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1

教材简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学生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做准备。

教学目标:

1.探究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找到拼出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第79页)。

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图中)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哪个大?你会计算哪个图形的面积?(导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猜一猜。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汇报交流猜想,教师引导提炼,逐步集中到用数方格、剪拼等方法找出计算方法。)

2.数一数(图见教科书第80页)。

(1)每个方格表示的面积是多少?不满一格的要怎样数?

(2)数一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比较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两个花坛一样大。

(3)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有几米?

(4)从表中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即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换成底乘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小结:数方格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是不方便。

3.剪一剪、拼一拼。

(1)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如果用割补法,你想怎么剪、怎么拼?

(2)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剪、拼方法,只要有利于公式推导,均应鼓励;剪、拼不当的,教师可适时指导。)

(3)汇报交流:这几种剪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出:沿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后都可以得到长方形。

(4)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讨论: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变了没有?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汇报交流,得出: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拼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拼出的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用字母表示:S=ah

4.反馈猜想。利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进行演示,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变化(因为高变化),但周长始终没有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1页例1。(由于条件完全,可以直接代公式计算,故可以作为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分析题目,说一说怎么算,教师板书书写格式。

2.教科书第82页第1题。学生用练习本独立完成,注意书写格式。

3.(课件出示)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你会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掌握由不同的底确定该底边上的高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思考: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用割补法可以剪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情境引入――引发猜想――探究验证――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观察社区情境图,重温学过的几何图形知识。接下来通过猜测、数方格、填表格、仔细观察等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思想基础。然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小组讨论等活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另外利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动态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底和高有关,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猜想――验证”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有效方式。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猜想的结果对否?激起了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任何的猜想都要经过验证,只有猜想而没有验证,就无法确定知识的正确性。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在动手中学习、思考,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学习数学更是如此,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能取得实效。所以,课堂上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动手“剪一剪、拼一拼”,与同伴互相探究,去发现、去总结,最终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结果。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现。

3.渗透“转化”思想,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小学阶段的几何形体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一般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的,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是典型的“转化”方法的运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数方格求面积,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做好铺垫。学生发现数方格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是不方便,进而激发学生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进行计算。另外,我还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的演示这个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这样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4.分层练习,拓展思维,面向全体学生。我本着“重视基础、提升能力、拓展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基础练习、提升练习(在平行四边形中给出多余条件,让学生选择对应的底和高计算面积)、拓展练习(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用割补法可以剪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整个练习设计题量虽然不大,但有一定的坡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深思并进一步改进。一是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得不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训练不足,必然影响思维的发展。二是一些知识点的讲授和相应的训练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技能。三是有的教学环节“导”得过细而“放”得不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勤于反思,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思故我进,我思故我优,这就是教育的快乐。

作者单位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2

午休时间,一位五年级的数学教师和我交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出问题了,有一道题目很多学生都做错了。”这位教师一脸的无奈,苦恼之情溢于言表。我说:“我们先问一问学生,再看看教学设计,分析讨论,查找原因。”

1.练习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其中一条边上的高是8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①48②60③80④480

2.练习对象:某班38名五年级学生。

3.统计结果如下表。

4.和学生交谈(没有向学生公布正确答案)。

师:这道题你选择哪个答案?为什么?

生1:我选答案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10乘8等于80,所以选择答案③。

师:你为什么选择答案②?能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生2:我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没看仔细,就直接把10和6相乘,然后就选择②了。

师:你为什么选择答案①?

