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方山子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方山子传范文1

关键词:《狮吼记》;本事;溯源;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59-05

《狮吼记》明代汪廷讷(1573―1619)所作,是我国第一部以惧内为题材的喜剧戏曲作品,其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使其成为传奇中的奇葩,古代著名的滑稽剧,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狮吼记》主要叙写了宋人陈V畏惧悍妻柳氏“河东狮吼”之事。该剧自问世起,广为传演,其后昆曲、越剧、京剧、粤剧、弹词皆有相应剧目,特别是《跪池》、《梳妆》几折还成为昆曲的保留剧目。但这个深受观众喜爱的剧情,并非汪廷讷原创,其本事源于苏轼的诗歌《寄仁兼简陈季常》,洪迈《容斋随笔・陈季常》将苏轼纳入故事,扩充了“河东狮吼”的故事情节,《方山子传》为人物塑造和部分情节提供依据。自《狮吼记》创作伊始,其本事出处就众说纷纭。本文对其本事进行考辩,并发掘此类故事的原型及发展脉络,以期了解“河东狮吼”故事形成发展的时代因素。

一、本事考辨

《狮吼记》以陈季常被妻子河东狮吼的故事为基础,汪廷讷先编杂剧七出,后在杂剧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传奇三十出。故事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好参禅悟道、宴客狭游的陈V,有一悍妻柳氏,常于丈夫宴客时“狮吼”于陈V,让其茫然不知所措,并在陈V归家后对其施以严厉惩罚。明万历环翠堂自刻本中的小引和又叙中可以明确了解到本剧创作的根据。

乃采狮吼故事,编为杂剧七出,欲使天下之强妇悍婢尽归顺于所天。

往余编《狮吼》杂剧,刻布宇内,人人喜诵而乐歌之。盖因时之病,对症之剂也。秣陵焦太史,当今博洽君子,以为不足尽苏、陈事迹。余复广搜远罗,就丘、眉山当日之事,庶无添漏矣,乃取杂剧而更编之[1]。

由此可见《狮吼记》故事确是取自坡所记友人陈V被妻子“河东狮吼”之事。但汪氏仅说“广搜远罗,就丘、眉山当日之事”(陈V乃眉山人,隐居在黄州的龙丘),未明确此故事究竟出于哪部文献,是坡的作品、传记方志、还是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或是其他后世演绎的故事,戏曲评论家们也有不同见解。关于本事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苏轼诗歌《寄仁兼简陈季常》、散文《方山子传》和《容斋随笔・陈季常》几部作品中。本文通过比对各种文献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和内涵,以求考证《狮吼记》故事的真正出处。

(一)苏轼诗歌《寄仁兼简陈季常》

姚燮《今乐考证》中叙其本事时首先提到了《寄仁兼简陈季常》[2]。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当时苏轼刚从被贬谪的黄州离开。黄州离蕲春很近,仁是蕲春人,为同一时代的名士。苏轼曾到蕲春兰溪游玩,终未能与仁晤面,引为遗憾。在诗中,苏轼表达了对仁悠闲生活的向往,不管是自己的学道,还是陈季常的念佛,都不及吴洒脱,饮酒食肉,“寓物不留物”。全诗最有名的两句就是叙写友人陈季常惧妻之状: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3]。

龙丘居士是苏轼的好友陈V,字季常,隐居在湖北龙丘,因此自称龙丘先生。陈V好参禅悟道,时常彻夜谈禅,但却以惧妻闻名。“河东”是柳姓的郡望,陈V妻姓柳,故以“河东”指代。陈V好佛,而佛家以“狮子吼则百兽惊”比喻佛教神威,故苏轼借用佛教用语道出柳氏之悍与陈V之惧。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发生时间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也就是公元1080―1084年间,同时明确了两位主人公,以及陈V好参禅悟道的爱好和柳氏强悍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这首诗为“河东狮吼”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时间、人物和事件都可初窥端倪。但若仅以此为本事,断不可信,因为“河东狮”妒忌这个基本特征并未体现,更无故事情节可言。我们仅可将此诗作为“河东狮吼”故事最初的原型与发端。

(二)《方山子传》

吴梅在《顾曲麈谈》中认为“《狮吼记》以东坡《方山子传》为主”[4]。但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方山子传》记录了陈V其人其事,与“河东狮吼”故事无关。

