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

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范文1

我国电信行业在经历了几次拆分重组之后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发展规模正在逐步扩大,而人力资源的不断增加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考验。电信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是其经营产品的内容相对虚拟化,多以服务为主,这就产生了电信行业业绩评价过程中存在一些模糊的因素,这类模糊因素造成了电信企业比其他企业更为复杂的要素构成。 在现代企业理论当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其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对称”,因此企业需要从不同角度的共有关联来构建激励机制,其基础就是业绩考核方式。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平衡计分卡(BSC,以下全文中使用简称BSC)改善绩效考核方式,以此来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案,希望由此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势。

二、国内通信行业绩效考核BSC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A公司为例

(一)A公司绩效考核方案现状 如表1、表2所示:

从上述标准制定和考核方式来看,A公司仍大量沿用传统考核方案,其中考核指标中的项目包括:部门营运收入、利润、(潜在价值和长期价值)客户发展数量、业务产品费用收入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将其在BSC的概念中进行填充对比,能够很快发现这种考评方式对于员工个人能力的体现效果不够明显,虽然其中关于服务质量和客户群发展的考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通信行业战略发展的需求,但是对于员工整体发展及个人特点的体现略显不足。再从考评的权重来看,目前该公司的考核方式仅存在上下级以及同级之间的评价,要知道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的结构庞大,从总公司到省公司,再到市公司乃至县级分公司,其中的层级之多是有目共睹的,单从直接的上下级考评来进行考量也很难做到将公司发展战略完全发挥。另一方面,该权重占比中业绩考核的比例仍旧占据较高的比例(基本在70%以上),这也并不符合BSC对于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基本要求。

(二)A公司BSC应用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标在通信企业绩效考核中难以量化。在BSC的基本理论当中,通信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权重应当能够分为财务收入、客户服务质量、内部业务流程循环和实践水平、客户发展和技术发展水平四大方面,其中相对于传统考评方式来说,未加入其中但可加入其中的项目有:潜在客户的发展可能性、服务质量评价、员工学习能力以及竞争力提升等方面。

首先是潜在客户的发展可能性,在目前通信行业中,对于客户发展都有较为标准的考核方案,即市场范围既定的情况下,所能发展的实际客户数量。但是通信行业的从业者都了解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通信产品的应用和使用发展状态已经逐步平稳,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就造成了明显的员工客户发展能力下滑的现象。同样,从客户群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乃至全球通信行业对于客户群的保有都采用了长期绑定的方案,这种方案致使客户在面临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也不能及时改变原有的服务体验选择。通俗来讲,就是客户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这对于现阶段的通信行业的考核方式来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冲突,企业将发展战略表现在绩效考核中的方式不够明确,员工只能死板的依据任务需求争取客户,但是争取的效果不够明显,最终员工必须向客户施加压力,或者通过自身产品调整来进行客户群体的维系。这不但违背了企业长期发展的目的,也无法体现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针对这种情况通信企业需要通过对员工走访客户频率和数量、中高端客户服务评价两个方面来进行参照考评,但其中前一项的考评在现阶段通信行业普遍的客户发展指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也很体现出来。

其次是服务质量评价,虽然目前通信行业都有针对员工服务质量的评价方式,就是通过服务后的明确评价来进行量化考核,这种量化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一是评价者的数量不平均;二是存在恶意差评和随意给予好评的现象,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因此想要更为公正地进行员工服务质量的评价,必须加入现场观察、抽访等方式来进行,一旦加入这种考评方式,该指标的量化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最后是员工的学习能力及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贡献,该项指标几乎无法通过实际的数量参照来实现量化考评。因此在实际的考评当中,建议绩效考核工作人员进行相对明确的语言描述,并针对不同程度的表述来进行相对合理的考评结果评判。

此外还有很多难以量化的标准,在通信企业实际的考核标准制定过程中,可能需要加入更多更为复杂的参考方案,这些参考方案中必然会存在难以量化的情况,这就需要企业通过维度修整的方式对该项指标进行较为合理的权重体系制定,从而更为科学的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2)各指标所占权重在通信企业绩效考核中划分较难。从现实情况来看,员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主观意识造成的错误。绩效考核说到底就是一种管理制度,但凡制度都要靠人来执行。这样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带有感彩,不可避免地出现主观偏差,这其中包含领导对下属有意见、、伺机报复等人为因素,也有考核流程不合理、考量表设计不全面等非人为因素,这些都会对绩效考核的进行产生阻碍。二是不同部门的绩效标准不一样。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无论是定性的标准还是定量的标准都无法准确核定出员工对企业的价值。三是影响绩效考核的外界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同一员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的绩效评定可能完全不同,即使他做出的努力是相同的。如何摒弃这些影响因素,成为了绩效考核的一个难点。四是无法兼顾公平。作为考核人员来说,你可能已经尽力把标准制定地更加公开、透明,尽可能让多劳者多得。但是从人性来说,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比别人做得多、做得好,不管事实是不是这样。因此再怎样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都会给某些员工造成不公平的印象。五是过于形式主义。考核时候公司上下忙得团团转,考核结束后没有后续动作,底层员工根本不知道考核的结果怎样,也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改善工作状态,考核只是走流程,没有实际意义。六是缺乏激励作用。不少公司把考核后的焦点放在裁员、减薪上,但是这不是目的。绩效考核变成抓典型只会造成人心惶惶,合理的考核制度应该对事不对人,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上述仅仅是一些非客观因素造成的权重划分问题,另外还有实际权重分配不科学的情况。因此通信行业从业者在进行指标权重分配时需要借助专业的权重层次分析来制定较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权重指标。

三、通信企业绩效考核中准确应用BSC的策略

(一)BSC完善设计

(1)考核标准征询。在考核标准的考量方面,应当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这是未来BSC系统设计过程中指标制定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当进行公司内部和外部的资料收集,了解现阶段企业发展战略需求和社会对企业产品及服务需求的程度。在内部信息收集方面,要收集并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导向、企业愿景、发展战略规划、服务需求、生产创新相关资料等,在外部信息需求方面要收集行业发展趋势、行业竞争力要素、标杆企业现状、社会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等信息,具体内容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可以制定出下列形式的表格以备工作之用。

