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袁隆平的父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袁隆平的父亲范文1
袁隆平在海南、湖南、广西等地有多个实验基地,尤其是海南基地,是超级稻的育种基地,他每年冬春两季都要在这里工作半年左右。有位广东籍小伙,几年前就在袁隆平的海南实验基地打工,通过在袁隆平手下打工,他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想跳出农门,走投无路还种田
今年28岁的张化勇是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人,他兄妹三人,父母都是当地农民。由于兄妹多,加上母亲身体不好,张化勇高中毕业后就回乡了,农忙时帮家里种田,农闲时四处打工。
2008年春节后,张化勇到海南打工。
张化勇想起自己有位名叫刘鹏的朋友正好在三亚打工,就给他打了个电话。当刘鹏听说了张化勇的困境后,说:“如果你愿意,就跟我到南繁袁隆平的育种基地去打工。”他告诉张化勇,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南繁和荔枝沟有两片实验基地,总面积300多亩。由于气候的原因,海南的水稻可以三季连种,所以常年有七八十人在这里工作:“虽然在这里干的还是种田的活,但跟在别处种田不一样,经常能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包括袁隆平,收入也不错,现在基地正缺少在农村长大、又有点文化的‘农工’。”
本来张化勇对种田没有兴趣,但一来他不想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回去,二来听说能见到袁隆平,他来了精神:“我没上过大学,人家会要我吗?”刘鹏说:“袁隆平的手下到处都是博士硕士,人家要的不是大学生,是帮他们耕种收获的农业工人!你正符合他们的要求。”
张化勇跟着刘鹏来到基地,因为张化勇在老家种过田,又年轻又有文化,基地当即答应录用,但得试用两个月,试用期月薪2000元外加生活补助,试用期满后,月薪2800元另外还有奖金,刘鹏就是他的领导――班长。
来到基地的第二天,刘鹏就安排张化勇去耕地。那是一台手扶单铧犁田机,由于基地都是那种每块只有一亩左右的田块,很不规则,且晚稻刚收割,田里还有很高的稻茬和泥水,所以很难犁,虽然张化勇在老家用这种机械耕过地,但不大一会儿还是被折腾出一身汗和泥水。他发现打谷场边有一台履带式三铧耕田机,这种机械他以前也用过,又平稳效率也高,于是他二话不说就跳上去,把它开下了田。
谁知张化勇在田里刚耕了两圈,忽然发现远处一个头戴草帽的人一边摇手一边喊着什么跑了过来,张化勇仔细一看,那是位七八十岁的老头,身着一件普通的T恤,脸庞黝黑,岁月的风霜刻在宽阔的额头上――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气喘吁吁地喊道:“谁让你用这种机械耕这块田的?你们班长是谁?难道他没告诉你?快给我开上去!”张化勇连忙把履带式耕田机开上去。他心里很迷惑:这个袁老头真怪,明明用履带机耕田又快又好还节省,他为什么不让用?
老头挺怪,种田竟也恁讲究
晚上到食堂吃饭的时候,张化勇惊奇地发现,袁隆平竟然跟大家一样从食堂里打饭吃,袁隆平打好饭,四下里看了看,端着饭径直往张化勇和刘鹏他们的餐桌走来。
袁隆平坐下后,他问张化勇:“你是才来的吧?在我们基地工作,一切都必须严格按要求干,因为我们搞的是科学,半点都不能马虎。”张化勇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却不服地想:什么科学?不就是种田嘛!
袁隆平告诉张化勇,他今天耕的那块田是丘陵试验田,一切实验都要按丘陵地区的标准进行,丘陵的田块面积都比较小,一般都是用牛马或手扶犁田机耕作,不会用履带式耕田机耕作,“我们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你用履带式耕田机去耕,虽然效率上来了,但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用履带式耕田机,这样一来,我们的实验结果就会不准确,推广起来就会有困难。”
张化勇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连忙向袁隆平认错。袁隆平却轻轻地摆摆手:“知道了就好,你是农村长大的,又会使用农机,这很好。年轻人一定要多学习。”
接下来,早稻插秧了。基地虽然什么样的农业机械都有,但袁隆平却要求这季稻必须手工插秧。张化勇抱怨基地有插秧机不用,刘鹏瞪了他一眼说:“袁老刚批评过你就忘了?这季稻仍然是按丘陵地区标准做的实验,而很多丘陵地区根本没有插秧机,如果不用手工插秧就会影响准确性,快干活吧!”
