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秧歌舞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秧歌舞教学范文1
【关键词】性格舞教学 “风格感” “以人为本”
代表性舞蹈即“性格舞”,又称外国民间舞,是一种主要表现欧洲国家传统文化的民间、民族舞蹈,于10世纪末诞生于俄罗斯,11世纪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之后被广泛运用于欧洲舞剧与歌剧中,最终被确立为芭蕾中的一种舞台民族民间舞蹈和表现形式。
如果一个演员掌握了古典芭蕾的技术基础,又具有表现鲜明性格的能力,那么他们的表现领域就能扩大,并有可能创造出各种不同性格和富有生命力的舞蹈形象。因此,在代表性舞蹈教学中,教师对于“风格感”的培养与塑造应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优化教学方法,培养表现风格
对于一个合格的性格舞蹈教师来说,首先应具有良好的示范能力。如:当教授西班牙舞的时候,学生最先学习的就是西班牙体态,这时教师如果不对后背挺拔的感觉进行示范,而仅凭描述,学生很难捕捉到西班牙人独特的神韵和姿势。其次,合格的性格舞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讲解能力和适当的纠正方法。从教学过程中看,示范教学的方法所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的认识,在这个阶段,学生仅仅是努力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从而达到动作的一致性,但学生这时并没有完全掌握动作。而教师的“讲解与纠正”则让学生从对动作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将反复地对动作的要领、风格和特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并纠正学生在感性阶段中动作不准确和不完善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对动作的理性认识。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表现风格
长期以来,舞蹈教学中一直采用传统的“言传身教”式教学观念及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对学生学习动作姿势及舞蹈技巧有很大的帮助,但比较枯燥,加上学生对教师产生的尊重畏惧心理,常常使得学生处于一种强压下的被动式学习状态。因此,教学中性格舞蹈教师应树立教学民主理念。传统“尊师重道”观念,有时会使得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不仅仅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教学效果。[1]
性格舞蹈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随着当代舞蹈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增长,思想的活跃,学生对于性格舞蹈的学习更加多元化,单一动作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为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收集资料,自主地探究各国舞蹈文化知识。另外,通过与国内外性格舞蹈专家、教授进行舞蹈文化和艺术交流,也成为了培养舞蹈“风格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中对舞姿和动作的练习,以及对舞蹈理论的学习,都是从舞蹈本身去对性格舞进行学习,而对性格舞蹈所代表的文化的理解和接触则是由内而外地领会舞蹈所传达的意境内涵,将舞姿与其所代表的文化融会贯通,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舞蹈的动作,加强他们舞蹈的表现力。
注重教学实践,培养表现风格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应注重优秀性格舞蹈作品和片段的欣赏。《性格舞蹈教程》中指出:“掌握风格,不仅要通过学习性格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和基本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性格舞蹈的民间舞蹈片段来达到,因为只有片段的舞蹈才能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某种舞蹈风格。”[2]学生在课堂中只能对少部分经典的性格舞片段或者作品进行练习,而绝大多数的性格舞蹈作品则需要通过欣赏观摩的方式去了解和认识,从而尽可能全方面地掌握性格舞蹈所传达的特点和风格。
其次,可以通过组织和参加性格舞蹈表演来提升“风格感”。一方面,舞台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所学知识、技巧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性格舞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舞台背景、灯光、服装、音乐以及现场氛围等舞台元素,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表演空间,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训练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其在舞蹈技巧的掌握和舞蹈风格的理解上的考察。另一方面,舞台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炼个人舞蹈风格的平台。相对于学校教学而言,舞台表演增加了表演的即兴成分,而这种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自身对性格舞的理解和认识不断融入舞蹈表演的可能。通过对舞台经验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在舞蹈作品中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进而提升自身的演出技巧,加强舞蹈的表现力。
总之,在性格舞教学中“风格感”的培养和塑造,是以转变教学方法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为导向,加强教学实践为途径来获得的。只有运用好教学方法,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入到教学中,将国外民族传统文化渗透进性格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赋予性格舞课堂教学以及演出活动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20.