(2)BSC模型设计。从通信行业以产品服务为主来考虑,再将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战略融入到BSC系统当中大致可将其分为四大部分:基本的财务指标、客户发展和价值贡献能力、业务处理和完善以及个人能力的发展性,图1为通信行业BSC核心内容设计参考。

图1 通信行业BSC设计参考

虽然BSC平衡了绩效考核中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权重,但是企业盈利能力仍旧是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最为基本的内容。在通信企业财务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对盈利能力进行评判的不仅仅包括产品的销售,还包括了服务质量、客户群开发、新产品开发、合作推广等方面,这些内容应当在财务角度进行完整的体现。客户发展和价值贡献能力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评价通信行业发展状况的一个标准,通信行业的产品属于服务类,只有客户群的长期持有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水平不发生严重下滑,由此进行延伸,可以在BSC系统中加入客户保有率、客户满意程度、客户排名等等指标。通信行业客户发展的核心就是客户群的扩张,企业所选择的固定客户群只是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上制定的较为保守的发展群体,员工如果能在此之外发展出更为广泛的客户群体或者潜在客户群体,也是能够反映员工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对企业战略的实际执行力的。

业务处理水平及完善能力的考评是评价员工创造力和组织能力的关键,业务完善水平是反映员工在产品和服务开发过程中的创造力,业务处理水映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不同业务流程的改进所带来的效益提升发生在不同的时期。运作效率的提高和过程的改进,减少了企业支出,改进了成本结构,优化了资产,从而提高短期的收益。改进顾客关系必然在改进期间产生收入的增长,创新的提高通常增加长期收益和边际收益。

学习和成长是任何战略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企业可以开发支持企业战略的文化、员工能力、技巧和技术。这些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与企业关键内部业务过程、差异化价值主张和顾客关系等方面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完成学习和成长角度以后,企业就可以形成连接四个主要的角度的战略地图。学习和成长角度集中于内部技巧和能力,以保证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它包括三个来源: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的程序。BSC过程能经常识别技巧和能力的要求与现实的差别,并通过员工培训和开发,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改进企业程序和日常工作,来弥补和缩小这个差距。这个角度的评价包括员工、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三个方面的指标。

(3)实际考核方案及指标的设计。本设计主要以上文中国移动A市级分公司生产经营单位三级经理的考评方式进行设计,主要针对考核分数的权重分配和指标进行分析。

一是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如表4所示:

二是考核指标划分具体指标考核方案。如表5所示:

该考核方案简化了考核模式,将原本的考核方案分为上级考评和综合考评组合的方案,均通过公司内部的OA系统自动识别考核数据的完成度完成评分,其中学习发展指标中的能力发展指标又相关业务部门中具有直接考评权限的直属领导进行统一考评。

三是最终绩效考核得分计算方案及薪酬计算方案。考核得分计算方面,在系统自动评分和上级评分完成后,按照最终得分/100来计算最终的分值(该分值为精确到百分位且小于1的分值),并以此分值计算最终的薪酬方案。

薪酬方案分为两部分,即工资和奖金,薪酬计算方案为:工资+基础奖金*最终分值。

(二)非财务类指标的量化方案 将新的量化方法确定为阶段性比率的量化方法,对传统考核量化方法和新的量化方法进行比较:

仍以资金上缴率为例进行说明,假设资金上缴率为a,该指标的权重值为P,最终量化值为Pi,那么传统量化方案的得分结果为: Pi a 100% P 。

新考核方案的考评结果通过评分区间来评价,结合新方案可知该指标权重值为5,具体如下:

P0 0

P P(0.01, 20)=1;

P2 P(0.21, 40)=2;

P3 P(0.41, 60)=3;

P4 P(0.61, 80)=4;

P5 P(0.81,)=5;

Pi Pa ;(其中Pa即资金上缴率a在上属5个区间中的实际值)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明显的差异,即量化方式的转变。

但上述方案仅在易量化指标的考核过程中容易进行数据计算,在没有参照数据a的情况下需要采用人工区间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说明。在三大类非财务指标当中,学习类指标和流程类指标中不存在具体a值的指标较多,这类指标可以应用人工区间评价的方式来进行。以员工培新指标为例,该指标的权重值为3,其评分区间同样划分为4个,对每一个区间进行文字说明,例如:区间0的说明为考评时间区间未进行安排组织任何培新工作;区间1的说明为考评时间区间内提交培训计划安排,但未实施;区间2的说明为所有培训工作流程(学习计划制定、培训课落实、员工培训评价、评价结果和计划实施结果反馈与上报等)中有1-2项为完成。

该量化方法实现了从不可量化标准向区间化的数值进行靠拢,其解决了量化的需求,同时具备两个优点:非量化标准的区间化量化方式解决了不可量化的问题,并将区间细化,通过细节文字描述的方式将指标内容切分为多个模块,从而转变为数值;数值转变的方式是在区间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方式避免了可数值量化指标(通常为与财务内容关联较大的指标)不够人性化的问题,更为人性化的评分模式能够更好的实现考核方案的落实,并起到应有的激励性。

四、结论

我国通信行业传统绩效考核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由于行业体质和发展规模所限,BSC的应用也存在指标量化、权重分配等问题;就通信行业绩效考核模式的改革来说,应用新型考核方案存在方式上的问题;在BSC的应用方面,存在常见的指标量化问题和权重分配问题。

最后,本文提出了符合中国通信行业应用需求的BSC应用方案,其中详细指出了BSC的具体设计流程和量化方案,并从应用角度出发考虑了通信行业应用BSC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包括本土化完善和新应用管理流程完善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刘亚伟:《应用平衡计分卡,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公用事业财会》2005年第4期。

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范文2

【关键词】研发人员;绩效考核

一、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就是对人对事的考核,从外延上说,绩效考核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考核。

绩效管理始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属于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工作过程的控制和工作结果的输出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绩效。绩效管理强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组织和个人同步成长,形成“多赢”局面;同时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参与。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绩效管理的过程通常被看做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分为四个环节,即: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绩效计划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不能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就谈不上绩效管理;绩效辅导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工作不到位,绩效管理将不能落到实处;绩效考核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也就是所谓的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是绩效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绩效结果有效应用的基础。本文主要是研究研发人员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方案。

