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范文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新世纪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吗

城市化:迈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

中国现阶段的重工业发展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理论分析

中国城镇残疾人就业实证分析

中国智力回流的动机研究

欧盟影子经济的测度及其意义

全球经济危机与就业的政治反作用

转型国家反危机政策比较及其启示

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

俄罗斯的空间不平衡:动态的和部门的分析

论中国“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

产业政策和政府能力——俄罗斯与中国的比较分析

俄罗斯地区人力资本状况测度的方法论

中国高耗能产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

中国中部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世界银行对华贷款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贸易视角下俄罗斯政府采购体系的实证分析

与需求季节性相适应的生产管理过程的建模

威胁影响下的俄罗斯消费者市场评估

中国经济为何增长这样快——来自后发优势的视角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与调整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改革开放的四大新拐点

城市产业集群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德国为例

欧洲和中国的增长与结构变化:新的视角

欧盟政府间财政关系:一体化还是集权化

中国当前“教育深化”的经验分析与政策建议

第二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及其市民化进程研究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

俄罗斯转型时期腐败问题的研究:测量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

俄罗斯2001~2007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互动

俄罗斯制度发展的基础——克服经济危机的前提

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

二十一世纪初发展经济学的新动向及其评价

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十年来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

国际油价波动与石油冲击——基于符号约束VAR模型实证分析

反映区域社会人口发展的综合指标——区域生活质量指标研究

金融抑制下的金融发展: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行为的分析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研究

中国公司治理的经验分析:法律制度环境、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

农民工流动对产业转换的影响——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例

俄罗斯能源政策与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

发展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

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

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

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即都存在着发达地区和和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学主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小国的特征。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容量的绝对数相比较发展中小国要大。第二,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产业的集聚、调整、优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国内需求,需要资金数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资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第三,由于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缺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实现的是内向型发展的政策,工业化起步阶段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必然选择。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腴是发展中大国良好的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大,但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如下难题:一是遗产和文明传统的重大影响;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农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五是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小国相比较,其工业化过程亦不同:一是资本积累。发展中小国既可以自身积累,也可以依靠国际资本。而发展中大国则不行,尽管利用外资绝对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要求门类相对齐全,这是由发展中大国的资源状态和国内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小国幅员小,国内统一市场较易形成;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建立交通和通讯网络需要巨额投资,且耗用时间长。所以,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棘手。比如中国,存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处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大。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层级性。

四、发展经济学适用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五、发展经济学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所采取的工业化,既忽视农业的发展,又只采取单向的工业品导向,虽然使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但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工业发展亦后劲乏力。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工业化。后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完成使命,广大农村依然贫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我国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作为一个整体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民族地区又更为落后,暂时还不具有全面进行工业化的现实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化时,应具备较强的物质资源的储备,包括:数量庞大的、可使用的资本储备,劳动技能较高的、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显然,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从资本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弱,资本使用效率差;从适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素质差;就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来看,就连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都还不够成熟,何况西部民族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和水资源等特征,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如果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怎么奢谈现代化。二是在国家扶持下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关”———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搞重复建设,要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四是发展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毫无疑问应是后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发展经济学范文3

课程代码:0014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称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具有更多的地理和历史涵义

B.是世界上的贫困国家对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斗争的产物

C.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处在不发达状态

D.这些国家都是从原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和解放的

2.按照联合国发展委员会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5,则说明这一国家处于

A.低度人类发展 B.中度人类发展

C.高度人类发展 D.无法确定

3.发展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代表理论是

A.经济成长阶段论 B.两部门模型理论

C.国际依附理论 D.发展模式变换理论

4.新增长理论强调

A.物质资本积累 B.技术进步是一个内生变量

C.规模收益递减 D.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变量

5.功能分配也叫要素收入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单个个人从

A.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各要素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某个要素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6.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将决定世界人口的增长水平、数量和结构,其人口增长的状况和特点是

A.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B.人口出生率特别高

C.人口年龄结构老化 D.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实现人口稳定

7.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的作者是

A.托达罗 B.熊彼特

C.纳克斯 D.马尔萨斯

8.教育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

A.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B.促进平均分配

C.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D.提高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

