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杂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交车杂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交车杂文范文1

市长挤上了一趟公交车,正值交通高峰期,车上人满为患,市长当然也就没有位子。不过他有办法,他挤到有座位的人旁边,一个个地打听他们在哪一站下车,然后就等在了一个位子的旁边。果然,刚到站那个人就离开了位子,市长便坐下了。

“你一定是领导吧?”里面座位上的年轻人问道。

“是啊,你怎么知道?”市长很诧异。年轻人笑了起来:“因为你对位子很有研究啊。”

车子又到一站,上来一位老人,老人正好就站在了市长的旁边,市长没什么反应,坐在里面的年轻人却站起来,礼貌地给老人让了位子。

老人高兴地坐了,冲着旁边的市长说:“你一定是领导吧?”

市长更惊奇了。

“因为大凡领导,一旦坐上了位子,就舍不得让了。”

市长的脸一下子红了。

又上来一位孕妇,这次市长主动站起来,热情地让座。

孕妇感激地坐下。

市长非常满意自己的行为,于是问孕妇:“孩子几个月了?什么时候生啊?预产期是哪一天啊……”

孕妇抬起头,乐呵呵地看着市长:“你一定是领导吧?”

市长摸不着头脑了。

孕妇解释道:“因为现在的领导张口闭口说的都是‘民生’问题啊。”

市长尴尬地笑了。

车渐渐驶向郊区,车上的人越来越少,终于,到达终点站,车上的人都下去了,市长却靠在位子上睡着了。

“到站了,下来吧。”司机喊。

“噢。”市长睁开眼,车上就剩下自己了。他很满意自己今天的收获,慢慢地站起来,缓缓地走向车门。

“你一定是领导吧?”司机试探地问。

市长回过头:“何以见得?”

“因为大凡当过领导的都是这样,到站了,还舍不得下来。”

市长只能苦笑以对。

市长若有所思地下了车,这时路旁走过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孩子向他行了个少先队队礼:“叔叔,你一定是领导吧?”

市长这回彻底懵了,怎么连一个孩子都目光如炬啊?

孩子点点头:“不错,就是你,经常能在电视上看见你啊。”

【“杂文专版撷英”栏目作品选自2011年4月22日、

公交车杂文范文2

诺贝尔文学奖的表彰对象是“创造出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我认为,《红楼梦》这部作品满足这一标准。不说其中美的境界,不说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艰辛,单从“理想倾向”的角度评价,曹雪芹当得这一称号。曹雪芹的理想正是人类共同的倾向:乐。应当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思想的快乐,所有快乐都是心灵超脱了物欲枷锁的一瞬所产生的感受。而在这个尘世中,这一种超脱也是不可达到的,所以人类的理想就在于对于超脱多种方面的倾向与追求――正如一块落人凡俗的补天石对灵性的不断追求。这就是理想倾向,而作品中人物无一例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理想的不可得。

曹公和《红楼梦》 杭玉婷

“开卷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白话文小说的里程碑,它巧妙的布局、华丽的语言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曹雪芹不但代表了《红楼梦》,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看到新社会黎明曙光的人。

曹雪芹代表着一个时代。《红楼梦》浓缩了中国那个时代的背影。它将那个时代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再单纯写事,曹老书写了其中几百号人的命运。

曹雪芹代表着一个社会。他解释了封建统治必然衰败的不争事实。他的《红楼梦》,寓意深刻、光芒万丈。

曹雪芹,一个看到新社会黎明曙光的人。从独特的视角观察,他以超凡的想象力洞悉整个社会,望穿封建社会的残骸。他嗅到了新社会即将到来,看见了第一缕曙光。他与但丁相似,力争改变社会性质,期盼人们自由、平等。他将一腔热血化为“激昂”的文字,使人民清醒,不再沉沦。

