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面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范文1

关键词:个性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提法每一个字都应是科学、严谨的,在全国都起着导向作用。其基本理念中有一句是这样表述的: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笔者觉得这一提法值得商榷,认为改成“促进高中生个性而全面发展”更为科学、严谨,下面就从理论分析与我校课改实践两方面来阐述,与大家交流。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促进高中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是指学生在全面修完国家规定的综合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即在全面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基础教育努力在做的也就是希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力为主),可事实表明: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课程改革所期望的发展,而是呈现一种消极放弃的状态,讨厌读书,注重外表的装饰(发型、衣着、首饰等)、上课说话、看小说、睡觉、逃课、抽烟、打架等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普通中学更为严重,所以有很多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诉苦“德育工作最头痛。”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叹息“这样差的生源,而且根本就不读书,教学质量怎么好得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问题要抓住本质,那些学生对老师教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成绩也就不好,每天都在一种“学力为上”的环境中,不被重视,个性无处张扬,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毫无自信,从而产生自卑、放纵的心理,虚度光阴。而内心的青春期的热情、朝气需要得到释放的渴望又是那么的强烈,于是他们就大多以叛逆来宣泄。

我们的教育实践到底怎么了?我们需要寻求理论的支撑,来指导实践,改变这种状况。

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生命体的发展,健全人格,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1.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自信积极,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二、课程改革重在“课程”二字,要求我们强化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大课程观强调: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性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即实现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三、创新需要个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普通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个性的有机构成,亦是个性发展的标志。面向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创新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打破那种“惟学力是图”的环境,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张扬个性,释放光彩,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深刻的思考,我们提出了“个性而全面发展模型”。构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范文2

对此,校长室带领政教处、大队部和班主任开展走访调研、个别谈心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三个缺少”:即班级缺少常态教育,学校缺少典型引领,家长缺少密切关注。经过反复思考、商讨,学校举一反三,以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勤俭教育为主线,结合学生文明素养、体素质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决定在全体学生中大力开展“五星一兵”评比表彰活动,以此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设计好“五星一兵”评比条件

1.孝敬之星。由家长推荐,以事迹材料形式上报大队部。推评条件:

(1)体贴家长的甘苦,心疼家长;

(2)不提无理要求,能够为家长分忧解愁;

(3)心中想着家长,经常与家长说话,经常想着家长的吃、穿、用。

2.勤俭之星。由家长推荐,以事迹材料形式上报大队部。推评条件:

(1)不刻意攀比他人、挑吃拣穿;

(2)不乱花零钱;

(3)不浪费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

3.文明之星。由班级推荐。班主任每月组织一次“文明之星”评比活动,学期末进行总评。推评条件:

(1)使用文明语言,有礼貌与老师、长辈和同学交流;

(2)一言一行都十分规范、得体,深得师生的爱戴;

(3)各方面表现和学习精神都走在前列。

4.劳动之星。由班级推荐,推评条件:在劳动、安全、卫生各方面工作中,从我做起,从小事抓起,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5.才艺之星。由大队部推荐,推评条件:在音乐、体育、美术、写字等方面有专长,经常参加校级以上活动并且获奖。

6.学习标兵。由教导处推荐,推评条件:一二年级学生以语文、数学双科学业总成绩、三四五六年级学生以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思品五科学业总成绩为评比参数,按照一定的比例,推选“学习标兵”。

其次,组织好推评“五星一兵”人选

1.宣传发动,造成声势。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五星一兵”的评比条件和要求;其次发出“致家长一封信”,广泛宣传“五星一兵”的正能量。

2.明确责任,分工把关。家长负责推评“孝敬之星”、“勤俭之星”;班级负责推评“文明之星”、“劳动之星”;政教处和教导处分别负责推评“才艺之星”、“学习标兵”。

3.逐层申报、组织颁奖。按照学生家长推荐、班级评议通过、学校召开大会的程序,举行颁奖典礼,全体学生、全体家长、全体教师参加大会。“五星一兵”学生登台领奖,台上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第三,放大好“五星一兵”教育效应

从2014年4月起,三年来,我校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举行一次“五星一兵”表彰颁奖大会。在每次“五星一兵”表彰大会上,都会出现三个“特写镜头”:

①荣获“五星一兵”的学生个个眉开眼笑、情绪激昂,迸发出强劲的正能量;

②许多没有上台领奖的学生露出羡慕、惭愧的表情,有的还低头沉闷;

