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乞讨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乞讨者范文1

当我刚拿起饭碗盛了粿条在吃的时候,听到外面有声音,吓了一大跳,出去看,是一乞讨者。当时的我也不知怎么办,只是站在那里,进行了一场思想斗争,我想,不给他钱吧,总感觉会让他很难堪,也会让他感觉人世间现在这么一学生都无情到这种程度,会不会导致他感慨以后的社会都无情了。想到了这个星期自己在学校写的一文章,主题是呼吁人们要友善,要关爱身边的每一位人,哪怕是陌生人,只要伸出一双手,或许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好!

我想,我总不能只说不做,但是,我身上也毫无分文。看着他,想起之前貌似妈妈是有端过饭给这些乞讨者的哦,也就问了问他,介不介意我在吃的那粿条,他的意思是也可以!跑回厨房,拿了个碗给那位乞讨者端了满满的一碗。拿了一筷子走出来。

拿出来的时候,他一很惊讶的眼神,然后拿出了一个白色的袋子,告诉我说装在那个白色袋子里面就好了!往他袋子里面倒的时候,心里一阵寒酸,说不出的酸。也表达不了那究竟是为何而来的寒酸感!

乞讨者范文2

走在大街上,乞讨者随处可见,已经司空见惯。有的跪在地上一动不动,有的就是每路过一个人就说句感谢的话。我也不曾给过他们钱。可是现在,我对他们置之不理。“他们不缺手不缺脚的,可以去饭店打工啊!哪怕整个七八百的,也比做在街上要钱好。”我看不惯这种现象,便不给他们了。直到后来,一个人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自己挣钱的“乞讨者”。真正地理解了“荣耀”这个词。

那天,我拿着喝了一多半的矿泉水瓶走在街上,突然,一双是粗糙的大手摆在了我面前。我又以为是乞讨者,准备径直走开,可是他突然说话了:“可以把你的矿泉水瓶给我吗?我帮你把这些东西拿回家。”我愣愣,看看他饱经风霜却带着微笑的笑脸,又看看他身旁那一大袋的废纸和瓶子。我点点头,给了他。其实,我手里那些东西对我来说并不重,但是,当我想让他有尊严的得到这个瓶子时,我没有犹豫。后来,我看到他把废纸卖了,又看到了他和收烂货人讨价还价的身影及她脸上那灿烂的微笑时,我愣住了。“这才是真正的乞讨者呀!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的伟大,我的渺小。”我轻轻檫去眼角的泪水,默默的走开了。

其实,这也是一份劳动,一份真正用自己汗水获得的果实。想到这儿,我竟然情不自禁的笑了。

乞讨者范文3

如今的乞丐是不是太那个了!

为什么他们会残忍,拿那些应该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来当乞讨的工具!

今天上街逛了一圈买了点新年礼物!~正想出商场门,突然来了一位小朋友拉着我和妹妹的衣服不放,非要我给他钱不可,我看到他那副样子。心里有说不出的不忍,出于对他的同情我很慷慨的给了他2个硬币。就当我和妹妹准备往公交车站走时,一个小姑娘又朝我们走来。她穿的和前面那位小朋友一样,一定是来乞讨的。本来我是想给她的,但后来想想。我们义乌咋来那么多乞丐啊?而且都那么小?忽然我的脑子好象闪了一下,想起老师说的在那一带有个这样的丐帮什么的。看来他们也许就是那一伙人派来的。恍然大悟的我这时才意识到我该理她远点!可是来不及了,她已在我们的跟前向我伸出那只带满污垢的手。本想给她一个硬币,但想到给了她也不会用在她的身上,所以我就忍心没有给她!看着她那期待的眼神,但又想起她背后的指使者,所以我硬着没给她!就当我要离开时,异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她竟拉着我脚不放,非要我给她钱,她才肯放我走。我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看着他们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被她硬抱着的腿不放,心里难免会很火。我开始不顾自己的面子在大街上第一次骂起了人来!可那位小朋友还是没有肯放开我的意思,就在僵持的那段时间里,一位好心的姐姐过来。她建议我用武力解决,看着她那模样我很不忍心这样做,但为了自己我还是做了。我一脚就把她给踢开了。看着她痛苦的样子,心理有很多对不起!但事情已发生了,我也不想辩解什么!