《方山子传》记述的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偶遇故友方山子的经历。“方山子”是陈V隐居光州、黄州一带时的别称。全文通过介绍方山子的人生经历,表达出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自然洒脱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也侧面反映出苏轼贬谪后复杂的心理。李泽厚认为,苏轼所塑造的方山子的形象“就是苏轼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标本吧。总之,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当时‘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5]。文中方山子是一位淡泊名利、自在洒脱的隐者形象,毫不见“河东狮吼”故事中的窘态。《方山子传》全篇只有一句涉及到柳氏,“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6]。苏轼所见,陈V的妻子和奴婢都甘于贫穷的隐居生活,悠然自得,并与陈V的生活状态保持一致,却与《狮吼记》中的柳氏有天壤之别。吴梅认为《方山子传》“不过极言妻子偕隐之乐,非陈季常之真惧内也。汪先生不加深考,贸然道之”[7]。以为汪廷讷误解了《方山子传》的文意,导致《狮吼记》的故事内容与本事内涵相左。但纵观《方山子传》全文,除了陈V这个人物与《狮吼记》一样外,鲜少有相关之处,人物生活习性也有很大差别。《方山子传》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8]的陈V,与《狮吼记》故事中喜宴游、好蓄妓、懦弱胆小的陈V判若两人,更无柳氏悍妒的记载,全文完全没有提及“狮吼”之事。由此可见吴梅的相关论述是有误的,青木正儿的观点更可信。《方山子传》的故事并非《狮吼记》故事的本事,但传奇中仍有部分内容出自本篇,如第二十六出《祖席》中就叙述了苏轼为陈V写传的前因后果。

《黄冈县志》载:陈季常豪侠、好酒、狂放傲世,所以怀才不遇,愤然“毁衣冠、弃车马、遁迹山林”。《宋史》记载的陈V事迹,则放在其父陈公弼传记的附录中:

V字季常,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在岐下,尝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西山。……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遣像乎?”因谓之“方山子。”及苏轼谪黄,过岐亭,识之,人始知为V云[9]。

对比《方山子传》,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记载和苏轼笔下的陈V如此一致。由此可见,汪氏也没有依据真实的陈V塑造形象、演绎事件。《狮吼记》中的人物个性及宴游蓄妓的内容都与以上两篇苏轼的诗文有较大出入。因此传奇的本事应与《方山子传》关系不大,相关内容只可能是汪廷讷创作时的参考。

(三)《容斋随笔・陈季常》

《容斋随笔》由宋人洪迈历经三十年方才著成,涉及内容广泛,《四库全书总目》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陈季常》一则出自《容斋三笔》卷三,内容如下:

陈V,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坡又尝醉中与季常书云:“一绝乞秀英君。”想是其妾小字。黄鲁直元W中有与季常简曰:“审柳夫人时须医药,今已安平否?公墓年来想渐求清净之乐,姬媵无新进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贴云:“承谕老境情味,法当如此,所苦既不妨游观山川,自可损药石,调护起居饮食而已。河东夫人亦能哀怜老大,一任放不解事邪?”则柳氏之妒名,固彰著于外,是以二公皆言之云[10]。

姚燮的《今乐考证》在考其本事时,引用了《陈季常》一则中的大半内容。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认为“柳氏嫉妒事,则见宋人随笔”[11],指出《狮吼记》的本事应是出自宋人所编《容斋随笔》。此则小说记载了陈V的生平、喜好,介绍坡“龙丘居士”诗句的来源,以坡与黄鲁直的书简佐证,表明河东夫人柳氏不但凶还很妒,并因妒成疾,而且凶妒之名远播,明确了“狮吼”的前因后果。文中还提及小妾秀英及陈V的老年生活,都与《狮吼记》的情节有较高的吻合度。结合《寄仁兼简陈季常》、《方山子传》与《容斋随笔・陈季常》的内容,与《狮吼记》内容对照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容斋随笔・陈季常》无论从人物、主旨,还是主人公的喜好表现都与《狮吼记》内容的吻合度最高,而《方山子传》则与《狮吼记》关系最远。可见汪廷讷创作时虽参考了众多资料,如《寄仁兼简陈季常》中陈V参禅悟道的爱好、《方山子传》中陈V夫妇晚年生活的片段,但《狮吼记》的本事应出自《容斋随笔・陈季常》这个由洪迈编撰出的小说故事。

