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化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化设计论文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1

1引言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地建设中极具适用性,而园林优化设计又是打造海绵城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园林的主要功用是观赏、休闲、娱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使城市空气及环境得到净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备。

2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原则及规划目的

2.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即充分发挥现代城市的弹性,使其对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具备较好的应对能力。海绵城市极为舒适,呈现宜居性特征,具备较好的渗透性和净化功能。主要实现方法是充分发挥生态、自然排水系统功能,对雨水进行吸纳和缓释,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环境,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

2.2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安全性原则。参考城市防洪排涝标准,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雨水控制系统更加安全、可靠,抵制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供水,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用水环境。生态性原则。生态问题是海绵城市规划及建设中考量的重要内容,将自然排水系统应用到公园、河流、绿地等海绵体中,使雨水能够自然排放和净化,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其具备较强的自然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原则。依据区域性地质情况和水文特征等,分析园林设计中的各影响因素,以对开发设施和系统等进行针对性选择。④统筹建设原则。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园林优化设计中,需各部门及专业共同参与及合作,该过程中要分工明确,对各项设计施工内容进行统筹安排,达到园林预期设计目标,并兼顾社会性、经济性和环保性[1]。

2.3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首先,提高雨水利用率。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对园林进行优化设计,能够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具体实现方法是集蓄和渗透,继而对地下水进行有效补充,以对径流系数进行有效控制,使排水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池塘、湿地和自然水体等,对雨水进行科学调蓄和应用,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其次,改善城市景观。在园林优化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对现有城市景观进行有效改善。公园、绿地等多处于生态敏感地带,其因自身独有的生态格局,极具休闲性。但是,要改变传统开发模式,既要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又要促进城市发展,依据城市水文地质及水环境特征,实现控制目标规划。与此同时,建设园林时,很容易污染水资源,需对降水径流污染进行严格控制。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优化设计方法

3.1转变传统设计理念

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很容易沿用传统设计理念,采用水泵、管渠等设计方式,园林道路面积相对较大。部分设计人员秉承末端集中排水原则,导致园林很容易在降雨天气出现雨水淤积。海绵城市更倾向于采用自然排水方式,选择下沉式绿地等影响相对较小的排水方法,注重源头分散控制。相较于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设计方式更具先进性及可行性,不仅有助于节约水资源,而且排水畅通。设计人员也要依据园林实际情况,改变传统设计理念,选择适用性较强的设计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园林设计效果,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例如,园林优化设计中,可选用渗透技术,构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渗井等,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问题,确保雨水天气排水畅通;在绿地、广场等设置湿塘以及各类渗管渠等。

3.2科学选择海绵体

海绵园林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园林原有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对已破坏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低影响开发。然而,现阶段,城市海绵园林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海绵体吸收能力较小或者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等。产生该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的重视度不足,其并未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对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和论证,导致海绵体选择过于随意,以至于无法达到良好的园林优化设计效果。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各地区环境和气候有所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城市降水量也有差别。为将海绵体的效用发挥到最大,设计人员要依据城市园林建设要求及区域状况,对海绵体进行合理选择,确保其适用性,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而施工单位也要依据工作人员的调查情况,将基础设施采购工作落实到位,达到预期园林设计效果。

3.3合理设计景观,低影响开发

依据地域特征及城市园林建设要求,既要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又要兼顾市政设施的稳定性。降雨之后,选择源头分散的控制方法,对雨洪进行低冲击开发利用。其中,控制参数包括排水量和径流系数,对各项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和开发,设置透水铺装,将蓄水池、碎石沟、渗透渠等基础性海绵设施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小径流中,采用正确的方式,对观望承受的雨水压力进行有效控制,并合理建设排水网络,使其分布合理,既要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整性,又要将其与市政设施进行完美融合。有效融合景观植物。设计施工单位要对园林土壤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对其具备清晰的认识,优选改良土壤,以实现径流量控制,并进行地下水补给。与此同时,也要依据区域状况及园林优化设计要求,对草、灌、乔等各类植物进行合理搭配,注重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协调性,增加园林中植物种类。对园林气候和水土特性等进行综合考量,优选植物群。该过程中,也要立体种植植物,依据植物特性,确保各品种之间搭配的合理性,并考量外部土壤、气候特征,使其与植物生长要求及规律等相符合,在园林优化设计中,实现多样化种植。在园林内部设置植物群落,以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控制,使水循环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问题。依据植物实际分布状况,考量生态效益的同时,适当种植乔木、草本植物等,达到防风固沙效果。树根经长期生长,蔓延到地下,用以保持水土。该过程中需要考量的相关内容比较多,需对公园和道路系统中的雨水节点、排水方向等进行严格考量,并划定排水分区,依据场地竖向,划定拟布局低影响开发设施汇水面,并测量其面积。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

