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传播范文1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科教节目;新媒体;科技馆;科普类报纸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20-02
1 什么是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已荣升为我国经济名词新宠儿。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日前,“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金融、文化、教育、工业等各个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实施“供给侧改革”,如何针对自身领域里产能过剩的问题对症下药,如何能够通过改变经济结构的方式促进消费。科技鞑チ煊蛞彩且谎。
科技传播是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的重要途径,它以传播科技知识信息为基础,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使科技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和延伸,从而激发大众对科技的热爱与探索。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进步,因此,科技的传播尤为重要,我国近现代以来,通过广播、纸媒、电视等很多传播途径对科技进行了广泛的普及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大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纸媒受众骤减;广播、电视等对科技的传播逐渐变质;网络在快速传播科技的同时,也传播了很多虚假的科技信息等,科技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考验,从而使得传播方与受众方的供需不平衡,传播方传播的手段、途径以及传播结果均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受众方不买账,科技传播陷入了一个瓶颈,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
所以,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优化科技传播方式,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客观、真实地传播科技,提高科技传播的质量,使得科技传播在全社会中健康、有序、高效地为大众造福。
2 科技传播“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2.1 当前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与存在的问题
2.1.1 电视传播部分逐渐偏离宗旨
虽然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但电视仍是目前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其中的很多新闻节目和科教节目对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然而近年来,部分科教节目渐渐偏离了科技传播的宗旨,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节目选题上题材老套,猎奇现象严重;拍摄、制作过程中,科技含量太低;论证缺乏科学的方法;节目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等。
2.1.2 新媒体传播对科技是把双刃剑
新媒体的崛起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以手机、电脑、无线电视等向大众提供着多元化的信息和服务。它以特有的优势不仅增强了科技传播效果,更成为当代科技信息最重要、最便捷的传播通道。不过这一深刻变革在促进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问题:如科技骗局和科技谣言层出不穷;网络制度尚未完善,公民隐私难以维护;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等。
2.1.3 科技场馆的传播力度不够
科技馆是提升我国公民对科学技术知识认识程度的重要场馆,它以科普展教为主要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公众了解科学成果,关注科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他们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然而我国很多的科技场馆,却只是将宣传科学流于形式,没有将自己应有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展现出来,设置的科学情境在内容上少有挑战性、探索性和时代感,观众也无法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的欲望。
2.1.4 报纸期刊的传播影响力日益消减
自科普类报纸诞生以来,科普报刊就是科普宣传的中流砥柱。它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事业发展成就,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公民提高科学素质,大大推进了我国的科普文化建设。可是近年来,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骤减了很多的发行量和受众,其科技传播的力量日渐消减,在传播内容,也渐渐迷失了方向,无所适从。
2.2 当前科技传播面临的挑战
科技传播因多种问题的弊端频频出现,传播科技的效果甚微,科技传播者也因一系列原因无法更好地推进科技传播,科技传播已然进入了一个瓶颈,实行科技传播“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地指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3 科技传播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3.1 电视科教节目亟待改革
3.1.1 首先是要不断更新科教片的题材
如今的电视科教片选题老套、更新较慢,使公众对其兴趣较小,想要吸引公众,就必须选择好的题材、新的题材,让公众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节目形式和内容,锁定这个电视频道也就容易的多了。
3.1.2 提高科教片的技术含量
科教片的技术含量却是一项硬指标,容不得一点敷衍。科教片应当熟练各种望远摄影、显微摄影、红外摄影、内窥摄影、水下摄影、高速摄影等,可以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肉眼看不见东西,而三维动画特技、数字影像合成、虚拟电子手段也可以为我们创造出各种世间并不存在的画面,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科学。
3.1.3 采用双向互动的形式来与观众交流
在节目表现手法方面,可以聘请科技专家、学者等参与电视节目活动。将科教纪录片与专家讲解相结合,根据科教节目内容,适当增加外景互动,也可以挑选与之相融合的乐曲等,调动一切视听手段,使节目丰富多彩、好看有趣、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3.1.4 体现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在科教片拍摄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表达节目的宗旨。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节目的科学知识容易接受、理解,深入人心。
3.2 改进新媒体的科技传播
3.2.1 加强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
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政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现代信息公开理念,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建立预警和应急信息服务系统,针对网络上的科技诈骗和科技谣言进行监管和过滤,帮助民众认识真伪科学。
3.2.2 确保科技传播内容通俗易懂
传统媒体对于很多信息的传播都让受众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科技的传播,很多科技名词和用语难免晦涩难懂,新媒体在科技传播方面也有这种情况,因此新媒体应该在传播内容和手段方面加以改进,将一些受众难以理解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加以阐述,努力遵守“三贴近”原则在传播内容上,以受众的偏好、受众的接受能力作为选择科技信息的标准;更好地服务大众。
3.2.3 丰富科技创新的形式
新媒体对于科技的传播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互联网上,也可以适当地把网络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避免虚假信息的扩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传播科技。新媒体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将各种传播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真正的媒体跨界融合。
3.3 科技馆互动功能有待加强
3.3.1 因人而异设置场馆展区
科技馆面对的受众是多样的,年龄不一、经验不一、价值观也不同,在设置场馆的展区时要全面地考虑这些因素,分门别类地划分展区的位置、参观的路线、以及展品的设计等,工作人员也应该适时为不同观众解说展区的科学形态,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3.3.2 鼓励观众共同探讨学习科学知识
科技馆里观众除了组团参观以外,大部分观众都比较分散,参观者之间的沟通、学习机会甚少,科技馆可以充分鼓励参观者相互讨论、联合动手操作或实验,让大家对知识的理解趋于更丰富、更全面。人们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以至相互争论、斗争的过程中可以相互都有进益。
3.3.3 扩展科技馆的科普活动
