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理论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理论常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实验课改革;整合
物理作为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高职物理课实际上是大学物理的浓缩和简化,偏重理论教学,追求物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重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与“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也不相适应,所以,高职物理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04年秋,我院在机械工程系进行了试点,停开了物理理论课,将物理实验与理论课进行整合。如今这项改革正在进行当中,效果良好。以下是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整合的思路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课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了过滤,结合我院的实验设备情况,制定了如下改革思路:将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整合,以实验为平台,向学生传授与专业课有关的物理知识,淡化理论知识讲授,删去纯数学公式推导,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路有了,全新的物理课定位也就确定了。为配合这项改革,我们在东南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配套教材《物理与试验》。
整合的实施
(一)以实验为平台,讲授物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系统地讲述完整的物理学理论知识,而是将专业所需要的物理概念以实验的形式加以呈现。
动力学内容往往是物理理论教学的重点,我们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个概念,也就是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中所需要的物理量进行讲授,以物理量为核心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例如,转动惯量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经常要用到的概念,我们以中学物理知识为基础,从质点概念引出了刚体概念;从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引出了描述刚体转动的物理量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运用类比法从质点运动学公式引出了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方程;从描述质点惯性大小的物理量——质量,类比引出了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转动惯量,后又对转动惯量这个物理量通过实验进行了测定。本次实验舍弃了复杂的理论论证和公式推导,着重讲解了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完全可以满足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两门专业课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从理论到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转动惯量的认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相对容易得多。
教授长度测量时,我们安排了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光杠杆的使用操作实验。在本次实验中,贯彻了比较法、机械放大法、光学放大法,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基本长度的测量、微小长度的测量以及长度的估算。同时,总结出了有刻度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一看、二测、三读、四记。“一看”,是测量时的第一步,就是要看仪器的“0”点、最小分度值和量程。对不同的测量仪器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测”,是测量时的第二步,就是在明确仪器的“0”点、最小分度值和量程之后的实际测量过程。“三读”,是测量的第三步,读数时视线和刻度面垂直,对可估读的仪器,要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四记”,是测量的最后一步,就是要使用科学计数法并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对于这个通用的使用方法,我们在刻度尺的使用、游标卡尺的使用、千分尺的使用、物理天平的使用、多用电表的使用等多个实验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概念,各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消除以及减少误差的方法,基本的误差理论和误差传递知识,根据不同的测量精度选择不同仪器方法等等。
(二)反复强化,逐步提高
学生将来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和专业课学习中需要使用的仪器,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物理天平、万用表、QJ45线路故障测试仪、电子计时器等需要通过多次实验和反复使用。同一种仪器虽在多个实验中重复使用,但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我们反复强调,不同的实验条件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方法,力争使学生对各种仪器有较全面的理解。
在多个实验中反复强化列表法、图解法、逐插法等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水平调整、共线调整等基本的实验技能。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选取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表示方法。
(三)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物理知识的运用
在长度测量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在自己身体上找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具体部位,估算教室的面积,教学楼和学校水塔的高度。在质量测量中,我们要求学生估算1个鸡蛋、1个苹果、1瓶洗发水、1袋洗衣粉、一位同学的质量,力争使学生在头脑中对一些基本计量单位形成直观概念。在“电源输出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实验之后,我们安排学生了解扩音机与扬声器的配接方法以及定压式与定阻式接法的差别。
(四)做好三个转变
与传统的物理课相比,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授课场所的转变。教学计划给定的42学时,我们只在教室上了6节,其余都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二是授课时间分配的转变。每个实验3个学时,理论讲解1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增加实际动手操作时间。三是授课重点的转变。由以重要物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为重点,转向以重要物理定律的运用、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以及实验条件的实现为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取得的效果
将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整合,在我院是第一次。为及时了解改革效果,我们对对口升学的04115班和普招的04122班采取了问卷调查。根据反馈的信息,我们认为,此项教学改革收到如下效果。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物理课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数学知识滞后等原因,对物理理论课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经过改革的物理课,省去了难学难懂的理论公式推导,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到物理不再是一门难掌握的课程。物理课采用在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学生不仅能看,而且能动手操作,听课情绪异常高涨,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中学阶段很少动手做实验,缺少必要的实验常识,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高。开始的几次实验,实验仪器的摆放、器材的拆装次序、每个线头的连接等,每一步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指导演示,出现错误学生也不能自行排除,在电学实验中连最基本的串并联电路都连不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训练,学生大多能根据实验原理,按照实验要求,合理摆放实验仪器,自行组织实验步骤,正确采集实验数据,准确判断实验数据的正误,实验故障率也大大降低。在电学实验中出现错误,也能借助多用电表自行排除,动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按学生自己的话说:现在做实验得心应手了。
(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根据各个班级学生人数的差异,每个实验小组通常由3~6人组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有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每个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效率。试验过程中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是物理理论课无法完成的。
(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以往,实验室全年的学时数在13000个左右,今年一个学期仅机械工程一个系就突破了26000个。两个实验室从上午第一节到下午第六节,都安排实验。五个工作日至少要完成50余课时的实验授课任务,这在我院建校以来还是没有过的,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治理论常识范文2
一、兼并的背景
1、被兼并方浦东新区印刷厂与兼并方茉织华公司的简要情况
浦东新区印刷厂建于一九五二年六月,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前身为上海市川沙印刷厂,属地方国有企业。该企业主要从事一般发票、各类凭证及帐表簿册的印刷。由于其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业务量不断萎缩。1997年销售额仅262万元,利润6000元,负债达到87.66万元。银行短期借款50万元,流动资产为101.05万元,但存货一项就占56.64万元,而货币资金仅为30.48万元,应收款为11.81万元,企业财务状况相当困难。
茉织华公司是以平湖市新仓服装一厂为母体厂,近年来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组建的拥有一系列子公司的集团公司。它是一个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外向型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并实施管理,公司汇聚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办实业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1995年,该公司被中国纺织总会列为中国服装企业首强,并连续三年获中国服装业利税第一名。1997年,集团公司产值达22亿元,利税1.5亿元,出口创汇2.2亿美元。公司内设有9个服装子公司、2个印刷公司及一系列为服装业服务的子公司和事务所。其中浙江茉织华印刷有限公司是一个以印刷服装包装材料为主的子公司,近年来公司凭借自已一流的印刷设备和技术,承接了印刷技术难度大、防伪要求高的国家增值税发票、银行清分机转帐支票等特种商务票证的印刷业务。97年度产值为9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税金404万元。
2、兼并双方实施兼并的内在动因
浦东新区印刷厂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经营上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1)企业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内部缺乏正常运行的保证机制,人员无流动、分配无差距、上岗无竞争。
(2)职工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偏大,职工对企业依赖性大,退休工人较多,负担重,职工平均年龄41岁,女职工占49%,40岁以上的职工占48%,职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4%。
