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评价气候变化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

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确定了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的最后关口,制订出一项新协定,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国外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1]。

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Review),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国外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以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

在脱钩研究方面,sturiuson(2002)认为脱钩指标虽然有很多缺点,诸如缺乏与环境容量的自动联系,难以兼顾各国国情以及受环境压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选择的影响等,但脱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并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在OECD国家,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己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可以预计,在不遥远的将来,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3]。

TaPio(2005)利用“脱钩弹性”(decouplingelasticity)的概念,进一步将脱钩指标由原有的初级脱钩(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即能源与GDP的脱钩)、次级脱钩(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即CO2与能源的脱钩)、和双重脱钩(同时达到初级脱钩和刺激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连接、脱钩和负脱钩三种状态,再依据不同弹性值,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脱钩与衰退连接等类,使得脱钩指标进入新阶段。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对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指标的各种可能组合给出了合理的定位。

此外,国外许多学者都对本国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检验。Panayotou(2003)认同对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呈倒“U”型关系的论断,并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角度解释了原因: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此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4]。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与评价研究为我们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国家差异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尚无法直接套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

三、国内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1世纪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金乐琴(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二是发展方式。三是资源禀赋。四是贸易结构。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超级秘书网

2.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赵一平(2006)根据“脱钩”和“复钩”的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对“脱钩”和“复钩”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能源弱“脱钩”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主要矛盾进行识别与分析。脱钩指标研究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价值。谭丹,黄贤金,胡初枝(2008)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儿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四、总结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正悄然兴起,但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有关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则鲜有见到;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对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完善,而并没有应用指标体系对区域或者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与实践应用操作尚有一段差距;三是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多限于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缺乏对多个城市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没有体现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DTI(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eaLowCarbonEconomy[M].London:TSO,2003.

[2]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3]OECD.IndieatorstoMeasureDecouplingofEnvironmentalPressurefromEconomicGrowth[R].SummaryReport,OECDSG/SD,2002.

[4]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5]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8):10-13.

经济评价范文2

[关键词]建设项目 经济评价

一、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含义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方案计算期内各种有关技术经济因素和项目投入与产出的有关财务、经济资料数据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对项目的财务、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计算、评价、分析,比较各项目方案的优劣,从而确定和推荐最佳项目方案。

1、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是指按一个总体设计组织施工,建成后具有完整的系统,可以独立地形成生产能力或者使用价值的建设工程。

建设项目可以从不同分析角度进行分类。

(1)按项目的目标,分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通过投资以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绝大多数生产或流通领域的投资项目都属于这类项目;非经营性项目不以追求营利为目标。

(2)按项目的产品(或服务)属性,分为公共项目和非公共项目。公共项目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包括服务)的项目;非公共项目是指除公共项目以外的项目。

(3)按项目的投资管理形式,分为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建设项目以及有关的投资活动;不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建设项目统称为企业投资项目。

(4)按项目与企业原有资产关系,分为新建项目和改建项目。改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主要区别是:改建项目是在原有企业基础上进行建设的,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原有企业的资源。

(5)按项目的融资主体,分为新设法人项目和既有法人项目。

2、经济评价

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要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当可供选择的方案多于一个时,还要对各个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和选优。这种分析论证过程称为经济评价。经济评价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1)微观层次的经济评价即项目层次的经济评价,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有关“均衡”、“消费者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等微观经济概念及理论,推导出反映项目所处特定区域的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的影子价格体系,评价项目在特定区域的微观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状况,计算有关经济评价指标。

(2)宏观层次的经济评价,是从项目的宏观区域经济影响的角度,对于特别重大项目还应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评价项目对影响区域或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如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培养区域拳头产业的影响、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对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影响,对区域之间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等。

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层次。其主要作用是在预测、选址、技术方案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投入产出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多项指标的计算,对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可行性及抗风险能力作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主要依据。

财务评价是从企业微观角度,根据国家现行财政、税收制度和现行市场价格,计算项目的投资费用、产品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税金等财务数据,计算分析项目的盈利状况、收益水平、清偿能力等,据此可明了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决定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建设。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和社会角度,采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计算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项目对促进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对社会效益的贡献大小,对增加国民收入、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充分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提供就业机会、开发不发达地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落后部门的发展等方面的贡献程度,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判别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好坏,决策部门可根据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结论,决定项目的取舍。由于其工作繁琐复杂,目前只对重大的大中型项目、特殊行业、基础设施、公益性建设项目进行。