秧歌舞教学范文2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实验教学 改革 探索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海洋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生物学实践性很强,实验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训练学生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淮海工学院海洋生物学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我在长期的海洋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不足,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不断整合与优化,对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参考兄弟院校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以“面向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海洋生物学实验课的可行性策略,激发学生实验动手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全面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海洋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质量。
一、严格实验规范,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海洋生物学实验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对极其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的感性认识,而且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实践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技能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内容。我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很差,缺乏基本的实验常识与素养,对大多数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一般药品、试剂的配制知之甚少;还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性等,这些可能与他们以前上中学时实验课不受重视或开设较少,缺乏基本训练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理论教学开始就向学生阐明本门课程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实验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指出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专门在海洋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中增编了《实验室行为规范》、《学生实验守则》,以及《海洋生物采集调查方法》等内容,明确了海洋生物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要求及实验方法等,从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实验。此外,还对实验室所配备的各种重要仪器编订了简明易懂的使用操作规程,以便学生规范使用。
为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着重通过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要领及方法步骤,等等;实验时要爱护仪器设备并熟练使用,严格按规定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讲究实验卫生等。在分组时基本上是一人一组,严格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实验,这样不但使每位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老师能亲手指导每一位学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如在浮游生物的观察实验,学生做的临时装片有的会出现小气泡,有的观察不久即出现龟裂花纹,还有的水样会溢到盖玻片上,教师可及时指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要求学生重新制作,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其要领。在海洋生物学实验中其他的基本实验技能如显微镜、解剖镜的使用和维护技术;生物绘图技术;常用试剂、染色液的配制方法;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分类、鉴定、计数、固定及保存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实验报告与实习调查报告的规范写作能力等都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熟练掌握与应用。
二、 广泛采集海洋生物标本,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标本的观察与鉴定是海洋生物学实验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贯穿整个实验的一条主线。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但各门类极具不平衡性、不均匀性,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因此,每次实验课前海洋生物标本的准备和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突出常见的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种类,而且要体现出其物种的多样性特点。在海洋生物学实验课刚开设的头几年,标本的采集往往依赖教师个人去进行,受季节、地域、气候、工具等各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很多样品较难采集,尤其海洋中种类少的一些门类(如蓝藻、绿藻、轮虫,等等)中的样品更难随时采集到,因此实验中可供观察的种类较少,教学内容也显得较单薄,大多只能开展简单的验证型实验,不利于学生从多样性的实物观察比较中去培养探索的精神,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求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奥秘的兴趣。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
其一,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不仅组织有兴趣的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附近的海边或海水养殖池塘随时采集实验用活体样品,而且鼓励同学们利用周末、节假日去各地海边游玩的机会有意识地采集当地的标本。这样既丰富了标本的来源,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认知海洋生物的积极性。其二,密切同当地有关海水养殖、育苗企业的联系,利用帮他们鉴定水质机会,固定和保存样品。利用他们靠近海边的优势,请生产企业及时采集活体标本(如沙蚕、小型甲壳类等)以供实验随时使用。其三,实验室及有关研究室对一些具有科研价值的种类进行常年活体纯种培养,主要是海洋浮游生物(如螺旋藻、扁藻、变形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这样不仅可随时提供实验活体观察之用,而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其四,加强同当地海洋管理、科研等部门的合作,尤其近几年来我们同国家海洋局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成为学生实习基地,而且在项目合作中收集了江苏沿海不同季节、不同海域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潮间带生物中极为丰富的标本种类,极大地充实了实验材料。其五,充分利用本院的海洋馆生物标本资源。从1958年开始,本校就有意识地对海洋生物标本进行采集和积累,在学院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加上采购、校友捐赠等渠道我院创建了江苏高校中唯一的一座近千平方米的海洋馆,内有各种大中型海洋标本两千余件;同时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海洋生物教学标本室一间,固定保存有中、小型标本近千种,包括已近绝灭的长江鲥鱼,从而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整合实验内容,变革方法类型。
由于我们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标本资源和便捷的采集途径,这为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实验内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首先,在实验材料的安排上,尽量选取当季海水中的样品,并与历史季节、不同季节的标本相比较,做到以观察固定标本为主,着重搭配一些代表性的活体种类。其次,在实验内容上与生产实际和科研紧密结合,体现当前海水养殖与育苗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等的现状,调查相关水体的海洋生物种类组成、类群分布特点、现存量、初级生产力等,并根据其与生存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评价水体水质污染程度和渔业生产潜能。这样不仅使学生及时了解海洋生物种类在生产环境中的重要性,而且使学生学习了海洋生物调查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了对科研技能的培养。最后,在实验类型方法上,逐渐由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过渡到以创新性、综合性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做海洋生物实验时,不再是单纯地对某一门类的生物进行观察鉴定,而是综合起来进行多样性分析比较,如分析不同海水水体(或季节、年份等)环境中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的类群分布特点、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特点等。这样不仅使实验课上得内容充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技能。
(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教学情景。
学生在学习海洋生物分类时通常感觉比较枯燥,对物种形态结构的记忆尤其头疼。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选择多种实验教学方式如动画、录像、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以精彩的海洋生物世界为主题,把每次实验所涉及的一些代表生物种类的栖息环境、运动方式,以及不同观察角度的形态结构特点等形象逼真地予以展示,可使学生对海洋生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海洋浮游生物实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数码显微镜的显示下:曲舟藻和布纹藻分别具有美丽的斜条纹和直条纹,但又都具有相同的运动构造――纵沟;原甲藻像瓜子一样只具有纵沟,而裸甲藻还具有横沟,但其都像树叶一样飘转而下的运动方式;乌贼幼体大小不过2厘米,但其触手、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清晰可见,尤其喷水倒退的运动情景都可使学生过目难忘。其他如颤藻、扁藻、布氏拟铃虫、中华哲水蚤、长腕幼虫等的形象展示都可激起学生探求海洋生物奥秘的兴趣。
(三)坚持实验室开放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实验课仅靠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已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也与海洋生物学专业教学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全面开放海洋馆、标本室及相关实验室。学生可随时预约来进行标本观察、鉴定及解剖实验,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己设计实验内容,真正体会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