我不知该怎么形容《红楼梦》,它占据着我心中首要的位置;我不知该怎样形容曹雪芹,他让我感知了每一次心跳。

这个奖我一定颁给曹雪芹 杨禧妍

一看到这个话题,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把这个奖项颁发给曹雪芹。

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就是《红楼梦》。可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蕴藏深刻的涵义,久久难摸透,给人一种高尚的境界,“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这是曹雪芹的酒友敦诚对他的称赞。同时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他笔下的石头可是出了名的,有不少人会纳闷:“为什么曹雪芹这么喜欢画石头呢?”我也曾这样疑惑过,我想只有真正读懂曹雪芹的书面诗的人才知道吧。当然,曹雪芹一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红楼梦》。它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造,我想他这一生最后悔的就是没能将《红楼梦》写完,后四十回是别人写的,虽说写得精彩但总感到有些不对劲儿,情感思想多多少少有差别,也不知曹老先生是否满意。不能否认《红楼梦》这部巨作是曹雪芹一生的骄傲和自豪,可以说,《红楼梦》因曹雪芹而生,曹雪芹因《红楼梦》而活。

人性超越文化的障碍 吴苇航

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会想到一个人――路遥。

在中国走过青少年时代的人们都知道《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两兄弟,在出身于贫苦的命运中,保持着农民的质朴善良,甘于冒险追求更远大的梦想,走出自己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二十多年来的青少年。路遥的作品描绘的是拼搏向上的精神,从我的父母到我,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受到的激励是永恒的。能够给人们,尤其是少年们未来的希望,带来积极的思考,这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

路遥被评价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不拘于条件,不拘于短暂的成功,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这样的精神才是最高境界。

诺贝尔文学奖是要得到世界认可的。在路遥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生》的高加林还是《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体现最多的都是积极进取的人性美。人性的美可以超越种族、抛开政治,引起人类灵魂深处的共鸣。文化有吸引人之处亦有难以理解之处,国与国之间难免会不了解。诺贝尔奖需要突破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隔膜。如果路遥在世,他无疑是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的。他与许多文豪一样“被世界埋没”。或许以诺贝尔奖来衡量一个作家的能力太功利,但是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沟通的障碍。莫言获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能够走向世界。如果中国文学能够敞开大门,避开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将更多的著作主动分享给世界,相信人类的认知将会迈出一大步。

假如我来颁奖 韩林峰

我会把这个奖颁给鲁迅先生。

有人说他的文章有太多的冷峻,少了些饱满的温情。我认为,他以理性与智慧面对一个民族的种种问题,那是忧国忧民的深沉。他看到国民素质的低下,看到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下的中国人,看到革命的艰难,为此忧虑。他选择了以笔为武器,引领、探索“新希望之路”。他的那些经典文章,便是革命历程中的累累果实。他的文章揭示旧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反映一个时代里不同人的不同生存形态,体现出社会的晦明两面,富于理智。他以他的力量,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引领着新文化的发展。

他花自己的钱印书让青年人阅读,并且夜以继日地工作,写文章,回青年的信。他对新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视的。

他献身文学与革命,他用文学,用他精神的力量,影响了无数后辈,引领他们向前,无所畏惧地向前。他对文学的诠释是深刻的。若他在世,我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我心目中伟大的鲁迅先生。

选鲁迅的理由 孙兴

1.鲁迅一生作品丰富,包括杂文、白话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2.他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4.他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完美地结合了白话文与文言文。

5.他通过杂文,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6.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网上查的资料)

7.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8.他的作品很多被收入在中学课本中,中学里把他的作品与写作文和文言文一同提名,显现出他的作品在中学学生及老师眼中十分重要。

应该给罗贯中 潘政焘

我想把它颁发给罗贯中,他的著作《三国演义》语言连贯,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我非常喜欢他的书籍,从书中,我看出了罗贯中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他主张国家统一,痛恨奸诈邪恶,他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所以我推荐罗贯中。

