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下雪的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下雪的日记范文1
关键词:学分制 精读 教学法 语言文化
近几年来全国的综合性的大学纷纷实行学分制。许多大学提出素质教育,大量的删砍专业课时,在我们大学,专业课的学分的比例在百分之六十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专业完不成专业教学的任务,使整个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对于零起点的日语教学说那更是如此。
关于基础日语精读课教学模式以前有很多探讨,从其内容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文章里表现出的好像精读课是万能的课,听力、口语等都放在精读课里解决。从目前专业计划的课时来看,要完成教学计划是非常难的。那么我们的基础日语精读课,到底该如何上呢?到底哪些方面该“精”呢?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这些都值得我们再探讨。我做了以下的尝试和研究。
一、基础日语精读教学中的“精”
基础日语精读教学中的“精”应该是体现在语法、句型、单词的精讲和运用上的精练。
1. 语法、句型要精讲。
任何东西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有了它,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事半功倍。语言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是其规律呢?那就是语法和句型。东京大学的服部四郎在『言の造と能写道:把单词组合起来变成文的语法的规则的数是非常有限的。数万的单词通过这规则组成无数的文。无论如何独特的文学作品,不外乎是语法和单词的组合。可见语法规则何等重要。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是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接触过日语的,但是他们有很深的中文和英语功底,有非常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对这样教学对象,我们不能够让其单纯地模仿,而应该把语言的规则即语法、句型教给他们。既然如此,那在精讲语法、句型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语法、句型的准确性。准确的接续法、准确的用法等,通过日、中、英的对比,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结构和句型,使其在应用中不会感到迷惑。比如:动词的可能态。首先,接续法:五段动词的未然形+れる,这种情况下常相应为:把五段动词词尾变为相对应的“え段假名”+る;一段、カ变动词的未然形+られる;サ变动词词干+できる。其次,意义: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某事实现的可能性。再次,注意和限制:无意志动词无可能态。最后,运用:①先生は用事があるから、来られない。②アメリカ人はほとんど箸が使えません。③私は蟹が食べられません。④冬は南昌で雪がられます。但是学生经常会把“明天可能会下雨。”译为:⑤「明日は晴れられる。(×)。⑤表示的是推测,而且“晴れる”这词是非意志行动词,无可能态。可译为:「明日は晴れるでしょう。等
(2) 语法和句型讲解应用时,应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法则以及其连贯性。这样学生既可以温习已学过的语法和句型,又可牢固地掌握新的语法和句型。如:讲解“格助词”先个别解释,后综合运用。①、私は8に行きます。②、私は8に会社へ行きます。③、私は8に王さんと会社へ行きます。④、私は8に王さんと南昌大学から会社へ行きます。⑤、私は8に王さんと南昌大学からで会社へ行きます。等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学会了运用。
(3) 语法和句型的例句要精。我们举例和板书时,要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要像做替换练习那样举例,而且把黑板写得满满的,以至于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
2. 词汇精讲。
如果语法和句型是语言的框架,那么,单词就是语言的砖瓦了。词汇量的大小与综合语言技能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对于初学日语的学生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实际困难就是记单词和运用单词。日语单词虽然和中文有渊源,有很多词形和中文一样的,但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如日语的「大丈夫译为中文为“没有关系”。在基础阶段词汇的教学应该注意几点:①、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辨别音读和训读以及它们的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对学生将来记单词有极大的帮助。②、词义的把握。通过例句使学生了解该词的运用,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汇。③、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词典。在教材中遇到一词有多义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查词典。如:「かける在初次接触时,⑥、「をかけます。通过查词典可知还有很多其他的用法。还有有关人的部位的词,通过查词典还可以了解它们很多的惯用句。这样可以扩大单词量,又可以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精练习。
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发现问题所在。练习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作为本科生的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那我们必须要精练。通过经典的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和发现问题。如:选择题⑦、子供が生まれたら、
a、いろいろなおもちゃをもらいました
b、みんなとても喜んでいます
c、「という名前をつけるつもりです。
这道题概括了「たら的两种用法和两个限制。还有讲解课文时,特别是会话部分,不要只是简单的朗读,而是要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场景和会话部分联想起来,再加上日本人语言习惯,编制会话进行练习。