张化勇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却仍然不服,他心想:机械插秧跟手工插秧相比除了不折腾人外,没什么不同,所以他们就是在折腾人!一周后,水稻返青了,在给稻田施用返青肥时,他故意往田里多撒了一些复合肥,心想:我让秧苗长快点该没有错吧?
让张化勇万万没想到的是,基地给稻田施农药和肥料都有严格的登记,当天晚上,袁隆平在翻看施肥登记时,无意中发现少了16公斤复合肥,他马上安排人在下午几位施肥工人中排查,结果查出又是张化勇干的。张化勇根本就没当回事:“不就多撒点肥嘛!”袁隆平火了:“小张,我跟你说过,我们搞的是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如果你还不听话,就去把工资领下走吧!”然后袁隆平提着一把铁锹下田去了。
张化勇心想:走就走,有什么了不起?不就种个田嘛,哪有这么多讲究?当他回宿舍时,远远地看到袁隆平在田埂上挖着什么,晚上的灯光引来无数蚊虫在他面前飞来飞去,还有另外几个人也跟着忙碌着。张化勇的心软了:袁老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还在为心擦屁股,我对不起老人啊!就是明天走,我也应该帮老人把事情处理好。
原来,复合肥撒到水田里后就化了,为了让张化勇施过的那块田里的复合肥含量与其他地块相同,袁隆平采取注水和放水的办法减少里面的复合肥含量,直到通过化验这块田的复合肥含量与其他地块相同才行。这是件细活,只能守在田边慢慢等着。张化勇心怀愧疚地一直陪着老人,不大一会儿浑身上下就被蚊虫叮咬了无数个小包。他支吾了半天,还是向袁老认了错,说:“袁老,都怪我,你快回去休息,我在这里守着。”
袁隆平叹了一口气说:“你知道吗?农民种田讲究成本,一亩地多撒16公斤复合肥,十亩地就是几百元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我们通过多施肥得到高产量,你说这样的产量有什么价值?农民会认账吗?不了几年了,说到底将来振兴农业还得靠你们年轻人,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养成严谨的作风,不管干什么都一定要干好才是啊!”
就这样,张化勇还是留了下来。只是通过这些事,他认识到虽然跟在袁老身边也是种田,但这种种田的确是跟科学有关,不能马虎。
慈父严师,三年打工如读博
2010年6月,袁老在海南五指山深处一个名叫扎狼的小山沟里,发现了一个新品系野生水稻。他像发现了宝贝一般,为了防止野生水稻受到动物的破坏,他连忙安排刘鹏和张化勇前去看护。
原来,杂交稻和超级稻,都是利用野生稻与正常稻谷杂交后形成的新品种,而每一种新发现的野生稻,往往因为它的遗传基因跟其他野生稻的基因不同,所以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稻米来。袁老开着他的赛欧牌轿车,把两人送到那个名叫扎狼的小山村后,又顺着一条小溪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在一片河滩上找到稀稀拉拉几株野稻,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发现的。袁老要求两人就把帐篷搭在野稻旁,24小时看护。
一天深夜,忽然下起了暴风雨,看着远山近树在暴风雨中摇晃,两人都有些心惊胆战,更不知道怎么保护野稻,想打电话给袁老,又觉得已近凌晨,打电话不方便。不料就在这时,袁老的电话却到了。他问了野生稻的情况后说:“不要对野生稻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因为千万年来它们已经适应了野外环境,不像普通稻谷那样娇贵,这正是它的可取之处。”
第二天,袁老又专程来到山上,他围着那几株野生稻看了又看,就像看着自己的亲孙子。谁知就在他准备回基地的时候,天上又下起了雨,由于山上都是土路,根本没法走,袁老只好也留在了山上。晚上休息时,两个年轻人提出把一个帐篷让给袁老,老头不干,表示愿意跟张化勇挤在一个小帐篷里。
夏天的夜晚,空气又潮湿又闷热,外面蚊虫太多,人只能待在帐篷里。袁老对张化勇说:“世上没有比吃的东西更重要的了,非洲还有很多人吃不饱,再说现在国家已经对农业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所以搞农业这一行大有可为。”张化勇告诉袁老,父亲几次打电话让自己回去帮家里种田,但自己总觉得种田没什么出息。袁隆平说:“你这个观点不对,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粮食问题。如果是因为别的事,我还真舍不得放你走,但要是父亲让你回去种田,我大力支持你,因为我们国家太缺少有文化的种田人了。如果你真回去种田,就专门种粮食,我可以为你提供优良种子,成功了是你的,失败了我赔偿你损失!”