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作用

( 1 )建设项目前期研究是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项目备选方案的工艺技术、运行条件、环境与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工作。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研究诸多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2)项目活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要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相融,符合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要求,因此,经济评价一般要对项目与行业发展规划进行阐述。

(3)在完成项目方案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做出全面、正确的经济评价结论,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项目前期研究阶段要作技术、经济、环境、生态影响的分析论证,其中每一类分析都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经济评价只是项目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指望由其解决所有问题。同理,对于经济评价,决策者也不能只通过一种指标就能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或经济上是否可行,而应同时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和多个目标的选择,并把这些影响和目标相互协调起来,才能实现项目系统优化,进行最终决策。

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1)项目类型、项目性质、项目目标和行业特点都会影响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参数的选择。具体项目选择什么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参数不能一概而论,项目投资者、设计和评估人员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独立地做出选择。

(2)对于一般项目,财务分析结果将对其决策、实施和运营产生重大影响,财务分析必不可少。由于这类项目产出品的市场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其真实价值,当财务分析的结果能够满足需要时,可以不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3)对于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国土开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等具有较明显外部效果的项目(一般为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 ,需要从国家经济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察项目,并以能反映资源真实价值的影子价格计算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费用,通过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对整个社会经济有益的结论。

(4)对于特别重大的建设项目,除进行财务分析与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外,还应专门进行项目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与分析。

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有无对比”原则。“有无对比”是指“有项目”相对于“无项目”的对比分析。在“有项目”与“无项目”两种情况下,效益和费用的计算范围、计算期应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

(2)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将效益与费用限定在一个范围内,才有可能进行比较,计算的净收益才是项目投入的真实回报。

(3)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投资人关心的是效益指标,但是,对于可能给项目带来风险的因素考虑得不全面,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估计不足,结果往往有可能失败。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提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仅看到效益,也要关注风险,权衡得失利弊后再行决策。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原则。经济评价的本质就是要对拟建项目在整个计算期的经济活动,通过效益与费用的计算,对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一般来说,项目经济评价要求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但对一些不能量化的经济因素,不能直接进行数量分析,对此要求进行定性分析,并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经济评价范文3

关键词: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78-06

引言

近30多年来,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完成了从乔砧稀植――乔砧密植――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变迁过程[1]。欧洲、美国、日本等世界苹果产业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矮砧密植栽培方式的转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已成为世界主要苹果种植国普遍采用的栽培技术[2]。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具有接穗品种长势减缓、树冠矮小、树形紧凑、易形成花芽、果品质量好、管理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3],已成为世界苹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4]。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引入矮化砧木试验[4]。1951、1957年从丹麦、保加利亚引入M系为主的苹果矮化砧,以后又陆续引入MM系、P系等其他苹果矮化砧[5]。然而,经过70年的创新与推广,根据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12年调研结果,我国矮化砧果园面积仅占全国苹果种植总面积的4%左右,发展进程缓慢。同时,果农在采纳该技术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因此,结合我国苹果栽培模式正处于大规模变革时期的实际,有必要对苹果矮砧密植栽培集约栽培模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进而从经济――技术――产业相结合角度,揭示该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的路径与对策。

主流技术经济学一般将经济效益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比分析方法,即通过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指标在技术模式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变化情况,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差异。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生产函数为主法,对产出结构、要素密度和弹性等进行分析。现有研究对农业技术进行经济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农作物新品种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在对无公害蔬菜与常规蔬菜生产投入成本结构进行分析的结论认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总体上比常规生产更关注技术的合理性和质量安全性,但在成本投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则难以得出一致结论[6];在对绿色苹果与常规苹果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中,研究认为绿色苹果在资本绝对密集度、成本收益与生产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常规苹果,并可促进农民增收[7]。在对Bt抗虫棉栽培经济效益的研究中,从农户采用Bt抗虫棉的成本投入角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Bt抗虫棉能够提高棉花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与劳动投入,对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都起到了正向作用[8]。但对苹果栽培模式效益的技术评价还未见涉及。