二、基础日语精读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日语精读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是集各家之长的教学法。
1. 情景教学方法,对于在没有语言环境学习外语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设计场面,这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极有用。如:讲解「ておく和「てある的区别,这两个都有事先做好某件事的意思。仅仅说明「ておく强调动作,而「てある强调状态,学生理解还是有困难。设计个场面,就好理解多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场面:要开会了,科长让小李去沏好茶。科长说:「李さん、会がありますから、お茶を入れておいてください。小李办完了这件事向科长报告说:「科、お茶を入れておきました。。科长听完后去检查时看到的结果是:「お茶が入れてあります。。还有像「すみません这样的词,在日语中离开了情景和日语语言习惯是很难讲清楚的。
2. 对比的教学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的学生都是具有较深的中英文功底的。特别是对英语和中文的语言规律有一定的掌握,我们在讲解日语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中英日对比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日语的理解。如:讲解日语的格助词的时,就可以和英语的介词进行对比。「で表示方式、方法、手段等时,和英语中的“on、in、by、with”等对比。「ある在日语中的意思有“存在、有”和“拥有”。我们可以用英语的“there be”和“have”来解释。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3.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要和现代交际法结合起来。
因为我们是在中国学习日语,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成年人,再则时间不允许,我们要在不到400节课内完成基础日语的精读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编日语》1~4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它们的合理,有效的方面。我们在精讲语法时,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练习。
三、注意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在基础日语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日语的目的主要在于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抛开文化内容的日语教育已非完整的日语教育。当然,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上,但是文化上的障碍也不容轻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容易克服,而文化障碍的克服就不那么简单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们经常听到日本人在吃饭前说:「いただきます。而我们常把其译为“吃了”或“不客气”等,其实这样翻译不能把其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实这是寒暄语,包含有感谢的意思。因为日本人深知食物来源于大自然,更来源于劳动,因此,食用时不应忘记劳动,应感谢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的辛苦,带有崇尚劳动的文化心理特色。在我们的有些教科书中也有很多不符合日本的语言文化的。我就看到过这样的对话:
A:今お食事でもいっしょにしましょうか。
B:いや、お持ちはわかりましたけれど。
A:お体の具合がいんですか。
B:いいえ、います。
A:じゃ、ぜひおいでください。
B:申しないんですが、今日はちょっと都合がつかないので、失礼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这段话看上去很礼貌,从语法角度看也没有问题,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就存在问题了。这段对话是很客气的对话,说明两人的关系不是很亲近。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在邀请别人和他一起做事时,如对方不去,就会委婉拒绝,就像上面的「いや、お持ちはわかりましたけど。、到此邀请的人已经知道对方的意思了,一般不会再追问下去了。如再追问下去,便是很不礼貌,侵犯了对方的隐私。上面的对话完全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一段对话。还有一道选择题:「先生、お荷物が重そうですね、_________-。①持ってやります②、持ってあげます③、持って差し上げます④、お持ちします。很多学生选了③,但这道题的答案是④。为何选④呢?学生很是困惑。其实,在日语中授受关系的表达,不仅含有授受关系还含有恩惠关系。日本最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愿欠人人情,选③的话,说话人就给了老师恩惠,所以老师不干了。这也是不懂日本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因文化差异而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和交际障碍的语言现象,要特别强调其文化背景,使学生充分注意语言文化的内部涵义,而不是停留在只理解语言形式的表面意义上。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其情景同文化环境是不能分割的。不了解文化背景,语言运用必然不恰当,就做不到准确交流思想。因而,重视文化知识背景教育,是增强学生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结束语
基础日语教学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从发音到基本语法,从对日本人的文化到思维的认识等,都直接影响着整个日语教学及学生的日语学习,故我们不可忽视。以上为我之拙见,敬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东京大学公开讲座.语言.东京大学出版会.
