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诗词鉴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范文1

在中考语文中,古典诗词鉴赏题分值稳定地保持在5分。怎样使答案准确贴切,是每位考生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紧抓关键词,准确审题。下面举例说明。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街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前人评说这首诗的第二句中“敌”字用得“险而稳”。假如不用“敌”字,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字?试结合全诗说说,“敌”字与你所用的字比较起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险而稳”、“结合全诗”、“表达效果”,也就是说答案必须符合这三个关键词的要求。

参考答案:还可以用“对”字。“对”字偏重于客观的描述,而“敌”字则偏重于主观感受,情景交融,主观色彩浓,似乎是“险”,其实正突出了游子孤独寂寞、不堪相思之苦的悲凄情状,所以说又很“稳”。

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往往不注意审题,导致失分。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答案1:还可以用“对”字。信和梦都已经很遥远了,剩下的只有空床对着寒冷的秋天。街下的青苔和红树,在雨中月下显得非常“愁”,全文冷色调,正写出了作者的愁。

此答案的失分在于没有认真审题,把诗句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答案。但事实上本题根本没让你翻译,只是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而已。

答案2:还可以用“配”字。“敌”字用得恰如其分,只有空床敌素秋,思念妻子,青苔和红树等物像借景抒情,表达思念,而“月亮”字更引发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答案同样犯了不认真审题的毛病。题目要求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你却在分析青苔、红树和月亮,根本就没有分析到“敌”字上去,也没有分析到你所要用的字。

答案3:还可以用“配”字。“配”字表达了一种很平稳的心情,“敌”字表达了作者内心一种激烈的矛盾,在深秋时节思念远方的妻子,却只能用书信来传达,既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

此答案注意到了“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却没有分析出本句体现的周围凄冷的环境,没有分析出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也没有分析出为什么“敌”字用得“险而稳”。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文三四两句描写很有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

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的是三四两句的描写特色,答题时必须紧紧把握三四两句和描写特色,参考答案如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下面是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几个有问题的答案:

答案1:西湖的六月风光与平时不同,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荷花映着太阳,显出不同寻常的红。

此答案的错误在于它将句子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分析,完全没有领会答题的要点,所以很难得分。

答案2:本诗由感受到景色,借景抒情,三四两句描写非常有特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的喜爱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范文2

在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思索,以多种有效途径帮助初中生快速提升鉴赏能力。1.析作者,重背景。对于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来说,诗歌的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异常重要。诗歌的存在就是诗人情感、观念的呈现,是诗人生命璀璨的闪光点。在诗词中,诗人对人生喜怒哀乐的感受,对社会生火酸甜苦辣的体验,以及对国家的无限热爱的体悟,都是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那么,教师应该以诗人为突破口,鼓励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特征去分析诗歌,去更多的触摸诗歌的情感意涵。2.抓诗眼、品意象。在探寻古典诗词主旨时,紧抓诗眼、品味意象是关键方法。在古人看来,“炼字”是诗词创作的不二法门,一般来说,诗词中最富魅力的字词多为形容词和动词,如在《天净沙•秋思》中的“诗眼”为“断肠”,对此进行赏析可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样,意象的捕捉和品读,也同样是鉴赏诗词的良好方式。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意象,抓住了这些意象的特点,便很容易解读出诗歌来。3.嚼语言,体意境。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在鉴赏时,就必须让初中生仅仅握住语言这一解开诗词谜题的钥匙,从而深入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例如,在讲授杜甫《春望》一诗时,教师可仅仅抓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进行语言咀嚼,带领学生仔细品味“破”与“深”这两个字。破:没有言明一处破败的景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经跃然纸上,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细致玩味、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意境,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鉴赏诗词内容。

