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1

多年来,山东教育电视台既不为市场诱惑所动,追求所谓的“市场份额”,也不甘成为主管部门的“负担”,在运营中挤占有限的教育经费,而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国有资产大幅增值。其成功的秘诀就是一贯坚持教育电视媒体“教育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三项行为准则。

教育性:教育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

对教育电视媒体,按理说,教育性不应该成为讨论的话题。《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四章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教育电视台不得播出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电视片”。把这句话理解为要将教育功能作为教育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更为准确、明确。

如何才能把教育功能作为其主要功能呢?

1.确立非学历教育服务定位。人人都要接受教育,只不过是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接受教育的方式不同,获得教育资源的时空不同,电视媒体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育可简单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前者当然是指学校教育,后者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显然,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对于前者的受教育者,并不是教育电视媒体的服务群体,也就是说非学历教育群体才是教育电视媒体服务的主要群体,也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国民教育。②

2.探求教育电视运作规律。很显然,教育电视不完全等同于电视教育。教育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也不是开放大学(CETV-2除外③)的学历教学课程传输渠道。教育电视媒体实现其教育功能有其独特的规律,这些规律更多的是媒体运作规律,而不是教育规律。

首先,教育电视与观众是平等和互动的关系,这不同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次,教育电视无法对观众进行考核,而是反过来,观众对教育电视频道和节目有选择权和评价权。

3.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是教育电视媒体的根本任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巨大,就电视观众综合素质提升和基本需求而言,这为各地教育电视媒体选择和确立自身的教育特色留下了巨大的空间。2006年以前,山东教育电视台以服务于九年义务教育为己任和特色,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教育电视节目样式,为缩小东西部教育资源差异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普九”完成之后,必然要确立新的定位、服务对象与方式。

当然,对任何一家教育电视频道而言,教育节目必须占全频道节目的绝大部分比重,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具体的指标,而不是以所谓的“教育新闻”、“教育信息”加以点缀即可,否则,教育性就不能体现出来。

公益性:教育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

尽管某些广电媒体声称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然而,综观其考核方式,无外乎“收视率”、“广告份额”、“竞争力排名”、“创收额度”等一堆市场指标。当然,也有一些媒体确实实施了大量服务于社会的公益传播活动。但这与教育电视媒体公益性的本质属性仍然有着明显的差异。

1.教育电视媒体的公益性基因源于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得益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肇始于校园内的定向教育传播,包括教学电视和校园电视两种形态,这是教育电视公益性的基因。在中国,教育基本上属于非营利的社会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电视媒体很自然地也成为向社会提供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的机构之一,并且,伴随我国社会管理变革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对公益性的要求有增无减,成为教育电视媒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2.媒体发展历程中对公益性源流的继承与发挥。改革开放后,尽管媒体的公益性受到了挑战,但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某种意义和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被弱化了。教育电视媒体对公益性的坚守,恰恰成为媒体公益性的一抹亮色,在许多媒体逐渐滑向商业化的大潮中呈现出社会公器的本色,也因而被公众称为内容安全、有益的“绿色频道”。

3.公益性的本质是取之于公民,还之于公民。国家批准教育行业开办教育电视频道,自然是对公民教育的重视,是政策的倾斜之举。电视频道作为公共资源,必然要体现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本质,而不应当成为行业谋取私利的工具。教育电视媒体应为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服务,而不是为特定观众(广告商所希望的市场细分观众)服务。

服务性:教育电视媒体的社会职能

教育电视是为谁服务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动态的,是伴随社会发展阶段公众对教育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而变化的。教育电视媒体提供公益,主要通过公益体制、公益内容和公益行动三方面来体现。

1.公益体制是服务的基本保障。教育电视媒体作为一个整体,组织上必须为非营利的公益事业机构。教育电视媒体人首先应当具有崇高的公益思想,这决定着公益内容的创意和公益行动的方向。公益思想的落实要靠公益运作体制来保障,譬如,媒体内部要建立公益需求调查机制、公益内容评估机制和公益传播效益评估机制等,而不是借用收视率等惯用的商业手段对公益传播进行评估。在笔者参与的2012年全国教育电视媒体问卷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教育电视媒体被列为自收自支单位,政府没有任何财政投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面前,难以想象这样的媒体体制能保障公益职能的体现。

2.公益内容是服务的主要形式。公益传播内容决定公益诉求,并由一个个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节目品类构成。能够体现公益性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一些类别:

(1)政策宣传。政府施政,表达管理国家的主张,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各级行政组织、传达政令文件、媒体消息等渠道,而后者的作用越来越更重要。教育电视媒体可以广泛细致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