真的很恨那些只要金钱,而让下一代去要饭的大人们。你们何曾想过你们的孩子为了你们而不要尊严,在大街上给人下跪来讨取那几块硬币,你们良心何忍!

我想生命的真谛就是——坚强!只有坚强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乞讨者范文4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社工介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37-02

一、当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救助的方式简单。工作人员对进站的受助人员,除采集信息外,基本上不和他们有其他的交流,也不去了解他们的个人需求,缺少对不同受助人员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等的分析,往往不能平等地对待受助者,仅仅给予让人难以接受的物质上一些施舍性的救助,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程序都为接收进站——采集信息——联系流出地政府或流浪人员家属——送其回家或让流出地政府接其回去。

(二)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由于现在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原来工作在收容遣送站的人员,很多人很难改变对受助人员的冷漠言语,他们工作的方法和态度也没有随着机构性质变化而有所提高和改善。工作人员普遍缺少的救助理念和专业知识。

(三)自愿求助者很少。实地调研中发现,自己主动来求助的人员在救助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特别低。家里走失、务工不着、被偷盗、投亲不着等是这些临时有困难并没有流浪乞讨的人自愿寻求救助的原因。而那些生活确实困难,不得不长期在外流浪,却拒绝进站寻求救助。

二、“程序指引”救济理论下的社工介入分析

(一)查默斯的“程序指引”救济理论

1819年,查默斯被派往至圣约翰教区任职,他在完成实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认真总结、归纳,建立了“程序指引”的救济理论。所谓“程序指引”,就是以了解贫民的个性品质、工作能力、有无亲属支持及其他社会资源帮助等个人情况作为济贫、助弱的起点,以激励、自助作为济贫工作的准则。这样,就区别了以往政府及教区的僵化、例行公事的工作方法。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工作方法主要有:(1)强调对工作者的挑选和培训。查默斯认为友好访问员必须经过严格挑选,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担任的,并且查默斯对什么样的人适合担任友好访问员有过明确的论述,对友好访问员应具备的素质,应掌握的工作方法都有比较清晰的规定。查默斯在社会工作正式训练开始前的一个世纪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可以被认为是社会个案工作教育的最早萌芽,他从一开始就告诉人们,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个案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训练方可上岗。(2)强调个别化的方法。查默斯强调要对每一个案主给予足够的关注。1814年,查默斯被派到格拉斯哥的特龙教堂任职传教。工作期间,他亲自访问居民,与每户人家接触,了解个人的生活习惯,工作能力与家庭情况,甚至个人品性都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个人需要给予不同的帮助。可以看出,查默斯已意识到《济贫法》在具体操作上所存在的缺陷,使救助更具针对性。这种个别化的方法后来也成为个案社会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3)强调激励和自助的济贫原则。查默斯注重对案主精神品德的培养和行为的改造,而不是单纯的物质救济,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精神。查默斯在与案主的访谈中了解到,以往政府的公共救济和教会的救济工作有许多弊病: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当,发生一些重复给予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案主的深入了解,单纯的物质救济非但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可能摧毁了一部分案主的自尊心;而对另一部分受助者来说,养成或强化了他们的惰性。查默斯认为,使贫民致穷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道德上的失败。要想彻底解决贫穷问题,必须针对人们道德上的弱点进行精神品德的培养和行为的改造。查默斯助人自助这一思想的提出,为以后个案社会工作目标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4)强调对案主“自然资源”即家庭成员、亲戚及朋友网络、邻里社区的使用。查默斯强调要尽可能地动用案主的天然资源。查默斯认为,每位案主都有自己的自救网络,这是案主的天然资源。其中包括案主的其他家庭成员、亲属关系、朋友网络、社区邻里等,这与政府《济贫法案》中的“亲属责任”原则是不谋而合的。查默斯认为,只有在所有这些资源网络都不能提供帮助时才进行公共援助。查默斯的这一想法,后来成为个案社会工作中注重案主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而这一原则也是个案社会工作区别于心理治疗的显著特征。

