态进人正式形态,即制度化形态。所谓制度化就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意味着规范化、有序化,其中的一种表现就是制度体系的完备。教育制度化过程中,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严密的制度规定,对于教师这一重要部分更是不例外。现代社会对所有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普遍一致的要求,并进而确立其基本的惩罚措施,就这样,教师职业道德诞生了。最初,社会试图用原来的个别道德高尚的教师作为标准来要求全体教师,但是,这些高尚的道德很难让所有的教师达到,这样看来大部分教师都是不合格的,这样底线道德就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所说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一种教师底线道德,只要不突破这条道德底线,大部分教师的行为就可以说是道德的行为。教师底线道德是相对于传统道德而言的,传统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英道德、圣人道德,这种道德具有很高的标准。作为底线道德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大部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都能达到的一种群体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失去了古代先贤圣师给教师道德留下的光环,教师在这些道德规范面前成了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教师不再追求个体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满。这样就出现了社会上普遍的对教师的成见,就像人们所看到的一样,教师这一职业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是谋生的手段,社会对教师职业丧失了神秘感,从事教职的教师也不再有幸福感和实现感。这种生存状态导致教师“八小时”心态、“完成任务”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就好”心态,这些心态就像底线道德一样,是消极的、颓废的,长此下去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不仅危及教育,危及教师的道德,而且会危及整个社会的道德。

这样,教师底线道德就成了约束教师行为的惟一因素,现代社会为了维持预定的秩序,达到预想的和谐,将教师个体的道德放逐到私人领域,即不论你个人德性是怎样的,只要你能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道德平庸就是对教师作为人的个体道德的忽略导致的后果。

(二)教师道德失范

除了教师道德平庸之外,教师道德失范现象也是现在教师道德问题之一,而且社会上大量存在。市场利益的经济驱动特点诱发了一些教师的“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朝着利益关系趋势发展,教师特别关心会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学生,如学习成绩好的,遵守纪律的学生,而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影响教师前途的学生,则受到教师的蔑视和贬低,甚至暴力相加。还有教师利用家长资源谋取个人利益的情形也屡见不鲜,他们利用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做出各种对学生不公平的待遇,利用家长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我们上面讨论了教师从事教育事业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违反职业道德要受到制度和法律的相应制裁。但是,面对制度和法律的严厉惩罚,为什么教师道德失范事件还频繁发生呢?笔者认为,教师道德失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包括教师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教育制度问题,还有社会风气问题等等。但是,应该说,教师道德失范与教师德性的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群体公共生活中道德底线的悟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仰赖于属于私人领域的教师的个人德性,而教师德性问题又因为是属于私人领域,而被认为纯粹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很少被人们关注,长期受到忽略,这是教师道德失范现象时常发生,道德底线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上面对教师道德问题的探讨和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个体道德,即教师德性问题十分重要,教师职业道德是约束教师行为的外在因素,而教师德性却是保障教师道德的内部因素。虽然教育研究者都能意识到教师道德的这两个层面,但在实际的研究论述中,往往因追求教师道德的特殊性的习惯思维而淡化对教师个体道德的关注,这恰恰是舍本逐末。另外,一谈到教师道德问题,人们往往关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对教师德性的关注不够,现代社会用规则伦理取代美德伦理就是对道德和人的忽略和误解。因此,在师德建设中应该提高对教师德性关注程度,充分调动教师建设自我道德,提升个人德性品位的积极性。教师德性建设和教师德性的提升对我国教育事业意义重大。

四、教师德性建设的价值

师德建设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同时也包括教师个体的德性完善,教师个体道德的建构和完善具有利己利他的双重价值。

首先,教师德性的完满可以使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德性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德性的获得“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能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获得教育的内在利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内在利益是任何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所不具有的,获得这种内在利益是教师独特的精神享受,教师从中还可以获得职业的幸福感,这种从学生那里传达出来的幸福感是“幸福+幸福”,是双倍的幸福。困拥有教师德性就必然可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利益—一种完完全全精神的东西。拥有教师德性就会产生一种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内省意识和责任感。也可以获得对教师本身而言的一种高尚感。比如,学生学习的进步、教育实验的成功、新的教学方法的发现和运用,这些都能给教师带来无比的快乐和满足,这就是教师的自我实现。

可见,教师德性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教师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是教师生命的表达和潜能的释放,它有助于教师明晰教育工作的意义。

其次,教师德性的获得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利他价值。教师对学生的最大的影响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有德性的教师潜意识里会有一种善心、爱心和责任心,把学生教好是教师发自内部德性的迫切需求,而不是来自外部的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而这种内在的巨大需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伟大师德和师魂,会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带来莫大的鼓舞和感化,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专门的课堂教学所没有的。这会让学生在教师德性的熏陶下获得巨大的收益。

