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争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争的诗词

战争的诗词范文1

本人长期从事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工作,从生物进化研究扩展到人类社会进化和文化进化最一般规律的思考。“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所以自然想到要用辩证法。在研究工作中我发现,就进化事件而言,原有的辩证法体系似乎存在着一个解释功能的空白。(注:参见拙著:《突变和进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4—137页。)众所周知, 在传统的辩证法概念体系中不包含进化概念。也就是说,进化不在形而上,而在形而下,是要被说明的对象。我原以为,通过辩证法的若干次演绎并加上一些具体条件,进化现象可以得到较彻底的说明。我遵循着这样的思路,试图从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和一系列范畴中推出世界所有事物或有些事物进化的必然性;理清进化论思想的依据和给进化确立一个标准。但经过相当长时间努力,始终未能如愿。

我始终认为辩证法如果缺少了对进化现象的解释或说明,这一哲学的对象可能是不完整的。对于进化现象的进一步考察,令我惊奇地发现,进化现象的逻辑依据是物质的层次与层次间的关系。现实事物中“变”与“进”的统一只有放在物质层次结构的框架里面才能够被理解:不同层次和跨层次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最早发生于事物内外各个层次上的突变(内在随机性)协调一致,在整体上显现新的特性。故此,我把层次结构称为进化论的第一原理。(注:参见拙著:《突变和进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4—137页。 )原有的辩证法概念体系,正是缺少了层次这一基本范畴,所以不能圆满地解释进化,同样也不能圆满地解释退化。而层次这一观念,不能被自然而然地从辩证法的其它范畴和规律中推出来,也不能由其它概念或范畴代替,它与辩证法的诸范畴和概念在含义上是互相独立的。所以我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层次概念加入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行列中来,同唯物辩证法的其它基本范畴:物质、运动、时间、空间、联系、发展、多样性统一等(注:它们是辩证法的元范畴,在含义上彼此独立,且没有否定词。)一齐作为辩证法三大规律和诸对范畴原理的支撑点。

从复杂性和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中获得的哲学启示

从本世纪40年代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视野进到了被以往称为复杂性事物的领域,复杂性和复杂系统演化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最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注:王志康:《论复杂系统演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一种新的进化论或发展观的探索》;载《广州体院学报》第16卷社会科学专辑。颜泽贤等主编:《复杂系统演化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本人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寻找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分别涉及到三个概念,它们就是复杂性、系统和演化,它们虽然被经常使用,出现在各种著作和文章中,但长久以来一直没有明确、公认的定义。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同在进化论研究中发生的类似情况,仅靠原有的辩证法体系的演绎无法确切地表达出三个概念的含义。而复杂性、系统、演化三者也不适合作为哲学的元范畴。因为,它们均可以带否定词,或与原有的元范畴在含义上交错或相近。 那么,系统又是什么呢?“系统是物质多样性统一的具体化形式”。(注:参见拙文:《论一般系统论的系统定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系统定义——兼论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中的系统思想》,载《新时期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注:参见拙文:《论系统在哲学范畴中的地位》,载《广州体院学报》1993年社科专辑。)在这里,我们必须再一次使用层次观念。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系统都是其母体——物质层次结构中的一部分或一个区段。换句话说就是,层次必须先于系统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把系统的起源及其分类搞清楚。其性质是由同层次事物关系决定的系统可视为简单系统,具有简单的多样性统一关系,而性质由不同层次事物相互关系决定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多样性统一关系,属于复杂系统。引进了层次观念,才使我们对于什么是简单事物,什么是复杂事物,以及两者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别有了一个客观性的判别标准,从起源上揭示了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存在。我由此想到,如果辩证法承认系统性或系统的存在,它必须接纳层次作为基本范畴。

