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感恩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感恩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感恩教育

中学生感恩教育范文1

关键词: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显著提高,使人的智力、体力获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德育,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的老无所依,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颓废。回顾过去,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促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有利于人类走向解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对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青少年素质现状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在报纸或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看作理所当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机构的帮助看作理应如此,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的“两免一补”,只知道拿钱,却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让人担心的就是在社会利己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欠贷,而他们这样的举动,也让不少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持观望的态度,从而让社会陷入无底的恶性循环,这无一不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这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无关系的:社会中,首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盛行,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这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例如,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家庭中,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国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只拥有了被爱的权力,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车道。

其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对成绩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重视,导致了他们成为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感谢的冷漠一代。学校中,学校教育出现经济功利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出现了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体验,道德教育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倾向。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道德。然而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习惯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范围。

感恩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要特征。”“功利化”的倾向一度成为德育的趋势,总要求德育具有即时、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总要求我们做到“大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小德”。学校教师向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大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小德”,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时候,却不知道报得三春晖。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报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要想确切改变我们社会的感恩现状,从学生抓起,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使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社会有些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也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外国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让感恩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操。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因此,更应将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践行。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孩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实感恩教育

在中学校园实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会浪费学时,无益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跟随素质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实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思想习惯,学会尊重,要相信这种意识会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清日常工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责任,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环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感悟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环境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注意转变教师的多重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同时在校园内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地方张贴感恩教育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诗词名句,课间播放《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使学生耳濡目染,让感恩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感恩从小事做起

小习惯决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让感恩成习惯,随时随地感恩陌生人给你的付出和帮助,感恩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注意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的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好、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觉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孝举有:“就餐要让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生日时亲手为他们做件小礼物。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养成写孝心日记的习惯,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习作水平不同,我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就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让学生努力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影响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我精心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借此让同学们懂得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是班会记录: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将同学们的情绪带入,营造一个感性而温馨的氛围,歌声可以培养学生学感恩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精炼的歌词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是优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优美的曲调,灵活巧妙地激活课堂,让学生感知人间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请同学上讲台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③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④小型辩论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答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关心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⑤观看“历史上最牛的励志感恩教育的‘一横老师’的演讲”,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谈感受,使学生从“一横老师”的演讲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请同学们借此机会对在平常不敢说,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时候有点小摩擦的,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感谢同学朋友。⑦班主任总结:这里班主任有意识的向同学们讲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灿烂!那么,在怎样感恩的问题上,教师从学生个人的内涵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让学生能正确的培养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中学生。⑧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化感恩为行动;记住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传递感恩之情!在这次“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看到他们看视频时流下的眼泪,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学生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而这只是起点,感恩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也是绵延不绝的希望之光。

(五)专题活动法,在实践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以班团会的形式组织感恩活动,如,学唱感恩歌曲,出感恩专题的黑板报,感恩征文、摄影比赛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从点滴实践做起。如,(1)倡议学生在家里主动为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2)要求学生离家到校后要及时向家长报平安,让家长放心;(3)利用中秋节的契机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礼品;(4)五一劳动节时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5)提议学生给同桌、老师送上一份新年贺卡,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具体有设定一个月(5月份)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专题活动:a.感恩父母养育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b.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并进行诗朗诵比赛。c.感恩同学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d.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在活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很多家长来电或者来信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与感激,称自己的孩子明显懂事了,会更加体谅父母、孝顺父母了。举一个例子,某班张同学以前和家长的关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与我交流,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通过这次活动,高×同学的变化特别大,不但不再与父母吵架、作对,更重要的是,已经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也能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他的父母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六)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坚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启动,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人性的光辉。感恩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产生丝毫的动摇,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可在短信、家长会中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会的一些环节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边一起做一些小互动,读写好的信,一起观看影片等;同时呼吁媒体多报道感恩示例,传播正能量,通过暗示效应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打造人生的新境界。这期间我领悟了“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也知晓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世哲学;更深刻认识到了没有感恩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感恩的民族,他们的国家将危在旦夕!很荣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感恩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变的教育理念,为此,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积累,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落实德育观念,践行感恩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迈下自己坚实的一步,也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181.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

[5]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

中学生感恩教育范文2

关键词: 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奉献;缺失

一、感恩意识的内涵解析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意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心”、“精神”同义,它是专门作为表示思想意义的概念。感恩意识则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之感。缺乏感恩他人的意识,就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

