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雪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铲雪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铲雪的作文

铲雪的作文范文1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信息技术的覆盖与辐射,文化产业的发展越过单一的产业边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内在关系逐步深化,并相互融合渗透;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形成了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文化经济。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基于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相融合的理念,提升和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新型合作模式,提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从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功用的视角谈加强校企融合的必要性

1.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特征。我国的文化产业,就其产品性质而言,可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它包括利用个人的创意、技术、才能等创造出知识产权并运用到商业,创造出经济附加值和就业机会的所有产业活动。从行业门类上,把娱乐业、广播电视、音像、网络及信息服务、新闻出版、旅游等看成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整个工业与建筑艺术、艺术博物馆、图书馆等看成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咨询业等看成文化产业的边疆。

纵观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许多新的文化产业模式建立,新的产业链、新的业态出现,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精、能策划、会经营管理、掌握高科技、有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创新性文化产业人才。

2.高等学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而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高等学校作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摇篮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理论库、产品库”,拥有着其他社会单位所不具备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在引领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3.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互补性。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具有互补性,文化企业利用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从高校的合作中得到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研究文化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向,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学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高等学校通过与文化企业合作,从中获悉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信息,从而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促进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4.在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中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对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高校和文化产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现由学生到职业者转变,以及为文化产业学生就业做好铺垫,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现实举措,也是文化产业应对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对策之一。

二、制约文化产业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主要因素

1.产学研各方目标不一致,导致结合的动力不足。高等学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文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盈利,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产学研合作给他们发展带来的切实利益。因此,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便成了校企合作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往往忽视其经济效益,并且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业态缺乏市场基础,与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滞后;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处于市场的前沿,没能借助与挖掘高等学校的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在产业创新领域缺乏源动力。

2.缺乏政府对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支撑。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相互分割的体系,使有限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与高文化、高科技融合的文化产业需要政府给予的产学研合作规划和措施的支撑,以促进企业创新及内涵提升。

3.产学研合作法律环境和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涉及合作各方的利益,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协调,才能保证合作的成功。我国目前有关产学研各方利益处理和安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太完善,以至于在实际运行中出现违规行为时,难以实施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各方诚信合作机制等还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由于合作各方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偏差等,导致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与文化企业的实际需要不相吻合,甚至产生歧异矛盾,带来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入。

4.学科建设与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缺乏理性规划。伴随着文化产业热潮的兴起,我国高等学校中新增文化产业类专业或方向,且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提高。然而高等学校中文化产业学科归属不明确,在学科建设上尚缺乏理性规划。

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就要求该专业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如果仅仅在本专科阶段培养上述“复合型”人才,势必会造成学生学得太宽泛,而难以学得专、精、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当下,有必要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厘清以下的思路:一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文化产业人才有哪些?二是这类人才,涉及哪些文化产业内的具体行业?这类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水平、学科背景、能力素养是什么?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应如何设置?三是怎样搭建培养文化产业方面人才架构、设置层次水平?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确定?

三、基于融合理念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

1.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营造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到:“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由此可见,《规划纲要》对促进产学研结合在政策层面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整体竞争力主要包含文化影响力、科技创造力、产业生产力和资源禀赋转化力等,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教育的内在结构具有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特殊性,因此,政府通过相应政策的引导,发挥本区域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吸引文化企业及相关人才投身于这个区域,引领高等学校与文化产业紧紧抓住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区域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产业产学研结合,营造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对文化创作、创意、文化经营、文化经纪人等高级人才的引进,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2.建立高校的文化产业园,提供文化产业产学研互动平台。政府支持并鼓励高等学校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或研究中心),作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最佳场所。文化产业园依托学校良好的人文、教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特色学科以及优秀的人才高地优势,吸引知名文化企业,将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等机构投放在园区内。其功能是孵化文化创业企业,培育文化企业家,吸引和凝聚文化产业人才,建立高校相关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基地,提供文化产业产学研互动平台。并且把园区作为跟踪国际先进文化产业水平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与文化产业连接,共同形成系统的创新体系,培育文化产业创新人才。

3.发挥高校在江苏文化产业产学研结合中的源头作用。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教育重在培养能够把文化、文艺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以经营能力为核心,以人文素质为根基的特殊人才。高等学校是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源头,也是产学研的主体。高等学校建立跨学科和多学科整合的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群,开创文化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格局,积极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高等学校的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应聘请、吸纳文化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成为顾问或成立顾问委员会,听取并捕捉来自文化产业前沿的最新信息,使学科发展兼具前瞻性。