4结语

综上所述,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园林优化设计中极具适用性。市政及相关设计部门要结合园林设计及建设理念,对海绵城市概念具备清晰的认识,依据园林优化设计要求,改变设计人员的传统观念,合理选择海绵体,实现海绵园林建设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实现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我国城市园林建设整体水平。

作者:李跃雯 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2

黏胶短纤维生产工序共分为六大部分,包括原液、纺练、酸站、动力、污水及废气处理,各工序的综合能耗见表1。由表1可见,在黏胶短纤维生产中酸站的能耗占比最大,以单位产品耗标煤计,其能耗占比达到了50.2%。酸站的作用是进行酸浴的循环调配、加热、脱气、蒸发及硫酸钠结晶,以保持酸浴温度和浓度的稳定,供给纺练合格的酸浴进行纺丝。不同于原液和纺练已经固化的流程和专用设备,酸站系统的流程和设备可以灵活调整,开发先进的循环调配流程和蒸发结晶装置,有利于实现黏胶短纤维生产的节能改进。

2酸浴调配模式探讨

为保证黏胶纺丝质量,酸浴进出纺丝机的硫酸浓度差应小于8g/L,为此每吨黏胶短纤维需要约200m3的酸浴循环量,一条年产6万吨的生产线每小时的酸浴循环量约1440m3,酸浴调配流程的设计会直接影响纤维生产的能耗。毛雷尔模式和兰精模式,是当前黏胶短纤维生产中酸浴调配模式的两种代表,分别对其能耗作了研究探讨。

2.1毛雷尔模式

毛雷尔模式以国内引进的瑞士毛雷尔公司生产线为代表,工艺流程如图1。在毛雷尔模式中,纺丝后的酸浴在真空抽吸作用下进入脱气装置,靠重力落入混合槽,在此进行浓度调配。然后用泵送入过滤系统,过滤后的酸浴一部分去闪蒸蒸发水分,蒸发母液去结晶析出芒硝;另一部分经加热器调整到合格的温度后进入高位槽,靠重力自流到纺丝机。毛雷尔酸浴调配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为:酸浴在循环调配过程中只需用泵提升一次,处于高位的脱气装置靠真空吸入,闪蒸装置利用过滤后的余压进酸。该装置巧妙利用了重力位差,整个调配流程简洁,动力消耗低,吨纤维耗电178kWh。该模式存在的主要缺点有以下几方面。(1)酸浴先调配后闪蒸,由于酸浴浓度增加,沸点升比调配前升高1℃,蒸发能耗增大5%。(2)流程中酸浴过滤后并行供给纺丝机和闪蒸装置,造成闪蒸装置所供酸浴被重复过滤提升,过滤系统设备配台增加了40%。(3)为维持酸浴温度,需要设置单独的酸浴加热器,由于酸浴本身具有强腐蚀性,酸浴加热器故障率高。

2.2兰精模式

兰精模式以国内引进的奥地利兰精公司生产线为代表,工艺流程如图2。在兰精模式中,纺丝后的酸浴重力流入酸浴底槽,在泵和真空的双重作用下进入脱气装置,重力流入脱气回流槽。再用泵送去过滤,过滤后酸浴重力流回过滤回流槽,部分用泵送入闪蒸、结晶系统。最后酸浴在混合槽中调配合格后用泵送到纺丝机。兰精模式酸浴调配工艺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它的二级真空脱气装置可维持酸浴进出口0.5℃的温升,不需要设置单独的加热器;酸浴先蒸发后调配,闪蒸能耗低;闪蒸装置所供酸浴没有被重复过滤。该模式的缺点是在整个循环调配过程中,酸浴被泵反复提升了3次,与毛雷尔模式相比,泵的配置台数多1.6倍,每吨纤维耗电为243kWh,比毛雷尔模式增加了36.5%。