感恩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儒家赋予感恩意识的内涵最为深刻。而对父母的感恩则是儒家文化最为强调的内容,在反映孔子思想的《论语》中,多次提及孝,“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舆”“事父母,能竭其力”“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只有具备了感恩意识,其“仁心”和“德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往今来,子女是否感恩孝敬父母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通过笔者的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当代学生感恩现状不容乐观。

据报道,济南一女孩因为母亲没有给她买衣服,两人在公交车上发生争执,女儿嚷到:“你为什么不给我买啊?”随后,竟掀住母亲的衣领,对母亲大打出手,当有乘客劝阻时也被其破口大骂。

上个月,温州电视台报道:乐清一位老太太膝下有四子,个个住高楼大厦,而她却无立锥之地,不堪承受痛苦而上吊身亡。

更有甚者,湖南省有位13岁的中学生用菜刀砍死了正在沉睡的父亲。在接受审讯时他说:“这是他(父亲)批评我、骂我的报应。”

近年来,在校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动辄轻生,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更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不孝。这样的案例虽然只是个别,却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去年9月笔者在我校2012届600多学生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发省:有68.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对生养了自己的父母的生日,有57.1%的学生在答卷中表示不清楚,其中有28.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有44.5%的同学偶尔会为含辛茹苦的父母盛饭,另外有39.6%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为父母盛过饭。更令人遗憾的是,被调查者中竟然有68.7%的同学不知道父母爱吃的是什么。如果父母突然下岗或者失去工作,同学们会做何反应?有27.6%的同学表示无所谓,照常过自己的生活。令人不安的是,有10.9%的同学会抱怨或者埋怨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学生平时与父母长辈说话的态度怎样?选择态度一般甚至态度生硬的占了总数的73.7%。今年国庆节放假时,有63.4%的同学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同学或者同龄朋友。有46.5%的同学经常觉得父母说话太多。有74.2%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在家里做家务。有46.3%的同学偶尔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有35.9%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与父母分享过自己的感受。

显而易见,上述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已忽视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感恩长辈的教育,致使我们对这一重要的伦理道德已深感陌生,甚至产生可怕的后果。

三、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浅析

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有感恩之情。古人尚能“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现代社会应有的感恩之心,为什么如此麻木,如此冷漠,如此让人心寒?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忽视了这一点。

第一,为了挣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他们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权,交由爷爷奶奶代劳,甚至完全托付给一个文化水平、素质能力不高的保姆。

第二,对孩子宠爱过度,溺爱无度。“621”家庭模式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一些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的错误观念和“父母包办、无需回报”的糊涂观念,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稍有不满,立即翻脸,只知报怨,根本谈不上感恩。

第三,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有些家长本身就是只知索取,只知要求他人、要求组织、要求社会的人,他们不愿奉献、不愿回馈他人、不愿回馈组织和社会。 第四,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刻薄。有的家长因对孩子要求过高从而要求过于刻薄严厉;有的家长因生活困难视孩子为负担,稍不遂愿,非打即骂。这些都不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馨、生活的快乐,也无法让孩子对父母报以感恩的心。一个没有感恩意识、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当然是不会去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

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为了考上好初中、好高中或好大学,学习成绩的排名、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习成绩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本来苍白无力的德育形同虚设,德育内容的“高大全”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由于离孩子的生活太远,让学生望尘莫及,使德育几乎成了口号。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机会去学会感恩,最终导致了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笔者记得前不久一家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一位母亲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准备一些粽子和一些鸡蛋,千里迢迢,去大学看望自己的亲生女儿,一到校门口,这位女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妈妈一身破旧(且整洁)的衣着,就将含辛茹苦把自己喂养成人的亲娘拒之于大学门外。

“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宋人留下的这句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数百年来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然而,在校园里发生的这件事情,却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被无数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出现这种事情,自然会有人要举起道德批判的利剑,对这名大学生口诛笔伐。然而,将亲娘拒之门外,这在常人眼里已属忤逆不孝,何况还是一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名大学生在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面前表现出这般绝情寡义,其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身不由己的无奈?

