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1
与山有关的妖怪:传说山姥是居住在山中的妖怪,会扮成年轻美貌的女子将投宿的旅人吃掉;天狗则被认为是山神的化身。居住在山中的妖怪还有山灵、山男、山姬、山彦等。值得一提的是,麻雀、狐狸、熊、蜘蛛等生活在山里的动物,也被日本人视为妖怪。如入内雀、姑获鸟、狐火、鬼熊、女郎蜘蛛等都是山中妖怪的代表。与植物有关的妖怪:彭侯生活在树龄一千年以上的树木中,脸型酷似狗,日本动漫《火影忍者》中就有关于彭侯的描述;木灵是生活中树木中的精灵,传说可以在山中自由地跑动。此外还有人面树、木娘、柳女等寄居在树木中的妖怪。除上述之外,在日本与风、雨、雷、电、野火等自然现象有关的妖怪故事也不胜枚举。例如:风伯、雨女、降雨小僧、雷神、雷兽、鬼火等。由此可见,日本的妖怪形象与河流山川、植物、风雨雷电等自然或自然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自然环境对妖怪文化的产生、发展有何影响,笔者将进一步进行探讨。
二、日本的自然环境对妖怪文化的影响
(一)妖怪文化形成的原因
原本来说,妖怪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猛兽或者植物的敬畏之心,人们往往把超越自己认知范围的现象当做妖怪。而日本特定的自然环境恰恰为妖怪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岛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得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时有发生。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对日本百姓来说,自然界是恐怖而神秘的。因此,不仅是河流山川、风云雷电,就连树木发芽、庄稼生长都被人们奉为一种超越人力的神奇现象。在古代,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诸多现象,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妖怪”一说。这就是妖怪文化产生的最初原因。
(二)顺应自然的世界观与妖怪种类的多样化
日本属于农耕文化圈,自古以来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夏季台风肆虐,冬季大雪纷飞,地震等灾害也屡见不鲜。即便如此,日本人并没有试图去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应这种自然环境。韩立红在《日本文化概论》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生活在如此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的日本人,并未想过与大自然对立,而是采取与自然融合、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这可以称为日本人对自然的顺应性。笔者认为,正是这种顺应自然的世界观,才形成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多样化。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哪怕是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在日本人心中都是神圣的存在。据世界妖怪协会会长、日本妖怪博士水木茂所著的《图说日本妖怪大全》介绍,日本的妖怪种类已达七百种以上。其中,与大自然有关的妖怪占相当大的比例。
(三)稻作文化与生动的妖怪世界
上文提到,日本属于农耕文化圈。具体来讲,日本属于中国东南部的稻作文化圈。稻作栽培带给了日本人细腻的性格特点。因为农业与季节和天气变化密切相关,为了准确把握季节变化,人们需要仔细地观察自然。寺田寅彦认为,日本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在有意识无意识地努力观察环境,形成了细致而敏锐的性格。这种细腻的性格,对日本的艺术、文学、宗教及日常生活各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妖怪文化亦是如此。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感知,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日本的妖怪才具有了和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其形象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三、妖怪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一)妖怪文化对日本民俗的影响
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来看,各种民俗活动都是基于民间信仰展开的,而妖怪文化就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传统节日大多与祖先、神灵、妖怪有关。而且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神灵与妖怪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神灵也好妖怪也好都积极地影响着日本民众的生活。在新年第一天人们会去神社进行初参拜,祈求神灵保佑全家一年的平安;在节分(立春前一天)的当晚几乎每家都会举行“撒豆子”的活动,嘴里喊着“鬼出去,福进来”,驱鬼迎福;“百物语”也是日本夏季传统的召唤妖怪的活动,参加者以组为单位在房间里讲与妖怪有关的故事,讲完一百个故事后,真正的妖怪就会现身。该活动至今仍然十分流行。
(二)妖怪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日本的妖怪文化自古以来就与文学、戏曲、绘画等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平安时代初期,日本首部妖怪故事集《日本灵异记》诞生,同时期的妖怪文学作品还有《今昔物语集》。之后日本的妖怪文学不断发展,江户时代后期《雨月物语》、《南总里见八犬传》等作品广泛流传。近代,由小泉八云所著的、被誉为日本版《聊斋志异》的《怪谈》问世。即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妖怪文学的发展势头也并未衰退,而是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都市传说。此外,能乐谣曲、净琉璃、歌舞伎等传统戏曲中能看到妖怪元素。《黑冢》、《酒吞童子》、《安珍清姬传说》等曲目都有颇高的知名度。妖怪画在日本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百鬼夜行绘卷》、《今昔百鬼拾遗》等作品中,都将妖怪形象展示得栩栩如生。
(三)妖怪文化对日本宗教的影响
在古代由于对自然认知的局限性,日本人认为河流山川、风云雷电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恐怖而神秘的存在。这一切都成了日本人敬畏和崇拜的对象。在古代,人们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种活动没有特定的教义,但可以从中看到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雏形。如今日本各处都有规模不一的神社,孩子出生、七五三、升学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都要去神社参拜,这已经深深融入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总结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2
一、创设情境,激活作文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摆脱恐惧感,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
比如,有个同学写“掰手腕游戏”,只写了几句话:“我和林东掰手腕,我们手扳着手,毫不退让,这样持续了好久,我突然一用力,就把他的手腕扳下去了。”面对这样的写法,我对他进行了写作指导:先请他闭眼想想和林东同学掰手腕时的情境,再跟大家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感受怎么样;然后请林东和其他观看的同学也谈谈当时的情形和感受;最后,请该同学再修改自己的写法。后来,这位同学的习作是这样写的:“我咬紧牙关,憋着呼吸,几乎用尽了全部力气,使劲地把林东的手腕往下扳。林东也紧闭双唇,皱着眉头,脖颈绯红地使着劲,丝毫也不退让……‘啊,我赢了!我赢了!’我欢呼起来。”可见,通过提醒他回忆“掰手腕”的情景,使得生活情境再现,然后再就细微处一着墨,生活的精彩原态就跃然纸上了。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回归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想写啥就写啥。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要在宽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充满生活气息,表达自然就情真意切了。
二、多角度观察生活,使选材生活化
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写作的基本功。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对所要描写的对象观察越清晰,文章就越能写得具体生动,越有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能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是观察生活,寻找作文灵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教师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观察事物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如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都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等。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甚至突发作文灵感。
