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诵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范文1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女:打造精彩人生底色。

合:精英未来学校“诵中华经典,做博学少年!”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经典诵读范文2

经典诵读,首先自然要学会筛选经典。这件事的高度和深度,不适宜在此深究。《红楼梦》中,林黛玉为香菱作了筛选。而当下,经典诵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我想《语文新课程标准》附录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象。如果在完成此“经典诵读”的基础上,还是学有余力的,不妨再从各专家名家推荐篇目中,古今中外、各种文体里择取些许。

在此,我更想说的是,经典诵读所诵所读之“经典”除了要从面上拓展,更不应该放弃对于“经典”深度的积累与继承。《语文课程标准》里3次明确提到“背诵”,5次明确提到“诵读”,13次明确提到“积累”。种种迹象表明,经典似乎在向我们呼喊――“记住我,才是王道!”可是当“经典”戴上她华丽高贵的帽子,出现在当下的小学生眼前时,怎样与她更加亲近,进而由衷地喜爱她,最后深深地烙在脑海中呢?怎样拉近“经典”与“现代”的距离?怎样让孩子们在最少的时间里记忆更多的经典呢?

总结教学生活中指导小学生记诵“经典诗文”的经验,我想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唱一唱,乐着记

“阿姨长,阿姨短,阿姨头上顶只碗,碗里有块萝卜干,吃煞吃斯吃不完。”试着用苏州话说一说,那叫一个押韵合辙,那叫一个朗朗上口。虽然以上童谣说的那艰苦岁月里的奢望,现在看似天方夜谭,但是,这苏州小囡幼时跟着老辈们口耳相传所习得的歌谣,即便长大了,变老了,想把那有趣的节奏抛却脑后也是很难的。偶有一个触动,那节奏,那唱词就自然而然流淌在心头了。可见,“平平仄仄平平仄”,从古流传至今的,无论是儒雅名流还是下里巴人,有节奏的,有韵律的,都是容易为人所接受,容易世代所流传的。我们在“经典诵读”中,更要因经就典,发挥节奏韵律的作用。唱响经典,让经典与现代的音韵融合。网络上,现代的旋律配上古代的诗词,让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更容易走近经典。

据研究,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要是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我们现在加上动动嘴巴唱起来,开通多种信息输入通道记诵,效果肯定值得期待。

因为信息化的便利,我们随时可以调用现成的古诗文曲目,心理学又告诉我们,遵循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的多次不定时的重复,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所以,在课间,在午间,在教室,在操场……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空,我们都可以为学生播送“经典曲目”。让学生浸润在经典诵读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把经典镌刻到自己的脑海里,渗透在自己的汗水中……

课堂,不一定非得正襟危坐,摇头晃脑、低吟浅唱不也是我们印象中的旧时书生学习时的情景吗?《学记》中就说:“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就是,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所有的感官积极参与,就学不好,也记不住。唱一唱,记诵经典,想必可行。但,并非所有的经典都被制作成了现成的歌曲,难道这些没有现成乐曲的经典我们就要放弃吗?当然不。我们可以动用最实惠的乐器――手掌――拍拍手,打打节拍,照样可以循着节奏快乐地记诵经典。

二、释一释,理解记

小学生擅长形象记忆,帮助学生在形象化地理解所诵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将大大超越机械重复所能达到的记忆效果。

在记诵《山行》一诗时,“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坐”字的意思与学生所熟知的意思大相径庭。为了不让歧义误导学生,把“坐”在句子中的意思――因为――告诉学生,让学生把这句诗的大意连贯起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记诵诗歌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关键性字词的解释,大大提升了学生记诵经典诗文的效率。除了关键字词的解释,根据所学的经典,编故事,帮助小学生把经典记诵对象进行全面的把握,也是符合意义识记的方法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文包诗”的形式,如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对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深度解读;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文,就是对卢纶《塞下曲》之一的形象阐释。在情境中学习,诗歌的意境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脑海中,是符合小学生识记规律的。

没有现成的经典故事,老师与学生也可以对经典词句与诗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理解了的记诵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更高效的记诵方式。