为鲁迅颁奖,对不起,办不到 郑凌风

如果我是诺奖评委,鲁迅,你很优秀,但是对不起,我不会给你颁奖。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很多时候都包含着强烈的感彩,多半是尖锐的,对社会黑暗的愤慨,是直面刺向人心的利刃,他的文章往往革命性强过文学性,他的文章是做T精美的利器,是用于鞭挞的,是用痛在唤醒麻木的国民――无论再怎么精美,最终都是利刃。后代人在评论鲁迅时大多看到了其中的文学价值,而教育侧重的也是鲁迅文章的文学价值,忽略了鲁迅因何而写文章,忽略了鲁迅拿起笔杆当武器的目的――救国。

相比之下,莫言的文章是文学,没有锋利的刀锋,也无严厉的措辞,就如诺奖评委会主席所说:“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莫言的作品是真正的文学,他的作品不像鲁迅的文章那样让人痛心,他在隐喻着新的时代的黑暗,给人更多的是无奈与叹息。

所以,鲁迅的文章是武器,莫言的文章是文学作品。这是我为何不给鲁迅颁奖的理由。

最终的投票 汪佳茵

相比鲁迅,老舍的文字显得更通俗所以更受大众欢迎。早在上世纪就已经被翻译成英文,而且保留住了神韵,这突破了中国文学与世界交流的一大瓶颈。各国读者都被语言中包含的情感所打动。浪漫之都的姑娘们以前想不到,她们竟能从这质朴的文字中看到祥子对虎妞之死的悲痛,这比直白的心理活动更真实。早期被外国人认同的“俄式抒情”渐渐被更为含蓄的大段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取代了。后起之辈纷纷效仿中国作家,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虽然许多当代的作家已经与国外接轨,但他们笔下的现代都市并不能吸引大众。随着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占领全球,对古朴悠久的文化的怀念占据了人们的心。老舍先生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老北京的胡同、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这些都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然而,大众的取向并不能影响到委员会的成员,他们自有一把严厉的标尺。他们的眼睛最犀利,他们看重的是“文学”“思想”,而不是瑞宣的矛盾和王掌柜的无奈。一些新生之辈并不能理解战争带来的,自然就不会明白老舍对整个民族未来命运的担忧,也不会欣赏他的作品。白天会议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舍予的作品中的人物是很生动,京味十足,为现代文写作做出了贡献。贵国的写作特点和手法我们也认同,但是缺乏艺术震撼力,对人性的认识和刻画,从文学艺术角度评价的话,显得有些单纯。”大家心知肚明,作为左翼作家的文章风格,并不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观点。但是他们不知道,那一段历史给中国人留下太多的烙印,捧起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老舍若能活到今天 陈季寅

老舍先生更打动我们的还是他作品背后的“平民情怀”。祥子,晓荷,瑞宣,王利发……最鲜活的人物交织出最动感、最动人的社会现实。旧社会的中国的确显出的尽是弊端,可老舍却同样找到了社会最底层氤氲的“人情味儿”。这人情味儿或许就在你、在我、在全世界读者面前徘徊已久。莫言的超现实魔幻,写的是乡土、历史与当代那样跳跃性的内容;而老舍先生的作品既有民生,民情,又有世间百态,还关乎国家命运。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与逻辑性,同时也彰显出一个中国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舍予有幸长存,则必开中国诺贝尔奖之先河!

日已落,光无尽 白鸽 冯欣

他思绪飞扬;挥毫泼墨,笔锋处流露坚定。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说服力,长篇作品论证严密,短文则一针见血。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寓言故事》之类的,因为他的作品不好理解。长大以后,我喜欢上了《野草》,里面的景色描绘十分优美,把雪、树、花等一些常见的事物,描绘得让我感到陌生了,原来,这些平凡的事物里也有未被发现的美,美得让你可以嗅到它们特有的芳香。

现在,我理解了《彷徨》中的沉博绝丽;体会了《呐喊》中的匕首投枪;看透了《朝花夕拾》中的笔底烟花;了解了《故事新编》里的笔酣墨饱。对他的作品,我不仅仅赞赏,而是升华到由衷的敬佩。

苏轼是不可超越的 陆欣雨 颁奖词:

他,披荆斩棘,开辟了宋词豪放派的必经发展之路。他,持一支秃笔,轻描淡写几笔,在文学长空上引出了几颗亮丽的明星。他就是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他的文学作品,是一座丰碑――不可超越的丰碑。

他就是苏轼,在华夏无数文人墨客中,他的豪情,是一种力量,推动着时代前进。

他的《水调歌头》带给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心灵的慰藉。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三国时的尘封历史再次熠熠生辉。

庄子 吴禧辰

也许你会问,庄子不是思想家吗?在我看来,庄子可以说是中国最特别的作家了。他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加入了庄子本身的思想――否认一切事物是绝对的,反对是非之争,反对人为约束。虽然看起来艰涩难懂,但其实思想深邃玄远,文章奇诡玄幻。读了庄子的著作,你会真的懂得什么叫追求自然,超脱功利和名声、逍遥与自由,也就是“无己”“无功”“无名”“无我”的最高境界。

庄子不仅仅是文学家,其实更是个杰出的哲学家,这正是我想把奖颁给他的原因。

我一定会选李白 吴菲凡

李白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大家就阅读他的名篇,他被誉为“诗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歌行体和七绝都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不管是诗歌创作还是个人生活,都很有新意,所以他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将唐诗文化带向了新的繁荣局面。

《将进酒》、《行路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足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髓。他的文风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当这些磅礴之作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顶峰之时,所有中华同胞一定会为之鼓掌。

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我一定会选李白,因为他的浪漫主义格调、与众不同的文风需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传承。

烟雨中的红颜――李清照 陈惠敏

我会将奖项颁给她――李清照。

小学课本里早就有李清照的诗和词,我至今仍能背诵,因为她的词深入我心。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宋词是一朵情花》。书里提及李清照,让我对这位女词人的了解更多,感受也更深。她的一生坎坷多变,也曾有过令人惊羡的爱情,可最后弦断曲终。她是坚强的女人,虽然她会为国亡而悲,也会为夫走而痛。

李清照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她独特的诗词。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论名气、文笔,苏轼、辛弃疾都在她之上。但人生有不少伤痛,借词托怨,美丽精致。李清照将词的雅致发挥到了极高的境界,无人能及。

她,是烟雨中的红颜,烟雨中的才人。

世界如水一般――张晓风 吴颖铭

通过那篇课文――《行道树》,我认识了她,这位美丽的女作家――张晓风。

与莫言的魔幻主义、乡村风情不同,张晓风的散文更贴近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张晓风善于从平凡的琐碎小事中看出深隐其中的含义。在她的眼中,世界如水一般,表面上平如镜,水下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她的散文作品都如水一般,平如镜,清澈见底,又令人想深入水底,寻找张晓风深藏在水底的“宝藏”。

张晓风的作品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对于我来说,她的作品好像被一层白雾围绕,缥缥缈缈,虚虚实实。每次读她的作品,朦朦胧胧,好像探到了中心,却无法言语。张晓风看透了水底下的东西,在作品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这些隐藏其中的哲理,让读者慢慢挖掘,细细品味。这便是我推荐张晓风的原因。

张晓风说过:“水,永远是第一张书笺。”

流浪,只是流浪 李思洁

迅哥儿是自愿放弃,自是不能再选;从文和老舍,都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那么就让它保留遗憾吧。杨绛和刘震云曾是我心中首选,直到我想起了流浪。

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官方产物,它能在世界上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大概因为它需要放荡不羁的灵魂吧。我想起了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拳着腿,坐在台阶上,仰望夕阳的三毛。

她的确长得不甚好看,大眼睛,大嘴,但她让全世界都沉迷于她的不虚假,沉迷于她率真的个性,沉迷在她那散发出无尽魅力的散文之中。

她建起一座矗立在撒哈拉的小屋。凡是读过《撒哈拉的故事》的人,不由得都想去瞧瞧三毛笔下那座美丽的小房子。

她的文字带着点儿可爱的小俏皮,带着质朴、干净,却有一股使人沉陷的力量。她是最尽兴的歌者,是夕阳下最辉煌的舞者。她笔下的荷西,让我们对爱情有了向往和期盼。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然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