二是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生活圈小、视野窄是造成学生作文内容浅显、无话可说的原因。所以教师要着力鼓励学生多与社会接触,这样既能满足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和增长知识的愿望,又能为他们的作文提供新鲜、丰富的素材,同时还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和其他场所、访问各界人士;也可让学生做小记者,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并在作文中让他们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如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我就带他们出去观察,在观察中获取素材,在观察中提高表达能力。有个学生在观察后这样写道: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寻找春天,我找到了。春天是穿着绿衣服的小姑娘,不信,你看……
三是指导观察,丰富作文内容。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有些学生开始写作文时像挤牙膏一样,无话可说,原因是脑中没有写作素材。因此,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有一次我指导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场面片段的描写。第一次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只有简单笼统的叙述,内容空洞。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再次观察,进行第二次作文,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议,要求观察后在班上交流心得:①在比赛中,运动员的神态、姿势、动作等有哪些共同或不同的特征?②哪位运动员特别引起你的注意,可能会想到些什么?③啦啦队员的表现怎样,赛场气氛如何?
通过以上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变换视角、点面结合、联系比较的方法,多维同步,细致观察,目的明确,任务具体。使学生终于有话可说了,作文内容也具体了。
三、贴近生活,训练形式多样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进行形式多样化的训练。
一是把作文“口头”化。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l练,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切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其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二是把作文“书信”化。即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学生对写信很感兴趣,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三是把作文“稿件”化。小学生最期盼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在报刊或广播中看到、听到自己的文章。我们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作文“稿件”化,积极鼓励学生写稿件。为此,我在班上成立了“小文学社”办《文学小报》,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报纸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此外,我还将学生优秀文章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和《小学生周报》《读写天地》等各类报纸、杂志上去发表。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3
初中学生写作资源发掘利用周五的作文课是学生最头痛的两节课,面对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感叹每天的生活都很枯燥,平淡无奇,根本没有什么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手头掌握了不少素材。这其实是对写作素材资源的占有与利用的问题。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育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同时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巧用写作资源,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教学中,笔者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教材资源和情感资源四大类,使学生有章可寻,有路可走。
一、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引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东流之水引发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给人以启示:客观事物是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大自然是丰厚、博大、无私、绚丽多彩的。思接千载,那悠悠远远的飘渺的云,使同学们联想到远方的游子回归的身影,联想到祖国的统一大业;那蓊蓊郁郁苍翠的树,使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旺盛;还有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宏大背景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壮美,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阐释的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永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自然多加观察,多加留心,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绿而感悟到新的生命诞生,因秋天叶落而叹惋美好的东西是多么容易消逝。然后把这些心灵感悟用笔生动描绘与阐述,不难写出立意深刻与新颖的作文来。
二、社会资源
学生学习紧张,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
但身处社会之中,一个学生又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隔离呢!再仔细想想,学生难道真的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平时看报纸,听新闻,不正是了解这个社会的好时候?课余三五成群谈天论地时,不正是拓展视野,提高认识能力的时候?因此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应相机而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金融风暴,从奥运风云到西部大开发,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从韩寒、郭敬明到姚明、刘翔等,只有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才能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才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作文才能紧贴时代生活,与时俱进。
三、教材资源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初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历年中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除此之外,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情感资源
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欣喜若狂,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巨大惊喜中,才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佳句。悲痛欲绝,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遭受”着“家书抵万金”的痛苦,才得以把“白头搔更短”。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子表现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春望》中的杜甫“白头搔更短”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的坚忍深沉催人奋进。
心灵是最广阔的,心灵也应该是最自由的。环境的局促,也不应该妨碍心灵的驰骋,也不妨碍审视心灵、记录心灵的活动。欧阳修马上、厕上都可做文章,说自己的好几首词都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仄仄的马背,颠簸的行军,或许就不会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句。这样看来,逼仄的环境,往往能引起心灵的激荡,恰恰能成为诗情文思的出发点或催化剂。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4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素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09-01