最后是关于演化。不知什么原因,传统的哲学对演化的解释比较模糊或不作解释。当我去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的时候,我发现了层次对于演化的重要性。在引入层次观念之后,我得到如下满意的结果:(注:详细论述请参见《复杂系统演化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章:复杂系统及其演化。)所谓演化,即指事物从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的具体过程。从总体上讲,演化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不是从一到多,也不是多归一,而是一种多和一的统一到另一种多和一的统一。演化是复杂性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跨层次相互作用下形成突变、约束、编码和组织等各层次结构更新与协调的演化机制。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矛盾可以在复杂系统理论的框架下得到解决:同层次的无序变化是不同层次的有序变化;不同层次的有序变化制约同层次的无序变化。变异分层次输入,分层贮存,分层管理,跨层次起作用,通过逐级反馈、分检和放大,系统内部和外部多样性统一关系不断更新,适应整体环境的变化。对于事物演化的解释立足于层次论。演化中产生的两种不可逆方向唯有在承认层次客观性的前提下才能解决。因为,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够有效地说明偶然的因果联系和必然的因果联系可能在一个简单(无层次)系统内实现统一的机制。“变…选…进”,简单系统的组织显然要靠它组织。只有当原因是必然的原因,产生必然的结果,同时又是偶然的原因,产生偶然的结果,必然的结果与偶然的结果又互为新的因果,达到协调统一,才能出现抑制熵增的趋势。复杂系统,即性质由不同层次和跨层次相互关系决定的系统具备偶然性因果联系与必然性因果联系产生协调统一的条件:因果联系的层次产生返身相互作用,使系统内部产生新质和各要素、部分协调统一的关系。

从思维创造性研究中获得的哲学启示

揭开人类思维的秘密,特别是阐明思维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的机制,一直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事,近年来也成为了哲学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课题:从辩证法的角度说明新思想的形成。当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我发现,如果不将思维的各个层次区分开来,就找不到相互作用的依据,辩证法在这里依然只能作空洞、抽象的说明。

于是,我着手将各种已知的思维方式由外至内进行分类排队,初步形成了一个思维层次结构系统:直接感性/间接感性/理性/世界观/明意识/潜意识/意识之上。(注:参见《突变和进化》跋:精神的快乐是创造。)这是一个具有质的包含与被包含、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等级结构系统即复杂性系统。任一层次上的事物都处在跨层次的相互关系之中。但同时各层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也是显明的:不同的思维层次各自与自己相关的认识上的物质客体和认识上的物质主体产生相互作用。一个层次上的变异不仅改变该层次的状态,而且改变其它层次的状态以及整个层次结构的统一关系。这样,每一种方式即每一个层次都使我们获得局部经验和关于对象的局部的一些观念。由各个渠道输入进来的不同层次水平的经验和观念,将在我们的思维中建立起跨层次的统一关系。于是,我们的思维结构便选取了一定模式。我们的思维一刻也不停顿,总是处在一种活跃状态之中。所以,它不会只采取唯一的一种初始的模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协调来自各个层次的变异信息(相对于原有观念的新观念,或相对于现存观念的超前观念等)之间的关系。思维系统上的各个层次上的事物可能经常被替换,甚至发生混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由于我们的感性器官发生了变异,产生错觉或更加精良,或者是由于接受了某种新的逻辑或哲学,或者处在了某种心理情绪的臆境中。我们的思维要随时整顿各个层次上的承载物,使得它们有序,合理反映客观世界。

除了思维系统中跨层次相互作用形成的突变、约束、编码和组织等复杂性作用的机制以外,没有哪一个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能够使我们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和预见性。正因为所有事件都发生在一个多层次结构的体系中,“混乱产生有序”才具有极大的可能性。超出个体、独立于个体的社会化的意识,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社会意识的创造性同样来源于各层次的自主性变化(突变),以及跨越层次的相互关系导致的其它复杂性产生和存在的作用机制。我想仅此而言,层次论所具有的强大的解释的功能,恐怕也是原有辩证法体系难以替代的。

从社会系统工程研究获得的哲学启示

钱学森等同志提议,要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注: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190页。)我很赞成。历史辩证法必须反映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随着历史本来面目的揭示而改变原有的形式。

那么,我们的工作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呢?经过一翻思索之后,我决定在传统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引进层次观念,把“人类社会天然地具有层次等级结构”和“人类社会天然地置于物质的无限层次结构系列中”这些命题作为探讨问题的出发点。这样,社会的发展亦可以用复杂系统演化理论加以分析了。来自社会内外各层次上的变化和跨层次相互作用导致社会组织和运作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有可能采取不同的形式。社会可以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处理。社会的复杂性来自社会的层次性。我获得的结果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竞争的。无限制的竞争导致社会朝混乱的方向发展,而无竞争的社会将走向衰退和死亡。社会的层次结构对于社会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竞争和无序的趋势产生制约、协调和组织作用,迫使各个部分合作和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各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就决定社会系统的性质:是发展的,还是衰退的,或者说,是“活”的,还是“死”的。活的社会系统一定是一个复杂系统,但复杂系统不一定是活的社会系统。一个社会系统是活的,还是走向死亡的,关键是:一、社会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个层次的活动力是否都被充分激发起来了。二、各个层次含跨层次之间是否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促进、制约、协调和统一的关系。(注:《层次、复杂性与社会系统演化》,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一期。)社会系统工程的研究之所以是有可能和有意义的,就是因为社会本身具有复杂性。人在社会客观规律面前不是被动的、无能为力或无所作为的。社会系统工程的任务就是:从社会层次结构方面考查现存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层次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社会系统的性质;设计、构造、预设可能的社会系统;通过比较、分析、论证,判定一种最佳的社会模式系统,作为社会变革的理论依据。