二、本事溯源

《狮吼记》的本事为《容斋随笔・陈季常》记载的“河东狮吼”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并非陈V独有,但凡家有悍妻就难免会遭遇此类事情,陈V之前就有很多类似记录,如荀介子和蜀功臣的故事都是如此。因此“河东狮吼”的故事应是古已有之,《狮吼记》的本事也应有更为久远的原型。陌生化的故事造成观众和读者欣赏时的共鸣,成就了“河东狮吼”故事家喻户晓的影响力。

妒悍妇的记载古已有之,最早有春秋时期《左传》所载叔向之母妒忌叔虎之母美而不使的记载。战国时期有“掩鼻之谗”的故事,记载了楚王夫人郑袖嫉妒美人,先诱楚王和美人信任自己,再骗美人遮鼻掩丑,让楚王误会,以达到离间的作用。还有著名的悍妒妇吕后,“人彘”的暴行让人们记住了她的妒名。以上这些妒妇或阴险、或狡诈、或残暴,但当着宾客之面就直接挑战丈夫权威的事还较为少见。宴客时妻子呵斥宾客或丈夫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虞通之撰的《妒记》(《太平御览》卷七百一所辑),其中荀介子妻子的行为与“河东狮吼”故事极为相似。

荀介子为荆州刺史。荀妇大妒,恒在介子斋中,客来便闭屏风。有桓客者,时为中兵参军,来诣荀咨事,论事己讫,为复作馀语。桓时年少,殊有姿容。荀妇在屏风里,便语桓云:“桓参军,君知昨人不?论事己讫,何以不去?桓狼狈便走[12]。

晋及南北朝时期可谓是中国妒风较盛的时代,南朝宋人虞通之撰写《妒记》就是由于当时妒风盛行,“宋世诸主莫不严,明帝每疾之。湖熟令袁妻以赐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妇记。”[13]荀妇即是当时妒妇的代表,她总在丈夫的房中,即使有人请教荀介子政事时,也只用屏风相隔,并不回避。一旦政事完毕闲聊几句,荀妇就隔着屏风,训斥宾客,使其离开。荀妇故事主体与“河东狮吼”故事是一致的,都是于丈夫宴客时呵斥,以达到结束宴会,隔绝丈夫与被嫉妒对象的目的。虽然荀妇并未大声“狮吼”,但其简单一语就让“桓狼狈便走”,实在有“狮吼”之威力。这一则故事也是“狮吼”故事最早的记载。

妻子以“狮吼”的威力震慑丈夫的故事还有不少。这些故事虽然与“河东狮吼”故事没有必然联系,但对研究这一故事原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乃至时代背景的研究有利于“河东狮吼”故事的溯源。《太平广记》在卷二百七十二中专门辑录了古代著名妒妇共计12名,其中《李廷璧妻》、《蜀功臣》所录故事都可视为“狮吼”故事。

李廷璧二十年应举,方于蜀中策名。歌篇靡丽。诗韵精能。尝为舒州军卒。其妻猜妒。一日铃阁连宴,三宵不归,妻达意云,来必刃之。泣告州牧,徙居佛寺,浃辰晦迹……[14]。

李廷璧因连续参加宴会三日未归,妻子威胁:回家就杀了你,李廷璧不敢回家,躲到寺庙中。可见其妻子积威日久,一句话就吓得李廷璧不敢相见。

蜀有功臣忘其名,其妻妒忌。家畜妓乐甚多,居常即隔绝之。或宴饮,即使隔帘奏乐,某未尝见也。其妻左右,常令老丑者侍之。某尝独处,更无侍者,而居第器服盛甚。后妻病甚,语其夫曰:“我死,若近婢妾,立当取之。”及属圹,某乃召诸姬,日夜酣饮为乐。有掌衣婢,尤属意,即幸之。方寝息,忽有声如霹雳,帷帐皆裂,某因惊成疾而死[15]。

蜀功臣妻子好妒,男主人在妻子死后日夜笙歌,却因妻子余威,被一声霹雳活活吓死,可谓“狮吼”之极。

另有《朝野佥载》中阮嵩妻的故事:

唐贞观中,桂阳令阮嵩妻阎氏极妒。嵩在厅会客饮,召女奴歌,阎披发跣足袒臂,拔刀至席,诸客惊散。嵩伏床下,女奴狼狈而奔[16]。

阮嵩妻阎氏虽未“狮吼”,但在丈夫宴饮时,毫无顾忌拔刀相向,实为“狮吼”行为的另一种极致。

《李廷璧妻》辑自唐代卢的诗话《杼情集》;《蜀功臣》辑自五代时期王仁裕所作的笔记小说《王氏见闻录》;《朝野佥载》为唐代张|所作笔记小说,多记载武则天时期的故事。这三则故事产生时间相近,都写于唐及之后的五代时期,结合上文所述《荀介子》故事,都发生于礼教较为松弛的朝代。特别是唐代妒妇有着“宁死而妒”的决绝勇气,房玄龄夫人卢氏、管国公任环夫人柳氏都曾因妒被唐太宗赐予毒酒(醋),两人皆一饮而尽。这种正大光明表现嫉妒的故事,至注重理学的宋朝已极难见到,女性被儒家节烈观约束,即使有妒心也不敢公开表现出来。“河东狮吼”故事出于北宋年间,柳氏的行为在当时倍受诟病,陈V也因此常被友人耻笑,从陈V晚年生活可以看出柳氏已改变为温良贤淑的女性,失去了唐代妒妇的坚持与坦然,并被后人引以为戒。

三、“狮吼”故事演变的时代因素

“狮吼”故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至明末汪廷讷笔下完善,其演变的历史也呼应了中国妒妇故事发展的历史。中国从奴隶制社会以来,就形成了一种以男性本位为中心的伦理系统,自汉代董仲舒倡言儒学为官方哲学,“三纲五常”的核心思想,让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地位在整个社会确定下来。《仪礼》曰:“夫者妻之天也!”,告诫女性要“既嫁从夫”[17],也规定了“七出”的条款,严格约束妇女的言行,凡有“无子、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18]的女性可被丈夫和家族逐出。“狮吼”故事中的女性,都犯有妒忌和口舌之恶,同时也常伴有无子、恶疾、不事舅姑等行为,因此这些女性形象都是封建道德标准下的异类,更是反面形象。儒家文化以家庭和谐为核心,男性作为家庭的中心,拥有至高的权力,“狮吼”打破了男性家主的权威,与之相对应的君臣、家国关系都随之破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19]女性处于整个社会关系的最低层,受到的束缚也最为沉重。她们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大都丧失了自我,顺从丈夫的意志而生活。被树为楷模的“贤妇”、“节妇”被广为传颂,“悍妇”、“妒妇”则存在于各种笔记小说中,当做逸闻趣事被流传、批判,“狮吼”故事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演绎丰富。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妒妇大量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期,最早的“狮吼”故事就出于南朝《妒记》。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人的自觉时期,又由于门阀制度,促使贵族女性地位提升,妒妇大量产生,妒风盛行。北朝出现了“妇人多幸,生逢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20]的局面,官僚贵族之间保持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南朝甚至有公主公然纳面首的行为,“宋文帝姊山阴公主,适何戢,谓帝曰:‘陛下六宫数百,妾唯驸马一人,太不均!’帝笑为置面首三十人。”[21]“三从四德”的礼教约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女性主体意思被唤醒,特别是贵族女性们不再只知顺从丈夫,开始关注自身的需求,甚至追求社会地位的平等性。此时“悍妒”就成为她们追求爱情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表现。悍妒现象之普遍,妒妇之多,让同一时代的男性和统治阶层大为头疼。虞通之所作《妒记》就是应宋明帝所请,将妒妇故事收集编纂,以求维护儒家伦理,鞭挞悍妒行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狮吼”故事已具雏形,故事表现为:妻子厌恶丈夫宴客时与异性或年轻男往,发出“狮吼”终止宴会。

其他的“狮吼”故事大都出自于唐代。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安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与周边各族及许多国家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思想活跃,相对开放的社会形态。加上中国封建社会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登基,也有助于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女性在行动上受到的约束减少,可以走出闺房,思想方面也更加开放,这样的社会风气也造就了部分女子雄健强悍的性格。因此唐代女性比两晋南北朝时期更为开放,悍妒行为更显强悍。李廷璧妻与阮嵩妻不满丈夫宴客,夜不归宿,爆出“狮吼”外,还挥刀相向。蜀功臣妻更是在自己死后,都要约束丈夫的行为,一有放纵,则“狮吼”至死。这些极为凶悍的“狮吼”行为,反映了当时女性地位的相对提高,在家庭及社会中有一定的话语权,女性妒忌心理毫不掩饰,甚至表现的极为强烈、凶悍。日本学者大泽正昭在《妒妇、“悍妻”以及“惧内”――唐宋变革期的婚姻与家庭之变化》一文中指出:“所谓‘妒妇’的现象,自古以来即被指出是两晋到隋唐五代历史的特征。”[22]唐代女性在家庭地位提升的同时,却不可能挣脱封建伦理的约束,一夫多妻、狎妓娈童等社会道德允许的男性权利,都会引起妻子心中强烈的妒火。悍妒妇们采取各种手段,发泄对姬妾、丈夫甚至是对社会的仇恨,造成唐代悍妒现象的盛行。唐代“狮吼”故事中的悍妒妇表现更为凶悍,“狮吼”对象除所宴宾客外,更集中针对丈夫,终止宴会的同时予以丈夫严厉惩罚。