本文结合两种方法,从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投入成本结构、产出结构、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等几方面,对两种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价。其结果有利于深入认知矮砧密植栽培集约栽培模式的技术体系内涵,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促进苹果栽培制度变革与新栽培模式的推广,为我国苹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在山西、陕西、甘肃三省2009~2011年连续三年调研资料和固定样地跟踪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每年在三个苹果主产省随机选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种植农户445户,对每个农户的生产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包括生产面积、种苗、农药、化肥、有机肥、套袋、修剪、灌溉投入、劳动投入等内容。矮砧密植栽培实验固定样地设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范家寨乡大沙凹村,占地面积150亩,其中实际挂果面积67.95亩,2009年进入盛果期。挂果园区果树种植密度为:2×4米(83株/亩)及2×3.5米(95株/亩),矮化中间砧为M9和M26。苹果主要品种为富士和嘎啦,分别占挂果面积的60%和40%。调查数据以亩为单位进行测定。

(二)分析方法

在充分考虑苹果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相对重要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以果农的苹果销售收入指标作为苹果的产出变量。投入变量选择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为主,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是指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主要包括灌溉、化肥、农药、果袋(资金投入、套卸袋用工)等显性支出项目;隐性成本是生产者所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总价格,也是生产者从事苹果生产活动的主观损失,没有外在表现,即劳动的隐性成本,主要指家庭劳动投入(含亲友帮工)成本。除此以外的灌溉费、机械折旧费及燃油费等投入计入其他投入。

二、不同苹果栽培模式的效益与效率

(一)建园初期的成本与收益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矮砧密植栽培一般以1.2~2米×3.5~4.0米株行距定植,每亩可栽84~170株,树高3.5米以内,冠幅0.8~1.2米。在良好的果园管理条件下,第二年即可挂果,产量1 000公斤/亩左右,第三年产量可达2 000公斤/亩,第四年2 000~4 000公斤/亩,即第四年达到成龄丰产果园水平,产量还会继续增加[9,10]。乔砧密植果园的种植密度一般在3×4米的行株间距,种植苹果56株/亩,在与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乔砧密植果园第四年至第五年才开始挂果,单位面积产量从开始挂果的550公斤/亩至丰产期的5 000公斤/亩左右,则需要8~10年时间。在建园初期,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明显表现出矮砧挂果早、产量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但在建园初期的苗木投资较大[11,12]。矮砧密植果园单位面积苗木用量较乔砧密植果园建园用苗量多,且矮砧苗木单价远高于乔砧苗木。以苗木费用计算,矮砧密植栽培平均110株/亩,根据当年调查数据可知苗木成本平均为660元/亩;乔砧密植栽培56株/亩,平均苗木费仅为140元/亩。可看出,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苗木费用是乔砧的4.71倍。但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挂果早、产量高、管理便捷,在建园的最初4年,以平均水平可收获苹果5 200公斤/亩计算,扣去套袋、用工和其他费用,净收益均在10 000元/亩左右。而乔砧栽培果园前4年的产量以550公斤/亩计算,可获得收益仅为1 980元/亩,忽略套袋、用工和其他费用不计,单位面积收入仅是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1/9左右。说明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具有投资收益率高、见效快等特征,即表现出挂果早、产量高等显著优势。

(二)盛果期技术经济评价

1. 成本结构。将调查获取的连续3年的果农的化肥投入量、农药投入量、人工投入量、套袋投入量及其他投入量,均换算为货币投入量(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要素投入与物价呈现出伴随性增长特征,但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成本而言,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每亩肥料投入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出350元左右,其他如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费用也高于乔砧栽培模式。就平均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不含用工费用)而言,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为1 785.24元/亩,乔砧密植栽培果园为1 219.44元/亩,矮砧密植栽培果园高出565.80元/亩,成本投入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但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劳动力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每亩劳动投入比乔砧密植果园减少31.27%,减少7.7个工日,按当时平均工价60元/工日计算,减少货币投入462元/亩。在近年来人工成本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更显示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人工成本方面的优势,即可抵消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两方面的影响。

