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静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静女范文1
【关键词】静女;美
在《静女》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开放而开心的问题:谁是你们心目中的美女?学生们嘻嘻哈哈,尢为开心,于是范冰冰、赵薇、李宇春 、周迅、郭晶晶这些明星便进入了我的课堂元素。我再问:怎么这里面没人回答观世音呢?学生们又是一哄,我略略略归纳了学生们喜欢的美女特质:范冰冰貌美;赵薇阳光美;李宇春酷美;周迅古典美;郭晶晶健康美……接着我便问学生:静女倒底有多美,能让诗中的男主人公骚首踯蹰,自言自语,如醉如痴,似傻如狂?学生们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尤其男生表现得异常积极。通过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讨论和归纳过后,一个美丽女孩的丰富形象便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形成了——静女是集淑女、美女、才美、阳光女于一身的可爱美人。同时我又借题发挥,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人性的审美课。经过积极的发言和讨论,一个生动的静女形象便出现在学生们的前面。
1 淑女
对于配偶或恋人,从古至今,彼此对对方的品质要求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女孩,最完美的品质当为淑女了。对淑女的诠释当为很有教养,举止优雅端庄。诗人呼之为静女,不难看出其是文静优雅。诗中对女主人公三呼静女,除了是运用反复的手法,亦是再三强调其文静特质,静女注解为淑女,淑女指品德修养很高的女孩。在男主人公眼中,静女顾名当为闲静温柔之女。在男主人公心目中,女孩在品质上很完美,从而爱之切切。在诗中三次出现静女,难道不是主人公对自己心爱的女孩反复呼唤和呻哦么?
2 美女
静女不但有德,而且在男主人公眼里美不胜收,美丽可人。诗中用了“姝”、“娈”两个词语来表现静女之美。姝(姝,好貌也。——《字林》)意为美丽,美好,重在于容貌的娇好,重在于明眸,皓齿,重在于红润的肌肤,修长的娥眉。娈(娈,好也。——《广雅》;娈彼诸姬。——《诗?邶风?泉水》)为美色意,重在于风韵之美,重在于女性的婉约之美,由这两个字形象地概括了静女的美,不仅容颜娇美,还风姿绰约。虽然只有这两个字,但她我们可以发挥想象,用范冰冰容貌美周迅古典美将静女的美具体化:正青春妙龄,黑发娥眉,肌肤光泽,明眸皓齿。身材苗条而形体丰满,体态轻盈、舒徐优雅,如弱柳临风体态婀娜多姿。静女在男主人公心目中难道不是尽善尽美?
3 才女
静女有与众不同的内蕴之美。她送给男主人公的信物是红色有美丽斑纹的乐器——彤管。在她想来,爱情当有音乐相伴的,小小物件,可随身携带,她设想,男主人公想她时,可以于手间把玩,可以与用它表达如怨如慕的思念。红色的乐器,富含热烈的感情。美丽的斑纹,可以猜想静女在选择此信物时的美好愿望。在那男耕女织的年代,静女用自已的智慧,达到了让所爱之人热恋着她的目的。男主人公苦等不来,并没有报怨连天,虽然不停的徘徊,不停地抓头,但是,却拿着彤管浮想联翩。可见两人恋爱有多深,爱得很真实。如果静女在今天,一定是很会了解对方心理的聪明女孩。男孩的表现,是她制造的,也是她希望达到的效果。她就是想用自已的智慧来测试对方对自己的爱有多深。她的爱,是用音乐和戏剧来演绎的,静女太有才了。
4 阳光女
静女的可爱还在于其性格的活泼。诗中,“爱而不见”的爱当为“薆”,躲藏意。男主人的着急不是误会或者变故造成的,而是这位可爱的女孩制造的。爱情是甜蜜的,但用自己的聪明制造一点小小的痛苦,让这个痴情的男孩在空寂的城隅骚首踯蹰,在男孩着急之余忽地闪现出来,这样的惊喜当然要比没有县念,按部就班的约会效果好得多,让甜蜜的约会多出几分曲折的情节。这样的一个小小聪明之举,充分显示了女孩子约会的开心和性格的开朗。一个天真活泼的阳光女孩就这样真真实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诗经的爱情诗中,集 “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注)的德、色、才、情女性美于一身的静女,集中体外秀内慧的女性完美,难道不是是一个真正的美人,怎能不让诗中的男主人痴迷。
如此教学,让学生的想像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在审美上能得到陶冶。
5 结语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语文课上用新颖的形式来探究,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师于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静女范文2
作者 子沫
出版 江苏文艺出版
时间 2012年3月
定价 25.00元
对痴迷于在路上行走的人来说,拿到子沫的《在路上,放下他》的那一刻,内心就随着那一张张车票机票一段段文字温润起来。
我们常常会问,喜欢,需要理由吗?其实,一见钟情也好两情相悦也罢日久生情也行,都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是你觉得最美最好最快乐的时候。捧读子沫的书,就是这样的时刻。
随着子沫的一段段旅程看一场场爱情,故事中如植物般的女子有着干净的面容、清茶的性情、栀子的芬芳,还有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爱或别离,思念或淡忘,偶遇或一生相守,所有爱情,如雪花片片飘落,其实,她们各得其所。
世事荒芜常孤独。那些萍水相逢因缘际会,那些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那些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在子沫力求洁净节制的文字里,透出月色一般薄薄的叹息。
这,或许也是一种洁癖?
