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数的意义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数的意义教案范文1
连加(《现代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7~68页).
教学目标:
①在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基础上,学会10以内连加的设计方法和运算顺序.
②能看图,用四句话把图意表达清楚.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1+3,4+2,3+4,7+2,2+2,4+3,3+3,6+3
二、新课:
(一)出图引出新课.
问:[1]谁能看着图把图意说一说?
生:左边有1朵花,右边有3朵花.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回答.即:说出两个部分数量,提一个问题,求总数量.)
[2]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怎样列式?
板书:1+3=4
还可以:3+1=4
问:1和3在图中表示什么数量?
目的:使学生清楚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旧知识,为学习连加做好铺垫.
(二)揭示新课
1.出图
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与刚才复习的那幅图有什么不同?)
2.提问:
[1]这幅图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谁能用四句话把图意说一说?
生:(左边有一朵花,中间有三朵花,右边有两朵花,一共有几朵花?)
请2~3名同学说图意.
(学生看图说,老师检查学生表达是否完整,对说得好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表扬.)
3.师:要求一共有几朵花,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生:用加法计算.因为是把三部分的数量合起来,求总数量.
师强调说明:把三部分数量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4.怎样列式?
1+3+2
问:还可以怎样列?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教师把学生说出的不同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3+1+2
3+2+1
1+2+3
2+1+3
2+3+1
请学生观察.
问:[1]这几道题中每一道都有几个加数?
[2]这三个加数都是表示图中的什么数量?
[3]说明是几部分的数量合起来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连加法是由三部分数合起来的).
5.(请学生再观察.)
问:把三个加数合起来需要几个加号?
生:把三个加数合起来需要两个加号.
教师小结:凡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并且只有加号的算式,我们就叫它连加算式.(教师归纳小结,使学生初步建立连加概念.)
(三)宣布课题讲连加读、算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知识就是三个数的连加算式.
师:1.连加算式怎样读呢?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记.)
第一道:1+3+2读作1加3再加2
第二道:1+2+3读作1加2再加3
下面几道题由学生依次读出.
2.连加算式怎样计算呢?
师讲计算过程:
[1]连加要分两步计算: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边讲边画),再用得数与第3个加数相加.
老师完整地把这算式的计算过程说一遍:
[2]问:谁能把老师说的计算过程说一遍?
(师可以检查出学生是否认真听了.)
[3]依次让学生说几道题的计算过程.
(师重点听学生说题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3.总结连加运算顺序:
[1]先让学生根据板书的计算题,自己总结出连加的运算的顺序.
[2]老师再归纳:求三个数的和用连加计算,计算时,按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按学生自己总结的运算顺序记.
这是连加的基本顺序.等我们将来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以后,我们就知道还可以有其它的顺序.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三个数相加叫连加法,连加要按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出示手绢图
(通过本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算式和运算顺序.)
步骤:[1]请大家先观察绳子上晾着什么?
[2]两人用四句话互相说图意.
[3]指名请学生说图意.
[4]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在磁板上列算式:(生可以根据图的先后顺序列式.)
3+4+2
4+3+2
3+2+4
2+3+4
2+4+3
4+2+3
[6]反馈:学生说算式及答案,老师板书.
观察:每一道题的列式都不一样,为什么得数不变?(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总结出:每一道题的三个加数都是一样的,只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所以得数不变.)
(学生写,老师巡视,看是否正确.)
2.出示活动卡片,口说计算过程,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3+1+5=93+3+1=7
2+2+4=82+1+2=5
(以上四道题请四名学生说过程,生说一部分,师出一部分.)
下面两道题两人互相说计算过程.
1+6+2(1,3,5组说,2,4,6组听)
4+4+2(2,4,6组说,1,3,5组听)
3.做68页独立计算第二题(师巡视,重点检查较困难一点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运算顺序.)
4.判断:
(通过判断教育学生认真审题,看清加减号,养成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5.用数字卡摆连加算式.(每次用4张数字卡片两个加号,摆一道连加算式,摆一道在磁板上写一道,看谁摆得多.)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们掌握了什么新知识,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小数的意义教案范文2
西沟乡中心小学
高雪兰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70~7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和分数的关系。
2、能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4、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1、实物投影仪一台。
2、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刻度尺(米尺)。
教学方法:本课时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1、填空:
(1)四年二班共有学生(
)人。
(2)男生有(
)人,占全班人数的(—)。
(3)女生有(
)人,占全班人数的(—)。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列各分数:
(
)米(
)米
(
)米(
)米
二、探索新知:
师:1米
=(
)分米
1分米
=(
)米
,它是用分数表示的,它能用小数表示吗?今天我们来探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出示小研究:
小组同学合作利用米尺写数:
(一)、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分米,1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3分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7分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二)、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
1厘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7厘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25厘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三)、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
)毫米,
1毫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56毫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375毫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
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课件出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两幅图。
涂色部分各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各写成的小数,小数读
法。指名写一写,读一读。
可写成小数0.1,0.1读作零点一.