2. 产出结构。产出是衡量苹果生产效益的重要标志。由于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含量提升,使其产出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优质果的比例(表2)。对比两种栽培模式的优果率可以看出,在同等条件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果(1、2级优果)率就平均而言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提高了35%。以货币收益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每亩净收益平均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86倍,即比乔砧栽培模式高出近90%。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物质投入量大,易于进行标准化管理,使得其投入产出比较高。比较分析两种栽培方式2009~2011年间的投入产出效率发现,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每投入1元,其收益在1.3~1.4元之间,而且变动较小,即产出较为稳定。而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每元净收益在0.79~1.07元之间,产出水平低且波动幅度大。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1.5倍多。就两种栽培模式的亩均净收益,采用两总体均值差的t-检验,结果表明:t=19.96(p

3. 要素密集度。以劳动投入、可变物质成本和土地投入成本分别作为衡量、测定生产投入的劳动、资本和土地要素,对矮砧密植栽培和乔砧密植栽培的两种栽培模式的要素密集度进行比较发现(表3),矮砧密植栽培的要素相对密集度依次为资本、劳动、土地,乔砧密植栽培的要素相对密集度依次为土地、劳动、资本,即矮砧密植栽培的资本密集度要高于乔砧密植栽培的劳动密集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的上涨,即传统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必然推动以传统要素密集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

表3的结论证明,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在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方面要求都远高于普通乔砧密植栽培技术。还要指出的是,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矮化砧木的根系分布范围浅,容易出现树势早衰、固地性差、根系冻害等问题,需要通过立架栽培和提高肥水管理水平等技术手段才能发挥其栽培模式的优势。另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发挥还有赖于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果园资本的投入。这也进一步说明,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虽然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使果农在收益上极大的提高,果农需具有接受和采纳该栽培与技术模式的积极性,但在我国农业资本资源稀缺、农资价格快速上涨的现实条件下,该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投入增加的约束。

4. 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是通过估计不同栽培方式下果农的C-D生产函数得出。C-D生产函数可以精确描述苹果种植户生产过程。(3)式在这里具体形式为:

从投入要素和规模收益对比结果来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要素均衡程度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要素弹性之间的离差较小。其次,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省力化和劳动节约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劳动的产出弹性平均为0.05,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仅使产出增加0.05个单位。同时,观察四种要素2009~2011年的产出弹性波动规律可以发现,化肥的产出弹性是逐年递增的,可变投入(资本)的产出弹性所占份额最大,这说明果园精细管理技术仍在苹果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 技术进步的贡献。依据连续3年平均增长率和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基础,由公式(5)和(6)分别测算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相对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计算得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学技术进步率δ=0.311 8,科学技术贡献率γ=0.633 8,即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学技术贡献率为63.38%。表明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是技术密集型栽培模式,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会使产出效益极大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对投入要素的技术含量要求更高。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从要素投入角度,矮砧密植栽培模式需要更多技术密集型的要素投入,比如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等;从果园管理水平角度,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管理,需要有精细化的果园管理标准制度的建立,才能使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收益显著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结论与讨论

(一)节约劳动力与土地资源投入是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最大优势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替代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是农业诱致性技术变迁规律的发展必然[15]。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含量高,早期丰产,果园更新快,土地利用充分,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科学管理。在现行条件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总体经济效益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对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和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投入产出比、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等指标的测算结果表明,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属资本密集型栽培模式,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明显。样本区内,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单位面积平均可变资本投入虽然较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但劳动投入节约31.27%,净收益是后者的1.86倍,高出90%,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5倍。

(二)资本投入是充分发挥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优势的瓶颈

在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成本投入结构中,化肥、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投入费用等单位面积(亩)可用货币量化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显著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要想充分发挥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优势,必须引导果农加大资本投入,保障果园的经济密集管理。

(三)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推广的关键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已经显示出较强的技术经济优势,但在苗木供应、适生砧木培育、省力化机械开发、肥水调控等方面不能保障各项技术的均衡供给。因而,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改进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敬东,杨延桢,王骞,等.山西省苹果矮砧栽培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山西果树,2013(5):3335.

