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范文1

赏花灯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晚饭就来到东湖公园里赏花灯。

一走进大门,我就看见一座金牛迎春的花灯呈现在眼前,上面的金牛在不停地旋转着,妈妈对我说:“快来,快来,妈妈帮你在这里照张相片,今年是牛年,当然要牛气冲天呢!”我说:“好的。”然后,我摆了几个造型给妈妈照。接着,我们继续往前走,我突然看见一个像牛角一样闪闪发亮的头饰,而且,还可以戴在头上。爸爸妈妈看见我这么喜欢这个东西,就给我买下来了。我一高兴,就把它戴在头上继续赏花灯。一路走去,我又看见一座有许多鱼的花灯,那鱼生龙活虎的,我迫不急待地叫妈妈帮我再照几张,那几张就代表着“年年有余”。走着走着,我就看见一座装饰着观音菩萨的花灯,那观音菩萨转来转去的,好像是在给我们众人祈祷保佑呢!最后,我发现天空上好像有飞船在飞,爸爸告诉我,那是孔明灯的,不是飞船。“我不相信!”爸爸指着海堤问我:“你看看海堤边是不是有人在放孔明灯呢?”我仔细一看,真的是有人在放孔明灯,他们在放飞着自己的心愿呢!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观赏了两个多小时的花灯了,沿着花灯的走廊走了一圈,观赏的人群也逐渐稀少了。爸爸妈妈对我说:“已经很晚了,也应该回家了。”我这才和爸爸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彩灯闪烁的东湖公园。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范文2

读杨永康的散文,我是以后退的思维进行的,从《信仰史》(《再往前走》代后记)开始。在这篇可看作杨永康散文信仰自我清算的文章里,始终流淌着一股孤独悲壮的血液――散文的血液――拒绝“公共写作”的决绝姿态以及对散文前景的担忧。杨永康显然是个散文的冒险主义者。因为冒险,制造“陌生”;因为“陌生”,付出代价。于是,有评论家一面对他的冒险气质大加褒扬,一面又对其冒着牺牲换来的“陌生”不以为然。对于散文,评论家免不了易犯一厢情愿的错误,希望对象能按照自己的经验出现。这会不会导致某种误导――从一种体制进入另一种体制?作家的想法往往不是这样。谢有顺认为,散文应“写给身边熟悉的人”;杨永康则认为,“作家写作的终极努力和原初动力来自作家本身”,甚至干脆发出了“公共写作时代”的散文“完全依赖于个人的觉醒和发现”的感慨。

应该说,《再往前走》在给评论家制造麻烦的同时,也给散文制造了麻烦。克罗奇说,“文学本身是个错误”。面对现代化的无序、不可预见和无所适从,杨永康保持了警惕,“我们无法接受这种乱,却无法阻挡这种乱”。这与我的理解是一致的。现代化制造了诸多困惑,比如“误会”,比如“偶然”,比如“错位”……于此背景下的散文,不得不放弃原来诸多崇高、宏大、美好的“想法”,低下目光来关照矮小、细部,以及坚硬、后退、背离和驳杂等。这本是世界的秩序常态,作家要做的不是整理、规劝、修正和提纯,而是让它呈现出曾被大多数忽视的本来“陌生”。

――“误会”与“偶然”。现实之所以陌生,是因为世界变化太快,而时间以及紧随其后的我们“慢了”。好不容易跟上来,忽然发现,等在我们前面的是更多的误会和偶然,无半点嗔怪,还温情脉脉――熟悉的渐渐远去,陌生的愈加澄明。《找不见的人》中,罗圈腿的黄书郎演洪常青是个误会,黄书郎的枪走火伤人是个误会,最后“找不见的人”葛老十自己开枪了结这场误会是更大的误会!误会的意义在于,它以幽默的力量,成功抵御了冷漠和麻木,放大了潜在于心灵深处某种温暖的东西,以此赋予我们重拾未来的信心。“外面的世界是太吵,外面的世界是太闹。我还是希望它们的生活中能出现一些美好的晕眩与一些美好的意外。”(《世界上最小的口袋》)当小偷把手伸过去的时候,一声清脆的咳嗽,小偷只好把手缩回;当“我”胡乱猜测的时候,又发出一声同样的咳嗽;当“我”不由自主地把手伸进口袋,“我”意外地摸到了一朵玫瑰……“我真想告诉杰西: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四月的花。我们在花下等啊等,一会儿就是一大群。”(《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许多的意外,都是小人物的意外,虽然仅是“过渡、短暂和偶然”,但它却通过放大“小”的“误会”与“偶然”,谋划了某种“大”的“本质”――极度彰显小人物的生命体验。韩国的金圣坤认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到头来还是相信恢复总体性――把秩序与和谐赋予片断性――和顿悟的一瞬”,而“后现代派,以对矛盾、不连贯、无所作为和偶然性的欣赏来代替对总体的追求,以赞美过去的滑稽模仿的形态。”照此观点,对比杨永康笔下的“误会”与“偶然”,我们似乎已察觉到杨永康散文的某种追求。

