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学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学试题范文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21世纪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凌乱知识条理化;使虚幻的美术形象具体化;使课堂容量扩大化。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美术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美术鉴赏对于开阔人的视野,扩大知识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使人们形象地接触到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和生动丰富的知识,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综合课堂实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音乐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美术教学虽已注重动手操作和欣赏评论,但美术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培养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导向,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按照教材上很有限的作品讲解、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则可以把大量的作品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美术教材中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也有浪漫古典的西洋画;有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也有令人感叹的中外雕塑。美术情感所表现的多姿态的美,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调动学生欣赏美术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在美术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美术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美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的作品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唤起学生的美感
学生的兴趣集中并偏向于媒体音乐、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美术教育又是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接纳的过程。中学美术课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接纳艺术作品的载体,适当的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与美术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美感。如:我在讲《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时,通过电教媒体播放古筝曲子《高山流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屏幕上出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学生被声像为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中国画陶醉着,感染着……有的学生闭着双眼尽情的发挥想象,有的学生随着乐曲哼唱,有的学生两眼注视画面,聚精会神的倾听。在这里,音乐美加上画面美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深邃的意境美,使美术如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学生们的心田,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们对美的感受。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
美术欣赏课是学生通过视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它强调以容纳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于一体,包含有丰富的美术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视觉疲劳。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美术知识。当欣赏一些作品时,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讲解感到枯燥、单调,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媒体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美术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和美妙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空间很大,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化文化的渗透
美学试题范文2
【关键词】重视;鉴赏;提高;效果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鉴赏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传递迅速,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把声音、图画可以综合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换成形、声结合的可欣赏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领悟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因素很多。那么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呢?美术教师要根据各个知识点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绘画鉴赏需静态的图像,而建筑鉴赏则更多的运用动态图像等。即使上述因素都考虑到了,也不一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还要求教师掌握好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即在什么时候运用,如何运用,尤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把直观教具和正常教学连在一起,使其浑然一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在上美术欣赏课时,美术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不正确的观点要给予纠正,而不是一味地表扬说“很好,很好”。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见解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教学时机,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高中美术学习的主人。
例如曾经听过一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欣赏《捣练图》这幅作品,图中描绘的是盛唐时期唐代劳动妇女劳动(捣练)场面,老师从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条、色彩、造型精美的人物形象导入,设计通过以盛唐历史为背景,分析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引入到盛唐时期人们的国民素质及审美观。老师正说着,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争论不休,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这位学生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班上很多同学都笑了,这时,老师借这个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盛唐时期社会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历史课上讲到的盛唐景象?接着,有学生回答,盛唐时期是开明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人民丰衣足食,物质生活达到满足,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审美素质的提高。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繁荣,人们的审美观不再是封闭保守禁锢的思想,不再是欣赏西施病态之美,而是以开放、健康、健壮为美,欣赏雍容华贵之美。接着,老师又对人物的装饰、服饰及造型进一步的分析,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唐朝带来的文化、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提出异议的同学明白的点头,我懂了。
