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月亮的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月亮的话范文1
过了几年,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月亮就履行了诺言,它和地球成了好朋友。
又过了几天,地球很苦恼,向月亮诉说它的心里话。地球对月亮说:“我的儿女太不象话了。”“怎么了?”月亮问。地球说:“我的儿女捕杀动物,砍伐树木,让我没有一个舒适的环境生活,害得我得上了流感、肺炎、皮肤病,每天痒痒得真难受。”月亮对地球说:“唉,你的儿女是不象话,把他们送到我这里来吧,我替你管教他们,让他们体验一下没有空气,没有水、电,寒冷难耐的滋味,他们以后就不敢不尊重你了。”
地球听了月亮的话,把坏孩子都送到了月亮上。过了一段时间,那些坏孩子一个个变好了,又回到了地球母亲的怀抱。从此,他们热爱地球母亲,热爱自己的家园了。地球上又恢复了原有的温馨与和谐。
老师评语:
习作以童话的形式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人类应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想象丰富,主题明确。
月亮的话范文2
月亮先对地球说:
“地球哥哥,我日日夜夜地看着你,可真羡慕你充满生机的身躯。那上面生存着人类和各种动植物,有高大的楼房和工厂……百花盛开的春天充满生机;烈日炎炎的夏天荷花飘香;稻谷金黄的秋天果实累累;大雪纷飞的冬天银装素裹。唉,可我呢,除了没有人烟的平原,就是荒凉的环行山。几个客人来了,我欣喜若狂,可谁知他们又匆匆离去,月球又变得那么孤寂。”
听了这话,地球却伤心地说:
“月亮妹妹,我也并不是那么幸福的。人们肆意地毁坏覆盖在我身上的山林,污染滋润着我身体的河流,破坏保护我的大气层,使我遍体鳞伤……”
说着说着,地球哽咽了。
月亮吃惊地问:“真的吗?难道中国的黄河、长江也是这样吗?”
地球叹了一口气说:“唉,中国的骄傲——黄河、长江,是贯穿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大动脉。可近几年,由于人为的破坏,长江三峡滑坡,险些把河道堵塞;黄河河床年年增高,已经超过了两岸的平地,成为‘地上河’了。”
月亮轻声插了一句:“这可真糟啊!”
地球又说:“月亮妹妹,你想想,如果长江这条动脉堵塞了,黄河这条动脉破裂了,那中国这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古国会怎样呢?”
月亮沉思了一会儿,说:“那真是不堪设想啊!”
地球接着说:“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国深圳的所有的河和湖都在。因为许多工厂和医院把废水排入河内和湖内。快要枯竭的、黑红色的河水湖水,像病人从伤口里流出的脓血,散发着臭气。河里的鱼儿死了,两岸绿油油的草地,竟变成了一片黑糊糊的污泥,紧贴在地上。而十几年前的河,像小溪一样清澈,人们还用河水去酿酒呢,那时荷塘一片连一片,打鱼的船儿穿梭不断,忙个不停,浪里鱼儿跳跃,波光闪闪。”
……
月亮的话范文3
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独自一个人坐在窗台旁,静静地仰望夜空。寻思着,如果能与月亮说说话那多好啊!渐渐的,我险入了幻想中~~~
我正乘着火箭向太空驶去。火箭在宇宙周璇几圈,把我停放在月球上。
我在一个黯然失色的月亮上来回走荡。突然,月亮发出了一阵强烈的光线,它让我的双眸睁不开眼睛来。它说话了:“小女孩,今晚有空到我这儿来歇个脚?”我回答:“我想和你说个悄悄话,行吗?”月亮笑了,说:“是吗?那好啊!我们谈点什么呢?”它不停地眨着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说:“听说,你们这儿住着一位貌美如花的天仙嫦娥是吗?”月亮呵呵地笑了,:“傻孩子,那只是一个传说,哪有真的嫦娥呀!还有那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那些都只是一个传说,不是真的。”说完,月亮又笑了起来。我挠了挠耳腮,半信半疑地问道:“只是一个传说吗?为什么我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他们呢?”月亮说:“那些都是导演们用一个古老的故事来拍摄出的,他们是为了人们爱好而精心拍摄的,这样,你们才有精彩的电视看啊!”我恍然大悟:原来电视都是导演叔叔们创造出来的呀!他们好厉害!好伟大!我今后也要当个导演,拍摄电视剧给人们娱乐。“月亮姐姐,你为什么有时候会被一个黑影遮住,那是什么呀?”月亮姐姐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那是月食。”“哦?”我疑惑了。月亮说:“细听我慢慢道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只当我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我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现看到的我就缺了一块。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和我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我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我说:“月亮姐姐,没想到你有那么多的知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改造自然。让月食不再出现,这样我就可以每天晚上可以和你说话了。”
“砚儿,该睡觉了。”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躺在床上,遐想不已~~~
月亮的话范文4
让学生接受异域音乐的一个困难之处就是教师总是试图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文化语境,进而在那种文化语境中讲述他们的音乐。殊不知,学习者自身的文化体验被剥离得越远,就越难在自己的文化和他者文化间建立起联系。当我们进行一种异域音乐的教学时,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所教的他文化音乐的地道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异域文化与自身知识、经验的联系,这很重要。让学生将这种异域的音乐与自己先前的文化体验建立联系听起来似乎有点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强调他文化的同时也关注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与先前的体验建立联系
学生是在不断经历的音乐体验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将先前的经验与新的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个学生在进入教室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经验。比如,当学生们第一次上鼓乐合奏课时,每个人的情况就不相同,有的先前玩过鼓玩具。有的观看过行进的鼓乐表演,有的曾经参加过演奏手鼓的课程,有的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接触过鼓乐。这样一来,学生进入课堂的关注点就会不同,有的侧重节拍,有的更关注节奏型。而那些有过鼓乐学习经验的学生可能会花更多的心思在不同节奏型的组合上。每个学生都会将这堂课与他先前的经验结合起来。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如此。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了解这种学习的过程,在学生的先前经验与当下经验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还必须考虑他们在进入教室时带着怎样的先前体验,要从学生已知的知识人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接受这种新的音响,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座先前经验与新体验之间的桥梁。
