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群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范文1

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面向建设领域相关专业群,研究并深入实践以“一个建设、二个合作、三个服务”做为内涵式发展主线。持续提升服务行业产业链能力,构建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体系。以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融入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更新特色专业群教育理念,依托产业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围绕特色专业群多渠道开展技能鉴定与培训,为产业链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为产业链专业群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服务;搭建特色专业群职业教育服务与交流平台,为全国和天津职教战线师生服务。以德育为先、教育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1.对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与实践:一是面向产业链,如何精准确立特色专业群建设方向及路径,解决专业设置问题。二是面向产业链,怎样创新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方式及路径,解决培养方式和内容问题。三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专业建设质量问题。四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2.将要素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整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研究实践中,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能力提升等三方面进行要素创新,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成果,构建面向建设领域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集成创新。实践中创建了行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三者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建设路径。以建设领域行业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集合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组成若干专业群,对专业群共享资源和专业特殊需求分别进行建设。将项目建设产业链划分为前期、建设、营销和使用四阶段,确定15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以建工技术和房地产专业群为核心,经济管理等专业群为辅,共19个专业构成的专业链,构建出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格局。围绕产业链构建了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建筑工程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建筑识图、建筑材料、测量技术、建筑构造和施工技术等。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群需求,按照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而设置。

3.将产业链发展与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建设联动

校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建设领域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标准和产业升级现状及趋势分析为基础,围绕专业群建设强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调整专业群和专业链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内容、方法、资源建设等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路径。目前,对应产业链,校内实训基地可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的取得、建筑结构施工与管理、设施设备施工与管理、项目造价管理、装饰装修施工与管理、配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营销与管理、物业管理(安防、保洁、绿化、楼宇智能化)、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建筑电梯管理与维修、房屋安全查勘鉴定及修缮施工、建筑虚拟展示等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既满足了产业链上关键岗位技能训练需求,又满足了专业群实践教学需求,部分项目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龙头,搭建“立体化”校企合作新平台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开展校企和校际合作;以教改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为载体,创新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方法;以国内外校际、校企交流机制为载体,搭建一个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改革平台。在企业共建专业教研室6个,作为校企师资共同开展教研的平台;在学院共建企业工作室3个,搭建引进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的平台;组建学生专业社团3个,作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第二课堂的平台;建立技能鉴定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各2个,作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技能鉴定平台;在行业企业建立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站1个,作为集师资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专业建设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在校企间开播“远程直播课堂”;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作为行业研究和教科研新平台。

5.全方位多维度服务行业、产业和职教战线,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业服务行业产业能力,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围绕服务能力的提升开展专业建设,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岗位培训和企业内训;以学院为基地引进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以教科研活动带动服务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支持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挂职,开展技术服务;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指导相关业务开展;承办全国和天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实践中,探索凝练城建领域职教特色,集合行业职教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方式及路径,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挥住建部全国房地产行业培训中心、国土资源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天津基地、天津国土房管系统行业培训单位等职能,在全国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数2万人次以上。

三、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应用

按照边研究边实践的方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实验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学院相关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1.带动了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支撑了中央和天津市财政支持在我院进行的实训基地、专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及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项目的建设;开拓了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聚焦学生人人成才、持续提升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在全国相关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奖69项,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质量,围绕项目,主持完成中国职教学会等单位课题8项,43篇,8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建成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主编42本规划教材、建成了“房地产价格评估”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房屋登记与训练”等4个软件,在全国和天津课件大赛中获奖。

2.提升了学院服务全国职教战线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连续5年圆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设类比赛,开设了工程算量、工程测量、装饰工程技术、建筑CAD、智能楼宇和建筑给排水等6个赛项和天津高职“工程造价”竞赛;高水平承办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和房地产)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天津市中职(建筑)、安徽省高职(建筑工程)骨干师资培训,与天津大学联办全国中职(建筑)骨干师资培训;与宁夏财经职院共建物业管理专业、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与8所中职校建立中高职衔接联席会议制度。项目成果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交流,中国建设报、新华网、天津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