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老师适时适量,精心设计,使综合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益,也反映了老师的敏锐机智驾驭课堂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这节课我们不仅仅欣赏了绘画作品,还领略到绘画以外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三、给予学生学习积极评价,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美学试题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33-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1]”并指出,教育应从原来的“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众所周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但传统的化学教学受到升学的束缚,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数轻能力,基本上是为应试服务。
当今,电教媒体特别是多媒体电脑进入家庭和学校,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冲击和影响着课堂教学,为化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1 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课内大运动量,课外减轻负担[2]”。所谓:“课内大运动量”,即课堂高效率。计算机有强大的存储功能,且交互灵活,查找迅速,可以存储大量的化学图片、仪器及化学常识资源。为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现代技术手段,它有信息反馈及时、多种练习与训练方式、大容量等优点。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媒体和软件的穿插安排紧凑,跳转迅速,比传统教学能节约时间,使学生能更快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真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1.1 演示实验效果的放大,保证实验的成功
在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都伴随着一些现象和能量的变化。如细铁丝的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一种黑色固体。实验过程中细铁丝有铁锈时就不会出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导致实验不成功。教师采用提前录制成功的实验,利用多媒体播放效果更佳,切换镜头画面还可以反复刺激学生的感官,熟悉知识点。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时,如果提前准备好石灰水,由于调课等突发事件的影响,时间一长石灰水会变质,导致实验失败。课下录好课件,课上播放实验现象,能使全班同学清晰地看见,同时播放过程中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演示电解水时,从大屏幕上可见到阳极和阴极有气泡逸出。这个实验如采用实物演示时,细微现象可见度低,是成功演示的一个难题,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后,所有的学生都看得一清二楚。同时配合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还能准确的得出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便于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
1.2 动画演示,新颖别致,攻克实验难点
对于实验中装置操作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害物质以及反应速度太快或太慢而现象不易观察的化学反应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1)模拟展示毒害物质的实验,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如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性的气体,这一点化学性质怎样让学生感知呢,这时可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片的手段解决。播放小白鼠中毒死亡后,学生获得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又能树立安全意识,谨防煤气中毒。(2)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如探究金属活动性时,做的铁与稀硫酸、锌与稀硫酸、镁与稀硫酸、铜与稀硫酸反应实验,其中镁与稀硫酸反应太快、铁与稀硫酸反应又太慢,不利于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也很难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应用四个卡通动画模拟就十分形象,学生也十分好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
1.3 再现实验,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实验是中考复习中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有利于加深理解知识点。
2 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确是讲解抽象概念,探讨微观世界,研究反应历程,分析反应实质的有力手段。但是,考虑不周全,就会陷入误区,产生负效应。多媒体在教学中它是为教学服务的,起辅助作用。
2.1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靠多媒体程序化演示,而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随时依据课堂氛围调整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人,不能完全代替实验教学的全部。用冰冷的文字代替板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用华丽的课件代替真实的实验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的课程不适宜用多媒体展现,把老师的主导地位演变成放映员,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演变成看电影的人。这与教学的三维目标相悖。
2.2 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授课中通过具象的实验器材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准确认识实验器具,变化的现象和规律,顺理成章的形成基本概念和可信得理论。在自主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综合能力,会得到不断提升。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单纯的教师说实验,学生听实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伍了,也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单纯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而不进行真正的实验操作,那样不符合化学学科特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掌握知识的发展过程。学生应该通过探究实验动手操作和亲自观察,获得直接感受、直接经验,体会化学学习的快乐过程。经过自主探究实验,可避免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动手“做”实验。
教师应用多媒体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必须依据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去选择媒体;动画模拟在力求形象有趣的同时,要合理、准确、科学。
