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专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专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专题

教师节专题范文1

上联:又红又专

下联:为国为民

上联:为国而教

下联:作人之师

上联:职业高尚

下联:教师光荣

上联:尊师重教

下联:育才兴邦

上联:催笋成竹

下联:润花着果

上联:心血育桃李

下联:辛勤扶栋梁

上联:红梅知春早

下联:翠柏识岁寒

上联:春霖滋沃土

下联:矢志育新苗

上联:栋梁砥大厦

下联:桃李芳九州

上联:栋梁撑大厦

下联:桃李遍中华

上联:须尊师重教

下联:待举栋兴邦

上联:桃李交谊笃

下联:橘柚及时登

上联:桃李及时秀

下联:桔柚应时新

上联:碧血催桃李

下联:丹心育栋梁

上联:点燃理想火花

下联:培育建设人才

上联:培育祖国花朵

下联:造就建设人才

上联:踏踏实实做人

下联:兢兢业业为师

上联:一片丹心随世古

下联:千声赞语颂师恩

上联:一身许国传科技

下联:两袖清风作人师

上联:人梯巧搭登攀路

下联:心血勤浇栋梁材

上联:千篇新诗园丁赞

下联:万首衷曲育人歌

上联:日暖风和开桃李

下联:笔酣墨浓写春秋()

上联:丹心一片育新苗

下联:赞歌千曲颂园丁

教师节专题范文2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工作总结

我校是新建校,19位教师中有15位是90后,面对这群曾被社会贴上“个性张扬”标签的90后,辽小就是他们专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为了充分发挥这群90后的结伴、协同、互通、互助作用,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新教师队伍,我校将具有共同愿景和共同发展需要的教师组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一、多元学习,调动教师内驱力

1.心灵宁静,爱岗敬业,筑牢精神乐园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阳光、活力、创新是这群90后独具的时代特色,但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尤其是繁杂的教学任务、调皮好动难以管理的学困生等问题时,这群90后往往会浮躁、缺乏耐心甚至难以应对。所以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入职后的首次宣誓、师德活动月系列活动、观看优秀影片、过好第一个教师节等)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使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让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重塑21世纪教师新形象,筑牢各自的精神乐园。

2.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提升素养促内涵

读书是每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除了统一必读书目《教育文摘》《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外,我们根据90后的个体独特性,改变以往统一书目、统一阅读的旧习惯,让老师们自己提出阅读书目,书目种类繁多:有提升专业水平的、有励志的、有陶冶情操的、有家庭情感方面的等等。然后开展自由组合式的读书杂谈活动,建立个人文集,每月进行好书推荐和观点分享。

3.对话专家,思想碰撞,拓宽思路亮心灯

专家的引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与专家对话是我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特色,通过专家对教育理念的前瞻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进一步帮助教师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内涵和教学思想。学校先后聘请华师大戚业国教授、刘启辉、高卫星、周莉、王莉莉、区市教研员、区督导室等各级专家来校讲学、指导。

4.教师合作,多彩学习,资源共享齐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引领、交流、合作学习(青蓝工程、名师引领工程、双导师制、外出学习汇报、骨干教师经验交流、基本功练习等),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上更加明晰方向。

二、强化研修,激发教师成长力

校本研修是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活动,是一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

1.潜心研究,勤于写作。学期初,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个人学期重点工作计划、个人学期小课题研究计划,并组织老师基于校情、学情、班情等开展校本研修(语数英音体美均有学科课题)。学期末教师要梳理、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获得的感悟、收获以及存在问题,记录宝贵的数据和各种影像资料,形成第一手文字资料,促进教师研究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年来,有两位老师的文章在国家级、区级刊物发表。