(3)设备陈旧,无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印刷设备均属四、五十年代,国家无投入,企业亦无力购置先进设备,企业不具备参与竞争的物质条件,难以为继。
(4)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流动的放开,引起大量人才流失。业务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销售下跌,技术人才的流失,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茉织华公司因业务的急剧扩张,迫切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其兼并的主要原因为:(1)兼并重组有利于改变公司产品单一模式。保留原普通印刷业务,同时引进先进设备,加入技术含量高、防伪要求高的特种票证及彩色不干胶商标、高档彩色包装纸等印刷业务,使其成为多品种、高科技的现代化印刷企业。
(2)公司可充分利用上海经济中心的优势。公司属下有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经济实体;公司在浦东新区已有开发基础;公司可在资产资本经营、国际金融、贸易、印刷、国内服装市场的开发上作进一步拓展。
(3)有利于公司取得时间效益。与内部投资相比,兼并节省了投产、以及培训新员工等所需的时间,使企业能迅速投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迅速扩张。
(4)实施兼并同时也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浦东新区关于支持优势企业兼并划转小企业的若干扶持政策》中规定的在税收、人员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兼并双方的互具优势为实施兼并提供了可能
浦东新区印刷厂虽陷入困境,但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作为一家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浦东新区印刷厂拥有一批对印刷技术比较熟悉的职工,能承接一些印刷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印刷业务,是工厂的一笔宝贵财富。(2)厂区占地6.72亩,并拥有厂房、设备等一批固定资产,为厂区改造,设备更新提供了空间,为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使兼并方能迅速投入生产。
(3)具有印刷行业的五种资质,包括税务发票、行政事业单位收据、密件、商标以及书刊省级印刷许可证,这些资质也是印刷厂的一种特殊资源。
(4)地处浦东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能在保证产品供应上海市场的同时,较好地辐射整个华东地区。茉织华公司具有的优势:
(1)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并实施管理,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办实业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及国际一流水准的装备和技术;设有9个服装子公司、2个印刷子公司及一系列为服装业服务的子公司和事务所;是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外贸与内销并举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2)公司有强大的营销网络及信息系统。出口日本的产业服装已占日本服装总需求量的20%以上,并不断有世界各地的著名服装商前来洽谈;在国内近百个中等以上城市开办100家连锁店,兼并后更可利用浦东开发的大好环境开发上海市场;公司拥有计算机国际互联网信息系统。
(3)具有资金和财务优势。公司其它投资项目有的已进入回报期,再加上茉织华公司股票的上市等融资渠道和措施,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4、兼并双方障碍的消除为实现兼并奠定了基础。
在兼并谈判过程中,兼并双方在许多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但同时遇到了一些障碍:
浦东新区印刷厂的障碍消除。在兼并谈判时,印刷厂受到了特别是来自职工的诸多阻力。有的职工认为兼并是将企业卖给“外地人”,在感情上不能接收;有的职工担心兼并后由“外地人”管,自己的企业主人翁地位丧失,沦为“二等公民”,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的职工则对兼并后企业将来的前景表示忧虑。对此,印刷厂领导从转变职工思想着手,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工作,做好耐心说服和劝说工作,向职工阐明兼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带领职工代表前往浙江茉织华公司实地察看,鼓舞士气,树立信心,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茉织华公司的障碍消除。茉织华公司认为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这样厂房设备陈旧、职工包袱重的国有老企业,兼并成本大,若按印刷厂帐面上的93.3万净资产进行兼并,公司的利益将得不到保证,并由此萌生了另往他就的想法。对此,新区国资管理部门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果断决策,同意茉织华集团以所属平湖新仓服装一厂的名义对浦东新区印刷厂实施零资产兼并。
1998年4月19日,浦东新区管委会下发54号文件,同意平湖新仓服装一厂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平湖新仓服装一厂在取得浦东新区印刷厂全部资产的同时,承担偿还全部债务的责任,并根据协议规定落实全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公积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一切待遇。
二、兼并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后,茉织华公司制定了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要通过建造新厂房,添置新设备,增加印刷品种、提高产量等途径,使浦东新区印刷厂规模逐步扩大,效益逐年提高,五年后成为国内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
针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目前困境的根源主要是经营机制不灵,而突出的问题是产品销售不畅。为此,茉织华公司结合本公司整体发展情况和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要求,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的重组以机制重组、产品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人员重组为主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机制重组
浦东新区印刷厂被兼并后,成为茉织华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生产经营将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开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浦东新区印刷厂虽然已面向市场,但由于机制缺陷,严重缺乏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无法适应现代企业运行的要求。为此,茉织华公司对印刷厂的机制进行了重组。
首先,加强市场意识,强化市场机制。增强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扭转目前产品销售不畅的局面。将浦东新区印刷厂市场机制的强化与公司总体经营结合起来,由实力强大的莱织华印刷有限公司帮助和扶持浦东新区印刷厂产品开拓市场,并有公司内部自用的印刷品的耗用量作保证。
其次,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也为职工的成才提供条件。根据职工的贡献大小,拉开分配档次,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真正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引进竞争机制。实行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提高各岗位的效率,形成了企业内部的有序竞争机制,。
第四,建立职工保障机制。浦东新区印刷厂在重组中及重组后,根据国家、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配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职工保障机制,使职工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产品重组
根据市场需求和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规划,茉织华公司对印刷厂的产品进行了重组:
第一、增加印刷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兼并后在保持原有产品的印刷业务的基础上,增加银行票据、有价证券、税务专用发票、邮电、商务办公用纸、彩色不干胶商标标签、服装吊牌、高档彩色包装品等品种,实行产品档次的多元化。
第二、利用无形资产,提高知名度。浦东新区印刷厂是浦东新区唯一的一家国有印刷老厂,而该厂获得的印刷业诸多许可证都是无形资产。茉织华公司利用自身的业务渠道、市场网络,进一步提高浦东新区印刷厂的知名度。
3、资产重组
公司根据负债情况及产品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的资产进行重组。
第一、改造老厂。对老厂投入100万元资金,其中30万元添置电脑制板系统,以解决原铅字排版落后工艺、制版靠外协的问题,提高印刷产品档次,70万元对原老厂进行厂区、厂容进行改造,后又投资100万元,添置小型胶印机3-4台。改造后,设备得到更新,厂貌大为改观。
第二、开办新厂。在浦东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先期租用了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投资l500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的商务印刷流水线二条,再投资1000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的彩色包装印刷流水线二条。第二年,对新厂再投资2900万元,使其实现正常生产。
4、债务重组
浦东新区印刷厂近几年来虽未亏损,但是潜亏已存在,按照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发展规划,对原老厂的87万元债务,采取投入一点,产出一点,以原厂救原厂,二年内将所有债务还清。茉织华公司注入的大量资金主要用于易地扩建新厂区。
兼并后,对印刷厂的易地扩建、老厂改造,以及完善工艺、添置设备等需要投入的1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茉织华公司的整体效益及茉织华公司在上海发行股票中的资金作保证,故只需求部分资金的贷款,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强。
5、人员重组
根据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在将原浦东新区印刷厂职工将全部安置的基础上,为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印刷厂又向社会招聘了经营管理、工艺技术和市场营销等高素质人才,严格定岗定员,根据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重新核定和设置各部门及岗位,并实行按岗位定员。原浦东新区印刷厂108人,其中有14人通过培训去新厂,其余的职工重新定岗,进行了妥善安置。新厂还在新区招聘了50多位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兼并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1、通过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重新焕发了活力,效益得到了迅速提高。兼并后,1998年当年实现扭亏为赢,1999年,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与兼并前1997年的销售额262万元相比,增长16倍;实现利润1400万元,为历史上最高利润19万元的74倍,印刷厂老厂人均创利1万多元,新厂人均创利超过10万元。
2、通过兼并,茉织华公司迅速壮大了实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印刷业是茉织华公司多元化经营中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此次兼并,茉织华公司在印刷业上的实力得到了迅速壮大。公司充分借助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地理优势,拓展了上海地区的业务,并较好地辐射了整个华东地区。
3、通过兼并,职工的利益得到保障,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99年印刷厂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1040元,月平均收入1400元,为兼并前1997年的1.8倍。职工不仅摆脱了下岗的威胁,而且公积金、养老金、医疗费等各项福利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企业的凝聚力大大增强。4、通过兼并,有力促进了新区的经济发展。1999年,浦东新区印刷厂预计上交税收400多万元,一跃成为浦东新区的税收大户之一。同时,印刷厂的迅速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新区社会的稳定。