9.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规模取决于城市和农村的

A.人口的相对密度 B.实际收入水平的差异

C.失业率 D.预期收入差距

10.强制性储蓄属于

A.公共储蓄 B.私人储蓄

C.外国援助 D.外国私人储蓄

1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需要

A.拥有自己的资产 B.自身是资本家

C.具有远见卓识 D.自身是天资聪明的发明家或技术专家

12.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是因为

A.政府过度干预 B.缺乏政府管制

C.市场经济理论自身存在缺陷 D.现实的市场达不到理论上的严格条件

13.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税收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A.直接税的比重比较低

B.对关税收入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C.直接税是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D.税收对收入的变化不具有高度弹性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财政支出的增加带来了相应的公共投资的增长

B.经常性支出过小,但一些必要的经常性开支又常常过多

C.巨大的补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资源配置出现低效率

D.在生产上的补贴支出主要出于增加就业的目的

15.一个功能完善、运行顺利的金融系统通过风险的分散和分担以及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可以把总体的金融风险贴水减少到

A.零 B.正数

C.负数 D.无穷小

16.假设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名义利率为2%,通货膨胀率为7%,则实际利率为

A.-7% B.-5%

C.5% D.9%

17.关于农业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为以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

B.只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服务,属于辅的作用

C.通过以农业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D.为仪器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

18.根据诱致技术变革理论,技术进步是由下列哪一项因素所引导的?

A.政府干预 B.创新意识

C.市场力量 D.社会文化

19.某个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效应”可以用下列哪一项进行衡量?

A.该产业自身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B.与其“前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C.与其“后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D.与其所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20.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要素禀赋理论的共同特征是

A.都是以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

B.都以各国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状况为前提

C.都假定各国生产技术是变化的

D.都假定生产要素只能在国内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21.假设A产品世界价格为200美元,该产品生产中劳动力的附加价值是30美元,剩下投入品的总价值是170美元,某国对该产品征收15%的关税,则该国A产品的有效保护率为

A.10% B.50%

C.100% D.150%

2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

A.盲目征税 B.贸易条件改善

C.大量资本流入 D.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结果

23.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模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A.存在着国内资源不足问题,应该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部资源

B.政府没有必要调整经济结构

C.跨国公司及外债负担过重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D.政府干预没有必要

24.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中国的对外负债非常少

B.中国在金融自由化上采取了审慎的政策

C.中国经济的规模足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D.意识到了危机的可能性,提前采取了防范措施

25.目前世界经济中贸易区域化主要发生在

A.北美区域、亚洲区域、欧盟区域 B.南美区域、亚洲区域、欧盟区域

C.北美区域、南美区域、欧盟区域 D.北美区域、南美区域、亚洲区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分布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

A.贫困人口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 B.弱势人口占相当大的部分

C.最贫困的人口中超过70%是妇女 D.最贫困的人口中超过70%是老人

E.工业活动中分布的贫困人口最多

27.关于绝对收入、永久收入和阶级收入三种假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三者从不同方面解释了私人储蓄的格局问题

B.三者从不同方面解释了公司储蓄的格局问题

C.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把收入作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D.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把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E.绝对收入和永久收入假说的提出者是凯恩斯,阶级收入假说的提出者是卡尔多

28.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吸收并借鉴发达国家现有的知识

B.创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队伍

C.必须创造适应发展中国家本地情况的知识

D.缩小国内的知识差距

E.增加对产品、服务和规章制度方面的知识

29.在选择征税商品时,无论是征收进出口关税还是货物税,为了保证限度的税收收入,最少的征税成本,必须遵循的经济和行政管理原则有

A.必须能够控制逃税

B.商品价格的需求价格弹性应当很高

C.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应当比较高

D.为达到多征税的目的,对大众消费品征税

E.为达到公平的目的,对富人消费的商品征税

30.通过发展国内产业生产部分工业品,以“替代”原来需要进口的工业品,这种“进口替代”战略

A.是提升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B.是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