[2]山田中雄等.新明解国语辞典(第六版).三省堂.
[3]周平等.新编日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俞瑞良.中文的助动词“能”与日语中的能动表现之比较.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3月.
[5]国际交流基金.日本教授法シリズ.ひつじ房.
下雪的日记范文2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多媒体;交际活动;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78-02
在网络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网络的带动下逐渐缩短,跨国际化交流使得语言的实际运用变得尤为重要。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促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发生了改变,20世纪70年代末交际教学法引进中国后,也经历了各种尝试和变革。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支撑下,交际教学法变得更加真实和多样化,交际中语言的运用也变得更加有效。河南中医学院护理保健日语专业是和其他院校联办的三本专业,属于1+1复合型专业。学生特点是年龄较小、思维活跃、社交能力强,但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入学成绩较低。这些学生不太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对日语的学习热情很高。我院涉外1+1复合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涉外护理人员,语言的实际交流运用对这些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以河南中医学院2012级护理保健日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将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融合到日语教学中,扬长避短,并通过阶段性对比教学成果,同年级、同专业对比学习效果等方式不断总结、摸索,以期寻找到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交际教学法及其原则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是在语言学家Dell 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M.A.K.Halliday的功能理论、D.A.wilkins的意念学说等的基础上形成的外语教学流派。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应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和传统教学法相比,交际教学法主要有五个特点。
1.注重恰当地运用,而不只是语言形式。
2.倾向于关注语言的流畅,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准确。
3.注重通过语言来完成交际任务,而不只是就语言本身进行练习。
4.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不只是以教师为中心。
5.允许学生间存在差异,而不刻意强调步伐要一致。
二、多媒体环境下交际教学法的实际运用
1.语音阶段注重听音和全方位模仿。初学语音时要打好基础,不正确的发音一旦养成习惯将很难纠正,影响交流。传统教学法在语音阶段比较重视学生自身的大量练习,通过教师讲解发音要领、领读,学生跟读、反复练习等方式掌握发音。它强调了开口“说”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语言交际中“听音”和“辨音”的重要性。交际教学法注重听音训练,先学会“听”,再学会“说”。“听”在学生的语言习惯养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多媒体环境下语音阶段可以利用的音像资料有很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日语五十音图FLASH真人发音教学软件、日语歌曲、绕口令等介绍给学生,并节选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或日剧里的一些片段,供学生随时听音并做跟读练习。通过大量的音像资料使学生在语音阶段就熟悉、真实环境下的日语发音、语调、语速和使用场合,为后续的日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在语音阶段就开始教授一些日常用语,并有意识地用日语进行基本的课堂指令,为学生能尽快的适应目的语教学做准备。
2.语法阶段注重设计语言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交际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在语法阶段着重对单词、句型进行详尽的讲解,然后利用课后练习题达到运用句型的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对词汇和句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似乎也能通过练习题正确使用句型,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语言的实际使用方法,最终导致纸上谈兵、应试性学习的恶性循环。交际教学法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教学过程要求交际化。笔者在进入语法阶段的教学后,对语法进行必要的讲解之后,及时将课堂转交给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对语言的实际需要,设计各种语言环境,运用相关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模拟实践活动。课堂上的语言活动比较单调,也不直观,我们大多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需要模拟的场景或环境展现出来,为交际活动提供生动形象的真实场景。例如,在讲到方位名词和场所一课时,设计学生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带领外地朋友参观自己的学校,并向其介绍校内设施。笔者会事先准备好相关场所的照片或动态视频,还有学校宣传片中介绍硬件设施的部分,消去中文介绍,在课堂上提供给进行交际操作练习的同学,由一人扮演日本朋友,根据场景的变换进行提问:“ここはどこですか?”“あそこは?”“はどこですか?”“あの赤いビルはどこですか?”等等,本色表演的同学根据场景和对方的提问介绍说“ここは食堂です”、“あそこは店です”、“はあの高いビルのです”、“あの赤いビルは学生寮です”。场景或图片的随机出现要求学生不仅要尽快熟悉相关词汇,还要和对方进行自然地对话,并尽可能的使对话展开下去。在学生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打断、不纠正、多鼓励,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通过这种模拟交际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有效的锻炼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展示日语的实际运用环境和场合,同时灌输给学生一种日语意识,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和课堂上的日语联系起来,无形中增加了日语的运用和交际操作时间,增强了语言教学的实用性。