二、目前企业中研发人员绩效考核

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往往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研发人员的考核要与企业中一般的生产工人、操作工人区别开来,制定针对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案。

研发人员的工作特点主要有:

1、劳动成果具有隐形价值,难以衡量。脑力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不能用数字来衡量;

2、成果价值的持续性。研发人员通过自己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超额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需要较长时间周期的运作,并且能够持续的保持的这种价值。

3、研发工作的流程难以标准化。研发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劳动,具有持续性和非常规性。

三、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1、考核目的不明确。单纯为了考核而考核,最终考核也就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提高研发人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能力的目的。

2、考核特点未突出。采取与其他员工类似的考核方法和指标,未考虑到研发人员考核指标难以数量化、考核周期长、工作价值隐形化的特点。

3、考核过程监控不完整。研发人员属于知识型人才,更看重自我价值体现和归属感,企业在制定研发人员考核中,单纯强调工作结果的考核,忽视过程沟通和反馈。

4、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全面。考核结果最终只是体现在物质奖励上,对于知识型人才,精神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考核结果可作为研发人员培训和能力考法的参考依据,给予研发人员更多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四、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方法的设计

(一)明确考核的目的

在设计研发人员的考核方法时首先明确其考核的目的。对研发人员的考核是为了激励其工作效率,按时、按质完成研发项目,促进研发人员不断提高研发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创新竞争力,同时考核结果也是作为研发人员发放绩效工资、奖金、薪资等级调整、职位晋升、培训的依据。

(二)考核的主要内容

采用三维一体,重点突出的考核指标框架,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三个模块的考核,其中以工作业绩考核为主,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作为员工日常行为考核分数的参考。

1、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对研发人员的日常考核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工作态度是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化表现,绩效标准的制定应尽量行为化,以便观察和评价。工作能力的考核指标必须以工作为中心,突出工作对能力的需求,同时不能忽视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主要采用模糊评价,对研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有一个印象评价,可采用360度评价的方法。

2、工作业绩考核

工作业绩考核采用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短期考核与长期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1)团队与个人相结合

研发团队是研发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团体组织,团队的形成于发展与团队中的研发人员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将团队业绩与个人业绩相结合,团队中的个人与团队整体绩效具有一定的相关系数。

个人指标是由团队指标分解下达,根据分工与岗位职责的差异,落实到团队中每一位研发人员,经团队领导和团队研发人员双方互相认可考核指标后实施指标的考核。

(2)过程与结果控制

绩效就是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因此在对研发人员考核过程中,需关注研发成果,同时需对研发过程把关。

①过程控制。在项目开始前要制定项目计划,对于计划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检查考核。对于研发团队则是了解研发项目是否进展顺利,在研发过程中是否有环境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在考核中应该要适当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研发的影响。

同时过程控制的关键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推行团队绩效例会,在例会中对一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后期工作进行更为详细的规划和部署,根据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对工作方向进行调整,利于研发工作更好的开展。

②结果控制。在项目结束后,对于项目组研发的成果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考核。项目经理的业绩指标主要有:新产品开发周期、技术评审合格率、项目计划完成率、项目费用控制、客户满意度等;开发人员的业绩指标主要有:项目计划完成率、项目流程、规范符合度、设计成本降低率等;测试人员的业绩指标主要有:测试问题解决率、运行质量、计划完成率、开发过程规范符合度等。

(3)短期考核与长期评估

研发项目从研发成果成型到研发成果投入使用,最后盈利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检验过程,短期考核指研发成果成型的这一段时间的考核,长期评价则关注研发产品的投入使用后产生的效益。

研发人员的脑力劳动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即研发产品所能带来的效益,因此长期评价是对研发人员与市场结合度的考核。长期评价可灵活操作,可与一定的营销指标或者客户反响度挂钩,对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进行奖励。

(三)考核主体

1、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采用360度评价,全方位了解员工在团队中的表现。

2、工作业绩,由员工首先自评,在绩效例会中员工需对评分高的需要说明理由,完成较差的需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直接上级具有对考核结果修正的权利,修正后需与员工进行沟通。

(四)考核结果的运用

绩效考核结果除了用于薪酬的分配和调整外,还为职位晋升和干部选拔、培训、薪资等级调整提供依据。

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个人,员工很据结果,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和技术,有助于个人职业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于企业的研发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珍红.知识位势、隐性知识分享与研发团队激励[J].研发管理,2011,33(4).

[2]杨哲欣.研发人员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1(2).

[3]张曦仁.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激励和绩效考核的改进措施[J].管理观察,2009,5.

[4]方晓蓉.论研发人员的特点和管理策略[J].职业时空,2009(6).

作者简介:

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范文3

关键词:绩效考核;企业;风险状况

一、全面绩效目标的制订

企业层面的绩效目标几乎等同于经营目标,总是围绕着生存与发展两个主题来制订,被广泛使用的方法有平衡计分卡、KPI法、标杆法等,对于中小企业,不必追求大求全,只需抓住绩效考核的关键要素,提纲挈领。以财务分析方法来监控公司运营的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杜邦财务模型,它能通过财务指标的分析,获知企业的获利能力、资产使用状况、利润来源以及企业的风险状况等,如图1。

根据企业所处的阶段和关注重点,选取适合自已的财务指标(如表1)是某制造业世界500强对其中国合资公司的考核目标,从表1指标可以看出,该公司追求的是稳健发展,所以对现金流量的要求较高。

除了财务指标外,也可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将公司其它经营目标纳入进来,如与客户因素有关的“大客户保持率”、与内部经营流程有关的“项目完成进度”、“新产品开发周期”和与人才开发有关的“关键岗位流失率”等。

公司层面的绩效目标确定后,需要分解到各部门和个人,这是落实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从财务层面向管理层面转化的过程。分解的关键是把握好指标间的因果或驱动关系,假若把“身体健康”作为一个绩效目标,它的驱动因素就可以分析为“营养保证、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我们再以“及时供货率”指标为例,看看目标分解的过程(图2)。