3.拓展了学院服务建设行业的领域

发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培训基地职能,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受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常年从事咨询、鉴定和评标工作,担任“天津市物业管理招投标服务中心”评标专家,主持完成数百个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房屋修缮工艺标准”和“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两部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住建部、中国房地产产籍产权学会等单位课题多项;《中国房地产(学术版)》创刊,服务行业理论研究,发挥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方向,指导相关业务开展的办刊宗旨,聚集行业专家和学者,聚焦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及热点问题研究。

四、研究与实践结论及建议

专业群建设范文2

关键词: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42-04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在“十三五”规划中还将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工业机器人夹具设计及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来补充完善数控技术专业群内涵。从而为江苏省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利于专业群建设发展的建议,促进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职业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建设思路

依托苏州高新区政府的支持,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苏州2030”,同时打造一支一流的“教练型”师资队伍[1],整合数控技术专业群优质教育资源、“十三五”期间建成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全省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设目标

在专业群建设思路的框架下,从围绕专业群建设工作的“专业群构建”“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运行”5个方面进行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逐步实现以下建设目标。

(一)加强合理化专业群构建

专业群建设规划对接苏州高新区精密多轴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得到进一步完善,推动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本行业和苏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高端制造业和自动化产业。

学校机电工程系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控技术专业群的构建,数控技术专业群共设数控技术(省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3个专业,以数控技术为核心专业专业关联度高。

(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专业群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机电工程系制订科学、规范的专业群各方向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在未来5年,培养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全面发展与多路径成才、终身发展搭建“立交桥”。

(三)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与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调研基础上,以制造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装备制造业技术知识为主,兼顾新兴产业的基础平台共享、核心课程独立、先进技术类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四)建立教练型教学团队

依托学校和苏州经济发展的优势,按照“校企合作、大赛引领、国际合作、专兼职结合”的思路,加强专业群、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打造专业群教练型教学团队,形成优质的教练型教学团队。

(五)建设先进的现代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设技能教学、技能竞赛、过程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校企互享教学资源。建立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企业技术为核心内容,通过录像、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技术标准、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等,形成校企、师师、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平台。

三、具体建设内容

根据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专业群构建

构建适应本行业和苏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主要面向苏州经济产业特点的高端的现代制造业。进一步细化数控技术专业群3个专业专门化方向,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工业机器人夹具设计及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来补充完善数控技术专业群内涵。

加强“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中德职业合作培养机制,完善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建设。依托校企合作,与日本沓泽株式会社增建2个工业机器人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校企双方参与的专业群组织体系。

信息化手段充分渗透课程教学,各门课程均建立教学资源库,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技能考核、实验实训、技能大赛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作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网络共享率,积极与同类院校实现资源互补。

(二)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富有特色的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群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及方法中始终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依托专业群中德及中日合作的优势,建成“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数控技术专业群人才标准、优质实训资源,完善国际IHK职业资格认证、微课、慕课、数字化教材,搭建专业教学、企业培训资源库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等,进一步加强技能竞赛成果的转化工作。

(三)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群建设范文3

文科高职专业群的内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目标的提出,国内对专业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专业群内涵的阐述较多,概括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群必须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前景及产业链情况进行建设;第二,同本科教育建立学科群不同,专业群建设并非以学科为分类依据,它可以跨学科、跨大类专业进行集群建设;第三,专业群建设必须以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专业建设基础、支撑专业群建设的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设施等为基础。

因此,文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是各文科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出来的,面向第三产业,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及专业建设基础,以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事基层社会公共事业工作的管理人才和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服务型人才为目标,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为核心,以相近、相关专业为支撑,对应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建立起来的资源共享的若干专业集群。

文科高职专业群建设实践探索

1.建设背景

地方需求旺盛。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数量近2,000万。改革开放30年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新需求和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新要求,2009年,北京了《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特别强调健全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工作队伍,坚持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并重,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支持首都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向社会建设相关方面倾斜。