(2)教育教学。这类信息自然会成为公益内容,譬如;教育信息——党和中央、地方政府的有关教育政策解读与宣传、舆论引导;家庭教育——婴幼儿健康教育、语言教育、智力开发等,青少年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案例与模式探究等;媒介与教育——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介发展自身能力。

(3)历史文化。传承、传播优秀文化自然是教育电视媒体的重要责任,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等。

(4)人文科学。此类内容的电视纪录片往往以独特的视角,给观众以美感、启迪等诸多方面的享受,被称为“影像的历史”。内容包括:世界优秀文化——通过了解外国优秀人文、科学、艺术等文化,开阔视野,便于国际沟通、理解与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需要及时更新,生活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普及的必要;自然地理——大自然充满奥秘,了解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公益广告。优秀的公益广告对于荧屏的净化,对于人们心灵的引导,对于社会风气的洗涤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强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电视媒体不仅要利用这种艺术形态,适时播出公益广告,更要从教育、公益的视角创作公益广告。

3.公益行动是服务的延伸拓展。社会的不稳定往往缘于公众情绪长期压抑后的集中释放。媒体与社会互动可以有效地疏解社会压力,是凝聚社会智慧与力量、达成社会共识和推进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环节。电视媒体的公益行动广泛传播正能量,不断地展示社会的美好与向往,给公众以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从而有利于公众思想的凝聚和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电视媒体公益行动有三种方式:主导性行动、平台性行动和跨媒体行动。第一种是以媒体为核心设立某个公益主题,通过媒体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发动社会组织或个体参与;第二种是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体发起,媒体作为传播平台介入,向社会广泛传播公益行动的细节和过程;第三种是媒体联合行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使不同媒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如教育电视台设立信息资源网站、出版杂志等。公益行动呈现跨媒体的形态,形成媒体与媒体、媒体与社会、社会与媒体之间复杂的互动传播关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设置影响广泛的媒体议程,聚合起极大的传播力。

总之,教育电视媒体就是借助大众传播渠道,既开发教育行业资源,又把教育领域纳入服务范畴,分析公众需求,通过媒体节目和行动引导道德风尚,提升人文科技素养,重视节目品质和对公众长远的影响,注重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影响。只有在实践中把教育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相结合作为行为准则,教育电视媒体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本文为山东省人文社科资助课题“公共文化建设背景下教育电视媒体发展研究”(编号:12-ZZ-WH-05)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2012年11月29日,江苏教育电视台因“干露露事件”被原国家广电总局责令停播整顿。一个月后,该台整体并入江苏广电集团,成为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复播之际,原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对频道明确提出教育性、公益性和服务性要求。

②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2

实践与探索

1.学科渗透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德育是主渠道。在实践中,我们重视课堂主渠道,强调渗透教育和学科整合。实施“文以载道”“学科渗透”“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等方针。经过实践,已初步形成系统的学科德育教学特色。如政治课、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数学课倡导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思想,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将学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思想,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新人。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提出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倡导学生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际、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学好科学,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同时,注重在教学中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实践中,美术与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联合开展《雕刻――综合、探索》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有学科各自的特点,又把相关学科的共用知识联系在一起,共同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而努力,该课题已获上级部门的批准,作为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篆刻模块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探究》的子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效。

2.行为实践

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

(1)社会实践:我们强调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组建义工社、蓝星爱心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我们让学生在放学后、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义工社”常年坚持为社区老人活动室义务劳动,“学生志愿者”为社区五保户义务劳动,不仅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技能,更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团队合作,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周围社区的影响。各班的“蓝星爱心小组”把弃放于卫生桶中的饮料瓶等可回收物品集中收集,一起卖给废物回收站,“变废为宝”,所得款项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

(2)校内实践:每一个文明行为的养成总是少不了实践活动。我们多种形式开展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我们以团队为主阵地,每学期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组织全校学生观看《文明行为习惯常识》录像;举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举办文明行为习惯知识专题讲座和文明行为习惯常识选手赛;开展“二十四字”文明新风、“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三个好教育和“勤学识礼”的校风主题系列活动;展示“八个50人”的校园文化节活动。课余时间,团委会举办经典名曲欣赏。各学科教研组尽其所能,积极开展校内活动课,如:语文组举办潮汕风俗、中华传统礼仪等知识灯谜竞猜;数学组举办趣味数学游戏;英语组举办礼仪知识英语会话;美术组积极开展“以美育人”为主题的潮汕传统版画、剪纸、篆刻等艺术教育活动;体育组举办田径兴趣班、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兴趣班……让名典高雅的文化和格调陶冶学生心灵,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学礼识礼、文明儒雅的浓厚氛围。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一步提高文明行为程度。而他们自己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成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的学生。