四、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推进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有效方式。
印刷业由于进入壁垒低、技术含量少、产生效益快,处于过度竞争状态。新区最多时曾有800多家印刷厂,现今也基本维持在600家左右。创建于五十年代的浦东新区印刷厂由于受传统体制长期束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职工文化素质低,人才流失严重等原因,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状况日趋恶化,已面临亏损的边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浙江茉织华集团以所属的国有企业新仓服装一厂对浦东新区印刷厂进行兼并收购,是国有资产在市场化运作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动,促进了国有资产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局部利益来说,新区国资减少了;从国资总量来讲,国有资产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了。通过异地兼并,区属国有资产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向外省市优势企业集聚,资产流动盘活了滞存资产,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优化重组,形成了更为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因此,政府对于不同情况的企业,通过制订不同的政策导向,尤其对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尽早通过“零置换”、“零兼并”、破产关闭,甚至“倒贴钱”等形式坚决退出,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思考之二:算整体帐,算长远帐,看综合效益是实施兼并的着眼点。
浦东新区印刷厂经过评估还有93.3万元的净资产,而采取的兼并方式是零兼并,因此从资产角度来说,这一成交价远远低于帐面资产价值。从眼前看,可以说是“资产流失”。但是,如果“想一想开”,一个企业已经潜亏,还有一大批工人等待安置,其市场价值可能还是“负的”。若还要按帐面资产的价值转让,当然不会有人接盘。这种“嫁者”有情,“娶者”有意,但却因“娘家人”要价太高,而令“婚事”告吹的实例,绝不在少数。因此,在企业还有优势,还有人接收的情况下政府果断把企业转让出去,不啻为明智之举。从长远看,浦东新区印刷厂于1998年4月实施兼并后,老厂当年即扭亏为盈,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金桥新厂更是成为新区税收大户。1999年浦东新区印刷厂上缴税收400多万元。从这个意义上,93.3万国有资产不仅没有流失,而且得到了升值。从整体看,企业被兼并,政府卸下了包袱,企业从吃财政补贴,转变为向国家交纳税金,从纯消耗,变为积极创造财富,职工由下岗变为上岗,并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繁荣了地方经济,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这帐都是划得来的。。思考之三:知彼知己,优势互补是兼并成功的前提。
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益,产生1+1>2的效果,是企业兼并的目标。因此,兼并双方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有什么,需要什么,能从对方得到什么,在反复衡量比较下,最终确定自己的合作对象。被兼并方浦东新区印刷厂是浦东唯一一家国有印刷老厂,在印刷业许可证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投入搞自身改造。兼并方茉织华公司在平湖有印刷厂,承接了工商银行储蓄存折印刷业务,在业务渠道、市场网络和人才资源等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场地限制,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在上海建立生产基地。茉织华公司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可以利用对方现成的行业资质和技术人员,及早投入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占领新的市场。同时,浦东新区印刷厂也可摆脱倒闭厄运,全厂100多名职工脱离下岗危险。可谓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思考之四:赤诚相待、真诚合作是兼并成功的基础。企业兼并并非只是资产的简单"重组",而且也是企业债务重组、业务重组、人员重组和机制重组。重组企业得以成功运转,兼并方和被兼并方的认识、战略、操作必须建立在赤诚相待、真诚合作的基础上。浦东新区印刷厂领导班子了解自己的家底,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为印刷厂的生存发展寻找机会。在谈判过程中,印刷厂与茉织华公司坦诚相待,真诚合作,双方将谈判中的分歧看成共同对付的敌人,而不是相互间的隔阂,双方互相体谅,互相让步,促成了兼并的成功。兼并后,老厂经过100万元资金投入改造不仅厂貌焕然一新,而且在茉织华公司的尽力扶持下,老厂印刷业务也蒸蒸日上。然而,兼并当年,老厂工人未加一分工资,他们提出“不成为茉织华集团唯一一家亏损企业”的口号,老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经过奋力追赶,98年年底印刷厂终于实现扭亏增盈。坦率真诚的态度不仅使兼并过程进展顺利,还保证了新生企业今后的正常发展。
思考之五:关注职工利益,赢得职工支持是兼并成功的保证。
进行国有企业资本重组直接涉及到职工的分流安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情。浦东新区印刷厂领导班子清楚知道企业兼并必须取得全厂职工的支持,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貌合神离、人心涣散的现象。厂领导班子以凝聚力工程为核心,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关注职工利益和愿望,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此次兼并是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路,是与员工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兼并谈判中,印刷厂将职工安置问题摆在首位,实现全厂无一人下岗。兼并当月,全厂职工前往浙江平湖茉织华印刷公司熟悉管理体制,进行业务短期培训。企业职工在厂领导班子带领下迅速适应了环境,工作更有干劲。兼并后,工厂业务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带病坚持工作的不在少数。但职工常说,厂有今天不容易,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兼并不仅盘活了企业,更激发了企业职工的潜力,使企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思考之六:多方支持,形成合力是兼并成功的重要条件。
政治理论常识范文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一、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特点
(一)教育目标应具有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不应将其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形式,同样不能把专升本当做主要的目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实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应围绕高职教育目标来开展,增强职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教育观念应具有针对性
1.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将技术型人才当作重要人才来对待,只有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够开展创造性劳动作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作贡献,这样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2.加强职业教育。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转变传统的观念,加强针对性定然会减少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盲目性与偶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内容应具有针对性
高职院校中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应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与组织。例如,在高职院校实行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等。
(四)教育载体应具有针对性
高职教育与学生和学生的思想都有自身特殊性,所以,作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建设同样应该要求针对性与特殊性。例如,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以这样的形式既学到了知识又创造财富,同样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做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围绕教育自身特殊性与学生思想复杂性变化,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内容不当
1.缺乏时代性。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内容结构较为片面,不够完整,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但通常忽视了高职学生应有的科技观、人才观、就业观以及艰苦奋斗精神等多方面的教育。
2.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教育的育人性。功利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一直以来都是充当一个“保姆”的角色,当前社会需要什么,其内容便抓什么,过分突出了教育内容的外在功能,忽往往忽视了对人以及人性的提升,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教育内容脱离现实性。
现实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定的太高,过于理想化,对其本质来说已经违背了“最高价值即最普遍价值”的逻辑。将理想与现实分开,这样的高职思政教育内容是空洞的,其教育的效果也必然是低效的,且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4.教育内容过于绝对。因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常存在较大差异,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高职学生类型的不同层次的不同与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来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教育的观念陈旧
1.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将其上升到一个灵魂塑造的高度来进行认识。各高校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某些领导单纯将学院建设、规划发展、招生工作等看成硬指标,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可有可无的。
2.一些专业课程的老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认识有所欠缺,认为思政教育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没有研究的价值,轻视思政教育,一味重视专业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深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利用专业课的优势来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3.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认识有误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没能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多数时间为应付其它工作,没有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而是充当一个“消防员”,哪里出现问题就到哪里“救火”。
(三)教学方法不当
1.教学模式过时。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方式,大都是照本宣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意识形态的灌输,轻视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教学实践。