如图2,步骤1-2是将总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二级目标,通过驱动因素的推导落实到相关部门,步骤2-3是从岗位职责的因果关系将二级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从而完成了一个目标的分解过程。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将企业的一级部门分为销售部门、专业部门和职能部门三类。这三类部门的目标制订有所不同。销售部门团队的目标相对容易制订,基本上是销售数字化整为零的拆分过程,比如将一千万的销售目标按一定的比例拆分给几个销售团队;专业部门指生产部、品管部、技术部、财务部等部门,因其职能相对明确,比较容易与战略目标进行因果关系的推导;而一些诸如行政后勤等纯管理部门的绩效目标,因其工作结果难以量化,往往需要费一些周折,常见的办法是从其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上着手进行考核。

在制订个人考核指标时,要确保指标合理并可执行,可采用以下通行原则――“SMART原则”。

Specific:目标要明确、具体。

Measurable:目标要有标准、可衡量。

Agreeable:目标是经过双方同意的。

Relevant:个人目标要与公司、部门目标密切相关。

Time bounded:目标的达成要有时限

具体内容一般围绕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时限等制定,比如以下是某财会人员的年度考核指标。

①负责完成3个子公司的财务核算 (工作量)。

②资产盘点误差率不超过3% (工作质量)。

③每月5号前完成月结(工作效率)。

④月底前完成财务软件上线项目 (时限)。

这样便完成了公司的战略目标计划的全面落地,公司目标成为了全员的目标,每个人的工作都与公司目标息息相关,为后面的考核定下了正确的基调。

二、绩效实现的过程管理

就像播下种子不等于就会有丰收、种下了树苗不等于就会有参天大树一样,为各单位和个人定好目标后,如果任其自生自灭,不去进行过程跟踪,我们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在绩效实现的过程中,应当要做如下几件事。

1.掌握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并据此对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2011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后,国内房地产企业普遍调低了年度目标。

2.为目标责任单位或个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并进行辅导和激励。要知道,大部分的目标都是有些挑战性的,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成的目标肯定不是一个好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困难和挑战,作为管理者,有义务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辅导并施展自已的领导艺术,激励员工克服困难,一步步向目标迈进。

3.密切跟踪目标实现进展,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并及时纠正。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目标在分解、传递和被执行的过程中,有时会偏离方向,管理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发现并纠正。

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管理者、特别是中、基层管理者最主要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管理者错误地将自己的作用机械地定位在岗位说明书上,一头扎进纷繁的日常琐事中,丢掉了方向,即所谓“只知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所以,“目标感”或称“结果导向”被作为衡量管理素质的重要指标而广泛使用。

三、考核方案的设计

考核方案的设计是绩效考核中最有技术性的工作,包括激励方案的拟订及考核工具和流程的设计。

(一)激励方案的拟订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年终奖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好的行为得到正强化,不好的行为受到负强化, 而激励方案则决定了强化的效果。该拿出多少钱来作为年终奖、如何合理分配?在考核开始前就要周密设计,而不是等考核结果出来后,再匆忙让老板拍脑袋决定。

奖金总额如何确定?通常有如下两种确定方式:封闭式和开放式。

1.封闭式分配方案

此方案通常先确定奖金总额,再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分配,因此种方式简单可控,所以称之为封闭式。

此方案分三步操作。

第一步:确定奖金总额。

确定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A,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按一个绝对比例从当年利润中提取一定金额作为奖金池。举例:某公司年终的利润额为1000万,按照规定提取10%的比例作为员工的年终奖金,如下表3所示。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在已知当年利润额的情况下使用,缺点是激励性不够强,适用于收益稳定,结构简单的组织。

方法B:采用累进配比来分配,即规定若干个利润段,在不同的利润段采用不同的分享比例,利润越高提取比例也越高。 举例:某公司规定利润额的达标值为300万,300万利润以内分享比例为6%,在300万到800万之间分享比例为12%,800万到1500万之间的分享比例为16%,1500万以上的分享比例为22%,如4表所示。

此方式激励性较强,适用于竞争激烈的行业。

总体来讲,封闭式奖金分配方案以企业当年盈利为前提,能准确预知奖金总额,使整个考核结果在可控制范围内,操作相对简单。但一旦企业利润为零或为负,意味着员工无年终奖可拿,从某种意义上,这体现了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采取这种方式,从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对发展前景的谨慎态度。

第二步:确定各部门奖金包。

在确定公司总的奖金池后,需再确定各部门奖金包。方法是先定义各部门的绩效等级,并将部门绩效等级对应部门绩效系数。当部门的业绩超出组织期望时,部门绩效系数就大,如表5所示,可能会是1.4/1.3;当部门的业绩未达标时,部门绩效系数则为0.7/0.6。

有的企业还会根据各部门对公司目标影响程度再设置一个权重,称为“战略贡献权重”,比如某公司研发部战略贡献权重为1.4,其绩效系数为1.1,则该部门的奖金系数应为1.4×1.1=1.54。或者设定战略贡献系数与部门业绩系数权重分配比例为40:60,则该 部门的奖金系数为1.4×40%+1.1×60%=1.22。

第三步:部门奖金包分配到岗位。

方法同上,先根据定量与定性考核指标,得出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结果;再确定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超出期望的员工,岗位绩效系数为1.3/1.4(表6)。

2.开放式分配方案

开放式奖金分配方案是指首先确定每个岗位的年度奖金目标(以年薪的百分比或月工资的倍数体现),再分别根据公司绩效系数、部门绩效系数、岗位绩效系数来确定员工奖金系数,最后将目标奖金与员工奖金系数相乘,得出员工的年终奖金额度。采取这种方式来分配年终奖金时,因为公司绩效系数、部门绩效系数与岗位绩效系数是不确定的,所以无法事先控制年终奖金的总额度,所以称之为开放式。

此法也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公司绩效系数。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由董事会和公司总裁在制定预算时根据不确定收入的风险大小,设定对集团整体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并按超额累计计算,如表7所示。

第二步:确定事业部/职能部门绩效系数(表8)。

第三步:确定员工岗位绩效系数 根据定量与定性考核指标,得出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结果(表9)。

第四步:确定员工平均奖金率(或目标奖金率)。

平均奖金率通常以工资倍数或年薪百分比例来体现。

目标奖金率可以根据设定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市场平均水平来确定,同时具有市场竞争性。

(1)公司总裁是承担公司业绩主要责任者,其个人表现和决策对公司的总体业绩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其个人绩效结果将会全面体现在公司的整体业绩结果上。