2.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小讲台呼唤大教师,教师的真功夫永远在课堂。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20节,并通过推门课、亮相课、成长汇报课、视频案例反思课、一人一精品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引领课、模拟课堂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开放课堂教学。既研究教师又琢磨学生,师生共同触摸教育,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其大量的积淀由“内化”转变成含有更多精彩的“外显”,有朝一日,红日喷薄。一年来,有1位教师获得省、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有3位教师获得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10人次的教师获得区公研课,截止到目前新校启用后分配的八位新教师,有7位已经取得区研究课资格。

3.善于反思,再登新高。回顾是最好的反思,交流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随时记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所思、所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每学期末都会进行期末工作总结交流会,全面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各项工作,通过总结成绩、审视不足,为各自发展、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而砥砺前行。

每学期的总结,既是对共同体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也是对下学期工作做成部署与安排,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共识。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也将不断锻造自己,不负韶华,筑梦前行。

三、精彩展示,扩大教师影响力

教师节专题范文3

关键词:预制拼装箱梁;湿接缝;施工工艺;体系转换

1 工程概况

厦门市快速公交(BRT)一期工程一号线岛内段QA标段线路起止桩号为:K0+050~K5+228.6(10#~183#墩),总长为5178.6米。其中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共计34联105孔,采用胶接缝施工,包括26联3×30m、3联4×30m、2联25m+30m+25m、1联30m+32m+30m 、1联3×25m、1联27.5m+30m+27.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墩顶湿接缝及封端混凝土采用C55微膨胀混凝土现浇,共计139个接头,其中中墩现浇段71处,封端68处。

2 施工工艺

根据全桥体系转换的要求,湿接缝施工流程如下:

准备工作绑扎钢筋连接波纹管并穿钢束搭设模板浇筑湿接缝养护灌注支座调平层张拉负弯距钢束并压浆浇筑封端湿接缝混凝土拆除一联内临时支座,完成体系转换。

任一道湿接缝开始浇筑混凝土之前都必须报现场监理批准并得到监理工程师书面通知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1 准备工作

2.1.1 凿毛:在箱梁拆模以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梁头及翼板外缘进行凿毛,凿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并用水冲洗干净。

2.1.2 测量高程:为保证箱梁线型和高程符合设计要求,湿接缝钢筋绑扎之前,测量人员必须复核简支跨坐标和高程,并经过线型监控单位复核批准后,方可进行湿接缝施工。当发现有偏差大于要求时,应先调整梁跨,直至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

2.1.3 施工平台搭设:湿接缝施工平台采用钢管架抱墩搭设,在钢管架上铺设木板形成平台。

2.2 钢筋加工安装

钢筋在使用前必须按《铁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验收,分批做好原材料及焊接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2.1 配料:钢筋预先在钢筋加工场地配料,弯制后运到现场一次绑扎成型。制作钢筋骨架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地面上进行,以保证钢筋清洁。钢筋应无灰尘,无锈蚀、松散锈皮、油漆、油脂、油或其它外来物质,无有害的缺陷。钢筋制作及安装严格按施工图纸及技术规范进行,确保焊接质量。

2.2.2 钢筋绑扎与安装:钢筋在现场绑扎结合成型时,钢筋应严格按图纸要求进行布置。绑扎钢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钢筋的所有交叉点均应绑扎,必要时,亦可用点焊焊牢。以避免在浇筑砼时移位,不允许在浇筑混凝土以后再安设或插入钢筋。①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转角处,应与主钢筋的交接点扎牢。②箍筋的接头在梁中应沿纵向轴线方向交叉布置。③绑扎用的铁丝要向里弯,不得伸向保护层内。绑扎好的钢筋应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已绑扎好的钢筋上不得践踏或堆放重物。

为保证保护层厚度,应在钢筋与模板间设置水泥砂浆垫块,垫块应与钢筋扎紧,且互相错开,呈梅花型布置。在连接连续处梁头预留钢筋时,因本着施工方便,梁头钢筋预留比较短,因此在采用搭接焊连接时,若长度未满足10d的焊接长度时将采用5d的双面焊接。