3酸浴调配系统的节能改进

3.1新型多级闪蒸装置的开发

黏胶短纤维的闪蒸装置经历了多效蒸发向多级闪蒸的更新换代,国内多级闪蒸近20年来经历了6级向11级的升级,其中11级闪蒸有每小时12t和20t蒸发量两种[14-17]。表3是当前几种新型多级闪蒸装置的指标对比表,由表3可见,随闪蒸级数增加其能耗降低,但所需预热器面积变大,设备投资大幅度增加。尽管如此,结合当今世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开发更高级数的多级闪蒸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合作开发的25t14级和35t16级闪蒸,经生产检验,运行良好。16级闪蒸比11级闪蒸节能36%,节能效果显著。

3.2酸浴温度平衡方式的改进

酸浴在循环过程中会散失热量导致温度降低,而纺丝机需要恒定的酸浴供应温度,因此在酸浴调配流程中必须设置加热。毛雷尔模式采用以蒸汽为热源的间壁式换热器进行加热,而兰精模式则是采用蒸汽喷射制造真空将酸浴脱气进而加热的方式。兰精模式的酸浴加热流程如图3所示。酸浴依次通过一级脱气罐和二级脱气罐进行两次脱气,二级脱气的真空由新鲜的引射蒸汽产生,脱除的不凝气体、二次蒸汽与引射蒸汽一起进入一级脱气罐的底部,在这里新蒸汽被落酸冷凝后与之混合,落酸被新蒸汽加热,同时有微量不凝气体向上穿过酸浴逸出,与第一级的二次蒸汽一起进入混合冷凝器。二级脱气罐的落酸温度比一级脱气罐的进酸温度提高了0.5℃,保证酸液温度略有提高,弥补了酸浴循环过程中的部分热损失。这种方式虽然省去了酸浴加热器,但脱气厂房高度增加,并且新鲜蒸汽直接冷凝在酸浴中,这部分冷凝水在后续流程中需要通过多级闪蒸去除,导致能耗增加。为克服上述模式带来的弊端,研究设计了更加简便节能的闪蒸调温模式来平衡酸浴温度,即通过提高多级闪蒸落酸温度调节循环酸浴的温度。改进后不需要设置单独的加热器,也不需要增加厂房,节能效果明显。以一条年产6万吨的生产线为例,如酸浴需要升温2℃,以闪蒸调节温度,则闪蒸出酸温度比进酸温度提高7.4℃即可达到温度平衡。3种模式的耗能对比见表4。由表4可见,闪蒸调温模式的能耗明显降低,比毛雷尔模式节汽58%,比兰精模式节汽68%。需注意的是此模式会使闪蒸能力降低10%,要求闪蒸配合得有余量。

3.3新型提硝装置的开发

在酸浴的循环调配过程中,除了维持酸浴温度平衡外,还需要维持浓度平衡。通过蒸发去除多余的水分,利用结晶和焙烧去除多余的硫酸钠,然后在混合槽补加硫酸和硫酸锌。传统的提硝流程是将闪蒸的落酸送去低温真空结晶,析出Na2SO410H2O(俗称芒硝),然后再焙烧去掉结晶水得到无水硫酸钠(俗称元明粉)[18-21]。传统提硝常用的方法为水冷结晶和酸冷结晶两种,不仅流程复杂,而且能耗高。针对传统提硝的缺点,合作开发了多级闪蒸一步提硝装置,利用硫酸钠溶液大于32.4℃时可直接结晶析出元明粉的性质,将多级闪蒸、结晶、焙烧装置合为一体。一步提硝与传统提硝耗能对比见表5。由表5可见,多级闪蒸一步提硝能耗大幅降低,较之传统水冷结晶节汽77%,较之传统酸冷结晶节汽45%,达到了节省投资、节约能源的目的。