科技馆大部分都建立在大城市,无法辐射到很多农村或是小城镇的受众,为更好地传播科技,科技馆可以在农村或是小城镇设立科技宣传点,定期向当地的民众宣传科技知识,或是带去一些浅显易懂的视频影片,经常开展科技活动。让他们也来感受科技的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扩大科技馆的科普活动和民众的受益范围。
3.4 科普类报刊亟须改革创新
3.4.1 要加强科普类报刊与全媒体的融合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这必然使得科普类报刊后续乏力,发行创收受到很大影响。但科普类报刊以其独有的信息原创性等优势,地位依然无可取代,若能够与各媒体通力合作,发展才会越来越好。如建立报刊的电子网站;做好报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为公众第一时间采访信息;制作挂图、科普视频、线下宣传等丰富报刊的内容等。
3.4.2 要有成功的新闻策划
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能够合理开发出新闻资源并实现新闻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还能突出新闻主题,增强报纸在社会的反响效力。科普类报刊因报道领域的限制,新闻报道的效力和影响力往往逊色于时政类报刊。注重新闻策划,提高报道质量,提升影响力,应该成为科普类报刊追求的目标。
3.4.3 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报刊的科技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科技成果能否圆满完成、科技传播能否改革创新,都与科技工作者的素质息息相关。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修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时进行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才能紧紧把握科技传播的节奏和脉搏;才能更好地改进科技传播中的弊端和面因素;才能让传播方和受众方积极互动;才能使科技传播得以进行最大效率的扩散与弘扬。
参考文献
[1]何苏六.科技与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宏,陈小申.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科技传播范文2
【关键词】科技传播;计算主义;信息
一、计算主义视角简介
对于意识的认识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意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意识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无论是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都为解决意识问题进行了深刻而持久的研究。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向逐渐成为主流,而其中,计算主义的研究取向,是认知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向。
计算主义取向是伴随着当代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计算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将意识、心智的本质以及行为与计算机程序进行类比,提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样的基本假说,当前信息、算法和计算这些计算主义的基本概念已成为当前理解人的生命及意识本质的重要概念。[1]
这种思潮,随着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量子计算、元胞自动机理论等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广泛的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继而发展为一种哲几乎遍及所有科学和哲学领域的超范式,即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要素是计算或信息流,世界的全部内容是信息从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的过程。
计算主义实际上已经渗透到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乃至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计算或者算法不仅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生命、思维和社会的一种普适的观念和方法,而且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观。[2]
科技传播是基于传播学而集中研究科学技术传播的学科,以计算主义的视角,对科技传播进行认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和加深对科技传播的最根本的理解。
二、科技传播的四个要素
传播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现象,可以说,自人类出现,传播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传播现象也许是人类认识索要面对的最为复杂的对象之一。以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社会科学,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经过多年发展,传播相关的历史研究,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乃至传播方式的物理学研究以及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语言哲学研究等,与传播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几乎已经面面俱到,而科技传播的研究因为局限于传播科技知识,较人类的一般传播要简单一些,虽然科技传播具有不同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性,但是作为一种传播的过程,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还是适用的。
人类的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行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和受传者四个要素构成。[3]信息在四要素之中的传递,构成了一个传播的过程。对这四大要素的分析是认识、理解和研究科技传播活动和科技传播现象的出发点。而如果要做一个最根本的认识,需要先对信息进行解读。
在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简要的说,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而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如语言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一个符号和其携带的意义构成信息。人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符号,就是语言。
语言是一套完整和较完善的符号体系。在计算主义的视角下,可以这样认为,语言的符号体系是一种人类意识可以理解的算法,人类实际上通过这样一种算法,来理解和处理信息所包含的意义。而只有在这样一种人类可以理解的算法内,意义才得以存在。比如一个彻底陌生的自然物,我们不妨利用数学的方式定义为x,对于人类而言,在认识它的形状和与外界的作用之前,它毫无意义,而认识它并认识它与外界的作用,实际上经历了将这些关系编译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形式,比如,称之为“费米子凝聚态”,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这个符号承载了对应物的信息,也就是人类对它的认识。这个过程发生的,可以说是人类建立了一套算法,来认知这个东西。同样的,所有的信息,只有经过人类可理解的算法处理之后,才具有对人类而言的意义。为什么经过这样的过程,信息就可以被理解?传播学中,认为语言的理解是一种语义契约,基于这种达成的共识,语言得以被普遍理解。这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算法。可以借用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常见术语,格式化。在计算机中,硬盘经过格式化才能作系统识别,这一过程,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些类似。
那么,传播的四个要素,分别在这种理解中是怎样的呢?
传播者是指信息的提供者,亦即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方。在科技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极其特殊,尤其是科技知识最初的发现或发明者,这个角色的特殊在于,他首先使对本对人类毫无意义的东西,进入到人类的可理解的范围中,也可以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算法,将信息进行了编码。
科技传播中的传播者一般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职业化的传播者和非职业化的传播者。本文认为,传播者可以分为两种,传播内容的首创者和首创者之外的传播者。二者的区别将在后面阐述。
传播内容是流动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的科技知识信息。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包含了科技知识意义的算法。
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涉及到传播的具体过程和传播媒介,实际上,是可以认为是信息的等价变换,后文将阐述。
受传者又称为受众,是与传播者相对的信息接受者。受传者最重要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在本文的语境中,学习能力是指解码的能力,通过对符号的解码,得到符号所携带的意义。
一个科技传播的过程,具体是怎样发生的呢?