4.强化文化企业的主体意识,注重人才培养与储备。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文化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可获得高校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可以优先获得所需人才,降低人力资源选择和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可在校企合作中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人脉和培育潜在市场。同时,文化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特别是紧缺型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就地转化升级;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实行“智力资源资本化”,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营销、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铲雪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学合作 主体 内容

做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工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学校与社会无距离,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无差别,实现学校与社会无缝对接的重要举措。但作为新高等教育类型的高职院校如何做好产学合作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1 产学合作主体――多元化

产学合作的主体可分为学校与地方(校、地)的合作、学校与企业(校、企)的合作和学校与学校(校、校)之间的合作。

学校与地方的合作中,地方一方一般以行政区划作为主体进行合作。实行校地共建。这种合作的范围比较灵活,综合性院校可以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较大范围的合作,而专业设置较窄的学校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同一些行业进行某些方面的合作。这种除了学校与地方层面进行合作外,还包括学校内系、部或专业与区域内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也包括在区域内进行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及社会调查等其他相关社会活动。

学校与企业合作实际上是两个法人间的合作。这种合作要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来约定。其范围比校地合作狭小,但内容比校地合作具体。合作范围一般涵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涉及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

严格说来,校校合作并不属于产学合作的范畴,但由于其也是两个非事业法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我们也并入产学合作中进行讨论。校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的合作。它主要发生在高职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重点建设示范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校校合作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有共性的特征,所以校校合作范围在双方间几乎是重合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由于个体经济的发展,产学合作一般不会发生在学校与个人(个体户)之间。这种形式从性质上来看虽属于产学合作的范畴,但由于个人作为自然人不能构成与学校之间法人上的对等。在权利与义务上具有不相称的承担能力,学校对个人只承担帮助的义务而无法形成法律上的合作关系。

2 产学合作的内容――多样化

2.1 技术合作

技术合作的内容有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和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

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进行技术革新最能够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但它对参与合作学校的相关专业师资队伍要求较高,并不适于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大部分专业。只有在那些办学实力强,师资队伍建设好的示范或重点高职院校或重点专业才可以较为广泛地开展起来。

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是产学技术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合作形式目前并不多见。企业把自身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重要科研选题,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研究,既能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也能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也由此获得社会生产实践中技术前沿的信息,有利于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掌握。

对于一般院校而言,由于自身实力所限可以集中在合作申报科研课题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两个方面。

2.2 教育合作

2.2.1 校企结合,建立实体

学校与企业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依托学校校办厂或学校依托企业办学。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某种实体。在这个实体中实行前校后厂或者厂校结合。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按照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交替实施。学生既是在校生也是企业员工,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融为一体。

2.2.2 “订单”培养

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开办具有特定的企业(或行业)人才培养班。在开办这种培养班时学校与学生(或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学校按照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订单培养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对于一些企业需要量少而行业(或职业)特征明显的岗位,如工程造价、文秘等专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办行业订单班。

2.2.3 学生顶岗实习

对一些具有通用职业特征的专业,可选定某个或某几个企业作为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到用人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在学习和实训期间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较快掌握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成为合格人才。

2.2.4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实习需求,与企业签订协议,以建立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这种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建在企业,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建在校内。这种实习实训基地,应当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行建设,以便使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训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的效果。它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增加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2.2.5 教育教学过程的合作

包括产学合作开发新专业、合作制订学生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师资和教学资源共享等。

2.2.6 为地方或企业进行职工培训

即根据地方或企业的需要,在企业或学校建立培训基地或开展职工培训。

在产学合作过程两大类型中,产学技术合作更深入,层次更高。但这种合作中参与的人员不会太多,对参与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参与人员要能够全面了解产品的性能特征,生产的技术过程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等,所以参与面不会很大,而且一般集中在教师这个层次。这种合作最大的受益群体是教师,对学生培养作用较小。即便如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一项重要的使命,故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种合作方式。产学教育合作由于仅把合作的视点放在教育领域,一是合作较为容易,二是直接指向学生培养,为企业输送人才,三是与学生就业和企业人员招聘工作紧密相联。是我们所有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产学合作类型。