结论:层次观念是辩证法新形态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战争的诗词范文2

象征主义是1885-1910年欧洲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的一场有巨大影响的运动。象征主义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观再现,偏爱对现实多方面的综合反映,通过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多种思想。象征主义的出现,真正标志着欧洲艺术开始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

黄金画的浪漫传奇

此次展览中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lov Klimt)的作品《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

这件作品绘制于1907年,是克里姆特黄金风格时期的巅峰之作。作品是犹太糖厂主的夫人阿德勒布洛赫鲍尔(AdeleBloch-Bouer)的肖像,画中人庄严端坐,眼神迷离,红唇极具欲望和美感。为配合布洛赫鲍尔的华贵形象,受过多年学院派艺术教育和工艺美术训练的克里姆特,在创作时充分发挥了写实造型和装饰风格的作用,将具象和抽象这两种表现方法结合得合情合理,天衣无缝。克里姆特在背景及衬裙上特意使用了真正的金粉,使之呈现出灿烂的金色,画面以金色作背景底纹,各式金黄色纹样图案构成的衣饰包裹着人物的优雅形象,整个画面显得高贵华丽,可谓金碧辉煌。克里姆特历时3年才完成这件画作。国内外美术史专家普遍认为,1918年逝世的克里姆特很可能是爱恋着布洛赫鲍尔夫人的。

2006年6月20日,化妆品巨头罗纳德・S・劳德花了1.35亿美元购买了这幅画,一度超越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油画,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画。

另一幅代表作当属法国象征主义大师-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的《显灵》。内容取自圣经故事,描述希律王生日,莎乐美受母亲唆使,以七纱舞为继父祝寿,要希律王以施洗约翰的头颅作为回报,后者果然因此丧命。

本画描绘施洗约翰被砍头后的场景,珠光宝气的莎乐美指着鲜血淋漓的头颅,冷艳的公主胴体与圣光耀眼的人头形成强烈对比。莫罗的画面描绘极为细致,将人体的感官美与谋杀的恐怖感融合在一起。莎乐美身上的薄纱与饰物流露出一股异国风味,可看出东方主义的影响。《显灵》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阴森恐怖的诡异氛围。莎乐美是充满诱惑的邪恶女性形象,象征死亡与美色,权力与堕落。莫罗说:“我既不相信我能摸得到的,也不相信我能看得到的东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和摸不到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也许就是内心的冥想及直觉感受。

一战前夕的末日狂欢

本次展览是根据时间顺序展示的,这100多件作品,让观者直观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末日狂欢。19世纪末期,欧洲大陆在工业革命后,进入了近代工商业繁荣的都市文明生活。当时人们将这个利益至上、社会富足的时代称为“美好年代”BelleEpcque),尤其是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和米兰,更是洋溢在华美享乐的气氛之中。但是相对的,在繁华欢乐的背后,总隐藏着对文明进步虚华表象的厌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产生落差,于是衍生出一股世纪末的氛围――不安、苦恼、空虚、颓废。象征主义即是在此世纪的氛围中孕育而生,强调以暗示、隐喻、启发联想的象征手法,透过文学、诗歌、音乐、绘画,表达内心对生与死的不安与苦恼。这些作品在幻想中虚构自己的神秘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启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联想,借以安抚人心。

展览专门给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作品提供了独立的空间,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高更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1886年高更探访不列塔尼半岛的亚文桥村时,他将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用绘画的要素(线条、色彩、造型)予以综合,借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说:“不要摹写自然,必须从自然中取出抽象的元素。”这种创作概念,使得他后期的作品成为象征主义发展的先驱。