(2)对于业务单元级管理人员,其个人工作表现直接影响该业务单元运营结果,同时将其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总体业绩挂钩以加强业务单元的团队合作。

(3)员工级别越低,其个人表现与决定对业务单元与公司的业绩影响越小,而其对个人绩效结果所负的责任越大。同时个人承担部分公司绩效结果将促进员工参与意识,提高员工奉献精神,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第五步:确定员工奖金系数。

将公司、部门、个人奖金系数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比例,相加即得出个人奖金系数

员工奖金系数=公司绩效系数×公司绩效权重+部门绩效系数×部门绩效权重+岗位绩效系数×岗位绩效权重。

假设某部门经理A的月基本工资5000元,公司绩效系数为1.2,事业部绩效系数为1.3,岗位绩效系数为1.1,则个人年度奖金系数的计算过程如表10所示。

第六步:算出员工个人的奖金=员工年薪奖金或者员工月工资×个人绩效系数×平均奖金率,如表11所示。

(二)考核工具和流程设计

随着E-HR概念日益深入人心,绩效考核越来越借重软件工具来进行,特别是跨区域的企业,来完成大量数据的处理,并实现信息的集成和保存。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考核依据尽量真实客观,避免出现“无据可查”和随意考核的情况,考核人员应注重建立绩效数据收集系统,并在年中定期公布确认。

考核流程包括考核的周期、考评层级、计分制度、绩效面谈与改进计划以及员工申诉等,在考核开始前需要进行周密的设计。过程的科学与透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结果的可信与公平。

四、绩效结果的应用

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生产流程 绩效考核 指标体系

一、生产流程绩效考核

(一)生产流程上下承接,难以控制公平性

企业生产环节众多,流程复杂,且流程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尤其是处于流程承接环节的员工,他们之间也会有交易,这就会产生中间产品。流程内部,流程之间的绩效问题很难公平操作,尤其下游的员工必然受到上游员工各项工作的影响。但是所有的绩效考核的实施都是由企业总部进行操作的,而这些核算多是根据各环节员工独立的指标数据来进行的。因此,流程中间的绩效得失问题并没有得到记录以及核算,这对下游的员工来说必然是不公平的。

(二)考核以战略做基础,极易缺乏权威性

企业流程产品的重要特点是生产的规模化,企业必然是从自身发展出发实施生产的安排和组织,集团因此而做出的绩效考核也就无形地限制了企业。这就在公司的整体管理和企业员工之间出现了隔阂和对抗,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比较困难。但是集团总部发起的绩效考核推行,难免会触及成员单位的利益。因此一旦该项考核出示的数据不准确或者指标设置不科学,都会得出较大误差的结果,那由此而实行的纠错方案,一定会受到抵制。考核越深入,偏差就会产生越多,不合作和抵制也就越多,考核权威性就会大大降低。

二、基于企业战略和流程管控的指标体系设置

(一)基于战略目标的平衡计分卡方法的运用

平衡计分卡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估企业,分别是财务、内部控制、客户以及学习成长。这四个纬度是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首先基础是学习成长,工作流程是内部业务,客户是一切标准,财务纬度是最终的落脚点。虽然各指标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都是着眼于现在的发展情况,而最后的企业业绩指标也都会展示在财务指标上。

企业内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使用平衡计分卡是相对科学、合理的,完全可以将企业战略作为体系核心,四项纬度向外辐射,形成实际操作的指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益进行及时考核,最终促进企业决策的实施。生产流程绩效所用的框架可以用它的框架,具体的指标需要根据生产流程具体情况实施对应的完善。借鉴完善后的平衡计分卡框架见下图。

(二)基于流程的绩效考核SCOR模型的借鉴

SCOR模型开发于90年代,基本有五部分构成,分别为计划、来源、制造、交付、返回。根据分析流程的深度,SCOR模型还分为最高等级、结构等级、工序等级。每个层级都有其相应的实行特征和功能指标。按照这些特征形成了绩效度量系统,这主要涵盖了五个方面:可靠性、响应度、弹性、成本、资产管理效率。这五个方面有其相关的指标构成。

借鉴SCOR模型的层级组织,对于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来说是很合理和有效的。对于绩效评估的五大指标的借鉴也是很好的。将内部生产流程当作一个供应链中的一部分,因此这二者的思路自然就会有共通之处。生产各个流程的企业就可以同供应量的各个环节进行对应,一样有交付以及返回这样的环节。因此,怎样解决绩效,就要求通过可靠性、柔性纬度来处理指标设计的问题。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和SCOR模型的指标体系设计

(一)生产流程关键控制点的确认

采取分析流程的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弄清分析流程的深度,因为研究的着眼点是生产环节的成员组织,因此,分析就深入到生产流程中来。确定深度之后,要求把握分析对象。对于内部流程来说中间产品的流动就是对象。依据SCOR模型的“交付”以及“返回”,中间产品就是生产流程的分析关键控制点。而交付过程和返回过程的考核又是不同的,前者通过模型几个维度来进行,后者是借助相应的利益来赔偿。

(二)引入平衡计分卡框架及SCOR模型思维的指标体系设置

对于考核来说,有了考核方法、过程以及指标维度,不代表就是完成的体系。而平衡计分卡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陷,这种考核方法是一个良好的设置指标的框架。以集团的策略作为出发点,借助财务、运营、学习成长以及客户这四大指标来构建绩效考核的测量表。将客户指标和生产流程结合在一起,引入模型思维,使用模型的指标为设置生产流程指标维度。

财务指标,能够引入四大指标――财务运营、资产运作、还债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力,总部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依据企业总部财务管理的着重点,进行适当的调节,还能够按照总部统一的财务准则使用一样的指标。

运营指标,能够按照总公司采用的生产、安全以及质量准则实施设置,特别是众多企业实施了质量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较为统一的准则,这样会使得内部环节可以采用统一的认证准则,能够做到相对的公平与合理。

学习成长指标,这一指标需要把握两点设计分解指标,一是人力资源,二是技术创新,然后借助人才流失情况,相应的人才培训情况以及技术创新三个指标实施考核。

客户指标,这一指标要求以交付以及返回为中心论点,引入对于流程来说比较可靠的指标,例如生产成员的中间产品交货率和退回率以及流程上下游不满率,还有产品需求变化率和产品交付相应速度等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从客户角度来进行评判。不管公司战略是否相同,内部结构是否一致,依照较大的框架,得出指标设置模型。