二、打造新颖的古典诗词实践活动

初中生活泼好动,喜好一些新颖、生动的事物。对此,应打造多样化的古典诗词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更加喜欢学习古典诗词。教师可设计“讲诗”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划分出几分钟的时间,安排那些精心准备古典诗词讲述的学生展现自己。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成为辅助学生完成讲述任务的助手,在妙句赏析、诗词情感、炼字修辞等方面给予讲述帮助,以此教给学生一些“讲诗”的小方法。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时间的利用效率,使得课堂时间不至于浪费掉。并以鉴赏能力强的学生帮助那些较弱的学生,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鉴赏诗词的良好氛围。古典诗词教学也可开展创作活动,如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清明等节日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古典风格的诗词,在活动中,教师不能想当然的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而应该结合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循序渐进的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教师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诗词作品,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对于那些不擅长创作诗词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以小说、散文等形式进行对诗词的改编,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四、注重“美读”品味古典诗词艺术在语文课堂上,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沉闷的进行,而应该在一种更加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激荡情感的力量。这样,就需要鼓励学生听过朗读展现出诗词的柔情、豪迈、忧愁与欢快,促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艺术生命。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是情感的精灵,必须让学生在美读中感受真善美,让学生在读中咀嚼诗词、捕捉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先进行泛读,然后让学生进行仿读,美读可采取听读、齐读、背读、赛读等形式,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相同意蕴和相反思想情感的作品进行比较美读。如在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与《过零丁洋》一起读,指导学生以凄凉感伤的情绪与语调,读这两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内容,而到了诗歌的尾联部分,则换用坚定、昂扬的语调读出豪迈、雄浑的情感来。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古典诗词鉴赏范文3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技巧;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91-01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中考古诗词鉴赏题,这里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赏“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在介绍作者时,教师要注意不是流水帐似的叙述一遍他的生平经历,而是要通过介绍他的生平展现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目的是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以作家独特的心理品质吸引和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对理解和欣赏作品无疑能起到一个必要的心理铺垫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全身心地去理解揣摩作家的精神与个性,自己首先应该被吸引和感动,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充满情感的语气、声调、眼神、手势等外在表现形式,将自己对作家的朴素理解阐述出来,而不是照书本上他人的理解直接表述。

二、赏语言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可见,诗歌的语言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诗歌还讲究押韵,富有节奏感,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富于感染力。中考斟酌字词和赏析句子是最常见的考题,我们要联系诗词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仔细推敲,反复揣摩,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欣赏其语言魅力。品味字词的妙处时,要抓住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语,把它们放到原句中去体会其极强的表现力、丰富的意蕴和十足的韵味;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替换某个关键词,通过反复比较来推敲其精妙之处。

如对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最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这两句诗时应抓住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联系作者对友人的感情来分析。通过这样的提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赏析。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答的:本诗最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想象丰富,意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三、赏意象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比如,通常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就不仅仅是指一棵柳树,而含有“送别”之意。这是因为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影响到诗文创作,就使得“柳”这一名词产生了一种物质属性之外的文化意味。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含义,从而理解作品内容。

四、赏意境

诗歌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常常要通过诗中所营造的意境去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未尽之辞。

如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古典诗词鉴赏范文4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分为三个层级: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而这三个能力层级的培养,应贯穿于鉴赏诗词的四个步骤中。

一、初步感知,筛选意象

“一切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意中之象即“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

二、咬文嚼字,推敲品味

名家之作大都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我们在鉴赏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替换法”进行比较,有助于他们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就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学生:“若改为后者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因为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词多解。例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

另外,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苏轼的《雪》:“冻合玉楼起寒栗,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在读诗词时,这些都得好好琢磨。但有时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观其大略。

三、虚实相生,身临其境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学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

四、推知主旨,领悟感情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向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本质就是抒情。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诗歌的主题(主旨)是什么?

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诗要表达什么主旨呢?我们先从意象入手,“草漫漫”“春事晚”点明暮春时节,自然容易引起人们伤春之情、离愁别绪;“燕子不归”,隐喻游子不归,加之“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意象,渲染无限怅惘、不尽哀愁的意境,从而推知本诗的主旨是抒发倚阑之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五、艺术手法,学会表达

古典诗词鉴赏范文5

【关键词】幼师生 古典诗词 鉴赏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102-02

古典诗词是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美的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何提高幼师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是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索。

一、培养幼师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初步感受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有动力,这是学习古典诗词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从导入入手,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美的向往。例如,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笔者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知道王维能诗善画,是一位能画画又会做诗的人,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感受王维的一首优美的田园诗,看看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组怎样的画面。导入语中透露了很多王维的信息,特别强调他能诗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此引起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美的向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朗读入手,用优美的声音打动学生。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性强,平仄交错组合,具有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引导幼师生学好古典诗词,朗读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朗读,才能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跃出纸面,使学生融入意境,感受美的真意。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领幼师生进行朗读。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听朗读录音来感染学生,也可以请班上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这种方法能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初步感受能力。