3.4酸浴调配系统的优化设计

针对毛雷尔模式和兰精模式的优缺点,为进一步降低能耗,完善当前黏胶短纤维的生产工艺,综上所述,对酸浴调配系统进行了节能改进,工艺流程如图4。改进后酸浴调配系统采取酸浴过滤后脱气,用以避免胶块堵塞筛板。提硝流程采用多级闪蒸一步提硝装置替代传统结晶焙烧提硝,利用多级闪蒸调节循环酸浴温度,闪蒸供酸采用真空吸入调配前稀酸浴方式。优化设计后的模式比毛雷尔模式节省了酸浴高位槽、酸浴加热器、40%的过滤设备、结晶和焙烧系统,较之兰精模式节省了62.5%的泵、结晶和焙烧系统。3种模式的耗能对比见表6。由表6可见,相对于毛雷尔模式和兰精模式,优化模式在节能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能耗最高可降低23%。

4结论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3

色彩的功能与效应

(1)调节情绪。美国工效学家ick的实验证明,室内色彩会影响人的情绪,人们在喜爱的环境里积极的情绪反应如友好的言词、微笑能增加53%,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烦躁、敌意等下降了12%。可见良好的色彩环境对船员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色彩与情绪效应情况如表2所示。

(2)调节温度。色彩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来测定色彩的温度变化。结果发现,在蓝绿色调房间工作的人,当温度下降到15oC时就会感到寒冷,而在红橙色房间工作的人,当温度降低到10-12oC时,才有寒冷的感觉,蓝绿和红橙两种色彩感觉造成的温差竟达到3-5oC。可见,在特殊航海环境里,利用色彩可调节温度特性可以调节船员对海上环境的不适。

(3)调节时间认知。美国色彩学家弗•比林指出:在长波系的色彩装饰房间,即暖色调房间里时间感知长,短波系的色彩装饰房间里,时间感知短。这是因为高纯度、暖色对视觉刺激较强,连带着疲劳感,所以易产生时间意识。因此,在娱乐餐饮等主张短时间停留的区域多使用高纯度涂装,而在工作、学习区域采用乳白色系低纯度涂装可以淡薄时间意识,便于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

人性化舱室色彩设计的实现

“人性化”是人本主义思想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它强调设计为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而存在,关心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及至情感的需要。从室内设计创作思想的演变史来看,人性环境设计已成为主流,设计以人为中心,开始注重人的因素和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及情感需求。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它一经与具体的空间形体结合,便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能唤起人的各种情绪和表达不同的情感,所以色彩是人性化设计表达情感、意境最重要的因素。

人性化的色彩设计从色彩的功能出发,运用色彩生理学、色彩心理学等理论,合理配置色彩与照明,避免色彩视觉引起的疲劳、紧张与错视等不良影响,从而缓解人们因工作和环境带来的精神压抑和紧张感,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船舶舱室色彩设计的“人性化”肯定了船员在空间色彩创造中的主导地位,强调色彩设计因空间使用者而存在,这是现代船舶舱室设计的方向,也是设计的最终归宿。在水上运动的特殊建筑空间里,探讨色彩与船员的生理、心理关系的问题,是个重要而且值得研究的课题。

1工作环境中的人性化色彩设计

驾驶舱在环境、采光、通风方面均好于其他区域,由于水手目光需室内外高频率交换,单调的室内外色环境容易导致船员色辨力降低,造成误读、误判、误操作。因此,在操纵区域的色彩配置上,应注意缓解疲劳,仪表局部采用橙色、黄色或者红色等明亮醒目色,起到警示功效。机舱内温度高、噪音大、采光差,应避免选用刺激性的暖亮色,宜选用以清、静、冷色为宜,以起到降温的心理作用。具体配色建议如表3所示。