总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前提是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绝不能放弃化学的学科特点,只有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同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美学试题范文4
本义阐释:孟子的人格美论
诚如王文所说,“充实之谓美”是孟子在回答浩生不害关于乐正子的为人的询问时提出的命题。这是正确理解这个命题的含义时必须注意的特定语境。这就意味着这段论述表达的是孟子对人格品级的观点。在孟子看来,人的品格分善、信、美、大、圣、神这样六个品级,“美”是其中高于“信”而次于“大”的第三级。从孟子的言论可以看到,所谓善人乃是为人的起码要求,那就是“可欲”则欲,即在“仁、义、礼、智”之类社会礼制许可的范围内行事的人。欲望驱使行动,以“可欲”为规范,就不会越轨纵恶。但是,这样的善人是各种各样的,其中不乏惧于刑罚和舆论而不得不为善从善者,还会有为了沽名钓誉甚至狭隘私利而行善者。除了这些“伪善”之人外,还有些人则是出于对仁义礼智的真诚信奉而为善的,这些人,是仁义礼智本来就“有诸己”的真诚的善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信人”。在其行善之真诚这个意义上,这种人的品格当然高于前面所说的“善人”。孟子把乐正子归入“信人”,可以说是一种肯定和赞誉了。显然,“信人”还是“善人”,只不过是其中的真善人罢了。在“善人”和“信人”的基础上,孟子才提出了更高的“美”这一人格品级来。
什么样的人才是“美”的人呢?孟子的回答很明确:“充实之谓美”。那么,这里说的“充实”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前面孟子说的“可欲”和“有诸己”可以看到,善人和信人都还只是在个人行为的范围内遵从仁义礼智的规范,可以说还只是独善其身而已。在孟子看来,这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还算不上美,美的人还应该把自己所真诚信奉的仁义礼智推行到社会生活中去,用它来积极地改造社会,也就是把仁义礼智的规范向社会实践中加以充实。之所以这样来理解“充实”的含义,只要看看《孟子・公孙丑上》中的这段话就会明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是贼其君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四库家藏・孟子注疏》,山东画报出版社,第95页)
这段话中说的“扩而充之”应该就是“充实”的基本含义。孟子以“四体”比喻仁义礼智“四端”,而人之四体是用来做事的,这就犹如火必然要燃烧起来,泉必然要长流达远。总之,不仅心中坚守仁义礼智,还应该积极实践,付诸行动,扩充它的影响,使之成为生活中的现实。这就是说,与善人和信人的独善其身不同,美的人还应当兼济天下,他们应该是推行仁义礼智的自觉力行之人。在这个意义上,就不能如王文所说“充实”的具体内容也是“善”和“信”。“充实之谓美”的出发点诚然是“善”,但是“美人”在“充实”的社会化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精神已经大大超越于“信人”,更不要说“善人”,这乃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博大的主体实践精神。这种生命精神不仅具有更加刚健旺盛的活力,而且也更具有社会化的理性内涵。由于这已经超出于庸常的水平,符合孟子的人格理想,因而这是美的。
在孟子看来,四体之设,就是要行动,要改造世界,要把仁义礼智践行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去,这乃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一种高扬人的主体实践精神的思想,却被这部贯注着实践本体论精神的美学史著作忽略和掩蔽了,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通过以上的阐释可以看出,不能说“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更不能说它不是一种美学观点;准确地说,它是孟子关于人格美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儒家关于人格美的观点。如果按照本义去正确地加以理解和阐释,其历史的和现实意义都是值得格外重视的。
美学问题:美及其与善的关系
围绕对“充实之谓美”的阐释,显示出目前的美学在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上的混乱和迷误。这里,只是围绕与“充实之谓美”这个命题直接相关的人格美问题,简要地发表一点看法。
人格美在根本上是一种心灵的即精神的美,而且应该是被实践所确证了的精神美。如果认为美离不开形式和形象,而形式和形象必须具有物质的形态或者说负载于物质的媒介,因而美就只能存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那就必然不会承认人格美的存在,而认为人格只能是善与不善的问题。
这样来认识美的存在,应该说包括孟子说的“美人”、“大人”乃至“圣人”、“神人”的美作为人格美的存在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在美学中还有一个善与美的关系问题挡在面前。王文从“情趣”论美,就认为人格只能有善,而不能说美;如果说美,也说的是善,如“充实之谓美”就是这样。美与善的关系(还有美与真的关系)这个问题,从来就是横亘在美学理论之中的一个不曾翻越而以为已经翻越的大山。
在中国,自从“美”字在甲骨文中出现以来,审美意识就开始走向自觉化了。在先秦时代,功利之好和审美之好有时分得很清,如孔子说的“尽美矣,未尽善矣”,有时又是可以相通的。其实这毫不奇怪,因为如果把形式与内容分别对待,美与善就判然分明,如果用功利眼光看美,那么美就有善与不善之别。一般来说,美的也应该是善的,如孟子说的“美人”首先就得是“善人”一样。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某些美也可能就未必善了,如伍举就认为章华台的“土木崇高彤镂之为美”这种“目观之美”是不美的,因为它有害于社会关系的和谐。
美学试题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英语;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对传统教学和形式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应用。多媒体以其交互性强、可视性好、内容广、趣味性强等鲜明的特点,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变革,开创了教学方式的新时期。很多适合于教学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PowerPoint、Director、Flash等,为教师制作精美课件提供了保证,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具有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优势,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对于中职英语需要大量互动和实践的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幼师英语》这门需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课程,为了达到能够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度地按教学要求系统地通过屏幕等形式展示给学习者,并且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交互活动的研究目标,其多媒体课件的创设过程为核心内容。
课件总体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教育学原则、心理学原则、色彩学和美学及发挥人机交互作用等四个原则。课件开发的总体设计过程分为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环节设计、制作课件工具选择及课件框架的设计等五方面。
1、优化设计和精选材料,针对资源进行开发
(1)研究教材,有效设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先建立本课程的英语资源库,并着手分析教材,挖掘内涵,通过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形式再进行调整优化,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2)整合资料,择优选用。在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后,开始收集和整理资料。第一类是收集整理的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文字材料等。第二类是教师自行设计和开发的资源,如:英文动画、视频、英文情景剧等,这些则需要开发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脚本进行拍摄和剪辑。如在中职英语课本第一册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列举的英语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去采访当地大学或者公司的外国人,制作成视频,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的第一次英语课就可以看到自己老师采访的外国人,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接受教师关于怎么样学好英语的采访,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