梁羽生评论三毛:“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丰富,但是我们深知:她没有逃避命运,勇敢面对人生。尽管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自杀。

诺贝尔文学奖给三毛的颁奖词应该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女作家,用生命照亮了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用中国式的叙述给世界留下一道倩影,俏皮的文字从现实中开辟了一方桃源……”

跟着她一起去流浪,流浪,去撒哈拉沙漠,拳着腿,看夕阳。

我心目中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冰心 郑紫薇 翁惠佳

若问谁是我心中的一代文豪,那就是冰心。

“四时缓缓的过去――

百花互相耳语说

‘我们都只是弱者!’

甜香的梦

轮流着做罢

憔悴的杯

也轮流着饮罢

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

这是她的诗,也许算不上诗,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这首诗,处处都是悲伤!冰心就是一个看着时间渐渐逝去,自己只能惋惜不已的人。为何要“憔悴”?又为何有“甜香”?为什么“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先甜后苦,苦是“憔悴”,甜是“甜香”,从“轮流着做罢”“也轮流着饮罢”,我看懂了她细腻的心思。

都说她母爱纯真,可是,又有谁能了解她的苦痛,还有她的憔悴。谁又会真正知道她的想法?可能无人可知,但是,她毕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能够回味她那半生的幸福,半生的坎坷的篇章。

“冰雪里的梅花呵!

你占了春先了

看遍地的小花

随着你零星开放!”

我想,冰心就是那朵冰雪里的梅花,占了先,使零星的小花,随她一同开放,可见,她是不服输的。若是一个服输的人,又岂会自比寒梅?

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爱她的丈夫和子女们。她毕业于好的学校,得过国际大奖。可是,在她自己的心中,又有谁真正懂得她?

冰心写过一首宝塔诗:“马/香丁/羽毛纱/性样都差,傻姑爷进家脱起真是笑话/教育原来在清华”。这其中有几个小典故:吴文藻(冰心的丈夫)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儿把“萨其马”叫成“马”,进了点心店就向售货员买“马”。有一次,冰心与婆婆等人在院子里赏花,被从书房里叫出来的吴先生应酬似的问:“这是什么花?”冰心看着丁香说:“这是香丁。”他竞点点头说:“啊,香丁。”周围的人忍不住笑起来。为送父亲一件双丝葛夹袍,吴文藻受命去东升祥,居然要买一丈“习习毛纱”。幸亏售货员与冰心熟悉,打电话问过才弄明白。冰心父亲说:“姑爷可不是我替你挑的。”父女相视而笑。

可见冰心是多么调皮、多么活泼啊!这是她的另一面。这样的一面,也只有亲人才知道吧!

诺贝尔文学奖,非她莫属!

我心中的诺奖人选――李清照 游心钰 李炎

李清照,一朵出类拔萃的女儿花。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与不输于男儿的智慧给词坛带来别样的风情。如果我是诺贝尔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将文学奖颁给这位“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里有儿女情长,更有爱国情操。她的词里有真切的情,无论是对早期生活的喜爱之情,与丈夫赵明诚的相爱之情,丈夫死后的怀念之情,还是背井离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国家沦陷后的爱国之情,都是浓浓的、令人动容的真情。

李清照是爱国女性的典范,她在诗词的造诣不容忽视。她是我心中最佳的诺贝尔文学奖人选。

我最欣赏季羡林 陈依 王丽明

我最欣赏季羡林。

小学时我曾读过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我的小学和中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以及《季羡林自传》。从这几部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他的文字散发出的深厚的文学涵养和底蕴。

季羡林说过:“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从儿时的困苦生活到长大后到德国留学,季羡林的人生历程可谓曲折又丰富多彩。

他曾选择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最终在学术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文学界的贡献和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越,所以成千上万的人尊敬他。假如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我一定将这个奖颁发给学界泰斗――季羡林。