(三)创设美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课堂教学是教师传导美、实施美的重要渠道。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然而却对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非常喜欢。对此,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课堂上,笔者适时借助音乐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王菲的歌声,伴随着屏幕上出现一轮满月,月色如水清冷地照着人间,此时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的情景,从中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词的声韵美,而且感知到词的意境美,从而加深对词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受能力。

二、抓住古典诗词的标题、注释提供的信息,帮助幼师生理解诗词的内容

古典诗词的标题和注释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标题和注释来理解诗词的内容。

(一)抓住标题。引领学生鉴赏诗词,首先要看标题,诗词的标题是诗词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先让学生读好标题,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首词的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从标题中的词语“京口”、“北固亭”就明白了诗题所提示的地点,从“怀古”可以理解诗词的感情基调――借古讽今,为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即通过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注释。每首诗词的注释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句的注释等,这些资料往往都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注释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如在讲杜甫的《登高》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注释“百年”、“艰难”、“繁霜鬓”、“ 潦倒”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抒发诗人漂泊他乡、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从而可以理解诗人晚年是孤独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样,通过诗词中的注释了解作者简介或写作背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注释中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黄昏时节山居生活的恬静、清幽,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标题及注释的理解和感悟,同样能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引导幼师生理解和感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呢?

(一)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指诗词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顺利地进入诗词意境。例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先让学生充分熟读,然后引导他们思考: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诗人选用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由于学生已经熟读,因而很容易从中找出“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等意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点拨: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是离别伤心之地,船更有令人漂泊之感,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人生别离场中不可或缺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亮是多情又伤心。在学生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词中写两人“执手相看泪眼”,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诗人为何要离开?“竟无语凝噎”,诗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通过品味、揣摩,比较容易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内容。

(二)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品味诗词的意境美。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诗词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由于古典诗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隔膜,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笔者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词,即九个意象,再把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最后组成这么一幅非常美的图画:沉沉暮霭中,百年古树无声耸立,躯干上缠着枯藤,树枝上叶落殆尽,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上,因为光线昏暗,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分辨不出。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间农舍孤独地站着,房顶上,炊烟袅袅。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这么完美的画面是通过学生的想象勾画出来的。因此,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紧扣住关键词语,就容易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感悟意境美。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创造情境教学就是要架设一座让学生能进入诗词意境的桥梁,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能够身临其境。例如,在讲授李白的《蜀道难》前,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接着教师再引导:画面中秦蜀间不可逾越的崇山峻岭,青泥盘盘,百步九折,古木参天,可形象地感知蜀道雄奇险峻;从在瀑布跌入山谷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中,在悲凄的鸟叫声中,可感受到蜀道之险。然后再播放韵律优美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诗与情、诗与境的交融,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总之,鉴赏古典诗词在当前的幼儿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能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鉴赏范文6

回答问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以下五种问题模式,下面一一列出,供大家参考。

模式一分析意境型

考生在解题时,这类题目时最常见的:“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场景还原――点明特点――分析感情”。

首先,场景还原:考生应该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注意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尽量用散文化的语言,力求语言优美,

其次,点明特点: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再次,分析感情:考生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悲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悲伤”。

分析意境类题目时,考生课参考如下的答题模式:这首诗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针对这类题目,考生在解答时往往会犯下两个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情景相融”类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模式二 分析技巧型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以上所说的表现手法需要考生们熟知,以便在考试时有据可依,找到诗歌中相应的内容。

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可以分为三步: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其次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最后点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生们在答题时可以参考下面的模式: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模式三 分析语言特色

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下面的答题模式可供考生在答题时参考: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模式四 炼字型

这类题目也比较常见:“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能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要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表层、深层);其次要展开联想,结合诗歌的文本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明确答题方向,如有无修辞或描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等等。

可以参考如下答题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模式五 对比鉴赏型

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涉及到两首诗,提问方式一般是“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或者是“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针对此类题目应该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然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