世界庸常,恒硬如石,而在这些貌似琐细平庸渺小的日常面目中,子沫行走中的爱情故事总能带领我们抵达一处温暖之地。
今天的我们,早已被俗世调教得无比的重口味,爱恨交织血流成河才能让我们稍稍侧目留心,而“这世上不管怎样感情泛滥成灾,总会有些古典男女,他们是那么懂得彼此,这已足够,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于是,就有了鼓浪屿,一个未发生的吻,就会觉得那未曾发生的东西反而会更完美;就有了有些感情相见不如怀念,有些感情是要止于感情的;就有了爱,顺其自然是最好,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不勉强不执著,一切都很端然。而上天对那些隐忍和克制的男女,对那些有所坚持的人,总有额外的嘉奖。
在行走间,爱情变得很慢很慢,时间很快;寂寞变得很长很长,而人生很短。这一切,都是子沫用慧眼慧心看到的人间欢喜。
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怀抱着这样英雄梦想的女人,对于爱或爱情或爱情故事有着本能的意属心属。用文字与记忆留下一个个古典的绅士男子,但,放下,常常是最大的功德圆满。虽然会疼痛不舍。
行走的女人不会老。她的心中有梦想有激情,懂得珍惜每一处有缘的风景,就像懂得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细节。而所有的行走,在子沫的文字里都像弗罗斯特说的那样:“从高兴开始,到智慧结尾。”
静女范文3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
“我”:男青年阿康 扮演者:马康益
“她”:静女丽丽 扮演者:奚丽
旁白:刑颖
道具:柳树,李旭琛、严凯; 月亮,冯海峰 天使:翟佳文
改编:王立凡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月儿初生
地点:城之角楼
(幕启。男主人缓缓走上台。)
旁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阿康和丽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 凉风有幸,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腕。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一声长叹)不见赴约人,泪湿春衫袖……(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儿当空
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
女:(从怀里摸出一棵红管草,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昨天我上山亲自采的,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管草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西沉
地点:郊外
旁白:阿康和丽丽在郊外散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阿康,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丽丽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康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静女范文4
【关键词】《诗经》;不同的女性形象
诗经,一部流淌了千年的河流,灵动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蜿蜒盘旋,传承滋衍。最美的却是诗经里的女子,她们永远是一曲绝唱,无法企及,更加无法超越。一蹙眉,忧愁顿生,日月黯然;一展颜,笑靥如花,倾国倾城。今天,就让我们更走近一步,去回味这些女子满蕴在心中的古典情怀。
《诗经》里的女子众多,最具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天真活泼的纯真女子
我们在中学期间学过《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可爱的女孩子,与男朋友约会,却偷偷地藏了起来。女孩顽皮与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份浓浓的情意静静蔓延。
相比《邶风·静女》中透出的那份淡淡的羞赧与青涩,《卫风·木瓜》里的女孩则更加活泼开放了。这首诗一开始就是动作性很强的一个“投”字,给人以突如其来之感。姑娘不是把木瓜、木桃、木李温情脉脉地或悄悄地送到她所心爱的人的手里,而是公开地、大胆地扔了过去。一个“投”字,表现出了姑娘的热情活泼、纯真泼辣,但又不失东方女子的古典与端庄。这位姑娘在爱情面前既大胆又含蓄。
二、自尊自爱的女子
《诗经》首篇《关睢》描写了一位男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窈窕淑女”的一往情深。在他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被追求者的美貌盛德和不轻许予。正由于此,才使得诗中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甚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她以自尊自爱赢得对方的爱慕与尊重。正因为女性的自尊自爱,集娇美与灵性于一身,才使谦谦君子魂牵梦萦,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