张化勇心想:袁老说得对,世上没有比吃饱肚子更重要的事了,搞农业大有可为啊!加上父亲再三催自己回去,他决定回老家。2011年1月底,张化勇带着袁隆平送给他的60斤超级稻种子回到了开平。
回到老家后,他严格按照袁老的要求,在自己家的田里种上了超级稻,袁老还专程到张化勇家指导了一次。
2011年6月底,他的早稻收获时,他也将超级稻单收单脱,然后兴奋地打电话给袁隆平说:“袁老,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将超级稻种在了一块599.1平方米合0.897亩的田里,共收获稻谷毛重1172.5公斤,合每亩1307公斤,您的超级稻成功了!”袁隆平却告诉张化勇,农业实验与实际生产,一般按八五折核算,因为一般农民种田不可能像试验田里一样,所以产量不能报那么高。张化勇急了:“保守一点,按七五折算,1307乘以0.75,还有980公斤,900公斤肯定没有问题了。”但袁隆平还是那句话:“科学来不得半点虚的,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参与你的田间管理,所以说这样的产量再高也不能算数。”张化勇再次从老人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是认真。
袁隆平的父亲范文2
2009个年满18岁孩子的礼物
虽说从立项到播出的操作不到20天,但目前相关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已邀请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前奥运跳水冠军高敏、亚洲小天王林俊杰等作为赠礼嘉宾与孩子们互动。届时,许多中学的DIY社团、篮球社、动漫社、滑板少年、低分高能的小发明家等2009个年满18岁的孩子将带来2009份礼物。
《成人礼2009》特别节目总导演刘蕾表示,在操作这个节目时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为了让孩子们喜欢这个特别节目,导演组曾到多所学校去调查当今的18岁青年最喜欢的明星是谁?在收集调查结果时,节目组发现,90后的孩子喜欢周杰伦,但他们更喜欢袁隆平。孩子在调查问卷上写道:“如果周杰伦来到现场,我们会对他说:‘我爱你’。但如果是袁隆平爷爷来到现场,我会发自内心地说:‘袁爷爷,我们十分尊敬你。’”为此,节目组立即和袁隆平联系,他一听到是为18岁的孩子做成人礼见证时,立即答应抽出时间来到现场,并带来了自己送给孩子们的特殊礼物。
明星18岁:我们都是这样长大
当红炸子鸡欧弟是《成人礼2009》主持人之一。对此,欧弟本人表示很高兴,并直言自己在18岁那年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万,但那年自己过得相当辛苦。同时也表示,自己当年由于家境过于清贫,无力支付大学学费,直到现在都很向往大学生活,并羡慕现在的大学生。采访中欧弟告诉记者,18岁那年他读高三,功课很繁重。但作为歌手已出道三年,并与同班同学罗志祥一起成为偶像组合发行专辑《罗密欧》。两人早上6:00就骑着摩托车上学校上课,下午和晚上就不停赶通告。由于还有毕业考试,每天的通告完成后欧弟和罗志祥就在公司打地铺休息。过于辛苦的日子让欧弟曾一度落泪,曾和父亲诉苦并想退出演艺圈,但由于家庭负债过多,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欧弟坚持下来,并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近期在湖南卫视上通告的秦岚也告诉了记者,她清楚地记得18岁那年,她担任某品牌模特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钱――600元,然后她冲进商店给爸妈各买了一份礼物。从小由外婆带大的秦岚从那一刻开始才明白,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家人,才不至于发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切,因为当她有能力赚钱的时候,外婆已经不在了。当红“魔王”刘谦也表示,自己18岁的时候上高三,当初他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每天都努力念书。备考压力太大,他就一边玩魔术一边念书,一心梦想考个好大学,并规划着自己是学服装设计专业好还是英语专业好,因为两者都是自己最爱。但最后却阴错阳差念了日语系。“18岁是转折点,在这一年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并感觉真是长大成人了。”
《全民大魔竞》
播出时间:东南卫视5月2日20:20