2.忽视以学生为主题,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客体,道德规范的无条件遵从者、认同者,没有权利质疑,更没有权利提出新的道德规范,使学生无法通过践行道德过程来体验快乐和满足,获得精神上享受。仅仅只能向口袋一样装下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美德”。
3.方法没有创造性。部分院校在思政教学中没有运用现代化科技成果,例如互联网、多媒体,开展现代化教学,依旧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这必然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改进思政理论教育,实现教学突破
(一)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队伍整体水平
1.重视思政教育队伍师德的培养,学校应制定相应制度来规范思政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完善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学生与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
2.强化科研。使高职思政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思政教育者应该结合现实发展需求和时代要求,对教育对象、方法、内容与目的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与研究,使思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现实,同时改进教育方法,促使思政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待遇,让思政教育者像其他教师一样享有竞升和职称评定待遇,鼓励他们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二)创新高职思政理论教学内容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现代社会的职业不仅要求要有专业的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在思政教学中应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其内容细化到行业高度,针对不同专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思政教育。
2.加强创新意识,在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职业技能的创新意识基本点是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创新品德。而培养这些品质,正是思政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三)探索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在课堂教育中结合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其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思政理论教学内容放在网上,供学生查阅。可通过网络开展知识竞赛,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2.定期组织专家讲座,适当打破教材限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集中探讨热点话题,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报告,回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3.加强思政理论教学实践性。高职思政理论教育应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工程、农村、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去,进行参观、考察、研究,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理论学习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找出原因。
参考文献:
[1]李金霞,刘新伟.简析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1):121-122.
[2]张怡.探讨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商场现代化,2010,(16):181-182.
政治理论常识范文4
一、FDI与市场结构相互影响的理论回顾
(一)市场结构的决定理论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一般将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概括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进入壁垒、企业合并和市场集中度、政府政策等(杨沐,1989)。贝恩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之一,1959年,他最早系统化地提出了进入壁垒的概念,并将进入壁垒的形式概括为三大类: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优势、规模经济优势(Bain,1956)。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就是指在每一产量或部分产量中,必须由寻求进入的厂商承受而已有厂商不必承担的生产成本。即已有厂商相对于新进入厂商所拥有的优势(如在市场需求、成本条件等方面)就是进入壁垒的表现形式,且是已有厂商拥有长期垄断性收益的基础。所以,如果没有这种市场条件的不对称,已有厂商和新进入厂商所面临的需求和经营成本都相同,那么就也就不会存在行业的进入壁垒(Stigler,1968)。
德姆赛兹则将进入壁垒的存在与政府的行为、势力相联系。他认为,结果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任何限制都会产生进入壁垒,或换句话说,凡不是由市场自然产生的政府限制活动所造成的经营成本的额外增加,就表明存在进入壁垒(Demsets,1982)。德姆赛兹还提出“所有权进入壁垒”的概念。按照这一概念,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壁垒的撤除有可能损害原有厂商,而这一损害并不是天然正当的,德姆赛兹认为“所有权进入壁垒”不是保护原有厂商,就是保护新进入厂商,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有这种保护,而在于以总效率提高为标准,判断给予哪一方以什么样的保护。以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的出版为标志,产业组织理论在方法上引入了博弈论(Tirole,1988)。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博弈论,尤其是非合作博弈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作为以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的个体间竞争和冲突为基本分析对象的数学理论,博弈论为研究厂商的市场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模型背景,特别对寡占行业尤为合适。近年来,博弈论模型已几乎触及到了市场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市场卡特尔和价格联盟、价格歧视、一体比、产品差异、不完全信息、技术创新竞争和市场出清机制等,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二)FDI与市场结构相互关系
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更加广泛。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探索FDI和市场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相关研究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FDI与市场集中。普遍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外直接投资进入与东道国的目标产业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迹象更为明显。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比较看,在同样的FDI进入下,发达国家市场集中度要略弱于发展中国家(张纪康,1998)。
2.直接投资与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FDI的进入壁垒方面研究还比较新。邓宁(J.Dunning)1975年首先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入效应分成了两个部分:直接投资进入对厂商数量、规模格局、进入壁垒的影响;进入之后导致的国际竞争对手的反应(包括在母国市场的反馈效应和东道国的前馈效应)。1993年,邓宁就直接投资与进入壁垒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3.伴随FDI的市场结构跨国传导。凯夫斯认为,由于投资国与东道国通过投资而建立起来的双边相互依赖使投资国的寡头市场结构有向东道国传导的趋势(Caves,1974)。即高度集中市场中寡头间的相互依赖格局随着寡头们向相同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而跨越了国界。
4.FDI进入后的东道国市场结构变迁。弗农按照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一个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产业市场结构动态转换模型(Vernon,1977)。即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凭借各种优势建立起来的最初垄断地位,将随着跟随者的进入(包括其他国外厂商及较晚进入的当地厂商)而会转为寡头垄断或竞争;然后再随着当地厂商的工艺模仿、走向成熟而使东道国市场最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5.直接投资进入的阶段特征及其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在有国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外资进入的方式和东道国原有的产业市场结构。外资进入方式包括新建投资或兼并收购进入、初次进入或第二阶段进入。就初次进入而言,弗农认为,东道国原有厂商的市场份额将随着来自国外的进入发生而下降,但劳尔却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劳尔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不管是初次进入还是第二阶段进入,都将因其拥有的更大规模、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技术、工艺、更多样化的产品及在融资、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市场占更高份额的可能性更大(Lall,1979)。
二、FDI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贝尔曼和邓宁等列举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种目的:寻求自然资源、占领当地市场、寻求经营的高效率、竞争策略的考虑(Behrman,1972;Dunning,1993)。引进外资是中国开放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一国能否有效引进外资,除了取决于该国的政局稳定程度、资源丰裕程度、劳动力价格、市场规模等因素之外,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可低估。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垄断为特征的FDI进入必然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市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一)FDI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达到有效的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水平会推动市场集中,政策决策者的目标是既要利用规模经济,又要保持市场的充分竞争。
在市场需求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随着FDI的进入,行业内在位企业数量增加,平均的企业规模就有下降的可能。
然而,市场开放除了带来外来的直接投资之外,也带来了更新的技术和更大的市场需求。更新的技术使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了外移的可能、更大的需求则从需求方面为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因此,FDI对国内规模经济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关于FDI对规模经济影响的典型案例是汽车产业。据有关资料,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达200多家,平均生产规模为二百多辆/年,最小企业的仅为年产十多辆,规模经济效应根本无法体现。随着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经过一段时期的竞争,国内汽车制造业优胜劣汰,存活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如美国通用在上海的投资10多亿美元生产别克轿车,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辆,基本接近了最小有效规模。