又如《诗经》中有不少的怨妇诗。这些遇人不淑的女子,她们奋起控诉负心人的恶行,捍卫自已的尊严。例如《氓》中的女子以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清醒在于她看透了负心男子的本质,认识到这样的婚姻是一个骗局;坚强在于她没有哭泣着四处求告,没有拉扯在丈夫的身后承受着他的残暴和对自己感情的再三玩弄,而是决绝地离开。转身,走一条新的路,何等的洒脱与理智。
三、机智美丽的女子
在《诗经》时代,政治的舞台只开放给男性,女性只属于家庭。但女性智慧的光芒并不因社会制度与世俗偏见的压抑而消亡。在平常而单调的日子里,即便是艰辛的持家工作,也能见出女性的聪明才智。
《女曰鸡鸣》写的是一个贫寒的猎户家庭。妻子提醒丈夫鸡叫了,天亮了。她的潜台词是要丈夫早点起来打猎,这样收获会更丰厚。但她并没有直接催促丈夫,而是温和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叫人这么早起来辛苦狞猎,多少有些不近情理,但不这样做就没法维生。妻子没有晓之以大义,而是动之以情,补充说等当你回来我就以好饭好菜犒劳你,与你弹奏琴瑟为乐,我愿与你一起过到老。这样一说,丈夫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将自己随身的佩玉给妻子带上,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妻子爱意的体会和感动。这个女子以自己的真情与机巧表现出对丈夫的尊重,对家庭的爱意,对平实生活的幸福感受,获得了丈夫的共鸣。她在宗法社会的婚姻生活中摆得正自己的位置,无疑是一个懂得生活真谛的好女人。
四、矢志不移的爱国女子
古代的女性,地位非常卑微,是没有参政权力的。《大雅·瞻印》中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明白指出有智能、善言辞的女性,都具有危险性。只有男子才能建国,女子参政只会亡国。古代的社会所给予妇女的,是一个狭小又苛刻的生活范围,她们能做的只有相夫教子。
正因为如此,《廊风·载驰》篇中参政救国的许穆夫人才遭遇到那么大的阻力,她的光辉形象才能流传千古,与日月争辉。许穆夫人虽为深闺成长之娇女,她却清楚知道天下的形势,并把国家的兴衰荣辱系于己身。当她听到卫亡的消息,立刻提出连齐抗狄的主张,得到齐桓公的帮助而复国于楚丘。许穆夫人认为男女为国分忧的权利是平等的,自己有权利也有能力为国家出一份力。最后她做到了,而且做的很漂亮,让所有的男子都汗颜。许穆夫人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自主意识和政治能力已然超越男性。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优秀女性形象也跨过千年的历史长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作用,后世诸多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创造了灿烂的文学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世界文明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静女范文5
关键词:诗经 女性 爱情 主动
《诗经》中描写女子对爱情大胆主动追求的诗很多,如《子衿》《褰裳》,甚至在男女交往中,出现了与后世大相径庭的图景,例如《桑中》《静女》等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女子主动追求爱情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男女比例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上记载,周人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扬州)其民二男五女;(荆州)其民一男二女;(豫州)其民二男三女;(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兖州)其民二男三女;(雍州)其民三男二女;(幽州)其民一男三女;(冀州)其民五男三女;(并州)其民二男三女”。
由以上资料可得知,九州里女多男少的州就有六州。看来当时女多男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么女性的主动就容易理解了。
二、地理的隔绝
《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记载,九州里各个州都有山、泽薮(即大泽)、江、川泽,如“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可以推想各个州间有许多地理事物的阻隔,人们联系一定不易。一般而言,女性的迁移能力不强,以致两流不易,女性的择偶范围则大大缩小,所以我们亦可从这方面解释女性在爱情上的主动。《诗经》中也有对因地理隔绝爱而不得的描写,如《秦风·蒹葭》。
三、女性的压力
1.年龄的压力
《召南·摽有梅》主要讲述一个妙曼待嫁的女子对爱情的渴望,抒发了“青春的美酒快要饮尽,我生命中的郎君怎么还没到来”的急切心情。
《毛诗正义·摽有梅》中孔颖达疏:“《礼记》云‘二十曰弱冠’,又曰‘冠,成人之道’……又《礼记》曰‘女子十五许嫁而笄’……谯周亦云:‘是故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至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则速,后是则晚矣……’……然则男自二十以至二十九,女自十五以至十九,皆为盛年……兴女年十六七,亦女年始衰……女年二十而无嫁端……则有勤望之忧。”
《周礼·地官司徒·媒氏》中有所记载“(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毛诗正义·摽有梅》孔颖达疏:“又诸经传所以皆云三十、二十,都不言正嫁娶之年,而皆为期尽也。”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知道男性最佳婚配年龄是20—30岁,女性最佳婚龄是15—20岁,而且女子16、17岁就开始衰老,如果到了20岁还没有结婚,就有嫁不出去的危险了。相比较而言,男子的适婚时间段有10年,而女子只有短短5年。生理年龄的压力使得女子不得不担忧自己的婚事,这又为女子的主动提供了一个因由。