结构性需求突出。随着北京市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人才需求激增。仅2010年,社会基层岗位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需求量为17万多,增长比重为13.51%,而求职人数仅为5万人左右,缺口达12万多人;从人才构成看,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比重较大,2010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量为8万多人,求职人数为6万人左右,缺口达2万多人,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

供给优势凸显。截至2010年,北京市开设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专业的各类院校共18所。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定位于培养面向世界的全国高端管理咨询人才和研究型人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定位于培养经济管理型人才,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等在专业上强调教育管理,北京中医药大学定位于培养公共健康和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其中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是立足首都、面向基层、培养职业型社会管理与公共事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在社会公共事业人才培养链上,学院是“接地气”的环节,承担着面向一般公众、服务一线基层的社会公共事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致力于“致用”。

2.建设原则

围绕事业链,凝聚专业。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的十大重点工程,也是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路径和重点,是发展中的“朝阳事业”。社会公共事业是个系统工程,事业链面向不同群体,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再到老年;基本任务多元,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内容,从法律规范的实施运行、到整合社会资源化解矛盾、到发动个体力量加强整合等。建立与事业链相一致的专业群,是培养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必然路径。

围绕职业岗位群,统筹专业。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的构建考虑到职业群和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该行业一系列相关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社区法律工作者、社区青少年工作者、社区老年工作者、社区学前教育工作者等),满足相关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并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为社会公共事业行业提供全面的、立体化的、高层次应用人才服务。

“一员多能、一岗多责”是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岗位特征的贴切描述:一个职员的服务对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一个岗位需要应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众利益、个人利益三个不同的层次。相比而言,社会公共事业职业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决定了该职业类人才在知识复合性、技能宽适性、素质多元性和发展可持续性上要突出,单一专业训练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复合性的需要,因此,优化专业,以群带点,形成具有复合互补态势的专业群是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围绕学科基础,联合专业。在人才结构上,社会公共事业类专业有鲜明的复合性和宽适性特征。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是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在较高层次上的交叉、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其人才培养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和应用性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群带点的专业建设思路是社会公共事业学科内在本质的反映和必然要求。

3.建设思路

在建设思路上,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为依托,突出群体共性,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强化群内渗透,通过软实力建设促进硬实力发展,逐步构建“交叉渗透”“由分到合”“有分有合”的专业群建设模式。

为此,在结构上,专业群坚持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为龙头,以社会工作专业为基体,以学前教育和老年社工为两翼,以心理咨询和法律事务专业为支撑,以电子政务专业为加速基板,形成“头体两翼两支点”的专业群建设建构,助推群内软实力建设。

在功能上,专业群突出群体共性,凸显专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对基层和社区管理与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共性知识、通用技能和公共素质的培养,电子政务专业为整个专业群培养熟练的电子公务能力提供支持,青少年工作和社会工作可为专业群提供社会工作和公共事业知识能力训练,法律和心理咨询为专业群提供法制和人文知识与技能。

在内涵上,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突出人文素养提升。与其他专业服务对象不同,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各专业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从婴儿、儿童、青年到老人各类人群,因此,各专业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领域内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重视以下三方面训练,即在文化素质方面,重视对学生文艺、思想、音乐、体育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行为养成方面,重视在富有人文视野和人文关怀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公德与服务意识方面,通过参加社会公益宣传教育、志愿者活动,加深对社会公共事业专业较为广泛的理解、职业认同及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在人才培养上,强化群内渗透,加强群内课程、师资和资源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群内各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机制,以此培养熟悉法律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熟悉社工和心理的法律基层工作者,熟悉电子政务、法律和心理的社会工作者,熟悉法律和社会工作的基层电子政务工作者。这使得基层社会公共事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能力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多元性,提升了社会基层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水平,实现北京市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一岗多责,一员多能”的目标。

