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模式教学 服务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而且还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和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能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特别是“三种模式”的灵活运用,能为自己的教学减负,也能为学生的学习激趣,但是,教师没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灵活运用信息资源,服务教学,提升质量的。因此首先要解决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问题,才能灵活运用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服务于教育教学。
一、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是用好“模式教学法”的关键
信息化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这新技术背景下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曾经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常常使教育教学活动呈现出一种单调的乏味和无奈。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张嘴巴一支粉笔”,学生的接受也大多限于对教师语言的听觉感知和对板书的视觉感受,其思维也是极其抽象的。很多时候教学用具也仅限于有限的图片和司空见惯的一些实物,并且毫无新鲜感、趣味性和刺激性可言。自从这些年来,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广泛分布,不仅仅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还带来了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情况大大好转。
要用好这些资源,我们的教师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看,教师面临的是对课程与教学新的理解和新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即教育信息技术素养,利用技术处理课程知识和资源,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利用技术开展专业创新实践,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上看,教师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总体上是缺乏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这一些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显现不够,应继续加大以校为本的培训力度,真正解决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问题,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才是用好“三种模式”的关键。
二、用活“模式教学法”,服务教学
1、模式一的灵活运用
新时代,新教育,需要我们努力为学生学习服务。2009年,我到我镇最偏远的一所村小学督导学校情况,学校共有二个年级30多个学生,3个老师,学校用的是远程“模式一”,因为是山路,我到学校时都是第二节课了,听到五年级的教室活跃而有序,走近一看,是语文教师正在利用DVD光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我在教室后面一直听到下课,看学生怎么在电视老师的提示、指示、引领、要求下,和电视里的学生一起读书、思考、想象、回答、写字、说唱、做练习,也看课堂上这个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视教学来互动,让我感到这个老师将电视教学与课堂衔接把握得很好,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与体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基本上都得到了的落实,难怪教室活跃而有序。
下课后,我与学校的老师交流一模式运用情况,他们说,光碟中的教学内容很好,有很多新思想、新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形式多样,通过学习、思考、理解、体会、运用,让老师们进一步的学习了课标、钻研了教材,知道了一些好的方法来设计教学,农村学校的教师人手少,外出听课不容易,减少了我们外出学习的时间和费用,而且从他们的教学行为中,学到了一些新理念在实践层面的操作,学生能从DVD光碟中知道学习的一些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去年我留意了一下他们的教学业绩,09年的那个五年级,去年毕业时居然是全镇学业水平第一,另一个班也名列前矛。
后来,我到我镇另几所村小学也与利用模式一的教师进行交流,他们说,从光碟中典型的课例中学得教法,借鉴思路,自行设计备课,让教学过程更加落实,教学环节更加完善,提高很多老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水准。最主要的方法是要用培训用学的“看懂光碟——理解设计意图,记忆光碟——熟悉教学环节,运用光碟——实施教学过程”。看来,模式一真正促进了教师与新课程的一同成长。
2、模式二的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模式二是一种可以上窜下跳的模式,它可以为模式一提供源源不断的最新资源,也可以与模式三结合,模式二更适宜于讲解词语、分析文章中心、段落大意方式。因为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一直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当一个问题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而身边又无物借以言表,是一件心焦的事。现在,一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会有无数个人来帮助你——这中间不仅有一线教师,更有教授和专家;如果对自己的解决方式不满意,会有无数个方案供你选择;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教学辅助物,网络会帮你找到——逼真的图片,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准确地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手段,提供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无限保障,从而使课堂教学的重点更加的突出,而教学难点已不再是“难点”了。我在2006年分管水土镇教管中心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又作为市级远程教育骨干培训班结业者,曾经与区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一起指导水土镇二位教师代表北碚区参加重庆市远程教育赛课和说课均获一等奖,模式二在她们的课堂上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和充分的展现。以辛娟老师的《蓝色的树叶说课稿》为例:
教学过程采取四步完成:创设情景,质疑导入——学习课文,指导朗读——适度拓展,情感渗透——指导写字,积累词汇
(一)创设情景,质疑导入。
在开课时和学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看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并逐一播放各种颜色的树叶图片介绍“瞧,这是绿树叶,红树叶、金黄色的树叶等。而课题是蓝色的树叶,这是为什么呢?”采取这样的形式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一是,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二读,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三读,了解课文大意,想想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出现的?边读边用笔划划圈圈,数一数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在学生初读基础上,随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情况。这样处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进入:朗读课文,学习词句。重点抓住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进行训练。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学生情况,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读懂第1组对话。
(出示第一组对话)让学生观察图画,借助图画了解李丽,林园园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当时的情景,相机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小声”“吞吞吐吐”;指导学生学习问句,读出问句语气,用问句说话。(相机出示灯片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吗?)在此基础上分角色朗读。2、3、4次对话,运用第一次对话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自主练习对话,随文学习词句,分角色朗读课文。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适度拓展,情感渗透