(三)量化和计算具体的指标

具体指标必须借助真实的经营数据进行核算,这样可以相对合理地反映出生产环节中相关单位的确切绩效,才能使得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真正的意义。依照分析得到的指标体系框架,要达到公平绩效考核的目的,要求进行具体指标的三项内容,这三项内容是计算公式、数据来源以及指标权重。

财务指标已经比较成熟了,计算公式无需赘述。其计算所需的数据都能够从财务报表中直接找到,并且计算出来。对于考核来说,财务部门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运营指标,中间产品的不合格率=被退回产品的总数量/交付产品的产品总数量;认证复审通过率经过认证复审组织的评估报告取得;生产事故发生率=生产事故发生时间总量/生产总时间量。该计算所需数据能够从生产部门的考核取得。

客户指标,因为指标设计是从SCOR模型学习而来的,要求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准时交货比率=准时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100%,而该数据可以借助生产流程过程中各单位的交付记录进行获取。客户的抱怨率=抱怨次数/总交易次数×100%,该数据能够借助相关机构对成员单位的调查获得,原因是后面环节的企业是前面的客户,该项数据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中间产品的数量还存在着一定的柔性,数量柔性是指企业能够满足的需求同实际总需求的比值,公式为:数量柔性=实际产量/下面环节的总需求量。响应速度企业对于需求的反应速度。公式为:响应速度=每次响应时间之和/响应次数。在客户的相关指标数据的基础之上,重点控制生产流程,能够设计对应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于生产过程中的成员单位有各个职能部门统一调查得来,参照考核的周期以及相关制度进行实际的操作。

学习成长指标,该指标设置较之其他指标相对简单,关键人力流失程度=流失人数/人力资源总人数;组织员工培训率=(参与培训人数×人均培训时间)/(总人数×培训时间),具体什么时间进行培训,培训多久企业内部都可以自行决定,也可以由总部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制定;企业设备以及技术改造更新情况,公式为:设备技术改造率=设备技术改造费用总额/固定资产总额;新产品开发率=新产品种类数目/产品种类总数目。这些数据都是能够从相关机构的考核中拿到。

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监督考核措施,有利于推进集团的发展战略。对于集团考核管理而言,考核对象之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都是流程上的一个单位。就考核目的而言,企业实施绩效考核是为防止控制出现偏差,或者出现成员之间的对比,所以设置指标权重,这样对各单位都较为公平。权重也是集团战略管理的一个手段,能够随时按照具体环境做出调整,数据的真实可以很好地促进考核结果的公平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珍.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0):47+87.

[2]文英.企业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设计与绩效考核研究――以DM集团公司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134-137.

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范文5

【关键词】 企业 薪酬 优化

C集团是一家省属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下辖N家直管的二级企业单位,拥有全资或控股的下属独立法人单位M家,现有在职职工4.3万人,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相关多元发展格局,业务涵盖煤炭采选及综合利用、煤电铝、新型煤气化液化、大型化工机械制造、国际国内贸易等多个行业,现已形成从资源控制到资源深加工,从初级产品到终端高附加值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断的创新,集团从上至下已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薪酬管控体系,但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张,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原运行的薪酬管控体系已不能适应集团发展对下属单位的管控需要。

一、C集团现行薪酬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1、薪酬结构不统一。由于C集团是由原来的大型化工企业和煤炭企业按照资产重组整合而成的新公司,其化工企业仍然执行原来的“岗位+技能+效益”工资制度,煤炭企业执行的是“岗位(职务)+计时(计件)+效益”工资制度,贸易企业执行的是“基本工资+提成+奖励”工资制度,机关人员执行的是“职务级别+绩效+其他激励”等工资制度,集团在对所属各单位的薪酬进行管控时,虽可以管控到总额,但无法做到事中监控和深入剖析。

2、薪资项目不规范。经调研汇集,C集团下属各单位现使用的薪资项目多达396个,原因是大多数煤矿企业均成立于建国初期,仍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资发放项目,尤为突出的是津贴补贴类项目繁多,比如知识分子补贴、肉食补贴、书报洗理费等;同时,同一个薪资内容在各个单位的称呼各异,薪资项目名称参差不齐,比如同是“年功工资”的称呼就各不相同,有称呼“年资工资”、“工龄工资”、“工龄补贴”、“年资津贴”等。

3、对所属企业的绩效考核办法没有分类设计。省国资委对省属企业出台了国有企业管理者薪酬管理办法,C集团依照此规定,也对所属各二级单位统一制定了一套针对所有企业管理者的薪酬管理和考核办法,以充分调动所属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真正做到职责明确,考核有据,激励充分,约束严明。其中:基本年薪=集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M×R,M为基本年薪调节系数,由集团根据当年集团发展水平和生产经营情况确定;R值为基本年薪等次系数,由集团根据各所属单位考核年度的经营总资产规模综合确定。绩效年薪=基本年薪×N×绩效考核得分/100,N为绩效年薪调节系数,由集团根据当年集团发展水平和生产经营情况确定。由于C集团所属各二级单位的行业跨度较大,企业之间规模档次差距较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设计绩效考核办法时没有进行区别分类,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考核,导致考核结果与企业实际状况不符,存在较大分歧。

4、对所属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企业管理者薪酬水平既要与经营责任和经营风险相适应,更要与经营绩效挂钩,其绩效考核得分以集团与所属二级单位当年签订的绩效合同为依据,其中一级考核指标和权重为:利润总额(15%);净资产收益率(15%);销售收入(15%);工业增加值(10%);资产负债率(10%);销售回款率(5%);重大项目建设管理(5%);安全责任目标(10%);节能减排(5%);制度执行(5%);稳定工作(5%)。由于没有进行分类设计,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考核,往往是规模较小单位的绩效考核得分偏低,而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即便经济效益一般,考核也能得高分;相反,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利润指标很高,企业成长性也较好,而绩效考核得分却很低,考核结果不客观。