2、利用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增加趣味性设计
英语资源的选取和整理一定要直观形象,贴近生活这样才能便于基础差的学生接受多媒体授课模式。开放和利用的方式一定要让学生能接受从初中到中职的过渡,这其中一定要注意资源的趣味性,枯燥的专业英语堆积只会让学生对本来已经很差的英语弃而远之。只有增强资源的趣味性,才有希望重塑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慢慢在学生通过多媒体培养起来的兴趣中去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3、通过选取丰富的材料增加多媒体开发的多样性
多媒体教学资源应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涵盖了音频、视频、动画、文本、文献资料、课件素材等多种形式,以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在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4、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提高多媒体实效设计
多媒体开发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完成教案编写、资料整编后,要进行课堂实践。用每一份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试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资源的设计和使用。经过反复的试教和修改,使得多媒体内容的设置更为合理,更为优化,切实提高教学资源开发的实效性。同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认真总结,征求学生意见,根据学生水平和心理及知识需求,建设切合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开发的实效性。
5、试验
在本校,进行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幼师英语》教学试验研究。选取2个班级运用多媒体技术,2个班级未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对比。试验在半个学期内完成,总共教授了一个单元的英语课程,对比班的普通课件和实验班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时所依据的教学知识点信息是一致的,呈现的教学信息总量基本是等同的。在试验前后分别对两个班级进行了试卷的实验前测,试题内容主要是涉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实践中可以看出,本文所设计的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受学生主观欢迎的,在信息呈现方式上的设计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且使学生在教学成绩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成绩提高的幅度并不是很显著,笔者认为感知学习风格是通过生理效应来影响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层次上有显著作用,因此在实验数据上反应出来的并不是很明显。
参考文献:
[1]于晨凌,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互动模式探讨[J].创新教育.2014
[2]成冬梅,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2.6
美学试题范文6
[关键词] 多媒体 适当 适时 适量 数学课堂教学
近年来,我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验,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多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但丰富了数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一、适时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合理按排应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课件和学科的特点,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声音、图象、文字、录象、动画创设教学情景,能积极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求、去发现、去创造的欲望。但有的课件就不尽人意,反而影响了课堂效果。所以说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千万不可粗制滥造,不然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精心设计,适时巧用。运用多媒体来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二、紧扣教材重难点.适当地引用媒体演示
传统教学中的“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媒体,有效分散教学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大限度避免“学困生”的出现。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如在一堂教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呈现出一副迷宫内写着算式的画面,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迷宫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适当地引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上,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如正余弦曲线图象动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如:数学课上教学“相遇应用题”时,运用了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的直观动态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通过几次演示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弄清了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路程之间的关系。这样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如学“圆的面积”时,不是告诉学生圆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把圆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找出它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利用课本后面的学具动手操作实验,最后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活动全过程。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意识和数学情感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四、适“度”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主体,培养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能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提供数学信息,处理得好,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若处理不当,则适得其反。课件中的幻灯片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可有的老师误认为是一种“全能媒体”,整堂课 一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既然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课件的好坏应该体现在其使用效果上,可见媒体使用不再于多而在于精。因此,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还需钻透教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