3.建立与交际教学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交际教学法要求不能沿用传统的卷面考试来武断地评价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交际活动水平,正确评价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笔者在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时将其交际过程全程记录下来,利用课间、课下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指出其语言行为、肢体语言及语言环境使用的优劣之处,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自己在语言运用中的优缺点,及时修补语言实践运用能力,更加自信的展开下一次交际活动,并将交际活动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卷面成绩给予合理、客观的综合评价成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活动,真正达到语言教学的语言实践目的。
2012级护理保健日语专业期末综合评价不及格率为0,平均成绩为85.5,和同期护理日语专业相比多出10个百分点。并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质的飞跃,在交际活动中明显充满自信、大胆、自然。总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合理的运用交际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在交际活动过程中牢固掌握语言的使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语言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社,1995.
[2]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日本光村图书出版社.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4]胡闻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上海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
下雪的日记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本文化;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10-02
随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了国内高等院校日语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可以认为是该国家或者民族的“理所当然”
每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发展中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在此思维定式下的行动方式、习惯、习俗价值观都成为该民族的“理所当然”。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地学习语法、扩大词汇、巩固听力这些不足以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且知悉日本的文化,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日语课程中导入文化课程显得尤其必要。
二、传统日语教学模式与跨文化交际人材的需求的矛盾
传统的日语教学重视单词、语法、听力、写作的讲解和掌握。教师一般都会向学生强调反复记忆和大量练习而很少或者几乎不提供相应的场景和语境。这样的记忆和练习会因为缺乏可靠的背景依托从而显得机械和枯燥。同时又与学生母语文化环境不相融合,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无法顺利切换模式,从而则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和谐。例如,在汉语中,作为第二人称的“你”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与平辈的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都可以无碍使用,不会使人觉得突兀和诧异。而日语中相对应的第二人称“あなた”一词在现代日语中已经演变成夫妻之间或者情侣之间的比较亲密的人之间的相互称呼。如果日语教师在讲授日语中相对应的第二人称“あなた”时没有将这些称呼后面的文化习俗告知的话,那么学生很可能会以“あなた”来称呼初次见面的日本人。这对日本人来说无疑是惊吓,甚至会引发不好的联想,从而妨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因此,忽略文化因素的导入可能不能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当然我们在强调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否定对于语言本身的学习。相反,跨文化交际对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日语基本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只是一种空话。
三、日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内容
既然跨文化交际既包括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那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因素时也须从此两方面着手。