[2]李丙智,韩明玉,张林森,等.我国苹果矮化砧木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建议[J].西北园艺,2007(10):45.

[3]马宝,徐继忠,孙建设.关于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思考[J].果树学报,2010,27(1):105109.

[4]李丙智,韩明玉,张林森,等.我国矮砧苹果生产现状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建议[J].烟台果树,2010(2):14.

[5]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总论[M].第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311.

[6]杨金深.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1621.

[7]杨金深,徐国良,智健飞.绿色苹果生产的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3541.

[8]范存慧.中国Bt抗虫棉收益、成本和影响[J].经济学(季刊), 2005(4):785802.

[9]韩明玉,李丙智.陕西苹果矮化砧木调查与思考[J].西北园艺,2012(8):5052.

[10]韩明玉.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J].果农之友,2007(9):12.

[11]刘军弟,霍学喜,韩明玉,等.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北方园艺,2012(20):164168.

[12]高登涛,郭景南,魏志峰,等.中部地区两类矮砧密植苹果园生产效率及光照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5):909916.

[13]霍学喜,侯建昀.中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与要素产出弹性分析――以陕西、山西、甘肃10个苹果种植户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580.

经济评价范文4

一、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特点

(一)投资周期缩短

传统工业企业是一次投资整个寿命期收益,而企业的网络营销投资周期明显缩短且呈现出阶段性。在整个运营期间,由于软硬件大规模更新需要分阶段不断投资,因此,根据计算机行业和通信行业的发展速度、网络营销业务增长规律和软硬件大规模更新的特点,其计算期可以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分期概算投资需要,具体来看,导入期投资主要为建设性投资;成长期、成熟期投资为更新扩容性投资,以适应软硬件技术升级换代和业务增长量的需要。在投入的资本来源方面,导入期和成长期投资大部分来自风险资金;在成熟期风险资金退出,银行资金或公众股本介入。由于不同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不同,这就要求项目评估时要充分考虑网络营销的分阶段连续投资,可能会导致现金流多种收益率,因而不能用常规的项目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二)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传统工业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分四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都比较长。但在网络经济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生命周期一般只有投入期和成长期两个阶段,没有成熟和衰退阶段。这是因为在莫尔法则的作用下,新的性能升级且低价的替代产品出现更快,原来产品尚未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就已经被淘汰。

(三)边际报酬递增

在传统企业中,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与产出之间存在的一般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这是因为传统微观经济学所描述的生产函数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都是硬约束,易消耗同时又是以技术不变为前提的。但在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网络营销中,知识和信息这一要素却不具有稀缺性。网络营销的要素由于加入知识和信息,使物质资源的约束大大弱化,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增规律。这一规律产生并发挥作用最根本的经济条件是网络经济中技术的快速进步。边际报酬递增现象使得网络营销的价值会随着用户数量的上升而上升,并且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投资不会带来边际报酬递减效应,而是规模报酬递增。

二、网络营销的技术经济评价

(一)市场环境分析

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必须研究和分析市场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定位企业的地位及市场竞争策略。具体来看,实施网络营销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第一,目标市场情况。企业的客户群体对新技术的态度、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因素以及是否经常使用网络,是否参与过网上购物及平均每笔网上购物的消费水平等相关信息都直接影响网络营销的成功与否。

第二,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网络营销应用情况、国际和地区环境、政府部门的支持、法律的保障、是否存在相关的仲裁及判例以及市场所在地互联网设施的完备程度,是否有较为完备的认证机制等都对网络营销的应用有影响。

第三,技术、品牌与服务。客户在新的商务环境中是否同样能认同已有的品牌及服务质量、是否提供传统商务不具备的服务品质等都将影响网络营销的成功。而实现技术、品牌和服务的统一,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支持,没有数据库技术及其资源,企业就不能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营销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并行分析评价能够更好的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

第四,价格。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也是体现网络营销竞争优势的生命线。据调查 85%以上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提供商品的价格折扣,查阅网上订购已经成为许多客户事实上的购买方式。这种方式同样是网络营销“拉”的策略内容之一。