尊重音乐、尊重学生
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在先前经验和新体验中建立起联系。教师们大多致力于讲授异域音乐所处的文化语境,却忽略了我们的学生生活和成长的本土环境。国外的儿童自打出生就听着当地的音乐长大,他们亲身参与过和这些音乐有关的活动或仪式,在有意识地学习音乐之前已经具备了文化上的积淀。
然而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却没有生活在当地。我们是在本土文化的环境中去学习一种异域的音乐。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来说,西方音乐是我们生活中的音乐,也是我们在接触新的异域音乐时的一个透镜。尽管我们的学生可能对陌生的乐句、调性或调式没有一种自觉的感悟,但却对西方音乐中的相关因素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敏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帮助学生在学习异域音乐时建立一种联系。
本土音乐深深植根于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不会因进入新的音乐体验而被抹掉。任何新的音乐都会通过我们习惯了西方音乐的耳朵来“中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剥离了本土音乐和异域音乐之间的联系,那么与一个充满意义的音乐偶遇的机会可能就这样丧失了。我们在评价新事物时,必然会将它与自己的先前体验建立某种联系和对比。
架起一座跨文化的桥梁
当我们将重点放在异域音乐所处的文化中时,也许会导致对学生走进教室时所具备的文化与知识的忽视。而这些音乐知识恰恰是架起不同国家音乐之间的桥梁,是我们分享和了解异域音乐的前提。教学中没有必要保证100%的原汁原味,却要尽100%的努力使学生理解这种新的音乐。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正在学习的异域音乐,并在这种新音乐与学生先前的音乐体验中建立起一种联系。
让我们通过冰山隐喻来说明文化的接受与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冰山的大部分是藏在水下的,只有顶部露出了水面。水面上的冰山部分代表语言的常规方面,比如语音、基础词汇和语法;而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部分则代表与语言相关的概念的理解和功能意义。为支持双语教学,这种观念扩展为一种“双冰山隐喻”,表示对两种语言的学习。以冰山的底座部分――“共同的概念理解”表示学生对两种语言的掌握。
当学生学习第一种语言时,不仅学习了该语言表层的结构,还掌握了概念和智力技能,这些方面是与第一语言同等重要且帮助学习者把第一语言转化成第二语言的基础。比如,学生们学会了用第一语言说时间,也就知道了看时间的概念和方法。当学习第二种语言时,学生们就不用再学习看时间的方法和概念,只要知道冰山的“表层结构”即可,因为认知的方法学生们已经在第一种语言中掌握了。
当我们去国外旅行时,不会因身处异地而发生文化结构的改变,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只是会不自觉地将新体验与已有经验之间进行联系和对比。在新体验中,有时会发现与本土音乐相似的人文精神,有时会感叹与经验完全不同的文化之旅。即使在国外生活较长的时间,我们仍然无法用新的体验来代替先前建构起来的体系。相反,这种新的体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音响和观念。
“冰山隐喻”中的交互原则同样适用于跨文化的音乐教学。如果水面上的冰山顶端代表个人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那么水面以下的庞大部分则表示一个人从先前多维体验中得来的概念化的音乐理解。这是我们先前音乐体验的重要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音乐思维。
当我们在自己的文化之外体验陌生的音乐时,我们不可能马上将平日生活中构建起来的音乐理解放到一边,也不可能忘记音乐作为表现工具的共同本质,这点对于各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在考量跨文化教学的有效性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孩子们学习自己文化中的音乐时,他们不是在单纯地学习,而是同时学习了一些观念,使他们具备了一种将新音乐中的相同功能与已知概念对等起来的能力。例如,我们的学生已经了解了诸如旋律、节奏、曲式和织体等西方音乐概念,那么当他们学习非本国的音乐时,就可以将这些音乐的知识调动起来,并在两种不同文化的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和对比。
架起跨文化音乐的桥梁
接受跨文化音乐的前提是一个人已有的音乐文化基础。学生们可能不会用语言确切地表达出他们已知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听觉可以真切地感受,并明确地区分出喜欢和不喜欢来。当一种音乐听起来“对”或者新鲜和有趣时,学生们会很快明白和领悟。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
个熟悉的活动来认识非本土音乐,通过曲式结构、节奏的比较,找出这种音乐与我们本土音乐中的哪些因素相同或相近,哪些因素完全不同。例如,这段音乐为什么只用了五个音符作为音阶,接下来让学生指出这些音符分别是什么。我们可能会因为一首曲子是小调而认为它表现的是悲伤的情绪。没想到在它的本土文化里,这种声音却表示“快乐和幸福”。在学习新音乐的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我们本土音乐的独特个性―那些平时被我们疏忽或者认为平淡无奇的方面。
英国音乐教育者凯斯・斯万维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从波士顿去布法罗,期间在萨拉托加斯普林斯我过去的学生家里小住了几天。第一天晚上我和这位学生以及她的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当我们谈了一会之后,她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儿突然说:‘妈妈,我平时说话有口音吗?’我当时开玩笑说:‘是,’这个小姑娘当然有‘口音’,因为当时在场唯一没有口音的就是我这位从伦敦来的客人。”
我们常常忽视自己文化中的特点,一些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的方面其实却是非常独到和特别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也许是编造的):一位会讲五国语言的美国印第安人,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语法,唯独他小时候在家学的“母语”没有语法。