三、科学传播的模式
对于传播的模式,在传播学史上,学者们曾建立了很多种模式。但这些模式都是基于上述四个要素的。本文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提出一种稍作改进的模式,见图1。
最初的传播者将没有意义的信息进行编码,也就是从无意义进入到人类语言中,使之变为在人类的语言契约下能够理解的形式,这一过程实际是一中算法的等价变换,换句话说,这些信息的意义,也就在于传播者进行了怎样的编码。
在语义契约的约束下,传播内容传递给了受众,如果受众继续传播,那么他就是其他传播者,所谓的职业传播者,也就是专职负责再次传递信息的受众,他们的信息来源于最初的传播者。受众在接触到信息后,实际上是用语义契约进行了一个解码,提取了其中的意义。[4]而其他传播者可以将接受到的信息原封不动的传播出去,但是,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认识能力,和理解程度,尤其是职业传播者,面对特定的受众,通常会将接受的信息进行新的编码,再次传播。所谓新的编码并没有脱离语义契约。语言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人们的教育程度,认识能力,专业领域的区别,往往趋向于形成在语义契约内的子系统。比如一个经济学者和一个化学学者,他们虽然都处于一个大的语义契约下,但是由于专业原因,对于对方专业领域的信息往往接触不多,这使得他们的专业相对封闭。那么,经济学者们要了解某一项化学成果,往往需要进行多次的编码解码,使最初的专业化的信息变得能够被他们容易的理解。
这个传播的过程是如此继续下去的,直到受众不再传播。当然,这里的受众和其他传播者,并不是指单一的个体,而是符合定义的人或组织的集合。
传播的媒介,是得到传播学着重研究的领域,媒介起到一个信息传递中介的作用,信息无论是以文字还是声音还是图像的形式得到传播,其目的是使最初的信息能够有效的传播,但是,从最初的信息到媒介所包含的信息再到受众接收到携带信息的媒介,这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解码和编码,由于传播者和受众的原因,信息也许会发生变化,其含义与最初的含义可能不同,如何确保信息的失真度最低,是科学传播研究的问题之一。[5]
四、总结
上述分析着重强调了在科技传播中编码和解码的重要作用。从计算主义的视角,对科技传播中“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性间实现知识共享”[4]这样一个最核心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由于科技研究事业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相对较小和相对封闭的系统,即使是科技研究事业内部,不同领域和专业也相对封闭,这使得科技传播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有效的传播,在本文的语境中,也就是需要更多的算法的变换或编码解码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最根本的层次上分析知识、信息、共享、传播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及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它们的意义,虽然可能这种努力现在还是有些粗糙和简陋,但是在科技传播研究的方法上,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李西林,霍涌泉.当前意识研究的自然科学取向及其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2]李建会.从计算的观点看[J].哲学研究2004(03).
[3]翟杰全.科技传播研究与其基本方向[J].科学管理研究.1999(06).
[4]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科技传播范文3
关键词 创业投资;科技传播;科技创新;高新科技产业;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52-04
1创业投资简介
科技传播的主体和渠道当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其中企业层面的传播主要通过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大规模应用来实现,背后是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在推动。高新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对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的方式和力度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深入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更使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呈现爆炸式的发展速度。
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创业投资是其主要推动力量。创业投资是指创投资金对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退出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
1.1创业投资的对象
创业投资的投资对象是那些风险大、但潜在效益也高的企业,通常是处于初创或未成熟时期,但可能发展迅速,未来有望成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往往拥有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强,企业主导者也一般出自技术研发人员,但企业在市场前景、技术及产品可行性、管理运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有可能一飞冲天,为投资者带来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收益,也有可能在竞争中折戟,投资者血本无归。创业投资单体项目利润率高,但项目失败率高,需要投资团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1.2创业投资的特点
1.2.1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
创业投资之所以钟情于高新技术,是因为高新技术能够创造超额利润。创业投资多年来屡向世人展示奇迹,平均回报率高于30%,一旦投资成功,其回报率有时高达10倍以上,远远超过了金融市场平均回报率。创业投资者追求的正是潜在的高收益,这往往是投资额的数倍甚至更多。
但任何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开拓性的构思、设计、投产、商业化过程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产生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失败率极高。
在创业投资行业中,成功率一般不到20%,完全失败的比率在20%以上,另外60%左右不超过市场平均回报率,如美国“硅谷”就有许多企业因为管理不善,资金不足,经济形势的影响等问题而半途夭折。尽管如此,投资者能够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尽管单个投资有可能损失惨重,但组合收益却由于某些投资高额回报而达到丰厚的投资回报率。
1.2.2长期投资,资本流动性较小
企业产品开发是项系统工程,从研究开发、产品试制、正式生产到盈利,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进一步增加等多个阶段,从创业投资投入到企业盈利直至风险企业上市,再经过一段股权持有期,投资者才可以变现投资,收回资本,获得资本增值收益。
一般从投资一个项目到收回投资需要3-7年甚至10年,在这段时期内,由于投入资金变现退出困难,因而资本流动性较差。我国当前创投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基本在3年以上。
1.2.3权益投资
创业投资者看重的是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性和潜在高收益性,一般并不要求风险企业在足够长的期限之前分发股利或偿还,而是追求新兴企业成长期的高额利润。同时,风险企业拥有的宝贵财产通常为智慧与技术,难以以传统方式进行融资,创业投资正好填补了这一资金需求,通常以权益资本或准权益资本的方式注入资金,从而使企业得以安心长期发展。
在创业投资行业流行的说法是,参与但不以控股为目的,通常占被投企业20-25%的股份,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创投机构在被投企业的股份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尽量达到投资预期收益。
1.2.4阶段性和循环性
创业投资者通常根据风险企业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相应地把总投资资金分几次投入,上一发展阶段目标的实现成为下一阶段资金投入的前提。由于创业企业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奋斗,才能被市场认同而获得成功。
创业投资家根据项目的发展情况,将资金分期投入,最初投资额较少,随着企业逐步走上正轨,创业资本不断地跟进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中止投资,通过这种策略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创业投资事先并没有确定的投资总量和期限,而传统投资往往是一次性支付或时间确定的分期支付。
1.3创业投资的载体
目前,国内外创业投资都有以下几种形式作为载体:
1)政府引导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又称创业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出资,并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新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创业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政府引导基金的目的在于“引导”,即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以此吸引各个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的进一步投入,最终投入到当地希望扶持的重点行业,培育、聚集一批当地政府希望发展的高新技术公司。深圳的“深创投”就是由政府引导基金发起成立,而后迅速成长为中国本土最优秀的创司。“深创投”目前拥有高达100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能力、管理着外部10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十四年间接洽项目数万个,已投资项目486个,领域涉及IT、通讯、新材料、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化工、消费品、连锁、高端服务等,累计投资金额近135亿元人民币。