――“错位”与“间离”。《再往前走》、《阴影里舞蹈轻》、《生命中的细节和秘密》、《天国里的杂质和暧昧》、《爱整个世界及你的左肩》……还有很多。这是一组洋溢着浓郁的“杨永康式”气质的散文。很“陌生”,很难读,就像阅读那些大师一样难读。要“深入”大师,仅仅靠阅读难以实现。杨永康的高明在于,他不负责消除读者和大师之间的阅读障碍,但他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提供另一种理解,甚至不惜“把两个互不相干的截然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乍一看,好像有些突兀甚至不可理喻,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设置带来的意外力量――“有冲突就有震撼”――“错位”与“间离”最后制造了“陌生化”。“即便是聪明的驴子,也无法让这个可疑的季节、细碎的季节‘站住’。即便比我聪明的母猪和葡萄,也无法让这个可疑的季节、细碎的季节‘站住’。但我们可以短暂地回到海鸥相馆和童年。”(《可疑的细碎的》)如果事物不能随着我们的愿望而改变,那么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换个角度去看了。换个角度的效果是,“我”和对象彼此成为对面的“另一个”,虽感“陌生”,但互为风景。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范文3

馨儿在离城镇不远的郊外,利用自己仅有的一点法力变出了一座小木房。小木房内整齐地摆放着圆木桌,木椅等平常人家里的家具。

馨儿选择的这个地方,虽然离城镇不远,但周围却有花丛和草地。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在绿色的“地毯”上,看上去格外漂亮。就连蝴蝶也飞到了花丛翩翩起舞。过了草地,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了。馨儿想,这一次,再也不要“假发慈悲”了。

金色的阳光照在人身上 ,感觉十分温暖。“又是一天了”馨儿推开了窗户,阳光撒进了小屋。她惬意地欣赏着天堂从来没有的美景。“森林好大啊,似乎比天堂都要大上一倍”,馨儿的目光突然落在了草地过后的森林,“好茂密的森林,我要去看一看。”说着,馨儿就推开房门来到了森林。挨挨挤挤的树木下,开着各种颜色的小花。馨儿兴奋极了,她一路采着花朵,来到了一条小溪前,溪水清澈,里面还有小鱼在快活地游泳呢。馨儿不禁捧起了溪水,洗起了脸来。