(二)FDI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是新建投资。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完整、部门比较齐全,FDI进入之初一般都会使国内市场集中度降低,从而促进市场竞争。
同时,在我国有两种情况导致跨国公司在华新建投资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一是跨国公司的产量超过国内厂商所生产的数量,二是因为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是全新的产品。其中,后者更加普遍。以计算机产业为例,90年代初国内厂商还无力进行自主开发,结果国外产品迅速抢占了我国计算机市场,跨国公司大有垄断我国计算机市场的趋势。这种状况直到90年代中后期国内联想等厂商引进和自主开发之后才开始改观。另外,我国的汽车工业也是一个典型的幼稚行业,FDI所带来的产品一般都是国内空白的产品,如80年代德国大众进入我国汽车市场之时,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的中档轿车市场,90年代末,三资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约占整个行业的65%,创造的利润占整个汽车行业的80%以上(王洛林,2000)。
9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增加,而且跨国公司把目标主要集中在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在外资并购过程中,这些企业大量让渡股权,低价甚至无偿出让品牌、商业信誉、原材料、供货渠道、产品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资的进入门坎,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同行业的国内其他企业面前树起了竞争巨人。如柯达进入中国市场时,对我国除乐凯之外的感光材料实行了全行业的兼并,从而很快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且我国政府承诺在4年内不批准其他国外厂商在中国的投资。柯达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1998年达到了37.4%,超过了富士(25.6%),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随之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FDI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还取决于一系列因素:跨国公司在当地的规模以及持续增长的能力、跨国公司的市场绩效以及对当地厂商长期的生存竞争能力的影响、是否有更多的FDI或贸易品的进入、东道国本地厂商对FDI的反应以及本地厂商的技术开发和模仿学习的能力、东道国市场其他竞争者的数量和规模。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重要性,往往是一家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之后,其他跨国公司也会采取跟进策略。因此,只要政府没有赋予跨国公司独占权,单一的跨国公司不可能长期控制我国的某一行业或产品的市场。如通讯行业,国际著名程控交换机厂商纷纷加盟中国市场的竞争,如AT&T、爱立信、北方电信、西门子、NEC、三星、阿尔卡特、诺基亚等国外厂商都在中国抢占滩头阵地,到1995年底这些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占到了全国程控交换机生产能力的70%,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竞争的同时,民族企业奋力抗争,积极利用跨国公司之间残酷竞争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程控交换机行业,国内技术最早实现突破,发展最为成熟。大唐、华为、金鹏、中兴、巨龙等公司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1998年以后,国内厂商不断从国外厂商手中攻城掠地,市场份额开始大幅提高,国外厂商垄断我国程控交换机市场的局面开始被突破。
在跨国公司刚刚开始进入,我国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两家跨国投资企业时,的确存在跨国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很高的问题。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较长时间内几乎是我国中档轿车的唯一生产企业,产品价格也处于相对高位,但是随着众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它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汽捷达、二汽富康都与上海桑塔纳展开竞争,桑塔纳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
从彩电业看,在大屏幕彩电上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60%以上。但是,以长虹为首的国内彩电厂商不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努力推出新产品、提高质量、完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夺回了市场。到1998年,我国彩电市场集中度CR4达到63.3%,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0.5%左右,而且前5位基本都由国产品牌占领。
(三)FDI对进入壁垒的影响
市场进入壁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垒,另一方面是来自在位企业的经济性壁垒。
随着FDI大量增加,来自各方的力量会促使我国不断地降低对外商的政策性壁垒,减少对外商进入的限制,从而大大促进市场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市场进入壁垒也会同时随着FDI增加而提高。
1.FDI进入提高与成本有关的进入壁垒
先期进入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自有资本优势和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提高了行业的平均必要资本规模,对于潜在的进入者要想达到在位厂商相同的成本,其资本必要规模至少要达到在位者的规模。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如果没有其他渠道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内厂商要想进入高档轿车市场必须达到通用生产规模,否则会面临成本的竞争劣势。与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相比,这同样也提高了国外厂商进入我国高档轿车市场的进入壁垒,虽然相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具有垄断优势和雄厚资金实力的跨国公司更易于跨越这些壁垒。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以及高度垂直一体化程度,可能掌握了某些关键的资源,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优势在供应资源上享有价格优势,FDI可以提高绝对成本壁垒。如我国计算机产业关键部件长期依赖进口,而在我国进行生产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电子产品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因而在我国生产计算机的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公司内部的分工取得廉价的中间产品,对于在国际市场采购关键中间产品的国内厂商来说必然在这些中间产品上存在成本劣势。
2.FDI提高了国内市场的产品差别化壁垒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全产品系列化的投资在产品空间上构筑起了对潜在进入者的高进入壁垒。一是因为进入者进入时难以找到足够的产品空间,挤入已有的产品空间必须付出比在位厂商更高的成本;二是因为在位厂商的多样化产品可以进行风险成本的转移,在竞争对手进入之时可以采取灵活的竞争手段以阻止进入者的进入。比如汉高公司在华建立了11家企业生产金属化学品、民用粘合剂、家用洗涤品、化妆美容品和工业用油脂化学品,汉高的6大系列产品5个已来到中国。
(2)FDI进入我国市场之后实行多品牌的战略提高了产品差别化壁垒。以我国的洗发护发用品市场为例,自从美国宝洁公司在1988年进入我国市场之后,很长时期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宝洁公司利用多品牌的战略形成了产品差别化壁垒。“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等,这几大品牌占据了洗发护发用品一定的特性空间,品牌之间既有竞争又有自己的特色,并具有协同保护的功能。潜在进入者要想在这已有多种品牌占据的特性空间找到能获利的需求空间难度非常大,多品牌相互交织地对特性空间的占有使进入者的渗透成本很高。
(3)FDI因为消费者的偏好忠诚而提高了产品差别化壁垒,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必然花费更多的广告推广费用才能把消费者从跨国公司吸引过来。如可口可乐进入我国之后的碳酸饮料市场。
3.FDI提高研发、广告上的进入壁垒
跨国公司研发的成果可以低成本地复制和在跨国公司内部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国外子公司中可以共享,因而在研发上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在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化销售中分散研发的成本。同样,在广告上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对于某些标准化的产品,广告可以向子公司的产品延伸。因此,跨国公司不仅本来在研发实力上强于国内厂商,而且进入我国市场时可以利用研发和广告上的规模经济在我国市场上构筑进入壁垒,在相同条件下,潜在进入者要以更高的研发和广告支出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三、结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市场结构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具有双重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结构的构成要素(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交易成本等)是决定贸易流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FDI的进入也对东道国市场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至于具体影响的程度,则有赖于进一步以数据来进行更深入的实证,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作详细的研究。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十分注重其理论的政策含义的研究。宏观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促进国内市场结构合理化,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直接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条件(规模、技术、成本、信息、资本获得性等)不同,导致的福利效果也不一样。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防止部分企业滥用垄断势力,必须设计一套适合WTO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竞争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太勇:《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北京]《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1期。
[2]王洛林:《2000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杨沐:《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4]张纪康:《国际直接投资:壁垒.进入.效应》.[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Bain.J.,1956:Barriers to Neu 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Behrman.J.N.,1972: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 Latin.America:Autos and Petro-Chemicals.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
[7]Caves.R.E.,1974:Industrial Organization.in J.H.Dunning,ed.,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New York.Praeger.