3 产学合作的运作――框架化

3.1 共赢原则

我们国家还没有关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立法规定,也没有建立严格而完善的职业资格准入门槛。因此,在我国推行产学合作工作与有些国家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产学合作工作就必须做到确保合作各方共赢。只有如此,才能使合作各方的合作得以进行下去。

所谓合作各方“共赢”,就要在合作过程中做到学校和企业两方的“双赢”,或者做到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的“三赢”。一般说来,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

济利益。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得到的好处集中表现为:(1)节约成本(节约投资、节约员工培训费用、节约人员招聘、管理和人员住宿等费用),可以依法享受政策优惠,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可以优先选拔人才和就近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员工培训,有利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3)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得到的好处集中表现为:(1)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有利于专业建设与发展;(2)生产与实践结合,促进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培养生产实践需要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3)帮助学校改进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帮助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有利于建设一支合理的“双师”结构队伍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媒介的学生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则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到真本事,甚至还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助学资金。这些也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地方。

因此,参与产学合作的各方在合作过程中要有诚意,欲“利已”,先要“利他”。如果参与合作的各方首先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先满足自己的要求,然后再考虑对方的要求,这种合作十有八九难以进行下去。

3.2 资产保全原则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双方都会有一定的资源投入。这些资源有的是固定资产,有的是资金。无论投入的是哪种形式,都要做到资产保全,否则就会造成资产流失,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为做好资产保全工作,双方在合作前必须签订较为详细的关于合作过程中资产投入的协议。如果是企业资产放到学校也应当有详细的资产清单,以便在合作结束后,进行财产分割。如果用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校企合作,取得经济效益的,原则上应当计提折旧。如果作学生实习实训而发生损耗的,也要做好相应记录,以便于有关部门今后作为进行财产核销的依据。

3.3 讲求实效原则

校企合作不是为了追求花架子,更不是为了好听。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要收到实效。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对企业来讲比较明确和直接的追求就是取得实在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学校而言则比较复杂。笔者认为产学合作在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成效就应当认为合作是成功的:(1)有利于把教学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一起;(2)有利于学生或教师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3)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4)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5)有利于改善学生经济条件;(6)有利于弥补学校教学过程的缺陷;(7)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形象。

4 产学合作的管理――制度化

4.1 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利益关系复杂。要使校企合作顺利进行下去且取得实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产学合作的基本原则、产学合作的主体与形式,产学合作的组织与管理,产学合作的项目管理、产学合作的经费管理和产学合作的评价与奖惩制度等内容。

4.2 建立项目周期性评价制度

为了加强产学合作项目的管理,必须对产学合作项目建立周期性评价制度。周期性评价制度分为年度评价制度与周期评价制度。其中周期评价制度是指那些合作期间超过2年以上的项目,在合作到期时对整个合作期间进行的全面评价。这个评价结果对于双方在合同到期后是否继续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周期性评价制度的评价内容不能仅着眼于经济目标的考核,应当对合作项目所产生的社会和教育效益及利弊、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目标并不能作为产学合作的重要目标,更不能作为唯一目标。进行项目评价要依据合同(协议)进行检查,重在检查合同(协议)的履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填写《产学合作项目年度(周期)评价表》送交学校产学合作管理部门保管。

4.3 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

这主要包括允许教师社会兼职和加强教师考核两个方面。教师社会兼职是教师获取职业经验和经历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社会兼职过程,教师既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也增加了教师的实际收入,既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也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需要注意的是,允许教师的社会兼职活动对我们的教师管理工作必然会带来新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已经不同程度地在各个学校和各个专业中显现出来,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

铲雪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 农科;产学合作办学;大学语文;德育

产学合作办学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教育活动。农业作为专业性很强的运用学科,近年来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在农科院校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发展。产学合作办学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明确,标准更规范。根据对企事业单位选择毕业生标准的调查,人才素质包括职业技能、管理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其中道德品质对劳动者的从业态度、工作业绩有着相当大的决定作用。在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中,针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加强德育教育,符合院校、学生及企业的共同利益,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中大学语文对德育渗透的功能性分析

(一)根据社会道德建设的需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农业生产安全直接影响民众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整体稳定。近年来,部分企业和个人疯狂追求经济利益,漠视农业生产安全隐患,导致事故频发。比较典型的有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肯德基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含“苏丹红一号”事件、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件、“中日毒饺子”事件,都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农科院校大学生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培养农科院校大学生正义、善良的社会道德,对保持农业生产安全和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中有许多具有道德伦理内涵的内容,教材里选的“孔孟语录”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宣示了关心他人的利他主义。大学语文里诸如此类诗文蕴涵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根据学生专业认同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爱农兴农的职业观念