③一部分没有登台领奖的学生家长,有些坐立不安,还有个别家长提前离开了会场。

皂河中心小学“五星一兵”评比表彰活动,在全体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很好的正面影响,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少家长说:学校开展评选“孝敬之星”、“勤俭之星”太对题了,现在的孩子能够体贴父母辛苦的太少,要孩子做事、做活更是没有,这种状况长此下去,无法培养出“壮苗”;皂河中心小学抓住这方面大做文章,必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全面发展范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其教学质量尚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数量众多的学困生让整体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以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与原因

(一)学困生数学基础较差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必须以学生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然而通常情况下,学困生的数学基础都比较差,大多数学困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均不够全面,从而导致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法像基础好的学生一样快速理解某些知识点.加之高中数学,各大知识点之间均有着较强的关联性,若对某一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则会严重影响到之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最终导致数学学困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越来越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困生数学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高中之前的数学知识,其知识的抽象性不强,因此,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只要J真听讲并能看懂课本中的内容,基本上都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数学成绩.然而在步入高中后,其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而学困生之所以会感到学习困难,通常是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无法深入正确地理解某些数学知识,逐渐陷入数学学习的困境之中.

二、提高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

(一)课上多提问,重视学困生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安排十分紧张,教师只能采取埋头讲课的方式,从而忽略了与学生,尤其是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长此以往,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学困生则越来越差.同时,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不同,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教学法,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有效提升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其中,具体的做法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地提出一些使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帮助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

例如,在进行“解三角形”一章的相关内容教学时,该章节内容主要是围绕正弦与余弦函数的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此时,在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时,教师可向其提出如下问题:“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两者的函数图像有怎样的区别?”“从代数的角度去思考,正弦与余弦函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通过提出这样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还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为学困生设计更基础的作业,改善学困生的学习习惯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其难度都比较大,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部分题目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水平,让他们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完成课后习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为其设计更基础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学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之后,再适当增加题目的难度,以便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例如,在进行“导数及其应用”一节内容教学时,其包含了许多重点知识,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根据这部分内容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求较高.对此,为保证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首先,需要教师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教学,向学生讲解变化率相关的简单的问题;然后,再逐渐加深教学内容的难度,从而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跟上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节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其主要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积极教育和引导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内容时,许多学困生在课堂中便一直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课后更没有复习课堂所学内容的习惯,对此,教师可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监督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及形式.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理清学习思路

许多高中数学的学困生之所以无法如普通学生一样正常开展高中数学的学习,其最大原因在于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加轻松地掌握复杂的知识点,继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学困生之所以会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得思路混乱,关键便在于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穿插一些与答题技巧相关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其能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例如,已知 2+cot2θ 1+sinθ =1,那么(1+sinθ)(2+cosθ)=?面对这样的题目,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已知条件展开分析,然后,结合三角函数变换的相关原则,在原有方程上进行等价变形,最终求得本题的答案.在解题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三角函数变换相关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答题效率.

(四)重视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困生本身的学习成绩就不理想,其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此时,教师应表现出对学困生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理解与包容,继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信心,才能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困生重拾学习的信心,继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内容时,为了促使学困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了解倒序相加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则应该充分重视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创设情境:“有一组袋子,第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个球,后一个袋子比前一个袋子多相同个数的球,求:(1)第50个袋子里球的个数;(2)前50个袋子里共有多少球?”唤起学生知识经验的感悟和体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其思考下列问题.问题1:若第一个袋子里有一个球,后一个袋子比前一个袋子多一个球,则前51个袋子里共有多少球?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求法.方法1:原式=(1+2+3+…+ 50)+51;方法2:原式=0+1+2+…+50+51;方法3:原式= (1+2+…+25+27…+51)+26.该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同时,将小组在合作中学习发现的方法一一呈现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的等差数列知识点.