从保护模板的角度出发,在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模板安装作业,已防止杂物和焊渣掉入模板无法清除。因湿接缝钢筋较为密集,焊接工作量较大,同时连接用波纹管采用塑料波纹管,为不使钢筋在焊接过程中破坏波纹管,可在波纹管表面刷水泥浆进行适度隔离。

钢筋绑扎自检合格,经现场监理工程师验收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3 连接波纹管并穿钢束

2.3.1 波纹管安装

本工程所采用的波纹管为PE波纹管。波纹管安装前应充分熟悉图纸,明确每联箱梁的孔道的位置。根据图纸孔道的线型位置采用Ф10钢筋先在钢筋骨架上焊好定位钢筋,再放置波纹管。因梁段浇注与湿接缝采用同一型号波纹管,在梁段浇注后,应对湿接缝连接梁段的预应力孔适当扩宽,保证波纹管能够穿入。在波纹管安放中应特别注意波纹管的接头,要安装紧密,采用砂浆封堵空隙,保证不漏浆。如发现有主筋与波纹管的位置相碰时,以保证波纹管的位置,适当调整钢筋为准。

波纹管的位置严格按设计图纸安装,并在砼浇注前要多次进行波纹管的孔洞检查,防止波纹管漏浆。对波纹管的布设要采用定位钢筋牢固定位,严格按照施工图中所示的钢束大样设置定位钢筋,在直线段定位钢筋的纵向间距不大于100cm,在曲线段定位钢筋的纵向间距不大于50cm,定位钢筋间距要根据需要加密,每定位点的坐标安装偏差不得大于1cm位。在钢筋点焊和固定波纹管时要采用保护措施防止波纹管被损伤出现孔洞。

2.3.2 穿束

穿钢铰线时,应随时观察和调整预先插在孔道中的波纹管的位置,以避免钢铰线端部将波纹管拉坏。

根据所列的图纸每道钢束的根数进行下料,为了提高穿钢绞线的效率,采用人工和机械牵引相结合的方式穿钢铰线。即较短的钢绞线用人工穿束,较长的钢绞线先用人工在各张拉孔道中穿上“引线”,再将一个孔道中所要穿放的全部钢铰线帮焊在引线周围而成为一整束,用3t卷扬机将整束钢铰线通过引线牵引穿入各张拉孔道。在穿完成后就检查钢束的线型是否正确,如不正确需立即调整。

钢绞线穿束与钢筋绑扎从梁底往梁顶依次进行,因属于不同的施工班组,应合理安排工序衔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

钢绞线的下料不得使用电焊或氧弧切割,采用圆盘锯冷割,并使钢绞线的切割面为一平面,以便在张拉时检查断丝。

2.4 搭设模板

2.4.1 铺设底模板

湿接缝采用竹胶板作为底模的方式。根据桥墩垫石、抗震挡块、临时钢支座的位置,确定底模分三块安装。铺设底模后,在底板与方木之间加垫5cm厚的三角木契,一是为了调整底板的标高,另一方面是为了在落架时将木楔敲掉,上面的底板靠自重作用下落,方便拆卸底模。中墩处梁底调平层与湿接缝一同浇注,底模需在此位置处开孔。

湿接缝底板采用竹胶板制成,用8#槽钢做筐,以加强竹胶板的承载能力,并用Φ20的螺栓将底板悬吊在顶面槽钢上。拆模时松开螺栓,底板就自然下落,拆卸都十分方便。

2.4.2 安装侧模

湿接缝侧模采用钢模,模板表面保持光洁,无变形,接缝严密,在底模与侧模之间贴海绵条,模板一勒紧,海绵受压缩,即可防止漏浆。为了防止模板变形、跑位,保证构件尺寸,各模板之间采用对拉螺杆拉紧,防止浇筑混凝土时胀模。模板表面在除锈后刷脱模漆,以利于脱模方便并使湿接缝混凝土更加美观。模板安装完毕后,应保持位置正确。浇筑时,发现模板有超过允许偏差变形值的可能时,应及时纠正。