C.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D.要以丰富资源为基础

E.对技术和资本要求较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吉尼集中比率

32.人口增长的隐蔽势头

33.教育深化

34.通货膨胀

35.产业革命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特点。

37.简述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特点。

38.简述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意义。

39.简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

40.简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所面临的三大主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发展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一、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科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结构、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并通过大量的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等手段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由于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程体系庞大,涉及内容广泛、复杂,国内目前现有的教材90%以上均遵循“概念解释――理论阐述――模型描述――举例说明”的模式,内容刻板;另一方面,在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高校中基本上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学生对发展中国家现状缺乏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对与发展经济学研究内容相对应的跨学科分析方法的掌握也较为薄弱,从而导致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分析对象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基于以上缺陷和种种限制,使得我国高等院校作为经济类学科必修专业课程之一的发展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如何根据发展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交叉性、跨学科性、广泛性和边缘性等特征,探索出符合该课程特点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丰富而又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发展经济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在我国高等院校课程建设中发展相当快,目前,几乎所有的与财经甚至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该门课程。但由于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材、案例、授课方式以及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的发展经济学教学长期以来仅仅停留在“浅显易懂”的范围内,大部分学生仅仅掌握的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未能建立起发展经济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并且缺乏将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1、教材内容刻板,案例陈旧

目前,国内的发展经济学教材版本很多,但其中的主要内容则大同小异,有的发展理论、经济发展政策已与当代先进的理论、政策明显不符,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事实上,发展经济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而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加之我国在经济实践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相当多的经验性的内容已逐渐显像并被不断的总结出来,但国内发展经济学教材中,缺难以见到它们的影子,教材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理论研究和发展中国家实践发展的步伐。

另外,发展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而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却没有体现出其“应用”的特点,同时,教材中也缺乏最新的发展案例和实践资料,尤其是在一些反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数据上,更新速度慢,对现状反映不充分,导致学生在对经济发展实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所讲授的内容,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较为肤浅。

2、教学形式、手段及考核方式较单一

目前,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学生则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但往往会导致其掌握的仅仅是相对孤立和僵化的发展经济学知识点,而不能实践相结合来思考某一问题。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发展经济学课程考核中,大多数授课教师主要采用的是闭卷笔试的方式,学生往往采用突击复习和“临阵磨枪”的方式应付考试,笔试往往成为测试其记忆力好坏的一个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考试结果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真实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开设此门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3、教学内容较独立,忽视了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类的必修专业课,它与其它课程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甚至是社会学,但在目前的发展经济学教学中,在很大程度是“就发展经济学来讲发展经济学”,忽视了对于它与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借助、互为铺垫的内在联系,使得一些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反复出现,而学生并不能从中找出其相互的交叉点,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也仅仅是片面的、孤立的,不能做到融会贯通,而最终导致其掌握了专业知识但不成体系现象的存在。

三、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正是由于上述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扬长避短,提高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

1、结合时政,引入大量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所有的案例教学,都要求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基于发展经济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时政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现状,采取适当的方式,灵活的实施,从案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课程已有研究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更要将发展经济学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成功中概括发展经验,从挫折中剖析成因和破解的思路与对策[1]。另外,针对教材中部分内容,尤其是数据较为陈旧的现象,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较为系统的准备,例如更新数据资料,并对更新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当数据信息量很大的情况下,要提前将数据通过文字稿或网络教学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以便在课堂讲授中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性认识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互动教学法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互动式教学是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互动式教学模式把传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变为双向互动、多向交流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方面,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或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精心备课,谋划好如何既能使所讲知识让学生掌握,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例如在讲授二元经济结构时,可以事先布置与中国二元结构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前的准备,在课堂讲授时,进行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此问题理解的更加透彻。