1.日语教学中语言交际的文化导入。日本虽然也属于儒家文化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断演变和受容,与日本人独有的宇宙观、自然观以及传统文化整合,已经形成了完全有异于中国文化的日本独有的民族文化。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日语特别偏好使用重视状态、结果描写的自动词以及被动句,而有意无意地隐藏甚至忽略动作主体。日本人多把事物描写成为客观的自然形成,而自己并非意志的决策者,而是事物和状态的接受者与参与者。因此,日本被称做典型的“なる”型语言。而中国自古信奉“人定胜天”,认为“谋事在人”,因此汉语属于典型的“する”型语言。这种差异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带来了文化上的干扰。例如,中国人习惯用他动词来表达的意思而日语往往用自动词来表达。例如,“我决定结婚了”这个句子。“决定”这个词属于个人意志型动词,里面含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因为一般的中国人都会认为结婚这种事情是由“我”来决定的,因此“我”是动作的发出者。按照这种思维把这句话译成日语,就成为“私はY婚することにします”。这句话从语法来看完全符合日语语法规则,然而日本的习惯说法却是“私はY婚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前一个翻译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把人看作事物的决定者因此用的是意志性动词,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主语的“我”并不是结婚这件事情的决定者,而是结婚的参与者,“我”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再如汉语中的“下雨”、“刮风”都属于动宾结构,然而日语表达形式为主谓结构“雨が降る”、“Lが吹く”。风和雨都成为主语,而不是汉语中的对象语。这也是因为日本人信奉和崇拜自然界,认为自然界一切都是自身主动发生、人的意志无法干预的原因。如果学生无法在学习语法的同时知悉其文化背景,虽然能写出符合语法习惯的日语,却不能写出符合日本人的心理的自然的日语,因而显得生硬呆板。
2.日语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导入。非语言表达是与其所依靠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有些非语言行为是全世界通用的,比如说在开心的时候都会露出微笑的表情等等。除了这些世界通用的之外,更多的是与文化背景相关的各国独有的非语言文化。日本民族特殊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守,谨慎,节制,低姿态的肢体语言;以他人为中心;善于体察等[1]。这种非语言行为的身体语言就是日本人谨慎、保守、低调的一个典型表现。日语交际中无处不在的“相槌”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低姿态、以他人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相槌”意为“随声附和”。在日本人的日常交际中,虽然自己未必赞同对方所说,但是也会频繁地以“はい”、“そうですね”这种语言来应和对方。这种应和只是表明自己一直在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语的立场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日本人怕自己不及时应和对方也许会难堪的这种好意的体现。但是翻译成中文或者英文意思就成了“是的”、“是啊”。如果不了解日语交际中“相槌”这个交际功能的话,就很容易误认为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在同一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巨大差异,甚至引发一些大的纠纷。板坂元(2009))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妥善处理”)这个词在日米纺织交易的时候引发纠纷而名噪一时。在佐藤与尼克松会谈中,佐藤首相对于尼克松关于日本纺织品出口一事以“妥善处理”一词作答。该词被美方理解为对美方的承诺和约定。然而事后日方否认有过这样的承诺。后来在调查中发现佐藤首相说过“妥善处理”这句话。[2]
对于日本人来说,“妥善处理”这句话只表明了“我听到你说的话了”的意思,而并非美方所理解的“我们会好好处理,并给你一个答复的”的意思。“相槌”在日本社会被广泛、高频率地使用,在听别人说话时不停地附和对方,甚至用比较夸张的肢体语言去应和对方。上述纠纷的根源就在于美方没有理解日本社会“相槌”的含义,而日方也一如既往地以本国模式进行跨文化交流而未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会被误解。
除此之外,如果不了解在日本社会的“割り勘”,那么交际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对于日本人来说,在召集相熟的人一起吃饭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由谁付款,就是平均分摊费用或者各付各账。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大家各付各帐的话,一般由召集人来付款。
“相槌”也好,对付款的不同做法也好,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转换思维,而是按照本国思维方式来与对方交流,因此产生碰撞也是理所当然。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方法
具体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1.讲解。教师可能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造句从语法上看其实是没有错的,但不符合日本人的说话习惯。说到底还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日语、日本文化,教师有必要讲清语言的文化背景,并对此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说明。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2.比较。单单讲解还不足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失误,在详细讲解日语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之后,还可以将相关的中国文化以及汉语与之相对比,让学生明白两者差异所在并加深印象。比如汉语中男性女性自我称谓没有太大差别,而日语体系中男性自称多而且复杂;女性自称则相对较少,等等这些问题。
3.场景设置。学语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场景的设置和氛围的设定。有些学校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学生可以自行寻找一些日本人相互学习汉语和日语,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直接模仿日本人的发音,还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日本文化。没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的学校的学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场景设置来加强巩固日语的学习。首先教师要设定一个场景,在此场景下指导学生做演练。场景设定下的演练既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让学生脱离枯燥机械的重复练习,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印象。