只有在偶遇其他文化时我们才可能注意到自己的“方言”;只有我们身处异地时,才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家乡是什么样。当我们从充满阳光的西班牙飞回伦敦时,从飞机上俯瞰围绕着盖特威克机场的大片水浸田,然后突然意识到“哦,原来这不是绿色的”。这些观察使我们对两种重要的事实都有了认识:一种是习俗和传统的不同,另一种是通过了解、接触其他文化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音乐家,也同样有“口音”。
月亮的话范文5
关键词: 商品 社会价值 两面性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动的节奏烙入各阶层的成长记忆中。我们不仅耳濡目染中国通俗歌曲这股文化气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们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使我们欣然接受这股文化潮流的冲刷与洗礼。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通俗音乐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用金钱来衡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笔者认为: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具有两面性。
1 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艺术与宗教、道德、科学等称作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认为艺术等精神生产虽然受物质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它们是一些特殊的生产。这表明艺术特殊的生产也同样存在生产力问题,艺术生产力则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1.1 艺术生产力的特征
(1)艺术生产力水平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性,艺术生产力不是脱离历史和主体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蕴含在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奔腾不息、延绵不断的过程。一种艺术传统、艺术成果不可能在一无所有、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凭空创造,而一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力和艺术成果又会沉积为新的艺术生产力。
(2)艺术生产具有社会综合性,普烈汉诺夫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他的心理所决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况所造就的,而他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定的。”艺术生产振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综合性特征。
(3)艺术生产具有社会进步性,艺术的社会进步性并非等同与科学的社会进步性,它不是后代艺术家显而易见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旧形式,更不是现代艺术后来居上进而否定古典艺术,艺术像科学一样呈现出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趋势。通俗音乐生产力是艺术生产力的一个分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它符合艺术生产力的内涵,具有艺术生产力的一切特征。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通俗音乐确切地说是指游离于经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编写演唱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音乐。通俗音乐以它直白的语言、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贴近生活情感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坦坦荡荡地传达着普遍的人的内心情感,容易让欣赏者接受并产生共鸣,而且其朴实的音乐风格也使人们不仅有乐可听、有歌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商品中表现为使用价值。通俗音乐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乐人、艺术家对生活的体现,对生活的升华,通过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乐产品,如唱片的录音、音乐的创作都消耗了音乐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凝聚了音乐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价值。通俗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的媒介物质化,是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即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综合,且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物质、物品的形式,如乐谱集册、CD唱片等;其二为音乐文化的娱乐服务活动形式,如在酒吧、宾馆等场所中的音乐唱奏表演和音乐厅、大剧院中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总之,通过对通俗音乐生产力、通俗音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不能不说中国通俗音乐就是商品,而且理应成为商品。
2 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通俗音乐也称为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是20世纪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大致分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乐曲。而中国通俗音乐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通俗歌曲的发展。
2.1 通俗歌曲的类型及风格
(1)都市浪漫曲。这类歌曲一般以都市为背景,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复杂内心,如《何不潇洒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爱情观。
(2)西北风。西北风吸收了陕西、甘肃、河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等民间音调作为自己的基本音乐语言,并结合以摇滚乐、的士高等节奏。曲调粗犷,富有山野气息,演唱风格刚劲豪迈,透出阳刚之美,既有民歌的韵味,又有当代劲歌的风范,西北风的题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贫脊土地上的农民生活不富裕的现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3)民谣。民谣的歌词具有歌谣体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较清晰流畅,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乐器,像是流浪艺人和吟游诗人的即兴创作,具有很强的歌唱形式。民谣中包括城市民谣、校园民谣及新民谣。
