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开场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presentation开场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presentation开场白

presentation开场白范文1

一、精心设计的暖身活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40分钟的英语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花3分钟,便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37分钟中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有一个“Warm-up”的环节,中文便是“暖身”。暖身活动,使学生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教学。

【案例1】T: 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Ss::Good morning,Miss Fei.

T: 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meet you, too.

T: What day is it today? (请一些学生回答)

S1: It’s Monday.

T:: Yes, and what’s the date today, who knows?

S2: March.15th.

T:: Good. What’s the weather like ?

S3::It’s a sunny day.

T: Great!Today is Monday. It’s March 15th, and today is a sunny day. Now , it’s your turn. Who wants to be a weather reporter?

以询问天气、星期作为热身活动,是比较普通的开场白,但是能否使普通的开场变得特殊呢?从案例看,Free talk只是很简单的谈话,没有精心安排与设计。但在最后“Who wants to be a reporter ?”,流露出一开始问天气与日期的用意,是让学生参与做一名“天气预报员”,学生的表演欲望强,看到自己熟悉的同学在讲台上表演,自己也会蠢蠢欲动。

二、活动丰富的教学过程

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阶段,如果在课堂上,时刻被束缚,学生原有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将会全部被扼杀。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英语活动的“presentation”环节,就是以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来呈现新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掌握新内容,同时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

T:Here is a clothe shop, and I’m the shopkeeper.

Can I help you? (教师事先摆放许多衣物)

Ss:I’d like a coat.

T:OK! This coat is very nice. Try this coat on.

(教师边说边帮学生试穿外套,学生便会了解try on 的意思)

T:Let’s say together : Try on, try on , try the coat on.

Ss:Try on, try on , try the coat on. (边拍手打节奏边说)

此时,学生已经试穿好,但是学生发现好笑的事情,同学穿着的外套大好多,很滑稽。

T:Oh, it’s too big. Big, big, it’s too big.

学生边说chant,边打节奏。

T:Try on , try on.Try this one on. (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件适合该学生穿的衣服,帮助他试穿)

学生继续打节奏,说chant。

设置商店买衣服的情境,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引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融入到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点。同学穿了不合身的衣服,小学生幼稚天真的性格,会引起哄堂大笑,把握这个大家都聚精会神的点,呈现chant,鼓励学生打节奏,在互动的环节中,情绪高涨。

三、奖惩得当的评价系统

教育的有效性,除了有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还要有一个良好恰当的评价系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许多种方法。

1.能够在老师规定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的同学,教师就会在他的书上敲一个“你真棒”的图章。这种富有趣味性的图章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产生荣誉感。同时,如果不能完成任务的,变会得到一个哭脸。满20个“你真棒”的同学,便可以得到我给予的免抄写的卡片或者免做部分练习的卡片。对于学生来说,能免做部分作业,诱惑是非常大的,因此,积极性就提高了。满10个哭脸的同学,会得到一张“加倍卡”,作业加倍。为了避免“加倍卡”学生会更努力地完成任务。

presentation开场白范文2

【关键词】比赛培训安排 强化听说能力 选手主观能动性

“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由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联合举办。大赛坚持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主导方向,以“我学、我说、我成功(I Learn,I Speak,I Succeed)”为竞赛口号,重点强调选手用英语解决职场实际业务问题的综合能力,展现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勤奋、阳光、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大赛分初赛(由各有关院(校)组织)、复赛(由有关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高教主管部门组织)和决赛(由课委会、考委会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织)。我市作为复赛分赛区也积极加入到“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队列中。为响应我市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进一步展现和提高我校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校英语指导老师带领我校参赛选手参加了第九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英语口语)高职高专组(重庆赛区选拔赛)。

一、竞赛组织与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重庆科技学院承办。共有来自重庆地区的31所高职高专院校的38名选手参加。这38名选手由各高校通过本校的初赛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各选派1人参赛。参赛选手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小组进行比赛,并决出12名选手进入决赛。进入决赛的选手再次角逐,产生最终的一、二、三等奖。根据重庆市比赛奖励相关规定,分一等奖(占参赛人数的5%),二等奖(占参赛人数的10%),三等奖(占参赛人数的25%)。我校参赛选手所在的非英语专业组共有参赛选手31人,其中设有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8名。由此可见,竞赛奖项的争夺是比较激烈的。

二、竞赛方式与内容

本次比赛由两个环节组成:现场描述环节和情景交流环节。现场描述环节中要求参赛者抽取一幅表现某一情景的图画、图表、广告等,根据给出的说明(如进出口额、市场变化、人口变动、生产状况、生产指标、情景介绍等)进行口头陈述,准备时间为15分钟,陈述时间为3分钟。情景交流环节时由一位主试官根据参赛者抽取的图片内容与参赛者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谈,交流时间为3分钟。

三、竞赛培训安排

由于有了上次比赛的一些培训经验,本次比赛相对要从容一些。但是本次比赛从通知报名到选手的最终确定到最后的比赛日期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备战培训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在这样紧迫的时间里对英语基础并不是很突出又没有缺乏比赛经验的选手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如何在短时间内尽量的提升选手的参赛能力成了重中之重。根据比赛环节要求,指导老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评估参赛选手英语口语水平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培训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总体上,首先让该选手熟悉了解比赛赛制和竞赛环节;然后以往届比赛样题为依托,分别对现场描述和情景交流两个环节的图片进行练习和讲解。