4.实践。学生基本能够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之后,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比如日资企业参观等等,在实际的生活中体验日本、感受日本文化。当然,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切忌在课堂上讲述太多而使语言学习的课堂变成日本文化的课堂,点到即止,让学生明白即可。
五、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而是抱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植入脑海,这样才能在日语教学当中贯穿跨文化交际理念,让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日语的理解。另外作为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中国、日本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讲解清晰、透彻。最后还要因地制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法吸引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材。
参考文献:
下雪的日记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形式。作为文化课程,写作能力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在此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写作训练。
一、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感悟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下雪的声音》为例。小学生面对银装素裹的世界,脚踩着雪,发出OO@@的声音,大家聚在一起还能堆雪人、打雪仗,这一切都让他们心生欢喜。老师在授课前,通过情感引导,使学生回顾自己在下雪天的感受,让他们用几个词语或者短句描述出来,说给大家听。老师对用词准确恰当的学生予以夸赞。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沉浸在雪的世界里。这时,老师开始朗读《下雪的声音》这篇文章,请学生闭眼,跟随着老师的阅读声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雪的声音。在此过程中,发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脑海中衍生出画面。而后,睁开眼睛,请学生勾画出相关描写的词句,使他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以优秀例句为例,请学生进行模仿描写。
在学生欣赏完《下雪的声音》之后,引导学生放学后感受风的声音,风吹杨柳的声音,微风拂面的声音,风卷云涌的声音……请学生细细感受后,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在第二天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能动性,观察身边发生的人、物、事,引发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
二、培养写作习惯
记日记是写作的开始。点点滴滴的记录堆积成了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阶梯。但老师不能用强硬的态度和方法要求学生完成记日记的任务。学生会对老师强加的课后写作产生反感。因此,老师要用情感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不限字数、不限形式,扮演知心姐姐的角色,通过文字批注的方式进行交流。或者请学生与老师分享每天发生的趣事,可长可短。比如,在学习教材《桂林山水》一课后,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跟随父母去过哪里。老师告诉学生自己没去过哪,请他们将自己外出旅游途中的见闻以文字形式与老师分享。学生怀着真切分享的心情将自己眼中的美景记录下来。在一日复一日的分享交流中,逐渐养成孩子记日记的习惯,间接地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与学生讨论文字表达方法
学生由于知识面不全,在遣词造句中显得稚嫩、单一,甚至用词不当。因此老师要注重日常教学中对词语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义和准确用法。首先教会他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清晰地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在清楚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诵,达到熏陶的目的。此外,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个排比句和普通的陈述句,请学生读一读,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排比句的感情表达的强度。在渗透学习中,请学生对自己陈述性的表达进行修辞手法的改造;甄选优秀的表达,请学生鉴赏其中的用词和修辞手法,是学生在记日记时运用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下雪的日记范文5
关键词:日本;私立大学;高等教育;学历;高等人才
二战后私立大学在日本的兴起
(1)私立大学在日本兴起的时代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的创伤,经济处于相当落后与低迷的状态。然而,在日本的常驻美军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改革措施,从而使日本的经济发展进入正轨,并最终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了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神话。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市场也就需要大量的高等人才来推动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日本传统的国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培养的高等人才数量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社会企业的需要,并且日本的民众也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十分富裕,他们愿意花费大量的学费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进行深造与进一步的学习,所以私立大学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补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私立大学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受到了社会企业,政府,与家长孩子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所以私立大学在那个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角色。