4.建设成效

催生“互惠共生”的专业群制度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陆续将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社会工作、法律事务等7个专业融合在一起,虽然岗位接近、学科相似,但不同专业本身的历史积累、运行制度和专业文化各有特色。为此,专业群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全面管理项目建设事宜;领导制定项目发展规划;保障规划实施。还建立了由专业群顾问、专业群带头人、群内系主任和本专业群内专业带头人和校外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项目发展规划、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指导意见;负责评估项目实施情况;为人才引进提供专家咨询等。并建立了专业群召集人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群建设重要事宜。同时,专业群重构了互补性群内文化。建群后,各专业在继承已有个性特色专业文化的基础上,在相互交融、碰撞过程中,打破条块分割,增进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深入推进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打造复合交叉的专业群教学团队。通过对专业群内各重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群内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贯穿于教学、实训各环节,为各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强有力的人员保障。首先,分专业建团队,突出特色;以重点专业为突破口,打造北京市、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其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复合型技能的培养,聘任行业企业专家骨干,组建跨专业、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同时,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建设团队,形成专业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多层次建团,渗透融合。并通过社会实践、交叉挂职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打造出一个技能多元、专业交叉的专业群师资团队。

共建综合性专业群实训基地。社会公共事业专业群在坚持多年开展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出各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核心技能,并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积极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专业群根据学生公共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的需要,倾力打造院内外实训平台。首先,整合院内实训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群公共技能实训平台;其次,打造以北京市社工委为依托,社会、社区实训基地为基础,综合性、专业性相配套的校外实训基地体系,形成一批稳定的专业群实训基地,使群内专业学生能进行专业实训,教师能挂职锻炼,行业、企业专家能进行课堂教学与指导。

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专业群利用群内师资和实训条件方面的优势,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提高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以社会服务软实力提升来促进专业群办学硬实力发展的模式。专业群通过教师、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服务及学院文化带入社区,影响并服务社区发展。同时面向社区开展各种培训,帮助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和整体工作水平。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将社会需求、社区事务、社会课题、社区文化带回学院,改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学院与社会、社区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丰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学院文化。由此,形成文科高职人才培养与地区社会发展互利共赢的“北青—社工”模式,探索出专业群和景山街道共建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模式。专业群通过团体作战,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经验与反思

专业群建设范文4

物联网产业2009年被确定为我国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近几年来风起云涌,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全国本科和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后,众多高校争相申报。2010年,教育部批准37所本科高校开办物联网专业,2011年,全国有江苏、天津、山东、湖南、福建等11个省市在高职院校第一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随后几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陆续开设,截止2015年3月,全国已有26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应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智能化的物联网系统为载体,围绕“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主要方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与发展战略,整合各校自身及校内外合作团队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各校自身特色的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近四年的时间里,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办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有效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程进行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综合性的技术人才。

二、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现状

专业群主要是指各学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代表着各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

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应用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多方面尝试。但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学科领域跨度较大,各高校都是刚刚开始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由于专业定位的差异,各高校物联网专业开设在不同的学院、系部及专业教研室部门。专业建设情况不一,专业方向差别也很大,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开设已有四年多了,虽然专业设立起来了,但事实上,如何建立科学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组建专业群等问题却成为困扰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难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2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开设侧重点各不相同,各兄弟院校之间缺少统一的规划。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所以各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都面临着物联网课程开设以什么方向为主的思考,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也逐渐成为各校探讨的热点问题。

三、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及方法

根据我国及安徽省物联网新兴产业规划,并结合学院特色,建设和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应围绕“智能家居、智能物流、产品追溯”三个应用领域和“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手段,突出已有计算机类、电子类、自动控制类各个专业的专业优势,融合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知识点。探索总结出一条综合性强、多方向多角度的综合应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为全国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构建一个合适的专业群建设平台。

物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维护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做中学”的教育模式,研究开发符合本地区特色的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并能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知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目标。

第一,面向市场需求,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电子、软件技术等专业知识,突出各专业的重点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产品追溯”三个应用领域的基本应用能力。按照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从初学到熟练的成长过程,以培养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物联网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

第二,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联合企业,聘请专家,找出上述三个领域中所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有较大开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对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研究提炼出适应“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典型工作岗位的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以便在后期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进一步了解当前物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建设“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专业群的建设。