可以想象,从这名大学生看来,母亲一身破旧的衣着,在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都市人面前已经是十足的老土,一篮粽子,比起肯德基、麦当劳来更是土的掉渣,这些都会被人笑话,影响自己的脸面。谁会笑话?当然是指校园里那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学友、老师们。至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名大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博爱气氛的环境中,校园里洋溢着不以贫穷为耻,不以财富取人,以感恩敬人,对每个人的人格无分贫富贵贱都给予应有尊重的良好风气,在这样一种氛围的熏陶下,这名大学生还会不会对自己的母亲显得如此冷漠无情

遗憾的是,理想的鸡蛋往往经不起现实这块石头的碰撞。在当下的大学校园,教育的功利色彩至上而下几乎无处不在。母亲不因家贫而不为,省吃简用,想方设法将儿女送进大学,是希望她们将来能够反哺家庭,回报社会,成为一个感恩父母的有用之才。学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启迪心智、培育人才、教化人心的场所,如果大学生在走进校园后变的嫌贫爱富,不懂感恩父母,甚至不认穷母,这是母亲的不幸,又何尝不是学校教育的不幸呢?

上述原因形成的社会较为普遍的感恩意识的缺乏,也造就了当今社会对不感恩的人、对不感恩的事件的容忍度较大。感恩行为仅限于道德层面,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那些不知感恩者也只能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社会对不感恩的人、对不感恩事件的谴责和惩处力度不够,相应地也让感恩教育效果“打折”。

3、学生自身缺乏修养

依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青少年会有一个青春期的 “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独立意向和成人感的形成,常以“小大人”自居。当受到成人,比如父母的否定后,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如果在这个敏感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的引导不足,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走向错误的发展轨迹。当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时,父母已经被关在子女的心门之外,很难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许多家长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对孩子训斥、甚至打骂,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使自尊心极强的子女感到压抑和窒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与父母疏远,很难与父母建立感情,不但没有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甚至出现伤害父母的行为。

四、感恩意识的唤起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造成的。通过教育培养,可唤起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而又紧迫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首先加强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从感念父母之情出发,不断树立浓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过亲情产生感恩,通过师情形成敬重,通过友情增强乐群,通过校情促进沟通,进而通过博爱感恩社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一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

感恩意识的培养着重要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发挥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父母及家庭成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做到互相感恩,形成感恩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要引导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以“养子不图回报”为由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施恩不图报是高尚的,受恩必报是必须提倡的,要教会孩子对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帮助说声“谢谢”。孩子做了对父母及他人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吃饭时给你拿了一双筷子,你也要及时向孩子说声“谢谢”,让孩子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感激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培养感恩意识。

2、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地方。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中学生感恩教育范文3

具体的说,光合作用除了制造数量巨大的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贮有在光全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以及维持大气中CO2和O2含量的相对稳定外,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渗透: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植物在不停地为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制造空气;没有食物我们就会饿死,植物在不辞辛苦地为我们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我们需要绿茵,植物为我们遮挡阳光;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结合形成O3,有效滤去紫外线,防止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养活我们的植物吗?例3教材内容: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反应物,如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各种水解反应;自由水在生物体运输代谢产物,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课堂渗透:(1)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对我们有帮助的人;(2)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命的组成物质,我国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喝不到干净的水———感恩自然界的水源,珍惜每滴水,爱惜每一滴水,形成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实施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之前,先给每位学生发一个网兜.要求每一位学生将大于七八公斤的书(约20本课本)装进网兜,然后将网兜系于腰间.(学生非常好奇,并感觉很好玩)老师按照教材安排,先述高等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分化各组织和器官,直到发育成一个幼体.在引导学生学习胎儿发育过程时,首先让学生看胎儿各发育阶段图和胎儿、脐带、胎盘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胎儿产生的废物靠谁排出?怀孕对母亲造成哪些影响?”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妈妈怀孕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随后,安排学生观看正式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有关青春期教育VCD音像资料“母亲在分娩时的真实录像”,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分娩录像让学生体验到了母亲生育的艰难和不易,学生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之情.随后让学生将自己带着七八公斤的书坐40分钟的感觉讲一讲.同学们七嘴八舌,这时他们也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并亲身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艰辛,自然地产生了对父母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实践说明,感恩需要感悟,感恩更需要行动.学生在感悟和行动中学会了感恩.