2生活环境中的人性化色彩设计

(1)居住舱室的色彩装饰配色建议。居住舱室是调节船员心理的主要场所,宜用调和的同类色、邻近色等亲切静谧之色,有助于睡眠、休息。应避免选用易产生性幻想和暧昧感色彩,如粉红色等,或易使人兴奋和加快血液循环的红色和橙色等。配色调和时明度的构成是最重要的,一般对于接近肤色的明度6-8的亮度会产生亲近感。地面、舱壁及天花板的色相不要做明显变化,地面、墙面和顶棚的明度差依次相差1,使其逐渐亮起来,给人以安定感。例如,地面明度为6,舱壁7,天花板8,沙发的颜色比地面暗的时候,可以使用明度居于地面色和家具色之间的地垫,减少明度差,使空间稳定。具体配色建议如表4所示。

(2)公共舱室的色彩装饰配色建议。公共舱室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以缓解船员因工作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增进船员之间感情的健康交流。娱乐舱室按功能分为动、静两区,俱乐部要求热闹活跃,适用于浅暖色;阅览室要求安静、雅致,可选用浅蓝、浅绿、浅黄等浅调,使船员精神集中、情绪稳定,阅览桌椅切忌涂成白色,以免伤害其视力,以绿色及浅灰色为宜。具体配色建议如表5和表6所示。船员的心理不适会导致其缺乏食欲,进而会影响他们的体质。为此,餐厅应选择有助于提高食欲的色相,如红系、黄红系、黄系,忌灰色、芥末黄、青绿色。此外,因绿色在光照下,人的脸面有变菜色之嫌,而紫色系会让人产生戒备心理,都不是增进食欲的色相。厨房和配餐间应以白或冷色为主,可以缓和炊事的热感。餐厅的具体配色建议如表7所示。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4

该工程是集客房、餐饮、宴会、会议办公为一体的多层公共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筑体总高度22.46米,总建筑面积13735平方米。本建筑各层平面主要功能为:地下1层为厨房、库房及设备用房等,首层为餐饮、会议功能,二层~四层为客房层,五层为设备层。该工程的酒店级别定为五星级标准。

2空调系统设计

2.1冷热源设计

该工程空调计算冷负荷为1058kW,计算热负荷为423kW。由于该项目的功能特性决定了其空调设备同时开启的情况极少,故在冷热源装机容量的选择上取同时使用系数为较小值,制冷时的同时使用系数约为0.8,制热时约为0.6。由此,该工程选用了2台60冷吨(211kW)的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其中有1台为热回收型机组)、1台120冷吨(422kW)热回收型螺杆式水冷冷水机组作为冷源,集中放置于地下一层空调主机房。热源选用2台额定制热量为130kW模块式风冷热泵机组作为热源,同时该风冷热泵机组可兼作过渡季节或夜间的极低负荷以及高峰负荷时的冷源。冷源系统的冷却塔及风冷模块式热泵机组放置于二层露天平台处,水泵则统一置于地下一层主机房内,方便集中统一管理。如图1所示为空调冷热源系统流程图。

2.2空调水系统设计

结合本工程业主方的要求及整体管理水平,该空调水系统以方便有效的管理为原则,以合理的节能运行为目的进行设计。空调水系统采用分区两管制,按照建筑功能,分为客房区域、餐饮区域及办公会议区域。各区供冷/供热转换在主机房内分集水缸的各环路总管上设手动蝶阀实现手动切换。空调冷却水、冷冻水、供暖热水系统均为水泵与主机一对一的一次泵定流量系统。冷冻水/冷却水/供暖水系统均采用二管制异程式系统。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7℃/12℃;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为32℃/37℃;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为45℃/40℃。

2.3热回收系统设计

为了降低能耗,酒店建筑一般需要设计空调热回收系统,利用回收其冷水机组的冷凝热来获得免费的生活热水,而广东地区明确规定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大面积酒店建筑应当配套设计和建设空调废热回收利用装置[1]。本工程空调热回收系统分别由1台制冷量为60RT(211kW)的热回收型螺杆式冷水机组和1台制冷量为120RT(422kW)的热回收型螺杆式冷水机组、2台热回收循环水泵以及2个梯级蓄热水罐组成。空调热回收热水系统主要为该工程的客房区及厨房区提供生活热水,同时综合考虑了热水管网的回水加热循环。空调热回收系统的设计热水供/回水温度为60℃/35℃。如图2、图3所示分别为冷凝热回收系统流程图(空调主机侧)及冷凝热回收系统流程图(水专业侧)。