过了小溪,馨儿继续向前走。她想到达森林的边际,可森林太大了,馨儿只好一直向前走。馨儿一直以为只有天堂才是美妙的,可没想到人间也有同样美妙的地方。

馨儿乐此不疲地走着,就在快到森林边际的地方,她发现了一座小木屋,屋顶并没有冒出炊烟,她想,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该在做饭了。馨儿断定木屋里没有人,于是她推开门,走了进去,可没想到,屋里的一张床上躺着一位30多岁的女人,床前跪着一位小女孩大概十几岁了。馨儿急忙走到床前,看到小女孩眼里含着泪。急忙问那位小女孩发生了什么事,小女孩被突然来临的馨儿吓了一跳,胆怯地问:“你是谁?是坏人吗?”坏人?馨儿想,我就是来帮人的,怎么会害人。不过,馨儿还是善意地答道:“我不是坏人,我是来帮助你的,你们家发生了什么事?”小女孩听了馨儿的回答才放下心来,哭着说道:“我叫小颖,我的爸爸以前是一位商人,可在不久前迷上了赌博,输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有一天,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屋里闯进了几个凶神恶煞的人,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跑去叫妈妈。那些人一看见妈妈就问我爸爸在哪里。妈妈说不知道,我也说爸爸早在几个月前就走了。可那些人不信,继续追问,妈妈还是说不知道。他们见妈妈不肯说,就开始搬家里的东西。妈妈拼命阻拦,那些人却推开妈妈,还打了妈妈几拳。我害怕了,急忙把妈妈背出家门。东走西闯,好不容易在这里发现了我们现在住的小木屋,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谁知妈妈却吐了血,并一直卧床不起。我去找医生,可医生因为我们没有钱,不肯医治我妈妈。我就跪在医生面前求他。医生才肯看我妈妈的病,我以为事情有好转,医生却告诉我,说我妈妈的病没救了。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馨儿听了小颖的一席话,被感动了,她决心要帮助她们母子。馨儿在下决定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长出翅膀,只是单纯地想帮忙而已。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范文4

小时候,奶奶常带他到后花园去,他总喜欢问奶奶,这是什么花,奶奶每次都耐心的回答他。微风吹过奶奶的白发,他的脸颊。他们的心情,就像这花一样,无忧而快乐。

上小学,学校让每人都带一盆花去。他问奶奶,能不能给他一盆花。奶奶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去吧,孩子,去挑一盆吧!他一眼就相中了那盆太阳花,并用征求的目光看了看奶奶。奶奶犹豫了一下,毕竟那盆花,陪了她十几年。最后,她还是笑着说,好吧,不过孩子,等你长大了,记得再送我一盆啊。孩子愉快地答应了。

几年后,他离开了奶奶,到外地发展了。与奶奶见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那个约定,在他脑海中,早被繁杂的事物冲淡了。而奶奶,一直在那里守望着那个约定,等待着那盆充满希望的太阳花。

随着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走,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奶奶躺在了病床上,奶奶的花,也因无人照料,一点点的枯萎了。他到时,奶奶笑了,可眼神中有一丝的失望。可大意的他又怎会看到这些。他对奶奶说,奶奶,等你好起来,我们就天天陪着你。说完,他接了一个电话,然后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然而,他并没有等来奶奶康复的消息,等来的是,奶奶病危的消息。他匆忙回家,还是没见到奶奶的最后一面。听邻居说,奶奶最后是念着他的名字和花名闭上眼睛的。

他哭了。

又是几年过去了。一天,他在街上走着。这时,他看见了一个小孙子拉着他奶奶的手,指着花店门前的一盆花问,奶奶,这是什么花。奶奶说,那是充满希望的太阳花。小孙子说,奶奶,学校让带花,就带那盆吧!

刹那间,他呆住了。他想起了奶奶,想起了那个约定,想起了奶奶最后的等待和失望。他匆匆的买了一盆太阳花,向某个方向跑去。奶奶的墓前,有很多野花,可没有他的太阳花。墓立在那里,一如奶奶站在眼前。他仿佛看见,奶奶在微笑的等他。他轻轻地将那盆太阳花,放在了奶奶墓前。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范文5

这样一场身份不对等的恋情,遭遇了周围同学以及她父母的激烈反对。可是,刘晓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当她的农民工男友被爱情火焰烧昏了头脑,为了钱财犯下命案之后,刘晓明知纸包不住火,仍帮助男友毁灭证据,欲与男友一起浪迹天涯……

2011年10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此案。刘晓的男友被判处死刑,而她自己也因包庇罪而身陷囹圄……

失恋女生爱上民工

2008年夏天,20岁的刘晓“失恋”了。其实,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刘晓所在的西安某高校医学院药学系,有个高高帅帅的男生,是系里篮球队的,叫徐涛。正读大二的刘晓暗恋他已经好久。

2008年暮春的一个周末,刘晓和寝室几个同学去逛街。在学校外面的公交车站,她意外看到人群里的徐涛。就在一辆公交车停靠之际,徐涛突然拥抱了身旁的一个女孩,还在她额头印上深深一吻。刘晓惊呆了。原来,徐涛已经有了女友,那个女生一脸幸福的笑容,像夏天的烈日刺痛了刘晓的眼睛……

当即,刘晓逛街的兴致全无,她对室友说:“我突然肚子疼,不想去了。”室友见她脸色真有些不好,就叫她早点回去休息。

一个人回到校园,刘晓伤心地哭了。她想:“为什么我不早点表明心迹?以后要是再遇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我要让我的爱情像飞蛾扑火般热烈,不留遗憾!”