我推荐安妮宝贝 邱丽蓉

安妮宝贝(励婕)是曾被流言蜚语击中的写作者。

“下半身写作”这样的诋毁、诬蔑,只能说是曲解本意与找替罪羊。而“荼毒青少年心灵”更是生硬不堪,胡扯一通。那段时间口诛笔伐,但她从不回应。后来《莲花》获大奖了,所有的罪状顿时消失了,彼时的侮辱谩骂,一朝化乌有。甚至许多小资的口头禅是:“安妮宝贝说……”但她依然宠辱不惊。

父亲去世前,她的写作主旨是阐述女童不可消解的幻觉,情爱是素材,风格颓废悲观。那时的安妮宝贝,和《八月未央》里的大多数女子一样,挤一个小时公交车,上班,加班,因为不想煮饭就在外面吃快餐,回家,写作到凌晨,再睡去,很早又醒来,再去挤公交……心底有幻觉,执著地握着这病态的意象写作。频繁跳槽又忙碌无为的生活让她很不开心。这不开心,是她早期的魂。

父亲去世后,风格转变,显著体现在《蔷薇岛屿》上。她开始创作关于一个女子的真实生活,而不是幻觉。文风倾向简洁与清醒,逐渐收放自如。这时候,安妮宝贝已经辞职,专职写作。从夜晚到次日黄昏。写,写,写。方块字已经占领了她的生活和头脑。

后期开始描写洁净,譬如《莲花》、《月棠记》,不再只是描述过分的爱情与扭曲的亲情,而是尝试男女之间纯净的友情与干净的成人世界的童话。而《春宴》是最近的一本书,笔锋重新指向人性阴暗。但始终有几缕单纯贯彻全文,语言更加简练独特,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异国人难以品鉴唯美的汉字。但作品中洋溢的情感、思想、希冀,是跨越种族的。

最具魔力的文笔 王文君 李炎

她的文字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间复杂的情感。她善于勾起你的回忆,让你回忆起你最想留住却留不下,最想忘记却深深埋在心里的往事。她,就是林海音。

如果你读过《城南旧事》,你会为她生动的叙述倾倒,发生在北京城南那一桩桩普通却深入人心的事如旧电影镜头从眼前一一闪过,留下的,只有深深的眷恋。古老的小巷,幽静的庭院,热闹的大街,各色人物,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是一段摄人心魄、富有魔力的故事。不得不对作者的童年充,满好奇,对作者的善良与坚强的品格感到敬佩。

林海音,一位伟大的作家,以富有魔力的文笔,征服了所有人。她恢复了旧中国的面貌,让绚丽多彩的画卷铺展开来。我愿意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她。

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成就的奖项颁给她 陈晓璇

我第一眼看到她的笔名――安意如,就坠入了她编织的一张网,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意,意如,安意如,如意安康,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我是这样想的。它可能是一种对于自身的祈祷,可能是对生活的期盼,或是自己心灵的诠释,对那些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人的真诚祝福。

翻看她的书,我有种将其吞入腹中,或制成芯片植入大脑的冲动,她的文字美到令我窒息!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成就的奖项颁给她,因为她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充满古韵的感性的文字,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都是当代文学的一大创新。

安意如的《思无邪》是我的挚爱,这是一本似散文随笔的《诗经》赏析。而对于诗经,我向来是头疼的,读起来都“举步维艰”,更何况理解意思。然而安的这本书使我对《诗经》产生了兴趣。安说:“《诗经》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它也许是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听她这般亲切地比喻《诗经》,我仿佛听到她在我面前一边翻阅一边诉说的声音。安在《思无邪》里解释内容的同时还阐述了内心感受,使拗口的四字诗句不再遥远。

安意如的才华惊人。既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气息,像穿越千年而来的诗人,又像身边知己,与每位喜爱古诗词的读者分享自己的点点体会。她的书既似古籍校注,又似随意的散文,陶冶人们的情操,安抚躁动的情绪,洗濯着布满尘埃的心灵,传达着先人或悲或喜的缕缕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