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送寒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送寒衣范文1

2022寒衣节前十天后十天都可以吗

对于寒衣节前十天后十天都可以吗这个问题当下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没具体的看你所在地区的讲究。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什么时间烧纸送寒衣最好

当天最好,没有时间可提前,但是绝对不能延后。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天气变冷,将要进入寒冷季节,人们将要换装棉衣!健在的父母们为儿女们做好了冬装,棉袄、棉裤、棉鞋、棉袜、棉帽、棉手套应有尽有生怕儿女们挨冻,把最好的最保暖的棉絮,都给儿女们续上了!而没有父母的儿女们,也想起了父母的天高地厚之恩,想给父母买身棉衣,可父母已经不在了,于是只能剪了各式各样的纸质棉衣和纸钱一起烧掉送给在天堂的父母,以使他们御寒,度过寒冷的冬天!渐渐的就成了一种习俗,所有人都纪念故去的父母的节日——寒衣节!

寒衣节怎么送寒衣

送寒衣范文2

关键词: 诵读 涵泳 释义

“诵读”、“涵泳”本是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各有其发展的流脉。本文意在澄清二者的内涵,准确地理解其内在的科学性,以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师兼用这两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达成古诗文的有效教学。

一、诵读的含义

欲考“诵读”之义,自然要从“诵”字说起。按《说文解字》,“诵”字“从言,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之义。如“踊”就有跳跃的意思,而“涌”则是指水在跳跃,于是古人就把声音的抑扬顿挫称之为“诵”。今《新华字典》即沿此解,将“诵”字释为“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

按《辞源》,“诵”是指“朗读”,《周礼・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郑玄注为:“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在此“讽”“诵”互训,“讽”指背读,而“诵”则是指依照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熟练念读的结果就是能够背记,故秦汉以后“诵”即引申为“背文”,而与之互训的“讽”字则专作“讽谏”之用了。

对于“诵读”,《辞源》解为“念,熟读”,《史记・留侯世家》:“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三国志・吴・阚泽传》:“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教育大辞典》(1999・上海教育出版社)则解为“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让学生高声朗读作品,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明文法,察语气,辨词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语感,达到顺于口,熟于心,得心应手”。这里的诵读就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2・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将其理解为“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

按《教育大词典》对“诗歌教学”条目的解释,“反复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可见诵读的对象可为文言文,也可为诗歌。《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为“念(诗文)”,可为一证。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第一阶段(1―2学段),诵读的对象为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在以后各阶段,诵读对象为优秀诗文。按高中语文新课标,“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皆可诵读。可见诵读之法更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的感受,非诵读概莫能得。但对此教师不必拘泥太甚,以为只有“古诗文”才可诵读,其实对于那些深有韵致的现当代诗文亦可诵读。

为进一步澄清诵读之义,现将其与“朗读”、“背诵”做比较如下:

1.诵读与朗读

对于二者关系,长期以来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诵读等同于朗读,按《教育大辞典》,朗读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将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言语的读书方法,即出声的阅读。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原称诵读或诵念。”有学者认为诵读应从属于朗读法,如黄仲苏先生在其《朗读法》(开明版)一书中就把诵读视为“朗读腔调”四大类分法(诵读、吟读、咏读、讲读)之一类。也有学者认为诵读不同于朗读,如朱自清先生就认为诵读虽是出声“念读”文本,但应排除朗读的表演性。

笔者认为诵读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诵读与朗读在外延上并非彼此冲突而是相互包容。广义地理解,诵读即为朗读,此时的朗读当与“默读”相对,背诵、吟诵、唱读等一切出声的“念读”皆为诵读。狭义地理解,朗读是诵读的基础,诵读是朗读的反复,同时二者在内涵上又各有侧重,朗读侧重于传达感情,诵读侧重于反复玩味。从特征上看,朗读不但要有声而且要有情,诵读既为朗读的反复,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朗读的表演性,更应在反复中以“近情”“达情”“传情”为本,否则“反复”就毫无意义可言。

2.诵读与背诵

按《教育大辞典》,“背诵”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熟记课文,不看原文而能诵念的读书法”。诵读与背诵都有规范学生语言的功能,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差别。背诵时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力。与之相比,诵读虽然强调要“熟读成诵”,但主要目的尚不在于背记,而在于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诵读的要义,在于朱熹所倡导的“得他滋味”。如果误把诵读当做是背诵,那么诵读自身的审美功能即无从发挥,它的人文意蕴也就严重失落了。