(四)强化野外现场调查实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海洋生物野外实习是课堂实验的综合与提高,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我们通过实习动员使学生了解实习目的,海滨地区的基本情况、实习要求、分组及准备工作;通过对海水性质、潮汐运动、海岸底质特征的认识,了解海洋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基岩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基岩海岸的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对沙质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连云港沙质海岸的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态习性。通过对灌河口海洋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河口生物的生态特点和形态特征,学会分析海洋生物之间的异同点,能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验课考核方法,力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实验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师授课水平,以及学生是否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我们建立多元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实验考核分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前者重点考核学生实验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后者重点考核学生现场操作能力,操作项目按照教学大纲预先拟定6套以上,考核前抽签决定考哪一套,一旦抽签成功就立即进入考场,力求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魏士平,苏新.海洋生物学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地质教学,2007,16(1).
[2]徐敬敏.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
[3]白秀娟,卢伙胜,肖寿松.海洋生物学实验及实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J].水产科技,2008,(6).
秧歌舞教学范文3
关键词:物理实验;培养;实验;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05-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安排了许多课外小实验及实践性习题,突出了物理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物理教学,一方面是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是科学方法和探究,只有把理论和实验、实践联系起来,融科学方法于其中,才能够学活物理。物理实验教学,对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科学素质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1.重视实验教学,活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的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规范的操作和明显的现象展示给学生;突出重点,引导作为"观察者"的学生采用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例如比较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来观察物理现象;从科学的观察中发现物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得出结论。其次,开拓教学思路,可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也可采取"边教边实验"、"边学边实验"等的教学模式。
教师还可以开动脑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明显性;或改进实验装置,提倡简易实验,既达到好的演示效果,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时,在小车经过不同表面(毛巾面、木板面、平玻璃板面)后停止位置处插上彩色小旗,不仅生动有趣,而且醒目地显示出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这些生动有趣的小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会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印象。
2.加强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做实验能力
单纯地“看实验”“讲实验”的物理学习是不完善的,只有动手的学习物理才是完美的。首先,重视学生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仪器(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弹簧秤、量筒、电流表、电压表等)的使用,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规范使用仪器,更重要的是将技能、技巧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仪器、用好仪器。其次,重视实验原理和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讲清实验的原理、思路和方法是核心。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物理本质,学生只有从根本上明白实验的目的和所采用的手段,才能真正做到“独立完成实验”,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还有,必须重视实验过程。新课程编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教师和学生都只是注重实验的结果,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更为全面的发展方向――对实验过程的考察。这就要求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强调:①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整个实验操作,不要以笔代手。教师是指导者,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操作;②让学生亲身体验运用观察法、图像法、归纳法、比较法等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的科学研究过程;③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方法,不过分苛求实验结果。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初中物理,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许多课后小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外、在家中自己设计、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物理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机会,加强了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激发了学习兴趣。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但是要想真正发挥课外小实验的作用,教师首先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主要是指:(1)指导实验用品的选择、实验原理的理解、操作中的要点、安全注意事项、观察的重点等等;(2)引导学生从单纯观察现象到深入分析原因;(3)鼓励学生成立实验小组,进行集体讨论与交流、合作学习;(4)广泛搜集生活中的代用品、自制简易仪器等等。
4.开展多形式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秧歌舞教学范文4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科学素养
1.引言
高中物理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因为只有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成绩。但是,很多高中物理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很多时候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被严重忽视,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实验教学被忽视,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造成了死记硬背的结果,反而对成绩的提高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议,并给出了如何在改革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框架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2.传统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差
学生的实验课本上记载非常全面的验目的、原理介绍、方法步骤说明、数据分析处理要求。不仅如此,教师还帮助学生调试一起,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一般由教师解决,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创造性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内容单一
目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一般缺少探索性实验及指导性实验,并且与实际生产、生活严重脱节。例如电学实验结束后,学生仍然不了解插座内部的接线结构及简单故障的处理。
(3)实验设计内容创造性不足
实验的内容大都停留在课本里,被动的、固定的实验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针对上文所述的问题,本节首先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其次分析了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对实验方式进行改革,增大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加大综合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科学素养。
(2)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的实验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利用先进的手段、仪器及技术,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实验,拓宽实验的内容。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更多地了解更多先进的科技及其应用,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3)对教学主体进行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的另一种改革方法是,将学习的变为老师引导下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才是整个教学体系运行的良好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开始有了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才开始被激发,有效学习时间不断增加。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作用。