通过对上述“三个应用领域”、“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三位一体”的专业群建设深入研究,结合本地区企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情况,研究以物联网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的建设。

四、专业群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1.物联网技术体系研究

目前比较公认的物联网技术体系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功能。具体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技术体系构架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主要是进行物体识别、信息采集。感知层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条码识别、无线定位等技术感知和采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事件和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各类物理信息量、标识、音频、视频等数据等,然后通过近距离通信网络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所获取数据的近距离传输以及数据的分布式处理等过程。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

(2)网络层

网络层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把感知和采集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广泛互联功能。它主要是建立在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感知到的信息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连接传输到上述网络,网络层解决了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远距离的传输问题。

(3)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感知层和网络层之上,是物联网智慧的源泉。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冠以“智能”的名称,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其中的智能就来自这一层,现在更多地用智慧来进行描述,如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应用层解决数据如何存储(数据库与海量存储技术)、如何检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如何不被滥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设备的智能控制等问题。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通过公共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云计算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等物联网应用技术,实现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从而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应用。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结合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类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将物联网专业与相关的专业融合一体,致力于研究出一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将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建设的同步、健康发展。

2.物联网专业群知识体系的研究

专业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体现物联网整体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分别是:感知层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网络层为网络与通信技术、网络设备安装与配置管理等;应用层为软件设计、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系统开发等;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物联网工程与综合布线、信息管理技术等。

根据上述分析,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开发、智能安防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主要面向物联网工程建设、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产品制造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能从事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等岗位的工作;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以及资料查询与组织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需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以物联网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

围绕物联网工程中的应用技术领域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整体分析,结合各学校计算机类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自动控制类机电一体化等已有专业,找出专业群课程相关技术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完成任务的方式有较大开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对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分解出“两个平台、三个方向”(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的专业群的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群体系的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群中各个专业的学科特点,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工作过程和知识结构将上述专业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五部分。详细课程分类及专业归属见表1。

表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五、物联网专业群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指导意义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改革和探索中主要须解决以下问题,并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1.物联网专业群建设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群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知识和各地区物联网领域的区域特色,发挥相关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有兴趣、有目的、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或专业课中,形成理论型和实践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3.该专业群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坚持以“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4.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是应用实践,教学应由应用来驱动,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代表之一的物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内容应重视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专业特色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5.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涉及的“三个应用领域”、“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推动物联网专业群结合地方企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情况,以服务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和学院已有优势专业特长为特色,完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联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6.有利于学院根据自身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学校重点服务域,优化布局,错位发展,突出优势,彰显特色,逐步解决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专业提升;有利于专业间形成全力,发挥专业群的优势,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专业群建设范文5

一、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近几年的信息发展状况可知,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与运用是电子商务交易得以出现和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相当于一种辅助工具,时刻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用户与商家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电子商务,例如,可以获得市场需求、用户需求以及数量等多种信息。第二,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实现的物流交易信息,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实时反馈信息,增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完美结合。第三,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可以利用后台计算机处理手段实现电子商务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内部中的诸多事务进行整合与优化。

二、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构建及其特征

电子商务在信息、商务交流、业务谈判等领域应用广泛,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很重要的产业。它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全世界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创新技术越来越多,其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在这些发展的基础上,电子商务行业逐渐衍生出网络营销、移动商务、网络金融、网络商务安全、网络编辑等的专门化的职业分支,形成了电子商务相关的职业群体。

在教育领域,各高中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要纷纷开设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为计算机更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结合,逐渐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专业群。在这个形成的电子商务专业群中集合了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网络营销、网络金融、网络商务安全、网络编辑等专业的各类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通过他们在电子商务群里面进行交流、学习,最终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院校形成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复合型,即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群。这个专业群与周围的环境、专业衔接都存在一定的跨度,使专业群建设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完成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推广项目,必须由师生紧密配合,共同解决企业艺术设计、程序开发、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难题。要想很好地完成上述问题,必须结合多方面背景的人士,涉及到项目开发跨学科、 多元技能的整合。