可写成小数0.3,0.3读作零点三.
可写成小数0.01,0.01读作零点零一.
可写成小数0.27,0.27读作零点二七.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一份是多少?8分是多少?32份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师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
),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的245份是(
),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59份是(
),也可以表示为(
)。
2、把下面图中涂色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3、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4、在(
)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1)
元=(
)元
(2)0.07元=(
)元
(3)0.385千克=(—)
千克(4)米=(
)米
5、操作题:
在下面几个正方形(体)中涂上颜色,分别表示、
、和
,并把它们写成小数填在括号里
(
)
(
)
(
小数的意义教案范文3
关键词:交换与路由;模拟软件;包跟踪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92-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交换与路由技术已成为计算机系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大多数的实验都需要多个网络设备,做实验前必须先根据设计的拓扑连接这些网络设备,并测试直接相连的设备间是否可以正常通讯,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将浪费课堂实验总时间的22%左右。而思科的Packet Tracer和boson netsim等模拟软件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只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在一台PC上就完成模拟网络设备的选型、连接和测试,为学习交换和路由技术提供了一种方便、经济、可行、高效的实验环境。
二、实验方案
只要在PC上安装好Packet Tracer和Boson NetSim就可以完成交换和路由技术的初级和中级实验,对于计算机系课程体系而言,这已满足了当前的要求。如果安装Dynamips,则几乎可以完成交换和路由技术的所有实验,故在此不作讨论。本部分以当前的Packet Tracer v5.0和Boson NetSim for CCNP 7.06为例。
2.1 Packet Tracer 模拟环境
1)Packet Tracer 可以完成所有的CCNA[2](Cisco Certified Network Associate)级别的实验(对于非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已足够),但必须自行设计实验拓扑(如图1所示)。
Packet Tracer可以模拟通过cosole口配置的过程。为提高实验效率,也可直接在拓扑图中双击任意设备就可以对它直接进行相关配置。在进行设备连接时,Packet Tracer的线缆选择区为初学者提供了形象的线缆图标。相应地,用不同线型的图例表示拓扑图中设备间的不同类型的连线。
2)可以从Packet Tracer的拓扑图中根据线缆两端的圆点判断端口状态
如:图1(右)中的闪烁的绿色表示连接激活,可以收发数据包,图1(右)中的橙黄色表示端口被阻塞,若一直为红色则表示因端口处于down状态或两端封装的协议不匹配、或者是连接线的类型不对等原因导致两端口不能正常通信。
3)可以在simulation模式下进行数据包的跟踪。图1为生成树实验过程中的一个截图,图2为对图1(左)生成树过程中一个BPDU的内容分析。同时在Event List中也有详细的数据包信息。
4)可以保存配置
实验结束后,把已完成的配置写到start-up configration之后,保存pkt文件,下次打开这个pkt文件就可以继续做进一步的实验。这一特点也方便同学间或师生间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可以保存配置。
2.2 Boson Netsim 模拟环境
Boson Netsim能模拟更多型号的网络设备,能完成更多的实验。Boson NetSim有两个组成部分实验环境模拟软件(Boson NetSim)和实验拓扑图设计软件(Boson Network Designer)。当前的Boson NetSim for CCNP 7.06版本包括Stand-Alone Labs、Scenario Labs、BSCI、BCMSN、ISCW、ONT、Advanced Labs、Supplemental Lab九个实验包。其中的Stand Alone Labs实验包提供了CCNA级别的实验项目;Advanced Labs实验包提供了CCNP(Cisco Certified Network Professional)级别的实验项目。实验者可以按已有的拓扑做指定的实验,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拓扑,用不同的颜色的图例来表示拓扑图中设备间的不同类型的连线。把拓扑Load NetMap后默认会打开其中一个网络设备。分别可以在设备选择栏中的eRouters、eSwitches、eStations下找到拓扑图中的路由器、交换机和PC。双击任一设备就可以对它进行配置。
2.3 两者比较
1)Packet Tracer更直观、形象,适于交换和路由技术的入门和初级学习。
如图1所示,Packet Tracer中设计的实验拓扑,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端口的状态和生成树的结构,但要得Boson Netsim中查看如图1所示的生成树结构必须通过查看交换机各端口的状态是FWD还是BLK来分析,图3是在switch 3的查看过程。而且,通过Packet Tracer中的包跟踪功能,可以更直观地查看生成树协议的运行过程。
2)Boson Netsim提供了更多的命令,可以完成CCNP级别的实验,适于对交换和路由技术的较高级学习。
三、实验方案的特点
对于交换和路由技术的实验来说,完全的硬件环境成本太高,实验过程费时费力,尤其是在综合实验中,每个实验都需要更多的硬件设备,出现硬件故障、连线不牢和配置方法问题的概率也就更大,而在模拟软件环境中因为没有硬件故障和连线不牢的问题,从而实验效率大大提高。两个模拟软件都可以保存拓扑和配置信息,实验结束后可以随时打开保存的文件继续做后续实验。模拟软件环境也更能适应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不同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快速完成规定的实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甚至进行创新实验,而不再受全硬件的实验室中必须和同组同学同步完成实验的限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Packet Tracer和Boson Netsim这两个模拟软件,为学习交换和路由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实验环境。初学者可以选择Packet Tracer,更进一步的学习可以选择Boson Netsim,两者安装方便,经济可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
[2] .