2.4.3 安装端模

各联封端设计留有8cm的梁缝,因此在封端处有端模。端模采用竹胶板加订4cm厚方木,方木成竖向布置,相邻两块端模方木交错布置,在端模安装后,在其四周打入木楔,防止端模在振捣时跑位。

2.5 浇筑混凝土

2.5.1 材料:湿接缝混凝土采用C55微膨混凝土,实验室已做出配合比。

2.5.2 浇筑: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用泵车进行浇注入模。浇筑采用分层斜坡式浇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移动间距不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保持50~100mm的距离,要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振动棒,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它预埋件。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混凝土浇筑时要留好试块,并做好记录。对于湿接缝浇筑要注意尽量避免振动棒碰撞底板。

2.6 养护

由于厦门1~4月气温在5摄氏度以上且海风对砼影响较大,因此砼浇筑后采取先保湿再洒水的方法养护。即砼收水、拉毛完成后,马上在砼上覆盖塑料薄膜,以达到保湿要求,待砼具有一定强度后采用麻布覆盖并进行洒水养护。

砼浇筑完毕后在12小时以内用麻布遮盖,经常洒水,保持砼湿润状态。若遇气温高或太阳暴晒时,则应在砼初凝后即先用麻布覆盖防止砼失水产生干裂。浇注后应切实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和施工缝的处理,确保砼在达到强度前不受暴晒和外加荷载的影响。

2.7 灌注支座顶板调平层

边墩支座调平层采用环氧砂浆重力式注浆,在支好模板后,从梁顶预留中孔倒入拌好的环氧砂浆,在与支座锚栓孔相通的四个孔均流出砂浆后停止灌注。

2.8 张拉钢束并压浆

在湿接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95%后,按T1B1B2T2T3T4T5顺序张拉剩余钢束,并及时压浆。

2.9 浇筑封端混凝土

在整联钢束张拉并压浆后,按扎筋、立模、浇筑砼先后顺序依次完成封端混凝土的施工工作,完成整联梁的主体工程。

2.10 拆除一联内临时支座,完成体系转换

在一联内湿接缝各工序完成以后,用氧气切割断临时钢支座调整部分,使临时钢支座与梁体脱离,让永久支座充分受力,完成由简支向连续的体系转换。

在湿接缝浇注和环氧砂浆灌注后,墩顶各支座已与梁底充分接触,在拆除临时钢支座后,永久支座能够平稳的承载梁体自重,完成体系转换。临时支座拆除可从中墩向边墩进行。

3 结束语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湿接缝现浇段工程量虽小,但工序繁琐且专业性强,每道工序都会影响整座桥梁的质量,因而应组织专业队伍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同时考虑该部分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教师节专题范文4

细细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经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以往老教材中的应用题只要学生完成第二个环节,至于第一个环节就由教科书代劳了。而现在的新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环节,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选择,整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是长处;但在第二个环节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甚至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就自然而然的会列式解题,不需要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有些学生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入手。那么怎样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两环节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顺利进行第一环节的学习

1.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现象时,能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要具备这种能力,学生首先必须会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同样一幅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出现一幅情景图,图中借助各种物体蕴含大量信息,画面上没有提出问题,而是鼓励学生从画面上收集信息和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教师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学生:看到白雪公主和小矮人,还有房屋和大树。也有学生说:看到1位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3个提篮子,5个没有提篮子;左边有4棵树,右边有5棵树;草地上有3朵黄花,6朵红花......面对学生的这两种回答,我们应该表扬第二位。因为他关注了画面中各种物体的数量,这就是从数学角度看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能坚持这样引导,久而久之,给学生一个具体情境,学生就会自觉地找出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养成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习惯,为"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打好基础,同时也为识别有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作好铺垫。