二、涵泳的含义

《辞源》解为“深入体会”,《朱子语类五・性理二》:“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除朱熹以外,宋朝学者陆象山亦曾有言:“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况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处,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举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自家主宰长精健,逐外精神徒损伤。”清代的崔学古也认为:“凡读文亦可略仿读书法探出数篇,篇只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亦熟,明后复讲完篇。或正在读时提一句,责令自讲。讲后再读,熟后再温,得趣全在涵泳。”这里的“涵泳”都有熟读浅颂,咀嚼玩味之义。

而对涵泳所做的最生动形象的诠释,当推清朝之语:“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痨,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也;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为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送寒衣范文3

__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__(接受转送机关):

______(申请人)不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时,一并提出对______________(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六条和其他有关规定,现将有关材料转去,请予审查处理,并望回复。

送寒衣范文4

1、“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出自《荀子·大略》。

2、解释: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3、寓意:指一个人不经过严酷的的历练和考验,很难识别出其坚强的君子品质。

(来源:文章屋网 )

送寒衣范文5

【关键词】梦;宋词;意象;群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宋词中有无数写到梦境的地方,很多词境也就是梦境,这并非偶然。宋词和梦之间,有着很多的共通性,甚至可以说宋词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梦幻色彩的文学样式。

(一)以梦寄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宋朝战争不断,金国不断挑起事端,北宋在动荡中灭亡。迁到南方后,成为南宋,战争依然不断,金国屡屡骚扰,南下侵略,但是宋王朝却为保存自身利益,一再忍辱求和。这让民众处于屈辱的境地之中,成为民众心中的伤疤和痛处。他们想杀敌报国,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他们如此,他们根本无法行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把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付诸词作,在梦中杀敌报国,收复失地。

在宋代文人中,以梦寄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典型代表非陆游和辛弃疾莫属。陆游和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和词作,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和梦有关。大概的内容是回忆自己的军营生活和战争生活,显示出自己报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复与希望,同时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感慨。他们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杀敌报国的希望,只有把收复失地的意图,寄托给不能实现的幻梦。这也许是对他们词作的最好理解。如陆游《夜游官》:

雪晓清茄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漪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抖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翼虽残,心未死。

此词题作“记梦寄师伯浑”,作于乾道九年之后。此前,陆游在南郑随四川宣抚使王炎参加过为收复长安而进行的小型战役。乾道八年底,孝宗突然改变决定,在长安唾手可得的情形下,陆游被调离。彼时陆游已年近五旬,却仍然在梦中想念南郑军中生活,但词中已流露无限怨愤之情。

再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龚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沦州。

此词作于淳熙十六年后,当时陆游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仍然时时回想南郑从军之事。“ 尘暗旧貂裘” 即借用苏秦说秦,黑貂裘弊的典故,指出自己在南郑抗敌无功而返。此时年事已高,自觉复国希望渺茫,故悲怨之情愈来愈重,乃至于泣下沾巾。

在陆游的词中有报国杀敌的豪情,但更多的是对国土沦丧的痛心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江山如梦,故国如梦,这梦是对故国的怀念,更是对统一中原的向往。眼看着故国江山被外族蹂躏,统治者却只是一味苟安,恢复中原的希望一点点破灭,也只有在梦中能见到中原统一,实现终生的夙愿。

和陆游一样,辛弃疾同样是一位毕生以杀敌卫国为己任,却无法如愿的词人。南渡之后,却受到主和派的排斥与推挤,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却得不到重用,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本领。他也有很多纪梦的词作,将自己的抱负与无奈付诸词作。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这一切,无不是词人们现实遭遇和心境的一种变形表现。

宋词中与梦有关的这一类作品,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造成的,它们集中表达了宋代文人面对政治黑暗、国运衰微的现实,内心深处强烈的缺憾感。

(二)借梦感叹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封建社会后期,政局动荡不安,在版图、国力和军事方面远远不及唐代。身处于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宋代文人的心态相对于前代文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在积极参政、关心国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自身的关注与思考。尤其在政治仕途上遭受挫折之后,大多文人开始转向对个人命运的探索,并且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反应在作品之中也就更多地表达自身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与想法。表达这种感慨此作品并不少见,如苏轼的《赤壁怀古》: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这首词也是作于苏轼遭贬时期,他一再以梦寓人生,既感叹人生之短暂与命运之多变,也感慨命运如梦般难以预知与把握。类似的感叹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也可见到,如韦骧的《菩萨蛮》:

琼杯且尽清歌送,人生离合真如梦,瞬息又春归,回头光景非。香喷金兽暖,欢意愁更短。白发不需量,从教千丈长。

人的一生聚散无数,一切都无法预料和控制。转眼间,春已来到,又是一年,蓦然回首,已不复昨日光景。聚散离合真如一场梦,短暂而又迅速,而何时再聚又无从知晓,恰如梦之难以预知。