(二)社工介入的优势分析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专业的助人活动,它对于预防和解决人们及其社会的各种问题,启发、协助人们发挥自己的最高潜能,从而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民的社会福利有重要意义。作为拥有专业助人知识和方法的社会工作者,与传统上实施社会救助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相比,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者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价值和技能三方面。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已将知识、价值和技能系统地融合进助人的体系中,它们是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看家本领。

三、社工应如何介入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

在救助中我们发现,为了有利于求助者的问题解决和达成专业救助目标,我们需要变通一下社工实务介入的技巧和方法,充分考虑我们的本土文化和国情特点,才能满足求助者的需求,同时实现专业目标。

(一)救助理念上,走进流浪乞讨人员建构的“同心圆”内层,取得信任。

在救助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开始,往往开始都爱撒谎。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根据密切交往的关系组成一个网络,这个网络里大家互相支持,当中的人遇到困难时网络起到保障作用。这就是我国存在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由于流浪乞讨人员不在这个网络之内,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都是他们建构的“同心圆”外的人,开始不讲真话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按照查默斯的“程序指引”的救济理论,社工们只有深入了解救济者们的个人情况和家庭背景等,然后再开展社会工作,才能逐渐建立专业关系。

(二)尽可能地本土化社工介入的方法和技巧。

西方社会诞生了社会工作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受基督教影响很大。然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必须对西方社工实务的丰富经验适当变通,才能有效利用,避免纯粹的“拿来主义”。只有大家建立在一个交流的平台上,才能运用社工的方法。因此,可以考虑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入手来介入流浪乞讨者。

四、政策建议与结论

(一)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实施中的薄弱环节

在目前行政力量主导救助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救助中的几个薄弱环节:首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救助的对象和内容;其次,确保求一助的整个过程没有不适当的行政救助行为;最后,通过完善流出地的救助体系,提升其救助能力,使求助者的安置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加快政府购买民间服务制度建设的步伐

政府购买服务来积极大力培育民间组织,健全原来行政性强的社会工作救助体系。

(三)从制度上解决社工“求”与社会“需”的矛盾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那些在从事“准”社工活动的非社工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技能和理念的培训,如果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救助理念不符合考核标准,就应该及时让他们转岗或者下岗,空出的岗位再及时补充具有社工背景的、能胜任该职位的人员。为了缓解这种求与需的矛盾,还应该制订相关制度作保障,尽快完善职业社工的资格认证制度、注册管理制度、从业规范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以及社工的薪酬制度,并不断完善社工的行业规范和监督制度。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EB].社会政策网,2002.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齐芳.个案工作在城市贫困者救助中的介入策略[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

[4]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5]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4.

[6]时正新.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8]赵有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创新.重庆社会科学,2005,10.

[9]寒晶.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社工介入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0]梁爱新.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中的运用[J].社会福利,2010,1.

[11]孙振浩.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J].社会福利,2010,7.

乞讨者范文5

首先要承认,乞讨确实会给人带来不愉快。乞讨者往往衣着破烂,也不怎么讲卫生,这自然让人生理上感到不适。面对他们伸出来的手,还让人感到道德的压力:不给良心不安,给了又担心受骗。甚至还可能带来直接的骚扰,比如个别乞讨者的纠缠不休。

进一步分析,乞讨者之所以招人憎恶,还不仅仅是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舒服,更在于他们背离了现代城市的主流价值观:讲究卫生、恪守规范、自力更生、维护尊严,等等。要瞧不起乞讨者,实在有太充足的理由。

但同时也要承认,乞讨者不乏值得怜悯之处。就拿上海公布的乞讨排行榜来看,第一名是一个22岁的文盲残疾人,第二名是一个88岁的老太太,第三名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就这么简单信息,我们也应当能看出他们确实有困难之处。而根据以往报道,城市乞讨者往往来自几个著名的乞讨村,那里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种地仅够糊口而已。

另外,要求乞讨者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有礼貌,不撒谎,不要带小孩乞讨,不要骚扰别人等),其实也是不切实际的期许。穷人并不必然质朴,要知道贫穷带来的伤害绝不仅仅是物质匮乏,还有对精神的扭曲。如果只有浑身都是美德的弱者才能赢得旁人的同情,这门槛未免太高了。所谓悲悯,意味着面对复杂现实,仍然能保有同情之理解。