第五,物流渠道。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物流能力加以评估,以此作为是否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一个参考。企业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相应在该地区自身的物流体系是否健全、完善且有效率、是否已经运用运筹学方法科学地设计最佳的物流中心及配送路线,并需要进一步考虑对于自身物流系统不能覆盖的地区,如何利用已有的渠道资源来设计自身的物流配送系统。

(二)网络营销系统运行及管理状况的评价

第一,评价原则。首先,局部性与整体性、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网络营销系统的正常运行取决于各子系统、各功能模块、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及协同运作,因此应考虑系统模块的运行状态,如以实施 ERP 为主的企业信息化改造要分析诸如财务、销售、物流各子模块的实际运行状况。所以,在进行网络营销系统评估时,要以系统整体为立足点,总体地分析各方面的效益与成本及其与系统各构成部分的关系;同时,网络营销系统又是一个人机系统,人的因素有较大的影响,系统管理者、系统技术人员、用户等人员的行为与系统本身及其效果直接相关,这就需要主观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在合理评价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定性定量分析并重、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在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强、政府部门决策质量提高、管理过程合理化等方面难以用数量指标衡量,需要简明的定性分析;而在 OA 系统使文件处理时间缩短、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订单总额、系统的年销售额等可定量的方面需要通过数据来体现。静态分析以企业当期投入及当期收益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动态分析则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系统的生命周期,后者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系统生命期内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完整地衡量网络营销系统的效益和成本。

第二,网络营销系统评价方法。首先,运行效果评价法,直接考察用户使用网络营销系统后的有关变化,粗略估计成本效益。运行效果评价法比较简单、直接,适用于系统运行阶段,但不能将网络营销系统对用户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分离,来单独分析网络营销系统的作用,从而对网络营销系统的评价过高。其次,项目指标分类评价法,该方法是将定性评价定量化,适用于网络营销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评价,也适用于主观、客观的评价,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全面、严格。常见的分类评价法的评分处理主要是将各评价项目所得的分数相加,分值越高系统效用越好;将各评价项目的评分连乘,乘积大小表示系统的优劣;将评分项目按其重要性分别给予权数,加权平均后分数最高的为优。再次,成本效益核算法,即以定量的方式和财务管理的方法对网络营销系统所产生的效用进行测算和计算,包括系统建设周期、建设成本、销售额与利润、投资回收期等。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远超过其它行业,使得现有投资的无形折旧损失增大,因此在系统进行投资成本效益核算时可考虑在财务上采用相应方式进行折旧。在成本效益分析过程中应将整体拥有成本(TOC)作为投资参考和进行投资项目效益核算的指标之一。

第三,网络营销运作有效性评价方法。网络营销是否为企业带来了预期的效益,是否实现了企业的预期目标,需要通过网络营销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其具体评价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通过网络 Web 服务器的信息统计量及设置系统日志。Web 服务器可以自动记录服务器上的各种访问,可以统计出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这些统计量包括:该点访问人数、何时达到峰值、服务器是否出现过错误、是否有搜索引擎程序访问过该站点、该站点哪个链接访问最多等。在统计信息中可以查看某一段时间内有多少产品被用户浏览,哪些产品最为畅销。这些都可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促进网络营销的实施。二是用户反馈信息,通过电子邮件、调查表等获取用户对网络营销站点的反馈。电子邮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网络营销的受欢迎程度,在网页上提供网络管理员的电子邮件地址,并可邀请用户在网上填写一些调查表,此外可用一些免费软件及其它小礼品作为奖励用户的反馈的方式。三是其他评估方式。如果要评估网站在吸引用户、满足需求方面的有效性,还需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用户访问信息:由用户访问信息可以判断用户是否找到了他们需要的商品。这些用户大多是网络营销商品的消费者,需要从网站获得信息,此外还要判断用户量是否真正保持增长。交易量统计:在此可统计每月、每季度的商品销售量并与未实施网络营销前的交易额进行对比,以此来确定网络营销的贡献大小。