[3] .
小数的意义教案范文4
关键词:指数函数;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多媒体;有效教学
指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教学要求看,一是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下面是笔者在公开教学中对指数函数教学设计的三处改进。
案例一:新课引入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复习旧知:
②函数y=x的定义域是
2.引入新课:师问:函数y=()与函数y=x,从形式上看有什么不同?生答:从形式上看,前者指数是自变量,后者底数是自变量。(引入课题)
(二)改进设计
1.创设情境:有人说,将一张白纸对折50次以后,其厚度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你认为可能吗?设白纸每张厚度为0.01mm,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0000千米。
对折的层数y与对折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设纸的原面积为1,对折后纸的面积z与对折次数x又有什么关系?(y=2x,z=()x)
2.提出问题:师问:能发现y=2x,z=()x的共同点吗?
学生思考片刻,教师提示:从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并用红粉笔标出指数x。
生答:指数x是自变量,底数是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引入课题)
(三)教学反思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理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目前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但如果总是这样一成不变,就显得呆板与程式化。我们现在上课总喜欢说:“今天我们学习……”。教师不说,学生不问,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学。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践。在原始设计中,先复习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然后再从实际引入新课,与教材编排相一致,这样就数学讲数学,显得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生活实例出发,引起学生注意与争议,教师再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案例二:多媒体使用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电脑作图:教师用多媒体演示y=2x、y=()x的作图过程。
2.观察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y=2x、y=()x的图像,猜想y=3x的图像形状。
3.电脑验证:教师用几何画板做出y=3x的图像,验证猜想。
4.归纳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给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分为01两类,并用多媒体演示它们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二)改进设计
1.学生作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后用几何画板作y=2x、y=()x的图像。然后,让学生在电脑上作y=3x,y=5xy=10x,y=0.2x,y=0.7x等函数的图像,并对图像形状的变化加以观察与讨论。
2.猜想形状:让学生猜想函数y=8x,y=0.3x的图像形状,师生讨论,并列出有关观察结论。
3.分组探究1:一般地指数函数的图像大致有几类(几种走势)?
4.分组探究2:分别满足什么条件的指数函数图像大致是图1、图2?
5.电脑验证:用几何画板作y=ax(a>0且a≠1)图像,任意改变a的值,展示底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
原始设计,多媒体演示放在猜想之后,仅仅起了一个验证的作用,体现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有点画蛇添足,成了一种花架子。
改进之后,按照“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思路设计,首先电脑作图,为学生观察、交流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图像,学生在相互争论、研讨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分享研究成果,猜想出图像分两种情形;最后,再用多媒体验证猜想。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张扬了学生的个性,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千万不要忘记“辅助”二字,辅助在不用多媒体教学时的难点处,辅助在点子上,而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案例三:指数函数的性质发现过程的改进
(一)原始设计
1.师生作图:教师作y=2x的图像,以作示范。然后学生模仿作y=()x的图像,以巩固作图方法。
2.电脑演示:教师用多媒体演示y=2x、y=()x的作图过程。
3.观察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个图像的特征,并推广到一般情形。
4.归纳性质:根据图像特征,写出它们的性质。
(二)改进设计
在前面学生分组用多媒体做出y=2x,y=()x,y=3x,y=5x,y=10x,y=0.2x,y=0.7x等函数图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性质。
1.自主观察:对一般的指数函数,图像有哪些特征?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讨论的结果。除得到图像的一般特征,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函数y=2x与y=()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等特征。
3.归纳性质:根据图像特征,写出它们的性质。
4.作示意图: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让学生作出y=8x,y=0.6x等函数图像的示意图。
师:观察与猜想是一种感性认识,并不表示结论一定正确,还需要进行理性证明……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述两种设计都注重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都涉及了学生的探索活动和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如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类比、联想、猜想等。
原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活动缺乏内在联系,加上教师的束缚,活动单一,学生得出图像分两类显得较为生硬,接着研究的一般情形又似乎来得“突然”,从特例到一般情形并未起到搭桥引渡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认知难点。这样的设计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还是教师主导着课堂,牵着学生走,还是在教知识、教教材,是一种主导性教学模式。
小数的意义教案范文5
案例背景分析:
2012年11月,学校举行了语文、数学年段教学组“优秀团队”评比活动,要求每个年级组派三位教师参加,其中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进行课后反思。十多年没参加教学竞赛活动的我很荣幸地被选中,负责上课这项“光荣任务”。由于这次参赛的教学内容临时通知,又是借班上课,无疑给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幸好在我们六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六年级组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出了一份力。虽然这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与分析:
片断一:单位“1”的意义
师(出示数字1):这是什么?