乘客希望有舒适的环境,这是正当的要求;乞讨者把这视为谋生的手段,也同样可以理解。由是产生利益的冲突,这就需要一个不偏不倚的裁量者,那就是公共权力。如果乞讨者确有违法,那么依法处理即可。即便这样并不能够禁绝乞讨,但也只能到此为止。

有人说既然不解决问题,就需要加大惩罚力度。但想想看,送乞讨者到收容站,他们只要表示不愿意被收容就能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恢复收容遣返制度强行收容——那孙志刚岂不是白死了?如果要修改现有法规,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方式,但这只是轻微违法,那还要不要“罪刑相称”原则?而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内,再多走一步,便是越界。上海警方乞讨排行榜,便有越界之嫌,因为法律并未授权警方可以此类排行榜。

更糟糕的是,警方在宣传上颇有污名化乞讨者之嫌。比如称乞讨者“一秒钟赚到100美元”,其实不过是有次某位外国人给了一位乞讨者100美元。甚至连乞讨者吃十多元一份盒饭,也被拿出来说事——难道乞讨者就不能吃正常的饭食?

于是,收入高、生活舒适、普遍恶言恶行、背后有组织操纵,甚至拐卖小孩、制造残疾人,成了广为人知的乞讨者形象。实际上,这些说法,没有一项能够站得住脚,既不符合经验,也不符合逻辑,不过是把特例视为普遍(比如“一秒钟赚到100美元”)制造出来的假象。试想如果真的月入过万,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势必大大增加,怎么可能一个城市才几十上百个?但是在警方、媒体、大众的合力传播之下,前述乞讨者形象已经成了根深蒂固的都市传说。乞讨者没有开口的机会,甚至没有开口的能力。

乞讨者范文6

中国葡萄酒:您是怎么成为一名侍酒师的?

郑兴:1981年,我22岁开始在丽晶酒店工作,那时香港葡萄酒业还没开始发展。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香港都还在喝白兰地,葡萄酒没有发展的苗头。我要感谢酒店的几个德国老板,他们对人才的管理很有一套,是他们的引导和鼓励,让我对葡萄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年后,我当上了酒店的侍酒师。在80年代,我的工资拿不到2000块港币,但是我买一本英文的专业书籍就要600块港币,我坚持一个月买一本――勃艮第一本书、波尔多一本书、香槟产区一本书……每本书都很厚,我学到了最多的知识。当时我升职很快,原因只有一个――肯努力学习。

中国葡萄酒:在香港相对成熟的葡萄酒产业中成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郑兴:从90年代开始香港的葡萄酒产业就已经比较成熟,大家追求的不是品牌而是品质,我给客户介绍的都是性价比高的葡萄酒。香港除了最年轻的人以外,超过35岁(即70年代后出生)的人普遍懂酒。拿我来比较,我在1988~1989年间在香港法国食品协会不断地做培训,基本上受这批培训人员影响的人成为现在香港最中坚的阶层。

做这个职业除了学问以外,能不能做到大气,也就是做人的问题,同样很重要。我说大气就是能容纳所有人都进入葡萄酒这个世界;而说小气,就是把没钱不懂酒的人拒之门外,看不起人家。葡萄酒没有专家,只有知识储备的多少之分。

中国葡萄酒:为什么没有继续在香港发展,选择到了大陆开展事业?如何看待中西葡萄酒文化的碰撞?

郑兴:在香港成熟的资本市场,有超过400个具有进口葡萄酒能力的进口商。只要缴纳登记费用就可以拥有进口权,税制简单――没有进口税,没有政府税,没有所得税。但香港是比较小的地方,发展的空间相对也小;在大陆,广州、北京、上海等等――每一个城市都足够再进行若干年的发展。

中国人喝葡萄酒喜欢拿大杯子倒满再一口喝净,爱干杯这一点其实让外国人特别是出口商、酿酒厂都特别喜欢,觉得中国是个很大的市场。所以虽然文化有差异,但发展中国的葡萄酒本土文化更重要。

上一篇励志古语

下一篇元宵节内容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