(2)私立大学在日本兴起的原因分析
日本私立大学的兴起还有其它诸多原因。首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生育率猛增,而这些在二战刚结束后出生的婴儿在十几年后长大成人,就面临着要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的问题,由于当时的日本经济正处速发展的良好状态,所以日本在那时就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且使高中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这也就意味着年轻人中能上高等学府深造的比例大幅度的提升。为了满足大量的青年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强烈意愿,仅仅是依靠国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招生规模与人数是完全满足不了的,所以日本政府只能允许私立大学开始大规模的对外招生以减轻国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招生压力,这样就使私立大学在日本能够大规模地发展,私立大学的招生人数还甚至超过了国立大学与公立大学。
其次,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严格的资格社会,要从事所有的职业都需要不同的文凭学历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学历文凭在当时的日本社会是极其被社会所看重的一部分,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推动了日本高等学府的迅猛发展,给了私立大学大规模兴起的一个绝佳机会。日本在当时十分崇拜学历,可以说学历决定了一个普通人的就职与命运,所以当时的日本青少年为了能够使自己有着更加光明的前程,便专心苦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了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拼命准备高考,升学的压力极其大,甚至导致有些学生接受不了这样高强度的应试教育而逃学,极端的学生还会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而选择自杀。虽然日本的学历崇拜使得学生们的压力倍增,并且与原来对学生素质文化的教育培养的教育初衷相违背,但学历崇拜却大大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并对私立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在当时,日本社会将学历公认为是跻身上流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日本的企业中,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员工薪水工资的高低以及晋升的机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的晋升机会远远比一位大学毕业的员工要低很多,并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能够成为公司的白领员工,而只接受过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人才通常只能从事一些体力活或者手工艺工作,很难被企业看重而进入办公室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随着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本政府在全国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且大力普及高中教育,从而导致了中等教育的升学率突飞猛增,越来越多的人能迈进高中的大门,并且为了获取更高学历,而全力以赴地学习来考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这样的现状无疑促进了日本的高等学府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演变成了大众普及教育,在国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完全无法满足大量的招生规模时,私立大学就在这一时代把握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不断的扩大办学规模,成就了其在日本高等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代日本私立大学面临的危机
当前的日本大学教育,无论是国立大学,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首先,由于国名经济的发展,日本家庭的经济收入日益增高,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支付昂贵的学费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其次,日本社会正面临着“少子化”的严重问题,年轻人的人数将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这样就会造成一种非常不良的局面:虽然年轻的高中生人数逐年降低,然而在这些高中生中愿意继续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报考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总人数少于日本大学的总招生人数,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只要愿意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学习,就能如愿以偿地轻松实现,而没有太大的升学考试竞争力,并且一些在社会上名气较低、影响力不大的大学为了能够招到更多的学生而不得不降低学校的录取标准与最低要求。产生这样的局面会导致原本大量不够和合格,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不具备相应学习能力与较高自律性的学生也能够顺利进入大学深造,使得学校难以对这些学生进行正常的大学教育,从而打乱了原本井然有序的传统大学教育计划,影响了大学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下雪的日记范文6
【关键词】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MRI
