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1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以现金清偿债务的,支付的现金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结转。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用于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也就是说债务重组所得应列入“资本公积”科目。
例:企业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以现金清偿债务,支付的现金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时,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
贷:银行存款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规定:债务重组业务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人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
这样,债务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所得在会计上计人资本公积,与税法相比产生了差异。对此项债务重组所得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根据国税发[2003]45号文的精神,可以针对债务重组所得数额的大小分别处理:
(1)如若债务重组所得数额较大,一次性纳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在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此可先按债务重组所得数额的所得税额列入“递延税款”科目。每年年末调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如果经调整计算,企业当期无须交纳所得税,则当期的递延税款转入“资本公积”科目;如果经调整计算,企业当期应交所得税大于递延税款,则当期的递延税款转入“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如果经调整计算,企业当期应交所得税小于递延税款,分配后分别转入“资本公积”科目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2)如若债务重组所得数额较小,可以列入“资本公积…科目,到年末再作为纳税事项进行调整,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年末具体的会计处理还应区分企业当期的应税情况分别处理。
二、企业被冻结资产在冻结期间的会计处理
企业的资产被冻结后在冻结期间是否要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由于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财务状况,且必须清晰、简明、易懂,因此,笔者认为,根据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明晰性原则,应对被冻结的资产分别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对被冻结的流动资产,由于被冻结而失去了应有的流动性,已不再符合流动资产的特性,故尔也就不能继续以流动资产项目反映,而应在其他长期资产反映。可在其他长期资产科目下设置“被冻结的资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对被冻结的固定资产,由于被冻结而失去“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特征,故也不应列在固定资产,而应列在其他长期资产核算。
同时涉及到的还有一个,即被冻结的固定资产是否还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笔者认为,根据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理解,由于被冻结的固定资产已失去了“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特征,所以不需继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然应除去房屋及建筑物。也就是说,除房屋及建筑物继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外,另外被冻结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三、联合开发项目的会计处理
A公司和B公司联合开发项目,根据联合开发协议:项目开发成本预计300万元,A公司出资100万元,另外所需资金和机械设备等由B公司投入,并且由B公司组织开发。项目完成后所有权归B公司,并由B公司负责经营。协议约定利润按一定比例(1:3)进行分配。A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有两种不同的处理:一种是作为企业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另一种是作为长期投资记入其他股权投资。笔者倾向于第一种处理方法,因为:
虽然A公司出资了100万元,但只是联合开发项目而并没有取得B公司的股权;其次,不管今后如何,A公司出资的100万元不可能变现,而且永远也收不回来了,也就是说A公司出资100万元如支付的成本费用一样已永远性地支出了。如仍将其作为长期投资记入其他股权投资,则与投资的定义不相符合。实质地看,A公司出资100万元是一项费用性支出。所以作为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较为合理一些。至于收取分回的利润,可以记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B公司相应的会计处理为:收到A公司出资100万元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四、受让资产的折扣(优惠)的会计处理
在企业改制或兼并破产企业等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支持企业改制等,在企业受让资产时给予一定比例的折扣(优惠)。对这部分折扣(优惠)如何处理,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将它视作地方政府部门给予企业的一种扶持,列作资本公积。作此会计处理的前提是企业有一些承诺存在,例:改制后的企业应继续使用原有的员工等;其次是在资产出让合同中明确资产的原值、折扣率(优惠比例)等数额。这样,以资产原值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并以实际付款数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以两者差额(折扣)贷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
二是将它视作一般交易中的销售折扣处理。资产按实际付款数额入账,不产生资本公积。作此会计处理的前提是企业并没有承诺,或者说只承诺支付受让资产款项的期限,而且在资产出让合同中并没有明确资产的原值、折扣率(优惠比例)等数额。这样,可将受让资产的折扣(优惠)视为销售折扣的取得,按实际付款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五、一年以上包装物押金计缴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企业销售货物时另收取包装物押金,目的是促使购货方及早退回包装物以便于周转使用。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为销售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单独记账核算的,不并入销售额征税。但对因逾期未收回包装物而不再退还的押金,应按所包装货物适用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规定中的“逾期”指以一年为限,对于收取的一年以上的押金,无论今后是否退还均应并入销售额征税。
例:销售产品1000件,销售900元/件,每年收取包装物押金117元,包装物成本价为90元/件。增值税税率为17%,押金期限为2年。
(一)销售时:
1、借:银行存款117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
9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3000
其他应付款——存人保证金
117 000
2、借:包装物——出租出借包装物90000
贷:包装物
90000
(二)包装物押金在一年以上时:
借:递延税款17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在包装物押金应计销项税额的上,应注意两个:第一是收取的押金是含税押金,没收押金时应将其还原成不含税押金,然后计算销项税额;第二是没收的押金适用的税率是所包装货物适用税率。
(三)到期退回包装物而退还押金时:
1、借:包装物
90 000
贷:包装物——出租出借包装物90 000
2、借:其他应付款——存入保证金1 17 000
贷:银行存款
117 000
3、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7 000
贷:递延税款
17 000
(四)到期未退回包装物而没收押金时:
1、借:其他业务支出
90 000
贷:包装物——出租出借包装物90 000
2、借:其他应付款——存入保证金
1 17 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 000
递延税款
17 000
六、收取资金占用费(利息)的处理
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将资金提供给所属单位或企业而收取资金占用费(利息),会计上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应该视具体情况的不同分别处理。大致有两种情况存在:
第一种情况,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向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提供给所属单位或企业,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所属单位或企业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资金占用费(利息)。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2
一、我国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凭证填制不规范、内容不完备
比如在其他单位获得的原始凭证没有相应的印章;在填写金额数量时获得的凭证没有标准的数字填写,并且金额的大小写也存在着差异;在原始凭证中没有指定的单位领导或者负责人的签名;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也没有相应的验收人员来进行确认签字等;进行销货或者退货时候,退货的凭证或者发票证明等缺失,在没有取得收款凭据和相应依据时,没有足够的汇款凭证;一切的经济业务活动都没有相应的单位部门领导或者组织来进行批准,因此在报销的过程中也没有足够的批准报告或者文件;凭证填制的摘要不够准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会计科日中缺少明细的科日;附加的张数填写不够准确;填制凭证人员、审核、会计主管等没有对凭证进行盖章确认;不同的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都记录在同一个凭证上,容易出现混淆。