2.培养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不同于以往的应用题,呈现的信息是开放的,就像生活中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它,没有现成的条件,需要在很多的信息中选择地去提取。教材的主题图往往包含很多信息,有本质的,有非本质的;有解决问题需要的,也有解决问题不需要的,就看学生会不会设别,会不会有选择的提取。如:"果园内有5行桃树,7行梨树,9行李树,桃树每行8棵,李树每行7棵,桃树和李树分别有多少棵"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应的信息整理成表格。

这种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培养。

二、突出数量关系分析,顺利进行第二环节的学习

1.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能力强的同学学习,当他们读完一道应用题后,就能立刻看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在原来的应用题教学时被特别强调。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解决问题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

比如以前我们教学相差关系应用题:"花猫12只,白猫8只,花猫比白猫多几只?"学生列出算12-8=4(只)后,一定要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12"表示12只花猫,"8"表示和8只白猫同样多的花猫,"4"表示多出的白猫。现在我们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让学生说出这么复杂、这么拗口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要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画图等一一对应的方式,明白花猫比白猫多4只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2.掌握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教师节专题范文5

关键词:理实结合;实训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86-01

本校领导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高瞻远瞩,新学期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打造精品专业的创新目标,并为精品专业下了这样的定义:一是有学生要来读;二是企业抢着要人;三是有能力承担社会培训。

汽车专业教学部贯彻校领导的新思路,结合本校汽修专业的实际办学条件,假设了"校企结合"创建汽车实训中心,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汽修2012级部分学生试行"3+2"的教学模式。即:一周5天,分成二段,3天上理论课,2天在车间实习,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学至今已实践了2个月,此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分述如下:

1.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本校学习的学生,在原初中学习阶段大多是班中一些学习习惯、行为较差者。针对这一实际现状,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首先设法提高学生对学习汽修专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在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在教学开始时,首先要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做好课题的铺垫,让学生对他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产生好奇,感兴趣,让其注意力指向学习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比用口头解说要好很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技能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些情境现象,把枯燥、刻板的教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讲解汽车点火系统故障时,可找来汽车点火系统的有关零部件,把点火线路接好,在讲课前,先做火花塞点火现象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观察火花塞点火现象中产生兴趣和疑问及求知的欲望,老师根据这些现象,一步一步向学生阐明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紧接着指导学生如何连接线路及诊断维修点火系统的故障。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2.采用实例分析,提高教学效果

汽车修理专业涉及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如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现采用"3+2"模式后,学生在3天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马上能在2天实习中看到实物,观察有关部件的运动关系及装配关系。

因此,可采用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边做边讲解,让学生觉得书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汽车维修中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

例如:以"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不足的维修"此实例作为载体,引出与发动机相关的各系统工作原理和处理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不足维修的相应技能,如下表所示:

实例: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不足的维修

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相关技能教学

1.发动机配气机构工作原理。2.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工作原理。3.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工作原理。1.发动机的拆装。2.发动机的总装各系统的清洗。3.气门间隙的调整。4.配气相位的调整。5.气缸密封不良的检查。

理论课讲过"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这一章节后,实习中,学生亲自在实车发动机上进行气门间隙的调整,请一组学生按发动机的结构原理进行调整,发动机很快发动起来;而让另一组学生随意调整,结果发动机怎么也发不出,以此例,告诫学生修车的技术要求很严,一定要按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否则,好车维护时也会搞出故障来。

通过"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不足的维修"这样常见的故障实例进行分析教学后,学生既能掌握发动机各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又学到了发动机的拆装及主要部件的检查调整的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校企结合,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校领导和汽车专业教学部充分抓住今年上半年"汽修实训中心"改扩建的契机,将本校汽修实训中心与嘉检汽修一分厂"合二为一",使学生实习与实际修车紧紧结合起来,实现"零距离"上岗。进厂修理的车辆,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亲眼目睹老师傅是如何将一辆辆故障车修复出厂的,使学生对"排除车辆故障"不再感到是遥远而漫无边际、深奥的事,也增长了不少汽车维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学生每周两天实训,每个班分为四个小组,把学生带到车辆维修现场,由企业的师傅带领,师傅诊断,学生维修,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排除故障,达到"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的。学生从最基本的洗车、擦车,到发动机、底盘的拆装,到电控发动机的基本构造与维修、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到汽车的美容保养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由易到难的、环环相扣的初步学习,学生在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方面得到提升,学到技能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