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底是10厘米,邻边是6厘米,那么8厘米肯定不是10厘米这条边上的高,因为高肯定比斜边要短,所以应该选择用6和8相乘,答案是48平方厘米。

……

我和该教师交流:“能说说你的教学设计吗?”该教师说:“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谁的面积更大’;接着用数方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练习巩固,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听完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又重新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并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面积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垂直和平行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等)(2)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知识要素有哪些?(正确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除了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的目标该如何落实?再反思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练习为什么出错的原因就浮出了水面:学生缺乏空间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表象上,没有整合成一个整体。

寻找到了学生的错误根源,我们重新设计此课的教学。

教学流程:

一、巧借对比,顺势导入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老师将长方形的两个对角顶点向外拉,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你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算?(预设:可能有些学生还认为是6×4,也有些学生认为不是6×4,初步感知到面积发生了变化)

师(进一步拉斜平行四边形):现在平行四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预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没有发生变化,但它的面积却在不断地变化,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小和它的高不断变小有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小结):用两条邻边相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可取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与高有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索,逐步感悟

1.探索平行四边形(图1)的面积,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

(1)师给学生提供方格纸、平行四边形:方格纸的每格长度是1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师(小结):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能肯定它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吗?(预设:有些格子不是整格的,怎么处理?)

(3)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数的时候采取把不够1格当半格的方法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有没有办法变成都是整格的呢?如果都是整格的就没有歧义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前后图形的联系,尝试用割补法进行探究)

(4)师: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后拼成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化?(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转化后的长方形,并借助格子图数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割补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

2.探索平行四边形(图2)的面积,底为8厘米,高为4厘米。

(1)不提供格子图,让学生再次尝试探究。

(2)学生操作、交流,感悟方法。

师:现在没有格子图,你怎么知道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呢?(预设: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操作,明白拼成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3)观察思考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预设:①引导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②观察原来另一条邻边割补后的位置,理解高小于邻边的原由)

3.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老师不能把它画下来,但它的底是12米,高是6.5米,你知道它的面积吗?(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层层递进,深化拓展

1.算一算。

层次(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层次(2):出示隐去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量出有效的数据进行计算。

2.想一想。

活动(1):拉动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观察前后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活动(2):将长方形框架与剪、拼、移后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总结规律。

……

反思:

第二次教学后,我们进行教学后测,发现学生解答原来错题的正确率有明显提高。通过两次教学的对比、分析,我们不禁思考:一节课的教学该从哪里开始?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落实“四基”,实现教学高效的目的呢?

1.找准起点,准确定位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一个拓展内容,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提供了有效的材料。本节课的教学应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因此,第二次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的猜测,从而给学生的探究指明思考的方向,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找准学习的起点。

2.丰富感知,提升思维

在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高的关系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邻边长短的关系,使他们进一步获得感知经验。可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感知它与割补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接着不提供方格纸,引导学生通过割补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割补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想象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他们形成完整的活动体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3

[片断一] 第一次试教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底(长)、高(宽)及面积进行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生: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停顿片刻,等待学生回应)因此,我们对这种计算方法要进行验证。请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数方格要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很快就有了想法。

生:可以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由于导课中引入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自然会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出面积)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不会算,但我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生2:因为我可以把平行四边形的这个角剪掉移过去,它就变成了长方形。

师:你们认为这样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评价。

师:这种方法不错,同学们想到了把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会计算的。那要怎样剪、拼成长方形呢?小组同学先讨论交流,再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师:下面请小组代表把剪拼的方法向大家进行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展示完成后,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接下来,经过讨论、比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反思: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水到渠成、无懈可击,然而在真正地教学实施中却呈现出种种问题。“转化”思想方法只是一种“概念”,如何转化成了最大的问题。教学中,学生们模糊地知道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缺乏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联系的表象。虽然已有学生做出了提示,仍有些学生看着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想了好长时间也没想到怎样剪,“要怎样剪拼呢”就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在教材编排上,先设计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计量方法,学生已有了学习经验,但要数平行四边形占了几格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编者给出了“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的提示,于是多数学生们就照着做了。接着教材编排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底(长)、高(宽)及面积进行比较,是为了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也是为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作铺垫。原本这种“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的提示是想降低学习难度,可作用却不大。于是想到去掉这样的提示试一试:

[片断二] 第二次试教

师:你会数吗,试一试。

学生开始思考并试着数格子。这样通过“凑格子”的经历,多数学生有了这样法(同时还伴有其他的做法):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里画出一个角平移到右边,成为一个长方形。

……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学生顺利过渡剪(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平移——拼的过程。

反思: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时在观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探究中,自然会想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并自主达成将数方格的方法与转化的方法互相沟通。 那么其中所蕴含的内在联系会在学生 “凑格子”的思考探索中建立,“转化”的探究过程就会自然而顺利。

探究材料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拓展延伸性。比如,如果学生们所看到材料中不仅有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还有用木条拼搭成能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学生们又会如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尝试

[片断三] 第三次试教( 探究过程)

师:如果准备的材料中有这样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我们怎样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呢?