2)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机构是创业投资的主体,风险投资机构将市场上能够接受高风险的富有阶层的资金募集起来,利用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寻找筛选项目的能力,寻找到有潜在高回报的项目进行投资,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管理辅导,上市或并购退出。为追求高回报的资金和有融资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搭建桥梁。
3)孵化基金
孵化基金中包括孵化器投资和孵化政策基金。孵化器投资即孵化器以投资的方式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服务,如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咨询服务等,有时也以少量资金进行投入。由于这是一种辅种子资本,所以仅靠孵化投资很难使投资项目完全启动。孵化政策基金是政府或孵化器为吸引投资项目而对某些特定项目或投资者给予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如留学归国人员到某些孵化器创业可以无偿获得10万元的资金支持。
4)天使投资基金
天使投资基金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行为的种子基金,也是一种前风险投资。它是由拥有较大数量资本的人(即“天使”)所进行的个人(或多人联合)投资。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天使投资基金的数量要比风险投资机构种子基金大得多。
2 创业投资在科技传播上的作用
2.1创业投资的流程
1)项目筛选
创业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它是智力与资金的结合,其投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它承担着投资项目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的风险。因而,它以严格的项目选择、评审和参与该项目的管理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并以投资组合的经济效益来保证资金的回收。创业投资主要从技术创新的可行性、项目的经济评估、企业领导的业务素质三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分析创业者的团队素质及其带头人的能力品性、产品未来的市场潜力及市场竞争能力、技术是否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和实用性、公司运营管理是否能够跟上和促进公司的高速发展。
2)项目投资
创业投资公司对项目公司进行行业和市场分析之后,派驻工作人员进行尽职调查,双方协商或聘请独立的第三方进行估值。创业投资公司审查项目公司详细的商业计划进行项目投资成本测算,根据尽职调查结果调整现金流和财务预测做出投资决策,并提交投资委员会批准。
3)项目辅导
双方意向一致后,签订法律文书,形成合同,创业投资投入资金,项目公司出让股份,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创业投资公司经常了解被投资项目的运营情况,派驻及聘请相关人员参与项目管理,辅导项目公司高速发展。跟踪市场动态,以便对后续退出方案做最优选择。
4)项目退出
创业投资公司根据项目运营情况及市场状况,选择最优的退出方案,落袋为安。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被兼并收购,公开上市(IPO)和清算,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渠道,可得到相当好的回报;被兼并收购分为管理层收购和被其它公司或投资者收购;清算是在公司经营状况不好且难以扭转时,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2.2促进实用性科技传播
1)对有市场前景的技术进行筛选
创业投资通过对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公司进行筛选,使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转化成可以大规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则追加投资扩大规模,形成了更广泛的科技传播,如果产品和服务市场接受度较差,资本也会采取以脚投票的方式进行舍弃。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环保、医药、新能源等众多高科技项目通过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实现了长足发展,将科技传播到了每一个客户的手中,对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带来了长足深远的影响。
2)通过资金支持、管理辅导等服务促使科技大规模应用
创业投资对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体现在项目公司的服务和产品上,其投资项目会较多关注早期项目,促使科技创新产业化,我国的几大著名网站新浪、QQ、搜狐在初创期都是由天使投资人的投资作为启动资金。资本的逐利性也会要求将服务和产品尽可能的规模化,促进科技创新的大规模应用。
3)高风险、轻资产使得创业投资成为唯一选择
高新科技项目往往有着高风险和轻资产的特点。互联网产业、软件产业中成功者登顶辉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背后是大量公司的折戟商海,即使是马云这样的“创业导师”,在阿里巴巴之前,也是屡创业屡失败,这是由于高科技产业往往是一个全新领域,其产品效用、市场反应、竞争态势、盈利模式都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同时,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资产往往是专利技术和人才,从传统渠道很难融资。高新科技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是从创业投资中获得资金支持。
3 创业投资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3.1技术创新成我国经济下一阶段主要推动力
1)经济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为第一阶段,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和解除经济管制等制度大变革带来的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90年代至2008年经济增长受益于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出口拉动;2008年以后,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弱化,企业成本快速上升,外部经济疲软。中国出口制造业遭遇发展困境,一方面要与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国家竞争,另一方面要与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竞争。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再也难以继续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被倒逼转向内需和产业升级。
在这个阶段,中国需要向占据更高价值产业链地位的出口大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挑战,竞争优势更多地不能再是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简单规模扩张,而是要更多依赖科技水平与创新速度的提升。在此情形下,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就成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形势倒逼下的无奈而又必须的选择。
2)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利用政策、资金的引导,积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和扶持。
3.2高新科技产业成为经济持续性增长的源泉
1)高新科技产业本身特质决定其高速发展的特质
高新科技项目一般处于新的产业,有潜力深厚的“蓝海”市场,拥有比较强的技术优势,能够提供效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新科技公司的发展速度也就远超传统公司,2004年,腾讯营收为11.435亿元,2013年,预计营收将达560亿元,较2004年增长达50倍, 2007年市值达到100亿美元,2013年9月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超同期GDP增速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年均发展速度保持在30%以上,当下热门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从2006年至2012年以84.2%的速度增长,环保产业近几年产值年增长率超40%。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也是经济持续性高速增长的源泉,采用各种方式促进、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以增加经济活跃度,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000年到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10411亿元增加到88434亿元,年均增长21.5%,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我国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2.2%,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张,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保持持续增长,我国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占世界第一位。
3.3创业投资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1)高风险特性决定了创业投资是其主要启动资金来源
如上所述,高新科技项目公司大多是轻资产、重研发的企业,公司初期所需资金多,但本身无相应资产可供抵押,且高新科技公司虽然增长迅速,但风险偏高,未来较多不确定,从银行获得资金较难。
因此,高新科技公司启动之初,除了自有投资之外,创业投资基本上是其唯一资金来源。影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的,除了技术项目的密集度之外,当地创业投资的兴盛程度是主要决定因素。
2)高新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背后是大量创业资本的投入