3.文化陶冶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我们为使“习惯的养成”取得实效,不搞一时一事的突击训练,不安排大块课时,大容量的强行灌输,而是脚踏实地,一如既往地建设以习惯养成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

为配合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我们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德育故事丛书,学校为学生订阅各种教育报刊,编辑《初中生行为好习惯》和《人生规划》等学习资料,让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充实,提高文化品位,并从课外阅读中明白道理。请法制副校长作《争做合格“六个做起”好学生》的报告,请交警同志作《中学生交通安全常识》的报告,请市环保局同志作《环保知识》的报告,等等。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二楼橱窗开设校训解读专栏、一楼橱窗开设教风、学风专栏,在前大楼墙上贴着“勤学、识礼、求实、奋进”校训,在后大楼墙上贴着“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16个红色大字。教室外、花圃里布置着名人名言和伟人像。平时利用板报、展示天地宣传文明行为习惯知识、文明行为习惯先进事迹,展示以反映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作品,表彰各种文明行为习惯先进。

4.榜样引领

我们抓住教师敬业爱岗的典型事例,把教师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敬业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作为学生的表率。每学期,我们结合“习惯养成”的阶段目标,评出校园文明之星,张榜公布,利用学校“蓝星伴你行”校园广播电台宣讲他们的优秀事迹,号召学习他们,赶超他们。由于榜样就在身边,学生觉得亲切、可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充分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如通过国旗下讲话、晨会课、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形成了一个浓烈的习惯养成的宣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时时感受到培养文明行为的意义和方向。

5.家校合作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家长学校讲课,为家长订阅《家庭教育》《关心下一代周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网吧,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举行“家长谈习惯”座谈会,定期将学校各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向家长通报。

6.评价反思

根据初中学生行为易反复的特点,我们修订了《文明少年评比细则》《流动红旗评比条例》,以班为单位开展以列队、纪律、广播操、眼保健操、仪容仪表、出勤、卫生等内容评比,对学生的文明

行为进行动态评价。我们设计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登记本》《学生手册》,让学生自行记载、自我监督、自我小结。

评价是我们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的最后环节,我们遵循“一个为主、三个结合”的评价原则。评价程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这样的评价过程是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过程,又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同时,坚持每学期的“文明少年”和“文明家长”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7.个别教育

在实践中,学生行为习惯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对自律意识不强、习惯养成方面偏差的学生,我们耐心细致进行教育引导,并建立教育成长档案,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其进步。对个别自律性较差且反复违反的学生,建立“规范班”教育档案,落实跟踪教育措施,通过班主任、级长、德育处乃至校长室,不同层次教育,促其改正,做到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成效与反思

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解读范文3

一、日常规谋求一日发展,成就8种习惯

1.参与一次家务劳动。

内容:每天在家里帮助家长做一次家务,并填写在家务劳动反馈本中。

监测方法:父母填写家校联系卡(每周交一次,包括家务内容、时间、效果)。

2.撰写一条人生寄语。

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人轮流写当日寄语。然后抽出一条写在黑板的左边(格言、警句、诗句等)。

监测方法:班长负责将黑板上的每日人生寄语记录在班级《人生寄语册》上,包括板示内容、板示人等。

3.总结一天成长经历。

内容:每天在《我的进步足迹》上反思自己一天的经历,总结成功经验,审视自我不足,为今后成长提供借鉴。

监测方法:每天撰写反思,第二天由班长检查后,将检查结果报告给班主任,对好的人生反思进行整理,每半月在班级展示一次,以推动此项工作更好开展。

4.展示一回军人的威武。

内容:每天在大课间期间对学生进行军姿训练,要求学生伴着军歌昂首行进,走出气势,走出精神,走出力量,以展示当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监测方法:运用评比的方式,评比结果每日公布,对不合格的班级、个人要勒令整改,个人整改3次无效者,要进校学习班培训,并给予适度的纪律处分,每两月进行一次综评,颁发大课间优秀班级流动红旗。

5.装饰一个最佳形象。

内容:仪表总体要求:整洁、大方、得体,符合中学生身份。(1)发型:简便、整洁、自然、长短适中,反映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2)服装:适合青年学生身份,做到整洁、得体、和谐、大方,忌脏、破、皱、乱、怪、短、露、透、紧。穿着不成人化,不穿奇装异服,不盲目跟风。