东南卫视《开心100-大魔竞》在2008年率先与台湾知名综艺节目《综艺大哥大》合作,连续制作了两季两岸魔术交流赛。进入2009年,作为大陆地区常态魔术节目的开创者--东南卫视全力打造全民参与的《盛洲全民大魔竞》,这个节目将带领观众开始全新感受的魔幻之旅。届时,香港情歌歌后梁咏琪,台湾综艺天王康康等都将出现在节目现场。
《四世同堂》
导演:汪俊
主演:黄磊 蒋勤勤 赵宝刚 元秋
剧情介绍:一九三七年,“七・七”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北平城,中华民族一百年来蒙受的屈辱达到顶点。沦陷了的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和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一个梦魇般的世界。
《拉贝日记》
商人拉贝和他的妻子DORA在中国南京生活了很多年,他是西门子分部的负责人。他爱中国,他知道在这里他是个有号召力的人物,然而回到柏林西门子总部,他只是众雇员中的一名而已。在他的庆功欢送舞会上,日军轰炸了南京城,随后日军攻占了上海。由于恐慌事件突发,拉贝毅然打开公司的大门为他的中国员工及其家庭提供避难。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中国人民身上残忍发泄并施以暴行的时候,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周旋,艰难地为南京老百姓提供安全保障。数十万的老百姓涌入安全区。但是,日军仍旧在虐杀和残害中国的老百姓,安全区的补给越来越艰难。 随后,日军计划以一个假像来摧毁安全区,拉贝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
书
《口红集》 作者:刘索拉
《口红集》辑录了近些年刘索拉的精美散文,该书内容涵盖广泛,话题涉及男女、音乐、时尚闲谈、游记散文等等,书里辑录的文章哪怕话题严重口气也“轻薄”,这本书应该是索拉作品中最好读、话题最轻松贴近读者的一本书。照索拉的话说:“这种说小话的写作本事一是为杂志写专栏练出来的,二还可以推论到自己是女的,嘴大‘难养’,故结《口红集》。”《口红集》里还穿插着作者平日里随笔记录的各种短句,在书中短兵相接。
《B型人说明书》 作者:雅梅雅梅
JAMAIS JAMAIS(雅梅雅梅),日本最具天才特质的畅销书作家,他/她的血型丛书创下再版12次狂销560万册的奇迹。作者于某一年的某个星期三,出生于东京。大学时就读于理工科,中途退学进入美术大学造型专业重新学习。现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但他/她究竟是谁,现在还没人知道……不知道为什么,周围的人大多与众不同、极富个性。而且不同血型的人,也有着类似的个性,因此对血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狂骨之梦》 作者:蔡佩青
连续杀死丈夫四次的女人朱美,一个有强迫症的精神科医生,一个不信神的牧师。梦境与现实纠缠在三个人之间,奇怪的事情一再发生。
在海上漂流的黄金骷髅头,深山中发生的集体自杀事件。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各自被怪异的梦境所困。接二连三发生的诡异事件却将他们一一串连起来……到底什么是梦境、什么又是真实?错综复杂的谜团,在书末有最干净明快的答案。
CD
《Strings Fever》古巨基
继去年推出《Guitar Fever》EP,2009年古巨基配合另一种弦乐,与各大师级乐手炮制最新EP《Strings Fever》。主打歌《大师作品》邀请国际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谊伴奏,这是首十分浪漫的情歌。另一首烛目之作乃《男左女》,古巨基与关淑怡首度对唱,擦出音乐火花。
《Over The Rainbow Vol.3》AT17
香港歌唱创作组合AT17,继2008年7月和10月推出以彩虹的美丽为主题的第一弹和第二弹《Over The Rainbow》后,2009年《Over The Rainbow Vol.3》中再次由卢凯彤(ELLEN和林二汶(EMAN)大唱青春的快乐与忧愁。 《Over The Rainbow》是同系列的第三张唱片,收录了《快乐很我们》、《少年游》、《火奴鲁鲁》,以及国语歌《我们很快乐》和《I Dont Love You Anyway》。
袁隆平的父亲范文3