2.官方压力
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两大指标是人口和土地。所以统治者对人口繁殖之事非常关心。周代还专门设置了媒氏一职。《周礼·地官司徒·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从以上材料可知,男女取名以后(即婴儿出生三月后)都要到媒氏处登记。一到适婚年龄,媒氏就会让未婚男女相会(特别是男三十、女二十还未婚的)。如果没有大事(如丧事、灾祸等)而没有结婚的,就要接受处罚。
越王勾践为了复国灭吴,首要的政策就是繁殖人口。《国语·越语上》:“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由两则材料看来,当时的婚姻与行政命令密不可分。无故不结婚的,要接受处罚。超龄不婚的,父母有罪。在官方压力、年龄压力下,女子在爱情中的主动就不足为奇了。
3.来自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卫风·氓》中有言:“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见当时女子在家中要受到父母、兄弟的管束,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仪礼·丧服》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也有家庭压力造成更为极端的悲剧。我们可以从民俗的角度获得印证。《文献通考 卷三·二八》记载,苗族还没有出嫁的女子得参加男女聚会,如果连续三年找不到伴侣,父母就会把她杀掉,或把她抛弃。[1]
《召南·野有死麕》第三章:“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幽会时,女子奉劝男子动作要轻,不要惹起狗吠,怕别人知道。女子也有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社会舆论压力。
由此可以推断,女子的婚嫁大事自然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嫁不出去或嫁得不好不仅对于女子是件大事,对于女子的家庭及家庭周边的小型社会也是件大事。这也是女子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
《郑风·子衿》写一位少女正焦急地等待所喜爱的少年,“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表现得相当大胆、主动,而男子就表现得相对冷淡。
《毛诗正义》:“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据《大戴礼记·保傅》《礼记·曲礼上》《礼记·内则》和《尚书大传》,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是8岁。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是10岁或13岁。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学年龄是15岁。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诗经》里的“国风”主要辑录各地民歌,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少年的年龄大约在15—20岁。女子则与之年龄相仿。
《青年学生健康教育》中提及:“女子性发育与性完全成熟的年龄,一般要比男子早2年左右。男性生殖器大多于13-14岁开始发育,我国女子初潮年龄大多在12—15岁之间。女子性完全成熟年龄平均为18—20岁,男子为20—23岁。”
由此可见女子性发育与性成熟要比男子早一些。此时女子已接近性成熟,男子离性成熟还有一段稍长的距离,所以女子对爱情有强烈的渴望时,与之年龄相仿的男子对爱情正处于懵懂状态,便显得女性较为主动。
五、女性的性心理
奥地利犹太裔哲学家奥托·魏宁格在《性与性格》中认为,两性的性冲动的总量并没有什么差别。女人的遍布女人的全身,而男人则是部分身体存在。男性的欲望是周期性的,而女性的欲望是持续性的。
这样我们便可得知女性与男性具有同样强烈的,从生理上,女人的比男人更持久。当时的礼教并不像后世封建礼教如此严格,所以女性原始的本能、性心理得以较为自由地表现。女性的是持续的,而男性是周期性的。女性的表现在行为上,其对爱情的主动就可以理解了。
六、社会遗存
在《鄘风·桑中》中,女性竟主动到这种地步,主动邀请男子约会,约会结束了,还亲自送男子到淇水。《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女子居然给男子送花。这颇让后世人费解。《诗经》中还有很多这类例子,如《郑风·丰》《卫风·木瓜》《陈风·东门之枌》等。这种现象可能与某种社会风俗的遗存有关。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盐神主动对廪君表达爱意,并自愿奉献出自己的江山,却遭到廪君的拒绝。于是她化而为虫,缠着廪君不放。结果廪君趁机把她杀了。[2]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中载,南太平洋的土著人有“邀萨”的习俗。女子们从事集体劳动时,如果她们发现除本村以外的任何村庄的陌生男人出现在她们的视野之内时,她们就飞快地脱去她们的纤维草裙,将他的遮羞叶撤下撕碎,对他施予性暴力。
《原始的》有一句结论很正确:“像大部分神话和传说一样,其中男人处于被动地位,女人却是主动进攻者。”神话和风俗遗存其实侧面反映了人类“童年”的一些状况。《诗经》中女性对爱情的主动可能与母系氏族社会遗风有关。