监测方法:提升“形象”意识,贯彻“形象”标准,树立“形象”典型,强化整改力度,对屡次违禁、不听劝阻者,作以下处理:请家长到校;进校学习班学习;写出书面承诺;限期整改等。

6.维护一份课间宁静。

内容:(1)下课后及时整理好上节课的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2)迅速做好生活上的准备,如喝水、上厕所等;(3)去上厕所不奔跑,要守秩序,讲文明;(4)教室内、楼道内不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更不能打架斗殴,扰乱别人的休息与活动,提倡小运动量活动和游戏,做有意义的活动或极目望远;(5)不做过分剧烈的活动,不做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的事情,不做不安全或危险的事情,不做有危险性的游戏,不玩有危险性的玩具,以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好课间活动的自我保护;(6)要求在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监测方法:明确要求,强化责任,加大管理,对违反者要求写出书面检查,抄写校规范条例,直至对其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等。

7.化解一起矛盾纠纷。

内容:正确处理和帮助他人有效解决如下心理挫折,并将解决的过程记录下来,以此在积累自我处事经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我的心理成熟。中学生的心理挫折有很多,如,(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教师喜爱,经常遭教师的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能讲知心话的朋友;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不良的亲子关系。(3)兴趣和愿望方面: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因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到轻视和忍受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被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思考速度、灵活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同学。

监测方法:每月由班长收集学生亲自撰写的《班级同学矛盾化解记录》,要求有时间、有过程、有效果、有感悟等。选出优秀者在班级进行交流。

8.解读一种文明现象。

内容:(1)语言谈吐上要讲究礼貌,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学会使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2)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3)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4)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5)对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6)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7)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等。

监测方法:以“文明伴我行”为核心主题,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由班级同学交流自己撰写的一月来的文明的展示或不文明的反思等,以此推动校园文明氛围的迅速形成。

二、周常规强化5个尊重。修炼五种品行

1.尊重国旗,严肃自己的升旗意识。

修炼内容:每周一以班级为单位轮流负责升旗仪式,各班要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升旗手,并将主升旗手的事迹撰写成书面材料上交学生处,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或印刷成资料分发各班学习。

2.尊重成长,品味青春在成长中的意义。

修炼内容:各班每双周(星期四)上一次德育活动课,按照《崇德教育手册》《励志教育手册》《生命成长教育手册》3本德育校本教材分模块设计编排,通过“参与―体验一交流一分享”活动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方向、明确追求,明确青春在自我成长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使之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为今后的努力提供前提,做好铺垫。

3.尊重健康,提升健体有益完善生命的理念。

修炼内容:分学年每周(星期二至一星期五)安排体活课,同时,强化课间操和体育课,不走过场,不图形式,不摆花架子,使学生的强身健体真正在训练中落于实处。

4.尊重成果,树立珍惜他人劳动的理念。

修炼内容:提倡每人每周为他人为集体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长须将事迹记录在《班级好人好事记录簿》《班级文化建设参与簿》中,让学生在这种服务性的活动参与中学会尊敬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并在这种理念的感悟中树立珍惜他人劳动的意识。

5.尊重制度,强化约束对生活群体利益的维护。

修炼内容:(1)活动育人:开展文体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系列专题主题教育活动;(2)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监督岗,校本德育教材,校外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培养他们的好习惯;(3)让学生学习、牢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鸡西市第一中学学生管理手册》,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还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违反学校规定的方面,并简述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地改正。

三、月常规立足实践探究。提升综合素质

1.目标领航:用《生命成长教育手册》德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丰厚的人生基础。

2.分段构建:高一年级以“认识自我”为主题,分为“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丰富心灵”为主题,分“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规划未来”为主题,分为“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3.主题推进:1月:刻苦奋斗、诚信教育月;2月:传统文化教育;3月:法制教育宣传月;4月:青春话题月及外语节;5月:特长展示月;6月:目标实现月;7月:家庭教育及亲子活动月;8月:社会实践月;9月:常规教育月;10月:爱祖国、理想教育月;11月:科技与健身月;12月:艺术教育展示月。

4.素质提升:学会交往,学会规划,学会感恩,学会自信,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自律,学会自立。通过不间断的冲击,让时间铸成习惯,让习惯升成品格。

总之,这种立足“融于生活,内化品行”的成人成长的德育教育的渗透,深化了高中学生生活上的切身体验,使全校高中学生在成人、成长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学校的校风、班主任队伍和全体学生在德育的提升与完善中都得到了锻炼,全体学生的道德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谈吐举止的文雅、行为举止的得体都获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