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成立之初,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投入500万美元,解决了“生存问题”,随后软银投入2000万美元,帮助阿里巴巴熬过了2000年-2003年的互联网寒冬,2004年,阿里巴巴又获得82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05年,雅虎和软银再投资数亿美元,夯实了阿里巴巴高速增长时期的资金基础。可以说,阿里巴巴每一步跨越的背后,都离不开创业投资的支持。同样,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大量创业资本的进入,深圳、上海、苏州、无锡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兴盛发展的区域,同样也是创业投资活跃度高的区域。
3)创业投资和市场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
创业投资和市场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有市场需求的高新科技才有产业化的可能,市场的潜在大小、产品的市场契合度决定了其发展潜力,创业投资则专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尤其是高新科技公司的初创期,创业投资基本上是其唯一的资金来源。
4 山西省高新科技产业助推平台的建立
我国各个区域高新科技产业通常是通过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起来的,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较为关键,山西省的高新科技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靠高新科技产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发展起来,必须由政府强力推动,投入资金、人力物力、优惠政策来助推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4.1重点行业引导基金
对于山西省重点培育的高新科技产业,如物联网、动漫等产业,政府应根据行业特点,出一部分引导资金,吸纳金融机构及社会上的投资资金形成专项行业振兴基金,将投资基金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运作。如政府可牵头成立“山西省物联网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政府出一部分,再吸纳一部分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将基金委托专业的股权投资公司进行管理,可规定投资基金50%以上的比例要投入到本省的物联网企业,支持省里物联网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目前很多地区已成立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引导基金,如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北京市也设立了总规模达30亿的专项基金,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已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份中,江苏省发展最为迅速,省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后,各县市纷纷跟进,扶持当地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
4.2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创司入驻
山西省应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来吸引创司的入驻,在政策力度方面,可以参考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等地的优惠幅度,在税收、房补和一次性奖励方面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在此,将北京的部分优惠政策稍作罗列,可供参考。
税收优惠方面,股权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根据《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意见》享有的优惠:对合伙制股权基金中的个人合伙人,从合伙取得的收益均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或者“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明确对合伙制股权基金中企业法人合伙人从被投资企业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性收益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明确对合伙制股权基金中普通合伙人的股权转让行为不征收营业税;连续聘用两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原则上可获得32%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返还;职工取得的股权、期权奖励适用优惠计税方法。住房公积金不受缴存额上限的限制,以及住房补贴可在税前扣除。
一次性奖励或补助方面,对经国务院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并在北京注册登记的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企业,或者发起设立的基金累计实收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公司制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参照金融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其中,注册资本10 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1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8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补助500万人民币。
租购房补贴方面,对上述企业或基金累计实收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公司制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参照金融企业给予租购房补贴。其中,在金融街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一次性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币;租用办公用房的,实行三年租金补贴,即第一年优惠50%,第二年优惠30%,第三年优惠10%,北京商务中心区和朝阳区也可参照执行。
4.3科协等部门搭建项目引进及展示平台
政府可授权科协等相关部门,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各产业协会、留学生组织、产业园区、投资公司洽谈协商,搭建项目引进及展示平台,使其成为高新科技项目的信息集散地,刚好地对接资本与项目,使更多的高新科技项目能够在山西顺利落地。政府可提供相应的经费,使平台能够长效化运作,成为引进高新科技项目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新科技产业是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山西省要摆脱资源经济的依赖,使经济内生增长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就必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招徕创投机构入驻,投入引导基金,吸引和扶持高新科技项目。
参考文献
[1]国内主要城市风险投资优惠政策比较.
科技传播范文4
关键词 媒体融合;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1-0061-02
21世纪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创新,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媒体工具出现至今,经历了冲突对抗到共存共荣的艰难融合过程,最终才造就了今日的媒体融合趋势与科技传播的进步状态。但科技已一步步入侵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当前,社会的知识化与共享化已经离不开科技传播的辅助。从某种程度上看,科技传播不仅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也驱动了社会整体的进步;除此之外,科技传播工具的完善,也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本身的使用价值与隐藏在科技背后的文化意蕴,使得民间不同地区的文化能够打破空间限制被传播给其他地区的公众。总的来说,科技的发展使传播越来越方便快捷。
科技传播的发展,少不了媒介的助推作用。一方面,媒介为信息传播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渠道;另一方面,媒介本身的功能爆发性特征也强化了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媒体形态实现了自身的演变,科技推动信息更有力地传播。
1 当前媒体融合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日本学者植草益在2011年结合通讯行业的信息发展现状全面阐述了媒介融合作用。他认为,媒介融合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放宽限制为契机形成的现象,其最终的目的是减少行业贸易的限制,强化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的竞争。同时,他提出,当前,不仅在信息传播行业,金融、运输等产业也在积极聚焦媒体产业融合。而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负责人AndrewNachison提出,真正的媒介融合是动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战略的互动联盟。由此可见,融合在媒体领域涉及技术融合等多个方面。