阅读教学应让孩子乐于与人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和想法。此时,孩子们已对文中的两个小朋友有了自己的想法,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假如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你有什么话对林园园说吗?”“你觉得林园园以后会怎么做?”在孩子们畅所欲言以后,及时鼓励真是一群能说会道的孩子。学好语文不光要会说还要会写呢?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培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是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给教学老师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困惑。
1 创设教学情景,让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利用外部的事物给孩子以刺激,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兴趣或困惑,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能引起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强调数学教学应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根主线逐步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来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认识》时,课前将已经准备好的装有10~100粒不等黄豆的纸袋放在每个同学的桌上,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告}斥他们这节课要进行数黄豆比赛,看谁把袋子里的黄豆在桌子上摆好后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桌子上有多少粒黄豆。学生听了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在我的一声“开始”后很快就讨论和行动起来,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当我在学生中间巡视的时候看到有的学生以“十”为单位摆豆时,就马上告诉同学们老师知道这堆豆子有几粒,学生很惊讶,课堂一下就安静下来等待老师的答案,眼神里充满好奇。此时的学生很是不解,为什么老师能不要一粒一粒的数就能知道是多少粒呢?该怎么摆才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黄豆粒数呢?这时我适时引出数量较多时以“十”为单位的摆法。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了教学情境中,整个过程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2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提出新颖合理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不拘泥于书中借十法,通过让学生摆树叶,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多种方法。我认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出发点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让孩子学会自己读课本,培养学习独立性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新内容前我会给学生指出学习的要点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要点和问题去阅读课本,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如在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了下面两道题:①一条马路全长3000米,修完了3/5,修完了多少米?②一条马路修完了3/5.修完的马路长度是1800米,这条马路长多少米?我先让学生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例3:J条马路全长3000米,修完了60%,修完了多少米?例4:一条马路修完了整条马路的60%,修完路的长度是1800米,这条马路全长多长?因为例3和例4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60%)转化成分数(3/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4 适时准确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把握课堂教学时机适时提问,根据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另外,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还应具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及时引导处理,灵活恰当的追问,可以联系相关教学知识,以达到复习或预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5 运用多媒体解决学生思维困惑,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课堂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3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师生关系
新基础教育课程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挑战,它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传播知识的工具,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应更加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要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既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既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努力创设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合作的、开放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师生氛围。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与知心姐姐谈心”栏目,让学生及时把对课本的理解反馈给我,从中获得师生情感的共鸣。在课堂小结中,设立“打电话”小结,教师充当学生的亲人,倾听学生汇报,并予以充分肯定。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总之,我认为,教师能否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将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
二、倡导合作,变革教学方式
面对新的教材,再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今天的教学就是要解放学生,尊重学生,重情趣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找回学生的童真童趣,从而唤起学生生命的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为了保证小组学习的最优效果,我认为必须保证个体自学的效果,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小组学习我们都能喊得响,但究竟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教学效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有效的小组学习,应遵循“宁少勿滥,宁短勿长”的方针,可有可无的不要安排,不要求形式上的热闹,小组讨论时间可充分一些,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但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以下情况需要探究合作:
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
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
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激发学生思维,当学生进入小动物在雪地中玩耍的情境中,而青蛙却没参加,这个问题大家都需要解决,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合作时,要明确小组分工,每组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关于叶子上的虫子,邻居要治,而种葫芦人却不治,此时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后展开争辩,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深刻了解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三、培养能力,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遵循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新知、体验新知,开启学生思维闸门,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想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运用新知。如发动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商标,巩固交流识字。课堂、课后都是学生的实验田,让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感知与运用新知。如学完《蓝色的树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今后自己应怎样做?