颅内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是颅脑外伤颅内常见血肿之一,而生于颅脑深部的血肿如大脑镰、小脑幕区的硬膜下血肿相对少见,目前相关报道主要是CT的影像表现[1],MRI表现的报道相较较少。影像诊断中,位于大脑镰及小脑幕的硬膜下血肿易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误诊为脑膜钙化[2]。本文搜集本院45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病例的CT及MRI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从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的外伤硬膜下血肿213例患者,其中32例经临床证实为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2~75岁,平均43.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0例,坠落伤7例,击打伤5例;受伤部位:额部8例,枕部13例,颞枕部7例,枕顶部4例。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局部外伤部位出血、软组织受损史,伴头昏头痛、恶心呕吐28例,有短暂昏迷史24例,伴烦躁、意识障碍8例,CT检查前无明显症状4例。
1.3 检查设备及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CT检查,部分进行MRI检查。首次检查时间为伤后1~4 h,复查时间是24 h~2个月。采用的CT为GE LightSpeed16多层螺旋CT扫描机,以听眦线为基线,行层厚5~10 mm常规或螺旋(2.5 mm薄层重建),部分行冠状位重建;采用的MRI为GE 1.5T磁共振机,常规行横断位T1、T2扫描以及FLAIR成像,必要时加做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2 结果
2.1 血肿出现率 所收集213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中32例为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出现率约15%。
2.2 血肿部位及类型 32例患者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并小脑幕下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伴脑挫裂伤20例。
2.3 CT表现 ①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为条索状、带状高密度影,可位于大脑镰一侧或两侧大脑镰。单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内侧边缘较平直,外侧缘呈波浪状或弧形;双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较单侧宽且不均匀,部分边缘较模糊。②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双侧或局限于单侧,可位于幕上、幕下,呈“M”形、“V”形、“Y”形、“八”字形或片状,外侧缘清晰。如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不进入相邻脑沟、脑池。
2.4 MRI表现 轴位形态与CT大致相同,冠、矢状位显示血肿更清晰,急性期(3周)T1为高信号,T2WI中央高信号,周围为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
2.5 血肿变化 血肿复查CT密度逐渐减低,MRI各序列高信号持续时间较长。
3 讨论
3.1 相关解剖 大脑镰、小脑幕是由硬脑膜折叠形成。硬脑膜内层向内形成皱襞伸延至大脑纵裂间即为大脑镰, 下缘游离,直达胼胝体上部,至大、小脑之间即为小脑幕,硬脑膜内侧面所衬的蛛网膜亦随大脑镰、小脑幕伸延。熟悉正常解剖结构,有助于正确判断是否存在大脑镰及小脑幕的异常[35]。
3.2 病理机制 大脑镰、小脑幕与脑组织相邻,外力作用时缓冲作用较大,其硬膜下血肿多由于剧烈撞击震荡伤或剧烈速度改变所致脑组织剪切伤,脑表动静脉破裂或硬膜窦、窦旁桥静脉撕裂所引起[3,4,6]。
3.3 CT及MRI征像分析 ①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以单侧居多,因大脑镰限制,一般为单侧表面光整,而另一侧可因脑回塑形呈弧形、波浪状变。血肿占位效应可使局部脑回受压、脑沟变窄,大脑镰也可向对侧稍移位。部分血肿可与额顶枕部硬膜下血肿相延续。②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横断扫描示后颅窝呈“八”、“M”、“U”、“V”字形沿小脑幕分布的高密度影或高信号,累及大脑镰时,则表现为“镰刀”形或“Y”形。③冠状位MRI扫描对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显示更为清晰,表现为沿小脑幕分布区呈倒V字的高信号影,累及大脑镰时,则表现为倒Y形高信号影。④当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硬膜下血肿高密度或高信号影一般不累及相邻脑沟、脑池。
3.4 鉴别诊断 ①与正常大脑镰及小脑幕的鉴别:正常大脑镰及小脑幕CT表现为线状均匀稍高密度影,MRI呈低信号,边缘清晰,厚度一般不超过3 mm[7,8]。②主要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a.单纯性硬膜下血肿高密度或高信号影一般不累及相邻脑沟、脑池,且因硬膜下腔不具吸收能力而较长时期存在。b.蛛网膜下腔出血于脑沟、脑池或脑室内可见游离高密度或高信号影,并且因脑脊液循环而消散较快[9]。
综上所述,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均具有其特征性,而MRI检查对亚急性期血肿的显示较CT更优越。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可造成枕骨大孔疝从而危及生命,CT、MRI对其的正确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学成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4(5):368369.
[2] 康占龙,符水,等 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重庆医学,2010,39(14):18191821.
[3] 李松年,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
[4]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MRI.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41.
[5] 张见增,杨营信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8486.
[6] 白人驹,马大庆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0.
[7] 李松柏,吴振华 神经系统影像鉴别诊断指南.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