3系统节能性分析

3.1冷源系统节能分析该空调系统的冷源具有大小主机搭配、并且与风冷热泵机组互为备用,基本可以满足该项目的各种不同运行工况,同时有效避免了冷源容量配置过大,可降低初投资成本,其运行也比较节能。

3.2空调水系统节能分析空调水系统根据项目特点设计为分区两管制系统,实现客房区及餐厅区不同时段冷热负荷需求,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运行更加节能。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及热水泵与主机采用一对一的连接方式,以达到合理的流量分配及稳定的运行效果,同时采用定流量系统运行,减少了系统控制的复杂性,运行更加可靠,但是系统节能性相对变流量系统会差一些。

3.3热回收系统节能分析

3.3.1热回收的基本原理本工程的空调热回收系统采用了回收冷水机组的冷凝热。冷水机组冷凝热回收系统就是把制冷循环中制冷工质冷凝放热过程释放的热量利用来制备生活热水。所示为冷水机组排气热回收系统原理图。由文献[2]及相关厂家的实际测试数据可知,标准测试条件下(热水供回水温度一般为55℃/30℃)冷水机组的显热回收量约为制冷量的12.5%~15%范围内,很多时候可按照15%计算。当热水的供回水工况与测试工况不一致时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具体方法可按照文献的分析方法计算得出总热回收量。

3.3.2热回收系统设计分析由于传统热回收系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故本文在文献的热回收系统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几点的优化设计。

(1)为了减少热水罐的蓄水时间以及为了避免进水温度对主机性能系数产生较大的影响,设计工况下的进出水温度为35℃/60℃,温差25℃。

(2)蓄热水罐采用立式水罐,更好的实现了水温分层作用及热水的梯级利用。

(3)本工程的热回收系统考虑了热水管网的回水加热循环,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冷水机组的冷凝热,更加节能。

(4)控制方面,在热回收系统的回水管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当回水温度超过58℃时,输出信号关闭热回收水泵,同时在用水点最远段的回水管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当回水温度低于55℃时,输出信号开启水专业的回水循环水泵。按照一台120RT(422kW)的热回收机组来分析,由文献]的计算方法可得,该热回收机组的显热回收量为63.3kW,热回收水流量为2.47m3/h,从而根据此水流量及25℃的设计供回水温差即可求出总热回收量为71.8kW,热回收系统设计的总热回收量为制冷量的17%左右。由此可知,供回水温差越大,同等制冷量的情况下的热回收量就越大,但相应的对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影响也就越大。由以上分析可知,热回收系统的实际供回水工况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其热回收量也是一个变数,严格来说分析一个工况范围内的热回收量才更有参考价值,这部分还有待于下一步做更详细的分析计算。

4总结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5

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就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网络硬件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网络硬件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计算机网络基础物质设备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网络传输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计算机网络终端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1.1.1网络传输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网络电缆的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维护工作的进行。在我国以往的计算机网络问题中,对于网络电缆的铺设及维护一直是一大难题。虽然无线网络在当今社会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但是有线电缆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因此也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在有线电缆的铺设及维护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排线工作,不利于网络可靠性的维护。以此,在以后的网线铺设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纠错余地,尽可能的选择双线布局,以便及时更改路线。

1.1.2网络终端设备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网络终端设备,也即用户客户端。用户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及时高效的获取原始、准确的信息,因此该设备的可靠性受到用户很大的关注,也成为维护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重要部分。基于此,用户在选择终端设备时,应选择那些大型企业生产的正版计算机,在维护过程中,应装载较为先进的管理软件,以维护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2网络管理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虚拟化的、不分地域的环境空间,因此其维护和管理的成本较大,且管理起来极为不宜;同时计算机网络是一各规模庞大的完整系统,某一环节的出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溃败,因此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靠人工操作,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进行协同工作。

