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雨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雨夜范文1

从城北的梅花岭畔史公祠西行,沿河不远即是冶春园。

城北自清代以来,一向是扬州最佳胜之地,据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肪录》记载,自天宁寺至虹桥一带,茶肆甚多,最著名的有“且停车”、“七贤居”等。清明前后,游人如织,正所谓“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住兰桡”一带。

冶春茶社是临水而筑的草庐水榭,三面环水,倚窗凭栏,水光树色尽收眼底。窗外的河不宽,但可直通到瘦西湖的虹桥,偶尔有小船驶过,划破水面的平静。河的两侧树木葱茏,冶春草庐掩映其中。冶春与闹市近在咫尺,一水之隔,两个世界,真可以说是闹中取静了。

说是杏花春雨,未免早了一些,冶春最好的季节,当在仲春之后绿肥红瘦时。这时江南的新茶刚刚摘下运到,于是冶春门口会立上一块“新茶已到”的牌子,言简意赅,胜于多少广告文字。冶春的茶是好的,在我的印象中,品种并不多,档次亦无高下之分,一律是用带盖的瓷杯沏的,不同于时下一些以“茶文化”为号召的茶艺馆、茶楼,意在茶道、美器上作文章,冶春倒是更为贴近生活些。清茶沏开后,茶叶约占了杯子的三分之二,两三口后即要续水,一只藤皮暖壶是随茶一起送来的,不论喝多少,坐多久,水是管够的。茶叶确是刚刚采撷下的,碧绿生青,一两口后,齿颊清香,心旷神怡。

四到扬州,除了1966年是在隆冬之外,另外三次都是在水木清华的春天。这三次都到冶春喝茶,大概在那里消磨过五六个下午,几乎每次都赶上春雨霏霏。透过敞开的轩窗,眼前一片湿润的绿,有时是时下时停的雨,有时是似雨似雾的烟。冶春比富春要清静得多,无论什么时间,大多是三分之一的桌子有人占据,且老者居多,或边品茗边阅读书报,或对弈手谈,绝无喧闹之感。四周树木间的鸟语雀鸣不绝于耳,闭目聆听,淅沥的雨声和小船划过的桨声也清晰可辨。

花雨夜范文2

雨泪大作,风诉情伤。

面对夜色,内心悲凉。

哥哥啊,

你为什么要离开我,远到他乡。

回来路长,我好想好想。

无奈啊,

为了明天更辉煌,

受点孤单无何妨。

长,

快乐成长;

笑,

活出模样。

把我献给你吧,

你还吊儿郎当。

好笑吧,

泪出漾;

心内酸,

话儿上。

两地相隔,

你我想。

看见床,

眼望窗,

一丝愁意随夜张。

人难眠,

夜未央,

十分无奈,

万点红妆,

也无人欣赏。

在这孤独的雨夜里,

真的好想。

亲爱的好吧,

花雨夜范文3

关键词: 文化素质 专业教育 全面发展 优化融通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根本。高校要把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如何提升素质教育,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强化全球视角,实现文化素质与专业教育的融通。

一、文化素质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指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以“修身”为起点,《论语・为政》篇也记载了孔子“君子不器”的观点,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无所不施,周济天下,君子应当以修道为先,而不应该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孔子所谓“道”,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人文素质。孔子的话在今天的意思,就是文化素质教育比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文化素质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造人和技能造人,更要成就精神造人和心灵造人。大学要培养学生研究事务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培养富有创新力的人。现代教育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新世纪培养一流人才,必须树立现代大学的理念,在大学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培养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文化结构和层次,即大学生应该具有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是文化修养和品位,其核心是“为人之道”。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与格调。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主体的意识和个人情感,对于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构成这种意识与情感的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还包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二、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专业课教学是文化渗透的重要来源,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与不断完善,纯粹的文化素质教育时间愈来愈短,要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发挥专业课与公共课的载体和渗透作用,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各科文化知识、专业知识都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使命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在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着两种不容忽视的倾向:一是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矛盾的观点;二是将文化素质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做法。