发展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17-02

发展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所热切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发展经济学自诞生以来, 就一直以发展为核心来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的困境。在发展经济学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对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新发展观。因此, 对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进行梳理和分析, 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新发展观问题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即经济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追求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而所谓新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体系, 它涵盖了当展经济学家对于对发展问题的许多新认知。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的方式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它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互相影响, 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 发展才能持续下去;2.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 它们最终是要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新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认为发展过程必须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 是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 “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3、对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发展观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 因而, 政府和市场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 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由此, 新发展观另辟蹊径, 提出了配置资源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实现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者的互补结合,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昭示着发展理论的研究正在向更大的领域扩展, 同时也标志着发展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新发展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为发展目标的泛化。汲取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惟一发展目标的教训, 新发展观把经济增长、分配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保护、人的自由实现等等都纳为发展的目标, 虽然面面俱到, 却不免使人无所适从。面面俱到的发展目标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各个发展目标并不完全具有相容性, 各目标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这方面很大程度上被新发展观所忽视;其次是缺乏对不确定性发展的关注。新发展观提出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基本上都属于确定性发展和随机性发展――尤其是确定性发展, 这种对人类发展理性的过分推崇, 难免会造成发展的某种迷失;最后为发展的视野狭窄。当今时代,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任何一国的发展都不可能再是国别范围内的封闭式行为。然而新发展观的发展视野基本上局限于民族国家的界限之内。超国别范围的共同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 新发展观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 更缺乏建设性的理论体系建构。

2 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笔者认为,当展经济学家植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通过系统反思传统发展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新认知。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 新发展观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及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

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正副总统任正副主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生产率增长的1 /3应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就亚洲来讲,日本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 854项,居世界第一位。因而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从美国等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看,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使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而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将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出来,并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产业引导,进而实现工业现代化。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我国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造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以促进投资结构的演进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政府具备较强的驾驭经济的能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进行适度干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发展管理来弥补以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应主要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西方国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如果我们从产业合理化入手,在政府的干预下,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则可能实现经济集约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因此,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却造成矿产资源和能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后果。据统计, 2003 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 ,水泥总产量的40% ,煤炭总产量的31% ,实现GDP却仅占世界的4% ,并使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陕西省在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开发上也经历了同样过程,付出了沉重代价。因而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6)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科学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

综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不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支配,跨越客观发展阶段而人为地进入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一国经济发展进程而言,未必是最优的,甚至效_果会适得其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立刻全面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渡到低投入、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选择集约化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扩大要素投入,更具有客观现实性。当然,在投入时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要素投入的效率和要素组合的优化程度,逐渐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为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效率型转化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7)具备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我们所谓的体质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发展经济学研究体制应把体制作为发展的因素。构造合理的经济运行模式,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机制。以发展为纲来研究体制问题,使体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有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资源进行市场配置的空间和环境。市场状况如何,市场体系是否完善,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经验,也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教训之总结。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中国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理论参考,2004.

[2]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0.

[3]李国. 自主创新任重道远[N] . 经济日报,2005,(4).

发展经济学范文6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7

参考文献

[1]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29-33.

[2]魏守华,邵东涛.论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商业研究,2002:113-115.

[3]宋医生.中国农业生产专业区发展的分类研究[J].台北农业探索,2004,(l).

[4]刘春玲.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J].创业技术2005,(6).

[5]梁海燕.农村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地方政府的作用[J].农村经济.2005,(6).

[6]刘厚良,全勇.上海金融产业发展的钻石理论分析[J]城市管理,2003(6):9-11.

[7]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X)3(10):138-l44.

[8].高峰,介秀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6):12-16.

[9].高峰,朱景丽,王学真.基于垂直供应链的农业产业集群竞合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67.

[10].高文岩,孟宪忠.论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40-342.

[11].龚学琴,张洪吉,农业产业集群最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8(18):124-125.

[12]丰立祥.区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与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13]尹慧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14]王建国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

[15]李建平。岳正华提升我国农业市场竞争优势分析——基于钻石波特理论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4(5)

[16]张建华.产业集群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

[17]李广志.产业集群识别与选择分析[J].人物地理2006(6)

[18]宋东亚,韩国巨.农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建业[J].现代科技,2006(5):80-81.

[19]杜大海.宝坻区发展立体种养-实现社会、经济双赢.华北日报,2011-11-10.

[20]王大郅.东北郊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1]王昭君,赵破晓.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2-74

[22]肖兴志,张嫚.产业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3]李天成.农业产业集群识别及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14.8.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