2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2.1计算机网络的纠错性优化设计

该设计是指在计算机的某一传输或者运行环节出错时,可以选择其他的条件或路径,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使用及运行。如双网络中心的应用、多连接途径的应用。双网络中心是指,在用户进行网络中心设置时,可以设置两个网络中心,一旦其中一个网络中心出现故障时,还有备用网络中心保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多连接途径是指计算机用户在接收网络信号时,可以通过多路由发射接收,亦可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的双重使用为网络安全提供双重保障。此外在计算机内部集成电路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以保证计算机硬件设备在不影响其他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维修,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

2.2计算机网络体系优化设计

在保障计算机硬件可备用的前提下,需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体系,通过多层化的网络设计,使网络适用于更广泛的地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从整体上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充分体现网络高端设备的性能。

3结语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6

1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1.1绩效

绩效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或是组织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如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

1.2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组织和员工的行为和结果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主要包括个人绩效管理和组织绩效管理两个层次。个人绩效管理指的是管理者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对其设定了工作目标与内容,并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成果的过程。组织绩效管理指的是管理者为了使组织在某一时期内完成既定任务,无论是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效率方面都能达到预设目标而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简而言之,绩效管理是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一个双向互动式的沟通过程。

1.3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绩效考核指的是企业采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考评方法,对员工各方面的行为及其对企业的贡献、价值进行有组织地客观地考核和评价,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考核的形式确认员工的绩效水平,从而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实质上,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管理所涵盖的职能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计划、控制、协调、领导等,是一个不间断的交流过程。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说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

2绩效管理的一般流程

流程一: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管理的最初环节,也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绩效计划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双方对企业员工应该实现的工作绩效进行沟通的过程,一般包括员工工作任务及目标,该环节的制定一般需要坚持与公司发展战略相一致,注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双方间沟通的作用。由图1可知绩效计划包括企业考核的目标、周期、考评主体、信息来源、方法等一系列标准,最终才能签订一个内部协议。流程二:绩效促进,该环节中考核者主要是针对被考核者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并发现其存在问题,给予员工一定的专业辅导,从而确保员工能够完成预定的绩效目标。该环节考核者主要起到了监督和辅导的作用,考核者通过监督对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做出了具体的了解,可及时处理反馈;通过辅导,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流程三:绩效考评和反馈,该环节是采用一定科学的考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客观的评定,并通过面谈反馈给员工。流程四: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企业中每个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是不统一的,通过比较绩效目标与员工实际绩效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采取绩效改进措施。通过将绩效评估结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关联,使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3供电业绩效管理体系总体优化设计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战略层面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员工的绩效、使各项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由此受到了众多企业的重视,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供电业对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无法离开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撑,各相关企事业单位都在提倡自动化和信息化办公,因此供电业的绩效管理优化设计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等最新技术,以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而且,绩效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强的依赖性,体系中涉及到的大量数据统计、记录、汇总以及对比分析工作皆离不开信息化管理,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将尽可能减少此类数据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达到绩效管理高效、简化、便捷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供电业绩效管理系统的优化进行了具体设计,采用了J2EE程序架构和Java语言设计,并结合B/S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实现一体化平台操作界面。

3.1系统需求性分析

随着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企业对员工绩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供电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绩效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灵活性,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打破组织部门间的界限,实现企业对业务流程运行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优化企业的绩效信息化管理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任务指标管理模块、绩效考核管理模块、查询统计分析模块、公共信息管理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

3.2绩效管理系统架构概述

图2所示即绩效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图,图中业务系统的建设是基于目前较为流行的Oracle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层主要是基于J2EE标准开发,该层对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主要是通过JDBC的方式。业务逻辑程序是在MTEAF之上开发的,其使用意义在于规范开发流程,这套基于MVC设计思想的开发框架不仅使开发过程简化了,而且使得系统具备了良好的扩展性。此外,业务逻辑层通过一套称为Webservceadapter的接口程序和工作流平台进行交互,同时降低了业务程序和工作流平台的耦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