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Pierre Puvis deChavannes)是象征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非常善于制作壁画,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神话和宗教内容。夏凡纳的作品,描绘的是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写实的画面其实含有更深沉的象征意义。《贫穷的渔夫》即是著名的代表作,画中以凄凉的色调(灰、青、土黄、灰绿)表现站在破船上低头望着水面的渔夫,双手下垂交叉放于腹部,像是在祈祷或感叹生活的不平,远处是他的妻女,从衣着上可看出生活的清苦,没有喧闹,没有声响,仿佛空气凝结般的画面上的静寂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

展览还展示了勃克林的作品。在近代美术史上极少建树的瑞士,有一位象征主义大师,就是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cklin)。这幅画是勃克林最具代表性的画作,内容描绘乘载死者尸体的船只,划船航向乱石耸立岛屿的景象。划船者被解释为卡隆,也就是希腊神话中冥王的船夫,负责渡引死者过冥河,船上的白色物则被视为棺材。画中所绘孤岛,不像一般常见的风景画,是画者心中想象带有神秘、空灵的景象,呈现出令人沉思、着迷、诡异的死亡之旅。

战争的诗词范文3

关键词:分形理论;不规则动词,自相似性

一、引言

在古英语向中古英语再到现代英语的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英语从综合性结构的语言逐渐变为分析性结构的语言,呈现不断精炼、简化的趋势,词形变化由多到无,词序也大大固定。本文以英语不规则动词的演变为例,以混沌学的观点审视这一变化。

二、分形理论与英语演变

混沌学的分形理论把在结构、功能和信息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分形,分形内部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应是整体的再现和缩影。分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自相似性,就是跨尺度的对称性,它意味着递归,在一个花样内部还有另一个相似的花样;二是结构精细,即在任意小的尺度内部都包含整体特征。分形之间及分形与整体之间存在“同构”关系。

以分形思维看,英语的演变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系统,呈现明显的混沌特质。英语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其语言各个构件的发展趋势具有自相似性。古英语具有综合性语言的显著特征,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往往一个词形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等均有复杂的词尾变化,如古英语的名词有性、数、格的词尾变化,名词的性分阳性、阴性、中性三类,sunne(=sun太阳),heone(=heart心脏)属阴性名词;wifmann(=woman妇女)属阳性名词;wrf(=wife妻子),eild(=child小孩)却被看作中性名词。这些特点在现代英语中都不复存在了。英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大地削减了词形的变化,逐渐接近汉语的词形无变化的特点。英语的句法结构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古英语中词序可以不同定,词序倒装和半倒装的现象经常发生,词序的语义功能不很明显,到了中古英语时期语义的表达主要依赖于词序。现代英语中则以S(主)+V(动)+O(宾)的词序为主了,这正是分析性语言的特点。

以上所述,英语的整体发展走向深刻体现在英语的各个语言层面,就英语的不规则动词的历史演化来看。也有相似的特点。

三、英语不规则动词的演化

现代英语动词的基本形式――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构成有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有原形加-ed形成,不规则动词却不以加-ed的方式构成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这些动词的数量不多,《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不规则动词表录入的为283个,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新英汉词典》不规则动词表录入的不规则动词为343个,但较为常用。不规则动词并非绝对不规则,它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最初的形式相比,已面目全非了。

(一)古英语中的动词

据李赋宁先生的划分,古英语时期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12世纪中叶为止(450-1150)(李赋宁1991)。古英语动词分弱变化动词(weak verbs)和强变化动词(strong verbs)两类。弱式动词只有词尾变化形式,其特点是给这类动词的词干加上一个齿音辅音[t],[d]或[(d]的词尾来形成过去时,如:walk,walked[w(:kt];fear,feared[fi(d]。弱变化动词在现代英语中叫做规则动词。强变化动词相当于现代英语的不规则动词。古英语共有约300个强变化动词,保存在现代英语中约有60个。超过2/3的古英语强变化动词已完全消失了。有的动词根本没有流传下来,其他的都变为弱变化动词了。古英语强变化动词的特点是:动词的词干元音在动词的四个主要部分的形式中都发生内部元音变化,即元音交替:如动词singan(to sing)的四个主要形式:不定式singan;第一、三人称单数过去时sang;第二人称单数过去时sungest和各人称复数过去时sungon;过去分词sungen。两类动词的词尾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均担负着人称、数、时态等各种语法功能,它们都有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不定式等形式。以cepan(keep)为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古英语中两类动词的词尾变化形式基本是一致的。