2.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来看,会计账簿的设计和管理需要对本单位的会计业务的设置来进行确认;在建立会计账簿的过程中账簿的封面上要标明具体的单位名称以及账簿的名称但是很多账簿上的扉贞没有明确的标注附启用表,或者在账簿上缺少启用日期和建立日期等,账簿的记账人员、负责机构以及管理人员姓名也没按照标准的规范来进行填写;在出现人员调动的情况下,人员交接的具体信息以及接办人员的姓名等也没有在具体的账簿上标注清楚,并且交接的双方页面诶有在相应的启用表上签字。
3.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进行报表编制时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来严格执行,本单位也要对编制的财务报告来进行确认,其中有账务的决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以及月份快报等;财务会计报表缺少一定的完整性,并且报表标志不够规范,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很多单位部门的会计人员收到他人的授意、指使,对报表上的数字进行篡改;出现重大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况下,会计报表中没有明确的对报表进行明确的标注和说明。
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对策与建议
1.完善和规范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工作
一是要提高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要求他们严格按《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工作基础规范》严格执业。针对会计核算不规范可以通过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各环节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公司章程等方式明确规定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配有相应处罚措施。加强部门内部横向工作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可以以部门为单位定期搞一些团体性活动;同时,完善岗位责任制度,使内部成员职责明确,加强协调性。
2.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考核制度
会计内部考核制度的执行也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在会计工作中内部考核制度的建立能够使会计工作更加合理化,并且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以及要求等也能够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可能存在的实物,对于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规范会计审核的基础
通过科学化的会计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现代会计管理的质量,并且利用网络化的财务软件也能保证会计工作的透明度。企业单位的会计科日以及部门项目会计管理系统能够更加完整清晰的表现现来。同时,通过制定会计处理程序能够确保财务工作的各个业务流程都能达到标准的规范要求,从而减少可能出现的业务偏差。对于会计档案工作,要按照我国规定的相关标准来对其进行清理,在出现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形时,还要对会计的审核档案进行修改,从而使其更加完善,并且修改后的内容要重新进行定义和编号,而后进行妥善的保管。
4.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提高会计部门内部监控的质量,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制度,会计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定期的进行检查和指导,从而保证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有效的监督工作也可以保证会计工作的合理性,从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3
关键词:问题引领;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项目来源: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分层次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JKGHAD-027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趣味化的问题引领式《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9日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基本内容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会计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其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会计核算方法,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的初步能力,同时也是为学习财务类课程打下基础。《基础会计》就好比建房时打“地基”,“地基”打牢固高楼大厦才能够顺利建成。一旦基础没有打牢,就会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会计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同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
一、《基础会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其内容主要有三大块,即基本理论、技能训练和会计核算方法。第一,《基础会计》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其会计名词、专业术语都比较抽象难懂,特别是基本理论的部分;第二,会计的记账方法是采用能够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的复式记账方法,这种复式记账的思维与学生们的日常形成的单式记账思维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单式记账思维,逐渐形成复式记账思维。学生在理解复式记账过程中容易出现畏惧、厌烦的现象;第三,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性,学生却接触不到企业实际的业务,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会计的核算方法。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感觉到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感觉到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没有意思,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了信心。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启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笔者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趣味化的问题引领式的教学模式。
二、趣味化的问题引领式《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探析
(一)趣味化的问题引领式《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思路。“会计不难但是入门难”,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会计术语及形成会计思维,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和掌握会计核算方法,这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不影响会计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要采用趣味性强的问题事例和通俗化的语言缓解专业课枯燥的理论讲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会计学习产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趣味化的问题引领式的《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为:提出趣味化的生活性问题与学生们讨论问题讲解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
(二)趣味化的问题引领式《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具体应用。目前,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其内容主要有三大块,即基本理论、技能训练和会计核算方法,其中对初学者最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就是基本理论部分。笔者选择基本理论部分中的会计假设、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采用问题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加以说明。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研究