三、拆一拆,分头记

非白话的经典,要生活在“地球村”时代的孩子们记诵,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篇幅的经典。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从古流传至今的蒙学读物,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虽然《百家姓》才504字,《千字文》才1000字,《三字经》总共也就1145字……但是让学生诵读记忆内涵容量这么大的材料很困难。那么,化繁为简,化整为零。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做出规划,把大段的词串诗文分割成记忆版块。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每天的记诵任务,并且以个性化表格的形式予以记录。只要达成了自己每天的记诵目标的,老师给以签章鼓励。(当然,制定记诵任务不能呆板,伤害到学生的积极性,在鼓励学生增加记诵量的同时,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另外,有些篇目不一定非得在当前全部记诵的,可以作出适当的拆分、筛选,择取部分先行记诵。与当下学生关系密切的先记诵,与时展潮流相吻合的先记诵,文本意义关系紧密的分割组块记诵。如《三字经》中“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可成一组。苏轼《水调歌头》里可以先摘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可选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此这般,一天记一二组十几二十个字,累积上一周,一个月……经典就慢慢长在学生的成长年轮里,想忘记也难了。

四、比一比,赛着记

生活中,许多人都小看了自己的记忆能力。一些专家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一个明确的比较高的记忆目标,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记忆能力。

给小学生规定时间,规定记诵材料,比一比,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记诵住更多的内容。面对这样的挑战,孩子们总是跃跃欲试。一旦老师发出指令,好胜心强的他们会飞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向目标。时间到,等待着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显身手的孩子们总是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经典诵读范文3

【关键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回归语文

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同时,经典诵读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隐忧,如尚古不化、追求功利、脱离实际、不可持续等,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本文就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实践对此阐述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呼唤:传统教育的回归

权威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在走低,半数中国人不读书。人们对现代文化过于依恋,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甚至不屑一顾,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每个班都有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受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近83.2%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家里没有几本课外书,缺乏读书的条件与氛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随手乱扔垃圾、不用礼貌用语等现象经常见到;校园“快餐文化”充斥,漫画、科幻、武侠奇幻小说在学生中广为传阅……当今语文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呼唤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2003年,“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农村中学的经典诵读热正悄然兴起,方兴未艾。

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谚语云:“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老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二、开发:适切的校本课程

当前,“经典诵读”选材面不宽,多局限于旧学中的启蒙读物;序列不清,缺乏系统化、序列化,难以形成校园特色文化。诵读内容不加选择,不加辨析,诵读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年龄特点。

为此,扬州市教研室在拟制定“初中经典诵读”的课程蓝本中提出:“(选入)经典中能体现对初中生产生道德引领、人格塑造、情怀培养、责任意识形成等积极作用而又不繁难艰深的名篇。经典阅读要融入扬州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关于“初中经典诵读”内容的选读建议:《诗经》、《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等。还特别强调“扬州文化源远流长,楚汉、唐宋文化史上,扬州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明清时代‘扬州学派’的发端,王氏父子、‘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等,一脉相承,绵延至今,是经典诵读课程不可或缺的本土元素。”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在选材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青少年能从《亲近母语》丛书中接受古今经典美文的熏陶,《亲近母语》丛书深受各地青少年的喜爱。

三、实施: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经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单依靠现行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是不可能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

当然,“经典诵读”不同于“课堂教学”,更不是“课堂教学”衍生品或附庸,“诵读”应避免“课堂化”、“表演化”,“经典诵读”要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方法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不必过多讲解,重在让学生感受和积累;还要通过评价促进“经典诵读”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在实践层面构建“经典诵读”的质量保障系统。可以通过“制作诵读卡,实行学分制”,建立“国学经典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及时评价,及时激励。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的开展中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为何读——让每一个青少年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提升人格品质;这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追求。二是读什么——读中国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的给人们来带来精神财富的“最有价值的书(诗文)”,它们要贴近青少年的实际,体现本土化的特点;精选内容便是夯实基础,它决定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怎么读——让经典诵读回归课堂教学,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逐渐让经典诵读成为青少年自觉行动。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徜徉在祖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真正领略到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教育行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语文教师》.2007.1

[3]《“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北京教育(普教版)》

[4]《青少年经典诵读基本理论》.王财贵

[5]《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杨莉君

[6]《关于“我市初中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情况”的调研》.《扬州市教育科研》

经典诵读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阅读;人文素养;意义探讨

中华民族文明史灿烂辉煌,可以说古代文明与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的魂与根。因此,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诵读经典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在博大精深的感受中生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文化需要传承,文化精神需要弘扬,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提倡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让学生知识、能力与优良品质同步提升。