三、电子商务群安全性问题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保证各个应用程序和计算机其他应用程序的正常进行,是计算机技术及其本身的核心技术。而且,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他自身带的管理功能非常强大,可以管理硬件、软件以及设备运行状态。正因为有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商务过程才得以发展,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计算机商务群的安全问题有时候也出现在网络发展水平的高低。

除了计算机本身带来的交易安全,还有在电子交易过程中来自网络的威胁,由于互联网中存在的威胁各式各样,有不可预测性。其攻击性有来自网络通信协议的威胁,甚至还有来自黑客的攻击,绝大部分的计算机用户对网络的应用并没有一个安全的认识,所以这也是造成网络安全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这些种种原因造成了电子商务处在一个极度不安全环境中。

四、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优化策略

电子商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具备多样的能力,要提出创新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策略,向新的、好的发展方向迈进,逐步构建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与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效融合。我们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电子商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第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中职院校要加强与著名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常年在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兼职教师队伍。第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专业群建设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67-02

一建设基础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从很早就开始招生,是省首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目前该专业现有在校生229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5.2%,专业对口率为85.4%。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2.5+0.5”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具备基本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

二建设目标

深化与IT行业、产业合作,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网络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融教学做、培训认证、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网络实训基地;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经过2-3年的努力,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辐射能力强的省内教学改革试点示范专业。

1.创新“311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与各大网路公司的合作,采取“校内培养+企业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争取全程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2009年本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240人。

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网络工程师的职业能力为依据,以“组网、管网、用网”核心能力为标准。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

3.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培养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人,聘请具有企业经历的高级工程师2名,培养骨干教师2名,使双师比例达到95%以上。2009年力争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院级教学团队。

4.进一步完善实训室功能,提升实训室的专业技术和企业文化内涵建设。

新建2个、扩建2个校内实训室,新增校外实习基地3个,使其校内外实践条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5.拓展横向联系,积极为社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网络建设提供服务。

至2010年,成立1个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支持企业10余家、职业技能培训200余人次。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措施

1.深化与网络龙头企业合作,创新“311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

表1“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11”方式学期内容

“3”第1、2、3学期在校内进行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

“1”第4学期在校内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1”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联想集团、惠普公司等)

“1”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依托于网络企业。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承担技能训练任务,使学生熟悉职业环境,积累职业经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在企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顶岗实习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指派校内教师深入一线,掌握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聘任企业技术骨干、企业行家为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培养职业能力,并作出综合评价。

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组网、管网、用网”为核心能力的优质网络课程。

(1)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以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组网、管网、用网”的核心能力为标准,确定课程体系主线和相应课程,使学生按照基于网络工程师的工作过程逐步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培养职业素质。

(2)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

以专业教师为主,由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参与,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立体化教材、职业认证试题库、教学资源库等。将《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

培养1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在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技术应用、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成为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从知名企业中聘请2名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的网络工程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学习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和课程开发能力。培养2名骨干教师,参加网络企业锻炼3个月以上,参加国内进修和师资培训。通过学习与培训,每位骨干教师获得至少1个行业资格认证证书,承担1门专业课程建设,主持1项科研课题,2篇,参与2次以上对外技术服务。通过以上方式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3)兼师教师队伍建设。

从网络知名企业中聘请行业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优化团队专兼结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职前培训、指导学生校外实习,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建3个实训室、扩建1个实训室。

持续校企合作密切关系,强化与网络公司的紧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捐赠设备和获得采购优惠,新建网络安全实训室,增加信息安全和网络管理实训内容;与MICROSOFT公司技术支持中心合作,扩建网络系统实训室;新建网络工程实训室,增加模拟真实环境综合布线和网络测试实训内容,尽早成立Fluke网络测试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深化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校企双方签定合作协议,学院每年为实习企业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企业接受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工程师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企业优先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

(3)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文化内涵建设。

按IT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通过企业文化图版宣传、企业产品展示,构建与职业活动相一致的职业氛围,提升实训基地的文化内涵建设水平,探索与企业有机融合的方式与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