三、结 论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尤其是针对学困生,可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助学困生提高其学习效率.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继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面对之后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其学习效率,继而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全面发展范文4

那么,教育与信息技术能够融合吗?融合带来哪些影响?融合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文字的出现,造纸、印刷以及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育形式,延展了教育时空,扩大了教育受众。毋庸置疑,技术被教育视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当今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已走进教育,改变了“重知识传播”的教育传统,引发教育理念变革,点燃知识建构的薪火,促成学习方式转向自主、探究、合作和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学习型社会日渐形成。可以说,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时代的潮流。

然而,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因其“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而具有“保守性”。所以,早些时候信息技术大多只是从表层更新教育的手段、工具和形式等。随着应用的深入,如今,从资源传播到教学形式,从师生关系到教学结构,从教育管理到质量监测,从校内到校外,从区域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信息技术已深深地嵌入教育之中,改造了教育的基本环境。但,教育对信息技术并非“来者不拒”。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技术则更关注效益,追求效率,因而,教育对信息技术通过选择甚至“排斥”,来调节或约束其融入的进程和领域。

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丰富了教育内容,弘扬了信息社会文化。教育内容取自人类文明的精华,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它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技术智慧和信念,为教育增添了印刻时代特征的内容。教育在自身的平台上,传播开放共享的理念、编码通信的方法、虚实结合的文化样式,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

当然,必须清醒地看到,融合在创造更宽的渠道、更多的手段,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获取资源、更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的超前、繁重、经验符号化等不良倾向。因此,信息技术应摒弃单一、冷淡的“工具理性”思维,人文、弹性地服务于教育,教育要警惕信息技术对自己的异化。

目前,教育和信息技术尚未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有待展现,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提出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要本着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开展科学的实验研究,稳步推进而非激进地“套用”或简单地“排斥”。

全面发展范文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体系的一条生命线,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同时又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一生关注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强调要科学地理解人,就必须要清楚人的本质问题。他认为,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人的本质问题: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人的特征是人的自由自主的创造活动;而在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模式来看,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别来看,每个人又具有不同的个性,弄清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我们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总结为“人”、“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作为社会个体,必须有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必须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任何个人、团体或者国家不能以任何名义侵犯“任何个人”的最基本的“人权”。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之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平等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需求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权利的充分实现。也正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得以实现。

二、当今我国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困难

当前,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未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国民收入,还是各项资源,就人均各项指标上来看,我国还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幅员辽阔导致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如果我们不大力发展生产力,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的步伐,就无法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分工导致个人发展片面化和单向化,容易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人能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但是社会分工却同时成为禁锢人类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虽然工人、农民、教师等特有岗位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但是由于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存在着差异,因而其工作效率、劳动效果也就不同。在当今社会,那些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只能面对下岗失业,无法找到其他满意的就业岗位。反而是那些一专多能的人,在面对社会变革如此迅速的今天,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因此,只有通过实行科学的分工,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能,达到社会的协调发展,才会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只讲究短暂的个人效益提高,最终又会制约人的长期全面进步。

近年来,人民民主和法制建设等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在一些领域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例如:一些官员为了贪图享乐,生活腐败堕落、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盛行,而普通百姓由于其社会地位较低,逐渐沦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群众的切身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保证。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人们对政治的参与力度还有待提高,个人的政治权利意识薄弱。这些最终会导致人的发展受到阻碍和影响。在文化观念上,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并不相同,民众对于自身的主体意识没有明确的认识,独立的个性也没有形成。此外,在诸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收入、教育、住房、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等,都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相当大程度的制约。因此,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

三、促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的建议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困难。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公平,积极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途径。要保障失业劳动者最低保障金,逐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这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发展范文6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学说的根本观点,是追求的基础价值目标。它是指人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和提高,也是一个逐渐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关系从而走向自由与个性的历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即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评断,并且其评断的依据应具有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只是类的全面发展,也包括着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类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的,必须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地开发调动。”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类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类的全面发展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条件。随着科学技术广泛深入的运用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交往变得更加密集。这无疑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广阔的空间和进步机会。但当前的人的全面发展情况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仍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由于目前社会分工依旧存在,人类依旧摆脱不了对物的依赖。因此,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而要充分实现这一目标,个体的道德发展是紧密相关且极其重要的。

二、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道德发展,是个体在环境、教育及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影响下,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至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演变过程。

(一)道德发展是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首先是存在于自然中,对物质生活有依赖性;其次,人还具有意识的存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也为人的精神享受提供了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精神境界就可以随之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就可以自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而道德素质又在个体的综合素质中具有主导性地位。提高道德素质,是培养“四有”公民的基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就突出了道德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个体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发展的最终目标

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了道德素质的培养,而道德发展的最终目标则是推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认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真、善、美的哲学理想的现实表达。个体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实质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超越现实,追求和创造更加美好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由道德的性质、道德与人、道德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道德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评价道德建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时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人是道德建设的主体,离开了人,道德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道德建设重点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们牢固树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视道德实践,推进个体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