梦的短暂性和难以把握的特性,和世事的无常难料如此相似,以致许多词人在作品中反复寓人生之无常于梦境之中。又如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王沂孙的“当时无限旧事,叹繁华似梦。如今休说”。在这些词作中,词人无不借梦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也许只有这个象征着多变易逝而又美丽模糊的“梦”字,才足以抒发词人心中无限的感慨。

(三)以梦寄相思、写恋情

占据宋代咏梦词最大比重的当属离别间阻、相思成梦一类作品。“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词体言情特质,在咏梦类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绝非偶然。和诗文相比,词体的政教性、道德性大大减弱,但抒情性、娱悦性反而大大增强。社会思潮、时代心理孕育的个体生命意识、爱情意识空前觉醒,使词成为更为个人化、内向化的崭新形式。男欢女爱、伤离恨别、思恋怨慕等不便于在诗文中表达的内容,找到了词这一理想的载体与寄托。这样,以言情为己任的宋词,就必然要涉笔于梦的领域,致力于梦境的开拓,于是一大批咏梦词便应运而生。表现男女相思之梦的这些词作,抒发的正是宋人内心世界中最为缠绵隐秘,最为坚贞执著,也最为凄凉美丽的感情特质。

在宋代词人之中,梦是他们真情流露的思想园地,因为现实中有许多话不能而且不敢言,在诗中,有很多内心情感无从抒发与表达,所以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如此真实动人。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由于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慨与追求相吻合,使得它所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因此受到更多文人的青睐。他们在词中一遍遍的提起梦,写到梦,、秋梦、午梦、愁梦……它们在不同的词人中有着不同相同的含义,但它们的美丽与真实却是不容置疑的。了解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更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词本身及词人的理解,当然,对其更深的含义,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思索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陶汝崇.宋词中“梦”的意象分析[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21-23.

送寒衣范文6

感其:甚易知甚易行,而又莫能知莫能行;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千年大道,以子之名,涵养性灵;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之真人, 然而来矣,以化其民,

体道含德,清心怡养,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微妙玄通,讲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则和道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圣人必须要悟道。黄崧峻博士耗尽毕生心力修道、悟道,以求得道、传道,将道文化推广至世界,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种主流文化,维护人类生存,促进社会和谐,让人类无病无灾,永葆青春。道家贵生,《道德经》是一部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的书,黄崧峻博士在行道、乐道中为世人讲述道家的生命科学。

若赤子怀德

黄崧峻博士说:“我们应当回归到初生婴儿的状态,回归到生命的自然状态。”《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说体道含德生命才能长久,才能像赤子一样,充满生机。人生的初始状态就是婴儿,因此婴儿得天赋之充足的“柔软、气足、无欲、无思、交融天地”的完美状态。黄崧峻博士立足于《道德经》,告诉人们,清净、无欲、不愤怒、不纠结,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心平则气和。“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人的生存从婴儿开始,那么我们最好的状态就是回归婴儿的状态,那般柔弱、无欲、气和。

“得道之人皆为高人隐士,与世无争的异士,丹青雅士,他们满腹经纶,其大智慧皆为无边无际的东西。然有道之人,恰如婴儿,其态穷穷。”黄崧峻博士亦如是说,他以无限接近《道德经》最本质的理解来讲述,回归婴儿的人之初始状态,用琼琼之态,演绎最为原始的生命之姿。

赤子含德,从道而行,便会不妄想、不妄作、不孜孜追求名利,不损人利己,言、动、视、听,其莫不含道。此所谓:“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生长化育万物,尊道贵德。“我们不是不能为己,而是要符合道德,符合人伦。”黄崧峻博士指出:“这样才可收获愉悦的心情,感受天地之精气,延年益寿。道家最大的慈悲就是天人合一,而慈悲在心中,无所谓形式。”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神即包容、谦虚的心态,人心若是能像山谷那样容纳,以接受天地赋予的精气、正气。品德之于人生尤为重要,黄崧峻博士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严格,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虚怀若谷,必不可少。他说:“我收授的学生必要饱读诗书,受过高等国学的熏陶,当教师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有正道。”包容和谦虚亦是“德”之重阵,怀赤子之心,得纯洁无暇,清澈善良。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老子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合于道,与道为久,正心,清静,身自安。黄崧峻博士说:“健康之道是自然的事情,最美好的道德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身体,人最害怕的就是看到自己的身体在一点点的腐烂,而不是死亡。性自为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怀揣赤子般善良的品性,美好的品德,则可达性命双修。”