孰料,一个叫张志安的农民工注意到了刘晓。

张志安时年22岁,出生于陕西宁陕县金川镇一个偏僻的村子,初中毕业后来到西安打工,如今在西安交大附近一建筑工地当农民工。年纪轻轻的他,一有时间就进入校园闲逛。

张志安看到刘晓一个人在一棵玉兰树下哭,就感觉这是个失恋的女孩,于是便跟随在刘晓后面。等到她快走到女生宿舍时,张志安快速上前,叫住了她,问:“同学,你晓得大礼堂怎么走不?”

刘晓抬起红红的眼睛,看了张志安一眼,张志安心里微微一动,眼前是个楚楚可怜的美女呢!刘晓告诉张志安大礼堂怎么走,可是张志安总是做出不明白的样子,于是善良的刘晓压抑住内心的情绪,说,“算了,我带你去吧。”

张志安心中暗喜,不一会儿,刘晓就带他来到了大礼堂,接着她转身要走,张志安喊住她,连忙道谢,说:“同学,谢谢你,我看你人这样好,想和你做个朋友。能给我你的QQ号吗?”刘晓见张志安一脸恳切的样子,不忍心拒绝,就将自己的QQ号告诉了他。

当天晚上,心情落寞的刘晓在宿舍上网,就有个自称“大礼堂”的加她为好友,刘晓明白是下午遇到的那个人,就通过了。未料,刚一加上,对方就发来一句话:“美女,我从下午一直等你到现在了。”刘晓不太想理他,就只发了个“哦”字。接着,对方又发来一句话:“你是失恋了吗?如果是这样,请你不要难过,你这么漂亮,这么善良,一定有很多的玫瑰花等着你去采摘。”说着,对方又发来一大片红玫瑰的图像,在QQ上闪烁着。刘晓感觉对方太神了,都知道她“失恋”了,还安慰她,一下子,不禁对他有了些好感。

接下来的日子,刘晓才知道,张志安是学校附近的农民工,让她更吃惊的是,他随后展开了对自己的追求,他自称农民工是“建设社会的基石”,他还每天托人给刘晓的宿舍送去一捧玫瑰,这些竟让刘晓一时间忘记了“失恋”的痛苦。

2008年6月的一天晚上,宿舍的同学又对着花儿给刘晓起哄,说她真幸福,刘晓不禁纠结地说,“幸福什么啊,他是农民工!”

话一出口,宿舍的同学都面面相觑,当即,就有人叹道:“哎,刘晓,他真不应该是你的白马王子。”接着,宿舍的好几个姐妹,都劝导刘晓,千万别被一个农民工弄得丢了魂儿,要快刀斩乱麻。

可是,刘晓却不忍心。她觉得张志安非常坦诚,以一个农民工的身份去追求身为大学生的她,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想到自己因为怯懦,都没有勇气去向曾经暗恋的徐涛表白过。这点上,她觉得自己就不如张志安。再有,张志安当初是假借问路与她“邂逅”,多么富有浪漫色彩……

纠结了许久,刘晓终于做出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决定,她要答应张志安的追求。“爱情,就应该不分等级,不顾一切,就应当轰轰烈烈,难道不是吗!”