(二)中古英语的变化

中古英语时期(1150-1450),英语的语法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屈折形式(即词尾变化)的逐渐消失,大约到15世纪时。古英语中的300多个强式动词差不多有1/3消失了,使得多数动词变为规则动词。如,古英语helpan(to help),healp(I,he,hekped),hulpon(we,ye,they helped),从14世纪开始,这个动词就以采用过去时和过去分词的弱变化形式helped,古英语中不定式以-ian结尾的动词的现在陈述式单数第二人称的词尾是-ast,单数第三人称及复数个人称的词尾是-a(而不定式以-an结尾的动词的相应人称的词尾则分别是-eat和-e),但在中古英语里这些词尾都统一变为-est和-eth了。

在古英语向中古英语的演化过程中,动词形式的变化并不是突然实现的,在二者之间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些动词通用两种动词形式,help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有hold和helped两种,helped这种新形式在一些人中很流行,而holp这种旧形式也许在保守的乡村绅士中很通行。但发展的最后结果是helped淘汰了holp,强式动词climb尽管在13世纪变成了弱式动词,但它的强式同时还在使用,因此我们还可以在乔叟的作品中找到“clomb”的书面形式。动词过去式stope(跨步;踏)与stepped,rewe(划运)与rowed,clew(用爪子抓)与clawed等,也并存使用一个世纪有余。英语中沿袭下来的不规则动词有13个动词同时保留两种变位形式。这正是动词系统运动的混沌性质,代表着演化的不稳定状态,是无序和有序的对立统一。

(三)现代英语的变化

早期现代英语(1450-大约1700)时期,英语的屈折形式继续消失,在中古英语的基础上,早期现代英语的动词也发生了一些演变。首先,动词一般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的词尾形式已从-eth演变为-e.15世纪开始出现的-s词尾形式。16世纪得到推广并与-eth并存,到17世纪在书面语中取代了-eth。同时,动词一般现在时复数第三人称形式有时也用-s词尾,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这样写道:Whose ownhard dealings teaches them suspect the deeds of others,其次,早期现代英语中另一个特点是:强变化动词继续向弱变化动词转化。动词bide(等候;忍耐),crow

([公鸡]啼),crowd(挤;挤满),flay(剥…的皮),mow(割;刈),dread(惧怕),sprout(发芽),wade(趟水)等都是这个时期转化为弱变化动词(即规则动词)的。

在后期现代英语中(1800-)英语不规则动词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许多名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下列句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近一两个世纪中,又有许多动词朝弱变化动词转化:

1、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where bunt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sung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ang”)

2、A King sate on the rocky brow which looks oversea-born salamn,(sate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at;sea-born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ea-borne)

3、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shook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haken)

4、He was at good as his word:for he rode immediately to his house and the most valuable furniture stole out of it,(Tom Jones)(stole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tolen)

5、They received it with deep flooding silence but spake never a word and left the room without a bow,(Elizabeth Celghorn Gaskells)(spake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poke)

6、Seven year,my lord,have,nOW past since I waited in your outward rooms,(Samuel Johnson)(past相当于现代英语的passed)

战争的诗词范文4

各区委、县委,市属各局、总公司、大专院校党委(党组):

鉴于我市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多已年高体弱,积劳成疾。为了更好地照顾护理好这些老干部,使他们延年益寿,现研究决定,凡属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经主管区、县、局、总公司、大专院校老干部工作部门报请领导批准,可从1990年5月起享受护理费。所需经费,行政、事业单位从“离休退休人员费用”内列支;企业单位从“营业外支出”内列支。已享受副市长级保姆费待遇的离休干部不再享受护理费。

京老干(88)第21号《关于给75周岁以上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发护理费的通知》即行废止。

战争的诗词范文5

第一招:根据知识储备。推测写作背景。

诗词的写作和文章一样,往往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了解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写作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在考场上一时很难对写作背景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你首先要在平时多阅读有关书籍,了解一些名作家的生平;另外。你可以结合作者的生活年代来推断他的主要历史经历,以此作为对诗词内容与主题理解的一个依据。比如,盛唐时国势兴盛。诗人多渴望建功立业。诗中多昂扬慷慨气慨。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诗作则多悲壮伤感;宋后期外忧内患不断。诗作多反映对收复失地的内容以及对统治者软弱的愤慨。