上文给出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方式是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进行实验,进行实践学习。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深层次地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具有时代性的、设计性的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复杂的实验中总结前人总结的规律。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能够切实领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技术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实验普遍不重视的现象,阐述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了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议,并给出了增大设计性实验比例,实验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的三条能够培养学生素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郑q瑛.通用技术课程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
[2]沈建光.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
[3]窦树德.新教育理念下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4]丁红玲.借鉴职教技术训练特色设计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0).
[5]樊汝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仪器配备[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
秧歌舞教学范文5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强的课程,为响应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本文根据《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从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来进行改革,预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打下基础。
【关键词】
转型发展;能力培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K14B013)成果。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来纷纷在寻求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实践性与操作性强,涉及面广。为了响应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本课题组近来根据《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现状,就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改革探讨,以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预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
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基本是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鸦雀无声,并认真地做笔记、听讲,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学生间的讨论基本没有,老师基本上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缺乏。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总学时32,只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的安排,属于纯理论教学。该课程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这种只注重理论教学,忽略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最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表达,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改革教学方式。
1.加强互动式教学。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相悖的,教学提倡教、学并重,要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课堂所学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必须加强互动式教学,以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使学习成入一种投入状态,教师从中加以引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
2.加强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就与某一知识点有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达到深刻理解并充分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大树的栽培与养护管理时,可将学生带到室外,要求学生对一些新栽的大树长势不理想或已枯死的原因进行现场分析。通过锻炼,学生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将极大地提高《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教学效果。
3.加强转翻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颠倒课堂时间安排的新型教学模式[2]。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3个模块:即模块1———园林苗木的培育;模块2———园林植物的栽培;模块3———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如有可能,对于该课程或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块或模块中的某些章节,比如模块3中园林植物土、肥、水的管理等章节可探索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根据需要设计教学资源与学习环境,重新规划课堂时间,通过课前知识获得和课堂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角色,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4.加强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是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设置一个具体的生产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4]。《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可将3个模块,即苗木的培育、栽培与养护管理等融入到一个项目中去,学生通过参加项目学习,可基本熟悉整个项目的流程,大大增加与企业的对接,毕业到岗后可减少与企业的磨合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轻松自主地学,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展示个性和培养创新能力[5~6]。
(二)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实践性与操作性强,因此,必须改变纯理论的教学现状,加强实践教学,可将总课时增加至48,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16等,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进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
(三)改革考核方式。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以往均是采用开卷考试或写论文的方式,这样对学生们来说可减轻他们的“负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应加强过程考核,可将现有的课程成绩构成稍作调整,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的成绩可由30%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与平时作业等),20%的实践课成绩(包括出勤、实践技能与实践报告等)及50%的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试卷涵盖考试大纲所有的知识点,题型应多样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与论述题等6种题型,考试内容尽可能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三、结语
为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如何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与产业对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是当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改革探讨,欲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打下基础。
作者:周小梅 文彤 余红兵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常富,赵桂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38~40
[3]穆建亚.论反转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18:118~120
[4]王春燕.“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堂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8:204~205
秧歌舞教学范文6
关键词:服务型人才;人才培养;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改革
1.服务型人才概述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在以现代服务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细化。服务型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范畴内的一部分,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1]。可见,服务型人才是指综合能力较高,能够全面发展的多功能人才,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2.基于培养服务型人才的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2.1场馆、器械等设施不足