无为怡心性

“知常曰明”虚静才能心如明镜,照应万物;“孰能浊以静之,徐清。”静的时刻,种种杂念方可逐步排除,是“涤除玄览”的功夫。清静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黄崧峻博士心平气和地说:“浮躁会导致社会问题,人生问题,要回归‘本心’,‘入静’修为。”“无为”指的是不刻意求为,不勉强作为,不妄意乱为,不胡思蛮为,不背道胡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顺乎自然之道,生命有限,为家国尽心尽力自当尽力而为。”黄崧峻博士补充道。

《道德经》说:“夫物芸芸,个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根”即是遵循“无为”的原则,然而归根的最好方法则是静。“静曰复命”是说在静的条件下,身心能够保持协调,达到婴儿般的初始状态。黄崧峻博士对此理解深刻,他深入浅出地解释道:“叶落归根就是这个道理,秋天叶落,冬天萧瑟,然来年复又春生夏荣。它并没有死亡,只是在静静地等待生命复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回春’,年年岁岁,朝朝暮暮。”正因为落叶毫不吝啬自己的躯体,遵循四季轮回,安静飘落,故可安然复生。

无为才能做到心清澄明,精顺气平;才能做到“生而不育,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身顺乎道,道不离乎身,恰证明了黄崧峻博士所言:“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大道’‘正道’。”平静处世,不为物喜,不为己悲,自然而然,修道悟道。黄崧峻博士说:“老、庄、易谓之三玄学,玄是道的核心。常无欲,玄者妙也。‘妙’即是‘玄’,是天地之始的状态,无知无欲,混混沌沌,物我两忘。”无欲无求,物我两忘,顺天合道,便不会自寻烦恼,庸人自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太极即是。黄崧峻博士乃武当张三丰太极拳第十五代正宗传人,他说:“运动皆是损耗元气的,唯有太极是修炼元气,然而只有做到‘无’,练到‘阴阳不分’的状态,才可以达到太极生万物的境界。”“太极”即是“无极”,“无”生万物,以达无为而无不为。黄崧峻博士言简意赅地说:“无欲则刚,一个人没有欲望骨头自然就硬了,无欲而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以“无为”怡养性情,以静复命,夫何惧命不绵长乎?

自然乃吾师

《道德经》认为,道是平淡而朴素的,“淡乎其无味”;道是居中而无过与不及的,“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大道是公正而平坦的,“大道甚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与自然亦是合二而一的。效法自然,知止自足,不以财利累心,不以声色乱志,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黄崧峻博士认为:“该做什么时就去做什么,生活起居效法自然四时之运行,这就是道法自然。道不远人,就在众生身边。”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同样是说一切顺其自然的道理,“三十辐,共一股,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勉强,皆有其妙用。

黄崧峻博士细细道来:“万物皆相生相克,水火本不相容,但在自然界,水无火的温暖就会结冰而无法运动,水便失去了生命力,故水火济济。人亦如此,心主火,肾主水,水若没有火来温暖它,肾就会慢慢衰弱,生命便会慢慢枯萎。要有能量温暖它,使它周而复始地自然循环,永葆青春和返老还童亦无不可。太极修炼元气,太极生万物,太极养生就是这个自然之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然而,道可道又非常道,凡夫俗子岂能轻松得道,闻道容易悟道难,黄崧峻博士对道有如此深刻的体悟,其艰辛研读不言而喻。

太极养生业已风风火火,但深刻领悟太极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高度一致性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太极修炼是减法,所谓修,就是去掉过分的东西;所谓炼,就是去粗取精,去掉杂质,不断提纯的一个过程。“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周身节节贯穿,无有丝毫间断耳。”使我们的身体达到高度通泰灵活的整体,是谓养身。

黄崧峻博士闻道后修道,悟道且行道,乐道而得道,他兴致勃勃地为笔者讲解,《道德经》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道,即大道、正道;他为我们阐述道家的生命科学,养元气,聚能量;他说何为“真人”?“真人”就是活到自由自在的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一言以蔽之,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多么安逸,逍遥。思之吾得此悔悟:若得道,并非得道貌岸然,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去做一个心无挂碍心量广大的正常人!顿悟:无怪乎“真人”的仙风道骨那般平易可人。

黄崧峻博士讲道即是讲生,生亦是道,正所谓“得道多助”,黄崧峻博士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悟道与弘道,定会山高水长,泽及后世。

黄崧峻博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与经济学博士

武当张三丰太极拳第十五代正宗传人

武当武术驻香港全权代表

香港道学学会会长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