第二招:把握整体内容。分析诗词主题。

和文章相比,诗歌的写作语言富有更大的跳跃性和想象空间,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要力求做到抓住重点词句,连缀成较为完整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主题。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从“匈奴”、“汉家大将西出师?等词句可以看出本诗的内容是与出击匈奴有关,而从“虏骑闻之应胆慑”中的“应”和“料知短兵不敢接”中的“料知”两词可知本诗是写,战前。再综合全诗内容来看,不难理解本诗表现的是汉军将士的高昂士气,和诗人对将士们的无畏精神的赞扬和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第三招:掌握一点术语。品味语言风格。

古诗词作者们往往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如杜甫的诗重对史实的描写,内容厚重,语言朴实。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李白的诗多用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奇特,形成了浪漫的诗风;岑参的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李清照的词多写作个人情思,用语细腻精巧,形成了清丽婉约的风格;苏轼、辛弃疾的词则多用典故。抒写个人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词风豪放激越。把握诗词作者总体的风格特点,掌握有关术语,有利于言简意赅地表达对诗词鉴赏见解。

第四招:抓住重点名旬。点击精辟用词。

一首好的诗词中往往有一两个句子写作特别精妙。它们或者在境界上高人一等,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一反离别诗的凄凉伤感,表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或者在写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如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将无形的愁刻画得可知可感。这些句子因此而成为全诗或全词的点睛之笔。这样的句子在赏析时应做重点剖析。

战争的诗词范文6

一、古诗词积累的意义

从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古诗词积累做得好是为了给中考语文成绩“锦上添花”。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古诗词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语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确实,古诗词的积累是作文语言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合计240篇。这么多的名篇佳句如果都能烂熟于心,绝对是一笔不小的知识财富。学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能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做到佳句心中有,写时笔下流。

二、古诗词积累的方法

对于背诵诗词,积累语言素材,自古就有着很好的传统方法。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能做到“诵诗三百”;清朝的戴震认为,若不重视积累就“犹渡江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近代郭沫若也曾写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x任翕张”的诗句。初中六册语文教材把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诵篇目分散在各个学期后,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一个学期,大约20周左右的上课时间,每周两节语文晨读课,平均一周两首诗词,就是100首,两个学期左右就能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厚积才能薄发,为了让学生达到更多量的积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主动探索,兴趣性积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就现阶段古诗文积累中存在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以应付考试的,也就是说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为了积累而积累的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积累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我实现需要”,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2.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语文教师很多都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其实我们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这个平台,营造古诗词学习的氛围。例如,黑板报开辟出古诗词专栏,每周更新,张贴学生誊写的精美古诗。鼓励学生根据古诗描写的情景做成绘画,让全班学生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起来。也可以不定期举办诗歌创作活动,将优美诗歌张贴起来,并在开班会时让学生在台前读给全班学生听……以此创作古诗词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坚持拓展古诗词

从初一开始,我就坚持让学生每天课余读语文课文15分钟,结合每册课文后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进行古诗词拓展整合。利用资源整合学习古诗,可以事半功倍。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送别诗、咏古诗、战争诗、边塞诗、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整合不同朝代诗人的诗歌:如唐朝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龄等,宋朝的诗人有苏轼、李清照、王安石等,然后将他们的诗歌分别列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整合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比如初一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整合他的《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初三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整合《问刘十九》;学《望月有感》时整合《暮江吟》,同时复习《钱塘湖春行》和《观刈麦》。这样既能使学生拓展新知识,又能温故知新。

4.因材施教,人尽其力

古诗词积累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学生“量身定衣”,也就是说在积累古诗词时要给学生分层次,中等以上学生必背;中等以下学生选背。三年下来,积累的量大大增加,而且化整为零,学生的负担也不大。

5.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

古诗词要很好地积累当然离不开课外的背诵,可以布置学生们利用寒暑假先把教材里的这些诗歌背起来,会默写。开学就来个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布置时我是跟学生这样说的:“这些古诗词可都是流传千年,备受历代文人赞誉,不仅是你们,许多古代名人都背过这些诗,而且大多6岁就能背诵了,你们已经十多岁了,是不是也该迎头赶上呢?”短短的几句话或许能激起部分学生对于这几首诗词的兴趣。

6.组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比如初一时进行“古典诗词大比拼”,初二时进行“古典诗词名句接龙”等全班性的比赛。此外,我还利用综合性学习课进行小组间的专题比赛,比如上“莲文化的魅力”,比一比谁知道的关于莲的诗词多;学“雨的述说”,比一比谁能说出最多关于雨的古诗词……通过种种活动让多背诗词认真背诗词的学生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