师德反思范文5

关键词:班主任 学校教育 学生 反思

我不止一次地的庆幸我是一个教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因为我是语文教师,这使我能用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得声音”,我时常想怎样才能让“花开的更美呢”?今天,我终于可以把这种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我正沉浸在课文精彩的故事情节中时,坐在教室第一排靠门的男生突然尖叫一声,饿狼扑食般地伸手去抢他同桌手里的笔记本。这一声尖叫着实把我和其他同学吓了一跳,全班几十双眼睛都疑惑不解地望着这位小男生。我当时按耐不住心头的火气,心想多么好的气氛竟让这个小男生给搅和了!简直没把我这个班主任往眼里放!如果不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今后让我在其他同学面前威严何存,让我如何正班风,正班纪。我一下子火冒三丈,气冲冲地走到他跟前,二话没说提起耳朵就问:“你疯啦!乱叫啥?”男生满脸通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无言地哽咽着。我一连询问数声,沉默的他却一言不发,这使我更加恼怒。我越是呵斥,他哭得越伤心。没办法,我只好让他先到我办公室。我向他同桌女生询问是怎么回事,女孩告诉我:“他刚才上自习,一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而且一边写一边用手捂住不让别人看,很神秘的样子,我出于好奇,就抢来看。”了解清楚后,我告诉这位女生:“看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是不礼貌的,以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一、心灵的交流

当我再次找到这位男生的时候,他已在风雨中站了好久,脸上已分不清那儿是泪水,那儿是雨水。我把他叫回房子,房子里只有我和他。窗外的雨越下越大,空气仿佛已经凝固,令人窒息,小男生哭得更厉害了。显然,我刚才的粗暴态度已经伤害了他。我此时懊悔不已,心里暗暗恨自己遇事不冷静。可事情已经发生,后悔已于事无补。我得赶紧想办法道歉才是。

我语重心长地问:“你晚自习写日记,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男孩低头不语。过了好一会儿,男孩才渐渐止住了泪水,向我诉说了一切。从男孩的叙述中我了解到,这个男孩原来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过早地离去,使他从小养成一种非常内向的性格,经常把自己的心事写在日记里,从来不愿告诉其他人。

我还能说什么呢?刚才的冲动,鲁莽已经深深地伤害了他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

在他走出门的一刹那,我真诚地向这位男生道歉,祈求他原谅我冲动,鲁莽!

这件事虽已过去了好久,但我时时不能忘记那晚对他那粗暴的态度和粗鲁的语言。他那满含泪水的眼神一直留在我内心深处。虽然曾经祈求过他原谅,但至今我却无法原谅自己。因为,弥补一颗受伤的心灵,太难!

二、冲动后的反思

是呀!“一个孩子,除了肉体的伤痛,他的内心世界更需要我们呵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如何爱护儿童。”可见,爱护学生首先就是要呵护孩子的心灵!同时,我认为高尚的师德,就体现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巧妙合理地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问题与矛盾。

孩子的心灵如春天的嫩绿,透着清新的气息,生发着活力和灵气,闪现着希望之光。但他又是那样的稚嫩,脆弱,在我们一味追求分数的心态下尖刻的批评,冷漠的眼神,粗暴的态度中,则如料峭的寒风摧残新春的嫩芽一样,熄灭孩子心灵的理想之火。我们应当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但是在忙忙碌碌中,在烦恼浮躁中,我们常常忘了去呵护孩子的心灵!

静下心来细想,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育失误太多了!学生上课迟到了,影响班级量化了,结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也不问理由,而是进行严厉地批评,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任课教师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矛头指向学生,把责任全部推到学生身上,对学生横眉冷对,甚至恶语相加;课堂上师生交流时,学生独特的思维打乱教师讲课时,教师不是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言,而是限制学生三思维,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通过平日一些教育反思,我认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懂得耐心与宽容;讲究爱的艺术,少一些严词,多一些慈言,把握好教育的度。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像农业技术专家那样,因为“成长需要等待”,“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还你一份精彩。”同时,也要用木匠的眼光看学生,因为,“走进森林,无才不用。”

师德反思范文6

关键词:师德平庸化;师德失范;师德功利化;追寻教师美德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21-02

在教育大爆炸的年代,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孩子能否上学、上有“大楼”的学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关注孩子能否进入有“大师”的学校。梅贻琦曾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其实,不仅仅是大学需要这些“身正为范”的大师,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宝贵资源。众所周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在学问和知识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其高尚的美德魅力也会慢慢地渗透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然而,在笔者看来,当前教师的道德已经陷入重重危机之中,而追寻教师的美德是走出教师道德困境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通过了解教师美德的内涵及功能,分析当今师德现状,继而提出新时期教师应该具有的一些美德,从而使当前师德现状得以改善。

一、当下教师的美德现状与分析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教师的职业之魂。因此,千百年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直都是我国无数教师自觉追求的行为准绳。不过,毋庸讳言的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有师德滑坡的迹象:

1.师德平庸化。当师德失去了德性的光辉,沦为一系列的基本行为规则时,很多教师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行为规则执行者。这样的生存方式导致了师德走向平庸化。比如,当前教师有一种典型的心态:“八小时”心态。很多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理解为八小时以内,在这八小时之内勤奋工作,而超过这一时间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时间,教师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谁也不能干涉。“从不把作业带回家批改”、“学校的事情就应该在学校里面完成”、“在家里是享受生活的时间,不希望被工作打扰”等等这些看法在教师中相对具有普遍性。除了上述的“八小时”心态,还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目前,教师这一职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丧失了神圣感。在这些人看来从事教师职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教师职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或是暂居之所。为了获得相应的工资,很多教师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工作。譬如,在教学方法上,他们不再寻求精益求精,而是尽可能地追寻一种更省力的方式。今天重复昨天,明天又与今天相似,缺乏反思和创造。

2.师德失范。除了师德的平庸化,在当今社会我们还看到了大量的师德失范事件的产生。例如,江苏铜山县郑集镇田庄小学数学教师李某,因故让学生用尺子自己抽自己嘴巴100下;昆明女教师因3名小学生未带清洁工具而采用罚其裸站等形式进行体罚;浙江温岭一幼儿园女教师虐待儿童,还拍了照上传网站,让人惊讶的是,这位无证上岗的“90后”教师称,此举“是为了闹着玩”。尽管当前教育法已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而且这种规定在所有学校都已形成共识,但是这种教师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的事件在新闻中仍频频出现。事实上,这很值得我们深思:试问这些不懂尊重学生的人有什么资格当一名教师?凭什么来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

3.师德功利化。子女的培养、待遇低下、购房压力使得部分教师把本职工作功利化。譬如,为了金钱,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暗地里从事第二职业,在校授课时敷衍塞责;还有的教师把本应在课堂中完成的工作,留在课后来做,并美名其曰补课,双休日也给学生补课,好处是有可观的补课费;而且,现今有的教师把与学生的关系不再看作单纯的师生关系,它有着朝利益关系前进的趋势,谁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会对其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教师应具有的美德

有人说,教育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是因为教育负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人才还是歪才,最主要的是看教师的师德品质。当今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师德下滑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重视和继承为人师表应具有的美德[2]。因此,在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引导教师追寻个人美德。离开了教师个人美德的保障,教师道德规范将成为一纸空文。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具有的美德应该包括:

1.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从古至今,献身教育事业的典范犹如繁星,诸如“有教无类”的孔子,“一生以教书为职业,以教育为事业”的徐特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这些可歌可泣的事例不仅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也为后世的教师留下了大量的榜样力量。从这些榜样中,很多人感到了当一名教师的光荣和自豪,感到教育教学对其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进而感受到真诚和奉献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凡是优秀教师心目中必定燃烧着献身教育事业的圣火,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便是那圣火闪耀着的美德之光。但是,有人说,现在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教师过时了,一天工作八小时就已经很不错了;甚至有人说,现在是彰显个人价值的时代,强调奉献已经不符潮流。然而,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人格、塑造灵魂的劳动。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面对全人类最伟大的工作,才会收获更多的喜悦。因此,我们有“人类心灵师”美誉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从而更好地以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个提出了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总之,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要求。

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会以身作则,做一个率先垂范的人。他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都表现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即着力修养“谦虚”、“博爱”,并以此培养无私、坚毅、宽宏和善良等优秀品质。事实上,当学生喜爱、崇拜某个教师时,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这种敬佩大多来自于对教师的素质和修养的,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品格、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塑好自己的形象,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

3.发展的眼光、关爱的情怀。古人说“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些言论都说明了事物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想更好地认识事物、学习事物,就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身为教师,我们都深刻认识到学生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和理念看待学生,不仅能使我们能够更真切地认识学生,也能够为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并且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每天都积极向上。

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也要用关爱的情怀对待学生。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但是,如何真正地用关爱的情怀对待学生,每位教师也许有着不同的阐释。但有一句话,曾经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人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爱如同阳光一样洒满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4.协作的精神、欣赏的胸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协作的精神和欣赏的胸怀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法规的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议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大力提倡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现在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教师为了战胜别人,在教学中苦苦奋战,不愿与他人合作,也瞧不起他人的成果。但是,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3]。这就像一个工厂在生产某一个产品,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支撑的。但如果教师对生活在自己周围的群体有开放、欣赏、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善于协调不同的力量和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就会如同古代将相和的佳话,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5.自我提高、自我超越。有一句话在当前很流行:“三流的教师培养学生,二流的教师发展学生,一流的教师教学生自己发展,同时也发展自己。”试想,如果教师安于现状、理念和思想滞后,那他如何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启发他们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总之,尽管教师美德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道路上不断践行,就会不断促进自己美德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何茂广,邓利民.教师道德素质浅谈[J].鲁行经院学报,200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