随着高校扩招,农业院校出现了“报考热”现象,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第一志愿录取率越来越高。就湖南农业大学而言,录取分数线常年高出湖南省高考本科录取分数线30至40分。但通过对2009级新生的调查发现,在报考农科专业时,有28.6%是非本人的意愿,4.5%是学校调配的专业。对2010年毕业生择业目标调查显示:毕业后想改行的占29%,做什么都无所谓的占18%。受传统职业观影响,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农科并非出于热爱农业,立志从事农业。这导致他们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学习兴趣,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造成农业人才缺乏,教育资源浪费。大学语文富含描绘农业、农村、农民的精品文章。“池塘生春草”“清泉石上流”描述了农村的恬静自然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反映了清新快乐的乡村生活。对于怀失落心态的农科学生,傅雷的《心灵的灰烬》讲述了怎样在健康平衡的心态中求得自身发展。通过大学语文的职业观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目前农科仍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学生可以懂得农业是社会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勇于创业,就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个人获得重大成就。圣优39是南平市农科所用圣丰2A与南恢39配组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

(三)根据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从业素质

我国农业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新兴的农业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积累和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多更早的机会获得工作经验。但大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对未来职业没有任何规划前就直接走进工厂,综合素质与企业期望、岗位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大学语文包含理想信念及人生态度的教育内容,对培养顽强、拼搏、进取等职场素质有良好的启示作用。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苏轼《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始终保持进取的精神。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人与人要和谐相处,礼尚往来。这些德育资源,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形成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团结协作的从业品质。

二、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中大学语文对德育渗透的操作性研究

(一)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中大学语文的课时安排

从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大学语文是一门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可以贯穿产学合作办学的始终。针对“学习―实习―学习”的特点,可以采取分段教学的办法。院校主要安排基础授课,可采取必修的选修课形式,时间最好是在第一学期,对新生适时加以引导。其余每个学期中都编排相应课时实施循环授课,遇到重要时期或者特殊的教学任务可及时调整,组织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和文体活动。企业实习期间主要开展配合活动,进行企业文化氛围熏陶,安排教师进行指导教育。

(二)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中德育教育的师资要求

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中有大量的实习机会,一般是由少数骨干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基地见习教学,教师身兼教学者、管理者、德育教育者数职。运用大学语文开展德育教育,首先必须保证教师素质。指导老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在实习中能够言传身教,通过自身引导感染学生。在此前提下,还要学识丰富,既要对人文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又要熟悉专业学科,充分挖掘大学语文当中的德育资源,善于将德育教育与见习实践有效结合。教师还要讲究讲课艺术,运用大学语文开展德育教育时,注重紧密结合教学任务、实习环境、学生思想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三)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中大学语文的授课形式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知识讲授、情感体验、思维训练等层次。产学合作办学是院校、企业、实训基地多方沟通互动的过程。在产学合作办学模式的德育教育中,要突出产学合作多方参与的特点,区分层次教学。(1) 院校教育采取集中授课,注重知识讲授的深入透彻。在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中,院校处于“源头”和“主体”的地位,教学场所相对集中,这一阶段主要实施大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将课文中蕴涵的人文因素讲深讲透,让学生于欣赏中感受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受到德育熏陶。(2)社会学习突出思想交流,注重情感体验的潜移默化。大学语文的课内教学课时有限,这就需要把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要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后时间,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教师除了布置阅读的作品外,还要组织思想讨论,通过共同辨析、反驳,引导青年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开展人文知识竞赛活动、演讲比赛活动,通过这些课后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集体、他人, 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品德。(3)企业实习突出随机教学,注重思维训练的实践转化。企业上岗见习期间,大学语文对德育动作的渗透主要采取随机教育的形式。指导老师可以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督促学生边看边学边思考,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培养健康成熟的逻辑思维。在实习过程中,可由企业派遣辅导专干,运用企业文化等人文资源进行辅导教学,使学生在理论指导、讨论交流,环境熏陶多种教育方式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立军,刘昌仁.《大学语文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9)