就这样,2008年夏天,刘晓大胆地投入了张志安的怀抱,做了一个农民工的女友。

张志安为了方便约会,他搬出和工友一起住的大棚,每月花300元,在西安市徐家堡租了个单间。刘晓第一次来到张志安租住的房子,看到房间的墙壁上贴满了从她QQ空间下载的照片,不禁感动地给了张志安一个深深的吻。

也许,正因为身份的差异,张志安将刘晓视若心肝宝贝。每天一下班,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学校,给刘晓送去一大袋水果,嘱咐她补充维生素。他在工地上一天才能挣80多块钱,每月一结账,就带刘晓去买她喜欢吃的冰雪皇后冰淇淋,一小杯就要20元,自己却舍不得吃。然后带她逛街,买漂亮的衣服……

看到男友对自己呵护备至,刘晓感到异常幸福和满足。她想,真爱大抵就是如此吧。2009年初,刘晓干脆从宿舍搬出,和张志安同居了。

挣钱无门陷入赌博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2010年夏天,刘晓毕业了。

刘晓的家住在西安市阎良区,父母在当地开了一家超市。为了男友,也为了离家近,刘晓选择留在了西安,在长安医院找到一份做护士的工作,月薪2000元。

当刘晓高兴地给父亲打去电话,告诉家里她已经靠自己找到工作时,刘父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跟女儿交待说:“晓晓,你现在工作也找好了,以后最重要的就是找个好男朋友,你大学同学有合适的吗?”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范文6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猪头肉!食堂的大师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在蒸笼的白蒙蒙的热气中晃来晃去,拿铲子敲着锅边,还大声嚷叫。

后来就不行了。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白天还好,晚上难熬。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打掺了假的小米饼子,玉米饼子。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土豆,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放在灶火里烤了,给萧胜吃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黄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留下了,可是一直没有吃。奶奶把两瓶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说,这是能吃的。萧胜不想吃。他没有吃过,不馋。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奶奶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说:“只怕是过得了冬,过不得春呀。”

萧胜知道这不是好话。果然,到了春天,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

萧胜一生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跟奶奶过惯了。他起先不说话。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想大白鹅,想蜻蜓,想蝈蝈……

后来跟爸爸熟了。他是爸爸呀!

他们坐了汽车,坐火车,后来又坐汽车。爸爸很好,老是引他说话,告诉他许多口外的事。他的话越来越多,问这问那。他对 “口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这是他们的最后一站。一辆牛车来接他们。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他有点晕。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从房子里跑出来一个人。“妈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妈妈跑上来,把他一把抱了起来。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妈妈给他们端来饭。真正的玉米面饼子,两大碗粥,绿盈盈的,挺稠,挺香。还有一大盘鲫鱼,好大。萧胜吃得很饱。

爸爸和妈妈在“研究站”旁边开了一块地,种了山药,南瓜。山药开花了,南瓜长了骨朵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吃了。

萧胜每天跟妈妈一同下地去,回来鞋和裤脚沾得都是露水。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有时也去莳弄莳弄他家的南瓜、山药地。锄一锄,从机井里打半桶水浇浇。这不是为了玩,萧胜是等着要吃它们。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现在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做的汤。再下去大概还要坏。萧胜有点饿怕了。

他学会了采蘑菇。下了雨,太阳一晒,空气潮乎乎的,闷闷的,蘑菇就出来了。蘑菇这玩意很怪,都长在“蘑菇圈”里。你低下头,侧着眼睛一看,草地上远远的有一圈草,颜色特别深,黑绿黑绿的,隐隐约约看到几个白点,那就是蘑菇圈,提溜圆。蘑菇就长在这一圈深颜色的草里。圈里面没有,圈外面也没有。有一个蘑菇圈发了疯,它不停地长蘑菇,呼呼地长,三天三夜一个劲地长,好像是有鬼,看着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来采,用线穿起来,挂在房檐底下。家家都挂了三四串,挺老长的三四串。萧胜也采了好些。他兴奋极了,心里直跳。“好家伙!好家伙!这么多!这么多!”他发了财了。

他为什么这样兴奋?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他还是到处去玩,去瞎跑。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起先是拉了一牛车的羊砖来。后来盘了个大灶。后来杀了十来只羊。萧胜站在旁边看杀羊。他还没有见过杀羊。这是要干啥呢?

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三级干部会就是三级干部吃饭。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

“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蘸莜面,好香好香!”“炖肉大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

萧胜每天去打饭,也闻到南食堂的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是香,闻着这种香味,真想吃一口。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

“他们是干部。”

“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

“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 别哭了, 吃吧。”

上一篇高空坠落

下一篇给我一分钟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