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重培养观察的兴趣、习惯、方法、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明白观察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是整个写作活动的起点,具体要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这几个方面开展。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知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意知觉。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农村生活丰富多彩,像万花筒一样,这就是习作的源泉。我平时让学生多观察自然现象风、雨、雷、电、日出日落以及花草树木在一年中的变化。比如:春天来了我们去爬山去看看漫山遍野的春色,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桃花开…….秋天我们走进田野、果园看那果实累累的景象,自然界的美景。让学生先观察、交流,在讨论,并恰当的应用好词佳句。这样学生有了所见所闻、找到了感觉,放飞了想象,为自己的作文奠基了基础又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认识事物常常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他们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学写日记、书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观察习惯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呢?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小事,把自己看到的记录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形式写出来。比如:我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老鹰捉小鸡”。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为了提高学生游戏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的兴趣,游戏开始时可告诉学生这次活动老师也要参加,老师来当老鹰。学生一听说,老师来当老鹰。游戏时就特别兴奋、特别投入。回教室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游戏的场面、回想自己参加游戏时的情景,指导学生关于人物的动作如“张开、闪、扑、躲、抓”等的描述,最后,让学生写下来。
往往美好的自然景物人人喜欢,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并利用儿童好奇天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观察,在美好的景物的熏陶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春天,带领学生观察花草树木的美丽及其生长变化;夏天,带领学生观察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丰富多采的暑假生活;秋天,带领学生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带领学生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这样,学生就会认真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事件、人物、生活等,从而养成观察的习惯,为自己的习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认识事物常常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他们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学写日记、书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观察习惯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观察顺序。比如:让学生带着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老师先让学生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色泽有条理来观察。
观察大自然的景物,要按照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例如观察雾天的景物,可带领学生来到野外,让他们自己观察,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到的景物最远的是什么;最近的是什么。然后再按照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顺序描述。使他们的观察在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6
一、 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注重写作素材的生活化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英语教学联系起来,把与学生贴近的生活素材引入到课堂,让课堂能够引入一些鲜活的社会题材,赋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意义,而在给学生选择写作素材时,教师要注重素材与教学内容要相符,同时考虑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做到在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在实践中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Global Warming”时,教师为了给学生布置作文,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举出一些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water-vapor-cloud-water”, 引出“循环”的意义,然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与其相关的实例,如从spring, summer, autumn到winter; 再由spring, summer, autumn到winter ..., 以及daytime-night-daytime-night ... 等,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时,注重了素材的生活化,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去理解了“循环”的意义后,英语作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用词方面就不难下手了。这样,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到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加深理解教材的内容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二、 深化教材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挖掘英语知识的生活内涵,灵活运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去学习,让英语问题生活化,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气氛。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时,要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选择可行的写作方法。例如,在教学“My teacher”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作文的形式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一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描述生活中任何一位他们所熟悉的人。又如,在学习“Life in the Future”时,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med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ransportation”等方面设想关于“Life in the Future”的主题。为了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老师也可以自行给学生设置一个贴近生活的作文题目,如“The Future of Transportation Life”。 这样,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巧妙地将实际生活与授课内容联系到一块,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英语,学好英语。
三、 培养学生记录生活感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其实,学生在现实中有很多机会去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学生可以用英语的表达形式来记录生活中的各种感悟,也可以利用英语来记录自己周围的某些事物,养成用英语观察来认识事物的习惯,逐步把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就可以以生活实际问题来统领全课,英语学习也就完全融入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例如,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别人停车时可以记录He stopped the car suddenly. 这是口语和非正式文体的写法。学生可以试着改成He pulled up all of a sudden.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与引导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身的英语写作练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不断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中的事物,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丰富自身的情感经验,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四、 开展多媒体教学,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