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在设计《曹冲称象》一课时,让学生讨论,除了曹冲想到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在设计《司马光》一课时,让学生讨论,除了用砸缸的办法,你还有什么高招?另外,有些课文还可通过续编故事结尾来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如《坐井观天》,青蛙跳出井口,会说些什么?
四、故事导入法,探索教改新路
在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中,我尝试多种课堂导入法,因为我坚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新颖的、极具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在实践探索中,我认为故事导入法是最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大多数课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向学生展示一个道理,从故事中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回答喜欢,此时我把所要讲的课文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编成动听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学生都能认真听,并已被我带入到了故事情境中。此时我追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能说些很好的观点、感受等。由学生的话题导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使学生能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学生迫切需要交流研讨,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要求。同时,教师经常讲故事,学生能从中获取许多优美的语句,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向师性,他们看到自己老师爱讲故事,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养成把课文编故事讲给别人听的习惯。我在学完一课后留作业:把这篇课文讲给别人听。课下,我惊奇地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把课文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讲给幼儿班小朋友听。我认为故事导入法能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五、生字教学兴趣化,让想象飞起来
课改与以前教材在识字上最大的区别就是识字量加大。如果我们用原来教学方式教学生记忆生字,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记忆效果不理想。面对新的教材,为了使学生能轻松完成识字任务,在识字教学过程我尝试了多种教法,其中把生字兴趣化,效果最佳。如“奇”,我问学生:大哥压着可小弟,你们觉得奇怪吗?让学生根据字形、字义、偏旁去识记,根据字的特点编成顺口溜、谜语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记住这个字。如学“盼”字,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记这个字的小窍门。学生讨论思考后,一位学生回答:“老师,我把这个字编成个故事记。从前,有位老奶奶有六个儿子,全部去当兵了,去了很多年不见回来,老奶奶就站在村口,戴着一只手表,每过1分钟用眼睛看看远方,盼望着自己的儿子早日回来。”学生们听得入了迷,我也觉得这位学生说得有创意。鼓励该生并教育其他学生也应让自己的想象飞起来。在几年来的语文课中,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认字,各组汇报时,他们的认字窃门真令我吃惊。如学生记忆“牵”编顺口溜“一头大秃牛”,宁:“宝屋里藏着丁老头”,绳:“丝丝一口把电缠”……这些“字谜”,看起来似乎逻辑性不强,但这却是孩子们想象的精华,在他们大脑中,把这个字进行了多方位加工,再组织成通顺的语句,这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生字教学兴趣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记忆生字效果比较好。
六、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尝试差异性教学
日本心理学家铃木健二说:“不管什么样的人,命运之神都赋予了他一种他人所没有的优秀才能,这种才能有人靠学习来发挥,有人靠聪明来发挥,有人靠英勇来发挥,有人靠温柔来发挥。毫无才能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学生智力特点无论是来自天赋的,还是后天环境教育给予的,既然形成了特点就有他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设法顺应这种特点,因材施教,而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是差异性教育。
几年来实践中,为注重差异性教育,我尝试让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交流方式设计如下:
(1)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读课文。
(2)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黄山奇石画出来。
(3)愿做导游的同学,请给我们介绍黄山奇石的样子。
(4)愿为老师的同学,请把你学会的知识讲给我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