“狮吼”本事的源头出自于北宋苏轼笔下,但仅从苏轼的记载研究,柳氏悍妒并无实据。宋代的妒妇记载也比两晋南北朝和唐代要少得多,“狮吼”记载除《容斋随笔》外,鲜有类似故事出现。宋代对女性的约束也较为严苛,特别是陈朱理学的兴起,儒家学说得到充分发展,对人们行为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女性的行为、品德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南宋时期,女性地位更显低下。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名言让宋代乃至元明时期,“节妇”、“烈女”的记载逐渐多。《宋史・烈女传》记载55位烈女事迹,董家遵又从《古今图书集成》中统计了宋代节烈妇女有274人[23],这一数字已大大超过之前各代。宋代女性受到严格的节烈观影响,她们为维持婚姻、家庭及名声,很少将悍妒心理曝露于外。宋代“狮吼”故事仅有陈V畏妻之事,也正因为发生在这样一个悍妒妇稀少的年代,借了苏轼的名气,这个本不特别的故事才得以流传深远。

明代《狮吼记》的创作使“狮吼”故事真正成熟,柳氏也成为中国悍妒女性的代表,这是有其时代原因的。明代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市民文化高度发展,对社会结构及心理结构都产生一定影响,对传统的家庭结构及人格模式都提出挑战。虽然男性依然恪守男权本位的传统,女性却有冲破附属地位的需求,于是悍妒妇形象于明代中后期大量产生,惧内现象也较为普遍。时人叹息:“世有勇足以驭三军而威不行于房闼,智足以周六合,而术不运于红粉,俯首低眉,甘为之下,或含愤茹叹,莫可谁何?”[24]悍妒与惧内成为明代,乃至清代悍妒故事的主要内容。明人为重展男性权威,纷纷研究各种疗妒手段,汪氏以戏“疗妒”便是其中之一。明代小说《醋葫芦》中的都氏作为当时悍妒形象的代表,对待丈夫和妒忌对象的手段非常凶残,且步步升级,最后受到冥界惩罚,放弃妒心。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故事完整。明代“狮吼”故事大率内容完整,悍妒行为花样繁多,并常以疗妒为目的进行展现。“狮吼”故事的发展历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极大关系,社会开放程度越高、思想越活跃,出现悍妒妇的几率也就越大,相应的“狮吼”故事内涵就越丰富。

“狮吼”故事从本事《容斋随笔・陈季常》,甚至更早的“狮吼”故事原型一步步发展至传奇《狮吼记》,汇集了各个时代的特征,内容由简到繁,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明代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促成“河东狮吼”一词的流行,也促使汪氏选择陈V畏妻作为惧内传奇的主题,演绎出一个全新的“狮吼”故事,被世人接纳。

参考文献:

〔1〕[明]汪廷讷.狮吼记[M].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十一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9~210.

〔2〕[清]姚燮.今乐考证[M].据一九三六年北京大学影印稿本影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组.1936.541.

〔3〕[宋]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诗集・寄仁兼简陈季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14.

〔4〕〔7〕吴梅著,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顾曲麈谈・制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5〕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62.

〔6〕〔8〕[宋]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传记・方山子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元]脱脱,等撰.宋史・列传・陈希亮[M].北京:中华书局.9922~9923.

〔10〕[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7~448.

〔11〕[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254.

〔12〕[宋]李P,等.撰.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涵芬楼影印.第100册38页.

〔13〕[唐]李延寿著.南史・王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619.

〔14〕〔15〕[宋]李P,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6〕[唐]张|,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91.

〔17〕杨天宇注.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08.

〔18〕[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本命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5.

〔1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易・序卦[M].北京:中华书局,1980.96.

〔20〕[北齐]魏书・元孝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423.