第一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现在学生负担普遍较重,专业学习尚且安排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文化素质教育。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片面的。诚然,专业教育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但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人,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实践证明:狭窄的专业视野,不仅有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链条”[2]。

第二种观点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这种做法同样是不全面的。首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虽然往往要以加强他们的人文知识教育为基础,但二者之间绝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其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累加。在知识更新迅猛,学生负担普遍过重的今天,那种仅靠增设若干社科类课程或讲座,而不是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育人环境上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充其量也就是扩大学生的一点知识面而已,而不可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最后,有些方式的文化素质教育,如“人文知识讲座”等也不应成为人文知识的简单拼凑,而应立足于学生所修专业,根据学科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使文化素质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进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大力提倡“放弃简单拼凑,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全面提升素质”的原则。

三、优化专业结构,全员参与,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淡化传统学科观念,促进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优化融通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打破同门类学科之间的界限,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

高校的学科和专业是通过专业课程的不同设置来体现的。不管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科学类的专业,都不能局限于原有的专业课程,一定要拆掉“围墙”,打破同门类学科之间的限制,尽可能优化相应学科、专业之间的内涵。在进行高校课程设置改革中,要充分体现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学生获取复合型知识,成就复合型人才。当然,仅仅通过某一门或某几门人文类的教学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是不切实际的,而必须通过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或课程体系来实现。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与社会趋向,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并据此建立严格的课程准入体制,精简或压缩课程体系,保证主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同时使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3]。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注意专业教育与全员育人的结合。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类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情。杨叔子院士说过,专业素质教育是教人求是求真;文化素质教育是教人求善求美,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贯穿在每一个学科的专业教育中[4]。高校的教师乃至管理人员,都有育人的职责。除了进行制度改革、管理服务外,全校上下还应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意识,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其文化修养。在课堂教学、日常工作、平时交流中使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把“有声”教育和“无声”教育结合起来。倡导少灌输、少强制、少说教,注重多启发、多疏通、多诱导。力戒将“灌输”直接变成具体的教学方法,力戒将文化素质教育演变为另一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努力实现文化素质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创新化、新型化,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加强素质教育的渗透作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主动掌握知识。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两条主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自主选修和学术讲座制度”:学生可以自主制定学业计划、选择修读时间和方式,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开展专题研究;把学术讲座纳入正式课程体系,计入学业总学分。设立“创新学分”,对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开展课外科学研究、参加校园文体竞赛活动等,给予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一定学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4.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注意校园文化与养成教育的结合。[5]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作为一个文化组织,通过校园师生的参与,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组织,运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形成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倡导一定的文化观念,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营造特有的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也是大学生养成文化意识、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文化素质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味的形成具有极大的熏陶感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不应是面面俱到、“肤浅”的活动,避免学生在活动过后只来得及了解活动的形式或只感受到活动的“热闹”,却来不及思考、吸收,得不到后续的补充和提高,否则不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高校可以邀请各类大师举办“文化素质讲坛”、提倡经典教育,引导大学生接触并深思中西方伟大经典著作的深邃智慧[6]等。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得到持续、生动、深刻、覆盖面广的文化熏陶,享受到一份丰富的“文化大餐”。

四、结语

文化素质教育融于专业教育的优化通融,是21世纪高校发展和素质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高校应该制定和规划出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果.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5):148-150.

[2]张维贵.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渝州大学学报,2002,(6):111-115.

[3]孙晓峰.论高校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60-62.

[4]陈曙雯.浅议理工科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7,(01).