在20世纪末期与21世纪初期相交之际,世界信息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不同信息技术力量相互融合形成了媒介形态,加之各种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日益兴盛,促使各种媒介实现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同时,各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将不同终端的信息相互整合为一体,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共享。从当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媒介融合已是不可阻挡之势,尤其是在新闻媒体等信息传播行业。媒体融合在新闻行业的最初尝试是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将其旗下的报刊、电台与互联网统一在一座大厦中,并以各种方式将各个媒介中的信息传播到另一个媒介上,从而实现新闻资源共享。此时,不少记者甚至同时担任报刊记者、电视采访员与网络新闻采访者,我们统称其为背包记者。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进步,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实现了相互合作;手机、电脑与广播等终端设备也融合为一体,使得信息的传播有了产业融合的支撑。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媒介的出现提供了依据,如我国近些年由联合通讯研发的原版数字报纸、电子杂志,还有其他网络广播等。由此可见,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上,同时也是组织结构上的相互联合,而且这种联合也突破了原有传播方式的限制,有效扩张了传播平台。
2 媒体融合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作用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不同媒体技术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普遍,媒介机构间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亲密。同时,科技传播的速度、内容以及受众的反映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2.1 提高科技传播主客体的传播效率
信息传播速度显著加快是媒介融合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媒介融合,为信息传播打造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使得信息能够被即时上传和即时接收,也避免了传播资源的浪费,节约了传播时间,提高了不同媒介或不同地区受众的互动速度。科技传播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受众实时及接收信息的能力,扩展了受众筛选信息的空间。换言之,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传播的进步,大力推动了传播主客体的传播效率。除此之外,科技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科技知识的创新。如果说过去是以日时来计算更新时间的,那么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则是用分秒来计算的。由此,科技传播改变了以往传统传播,提高时效速度,达到即时传播和时时互动。
2.2 科技增加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通过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新闻信息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如一条信息或以直接性文字、或以图片、或以视频、或以音频的方式对外传播。不同媒体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科技传播的形式,使传播主题能以更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综合来看,多媒体传播并非是单一媒体的传播,而是媒体融合下的多样化传播。同理,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也可采用不同方式最快掌握信息内容或发表自身的看法,真正实现科技传播的作用。随着媒介融合趋势愈演愈烈,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也日益凸显。如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得以被保存或迅速扩散;又如,网络能储存海量信息,只要公众需要并作适当的搜索,就能从网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果信息具有适用性和趣味性,还会得到公众的分享与转发,进而实现进一步对外传播。这些媒体特性,都成为了强化科技传播的有效动力。
2.3 推动科技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变革
在媒介融合趋势还未出现之前,受众与信息提供者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信息传播速度慢,而媒体融合则打破了这个限制。融合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变成了双向交流模式,传播主体既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进而满足了传播者信息发送与接收的双向需要。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还可进一步细化受众的目标,进而针对不同受众目标,提供实用信息,真正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巩固现有受众群,科技传播要利用好媒体融合的优势。
3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技传播新思路
非线性是展现科技传播特殊性的最显著特征。在当前的媒体融合时代,科技传播已不再趋向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更注重实现传播信息传递方与接收方的互动。
3.1 传播主体
在科技传播系统当中,传播主体与其信息接收者都被包含在一个整体的动态反馈系统内。就当下的传播主体来看,政府、媒体、公众、非政府机构与科学共同体,是占据分量最重的五大主体。其中,政府可通过建设各种科技政策来助力传播,以媒体力量助力国家宏观调控,如建立大型场馆设施等;从某种程度上看,非政府机构减少了政府失灵状态下的宣传盲区,同时,因为多媒体传播架构灵活,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非政府机构在政府政策宣传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共同体则是指按照某一个既定的规范,科学信息与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与生产者相互组合形成的群体。就整体而言,不管是政府,或是科学共同体,其在新媒介的助力下,都大大强化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性。
新媒体互相嵌入的多元主体特征,使得动态多变机制逐步贯彻落实在了科技传播模式当中。新媒体存在一个不断循环的内部系统,而在这个内部系统中,不同主体相互联系,进而使得科技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如公众既成为了信息的提供者,也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在传统的科技传播中,传播者往往更关注有哪些传播通道,而忽视了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媒介融合,科技传播复杂性更明显。如在传统传播模式下,传播者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首先要定位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但媒介融合则无需如此。在媒介融合之下,传播主体可以直接一对一或群体发送信息。多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让传播主体乐于相互粘聚或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媒介的交叉融合。媒介作为传播活动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播主体的原有的合作模式,使得主体合作既可以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融合,又可以战术为基础进行融合。由此可见,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的状态下,多线路网状结构已经进一步丰富了科技传播模式。
3.2 传播受众
科技传播范文5
关键词《湘报》;科技传播;内容;启蒙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01-02
1898年创刊于湖南长沙的《湘报》,与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三足鼎立,堪称全国最有影响的三大维新报刊。《湘报》不是专门性的科普读物,但是在其中有不少的科技内容,科技内容融于新闻、论说等中。
目前对于《湘报》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关于其科技传播的内容和特征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试图分析《湘报》的科技内容及其科技传播特点,以此来凸显《湘报》在中国近代科技传播中的贡献。
1《湘报》科技传播的内容
经过笔者统计,《湘报》1-177号内所有有关科技的文章共369篇,其传播内容涵盖了基础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信息、科学史、科技动态信息、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意义等诸多方面。
《湘报》的科技传播,主要是以工程技术信息为主,所占比例高达43%。其中,工程技术信息包含了农学、医学、军事、矿产、通讯事业、交通运输业和实业等诸多方面。整体而言,对于工程技术信息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社会影响和具体的技术方法两个层面上,比如,天花的治疗方法,“闻此种天花,无论幼时曾接种牛痘,曾出各痘,至此均灌浆结痂半月,才能告愈”。
基础科学知识信息的内容包含了地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和算学(数学)六大基础科学,主要以介绍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为主,比如,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地震之理乃地心之热充盈欲外泄,其充盈所向之一面,遂行震动,其最甚者,发为灿”,并认为光和热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拭以凸透镜透光玻璃映于日,中置物于其,光界中之聚光点则无物不热,是光而热……非有二物,聚散之间而已”等等。
科技动态信息传播方面,首先介绍了科技政策,介绍专利政策颁布和试行规则,“有能创一公司或制一新器,实能利国便民者,后照泰西章程,准其专利十五年,资本不足,准请拨专款以助其成”。科技活动介绍了瑙咸国、俄国和瑞典三国的北极探险活动,美国和法国的科技博览会等。
关于《湘报》科技成果的分类,本文借用胡钰“按照成果的存在状态,可以分为论文型科技成果和实物型科技成果”,实物型科技成果有医生发明的看病用的泼力司未忒笛和福凝得司哥浦笛和新制造的制茶机器等,论文型科技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介绍了进化论学说和人身高的影响因素等。