5、对企业管理者的特殊激励政策不配套。企业管理者在完成当期工作目标后,若出现当期或任期经营业绩完成较好,资本运营工作成绩特别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或产品升级方面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工作切实有效等情况时,还应该配套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者勇担重任,管理创新,为企业的中长期作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贡献。由于上级对省属企业管理者的中长期激励政策存在很多壁垒和可操作性,因而所提出的管理层持股、增值奖股、期股(权)或分红权激励等政策,在国有企业内往往无法落实。

6、监督执行不到位。由于C集团企业规模较大,下属分子公司众多,集团公司的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所以集团对所属单位的日常薪酬管控主要以工资总额数为管控方式。集团所能及时掌握的薪酬信息除了工资总额数,人均工资水平增长或下降幅度等外,便无法进行数据深层分析和数据挖掘,比如无法对引起工资总额变动的原因,人均工资水平变动的合理性,薪资水平区间分布趋势,分配是否科学,人员流动是否正常等进行有效监督。

二、薪酬制度体系优化的原则

1、化繁为简,规范统一。对现有的薪酬结构进行认真梳理,将不合理的薪酬结构分门别类进行规范,对不规范的薪资项目清理统一。

2、科学分类,一企一策。按主营业务或资产占比摸清所属单位的行业分类,针对不同性质的行业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

3、实行激励与约束、奖励与奉献相统一。按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企业管理者薪酬水平既要同经营责任和经营风险相适应,更要与经营绩效贡献挂钩。

4、完善配套激励。按绩效考核激励与其他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5、制定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企业管理者薪酬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与社会及市场调节相适应,促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

三、薪酬制度体系优化重点

第一,通过调研,将C集团范围内的人员进行科学分类,共分成六类,即高层管理人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人员、设计开发人员、销售人员、后勤服务人员。

第二,高层管理人员采用年薪制,其绩效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考核;中层管理人员采用准年薪制,与高层管理人员年薪按系数直接挂钩考核;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采用结构工资制;技术技能人员采用计件工资制;设计开发人员采用职能工资制;销售人员采用佣金制;后勤服务人员采用固定工资制。

第三,将集团的薪酬结构进行统一。薪酬结构统一规范为三大类别,即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其他奖励及激励。编制全集团的规范薪资目录使用手册,对薪资项目进行统一编号和注解,并明确各薪资项目的归类和隶属层级关系,集团可实现分类分层统计汇总分析。

第四,按照“一企一策,分门别类,什么重要,权重体现”的绩效考核制定原则,分别制定出各单位的绩效考核办法,将C集团所属各二级单位分别划分为:化工原料生产单位、煤炭采掘单位、深加工制造单位、冶金制造单位、火力发电单位、机械装备制造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辅助生产单位、物流运输单位、贸易单位、后勤服务单位。

第五,各单位的考核指标和考核重点均不一样,通用的基本考核指标有: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增长率、现金综合指数等,但通用指标在各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中所占权重均不一样。个性指标按各单位的类别划分,单独制定,比如生产单位侧重于考核生产成本、产品合格率;贸易单位侧重于货款回收率,资金周转率;辅助生产单位侧重于及时响应,以及解决处理故障的时效性;科研单位侧重于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项目成果转化等,并在考核指标中增加对标考核项,与国内同类型企业排名前五的企业进行对比考核,体现向行业优秀企业靠齐,拉近差距。修订后的生产科研所绩效考核表样式如表1所示。

第六,对年度或任期内经营业绩特别突出、对企业或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企业管理者在发放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外给予一次性特别奖励和激励。企业资本运营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或获得国家专利、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科技发明奖等奖励;或任期考核结果为A级且在该任期中年度考核获得三个A级或两个A级和一个B级的,集团将给予一次性特别奖励。对延伸产业链,引进先进技术或高级人才促进转型升级的企业,集团将给予分红权收益奖励。

第七,C集团对所属单位的薪资管控不再局限于总额管控,而应向运营管控延伸,利用集团现已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_HR)手段,将薪资数据时时进行监控,实现渗透式查询,并分析出薪资数据的波动原因,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围绕集团指标在执行考核等,同时将该项工作纳入到所属单位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指标中,严格执行考核。

【参考文献】

产品开发绩效考核方案范文6

一、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现实困境

绩效工资制与前几次的工资改革很不相同,最重要的区别是下放部分自,各省市都有权利自定实施方法。以往高职院校只按照明文条款执行改革措施,而此次改革却在规范了津补贴以后构建出绩效工资总数。比较而言,各省市的绩效改革只在奖励性比例和基础性比例上存在差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共通的。本研究以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调查研究,该校出台了《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等文件,基本确立了绩效评价的方案,但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绩效工资实施的适应性、公平性差,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

在高职院校中,教职工岗位分成三种,即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岗位,如何保证绩效工资向高层次人才、一线教师倾斜,又能兼顾其他队伍的公平是一个难题。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提出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2] 他提出员工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收入的比例与他人的这一比例进行比较,若自己付出收益比例与他人的大致相等,则会产生公平感;若付出收益比例与他人的差别太大,则会产生不公平感。调查显示,72%的教职工对目前的工资收入水平表示基本满意,感觉工资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工作内容比过去繁重,个人对工作的投入比过去多,压力增加。在与学校内部其他教职工比较时,普通教职工与担任行政职务教职工的收入差距较大,感觉到不公平。与同城、同类学校相比,绩效工资差别大,地区间的差异又进一步拉大了教师收入差距,部分教职工产生了不公平感。

国务院对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时,要求绩效工资体现出教职工的贡献和实际业绩。怎样体现教职工的贡献和实际业绩,重点在于绩效考核机制是否科学合理。高职院校是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与社会中的其他企业不同。尽管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归市场经济配置,但性质属于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教师工作有较高的自由度、智力密集性和创新性,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与科研业绩及其投入的职业情感和态度,还要为社会、企业提供培训、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盲目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制度或套用企业绩效考核机制来考核教职工业绩,客观上否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投入和产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必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绩效评价中,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占80%,教学建设与改革考核占10%,教研科研占10%,凸显了高职院校特色,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学的薪酬系统和考核办法,出现了实验设备闲置、教师积极性差的状况。在教研科研方面的考核比重低,导致教师对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发热情不高。此外,该校于2012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绩效评价,由于实施时间不长,高职院校对教职工进行绩效管理的系统还没有正式形成,现有的绩效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学经费不充分。高职院校近年来大多扩大了学校规模,具有较大还贷压力,因此用于改善教职工待遇的经费相对压缩。实施绩效工资制,是为了激励广大的教职工。教职工并不是只注重工资待遇,他们还注重参与学校的重大事务、工作环境、科研设施、培训进修机会、住房福利等,这一类的激励绩效也是教职工关注的方面。但是,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不够重视,使得教职工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低,不利于完善激励机制。