铲雪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文化;保护;作用;建筑学

1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跟建筑学的联系

各行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学的不断发展,也让现代建筑得到了日新月异的改变。建筑学无论进行着怎样的发展,保护建筑的文化遗产始终是其永远的职责,不管文明如何前进,保护建筑的文化遗产也将是个永恒的命题。谈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的文明程度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所无法避免的历史使命性问题,这是人们对于历史文明的一种态度。要在民主的环境下,人们对于历史文明和文化遗产才能够以一种理性认识的态度进行审度,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化遗产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其价值才能得到肯定。从古代史乃至近代史中不难发现,受到战争的洗礼,被摧毁的建筑瑰宝不计其数,这源于统治阶级为了树立起自己的威严,而采取对旧王朝建筑遗迹进行摧残的手段,对于当时人们的理解,仅仅是把建筑当做是一种物质形象在对待,并没有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去思考它们,就谈不上历史文化意义的认识了,它们在人们的眼中只关乎政治文化,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和阶级的象征。

建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对建筑文化的保护也具有科学的意义和研究的意义,建筑学科肩负着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不受现代文明建设的摧残的重担在社会上达成了共识,建筑文化遗产作为为建筑学提供专业的研究对象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保护建筑文化的遗产也是尊重历史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切实表达。对传统建筑所处的环境加以保护,并对新老建筑现状密切关注,将对建筑学发展的方向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2 建筑学发展的方向

对于未来的建筑学发展情况进行思考,就要分析推进建筑学的发展的外因和内因。要对建筑学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进行深度的剖析,对于建筑学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作出对策和思考则是促进建筑学发展的动因,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将会引领建筑学发展的方向。

面临问题和矛盾时,要解决多样性同全球化二者的矛盾。受现代主义的影响,为满足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理想追求,推进了建筑学的发展,以此解决新旧技术上的深刻矛盾。多样性和全球化二者的矛盾,就是传统文化也现代建筑的工业模式两者的深刻矛盾,同样也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建筑所具备的民族特性以此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既让民族建筑的特色以及多样性得到保护和继承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居住环境,让二者相得益彰,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则是建筑业发展的助推剂。

再有建筑学需要解决的矛盾是资源环境的有限,面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突出问题,不得不考虑建筑对于资源和环境的深远、深刻的影响。在发达的国家,建筑的能耗是社会能耗的百分之三十及以上,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建筑能耗日渐增加,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及以上,并逐年攀升。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当秉承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在对建筑的设计中,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这就需要教助学融入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知识,以科学的方式加以运用,对建筑学发展将有重要的作用。

建筑学发展面临的问题还包括要如何解决共性和个性的彰显之间的矛盾,个性与共性存在于建筑师对作品的设计当中,追求个性的年代,只有通过个性化设计才是反映建筑师们对于设计建筑物的个人情感表达和理解。无论在哪个时代,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都不会停歇,这些都是不同的建筑师对于建筑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罢了,对建筑物的不同见解将推进建筑学的发展,共性和个性之前的摩擦对抗中,使建筑学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建筑学的发展受到了内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习性改变的外因影响。而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对于建筑学的要求,也将从人文、环保、便利、智能等多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推进建筑学的进步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3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对于建筑学发展的作用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建筑学发展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建筑文化能够多样性发展,我们从建筑遗产中能够获取其所具备的民族与地域以及历史的信息,对于地域建筑的文化特色能够直接从建筑遗迹中感受出来,同时也将当地建筑景观起到一个丰富的作用。文化遗产赋予了人们精神上的力量,是一个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建筑学就要让人们的从建筑遗迹中来满足此种精神需求,这就需要建筑学对具备了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色的建筑物加以保护。在建筑文化遗产当中所凝聚的先贤智慧,无论是科学的原理,还是精湛的技艺,对于现代的建筑物设计来说都是具有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作用的。

保护建筑文化对于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上有很深刻的意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其在传统的建筑上的样式都各不相同,这也就形成了形式各一的特色,当中包含了生活习性与文化背景与艺术理解的多种原因,这些都是为协调并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环境条件。对于优秀的建筑遗产来说,它们跟周围的环境也是相得益彰的,这就很符合如今的绿色环保理念以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传统建筑使用的建材都是天然的用料,能够重复利用,也能够回归大自然,在制造以及使用时对于环境的负载都是很小的。传统的建筑物符合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在布局与形式以及舒适程度方面也更加的科学合理,既满足了生活的要求,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生态的系统建筑群落。这些对于现代建筑业的设计来说都是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深刻的启迪作用的,对建筑学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护建筑遗产对于调解共性和个性的矛盾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遗产能够普遍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文化现象,而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风格,反映到了建筑共性与个性矛盾关系给建筑学发展给予了启示作用,当人们对建筑的精神要求进行细致划分的时候,就会无限地缩小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差距,因为不难发现所有建筑个体都有其本身突出的个性,这样就会使得在深究建筑遗产和文化的过程中,将两者之间的矛盾化解掉。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不只是这些看得见的效果的作用,对于建筑学科内涵的延伸也是有着深邃的影响。探究建筑遗产的同时,寻求建筑遗产同现代设计的内在联系,不就是对建筑学科内涵的很好延展么。