前些天,朋友推荐了一个蒙古族小男孩唱歌的视频,他的歌声和气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并激活了我内心深处多年来对于蒙古族的兴趣和思考。我所感觉到的蒙古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将开阔、淳厚、朴实、雄浑、野性、辽远、苍凉、孤独、寂寞、凄楚、无奈等杂糅在一起的。蒙古民族气质的丰富性和矛盾性,超过中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并潜藏着一股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高贵气。这个民族对于我的魅力,不是咖啡、啤酒或茶,而是陈年的老白干。接下来我想,蒙古族气质或曰蒙古族土著文明中的一些东西,对于现代文明来说,是非常珍贵和有价值的,甚至可以成为医治现代文明中一些病症的良方。可是我不但没有看到这方子的现代化运用,反倒觉得这方子越发地被忽视,被遗忘。我不知道我的这个感觉对不对,更不知道如果对,该怎么办,于是,自然就想起了巴义尔。
我有几个蒙古族朋友,为什么只想到巴义尔呢?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是巴兄的表里,但是在我朦胧的印象中,有好几次当谈到蒙古族话题时,他都不自觉地表现出了愤懑、无奈的情绪,虽然这种表现是温温的、隐隐的,但是我察觉到了,并觉得他的这种表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直接的根据,就是他1993年离开当代摄影学会后,又津津乐道地干起了关于蒙古族的工作。他编辑的十多本书中,只有一本不是关于蒙古族的。我要约巴兄聊聊,之前又搬出了近500页的《蒙地色彩》细读―闲翻和带着问题细读,自然是两种感觉。
从照片的角度讲,这本画册可概括为“一位中国当代资深摄影人的作品集”。他的拍摄有着国情的、时代的深刻烙印,具体地说,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学摄影时,是将艺术摄影的审美性、新闻摄影的时效信息性、社会纪实摄影的人文性及实用摄影的资料性等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的。这种融合,不能简单地说其好坏,它是国情、时代的产物,它有长有短。
从编辑的角度讲,画册体现了这代人异常广泛的关怀与思考的维度。因为这代人被封闭的经历和各种个人遭遇,让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必然要关注、反思几乎所有的问题,政治的、文化的、人性的、科学的、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中国的、外国的……这个特点同样是国情和时代的产物,不能轻言好坏。其长处是有着很强的全息性,短处是会一定程度地损伤纯粹性和深刻性。巴义尔拍摄了30多年,他手中的好照片数以万计,然而要用这些“原料”做一桌菜的时候,他的减法便做得有些手软,致使《蒙地色彩》显得丰盛有余。
从文字的角度看,巴义尔采取的是“以文字之实补照片之虚”的策略。这无疑是一个无奈的明智选择。因为这些照片是他历时20多年在各种境况、心态下,出于各种目的拍摄的,将它们攒在一起,如果说明文字再五花八门,画册就很容易乱。为了让这本画册散而不乱、美而不浮,巴义尔还煞费苦心地找到了一条灵魂性的主线,将几百幅照片穿了起来。此线即为“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这三大块确实高度概括了蒙古族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要素,我们甚至可以更凝练地将之简化为“草”、“畜”、“人”。是啊!对于自己民族特点的概括,这个高度和准度,可能已经到了极端,而且适于人类所有的游牧民族。这个概括不管是巴义尔独创的还是他从群体智慧中提炼出来的,都将是很有价值的,也是《蒙地色彩》最独特、美丽的“色彩”。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蒙地色彩》中所包含的几方面的信息,但是更深层的是巴义尔思想表达的纠结和民族情感的纠结。
我重读《蒙地色彩》,不只是从摄影和编辑的角度去读,还带着“寻找民族问题答案”的目的。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处境的尴尬”和“少数民族文明的尴尬”。仔细阅读画册文字令我感觉到,我所关心的问题,巴义尔也在关心着。