高职高专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教材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与制约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本文将通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现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上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形形,大多不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需要。有些教材虽有所创新,但也没有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怪圈。其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大部分都采用了“五部(步)编排法”,即: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第二部分为账户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第三部分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理论应用;第四部分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证、账、表的理论应用与相互衔接;第五部分为会计工作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会计电算化等。
从以上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优点为理论性较强,内容编排全面、完整。但其缺点与不足,亦非常明显。根据笔者多年来讲授并使用《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及研究经验,对现有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归纳并总结出以下缺点与不足:
1.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关于“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而我们多年来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理论性极强,且内容多而全面,相反,反映和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
2.教材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后,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按照《基础会计》教材的“五部编排法”,其第一部分内容,在没有涉及任何会计业务的情况下,直接安排会计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等会计核算法规内容。而需要先介绍的有关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等内容,则安排在了最后一部分。由于其理论性极强,教师又不便于利用会计业务进行举例。因而,该部分内容的编排严重超前,内容安排盲目,学生感到很突然,很茫然,不知所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后内容的学习。
3.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近年来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都是直接从中学校门走入大学校门,其社会实践经验、经济知识及常识普遍缺乏。由于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内容,不是通俗易懂内容,而是理论性极强的经济学知识和术语,且晦涩难懂,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另外,教材没有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来介绍其具体内容,而是单纯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学生感到不自然和陌生,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在大学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新生入学较晚,教学课时少,教材内容多,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素质低等原因,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刚刚入门,实践内容刚刚接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结束了,可谓是蜻蜓点水,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及实训,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不足,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构想和框架内容。前半部分为理论加实训,后半部分为实践加实训。其具体架构为:第一部分为会计职业概述。主要从会计职业和岗位的角度,来介绍会计职业的概念、具体功能及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职业人员的岗位设置及管理等。通过该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内容有初步了解,并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或账户)原理。主要介绍在企业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科目(或账户)的登记及分录的编制。该部分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内容简练,以体现应用性,理论必需、够用为目标,删除了原有教材的“账户分类”等内容,为以后实践内容的编排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还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具体理论应用。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理论应用。其核心内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与第二部分内容一样,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也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四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实践应用。该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职业的基本工作程序一般为: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而在这一基本工作过程中,会计科目则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基于上述原理,本部分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以会计科目为主线,贯穿会计职业的整个处理过程。分别介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填)制及其相互衔接。该部分内容除了编排证、账、表的编(填)实例外,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单项和综合实训题,做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随时体现和增强动手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基本上达到了理论与实践1∶1的目标。同时,也为毕业生的校内综合实训及社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本部分内容列举了目前企业常用的诸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等14种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及方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和方法后,为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在介绍完每种原始凭证后,相应增加了大量相同的空白原始凭证,以供学生单项实训用。另外,本部分内容取消了诸如“财产清查”等相关内容。
第五部分为会计核算法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企业会计职业核算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有关会计职业的相关核算法规,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假设、会计职业的一般原则及计量属性等内容。由于教师可以通过前述经济业务实例来进行讲解,因而,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保障措施
1.以开发教材为教材建设的载体保障
作者在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对该教材的研究从未间断过。2010年4月,笔者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通过自治区审批,并将于2011年9月结题。目前该课题正处于研究阶段,将有一部充分体现前述原则与思路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教材出版。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2.以“双师型”教师为教材教学的质量保障
由于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因此,对本教材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授课教师既具备会计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授课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实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3.以会计模拟实训室为教材教学的环境保障
由于本教材实践内容繁多(接近于50%),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会计职业实际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过程中,应在具备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环境下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就能感觉到比较真实,比较接近于企业的真实业务和环境,为以后学生毕业实习和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环境和能力基础。
4.以师生的循环使用为教材教学的完善保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本教材的开发也是如此。为使本教材尽快实现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要求本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循环使用时,通过不间断的信息反馈,指出其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于长春,黄国成.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5