1.阅读能力提升的需要 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有规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的篇数,也提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达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求。因此,提出让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有效开展的要求。

2.改变社会问题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正在丢失。诸如赡养父母、回家看望老人都要通过法律进行制约,路遇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让不少人困惑。因此,让我们学生这一代人重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振兴、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学生们精神品质不够健全,他们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随意的心态。因此,阅读经典有利于他们的顽强、坚韧和勇敢面对挫折等优良品质的形成,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都非常有帮助。而快餐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也比较大,只有提倡和推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才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和阅读取向。因此,无论从现实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发展,或是社会风气的健康都需要我们以国学经典为抓手,让学生在书香熏陶中获得素养。

二、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我们的经典诵读最切实的意义应该是语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推进。因为我们诵读经典,在经典中徜徉是我们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好诠释。

1.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感水平的提升对他们的语文学习及以后的社会生活的交往交际都非常重要。因此,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以及《百家姓》等国学经典,能够增强语言文字的掌握的量。而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他们的记忆力比较强,我们开展诵读经典的教学活动,能够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有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养成。另外,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小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普遍发现,我们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不够好。因此,通过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掌握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如此,他们的词汇丰富,思路拓展,视野开阔,阅读与写作能力自然获得提升。

2.有利于高尚道德情操形成 我们教育还存在唯分数论现象;而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质的所谓的人才还是比较多。在于他们有较高的智商,却没有高品质的情商。因此,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诵读经典,不但能够丰富和深化现行教材的人文性,更能让学生在经典的国学思想的熏陶中获得高尚的情感。另外,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能够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文明礼貌。我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之后,我们发现学生上下楼礼让的多了,追逐打闹的少了;积极进取的多了,考试作弊耍小聪明的少了;讲奉献讲团结的多了,自私任性的少了。在最近的“千师访万家”活动中,我们与家长交流,他们普遍反映自己的孩子能够关爱父母,愿意主动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可见,通过经典的力量,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经典国学中的思想精华,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思想品质是能获得改观的。

三、阅读经典需要有效推行。

在国学经典诵读与学习中,学生的诵读情况是有差异的;一方面是我们老师的重视程度有差别,另一方面是我们老师组织引导的方法有高低。

1.循序渐进,量质并举 我们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一般是我们语文老师负责教授的,但是有些老师利用诵读课让学生做练习,或者学生自由阅读,结果学生们没有兴趣与动力。因此,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课时和内容,设定一定的阅读量,注意学生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引导和降低难度,能让学生读懂,不能出现贪多嚼不烂的现象。

2.注重方法,激发兴趣 诵读国学经典不是应付,不是为了考试。因此,我们在诵读经典的教学活动中,要形式多样的引导学生学习,组织行之有效的检查。如诗意体悟点到为止,只要学生大致理解,获得思想精髓即可,没有必要枯燥的文字落实。另外,可以用学生生活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与阅读感悟表达的兴趣,形式多样的让学生与家长、同学一起诵读,发挥想象的理解与体悟。另外,赏识性评价也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针对身边的事件去分析,能够使得他们对经典中的思想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经典诵读范文5

【摘 要】很多学校认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功能,在学校内积极推广,确实,经典诵读给学生的德育功是强大的。介绍了如何利用经典诵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经典诵读;渗透;德育

一、开展经典故事会,促进学生诵读

很多经典诵读都包含一个小故事,比如,《三字经》是一本小学启蒙读本,它包括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而且趣味性强,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三字经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有很多学生在小学前的幼儿园就已经接触过,但是,他们仅是限于机械的背诵,而对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却了解甚少,如果我们把其中所蕴含的故事挖掘出来,让学生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故事,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讲三字经故事,在学习故事、讲故事中了解《三字经》里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就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创设经典诗文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创设学生学习诵读的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进入校园的时间起,学生已经进入了具有浓郁品德教育气息的环境。学校里优美的环境能给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那些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与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都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一样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学生回味无穷,感受到阵阵的香气,也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气息,从而对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学校的宣传栏或者黑板报上,张贴学校教师的名言警句,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们,起到示范作用。操场的围墙上一首首小诗并配有图画,如孔融让梨的画面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学楼的走廊上,贴满了同学们自己亲手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小报的制作本身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们也会在经过走廊时关注其他同学的小报,从而让同学们的辛苦劳动换来对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级也要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学习内容、黑板上的激励性的诗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比如,“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这样的警句既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也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当他们长期得到这种警句提示时,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从《弟子规》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华