关于蒙古族处境的问题,我觉得他在画册的编辑方面和文字中的表达,总给人以闪烁其辞、欲说还休之感。诸如对于草原的被破坏和被掠夺的问题,以及蒙古族自身现存的一些问题等。见面聊天时我知道了,巴义尔在这方面有着切肤的感受和长久的思考,但是却不能顺畅地表达。我也在新闻出版界混饭多年,但是巴义尔的表达顾虑还是有点超乎我的经验判断。我猜想,这种纠结的原因,就是巴义尔秉性、经历的原因。巴义尔继承了父辈本分、温和、刻苦、学术气质浓厚的基因,他的性格不是嚣张、猛烈的,而是温文、含敛的。他7岁随父母被遣送回老家科尔沁草原,一直到21岁才回京。可是他的父亲,却在之前,在冤怨、苦累、贫病交加中辞世于草原。青少年的农牧生活,把巴义尔的血脉和自己民族的血脉接通了,但是这段生活中受迫害、受歧视、被压抑的经历,也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一生都难以痊愈的创伤。多年后,虽然伤口可能会愈合只留下麻木的疤痕,但是痛楚和对于痛楚的恐惧,却会烙刻在意识中,一生挥之不去。这种现象,几乎已经变成了中国这两三代人共性的心理疾病。20多年前我曾问摄影前辈狄源沧:“为什么聊天时多有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对社会的犀利批判,可在文章中却没有了这些呢?”他说,给他心灵造成的伤口总也不能彻底愈合,多年过后,稍微一碰还是流脓打水儿,所以他尽量回避去碰它。我觉得也可以说,历史的伤痛和心存的恐惧,使他不敢凛然无畏地再直面现实的与野蛮。他这种纠结的深层原因,可能与狄老当年的感慨异曲同工之吧。
巴义尔更深层的纠结,是蒙古族的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中的尴尬。这是他情感深处的纠结,也是蒙古族儿童的歌声让我落泪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找不到答案,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
我猜测,有良心、重情义的巴义尔,他面对着自己民族独特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海洋中被稀释被湮灭的现实,其内心的失落感,很可能像一个孩子正在失去家庭的感觉。
与巴兄聊天,他如数家珍地说着蒙古族历史上的好东西,说蒙古族的自然观、公共观的大气、合天理;说蒙古族殡葬习俗的文明内涵;说萨满教与喇嘛教的融合;说长调之美和马头琴的苍凉……但他也认为,不可能再让今天的蒙古族人再过那种原始的游牧生活了,不可能让他们再住蒙古包而不住房子,再骑马而不开车,再点狼烟而不用手机……我问他发达国家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他说了美国模式、俄国模式等,但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说如今世上已有203种植物是用蒙古语词进行国际标准命名的,而随着草原的不断被破坏,会使很多草种灭绝,最终会损害人类的植物物种基因库。他说袁隆平的水稻就是和海南的一种野生水稻杂交培育而成的,如果这种野生水稻灭绝了,也就不会有袁隆平的那种水稻了。
令我俩最为喜悦的是,我们就“少数民族传统文明的尴尬”问题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的纠结也随之缓解了许多。这个结论就是:人类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是不可抗拒的,在流向人类大同的历史洪流中,个人情感和一切不切合实际的愿望、努力,都将是渺小的、无能的,所以,世界上任何少数民族的古老文明的溪流,势必都会流入现代普世文明的蓝色海洋。我们没必要做那种阻止溪流入海的工作。我们要做的,该是将少数民族传统文明中的优秀基因拣选出来加以保存,在更多人的努力下,使它得到现代意义的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人类文明传统中的一部分。
阅读一本画册,与作者聊上几个小时,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并有了一点新的认识,不管我们的结论对不对,我们的内心都是愉悦的。
面对一个巨大的魔兽,我觉得知识界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冲上去拼命地拔毛、揪耳朵、挖眼睛;另一种人是不动声色地将魔兽的丑恶灵魂晾晒在阳光下,撒落在众人的脚步下。从前我只能看到第一种人,后来我才知道还有第二种人存在;如今,我照样尊敬第一种人,但更佩服第二种人。我觉得巴义尔的性格更适合成为第二种人,我盼望着他未来的拍摄和写作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袁隆平的父亲范文4
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他,却有着极不平凡的一面:他是湖南省瓜类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党的十七大代表。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瓜育种专家孙小武。
献身瓜研不言累