[关键词] 《基础会计》 课程体系 改革设想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财经、管理类其他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度与认可度,更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下文将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一、现行的课程体系及其弊端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大同小异,其章节安排一般如下:
第一章,总论。介绍会计的概念,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职能和任务,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等。
第二章,账户和复式记账。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原理以及借贷复式记账法等。
第三章,复式记账的具体运用。介绍从资金筹集到利润分配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发生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
第四章,会计凭证。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审核、传递和保管。
第五章,会计账簿。介绍帐簿的种类、登记和错帐的更正。
第六章、财产清查。介绍财产清查的种类、方法以及清查结果的处理。
第七章,账务处理程序。介绍几种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
第八章,会计报表。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以及一些重要的附表。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会计教育工作者们对会计类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如有的教材增加了对会计法、会计准则的介绍;有的教材增加了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介绍;还有的教材增加了案例,改掉了过去传统、单一的说教式结构,并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口语化等等。但总体来说改革的力度不大,其课程体系仍然是首先介绍会计学基本理论,然后是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最后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初学时懵懵懂懂,等到稍微有点概念了,学期也接近尾声,课程也临近结束了。尤其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更不可能开到实训课程,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即会做简单的分录,但无法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联系起来,更谈不上阅读和分析报表了。甚至有学生怀疑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尽管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理论联系实际,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所以,改革《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对会计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对新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些设想及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而许多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而是注重实践性环节,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会计业务的认知能力上。笔者认为,新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应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主要安排会计职业概述、会计工作所需账证、会计业务流程、复式记账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模拟实训等六章内容。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章,会计职业概述。重点解决“会计是干什么的?”和“会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这两大问题。具体可安排四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的历史与未来以及会计的管理体制等问题。
美国许多大学在传统会计课程之前先行开设一门对会计学做总体介绍的课程。以南加州大学为例,其开设的第一门会计课程为《会计信息基础概念》,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职业、准则制订、自我规范和国际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税务及审计与企业的关系;会计工具介绍;道德观、价值判断、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会计专门问题探讨等。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功能,尽管不在会计或其他相关学科中深造,也具备日后继续学习会计的知识与才能。这种做法的确有它的科学和合理之处。笔者认为,我们没有必要照搬照抄美国的做法。但是,在《基础会计》的第一章适当地安排类似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为学生建立起对会计的基本印象,为以后章节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第二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会计工作所需的传统账证。具体可安排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如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可略过不提,而应侧重于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用途和种类,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本章内容最好放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讲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会计工作的环境,还可以观摩往届学生完成的实训材料。授课方法可突破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法,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开展师生的双向交流。
第三章,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本章主要向学生讲述在会计核算中将凭证、账簿和报表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步骤。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第二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讲述本章切忌深入,只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以及其优缺点、适用企业即可。
第四章,复式记账原理。本章可安排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原理。本章讲述的重点同样不应放在理论的阐述上,重点是让学生先认识会计科目、了解会计科目所反映的内容属于哪类会计要素、记住借贷复式记账规则。为下面一章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第五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由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过程组成,其主要经济业务大部分都发生在这三个过程中。本章可围绕这三个过程安排五节内容,分别讲述资金筹集和设备购置业务的核算;物资采购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销售业务的核算;经营成果的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每一节可分四个层次:(1)学习本节所需的知识点,如:企业的筹资渠道、物资采购成本的构成、产品的成本项目等;(2)应设置的主要账户,介绍账户的核算内容、性质、结构以及明细账的设置;(3)发生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模式,应尽可能地归纳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条线要清楚;(4)综合举例。
第六章,会计基本理论。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会计实务归纳会计理论,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和会计方法、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通过前面五章的学习,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会计术语,理解起来就要相对容易很多。