(4)新时令小调。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曲调巧妙地结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旋律简洁,节奏规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较出色的时令小调。
(5)摇滚乐。改革开放以来,摇滚乐激荡了一批年轻人的心灵。摇滚乐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疯狂,表演狂野、豪放,音乐上给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经离道、革故纳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气,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如崔健的《新路上的摇渡》、唐朝的《梦回唐朝》、何勇的《钟鼓楼》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
2.2 通俗歌曲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通俗歌曲的歌词非常口语化。通俗歌曲比起艺术歌曲语言更加直白、坦露,不仅表现在爱情主题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中,带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选择口语化的歌词语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爱情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月亮的话范文6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曾看过一个案例,讲的是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该教师先组织学生说说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个人,接着问学生:“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有的说:“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有的说:“要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突然在我面前变成一个脏兮兮的女孩子,我肯定要吓坏了,还以为她是一个妖怪或者女巫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每个人在平时都要注意打扮,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的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的。”接下去是关于“后妈”的讨论。通过对话,学生明白了:“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其实她们只是对前妈留下的孩子不够好,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她们并不是坏人,只是她们一时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我们要谅解她们。”最后讨论的话题是:“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明白了:“要靠自己,要爱自己!”“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所以:“孩子们,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像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一样,除了她自己。”这位美国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具有独到的视野、多元而深刻的解读,完全得益于课前教师对文本的认识程度、深入解读。可以这样说,教师具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二、要构建大的“对话”话题
构建大的“对话”话题是指教学时以话题为中心,以课文为凭借,师生、生生、生我之间进行的有序的互动交流过程,其方式是学生能以课文为基点,阅读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并在与这一话题的相关活动中深入理解“对话”话题的内涵,拓展认知领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达到视界融合,最终实现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的教学。如孙双金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他让学生读书生疑,然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群”中梳理、提炼出三个主要问题:(1)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这么苦,老人为什么说得那么轻松?(2)这个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工作、不回家享清福呢?(3)为什么作者说过30年再来看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三、学生要充分阅读文本
一教师教学《穷人》,课至中途,有学生质疑“温暖”与“舒适”用得不准。当教师问其原因时,该生却答不出来。其时,老师不急不愠,耐心引导:“说不出原因没关系,请大家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一找原因。”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但都是附和质疑的:“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得闪闪发亮,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似乎“温暖”与“舒适”用得真是不准。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是啊!厨房、餐厅、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的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不过,如果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静思默想、品析体验,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于是,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反复阅读,静思默想,圈划批注。
四、教师要科学引领“对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