[8]Demsets. H.,1982:Barriers to Ent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2:47-57.
[9]Dunning. J.H.,1993: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ha the Global Economy.Workingha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0]Lall.S.,1979:Multinationals and Structure in on Open Developing Economy:The Case of Malaysia. Weltwirt Schaftliches Archir,115.
[11]Stigler.G.J.,1968: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Homewood;Ⅲ:Richard D.Irwin.
政治理论常识范文5
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攻坚阶段,国有企业要想克服客观条件的局限,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提升国有企业的执行力。因此,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执行力的不足,探讨合理的现实途径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提升执行力建议
1国有企业执行力的内涵
参考对执行力含义的理解,国有企业执行力就是由企业领导者发起并最先掌握,国有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经营决策单位、各个岗位的职工贯彻执行经营者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简单地讲,国有企业执行力就是企业各级执行主体按照规定的标准,以一定的速度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应该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企业执行力的强弱程度将直接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
2国有企业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2.1国有企业高层领导者决策水平不高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权利,管理好坏与管理者本人经济利益也不存在密切联系,大大降低了高层领导者在管理方面的激励效果。另外,在许多经营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描绘企业远景、定好策略,在战略制定后很少有领导者重视战略的执行问题,甚至是一些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不合理、缺乏人文关怀的制度,对职工没有激励作用,反而引起反感。
2.2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执行战略决策不科学中层管理者担负着执行和管理的双重角色。企业决策层制定的战略方案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在国有企业中,大多数中层管理者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执行上级的决定,而不是科学地分析实际情况,提出更加合理的执行方案。另外某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制度和中层组织环节的脱节、缺失,或者是部门之间的壁垒重重,导致了组织结构与企业核心经营环节不配套,出现“责任者缺位”的现象。
2.3国有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不足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依靠外在的力量将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了国企之中。但是国有企业职工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却没有完全与之相适应或同步。现代经济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快速地适应和提高自身素质。然而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使得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执行力不够重视,在对企业目标和任务的理解上难以统一,在具体执行时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目标执行力。
2.4国有企业缺乏执行力文化的塑造企业文化是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促进企业执行力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优秀的先进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形成强大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文化的企业就没有内在的自觉执行力。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但是很少有企业注重培养企业执行力文化。因此,国企改革不仅要注意正式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建设,还要注意职工观念、意识等文化层面的转变。只有使企业职工的这些观念意识差距消失,国有企业才有可能最终成为真正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
2.5国有企业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执行力的生成和养成是以切合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依托和载体,没有一个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肯定没有执行力。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尚缺乏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人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前者是只要做了,做的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没有明确规定该哪些部门去做,职责不明确,所以无法考核。常见的如有些企业中的管理重叠、交叉,导致有事情的时候没人负责。
3提升国有企业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3.1分层次培养国有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执行的关键在人,针对国有企业执行力现状的分析,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我国国有企业各层次员工的执行力。如果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够真正接受“执行”的企业文化,根据各自的岗位特点,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共同培育企业的执行力,企业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的实现。对高层管理者来说,要注重营造企业的执行文化;对中层管理者来说,要切实保证战略的执行效果;对基层员工来说,要通过培训提高战略的执行能力。
3.2构筑优秀的国有企业执行力文化要想让企业达成执行力,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执行力组织,就必须首先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执行力文化,执行力文化将成为一种新的企业竞争力。构筑优秀的国有企业执行力文化,需要从理念领先入手,引入先进的思路、模式、方法,促进企业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的转变,通过流程重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执行力。
3.3建立国有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是企业最强的执行力。因此要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必须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构建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通过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考核,正确评价其工作努力程度;二是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根据业绩考核结果,奖优罚劣,末位淘汰。使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得到奖励,业绩较差的受到惩罚;三是在配套的激励机制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否则员工只想得到好处,其行为就会偏离组织目标。
3.4建立国有企业执行力的科学流程明晰的业务流程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在企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流程,如采购流程、销售流程、新产品开发流程、售后服务流程等。建立执行力的科学流程,需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提炼关键业务流程,通过对关键业务的流程进行设计,来保障整体业
务的流畅运作;二是确定流程核心内容,保证业务流程流动顺畅;三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流程运作部门,给各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职能进行定位,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四是确定流程评估标准,保障业务流程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3.5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对社会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执行力。因此,企业必须建立系统而科学的培训体系来维系员工的发展。只有卓有成效的培训才能使员工有效地执行企业的经营策略。为了使员工个人的执行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一方面要把好招聘关,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职业化训练,促进员工和企业执行力的提高。
4结束语
企业执行力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体现,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管理的实际水平。面对拥有成熟管理模式、雄厚资金实力的外国企业的强大竞争和冲击,国有企业要巩固市场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尽快打造和提升其自身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阙波.关于国有企业执行力提升的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2]白仁文,贾鼎.我国企业执行力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09(7):40-42.