第七章,综合模拟实训。主要提供一个工业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作为实训资料;要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组内设置出纳、记账、成本、主管等不同的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范围,按照从建账――制作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会计报表的程序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实践。每一循环结束后,将岗位进行轮换调整,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内容,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最后将各组完成的成套核算资料总结交流,由教师讲评规范。通过规范化的综合模拟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工作的技能和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会计凭证的传递、记账规则、对账结账以及会计档案的管理。从而对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达到了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融会贯通的目的。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有条件的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无论是在涵盖的经济业务上,还是在业务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准则的出台无疑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次巨大冲击。文中新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设想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陈旧、单一的模式,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实践到理论再到综合实践的原则,将专业技能、基础理论与会计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尽管对教师素质和实训室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必将为培养新时期的会计人才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金凤:基础会计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2]周剑:刍探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经济师,2006(1)
[3]毛玉萍:加快《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适应“升本”要求.科教文汇,2006(6)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6
关键词:会计诚信 体系建设 信息质量 基础性工作
会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管理职能,其本质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真实、正确地反映。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已经不再单纯地记账、算账和报账,其功能延伸至参与管理和事前决策,但为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仍然是它的主要职能。然而客观现状是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存在大量做假、造假情况。因此,会计诚信建设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经济秩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会计诚信意识开始逐步被企业和投资者所接受,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和会计中介为主体的会计诚信联合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真正从根本上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诚信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化,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问题日益严重,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会计信用环境,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会计问题。
二、会计不诚信的危害性
会计不诚信问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
(二)危害会计资料使用者
会计资料的质量,不单纯是单位的内部事务,他已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中小投资者相对于大股东和代表大股东利益的公司管理层来讲,是弱势群体,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所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而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股票的实际价值,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危害会计工作者自身
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银广厦通过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和巨额利润,为其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东窗事发,其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严惩就是例子。
(四)危害造假公司本身
市场是公正的,当美丽的谎言被戳穿的时候,股价也只能一泻千里。世界通信的股价从最高峰时期的64美元跌难0.83美元。昔日的巨头由于会计的不诚信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而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完全可信。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为代价,公然违背信用原则,不仅造成自身财务混乱,而且自行上丧失了赖以生存发展的“诚信”资源。
三、会计丧失诚信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甚至会计这种职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
(二)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
在日常经济中,经常看到会计人员为一分钱的差错折腾半天。会计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门非常精确的科学。但事实上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精确的科学。这是因为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的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公司制度缺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四)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润,只有当诚信能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它才会讲诚信;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己价值的实现,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符合时,他们才会诚信。在利益的驱使下,关键时刻就出现了诚信问题。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虚假会计
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四、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诚信应该是全社会的诚信,不仅政府官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和财会人员,还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以及广大投资者等,都要遵循诚信规则,接受诚信教育,特别是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各级领导,因为他们掌握着会计诚信的支配权,更应率先身体力行,致力树立一个失去诚信的资本市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经营理念。此外,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包括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宣传诚信思想,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只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才能有效防范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二)健全制度法规,完善监督职能
抓紧对市场规则的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建立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信誉档案,对其执业状况、守法状况等进行严格的登记,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媒介披露不讲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包括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监事会制度,有条件的还要采用会计委派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这些监督机构的任职资格制度、监督程序制度、报告制度、责任制度等。
(三)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
较为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同时应将开展会计业务达标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得到有力的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落实到实处。
(四)加大对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因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员要处以重罚,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
(五)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