教师也可通^修理厂所接到的修车业务,现身说法对专业课中有些知识进行切合实际的讲解,如:在讲到如何进行汽车发动机维护这一章时,恰逢该厂在在短短2个月中的承接了两台发动机大修的业务。

比如:2013年10月20日一辆桑塔纳时超GSI,发动机为AJR,发动机发生异响,经拆检,活塞发生拉缸现象。经检查,该发动机自上次换机油至故障出现,行驶了18000公里,未换过机油。

通过上述实例,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分析:这两例发动机大修均是由于没有按有关规定操作所造成的。而目前此类情况在汽修厂的承接业务中比比皆是,如何避免这种恶性事故的发生?作为一名汽修专业的学生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总结了以下两点:

(一)不同型号的汽车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方法,不按规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操作,会造成汽车非正常损坏。

(二)让有车族去接受汽车技术的系统培训目前是很难办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在买新车后使用前,认真阅读随车所附的《使用说明书》,这是用好汽车、减少汽车使用费用的头等大事,即使对有较多汽车专业知识的有车族来说,也应认真做好这一点。

4.合理的考核,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针对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学校采用模块单元化考核:即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一定的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主要采用"动笔、动手、动口"相结合,"教材、职业技能鉴定、设备工具"相结合,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不同,分组考核,让学生在检验自我的过程中,有自我成就感。如在完成对化油器结构原理及维修调整的技能培训后,针对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对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带故障的化油器进行调整,再进行口试。这种考核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大大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从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出发,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理论实践并行,本校目前采用的"校企结合"特色对中专生的专业教学是行之有效的。突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重点,教学有法,但不定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彦 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教师节专题范文6

【关键词】职教体系内涵;专本衔接;衔接要素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国家统筹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准确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的需求、以及各级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国家制度形式体现,它具有调整各方权利义务、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功能,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要通过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给予保障。其次,不同类别与层次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及其相互联系与衔接之间的关系可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整。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

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年)》指出:“到本世纪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教育体系中必须要体现并落实好对人的终身教育、要协调发展好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功能上会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达到12.2万亿美元。我国经济高增长虽然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但实体经济增长率普遍明显下降,尤其是近五年的下降幅度较大。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主要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创新管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手段与方法,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匹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在功能本身就是具有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不知到知再到技能专家是一个逐步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毋庸置疑,能够具有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功能的只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常情况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有效途径进行培养。一是自学成才的岗位自我锻炼型的培养途径;第二种通过在岗位成才,也叫拜师学艺即师傅带徒弟型的;三是通过在学校接受一定的教育、接受一系列规范培训后再去岗位实践训练成长起来。时间长、花费精力多是第一种方式,最终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能性不大。人才成长速度较慢第二种方式。第三种方式学校培养人才方式是最理想的,通过学校正规教学培养,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人才模式必须要连续不能中断,如中专毕业后就要读专科,专科毕业后就要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连续培养便可实现。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原则。让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实践,同时能娴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二、现代职技体系中的专本衔接模式