学生们几乎一口同声说出:把他拉成长方形。

( 此时,老师顺势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

师:现在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学生们很坚定回答:相等。

师: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也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乘。

慢慢地,学生们开始小声嘀咕起来:不对呀,不应该是一组邻边的积,是底乘高。

疑问的谜团让学生再次激起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

接着老师拿出与原来平行四边形框架大小相同平行四边形图形,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对比。

学生们最终发现:拉动平行四边形时,仅仅是周长不变,面积变了,变大了。

生1:我知道了,转化的过程时,前后图形面积大小不能发生变化。

生2:如果面积变了,我们探究出的面积计算公式就不对了。

生3:我知道“转化”的在这儿的意思和作用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4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本节课是学生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续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基础的,本课通过拼摆等实际操作,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过,让他们切实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却不是很容易。要想让学生完全领悟,须要引导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讨论与交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下面我将研课过程中遇到与想到的问题与大家共析。

【研课经历】

第一次备课:

教学目标 :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底2㎝,高1.5㎝ 。

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求它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数方格、公式计算。)

(2)求出它的面积(注意单位) 。

(3)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板书:转化图形——找出关系——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重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好思维上的准备。】

2.导入课题 。

师:既然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用数方格或者公式来计算,那我的这张三角形彩纸是否也能用这些方法呢?(出示三角形彩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观察对比,设想转化

1.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预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1)数方格的办法。

(2)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2.动手操作,体验转化。

(1)师:下面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转化,并思考问题:在转化过程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思考题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点拨。

(3)学生汇报探究的成果。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

或许会出现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结论: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得出结论同时,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等于底×高÷2。

(4)归纳总结。

①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

②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交流、汇报、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实验的经验,发展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利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5)学生自学字母公式。

①生自读课本25页最下面4行。

②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S=ah÷2.

(6)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能求这个三角形彩纸的的面积了吗?

(学生重新审题,独立完成,口述,教师板书。)

4×3÷2=6(cm2);

答:它的面积6cm2。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26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引领,完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经历数学建模。】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推导的过程,复述重要的结论。

2.完成教材P26练一练第1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反思;思考;改进

自从名师入驻我校后,我就又多了学习的机会,也可以去多方方面感受名师的扎实深厚的数学基础和教学实战经验,与此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惑与名师探讨,找到解决的办法,就像迷失方向的船只,看到了希望的灯塔一样,照亮了青年教师的教学之路。有幸的是,我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得到了两位名师的指导,他们都强调实效,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强调课堂效果。我相信,在他们的课堂上,肯定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每次板书都斟酌再三,务必达到最好的效果。以下是两次上课的反思:

一、《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反思一

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掌握水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两道判断题,学生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高有关。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更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有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用底乘高,而不能边长乘边长,提高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掌握水平。

两位名师也指出,虽然设计意图有了,但练习设计和引导上还要修改和优化,使学生关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找到底和对应的高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问学生用底和不对应的高相乘可不可以,这样就强调了用底和对应的高相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认识也会更深。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操作之后,我引导学生描述过程时仍有欠缺,教师指出应让学生完整描述,描述应准确、有条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你是怎么操作的?