〔21〕[明]冯梦龙.古今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294.

〔22〕邓小楠.唐宋女性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29.

方山子传范文2

关键词:语文 古代散文 形象 感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一单元共选了《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六篇散文。这六篇散文都涉及到“形象”的感受。

六篇散文的形象,其表现各有不同。大致可四类来说,一类是《过小孤山大孤山》,属游记散文,其形象表现为山水风物;二类是《庖丁解牛》,属哲理散文,其形象表现为故事场景;三类是《项羽之死》《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属人物传记,其形象表现为人物形象;四类是《阿房宫赋》,属史论散文,其形象表现为建筑群和宫内生活描绘。

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这些散文中的各色形象,是有必要研究的。据笔者看来,可从如下方面培养:

一、品读复现。

所谓“品读复现”,就是潜入到语言中去,充分调动想象力,还原、感受各类形象,让其显现在眼前。下面以游记散文为例。

对于游记散文中的山水风物,我们要透过语言,在脑海中如同 “过电影”样地感受景物的形声色态味,还要注意连点成面,由面组画,让山水风物立体地呈现在眼前。

如《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如下风景描绘:

过“烽火矶”,舟中望山:山峰高耸(“突兀而已”)、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和别的石头不相同(“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孤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罗络在它上面,就像宝石镶嵌的屏风(“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由远而近,逐步推近,由“中景”滑向“特写”,我们自能感受其风景的千姿百态。

至“小孤山”:“自数十里之外望之”:碧绿的山峰独自高高耸立着,向上直插云霄(“碧峰然孤起,上干云霄”),越近看直秀丽(“愈近愈秀”),冬天、夏天,雨天、睛天,姿态变化万千,实在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冬夏睛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先是“远观取其势”的形体透视,把小孤山“拔江而起”的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采取的移步换形的空间透视,写出了对小孤山产生“愈近愈秀”的感受。还由远观近望之景迁想到他日之姿,生发出小孤山在““冬夏晴雨”中“姿态万变”的景外之趣、景外之情。

由“烽火矶”到“小孤山”,移步换景,通过品读、想象,我们欣赏到一部山水风光电影,感受到小孤山峭拔秀丽的美。

二、比较感受。

这里的“比较感受”,是将具体真切的形象与简单明了的概括作比较,以体会散文中形象的丰富性和具体性。

如学习《庖丁解牛》,我们可以采取由成语到故事场景,进行比较感受:

1、“目无全牛”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游刃有余”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游刃有余――“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3、“踌躇满志”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通过比较,学生们可获得如下感受:

“目无全牛”,意思是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怎样的一种“熟练”呢?课文进行了形象的回答,表明庖丁已经越过技术的层面,已经达到“道”的境界。

“游刃有余”,意思是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怎样的“轻而易举”,课文进行了具体的回答,生动的描绘了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踌躇满志”,意思是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课文通过动作与神貌把庖丁成功解掉难解之处之后的悠悠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让人如见其人。

三、表演欣赏

“表演欣赏”主要用于传记散文,通过表演欣赏人物刻画的丰满动人。

如《项羽之死》有如下三处场景与人物描写:

1、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可根据如上内容编排课本剧,在班上表演。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多侧面:

1、有情有义、仁义多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身经百战,未曾流过半滴眼泪,而垓被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竟呜咽悲歌,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叹。

2、勇猛无畏、自负无比

你看项羽说“溃围,斩将,刈旗”,说到做到,何等豪爽刚直,同时也无比自负。

“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则表现出项羽的匹夫之勇。

3、知耻重义,心地仁善

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仁善重义。

一“泣”、一“叱”、一“笑”,借形以传神写心,把项羽的复杂情怀刻画得有血有肉:对美人宝马留恋难舍,对敌将怒不可遏,对亭长送给微笑。

通过表演欣赏,学生们能感受项羽的“精神气血”:有绝诀别美人名雎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赠头的豪侠意气。

方山子传范文3

    一、摘录积累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历来被大家推崇和模仿。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正如画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

    唐代的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语就是仿效别人语句,偷意就是袭取别人的意旨,偷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透彻地学过相当数量的优秀课文,有过长时间的写作实践,有过很多原材料积累,心中都存有许多自己喜爱的佳作,这些都是模仿的蓝本。我们可以仿其开头,力求别出心裁,先声夺人;仿其结构,力求布局合理严谨;仿其结尾,力求出奇制胜,余味无穷;仿其构思,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光彩照人;仿其立意,力求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这样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同时,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如每次学完课文之后,我都让学生即兴说上三五句,写上一两段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习作兴趣也浓了。