(二)岗位设置不规范,津贴规范难度大

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基础在于岗位聘用和岗位设置,将岗位和薪酬联系起来。高职院校需依据学校的功能、规模、特点确定发展目标,并确定好部门的岗位和目标。高职院校应建立全员聘任制度,让优秀教职工在待遇高的岗位中,实现人尽其用。规范化的岗位设置是实施绩效工资制的基础,岗位设置包括各岗位等级的控制、岗位总量的设置、岗位结构设计等。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时间很短,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岗位分类管理中,各高校不能脱离传统管理的制约,不能有效地将实际贡献、工作业绩以及岗位职责机制相结合。所构建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也不够规范。教职工选择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都会牵涉到最终核定的工资数目,需要慎重地进行设定。

高职院校实施津贴制度,能够发挥和调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确保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津贴名目复杂,缺乏规范管理,占总收入比重差异大。各高职院校的区域政策、创收能力、科目设置都不相同,其津贴分配也会受到影响。高职院校发放教职工津贴有多种形式,有的是折价形式,有的是实物形式。我国规定,开展绩效工资制后,除国家规定岗位津贴之外,不允许有其他名目的津贴存在。而怎样将原先存在的津贴移到绩效工资制中,又不会出现社会矛盾,这是绩效工资实施中的难点。

(三)对绩效工资认识不到位,激励效果不明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管理层并没有将绩效工资改革视为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而仍然将其看作是传统的行政命令式考核,使其失去对教职工应有的激励作用。访谈发现,一些高职院校领导者认为,绩效工资评价体系耗费了学校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大了管理成本,但是激励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国家制定的改革方案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所以在绩效工资制的认识上也存在许多分歧。对绩效评价方案的公开和宣传不到位,部分教职工对绩效考核方案的知情度低。在调查问卷中关于“目前学校是否有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的回答中,普通教师选择“不清楚”或“没有”的占到23%,而有行政职务教师的比例为2%,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绩效工资是以教职工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一种激励性、奖励性工资制度。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绩效多是以教职工职务和职称等级进行分配,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奖励绩效工资对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但奖励绩效工资不可能超出总绩效工资的一半。一些高职院校甚至从教职工总绩效工资内拿出奖励绩效,即将教职工该得的工资待遇作为绩效奖励,这样并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访谈中了解到,部分高职院校依旧遵循以往的收入分配方案,形成了校内津贴和国家工资并重的薪酬分配形式。实践中,薪酬激励手段不够。高职院校多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激励手段,更注重教职工的行政职务、教龄和资质,而忽视教职工的教学科研能力。有时,教职工收入与身份紧密联系,是当期收入。这就使得教职工不能预料到其他稳定性的收入,激励效果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制实施困境的解决路径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绩效工资制若要取得实效,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增强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考核指标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师的业务工作量、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最大化地表现出教师的绩效能力。薪酬制度化设计旨在解决支付多少、如何支付以及支付效果等问题。支付多少的问题涉及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两个方面。如何支付的问题折射出组织的战略定位,即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两种支付方式。支付效果则涉及绩效工资制度能否真正降低监督成本,实现激励相容的问题[3]。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要从以往的单人完成教学量改变为团队整体和个人的考核模式,实行分类管理,平衡好教学岗、管理岗及科研岗之间的关系。在高职院校内设有学术团队,将学术团队的考核结果作为分配绩效的依据,团队成员绩效分配以内部的二次考核为依据。如此,便可以用相关政策支持学术团队获得学术水平的提升,并且可以提高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提升教职工的科研水平。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的劳动质量和数量都不能获得全面的认可。有绩效成绩评价权,便可以决定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因此,监督制约机制可以保证公平、公正的绩效工资。

(二)设定绩效工资的结构比例,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水平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绩效工资中的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的比例关系,在绩效工资设计与绩效考核时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战略目标导向原则、外部均衡性原则、系统均衡性原则、有效激励性原则[3]。调研发现,基础绩效占70%的总绩效工资比例分配不但没有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反而形成了集体化形式。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绩效工资的结构比例。如果该高职院校教职工工作稳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那么就可以在工资体系中发挥出保障性质的功能,基础绩效适当占多,超出50%。如果是高职院校期望多一点绩效工资激励,基础绩效不能超出60%。绩效工资的结构比例最好在50%~60%之间,高职院校级别不同,还需区别对待。

高职院校中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核定方法。可根据事业单位特殊的收入分配点,调控收入差距,并根据经费来源和单位类别因素,分类设置托底线和控高线,严格控制偏高收入的单位。关于控高线,可按照150%的基准线执行。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向密集型知识技术和层次人才倾斜,注重中青年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三)实现单向透明公示,培育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必须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参与职能,通过教代会等形式对绩效工资的收入分配进行监督和民主管理。二级院校的绩效工资分配要通过教职工大会、党政联席会的审核,并由学校备案再进行实施。学校所有教职工的校内收入,要建立透明的内部信息共享网络,对一些教职工的特殊奖励绩效要进行情况说明。如果教职工对自己或他人的绩效工资存有异议,可直接和学校领导商议,经核实再确定具体解决方案。此外,还要宣传绩效工资管理理念,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使教职工客观全面地看待自身与他人的贡献与报酬,帮助教职工获得公平感。目前,许多教职工感觉绩效工资等同于涨工资。但实施绩效工资后有的教职工的工资薪酬不但没有涨,而且出现了下降,便会抵触绩效工资制。绩效管理理念不是极端功利性的,而是为了激励教职工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因此,需大力宣传绩效工资的管理理念,通过使命感召、意义挖掘、愿景引导、自我主导、行为自律、文化熏陶等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激发教职员工的奉献意识,使广大教职工将个人收益增长与院校良性发展结合起来,理解高职院校的处境和行为,赢得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上一篇雷锋英雄事迹

下一篇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