《湘报》还注重对于科学精神的介绍,倡导学习科学知识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志矢精戈锐而不剉,忍劳耐辱,精益求精”,求实验证的精神,理性、宽容的精神。并介绍了归纳法、对比参照法等科学方法,“西人以浊酒若干,分注两瓶,一瓶藏暗室,一瓶置中光中,在暗中者必先清,屡试屡验,缘是西国酒匠拟以电汽灯高悬酒室,使新酒速成陈酒”。对于科技的重要性,《湘报》认为是国家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和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暹罗(今泰国)亦为亚洲弱小之南国也,土地人民财赋远不及中国……薛叔耕钦使日记已称为宗内第三等国,今其国君游历泰西各国,倡其实学,各国爱之重之国势由此便盛,且将升为第二等国”。
除此之外,《湘报》从科技人物、科技器物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知识的中国源头3个方面介绍了科学史的相关内容。
2《湘报》科技传播的特征
《湘报》的科技传播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在传播特征上也是特色十分鲜明。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方面的特色。
2.1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具备较强的社会可受性
刘建明认为,所谓社会可受性,是指科技新闻能适合广大手中的水平和口胃,使广大受众愿意接受,也能够接受。也就是说科技新闻传播要遵循“受众本位”的原则,让受众接受并理解传播内容。《湘报》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宗旨,决定了它具备较强的社会可受性。
用通俗的、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述科技知识,受众才能更好的理解。《湘报》的科技传播,充分遵循了适度冗余原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科技专业名词和理论知识,比如根据受众在海边观察船由远及近的变化的经验,来解释地球是圆的,“于海面上观之,有海船来,始见其船之烟,既见其船之烟筒,至前始见其全船之身,是明明知为圆形”。
《湘报》在选题上,十分讲究贴近性,由于“《湘报》把读者对象定位为普通民众”,所以它传播了很多与普通读者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针对湖南地区蛟患严重的情况,《湘报》介绍了测蛟法、伐蛟法和辟蛟法三种应付蛟患的方法,“蛟畏金鼓及火花,山中久雨,夜立高竿,挂一灯火可以辟蛟”。
趣味性也是《湘报》科技传播方面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比如介绍了老鼠喜好音乐的特性,“鼠好听曲,一闻笙箫歌唱之声,即流连不忍去,此鼠之性也”。《湘报》科技传播题材的趣味性,还体现在第167号和第169号分别设立了专栏《海外奇闻志》和《海外奇闻续志》,报道一些科技方面奇闻轶事,“大西洋深至四千寻,及二千寻海面浮有黑白之至,及其污秽,盖皆蚌之壳也”。
科技文本写作手法的多样化也是《湘报》增强可受性的重要手段。比如,《湘报》大量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来进行科技传播。比如,用类比的手法解释“欇力”,“所谓欇力者,譬如装水一盆,投轻小之物于其中,久必漂流至边而止,且将靠边之时,其行必速于离远之时,此即相欇之理也”。为了增加可读性,《湘报》在科技传播时,还采用故事化的写作手法。
2.2追求时效性,强化互动性
时效性要求尽量缩短新闻事实发生和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湘报》在传播科技新闻时,竭力介绍最有价值、最新发生的科技事实,既包括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发现,又包括科学应用方面的新制造、科技新推广等。
《湘报》科技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具体表现在,文本的标题和内容制作上,使用一些标志性的词汇。标题上的标志性词汇有:新枪、新月、新制;内容上的标志性词汇有:新造、近有、近日、近在、近世、新察、近阅、迩来、新制、现、近之、近来、今有、近得、近到,其中近有和近日的出现频率分别达2次、4次,这主要体现在消息上。
《湘报》科技传播还十分注重互动性,这里的互动性有现实层面和心理层面上两种。先说现实层面,为了回答读者的来问,与他们进行互动,《湘报》从第4号开始设立专栏《南学会问答》,这个栏目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从开始设立时就有科技知识的普及,凡12号。从第93号开始,《南学会问答》专栏改为《南学汇纂》专栏,栏目的名称虽然变了,其文本形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即《南学会问答》和《南学汇纂》的文章都是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例如“善化龚佩泉问:地若圆转,人物岂不倒悬?答曰:地心有欇力,地面有空气压力,所以人物皆向地心而不飞散。” 这里的互动,主要指的是与来信的读者进行有效的反馈,是现实层面的互动,由于受到媒体的性质和版面的限制,这种反馈是十分微弱的。除此之外,现实层面上的互动性还体现在一些有关科技知识的征文活动中。
心理层面上的互动性,在《湘报》科技传播中主要表现为“拟态互动”。例如第127号的《白喉辩证》一文,全文采用的是“客曰…主人曰…客曰…主人曰…”这样一种对话体形式,在普及知识的同时,这种对话体能够唤起受众心理上参与感,即为受众的“拟我”与“拟态的‘主人’”进行对话。这种互动并非存在现实中,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拟态互动”。第88号由杨子玉撰写的《格致问答》起到这种作用。与现实层面上的互动不同的是,这种互动对由于没有特定的提问者,所以更容易引起所有受众的心里参与感,互动性比《南学会问答》和《南学汇纂》带来的互动性范围有所扩大。
2.3立足于开启民智,科学性色彩浓厚
科技新闻与普通的新闻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其内容不仅是科技新闻事实,同时,必不可少的还要报道相关的科技知识信息或者是反映科技新闻事实的客观规律。《湘报》的宗旨为“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所以科学性也是宗旨的应有之义。
知识性是科技新闻科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湘报》科技传播中,一方面,知识性体现为对科技知识信息的介绍。另一方面,知识性还体现为对于科技新闻事实背后科学原理的揭示。例如,阐述了造冰器的造冰原理,“置冰于造冰器内,用法抽尽空气,水自结冰耳…夫气薄则冷,无气冷度愈大,故用机器抽尽空气,其内之水自可结冰”等等。
《湘报》科技传播的科学性还表现在科学的报道态度:准确的报道科技新闻事实,力求实事求是;对科技新闻事实的评价客观,不偏执一词。镇江人濠口河塘内出现了一头怪兽,当时目睹此怪兽的人均不知道它是何物,《湘报》在也不清楚这个怪物的情况下,其报道的侧重点在怪兽的性状描述,并且呼吁博物学家释疑,“据闻该兽首类驴,身如牛,尾似狮…见之者但啧啧称奇,均不知为何物,笔之报端,以质诸博物君子”,这充分体现了其报道科技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在评价科技新闻事实方面,《湘报》具有一定的辩证的思维,科学的对待,而不是盲目的吹捧或者是贬低。
除此之外,《湘报》科技传播的科学性也表现在:对当时中国封建思想的批判和对于错误知识的更正。“华人饮水都将水烧滚,微虫已死,似乎疾病可除,然仍有别种不洁之物存于其中”。《湘报》更正了国人认为将生水加热到沸腾即可去除所有病菌的错误。《湘报》还对于一些封建思想展开猛烈的批判,并且《湘报》认为封建思想阻碍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例如,国人恐怕地脉伤剉,面对丰富矿产无动于衷,让西方人白白得捡便宜,“西人每以遗弃不采,代为之,惜夫中国地大物博,土产饶裕,何矿不有?或谓民间惑于风水,恐伤地脉,以是之故,相互阻止”。
2.4利用广告进行科技传播
广告也是《湘报》科技传播的重要形式。首先,利用广告直接进行科技传播,主要表现为对新的交通工具的推广,和部分常见疾病的治疗秘方,例如《新制木轮》、《治霍乱吐泻奇方》、《治癫痫奇方》和《解吞洋烟妙方》等。
其次,利用广告间接进行科技传播,一方面表现为对学堂、书局的传播,据笔者统计,《湘报》中与科技传播有关的书局有8种,分别是经济书局、维新书局、新学书局、三味书局、强业书局、湖南实学书籍,维新书局和算学书局,这些书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科技书籍的出售,“发兑各种算学时务书籍”,《湘报》对这些书局的传播,书局售书牟利的同时,被销售的科技书籍也间接起到了科技传播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些科科技书籍、报刊、仪器和地图的传播。
此外,《湘报》的科技传播还具有新闻与评论相结合,充斥强烈的“保种”、“强国”观念;编辑上采用连载的形式、消息来源广泛、体裁多样等诸多特点。
3《湘报》科技传播的影响
《湘报》的科技传播,对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下的中国民众进行了科学技术的启蒙和引导。首先,在知识分子的观念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当时长沙时务学堂的课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主导的私塾,然而对于这样既有传统教育,又有科技教育的新式学堂,在青年知识分子当中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于是,年少才俊以不得入选为耻,甚盛事也”。由此可见,当时科技元素已经渗透到中国年少知识分子的观念之中。
时期的湖南地区,维新派利用《湘报》湘报进行科技传播,与他们利用“南学会”和时务学堂进行科技传播遥相呼应,积极推动了维新变法的进程。同时,维新变法的发展,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湘报》科技传播的渗透力和影响面。
例如,《湘报》的科技传播,使湖南地区新风盛行,关于粤汉铁路在取道江西还是湖南的问题上,至少从民众的心里承载力方面,“近者,湘人讲求时务,风气渐新,电线之设,毫无阻碍,又恐他人先我而船板铁路,皆虑之,痛患在腹心”,湖南有着江西地区不可比拟的群众基础,毕当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铁路在当时还是被部分地区视为“妖魔鬼怪”。
兴办铁路等实业本身即是湖南地区维新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粤汉铁路取道湖南的兴办,必将加强《湘报》有效传播其他科学技术。
对于中国反科学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和用科学思维来对国民文化观念中落后、片面、偏执的部分进行重塑,这是《湘报》在中国近代启蒙中的重大贡献。
科技传播范文6
关键词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科研成果转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96-02