4 结束语

建筑遗产不仅记录着历史,同时刻画着艺术,凝聚在其身上的沧桑之美,供后人的敬仰,其身上令后人为之着迷的秘密,诱使着人们不停地探索。保护建筑遗产不仅是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建筑学发展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红雨.社会学视角下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百家. 2011/S2

铲雪的作文范文5

各位老师,你好!由于对学院教学资源使用、提质进行研究,将对老师使用实验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情况进行咨询~您的配合将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恳请配合填写。

---------------------------------------------------------------------------------------------------------------------------------

1. 您的性别

£男

£女

---------------------------------------------------------------------------------------------------------------------------------

2. 您的学历

£大专

£大学本科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以上

---------------------------------------------------------------------------------------------------------------------------------

3. 您的年龄段

£20—30

£31—40

£41—50

£51—60

---------------------------------------------------------------------------------------------------------------------------------

4. 每周大约多少节课

£10节以内

£10—20

£21—30

£30以上

---------------------------------------------------------------------------------------------------------------------------------

5. 近几年采购的竞赛设备的利用率如何

£一次性使用

£可开发培训教材

£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匹配度高

£可转作为学生协会的训练平台

---------------------------------------------------------------------------------------------------------------------------------

6. 公共教室管理模式,你认为合适的是

£教务处管理

£二级学院管理

£劳动班级管理

£物业管理

---------------------------------------------------------------------------------------------------------------------------------

7. 对跨二级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训资源是否愿意整合

£愿意                       £不愿意

---------------------------------------------------------------------------------------------------------------------------------

8. 对现有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可否开展开放式平台试点

£可以                       £不可以

---------------------------------------------------------------------------------------------------------------------------------

9. 现有实验实训设备使用中,对使用情况记载是否有据可查

£有                         £没有

---------------------------------------------------------------------------------------------------------------------------------

10. 对学院图书馆的改造建议

£全开放式

£大阅览室改小阅览室

£设立教师阅览室

£设立应用技术、教学研究讨论室

£设立小型影音室

---------------------------------------------------------------------------------------------------------------------------------

11. 对现有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是否开展过绩效评估(如果有,请关联回答第12题)

£有                         £没有

---------------------------------------------------------------------------------------------------------------------------------

12. 请你说出绩效评估最好的教学设备,绩效评估最差的教学设备

---------------------------------------------------------------------------------------------------------------------------------

13. 你认为现有教师的办公条件,急需改善的是什么

---------------------------------------------------------------------------------------------------------------------------------

14. 你对学院基本建设规划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15. 你对学院现有教学场所提质改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铲雪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5-02

一、前言

校企产学研合作通常是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产学研的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要增强综合实力,必须加快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深化和发展产学研工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校企产学研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因此,本文通过对校企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校企产学研合作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校企产学研合作更好地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校企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驱动机制不完善。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的校企双方必然要考虑双方的利益。企业希望高校能提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而对高校而言,由于条块分割和部门保护主义以及经费和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项目还只是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真正能产业化的不多。这就使得企业在接受这些成果时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没有积极性。②产学研合作对一些企业和高校教师缺乏吸引力。对企业吸引力大的是那些相对风险小、上马快,而且容易得到地方政府和金融系统的支持和资金容易到位的项目。而高校科研教师的职称评定往往以主持项目的级别、完成项目的多少、获奖和的级别以及数量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产学研合作的好坏对职称评定的影响不大,这就使得广大科研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论文和争取纵向科研项目上,而忽视了产学研合作。同时,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着眼点还没有完全放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上。至于在合作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在项目评价、资金投入、市场前景和信守合同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使双方利益难以保障,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2.校企产学研合作的约束机制不健全。①企业缺乏信誉,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高校科研教师在完成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后,有的企业不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给高校教师所有的科研经费,而是扣留一部分,将扣留的部分科研经费用于企业其他用途,使高校在经济上和名誉上受到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广大科研教师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②知识产权保护在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有些企业不遵守技术交易的行为准则,高校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且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又很难进行约束和处罚,这直接影响了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使得高校很多教师有了好的项目却不敢与企业合作,从而导致校企产学研合作不能顺利地开展。