通常情况下,专本科的衔接模式分为专升本、合作培养和专本一体化共三种衔接模式。

(一)专升本模式

专升本模式通常情况下是指:专科学生通过参加本科院校在规定时间组织的选拔考试,或者符合省教育厅规定的免试条件的学生进入本科学校学习的一种高职与本科衔接的模式。目前,专本衔接模式的学制为五年,以前四年的学制现已废除。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三年,本科高校学年。实际上专升本模式在我国已实行有20多年,只是刚开始只允许专科院校的学生。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才提出:“允许职业技术学院的较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可接受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此后,高职院校的专升本才逐渐开始。我国目前的专升本考试统一由省教育厅的高教处规定考试时间和科目。考试科目一般按三门课执行:计算机、外语、数学或一门专业课。专业课的考纲由各本科院校自行制订,基础课的考纲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专升本的考试试题命题工作由本科院校自行负责。专升本工作刚开始启动时,各类本科院校均可招生。当时新建本科高校、老本科高校、211、985高校均可接收各专科学校的专升本学生。专升本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国家规定重点本科院校不允许招收专升本学生,主要是为了保证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包括后来新建的名办院校国家也不允许招收专升本学生,这个是对学生负责,保证专升本的学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接受高一级别的教育。专升本实际是学生成才的一个立交桥。职业教育的“断头教育”通过专升本的立交桥打通了并实现了人才连续培养的功能。专升本模式具有一定选择性优点。专科学生所在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自由选择学校及相对应的专业。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升本模式对现代职教体系的美誉度还是有所损害因专升本模式,实质上还是达不到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所以专升本模式实质上还是给现代职教体系的声誉有一定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脱节。高职与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际是错位的。虽然专科院校在选择本科院校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根据学校情况选择本科院校,但也解决不了根本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也就导致了专本高校人才培养脱节。在新职教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将企业要素引入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最终培养的是真正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实际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一线优秀的产业大军,他们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再现能力,还要有高质量的再创能力,有一定的技术革新、改良与应用能力。培养的一线大军就是要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需求。在新职教背景下的本科高校培养的则是如何应对新经济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程型、研究型人才。显然,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要一致,专本衔接最终失败。第二,专科与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形成统一体系。学生在专升本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自成体系,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专升本学生在本科段的课程缺失或重复。第三,教学标准差异。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理论课比本科高校要求低,而本科高校的技能要求比高职院校低。这就导致优秀的高职生在本科高校在学习上产生极大障碍,成了典型的“学困生”。

(二)合作培养模式

专本衔接的第二种合作模式是:具有本科学籍学生的由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培养。具有本科学籍的学生在选择上比较灵活,分别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接受共四年学制教育。可以选择2+2,即高职、本科各学习两年。也可以是l+1+l+l,即专科一年本科一年再专科一年本科一年。专本衔接显多余。第二,本科高校的招生指标被占用,本科院校不是很积极。第三,家长和学生都不能理解接受。本科院校的学生到专科院校学习,家长和学生在心里都无法接受,持反对态度。这种合作模式没有推广的价值,生命力是短暂的,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中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专本一体化模式

专本一体化模式下,合作的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成绩最终通过本科院校审定,成绩审定合格的学生转入本科高校学习的一种操作模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要实现一体化就必须在签订协议的前提下进行。本科院校把高职高专批次录取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把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业成绩认定或学分认定作为升学的主要方式,有时会把整个班的学生同时转为本科学籍,把学生在专科阶段不合格的科目不认定相应学分,进入本科后再补修合格的一种合作模式,学制可以为四至五年,前三年在高职学习,后二年在本科高校学习。这种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同时获得高职和本科毕业证,能比较理想地实现连续培养功能、高端人才培养功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功能。

三、主要影响专本衔接的因素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专本一体化模式。通过专科与本科有效沟通后,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达到一致意见后再衔接,本质上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较理想的一种合作方法。目前这种专科与本科建立的良好衔接,最有助于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组织管理要素

中高职衔接的好与差与管理密不可分。从五年中专高职衔接的情况可明确看出,凡是组织管理得好的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专本衔接的管理是需要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加强,省级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审核,审核并公开各校衔接情况。调控合作院校的专本衔接办学资格、招生数量、培养质量,调整本区域专本衔接政策、规模及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专本院校更应加强深度有效的衔接。把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的教育放在首位,此项工作当然也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