1.把平行四边形沿( )剪开的。

2.剪成了一个( )和一个( )图形。

3.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 )。

学生可以借此来复述,做到又快又好。

泰戈尔曾经不无感慨地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两位教师给我的指导正是抓住了细节,正如“水的载歌载舞”,它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润泽,一种沁人心脾的滋养。身为教师的我要加强自身修炼,时刻谨记“细节决定成败”。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反思二

我十分欣赏两位名师的设计思路,所以就在借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虽然课的设计和环节都比较顺畅了,也得到了两位名师的肯定。但课堂上的生成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设计问题要明确目的,细化问题

导入时,让学生把一个不规则图形用割补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授课时,问题问的是:能把这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学生出现几种情况:(1)转化成两个平行四边形。(2)转化成若干三角形。(3)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问题问得太大,没有直接问到重点,经教师的指点修改为:能把这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一个学过的长方形吗?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分割成多个图形或长方形之外的图形了。

在问题的设计上仍需要多思量,多从学生角度出发,不能因为自己熟知后续环节而生搬硬拽地把学生拉进去,问题设计要细化、要明确。

2.教师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提高,系统化地学习数学知识

让学生研究验证方法时,很多学生用到了举例法,第二次授课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对答,草草收场。经教师的指点可以问学生:举例法是很好的验证方法,但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验证完?第三次授课时,有学生说用举反例的方法,出乎我的意料,误认为也同举例一样无法囊括所有的数据,经教师指点发现,举反例只需要找到一个反例就能猜想,应让学生找个反例出来,找不到反例说明此方法行不通。与名师的差距就完全体现出来了,教学机智差了很多,要想提高教学机智必须有系统化的数学知识做支撑,因此学习数学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6

一、复习导入

为了更好地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没有直接问学生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而是用三道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答案并说明你是根据哪条性质来解决的。

例题1:在?荀ABCD中,BC=3 cm,AB=2 cm,则?荀ABCD的周长为 .

例题2:在?荀ABCD中,∠A+∠C=100°,则∠A= .

例题3:在?荀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AO+BO=10,求AC+BD的值.

学生回答后,我在黑板上板书这三条性质,并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三条性质.

二、练习巩固

利用课前准备的小黑板,围绕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练习1.在?荀ABCD中,∠B=110°,延长AD到F,延长CD至E,连结EF.则∠E+∠F= .

练习2.平行四边形的一角的平分线分对边为3和4两部分,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练习3.在?荀ABCD中,AEBC于E,AFCD于F,∠EAF=60°,BE=2 cm,DF=3 cm.试求?荀ABCD的周长及?荀ABCD的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复习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动、在练,这样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形成。

上课开始,我按照最初的教学设计,在黑板上出示三个例题,学生分别回答并解释题目的依据,顺利地引出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三条性质,并顺势引导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三条性质。我考虑到时间的局限性,相应的练习可能时间有些紧张,所以我在设计时想把重点放到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没有顾及平行四边形的其他性质,比如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作任意直线必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等于360度、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等等。

接下来进行习题训练,练习1没有很大问题,就在我叫学生上台演板做练习2时,出现了我没有想到的结果。我选这道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画图,使学生具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学会分类讨论的方法,全面地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读一遍题后,问学生:“解决这道题首先要做什么?”

生:“画图。”

师:“对,画图,先确定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问题变得更加清晰直观,在这一点上,同学们千万不要偷懒,凭空想象答案是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写一写你的见解呢?”

生举手。

接着,我到下面去看学生做题的情况,有些学生很快画好了图,并得出了答案,有些同学没有考虑所分的对边哪一边是3哪一边是4的情况,只得出了一种结果,我给他们指出后他们很快就补充了另一种答案。在我走到张××的座位时,他一个字都没有写,张××是一个数学成绩非常不错的孩子,我以为是他偷懒不想写,正想数落他一顿,这时他说:“刘老师,图形我不知道怎么画,这个对边是什么意思,它到底指的是哪一条边?”我当时愣住了,没有想到他会在“对边”这个概念上卡壳,他的同桌嘴快说:“不就是把AD分成AE和ED两个部分吗?真笨!”

张××脸上一红,怯怯地说:“CD也可以是它的对边呀。”

我给他耐心地讲解了一遍,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顺利”地把正确答案写了出来。巡视一周后,我发现像张××一样搞不清对边的还有四五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都解出了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