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服务型人才,首先要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多数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械等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些硬件设施是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然而,受高职院校经费不足、上级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等因素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不符合规定,体育器械也较为老旧,很难满足教学需求[2]。这一现象是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2.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想要培养服务型人才,必须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行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然而,高职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都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态度较为敷衍,甚至自暴自弃。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足,将其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服务型人才,更是一纸空谈。
2.3相关教师缺乏责任感
高职院校多由中职合并而来,其中的教师一般学历水平较低,职业道德不足,还有部分教师属于兼职或外聘,他们教学的目的仅是获得经济收益,维持日常生活,对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漠不关心。这就导致了高职体育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枯燥,甚至照本宣科。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不敬业不仅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还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3.高职体育专业培养服务型人才教学现状的影响因素
我国高职体育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服务型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其影响因素,并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经分析总结后,笔者认为高职体育专业培养服务型人才,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与以下四点影响因素有关。
3.1相关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我国曾长期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因此在很多教育领导者和工作者眼中,体育教学并不重要,甚至部分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浪费时间,是学科教学水平提高的阻碍。正是受这一因素影响,高职体育专业很难引起相关重视,导致上级拨款不到位,院校对该专业的投入比较低。这不仅会影响体育场馆和器械的更新,阻碍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还会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优化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提高[3]。另外,体育专业得不到应用的重视,甚至被区别对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遭到打击,不符合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3.2师资水平较低,教学理念落后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仅与该专业得不到应用的重视有关,还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高职体育专业教师,大都学历水平偏低,职业素质不高,而且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所以他们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单调的讲述教材内容,或要求学生重复训练体育技巧[4]。面对教师单一且落后的教学方式,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的学生,很难保持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受自身水平限制,在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后,很难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反而会乐得轻松,教学态度也会越来越敷衍,从而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3.3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不符合职业需求
高职体育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暴自弃的影响因素之一,而导致他们就业困难的因素,则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选择的教学内容不符合职业需求,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够清晰。例如,高职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而言,培养科研型人才的水平较差,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在保障他们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其职业能力的提升。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使用一般高校的体育教材,除了学生的竞赛成绩之外,只注重教材要求的体育技能教学,以及理论教学,忽视了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3.4高职体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相关教育工作者教学态度敷衍,不仅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还与他们缺乏责任意识有关。目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大都仅是简单的考察学生的结业成绩和师生出勤率,教师的授课态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等,都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正是因为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有恃无恐的偷懒应付。
4.基于服务型人才培养的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4.1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高职体育专业教学的重视
为了推动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完成培养服务型人才的目标,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该专业的重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该专业的发展,并划拨款项,帮助该专业完善师资队伍,更新教学场地和设备,为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以新的目光审视体育专业,加大对该专业的投入,从而促使相关教师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使学生重拾学习兴趣。
4.2明确教学目标,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基于培养服务型人才,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为了完成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重新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还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完成顶层设计的优化。例如,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身培养的人才相较于体育理论知识,更应注重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因此在进行教材编排时,要重视体育锻炼技巧、训练保护和急救手段、常见职业病预防、体能恢复指导等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将其培养为服务型人才,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抗挫折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等。
4.3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承担着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职体育专业在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高职体育专业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问题,院校首先应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引导他们了解更多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他们优化教学模式,以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能够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进程。同时,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还要提高教师招聘门槛,引入一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为该专业的师资队伍注入一股新鲜血液。这一做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新鲜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和训练,还可以对原本的教师形成激励作用,帮助他们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推动教学改革。
4.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大部分由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和中职学校升级而来的教师组成,体育专业也不例外,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因此想要真正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仅凭青年教师的激励和定期组织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一问题,高院体育专业,可以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并严格执行,从而监督相关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并对学生负责。例如,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互评三部分[5]。其中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帮助教师完成经验积累;学生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是教师调整教学设计的依据;同事互评则是教学经验的交流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可见,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能力,这一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高职体育专业教学面临的难题,是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