3.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调控机制不灵活。政府部门对政绩的追求,使各级领导对更容易出GDP的固定投资感兴趣,政府对固定投资的过分重视,使其忽视了企业科研创新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从目前来看,政府缺少科研立项、科研融资、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以及科技成果转让等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机制,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前期立项与投入上,而对于后期成果的转让却没有相应调控,最终导致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过低的局面,没有真正发挥科研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4.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资金不充足。目前尚无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的专项拨款,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大、风险高。一项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要经过实验室研究、中试和产业化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支持,增大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难度。二是中间环节及成果转化经费缺乏支持。中间环节投入大、风险高、成功率低,因此很少有企业愿意在这个环节投入资金,而各项研究计划经费中也未将中间试验经费包括在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研究出的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实现转化,从而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5.产学研合作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机构仍不健全,无法承担起沟通供需双方信息的任务。科技供求沟通不到位,科技与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信息掌握不足使高校的定位不够清晰,与企业的合作层次偏低。项目合作双方间则缺乏有效地沟通。企业认为,一些项目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较窄,可选的高校就那么几家,较为熟悉,无需花人力、物力去了解,再加上它们眼中的高校,诚信度较高,不必去做详细的资格审核;高校也认为,在项目未形成之前,根本无法进行事先的考察,也就缺乏对企业的充分了解,这就导致产学研合作不能得到很好地开展。

三、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展。制度保障是产学研合作开展的基础,没有健全的制度,产学研合作就无从开展,从当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要改革对科研院校的科研活动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将科研人员的主要力量投入到科技成果的可转化上来,加强科研活动与社会企业需求的对接,从而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另一方面,要减少对过于依赖固定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等短期行为的重视,制定相关制度,促使企业转变市场竞争手段,改变单纯依靠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低价竞争的策略,转而以科技创新为主,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执法力度。

2.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产学研政策环境。①健全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国内有关产学研合作法律的相对分散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在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产学研结合促进法》,对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各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以及优惠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法规,从而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打造一个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严格、市场平等竞争的良好法律环境。②建立多层次的资金体系和融资系统。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每年的科技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因资金不足而导致产学研合作无法很好开展的局面。同时,还要把高校的成果转化经费与企业成果试制生产费结合起来建立“共同基金”,实行利益分享,风险共担,以避免科技成果转化因部门利益而受到阻碍。③完善财税政策。对产学研项目实行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对关键性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风险投资等建立特殊的税制;同时对于技术服务类的合同项目可以尝试在经济发达地区优先进行减免税的试点。

3.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并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咨询评价系统,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技术性、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和价格参考资料,也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互了解提供共享平台。最终,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一个集咨询、检索、申请、评估、审批、交易、招聘、投融资、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官方权威产学研联合服务平台。目前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开发的“中国技术供需在线”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平台,它的建成将会为我国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很好的保障。

4.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合作意识与诚信意识。我国整体的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长期以来,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运行主体,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此,企业要改变以往淡薄的科技意识,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互通信息,诚信合作;有眼光的企业家可以搜寻一些科研幼苗或实验室胚胎,利用自己的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高校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

5.开拓国际产学研合作的新渠道,提高高校国际竞争力。首先,采用政策引导等措施,大胆实践新做法,开拓国际合作的新渠道。高校要积极联合国内外的科研力量,积极争取参与到国际性大科学项目中,加强同国外境外公司级学术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合作,以配合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开放办学的实践中,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其次,加强高校与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合作研究鼓励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掌握最新的产业动态,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增加知识存量,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静,徐文苓.我国高校产学研相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91-92.

[2]郭红岩.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及对策[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3):55-57.

[3]陈秀珊.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内部障碍分析及政策建议[J].肇庆学院学报,2011,32(4):73-76.

[4]张秋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金属世界,2012,(1):52-54,62.

[5]李恒.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立法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0,(1):26-30.

[6]沈静波.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3-4,21.

上一篇医学科技

下一篇全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