经济评价范文5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如资源消耗大,污染浪费情况严重。特别是在城市建设速度持续加快的今天,建筑能耗逐年递增,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全社会整体能耗相比,我国现有建筑在建造及使用阶段的直接消耗所占比例高达30%左右;所使用建材的生产能耗为16.7%;与城市总用水量相比,建筑用水高达一半左右;与全国用钢量相比,使用钢材比例为30%,水泥为25%。由此可见,建筑业已经成为能源及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与此同时,我国还处于加速发展城镇化的阶段,据建设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在400亿㎡以上,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达到95%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新增量将达到300亿㎡,如不及时选取科学、有效的节能方案,建筑用能消耗量将不断增加,如电消耗1.2亿度/年,标准煤消耗4.1亿吨/年。为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要求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同时,做好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确保制定的评价标准规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反映出来,才能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概况

作为建筑产品的主要类型之一,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也可被看作是其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可理解为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的费用现值或费用年值之和。其包含多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包含多项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在充分利用工程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能够详细调查、预测、估算、分析及论证拟建项目计算期的效益、费用等要素,通过经济评价,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且对项目经济可行性进行确定,为决策提供依据。

2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建筑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实现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并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地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以此实现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2.1评价指标的选择以绿色建筑物理特性、使用特点及经济特征为基础,合理确定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等,并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价。客观上,于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而言,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地域因素、经济发展情况等影响程度不同,且部分指标不具备显著的经济特性,可不做计算。除此之外,在对各类经济特征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为将绿色建筑成本及效益关系、突出评价重点进行更好反映,要求合理构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相比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最初投资费用存有相应增加量,但在运营使用环节,最初投资增加费用可通过节约资源等得以补偿,因此可通过互相比较的方式,展现绿色建筑的优势。为更好地分析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应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数据,在各个施工阶段准确计算出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率变化,基于全寿命周期,通过相关经济指标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可行性进行评定。笔者认为针对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可以国民经济评价为出发点,计算标准应以社会折现率为主,因此,在评价时可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主要依据:(一)差额效益费用比率。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的差额收益现值、差额费用现值可通过社会折现率计算,其比值如公式(1)所示:ΔBt/(1+ic)tΔCt/(1+ic)tR=(1)其中,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可由R表示;第t年的差额效益可由ΔBt表示;第t年的差额费用可由ΔCt表示;社会折现率可由ic表示;全寿命周期可由N表示。如R在1以上,则表示与传统建筑方案相比,绿色建筑方案更具经济性;如R等于1,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并不完善,需改进;如R在1以下,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不具可行性。(二)差额投资回收期。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差额投资回收期是指绿色建筑使用环节总体收益对绿色建筑总差额投资进行抵偿所消耗的时间。于投资者来讲,缩短投资回收期、降低投资成本极为重要。因回收期极为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将其和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同时应用,有利于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公式(2)如下:T=n-1+|NDt|/NDn(2)其中,差额投资回收期可由T表示;累计差额净现金流量产生的正值年份可由n表示;第n年的差额净现金流量可由NDn表示。2.2评价体系模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应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全面化、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进行指标体系建立,本模型可分为3个层次,2.3评价结果的计算按照准则层无量纲化数据及权重,对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所有准则层无量纲化数值进行计算,公式(3)如下:bj=[wc,wc][cx,cy]T(3)其中,第i个准则层的无量纲化指标值可由bi表示;各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可由we表示,其值取0.5;各指标层的无量纲化值则由cx,cy表示。通过上述公式,可计算准则层无量纲化矩阵,公式(4)为:B=[b1,b2,b3,b4,b5](4)则准则层权重矩阵可由公式(5)表示:W=[w1,w2,w3,w4,w5]T=[0.046,0.531,0.216,0.128,0.079]T(5)由此得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的经济性指标,公式(6)如下:D=BW=[b1,b2,b3,b4,b5][w1,w2,w3,w4,w5]TD=0.046b1+0.531b2+0.216b3+0.128b4+0.079b5(6)

经济评价范文6

【关键词】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的各方面的实力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能够是我国更好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们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其中,对于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就是一个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就需要各相关的负责人员进行实际的研究和调查,从而进一步的是我国的建设得到很好的发展。

1.分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现状

1844年,让尔・杜比特在《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中提出了所谓的“消费者剩余”的思想,他指出“一个公共项目全社会所得的总效益是一个公共项目的净生产量乘以相应市场价格所得的社会效益的下限与消费者剩余之和,这个总效益是一个公共项目的评价标准。”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著作《经济学原理》正式阐述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后来,人们在杜比特和马歇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费用―效益分析模型”,为现代可行性研究的出现揭开了序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经济评价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评价就是从投资的效益方面考察项目,评估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适用于审批、核准、备案制三类投资项目,不仅能保证政府投资的经济利益,也能使其他社会投资从中受益。