政治理论常识范文6
关键词:值投资;沃伦•巴菲特;安全边际;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27-03
1 引言
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是国外证券市场上的一种重要投资理念和方法。其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方法测定出股票近似的内在价值,并与该股票同期的市场价格做比较,从而做出投资决策的一种投资方法。简单的讲就是:集中投资于优秀的企业,以大大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长期持有。1934年底,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与戴维•多德(David Dodd)合著了他酝酿已久的《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标志着证券分析业和价值投资思想的诞生。这种证券研究理念早些时候也进入了中国,但因市场并不推崇价值投资而一度受到冷落,研究思路和水平也因缺乏市场检验而提高的较为缓慢。2003年以来,随着银行、汽车、电力、石化、钢铁等“五朵金花”的迅速崛起,我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价值投资理念逐步确立其主流地位,与之相关的研究在国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普通投资者不作分析、盲目跟风的风气仍然很严重,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不足。假如美国证券市场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那么沃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就值得我们研究。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积极改善治理结构。
2 巴菲特的投资理论综述
目前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股票投资理论主要有以下4种:“空中楼阁”理论、“稳固基础”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证券组合理论。不同的理论基础导致不同的操作方式。信奉“空中楼阁”理论的投资者热衷于分析其他投资者的心理;信奉“稳固基础”的投资者则偏爱基本面分析;推崇有效市场假说者最喜欢追涨杀跌;持有证券组合理论者则更多时候表现为确定持有股票篮子的风险规避者。
巴菲特的投资理论被称为价值投资理论。按照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说法,所有的价值投资策略最终都要归根于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思想。身为格雷厄姆的得意弟子,巴菲特吸收了其价值投资理论的精髓,但也认识到格雷厄姆捡便宜货(Bargain―purchasing)投资方式的不足。于是在好友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影响下,巴菲特开始吸收菲利普•费希尔(Philip Fisher)投资于优秀公司成长股的长期投资策略。巴菲特本人就表示过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通过长期的投资实践,他将两者的投资策略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投资策略。刘建位将其总结为6个原则:即评估企业价值的现金流原则、分析市场价格的市场先生原则、确定买入价格的安全边际原则、选择目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原则、分配投资比例的集中投资原则和确定持有期限的长期持有原则。也有人将其总结为“四大准则”或“十二定律”,如表1 所示:
表1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的四大准则
四大准则指标简单描述
企业准则a. 企业的业务要简单易懂; b. 企业的经营状况要稳定; c. 企业要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
经营者准则a. 经营者必须理性; b. 经营者必须对股东坦白;c. 经营者应当有勇气抵抗盲目法人机构。
财务准则a. 考察股权收益率,而非每股盈余; b. 计算股东盈余,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c. 对于每一美元的留存收益,确定公司至少创造了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市场准则a. 估计企业的内在价值; b. 以显著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购入股票;c. 长期持有并管理手中的股票,耐心等待企业的成长。
3 巴菲特价值投资指标的判定标准研究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策略,主要是分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企业,另一部分是关于投资者。本文只对企业进行分析。关于企业,结合上面的准则,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业务是否简单易懂。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企业的产品或业务必须是易于理解的;第二,投资者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选择所要投资的企业。巴菲特认为,投资者成功与否与他对自己所做投资的真正了解程度成正比。只有投向自己真正了解的企业中,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巴菲特在他几十年的经营中,所投资的企业全都在他的“能力圈”内,而圈外的企业,不管投资潜力有多大,他也绝不涉足。标准如下:对自己来说,其产品或业务是否容易被了解?回答“是”,则易于了解,“否”,则不易于了解。
(2)过去经营状况是否稳定。巴菲特认为,那些多年来生产同样产品、提供同样服务的企业,往往有最好的投资回报,剧烈的变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通常是不相容的。
巴菲特的标准是不投资于那些:
①企业正在解决某些难题;
②由于以前计划不成功而经常改变经营方针(改变主营业务)的企业;
③正在进行重组的企业;
④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等。而投资于“那些多年来生产同样产品、提供同样服务的企业”。
(3)未来经营状况是否稳定。巴菲特将账面价值的长期稳定增长作为判断依据之一。
(4)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购买股票,就是购买未来。好的发展前景就是增殖的保证。巴菲特很重视寻找那些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巴菲特把特许经营权定义为:一家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市场需求甚至是强烈的需求;没有比较接近的替代品;没有受到政府管制。拥有这种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可以灵活的定价,而不必担心失去市场份额。另一个优势是企业会因此而拥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可以有效的抵抗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判断标准如下:
①属于消费垄断行业;
②不是生产工业产品的公司(对巴菲特而言);
③不是电脑和网络公司(对巴菲特而言);
④是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
(5)经营者的管理行为是否理性。巴菲特认为,能使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行为就是经营者的理。在公司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如何分配盈利可以作为判断经营者理性的依据。若再投资的收益率超过股权资本的成本,则要保留所有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反之,就应将盈利以增加红利或回购股票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做到了上述两点就是理。
(6)经营者是否坦诚对待股东。巴菲特认为只有完整详实地公布营运状况,并像公开自己的成功一样勇于讨论自己失败的经营者才值得信赖。而他自己作为董事长,也正是这么做的。
巴菲特的标准是:
①全面、真实的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
②勇于讨论自己失败的经营者。
(7)经营者是否受惯例驱使。巴菲特认为能独立思考,拒绝依附他人的经营者是不受惯例驱使的。
具体来说,惯性力量有以下几种:
①一个组织或机构拒绝在当前方向上做任何改变;
②就像工作占用了所有可用的时间一样,公司的计划和并购也具体化为用光所有可支配资金;
③在每项业务上,不管经理人员的筹划有多么的不明智,都能很快获得有工作人员悉心准备、内容详实的资料予以支持;
④盲目模仿、争相攀比同类公司的行为,包括扩张并购、建立经理奖励制度等,拒绝上述惯性力量的经营者可视为不跟风的行为。
(8)考察长期平均股权收益率的大小,而非每股盈余。巴菲特认为,在企业保留上一年盈余增加资本的情况下,只有前者考虑了公司逐年增加的资本额,因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经营绩效。用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就是股权收益率,一般是取4-5年的年平均值。这是巴菲特考察的核心指标,他的底限是15%,只有大于这个数值的股票,才值得投资。
(9)考察股东收益的大小,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巴菲特认为,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盈余由于各公司资产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只有将公司的税后利润加上折旧、摊销等非现金费用,再减去资本性支出费用及可能需要增加的运营资金量,由此得到的股东盈余才可反映企业内在价值。而高毛利率则不仅反映出企业的强大,也反映出经营者控制成本的精神。这可以从公司的净利润或者主营业务利润率看出来。
(10)留存盈余是否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如果公司运用留存收益在较长时间内都没有获得较好的收益,有效市场就会在其股票价格上表现出对它的失望;相反,如果公司利用追加资本获得的收益超过平均水平,也会反映在股票价格的上升中。在此,巴菲特采取的方法是将净收入减去股利得出留存收益,再找出公司现在与10年前市价的差价,两者加以对比。在采用这些量化指标时,巴菲特是将4或5年的财务平均值作为衡量对象的。他认为只有长期平均值才可以真正说明问题。巴菲特的判断标准是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段内,股票的市值增量应不低于留存收益的增量。
(11)全部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含义是全部上市公司的利润占GDP的比例,一般为4%。股市的增长不可能长期超过GDP的增长,只有当上市公司的利润总和超过GDP适当的比例时,才有可能让股价获得高增长。
(12)派现率。公式是每股股利除以买入时股价。这个数字是体现投资股票与投资债券之间的收益比较,当派现率接近或者超过国债利率时,才值得进行投资。
(13)盈利增长率。含义是企业每年利润的增长幅度。只有能维持利润高增长的企业,才能在未来获得股价的高增长。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企业的盈利历史记录来判断。
4 本文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在做实证分析时,首先假定投资者满足巴菲特所提出的要求,这样以来,我们只需对企业做分析。除此之外,由于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不可获得性,将经营者是否对股东坦诚、经营者是否受惯性驱使、全部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等指标去掉,同时加入每股收益这一指标,标准为大于等于1元。一般认为每股收益在1块钱以上,属于绩优股票。在统计各年的数据时,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在计算股票(或企业)的内在价值时,巴菲特采用的是威廉姆斯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即:
V=∑nt=1Dt(1+r)t+Dt+1(r-g)(1+r)n
其中:Dt,Dt+1分别是第t期,第 t+1期的自由现金流,r为贴现率,g为股息增长率。
本文对该模型稍作改动,从而对企业的内在价值做出一个较为保守的估计。将其变为:
V=∑nt=1Dt(1+r)t+Dt+1r(1+r)n
各符号含义同上。
另外,本文采用巴菲特的观点,将自由现金流称为股东收益。其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公司的税后利润加上折旧、摊销等非现金费用,再减去资本性支出及可能需要增加的营运资金量得到;第二种是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减去资本性支出得到,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计算。
5 实证分析
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巴菲特投资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做实证分析。基本思路是:按照巴菲特的选股(或者选企业)标准,来寻找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并计算其内在价值,然后对比该股票同期的市场价格,做出高估或低估的判断。
按照巴菲特的分析方法,先要选取某个长期稳定的行业,再对其中6―7家企业进行独立的、仔细的研究,选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选取行业,主要是基于行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吸引力主要表现为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可以用Michael Porter 的五力竞争模型来分析;稳定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上,可以通过观察其主营业务是否有重大改变来做简单的判断。选取企业,可以按照本文中关于企业的各项指标(只要符合主要的参考指标即可)来选取那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根据上述说法,第一步是选行业,巴菲特的投资方向是四大产业群(陈理,2006):第一是金融服务类;第二是消费类;第三就是巴菲特近几年投资的能源类;第四就是传媒行业。本文借鉴他的投资方向来寻找中国的投资机会,准备从白酒酿造行业开始着手,选择优秀的企业。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稳定且容易理解的行业。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序,排在前几位主要是贵州茅台(600519)、五粮液(000858)、张裕A(000869)、泸州老窖(000568)、山西汾酒(600809)、古井贡酒(000596)等。先考察一个主要的财务指标――股权收益率。各公司2001―2008年的股权收益率及其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各公司2001-2008年的股权收益率及均值(%)
年份
公司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均值
贵州茅台12.9713.2117.0619.6820.6825.5134.3833.7922.16
五粮液17.2911.5611.712.6110.7514.1715.3515.9113.67
张裕A6.717.5810.3212.3417.5722.1329.1519.2115.63
泸州老窖5.822.042.812.593.0015.3228.6036.4012.07
山西汾酒3.392.025.1410.1213.9823.3627.8516.7212.82
古井贡酒4.810.42-5.96-32.70.631.604.013.93-2.91
资料来源:以上各公司的年报。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明显的看出,符合巴菲特关于股权收益率标准的只有贵州茅台和张裕A,本文选取贵州茅台做进一步的考察,其2001-2008年度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贵州茅台2001-2008年主要财务指标摘要
项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2008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16.1818.3424.0130.1039.3049.0372.3782.41
利润总额(亿元)6.076.499.7714.9119.224.8845.2253.85
净利润(亿元)3.283.765.868.2111.1915.0428.3037.99
每股收益(元)1.311.371.942.092.371.593.004.03
每股净资产(元)10.1210.2911.3710.610.796.258.7211.91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虽然本文无法将其和行业比较,但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贵州茅台的各项指标都保持较好的状态。尤其是每股收益都在一块钱以上,符合本文的标准。关于派息率,本文将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作对比,取2002年至2008年为样本观察区间。如表4所示:
表4 每10股派息比较单位:元
年份
公司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贵州茅台2.003.005.003.007.008.3611.56
五粮液0.002.000.001.000.600.000.50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从表中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贵州茅台的派息率是相对较高的。
然后我们观察一下它的月k线图,时间段选为2001年8月至 2008年12月。可以看出,该股基本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一个侧面上说明了巴菲特长期投资思想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要考证一下它目前的股价是否实现了其内在价值。利用本文提出的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对贵州茅台各时期的内在价值做出保守的估计。以美国财政部2007年8月发行的30年期公债到期收益率为贴现率,具体数据为5.059%;以贵州茅台2001―2008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为依据,计算出每年的自由现金流。 同时,本文依据贵州茅台2008年前的报表,对其2008年的近似内在价值做出了估计。
表5 贵州茅台2001-2008年的流通股内在价值情况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股东收益 (亿元)-2.89-0.326.066.2011.5213.689.7042.36
贴现率5.059%5.059%5.059%5.059%5.059%5.059%5.059%5.059%
近似内在价值 (亿元)227.575241.983244.612261.363269.430270.429415.978613.552
实际流通股市值 (亿元)4.2692.8473.73712.06223.882263.133938.400491.400
高估或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显著高估低估
由于本文使用的模型本身就是低估了贵州茅台的内在价值,而2001年至2006年,贵州茅台的流通股市值就一直低于我们计算所得到的流通股内在价值,所以,本文认为这段时间贵州茅台处于被低估的状态,2007年,其流通股市值显著超出了我们计算得到的内在价值,存在被高估的嫌疑。2008年则处于低估状态。
6 结论
通过以上对巴菲特投资理论的阐述以及所做的实证分析,可以从中得到如下结论:
(1)尽管各国的证券市场在成熟度、信息披露、交易者的素质、上市公司的质量、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很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价值规律。所以,根据这一规律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在任何一个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的证券市场上都适用。对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由于国内一般看法是一个政策市,容易受到短期巨额资金的冲击,且存在较严重的操纵现象,所以,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受到限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证监会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操纵股市方面的监管力度,从而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出主要作用。
(2)对上市公司而言,首先要求经营者要尽量表现的理性一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其次,上市公司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者对其了解的可能性增强,使其可预测性增强,从而为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提供较好的保证。这样,市场才能更快的发现其内在价值。
(3)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要树立起正确的投资理念,尽量减少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投资者提高对自己所投资的对象的了解程度,要认识到股票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由企业的内在价值所决定;正确对待所持股票的短期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贪婪、恐惧、盲目等愚蠢的行为;最后,要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投资。
(4)许多投资者认为,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投资。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因为价值投资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主要是看能否以显著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然后再以高于内在价值的价格出售。所以,只要股票价格没有显著超过内在价值,就可以一直持有;当股票价格显著超过其内在价值的时候,即使只相隔了几天就卖出,那也算是价值投资。因此,本文认为,长期投资的时间就是市场发现其内在价值的时间,这个时间很难界定,不同的股票一般是不同的,一般要靠经验来判断。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维•多德.证券分析[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2]詹亮宇等.证券操作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209.
[3]刘建位.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淳洋.沃伦•巴菲特 从100元到100亿投资指南[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27-155.
[5]珍妮特•洛尔.价值投资圣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7-118.
[6].
[7]Warren Buffett. “Mr.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FORTUNE, Nov.10, 2001.
[8]Warren Buffett.Berkshire Hathaway Inc.annual report,199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