三、在生物科技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结合各类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感恩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每年都有许多以生物学为主的科普宣传和科技活动.如:“爱鸟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卫生日”、“艾滋病日”等,各种环境保护、自然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周年活动日等.课题组、团委和学生处结合,组织学生利用每班的黑板报、橱窗配合学校的活动进行宣传,要求在宣传中加入感恩大自然、感恩亲人、感恩生命等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进行了体验,受到了教育.

四、将生物学科感恩教育向班会和有关活动延伸

中学生感恩教育范文4

今天,我在河北少儿科教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中学生感恩教育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感恩心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52

“感恩教育”在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诗经・抑》有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我们现在常说的这句感恩之词“投桃报李”就是来源于此。“投桃报李”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在人们的情感当中普遍存在着施恩与受恩的现象,也就是情谊者双方在情感、精神、物质以及能量上的相互酬谢,而这种互酬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报恩”或者是“报答”。这种关系对维护和促进亲人、朋友之间的友好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这种“施恩”与“感恩”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那亲人、朋友间的情感就会出现隔阂,或中断直至分裂。记得在洪兰的书《理直气平》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和一所私立高中的学生一起去山地服务,体验当地生活。当时校长说了一句话:“越是富裕人家的孩子,越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只有通过服务他人,才会拥有‘感恩之心’,才会懂得珍惜。”对她震撼很深,所以十分赞同校长的理念与勇气,她觉得这个社会很需要感恩的,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倡导感恩理念,这样,社会会进步得更快。西方学者但丁也说过:“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失,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在《东郭先生与狼》中,我们不要学习狼的“忘恩负义”,而更多的是要学习“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在学生中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

何为感恩心理?在笔者看来,“感恩”就是受了他人帮助之后想给予报答的一种欲望,它表现了一个人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人格。也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才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思想文化道德才得以传承与发扬,漫漫的人生旅途才得以丰富和绚烂。当前社会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倡导和弘扬这种正能量的好时候。但是,在当前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品质却出现了畸形或缺失,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这些九零后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的宠爱,他们衣食无忧,没有了忧患意识;性格的孤傲不善与人交往,致使他们生出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我与自闭心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严格管教,又让他们孤独脆弱而又叛逆;不良的思想文化的干扰,又使他们好奇恒生从而迷失了自己等。所有的这一切导致了社会道德的下滑。我们教师常常感觉到:一些学生表面很礼貌地和你打招呼,但事后细细品味,却好像在完成任务,而缺少了那种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也正是社会中正在缺失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作为一个育人树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道德情操的传播者,我们不能不感到责任之重大,心情之焦急了!因此,我们应当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不仅要形式多样、求真务实,而且还要常抓不懈、勇往直前,一直走下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地将感恩教育传播到学生当中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浅要谈谈: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语文课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知恩图报的动人事例。例如:“《出师表》和《陈情表》”,这两表诉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间感恩的传奇。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七出祁山,巧破敌军,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诸葛亮写下的赞歌,为报当年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他用一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李密自幼失去父母,很是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全部的爱让这个可怜的孩子成,且扬名立万。为官是古代读书人一生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正是为了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降临到李密身上的时候,他却不能抛下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当官的这个机会,因为他说“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做官与报恩之间他选择了感恩,向世人演绎了感恩的传奇。这些名人事例都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感恩。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该对学生在做人这方面进行思想和精神的启发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和思想都得到提高,那才是真正的教学。其实,在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到处可以体会到感恩之心。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充满了深深的母爱之情和儿女强烈的感恩之心,这也体现了现代以人为本的亲情关怀和人文关怀理念。又如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如王勃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这些千古名句,都向后人传递了朋友之间的感恩之心。所以,语文中处处有感恩,感恩在语文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糅合、相互渗透

在语文课本中,感恩题材很多。如孟郊的《游子吟》感恩父母,鲁迅的《藤野先生》感恩教师,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感恩父亲朋友,海伦・凯乐《再塑生命》感恩教师等中学语文课文到处都有感恩。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课文讲解中渗透感恩思想,二者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选好感恩题材的课文并加强感恩教育建设,在建设当中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其中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接受感恩并产生积极的心灵共鸣。

2. 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中树立感恩之心

(1)我们在讲解这些感恩题材的作品时,一定要深钻教材,好好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教材讲解当中适当穿插感恩事例,可以是名人事例,也可以是学生生活当中的事例,这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亲自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比如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做家务,记得父母的生日等,这些日常的小事也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让他们从小事中学会感恩。这样,既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对学生有了很好的教育和培养。