    只要学生坚持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可善于模仿,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别人长时间完成不了的优秀习作。

    二、变换角度

    有些课文素材太熟,大多已成旧例,可能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高考作文如果使用了这些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其实,“熟”并不可怕,相反,太“生”反倒可能给人伪用之感,关键是挖掘熟悉素材时,要做到不同凡响,且有新鲜感,怎么办?关键是不落俗套。其实有些材料,只要经过认真分析,在原素材的内涵上加以拓展发挥,使材料既有广泛的普遍性又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如以司马迁为素材,人们大多从“逆境出人才、毅力、坚持、忍辱负重、成功需要积累”等角度挖掘立意,但我们可以再改造扩展,另寻新意:(1)只有生存,才有发展——蒙受奇辱,以刚毅的意志顶住讥讽,十年著述;(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父临终前要司马迁继承遗志;(3)要想成功,先立目标——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立志写一部史书;(4)实践出真知——各地考察,收集史料。既然太熟的课文素材已成旧例,以致太“俗”,难以表达出独特、新鲜的效果,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挖掘文章立意。

    三、多维思考

    对同一个问题思维可以是多维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避开从廉颇、蔺相如的角度整理,而从缪贤、赵王、秦王等角度挖掘,就会给人新颖之感:缪贤身为宦官,却能舍命举荐门下食客蔺相如为国效力。“完璧归赵”后,相如的地位扶摇直上,升为上卿,权位远在缪贤之上。而缪贤却甘居下人之下,毫无怨言。这种坦荡胸怀、甘当“人梯”的恢宏气量,与满脑子庸俗的名位观念、嫉贤妒能的廉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这也是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变换角度天地宽,懂得多角度思考,才有利于积累。

    如《鸿门宴》,挖掘的角度:

    1.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

    2.人物——除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外,项伯知恩图报、好心办坏事;曹无伤利迷心窍,栽在自己手上,祸莫大于欲利……

    3.情节——项羽集团,一盘散沙;刘邦集团,团结一心。

    4.事件——刘邦卑词谢罪,项羽坦率说出告密者,曹无伤被诛。从不同角度看:(1)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坦诚只能被敌利用;(2)必要的时候要有点城府和心机;(3)保守秘密,保护投诚者,才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4)铲除内奸,纯洁内部,取胜之道。可见,同一素材,能适用于不同的话题。

    四、多篇整合

    多篇整合,是同时对几篇课文铺陈挖掘,除旧布新。概括综合同一作家:有的作家,在整个中学时代,我们学过他的多篇文章,对他的生平耳熟能详,那么,可以采用集束式的急火猛攻,将该作者拿来作一番总结。

    如,苏轼——初中、高中(含选修)课文:《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江城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喜雨亭记》《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方山子传》《石钟山记》等。请看2008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摘录):乌台诗案,彻底粉碎了他的梦……路遇贬官南下的黄庭坚,师徒二人相叙……迎风于赤壁之下……最爱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泛游西湖,亦醉心于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一曲《水调歌头》使其对人生处世的态度达到至高境界。

    对于相近(相同)内容,我们学过多篇文章,不妨撷取精要,整合创新。自如运用,能起到以一当十之效。如下文贯穿同一主题:努力奋斗、执著追求。

    孔子曰:“生无所息。”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离骚》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这些名言可成为上述主题的素材或论据。

    再看2008年广东考生的满分佳作《不要轻易说“不”》: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他们,才是真 正的勇者。

    该考生从不同课文中撷取相同的内容,集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多篇整合,要善于分类归纳,以便于查找记忆。采用的标准可自定。如人物类、史事类、风俗类、见闻类、名言类等。也可分为:自然与人类、精神与物质、科教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创新与继承、经济与文化、人生与对手等。

    五、分析重组

    分析重组就是用时代的目光审视素材,不只改造整理,还要思悟评点,并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组合成文;或变换角度,巧妙剪辑。

    如,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主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应如韩信能屈能伸。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六、再现情景

    再现情景,就是对课文中的名言、典故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或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再现典型人物当时的情景,或创设新的环境,展示人物风格:一个冷清、幽深的囚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人耻辱的刑罚。

上一篇老舍之死

下一篇酒会活动策划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