花雨夜范文4

一株

随风摇曳的野花

嘲笑田埂上一棵光秃秃的树

看我叶片肥厚

花瓣光鲜

而你---

一无所有

-- -- --

树没有吹响口哨

只把目光投向冬日

-- -- --

在那风雪交加之中

几簇红梅傲然怒放

用力托起它们的

正是田埂上那棵纤薄的树

-- -- --

花雨夜范文5

英文名称:Fishery Modernization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580

国内刊号:31-1737/S

邮发代号:4-23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花雨夜范文6

正常的人有两条腿,正常的企业也有两条腿:一条腿是企业的硬实力,如产品、服务、价格、渠道、营销等;另一条腿是软实力,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对外传播、形象等。

软实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对外影响社会对企业的认同。企业要做大做强做长远,必须两条腿同样发达。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对企业意义重大,它对内影响着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对外影响着社会对企业的认同。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但凡有点年岁的企业,好像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套企业文化,谷歌有,星巴克有,大娘水饺也有。有些企业看起来富有文采,比如“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也有的企业采取“团结”、“奋斗”、“坚持”、“热爱”之类的传统用词。虽然这种表达的口气太宏大,太叙事,不过这些提法本身的指向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企业在成长期需要这样的价值观,它们会成为职工的使命、愿景、宗旨和精神,即便他们做不到,也不能否定他们会因此有这样的方向感。

但是,一个企业如何才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上天后如何落地,是一个相当难的课题。我们常常见到的是这样几种企业文化:一种是在老板嘴里张口就来的“口头文化”。这种最不靠谱,往往会出现每换一个老总,整个文化便要从头清洗一次的情况。这次是“严肃紧张”,下回就“团结活泼”了。所以某些企业的文化,根本上就是老板的单边文化。另一种是被总结过后写于纸上或贴在墙上的“书面文化”。这种稍微好点,不过基本没什么效果,反而导致一些企业的文化发展仪式化,贴个标语,出个画册,表面上华丽好看,实际上是空洞有害的东西,暗中明里甚至激起员工的反感。还有一种是员工们在嘴上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具体的行为里却根本看不到的“任务文化”。

这些重“文”轻“化”的做法,是对企业文化的严重误读。其实,企业文化里的“文”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化”之前必须有“文”,但是光有“文”却没有“化”,等于没有、甚至玷污了一个企业的文化。

那么企业文化如何“化”?必须靠潜移默化,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春风般“著物物不知”,如此,才能“化”。这种“化”,是让企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并形成全体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共同的心理默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这个企业“有文化”了。

化的三要素

基于上述逻辑,企业文化要“化”,具体需要三样东西。

第一是时间。一个企业的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世界上有很多企业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变革,它们积累了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壮大发展的“道”。这些企业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

在国内,有很多企业家目光短浅,在软实力建设上总是要求“投下去的钱当年要见效”。当然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色,这何消多说。但是不能让利润作为企业的唯一指向。不难想象这样的企业即使短期内能获得高收益,但也难以坚持长久。

为什么中西心态不一样?说白了,这是因为咱太穷,或者是咱穷怕了。不管是大学老师,还是公司老板,基本的心态是钱还没赚够嘛!搁西方,人家的心气儿,是几代人衣食无忧沉淀下来的,人家工作半年、休假半年,你有这条件吗?当然我们现在日子好过一点了,但是世界上有两种贫困,一种是真正的贫困,一种是心态的贫困。在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没有渡过这个“心理贫困期”,还在贫困的心理惯性中。

这就告诉我们,品牌的打造、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通过让客户满意、让员工满意、让股东满意、让政府满意、让社会满意,去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如此,才能通过长期的经营来逐步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第二需要氛围。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大家的心理默契,也是一种共同愿景。这些东西应该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规定”的。合力冲抵,渐成气候,然后新人进来,受其影响,为其同化,久而久之,整个企业在价值观上具备了相似的倾向——这便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好比在中华大地上,无论什么样的外来文化,最终都可能被汉文化这个“大酱缸”同化一般。

企业文化就两个字:“和”与“灵”,不过奥妙无穷。

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发端通常都是在老板,但是最终要形成于员工。企业要培养好自己的文化氛围,在氛围中,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应对处理,平时大家也都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操守,知道怎样才符合企业的文化要求。

上一篇存款保险制度

下一篇铅笔盒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