(2)很好地利用课文中本真、良好和朴质的感恩之心进行教育。首先,教师们必须讲解清楚课文中感恩的因果关系;其次,重在分析文中主人公那种无私、本真、朴质的感恩之情;然后再结合课外事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帮与被帮,都要出于真心与实意,都要处于内心的本真,绝不仅仅是任务,而是要真正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善、美。

3. 引导学生多读优秀感恩题材的文学作品

教师对感恩题材作品的讲解很重要,但要真正将感恩传递给学生,并且让这种感恩理念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共鸣,那对优秀感恩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感恩思想情感表现得较含蓄的作品,教师必须从旁引导,也可以提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言和见解,让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吃透作品,使学生慢慢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层次地懂得那种质朴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报恩心理,并且让他们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树立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

4. 让学生的感恩之花开在生活中、实践中

课后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报恩见诸于实践中。如:为父母的生日准备一份小惊喜,为父母洗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等。这些为以后写作也能积累鲜活的素材。感恩是真诚的、无私的。只有把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学生感恩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职生 感恩意识 心理缺失 感恩教育 教育对策

正 文:

感恩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美德传承,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案例。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准则,它更是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文明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但是,中职学生情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已是较为普遍的情形,制约了学生的成人与成才,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诚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说:“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们的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感恩意识,塑造完美品格,提升精神境界,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必要。

通过课堂和社会的感恩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培养。可以帮助中职生养成识恩德、感恩的习惯。可以引领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成才之前先学会做人。

一、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之表现

在中职教学过程及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当前,中职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且有的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体会父母的担心与牵挂,不管是返校还是外出,不会主动向家里报平安,做不到“游必有方”为子之道;回到家中缺乏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思想,只知道沉侵到自己的网游世界中,对于家长的询问,仅是应付,只是在要生活费时,才会主动和家长联系;生活上和同学间互相攀比、贪图享乐、穿着上追求名牌,花钱无节制,完全不能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在家里不尊重亲人,不能主动为父母承担家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寄生生活;在学校不尊重老师,不能体会老师教学的辛苦,有时甚至恶意顶撞老师、出言不逊,或者做一些恶作剧;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心理扭曲,缺少理解,缺少F结和沟通意识,更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现状,不一而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基于此,感恩教育十分必要!

二、中职学生感恩心理缺失原因

(一)家庭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否和谐,家中是否有一种尊老爱幼的氛围,父母的言谈举止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对孩子心理、性格、品质的形成关联极大。试想,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家长上不知孝敬老人,下不知关心爱护孩子;作家长的整天满嘴污言秽语,打架吵架是家常便饭;有了空闲,在麻将馆里一坐一天,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也不得而知,也不想知道。在这样的家庭里会能培养出知道感恩图报的,品质优良的孩子吗?

还有,中职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面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和孩子情感上的交流少,不大关注孩子的品行教育,只是一味的给与,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给与,不懂得体恤家长,不知道自己对父母、对家庭也应有一份责任和义务。

这些都说明了,家庭和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二)中职学校教育的偏差影响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学校就成为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要力量。然而,中职学校为了生源,各学校基本上没有入学条件,生源质量下降。一些同学的不良习气互相影响,致使风气越来越坏。学校的感恩教育方式也很有限,大多体现在德育课上,其内容只注重理论,又缺乏针对性、时代性,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效果较差。

特别一提的是,中职学校“重技能,轻德育”是普遍教育倾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成人”与“成才”的关系。许多老师课堂上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职课堂,很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起来,达不到育人于教的目的。缺乏感恩的氛围的校园,很难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上正轨。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国富民强。但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利益驱动下,人际关系趋于功利化和物质化。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体系逐渐崩塌。诸如,在路上扶起伤者却被讹诈,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相反,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的事例缕缕出现。做好事,帮助别人,似乎谁就是“傻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少数散漫惯了的中职生中,往往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他们只知“我要怎样”,却不知“要我怎样”。

同时,网络时代很多中职生沉湎于网络,成了“低头一族”“独孤一族”。操场上很少能看到生龙活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旷课、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成了他们打发日子的主要方式。

以上种种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中职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和美好情感的形成。

三、对中职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