孙小武是湖南邵东人,1960年出生。1981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邵阳市农科所经作研究室,专门从事西瓜育种研究。从此,他与西瓜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孙小武踌躇满志地迈出了他人生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命运之神似乎对他格外垂青。在所里,他的工作岗位是西瓜育种,指导他开展科研的是国内著名的多倍体研究专家陈为霖。他的岗位,他的导师,都令所里其他人十分羡慕。然而,3年后陈为霖教授不幸去世。当时邵阳市农科所与全国其他科研院所一样正面临着从纯科研向社会转型的“阵痛”。恩师陈为霖打下的良好基础,对孙小武而言,既是难得的优势,又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年轻而稳健的孙小武没有选择等待,不畏艰难,毅然承担起研究课题。从此,他挑起了观察记载、整理数据等重担,逐渐成为所里独当一面的干将。
为了使自己的瓜果研究早出成果,取得实效,孙小武一心扑在工作上。为缩短西瓜育种时间,他每年在邵阳做完试验后,就直赴海南、云南等热带基地继续进行育种试验。科研基地选在人烟稀少的偏远之地,住的是草棚、牛舍或自盖的工棚,吃的是自产的五谷杂粮,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对此,他毫无怨言,欣然面对。平时,孙小武整天呆在实验室或试验基地,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在他的脑海中,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年365天,天天是工作。自参加工作至今,他先后有9年在试验田边和临时宿舍里过春节。
为了保护试验成果,保证数据准确,孙小武常常整日整夜地趴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疲倦了就顺势躺在地上小睡一会。由于长年在外,餐风露宿,饱饥不定,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胆囊炎。但他一直在超负荷地运转,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有时病痛发作,痛得在田间打滚,他也不肯离开工作现场,阵痛之后再接着干。1997年2月,他在长沙基地搞科研时胆囊炎再次发作,被送到医院抢救。在医院,他强忍着剧痛,毅然要求医生割掉了胆囊。病情尚未完全康复,他就拔掉了输液管,又来到长沙基地,为农民指导技术去了。
因为西瓜研究,他不能像常人一样在长辈面前尽孝、在爱人面前尽情、在儿女面前尽责。父亲重病期间,他无暇陪护;老婆生产时,他在海南基地;儿子上幼儿园,他没有接送过一次;亲人们的大小生日,他从没有参加过一次。每当想起这些,他深感自责,觉得欠亲人们太多太多。但那只是瞬间的念头,因为西瓜才是他生命的全部,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才是他最终的夙愿。他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科学育种结硕果
孙小武在读大学期间所积累的丰富专业知识,为他做好西瓜育种科研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为主。
孙小武通过二倍体西瓜诱变四倍体,利用四倍体的“放大”作用,经选择后逆转成二倍体西瓜,从而大大提高了常规育种的准确性。他还将多倍体水平上的杂种优势和三倍体的不孕性原理,运用到小果型三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的选育上,通过定向收集,提纯和诱变小果型四倍体材料,并经定向选择和培育,成功选育出小果型无籽西瓜雪峰小红玉。现在,雪峰系列良种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国。雪峰花皮无籽西瓜已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无籽西瓜优良品种之一,十多年来一直是全国无籽西瓜区试和生产试验的对照品种。
孙小武先后主持选育出瓜菜新品种60多个,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4个小果型西瓜品种中,由孙小武主持选育的占了3个。