大多数学校都学习《弟子规》,这里的“弟子”特指学生,“规”是指规范。《弟子规》的内容出自《论语·学而篇》,其中第六条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形成顺口押韵的《弟子规》,《弟子规》规范了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家、在外、与人的交往、礼仪、学习等出外、待人要做一个行为举止规范的好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弟子规》时,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人。

四、从唐诗宋词诵读中形成热爱祖国的胸怀

在唐诗宋词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对自己产生深刻的影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让学生重复诵读的同时,多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的思想。比如,可以组织春游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时走到大自然当中,当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心头便呈现出一首首古诗。当学生看到则则发芽的柳枝时,就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看到一只只小燕子从自己身边飞过时想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想起了诗句,在诗句诵读中想起了美丽的景色。

五、在古诗词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很多的小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交往,但他们的交往很简单,只是感觉高兴,还是不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我们要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古诗中,都有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一段段友谊有如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在学生面前浮现,他们的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珍贵。

六、在古诗中体验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一类古诗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类古诗有很多,比如,在《静夜思》中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又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有《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诸如这类古诗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每一个诗句虽然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产生这种思乡之情,就根据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思乡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读书能给人知识,同样,小学生诵读经典,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历史悠久,古诗更是博大精深,尽管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他们能牢牢记住这些名篇佳作,一定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将会受益无穷,最终后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从而提高他们的涵养,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素养。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德育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中.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3]周吉群.巧借“经典诵读”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下).2011(01)

经典诵读范文6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屈子赋离骚、陶潜诗田园、杜工部、李青莲、坡、辛稼轩,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古代诗文诵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风尚,辽宁省灯塔市(以下简称“我市”)也借着这股东风,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小学语文学术年会”“中秋诗文诵读会”“新年诗文诵读会”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把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做法,深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语文知识的积淀,还增强了表演能力,一举多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要求我们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少年时代记忆的内容往往能终生不忘,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让每一名学生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河中游弋,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诵读得法对于这项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与圣贤同行,与经典同在,我们做好了准备。

一、让诵读之花开遍校园

辽宁省灯塔市沈旦堡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校本课程中采用课外阅读以及古诗文诵读作为主要内容,自编教材,为不同年部的学生定下不同的诗文内容,每当晨读和午读时间,校园内都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

(1)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热爱诗词,才能读出韵律,背出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诗歌的背景资料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背诵杜甫的《登高》,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学生只有了解了杜甫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才能激起兴趣,学习诗的内容。还有些诗,是有故事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张继赶考落榜,返乡途中作诗《枫桥夜泊》,没想到这首诗却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2)正音。这是读好诗文的先决条件。古代诗文博大精深,在阅读课外诗文篇目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音节,利用字典、课外书等工具,把音读准,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才能在读中体会诗词的含义。

(3)诵读悟情。课外诗文的诗意不必像课内诗词那样逐字逐句地的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品读。以多种形式练读,如小组读、指名读、读名句比感情、轮读等做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个别难懂的地方,只需教师点拨即可。

(4)背诵展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在多样背诵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语感的熏陶,在班级内开展朝代及诗内容连线比赛,以及小组抽签背诵经典诗文比赛,这样可使学生对一些名词佳句印象深刻,对已经背诵熟练的古诗进行复习巩固,不易混淆。

二、让诵读新风吹向舞台

我市及我校都对诗文诵读活动异常重视,所以在诗文诵读表演方面,也需要教师下足工夫进行编排。首先,表演形式要配合诗的意境展开,这样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在诵读中提升自身素质,积累语文素养。如表演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咏酒的诗篇,极具个性,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气势潇洒。于是我编排学生进行饮宴场面的表演,配合气势恢宏的吟诵,效果非常好;再如表演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于是在表演中,我加入了配乐与舞蹈的元素,两位女孩在透明伞下翩然起舞,更加烘托出了那淡淡的离愁。其次,表演中的朗诵比普通的背诵、吟诵更难,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配合诗歌的感情,或高亢、或委婉,尺度很难拿捏。因此形式要多样,如吟诵曲调隽永的宋词,适合单人表演,而边塞诗适合铿锵有力的齐诵,我还把太极潇洒扇的武术表演融入到边塞诗的朗诵中,学生朗诵时能配合动作发力,韵律感强,创意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