《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谈到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肩负的采集、农业和手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生产管理、分配等方面,都由女性主持。而男子长期从事渔猎活动,由于攫取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动物的善于游动,男子为了寻找和追捕动物必须四处奔走,在整个原始生活中不起决定的作用。所以当时的女性比男性更为强大。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提及周代婚恋习俗:“在婚姻已经非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立的周代,两性间自由接触已开始受到很大限制,但由于原始社会的遗风绵绵不绝,这种自由接触还是普遍被看作天然的、合乎情理的……在这样较为宽松的大背景下,男女青年婚嫁之前自由接触往来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女子在爱情上的表现可能就是社会风俗的遗存。
因此笔者把诗经中女子对爱情主动的原因总结为:男女比例、地理的隔绝、女性的压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女性的性心理、社会遗存等。
注释:
[1]《文献通考 卷三·二八》记载:“(苗族)其无配者,俟来岁再会(男女会)。女二年无所向,父母欲杀之,以其为人所弃云。”
[2]《后汉书·南蛮传》载:“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礼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桐生译.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钟山,廖碧珠.青年学生健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仪礼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奥地利]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1]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顾鉴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静女范文6
高中,新的班级,新的开始,我就此开始了高中生活的探索之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是《诗经》中著名的《静女》,著名的爱情诗。但此时进行的不是朗诵,而是一段话剧的旁白。那静女羞答答地躲在“城隅”上,那郎在焦急地等待着,时而翘首,时而顿足。这是诗中的一个场面,它被搬上我们面前时,性别有了些变动了。美丽的“静女”是一名高大的男生,男串女角,颇有些古代时男演花旦的味道。只见那“静女”半侧着身子,略偏着头,有些羞涩的样子。眼睛一会儿瞧瞧意中人,一会儿又看看自己的脚下,欲语还休,迫于矜持不好上前和意中人说话。这番惟妙惟肖的表演将全班都逗笑了。笑声持续在加强,扩散于班级的每一个角落,好像连坚硬的墙都忍不住要笑了。整个班奖项有一团热情的火红在传递。我感受到了真切的快乐和同学们那发自内心的真诚。我更佩服于那些敢于去反串的同学,我在他们的身上学到了为了大家的了快乐而奉献的品质,他们为了大家的欢乐而不惜自毁形象,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去肯定么?暂且不论演的怎么样,那粘上去的勇气也值得嘉奖。我轻轻地扭转三棱镜,一道鲜艳红色折射出来,那是大家的欢笑,是勇气的颜色。
高中新的学习模式还未习惯,又加上月考的临近,让人有些焦躁不安。上每一节课好像都有不懂的地方,但是面对每一科都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时,老师们并没有责怪我们,反而给予安慰。高一的第一次作文让我记忆深刻。有很多人都只是拿到40多分,距离优秀作文还差一大截。我们心里恐慌,焦虑不已,而语文老师则安慰我们:“现在是第一次作文,高中与初中的确是两个阶段,但是不要灰心,。世界上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我们看着老师那信任的目光,我们好像全身被注入了一股力量,一股暖流自信地流出,最终收于心底,聚成一堵坚固的墙。谢谢您,老师!您于我们是那深蓝的大海,包容我们,并在我们失落时给予我们安慰,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导。
“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雨再大的浪,也会有默契的目光。”你也许不相信,这是全班仅听了一遍就唱出来的。我也很惊讶,也很感动,我原本以为一个新的班级的融合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在这一刻,当我看着每个同学那坚定的目光,因为幸福而有点发光的脸时,我发现自己错了。其实我们早已将自己当做这个家庭的一员,早已将自己的心团结到了一起。就像两块本不相干的铜块和铅块,放在一起久了,你会发现铅中有铜,铜中有铅。这种演变是因为分子的不断运动,是不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再配上那首积昂的歌,我觉得我们的青春就像那艳丽的明黄,要奔向未来,远方有梦在等着我们去追寻。我们不只是一个人,是一个集体。一抹黄再鲜艳也不会比一团金黄要耀眼。所以我们都在用自己的青春,努力为班级留下一笔艳黄,让班级能拥有别样耀眼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