0引言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最根本的社会矛盾,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最为正确的解决办法。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都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因此科技研究和科技传播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生产力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传播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科技进步对国家和社会生产能力的显著性提高得到了广泛认同,科技传播和科学研究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支持。
1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论证
对于科技的进步,存在多方面的体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9月,中国发明专利受理量共计4910937件,较2013年同比增长12.2%,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表明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大有潜力可为。然而,当越来越多的新科技进入市场,科技投入借助科技传播将要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科技开发,只有从科技传播中寻求着陆点,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科技传播”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科学社会学奠基人J.D.贝尔纳于1939年提出,科技信息因为数量太多、传播无序而导致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们就会面临一种科技知识一经发明获得,就立刻陷入无用的尴尬局面。从科技传播的角度出发,中国在科技传播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建立良好的制度和科学的结构,运用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推动中国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
广义上来说,一切科技知识的交流、传播、传授都属于科技传播,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如发明创造、工艺流程、技术设备、技术管理、程序设计等。科技传播不能局限于科技知识的传播,还应包含其产生的社会功能,而且要注重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对于中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但绝大多数依然是“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科技传播速度、形式、互动性不足明显。在这种体制下,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快速反应能力明显不足。《国富论》给我们以启示,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会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可以起到以下五点作用。
1.1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对传播者起到激励作用
科技传播者负责制作和传播科技信息,其核心工作就是对科技成果信息进行搜集、过滤以及传播,但近年对于科技成果失真失实的报道屡见不鲜,归其原因主要由于科技传播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积极性的不足。科技传播市场化会对科技传播从业者做出激励,通过不断提高其知识水平、工作效率等方式传播真实、社会关注、应用价值高的科技成果。
1.2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对传播内容起到过滤作用
科技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成果、科技方法等,现阶段科技传播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没有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科技前沿现状,市场化会激励传播者发掘公众感兴趣、前沿的传播内容,此外还会在内容方面仔细审核从而避免错误。
1.3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使媒介更加多元化
市场化会激励传播者运用尽可能多的渠道对科技进行传播,在过去的报刊、杂志、图书、广播等基础上,为尽快占据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其还会应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信息工具进行传播。
1.4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扩大受众范围
当科技传播市场化实现了传播信息准确、多元,满足各类型大众的兴趣后,大众会切身感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好处,甚至会对科技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1.5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提高传播效果
在市场作用下科技传播不论在从传播速度、形式还是在互动性等方面明显提高后,公众明显会更加关注科技领域的新信息,不断为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
针对中国现阶段科技传播行业特点,笔者认为需要大力发展其市场化水平,并运用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推动中国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
2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互作用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即将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即科技成果到实际应用的过程。现阶段,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一是高校及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下,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现已成为中国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二是专门机构间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类型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科技咨询公司;三是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的方式也频频出现。处于自主性、便利性考虑,体制内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的现象频频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现有文化体制亟需改善。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国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市场推广能力有限。高校及科研机构人员由于主要精力用于科技理论的研究、科技的研发工作,推广其科技成果的精力有限,很难找到技术和经济结合的切入点;三是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问题频出。一方面,虽然科技人员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在企业的管理、客户的维护等方面相对薄弱,企业管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研发往往具有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企业在运营方面压力巨大,从而会影响到研发人员的研发效率,起到恶性循环的结果。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内分工会越来越精细,对于科技传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通过不断加深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即通过市场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产业内组成部门各安其职,实现科技成果供给至需求的无缝对接产业链结构(见图1)。
其中,科技成果转化可以理解为科技成果从供给至需求的中间环节,是提高科技传播效率的关键,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在科技供求双方间起到纽带作用,是技术进入市场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技术和经济结合的切入点。
图1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
3 加快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推动作用,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高校及科研机构是中国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给予科技研究人员更多的激励和保障研发出适合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的科技成果。
3.2 推动科技传媒体制的变革和机制重建
通过市场化的大力发展,推动科技传媒体制的变革,通过机制的重建,是市场化新机制适用于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需要。
3.3 加快法律、政策的保障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引导制订有效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
3.4 鼓励资本市场参于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风投、创投参于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把适合民众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可以分担研发风险,提高研发人员的研发效率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建明. 科技传播――人类智慧的繁衍[J]. 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79-83.
[2]刘建明.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