孙小武深知学习吸收国内外同行先进经验、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为此,他除了常与国内同行切磋学习外,还积极走出国门,紧盯国际最新成果。近年来,孙小武先后赴日本、荷兰、比利时、法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交流中,他大力引进国外新品种、新设备、新成果,然后在我国海南、云南、新疆、四川、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制种,办示范样板。他先后从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引进瓜菜种子200多份;引进瓜菜育种和大田栽培高产新技术15项;引进日本风选机、干热杀菌机等先进的种子设备和优质化处理加工技术。
孙小武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国际学术动态,认真撰写理论文章。他先后公开发表了《四倍体西瓜杂交一代的引用和栽培技术》、《多倍体西瓜育种及开发利用》、《多倍体西瓜新品种选育及其制种程序改进》等30多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论文。他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25届国际园艺学会上宣读的《无籽西瓜栽培模式的研究》,受到国际园艺界的关注,其英文版入编国际园艺学文集。他还出版了《精品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3部专著。这些成果,是他多年汗水的结晶。
孙小武在瓜果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赞赏。2006年,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杜鹰等领导到邵阳视察工作时说:“我国水稻育种有袁隆平,西甜瓜育种有孙小武!孙小武了不起!”
心系三农助民富
孙小武来自农村,自然了解农民,熟悉农村,心系农业。他常常说:“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全力培育出高产优质西瓜、优质良种,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不但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为使广大农民兄弟尽快掌握西瓜栽培技术,他编著了《袖珍小西瓜栽培技术》、《无籽西瓜栽培管理技术》等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发行量达30多万册,为大面积推广无籽西瓜和小果型精品西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每年的西瓜育苗生产关键时期,他总要率领10多名西瓜专业技术人员,带着自己选育的良种、技术资料、彩色挂图,赶赴本省和湖北、浙江、新疆、上海、北京等示范基地,进行“三新”技术讲座。通过室内讲课,田间示范,手把手地培训农民,严格落实丰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大提高了西瓜产量和品质。他还利用邵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有利条件,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培训,并在网站上开辟了“栽培技术”专栏,公开自己的电子邮箱,进行高效丰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和技术答疑。
为带动群众致富,他还策划了“公司+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农协”等模式,以公司为龙头,与农民签订协议订单,带动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间接解决就业4000多人。他在省内和新疆、海南、云南、甘肃等省、自治区的贫困地区建立了种子繁殖及鉴定检测基地,面积达2万余亩,每亩制种纯收入在千元以上。他在22个省市建立了生产示范推广和原料生产基地20万亩,每亩纯收入1500元,农民获利3亿多元。其中有些已成为外贸出口无籽西瓜的定点基地,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邵阳市大祥区新塘村瓜农夏政权深有体会地说:“前几年,我家4亩望天田种水稻仅收千余元,近年来在孙小武等科技人员指导下,负责提供种苗,发放资料,定期指导,春季种小西瓜收入8000多元,秋季收入5000多元,甩脱了贫困的帽子。”邵阳县谷洲乡在孙小武的支持下,种植西瓜5000多亩,亩产值一般在1500至2000元,高产土丘达到6000多元。瓜农高兴地说:“要发家,种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