1.预热阶段。本阶段是从老师和选手初次见面时开始。首先让选手了解熟悉比赛时间、赛制以及比赛环节。详细剖析比赛样题的内容及要求、解答疑问。要求选手每天都安排时间阅读英文报刊杂志(21st Century, China Daily等),选取其中表现某一情景的图画、图表、广告等,内容包括进出口额、市场变化、人口变动、生产状况、生产指标、景点介绍等;情景描述的文字材料。并选取典型句型大声朗读背诵。并熟练掌握现场描述的基本句型和描述技巧。

2.现场描述环节。“职场描述”(Presentation)题型以图表为主,题材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人口等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指导老师会让选手熟悉图表的归类,通常有饼状图、柱状图和线形图等。图表主要说明一个事实或者现象,通过对图表中所反映的具体数据的说明、分析、比较,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事实或变化情况等加以说明,并提出结论或看法。通常分以下几步作答:第一,通过图表已给信息和图表分析确定其主题思想。通常用固定的套用句式表达,如:“As the bar chart shows,the number of people move from rural area to urban area increased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years of 1920 to 1960”。第二,通过比较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找出图表中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围绕主题对其进行分类描述,而不是逐一对数字进行描述。第三,描述时要注意表达的多样性和逻辑性。多样性是指同一个句子要变换不同的句型,人作主语或物作主语,而且表达同一个中文意思要选取多样的词汇和短语。如表示上升就可以有“increase/rise/ascend/surge/go up/climb/mount/level up”等的表达方式,这样既不让听者觉得乏味,又能展现选手的英语功底。逻辑性是指描述要有条理,参赛者要利用“first,second,last but not the least”等词语体现选手逻辑性的连接词用到各个分类描述中,让评委们看出选手的思路是清晰的。最后,在描述的结尾也就是现场描述画龙点睛的地方,参赛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所在,并就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或者切合自身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好还能恰当联系当前的时事,哪怕是点到即止。

就我校选手而言,由于时间紧迫,首先需要选手理解Part 2 Presentation的任务要求(准确含义、关键词、规定时间)、理解背景材料内容(关注每个细节信息,不理会无关信息、特别注意图表与文字的关系)、快速拟定讲话的提纲(开场白、总介绍、分布阐明内容)、分步展示提纲。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将自己放在材料规定的角色位置上。简而言之,第一部分要求选手以演讲的形式对图表中的数据变化作出描述;第二部分要求选手在图表分析基础上谈谈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因此,在培训过程中,第一部分就要求选手首先找到演讲的感觉,并且是脱稿演讲。面对评委老师和听众要充分展现自己自信的姿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然后仔细专研图片内容,分析图表中数据变化走向,找出数据之间的共同点,对比数据中的差异,熟读各数据的英语读音,并灵活运用不同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述。第二部分的原因分析是开放性回答,没有固定答案,这个环节就需要选手在之前预热阶段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更多的了解国内外的实事动态,社会民生情况,并养成习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

3.情景交流环节。情景交流环节,选手抽取一个题目,由一位母语为英语的主试官与选手进行3分钟的1对1的现场交谈。交谈主要是主试官提问,选手回答的形式进行。交谈内容通常涉及一般日常交际、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和涉外业务等方面。如果说现场描述环节是对选手英语口语的演讲性展示,情景交流环节更是对选手语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综合考验。因此,指导老师在对选手的培训过程中需要提高强化选手的听说能力,能听懂主试官的问题,听不懂问题一切都无法进行下去,这就要进行实战练习让选手找到比赛的感觉。

在加强提高选手听说能力的过程中,由于选手是初次参赛,毫无此类比赛经验,就需要指导教师对选手进行示范性训练。要求教师用规范的语言来给选手做出示范,教师规范的语言是培养学生口语的最好示范。然后选手在平时积累中坚持收听VOA、BBC等,一方面锻炼自己的听力,另一方面也可加深选手对时事新闻以及英美文化的了解。当然,除了听,说也非常重要。选手可以在收听VOA慢速英语的时候以听写的方式把每句话写下来,听写的时候选手会发现虽然句子是听懂了,但是很多细节的单词、吞音等在泛听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抓到的,而这样是不利于选手输出自己的句子。所以,在听写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听力还让选手对句子的把握更加透彻。听写完了,选手反复朗读听写出的句子,然后跟着录音反复跟读。这是一个培养语感的过程,也是让选手从舌头打转到流畅自然的过程。通过听写,进而反复跟读,直到背诵,选手的听说在无形中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由指导老师扮演主试官,向选手提出问题,选手根据问题现场回答。选手首先要看懂第二幅图片的主题,通常是一个广告,然后看清楚图片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是主试官提问的点。

每次培训时指导老师们都要求选手严格按照比赛要求,15分钟之内看图表和图片,3分钟之内完成现场描述,3分钟之内完成情景交流。之后指导老师再分别点评,提出改进的建议,整理出图表描述相关句型。整个培训过程中,选手的主观能动性很强,随时和老师交流心得体会,还利用业余时间专攻各类句型,找到演讲的感觉。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其演讲能力、英语口语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都有显著的进步。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每年一届,对指导老师和选手都是一种考验和提高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然后在培训过程中的实战演练是必不可少的。贯穿整个过程最重要的是发挥选手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培训和自主的练习积累。只有选手自身急切的想取得进步进而获得奖项才能顶住比赛的压力根据老师的指导积极准备、合理的安排备赛时间最终沉着参加比赛。当然,大赛的目的还需要广大教师以赛促教,通过在培训过程中发现的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加以改进,促进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真正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英语口语大赛的举行,不仅为广大学子搭建了英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更为选手们提供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希望各位参赛选手都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王艳宇.浅谈备战“辽宁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策略与经验[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2]李艳慧.如何备战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J].科技资讯,2014.

[3]高天.“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试题及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旬刊,2012.

[4]郑苹菲.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培训对策简谈[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