例如,目前很多国家都面临者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我国也在水资源匮乏国家中。为了能使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就被很多国家提上日程。为了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利建设资金的投资效果,就必须在水利建设项目的四个阶段进行严格的考察与筛选,这四个阶段分别为: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各个阶段,然后要根据审查及筛选的方案进行严格对比,最后选择在经济上最佳的实施方案对。显然,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是进行项目筛选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就需要我们认真看待,决不能有半点马虎。再有,电网建设项目作为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网建设项目投资的成功与否,投资产生的效益如何, 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电网企业迫切需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提升电网经济性、可靠性的建设项目中区。所以,电力企业将日益重视电网建设项目的经济性与社会性,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急迫而又崭新的课题。

评价指标的计算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项目决策的成败。在介绍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常规指标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常规指标及分析方法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对净现值评价指标的改进的方法,以具体案例分析说明了改进后指标的实际应用,得出了改进后方法具有适用性的结论。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是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从国家经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率、效果和对社会的影响,评价项目在宏观经济上的合理性。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参数包括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以及土地影子价格等。在经济分析参数中,修改了社会折现率的取值;社会折现率是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中衡量经济内部收益率的基准值,也是计算项目经济净现值的折现率,作为效益及费用现值计算的社会折现率,代表项目费用效益的时间价值,是项目经济可行性和方案比选的主要依据。

2.如何加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经济评价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它不仅仅要考虑到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还要从水利建设自身的布局出发,使其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尽量能使这种体系在全国各个地区都能进行合理布局,并且要使其达到既能全面支持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兼顾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从而为当地经济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目前,很多水利建设项目产出效益难以定量计算,是因为水利建设项目往往没有明确的产品,出于该因素的考虑,必须将水利项目经济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两者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实现该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与程度。众所周知,水利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每一年所创造的效益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经济评价时尽可能多地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通货膨胀、周围环境条件等其他的外部因素,从而就可以更好地进行经济指标分析。我们常说的净现值、内部报酬率以及利润指数都是动态评价指标,在动态经济评价中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并且要深入考察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支出与收入的全部经济数据,这就是动态评价指标的最基本特征。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虽然各自有其不足,但相互补充后的分析,从理论上说应该是逻辑严密的。但一般而言,确定性分析是基本的分析方法,而不确定分析方法只供决策时的参考,净现值的计算是前提基础,而当净现值不满足要求时,就没有必要进行不确定分析了,说明不确定性分析对净现值的依赖性过强,净现值的自身缺陷势必会影响不确定分析。另外,在实务分析中,一般要求确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结合使用从而实现互补,但一般的不确定分析多采用的是保本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的缺陷是依靠概率分析来弥补的,但在实务分析中却很少采用概率分析,主要原因是概率分析过于复杂,而缺乏普遍认同感,在评价中没有起到作用。静态评价法和动态评价法的特征就有明显的差别,对项目进行评价时没有过多地考虑关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它的实质就是把项目寿命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赋予相等的权重,这就是静态评价方法的基本特征。关于静态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以下几种:投资收益率法、总算法及计算费用法投资回收期法等等,在以上几种方法中,投资回收期法及投资收益率两种方法使用较多。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立足于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和保障经济有序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重点是项目与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规划的关系。对于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区域经济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做到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合理配置人、财、物力,使部门、企业之间以及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在地区分布上协调组合,提高社会经济效果,促进地区开发建设。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判断国家承担项目投资建设的能力,项目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改善的贡献,项目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物价变化等方面的影响,项目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而选择有利的投资机会和上马时机,实现生产力在宏观范围内合理布局,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结束语

通过文章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现状的分析与介绍,让人们更加了解到做好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提高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这就需要在日后的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磨合,各相关的负责人员应该不断的进行考察和研究,从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建设行业,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李岚.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中的通货膨胀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04).

上一篇政策法规

下一篇节日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