生:数字1。
师: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那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1张纸、1个圆、1个苹果、1本书……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是啊,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1个足球、1个正方形、1把尺子等(板书: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如1束鲜花、1盘苹果、1堆面包等(板书: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2:一个书包,一个小组里的一些人,一个班级里的一些人,教室里的一些课桌,教室里的一些凳子……
师(指着大屏幕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用1来表示。为了与自然数1区分开来,我们给这个1加上引号,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分析: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考虑到单位“1”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我通过问题“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变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意义的理解。
片断二:分数的意义
师:请各小组长倒出信封里的学具,组内同学看看信封里还藏着哪些单位“1”。
生1: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
1.布置要求。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会得到哪些分数?
课件出示要求:
(1)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说一说:你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分的?你又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把什么看作单位“1”?怎么分的?研究出了什么分数?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1 / 4来表示。
师:谁听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生复述)
师: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
生:是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我折的这一份也表示1 / 4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没有平均分。
师:所以,我们在创造分数时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谁还创造了不同的分数?
……
分析: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通过学具折出长方形的1 / 4,虽然一开始没有说出“平均分”三个字,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是知道的。所以,我问学生“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当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同样多”时,我知道学生是理解平均分的内涵的。于是我故意说出前半句“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学生自然就接上“平均分”了。这样教学,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片断三: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我完全相信大家都能创造出分数。下面请小组合作,把6只熊猫平均分,看哪个小组创造的分数最多,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时间为1分钟。(生操作讨论、记录)
学生反馈创造出的分数:1 / 6、2 / 6、3 / 6、4 / 6、5 / 6、6 / 6、1 / 3、2 / 3、1 / 2……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数。谁来说说3 / 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3份,用3 / 6来表示。
师:你太厉害了!那2 / 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2 / 3。
师:说得真好!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是分6只熊猫,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生答略)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发现什么?
生3: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份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怎样分?
生4: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几”,数学上通常用“若干”来代替,“若干份”是个不确定的份数。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组长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让他们人人都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体创造一个分数,并逐一反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组内学生同策同力,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中,我摒弃以往数概念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从而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1.立足课堂,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学习资源。
数学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所以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则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此,我重新整合教材,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等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学生从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等一个物体创造分数,到从4个苹果、6只大熊猫等多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来创造分数,既深化了每个环节的交流反馈,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示个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最容易误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感悟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明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教学,分数意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分数。这样有效整合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应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小数的意义教案范文6
在教育部方针的指导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逐步探索出适应其自身特点的教学培养方案,并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创新性的特点。伴随着其自身的快速成长,
部分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并最终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在此情形之下,深入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着本科学校扩招的规模逐步增大,艺术生的升学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依然无法在根本上转变高中生升学难的问题。在普通高中生报考大学的选择中,学习艺术专业成为绝大多数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学生的选择。然而,即使艺术生的高考分数要求相对较低,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标准,因此,这些学生只能选择高职院校继续学习。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大类学科每年招生规模相对较大,但同时亦导致学生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难以得到保障,并由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师资力量而言,由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可提供的薪酬有限,而一位研究生学历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求学阶段的花费十分高昂,在难以令人满意的收益面前,其更愿意选择诸如设计师等其他行业而非教师,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难以达到比较满意的要求。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案改革原因分析
首先,就高职院校的自身性质而言,其作为传统大专院校转型的产物,其培养目标在于塑造具备定理论文化基础和熟练动手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应该加强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专业教育中专业化层次较高的类学科,其自身更注重对于理论的学习,从而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最终不利于日后的长远发展。
其次,就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而言,由于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因此其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高深理论存在障碍,从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其相反,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往往较强,再加以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可以收到不错的成效。
最后,就当前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其更需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以当前最为普遍的广告公司为例,一个具备定规模的正规的广告公司,往往在总监之下设立不同的分组,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应该具备从设计稿到完成实际印刷稿的能力,这就要求其不仅仅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改优化措施
第一,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程度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要实现全方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从艺术学科的自身特征出发,充分结合科学性与完整性,将人文素质的提高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为踏上更高的阶梯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增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上学生本身素质不高,就导致对于人才的培养困难重重。高职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传统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多为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往往缺乏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扩大专业性计算机教师的比重,从而提升学生的现实技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