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理分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理分科范文1
2021年河北高考将有四大变化
按照河北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2021年河北省高考将有以下四大变化:
一是统一高考科目发生了变化,国家组织实施的统一高考将由现在的“3+X”改为语文、数学、外语,每科分值保持150分不变。
二是外语科目考试次数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只考一次变为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两次成绩较高者计入考生总成绩。
三是录取依据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只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录取,变为“两依据,一参考”,即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采取依据统一高考的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
四是录取批次发生了变化,除了先行合并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外,还将根据情况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按照河北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设定的高考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河北省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本着“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河北省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将在2018年6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只能考一次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河北省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将不再简单分为文科、理科,学生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习所有科目,每门课程结束后都要参加相应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参加高校招生的学生可根据高校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将这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采取按等级赋分的办法,其他考试科目则属于合格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只区分“合格”与“不合格”。对于选考科目,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只有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今后河北省将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及更换已选科目提供机会。
2017年实行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为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中的重要参考作用,河北省定于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中试行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为2021年推广至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使用奠定基础。
取消部分地方性加分项目
河北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幅减少和规范河北省的地方性加分项目。2015年以前河北省3项地方性加分项目中,“侨眷高知子女”和“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两项加分项目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只保留“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加分项目,加分分值为10分,并且只适用于河北高校省内招生。
文理分科范文2
关键词: 高中教育文理分科考试制度弊端对策
自从文理分科考试出现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为高考该不该分科考试,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进行过多次论争,但结果还是维持现状,可见这看似简单的“分”与“合”还真不是想要做就能做的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公民。所以,高中阶段所设置的各门课程都是依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设置的”。[1]
1.高中阶段教育。
其性质 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公民。因而高中阶段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依照国家的教育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某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能掌握各门学科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从而保证学生在高中阶段能系统地学完国家所规定的各门必修课课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毕业会考制度,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地理、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语文、数学9个学科的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才能毕业、准予参加高考。实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教学以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3.高中文理分科考试制度。
随着高考的进一步改革,我国实行了文理分科3+2考试制度,即除语文、数学、外语为公共科外,理科加试物理、化学,文科加试政治、历史。因此,各所含有高中的学校在“高考”这支指挥棒的影响下,纷纷在高二甚至在高一阶段便实行文理分科教学。即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对文科班多开语文科课时,少开或不开理科课时,侧重于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的教学;对理科班则多开理科课时,侧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的教学,忽视了政史的教学。
二、高中教育文理分科考试制度的弊端
1.文理分科使文科生的整体水平下降。
学习理科不能有半点的虚假,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要求使理科学生的难度提高。“在全国所有的中学,几乎是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在学习文科。学习文科者并不是出于对文科的兴趣和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2]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文科的人本身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所以,文理分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科生被轻视,从而,文科生的水平全面下滑。
2.文理分科使民族的整体素质降低。
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理科生不去学习历史、地理,也不去阅读经典文学,这样,他们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薄弱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文科生则远离物理、化学,对于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一知半解,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大大欠缺。因而,文理分科限制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
3.文理分科使应试教育的效果加剧。
文理分科造成理科知识越来越难,考试难度越来越大,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突出理科生尊贵的地位。因此,所有的理科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而对学生一辈子有用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却在中学教育中没什么地位。更为荒唐的是,文理科学生在保送大学时的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理科生,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任何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获奖证书都可以成为优先进入大学的通行证;而文科生水平再高,也没有保送的资格。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文学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只有放弃自己的“心爱”选择理科。
4.文理分科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了文理分家的思想,打上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的烙印。有的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同志认为中学应该使学生有特长,所以文理分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特长。我认为中学首先是为了学生打好基础,同时也应该发挥其个性,使其有特长,但是用文理来分特长并且用文理分班、高考文理分科来导向学生的学习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三、针对高中文理分科弊端的对策
1.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比重。
人文社科课程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内容中应该使其占有一定的比重。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实在是太少了,如果维持现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奢谈。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当然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指导思想与发达国家有本质的不同,但他们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给予的重视程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美国,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修完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中相关的几门课程。
2.调整培养目标,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新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的是“通才”。我认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更需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才,即“专才”。这个“专才”应该是集文理知识于一身的高度融合的具有复合知识的人才。
3.优化考试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对传统的中学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甚至大综合的出现,使得各学科教学之间不能再孤军奋战,而是必须协同作战,共同研究教学对象和当今高考改革的方向,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首先要立足于本学科的教学,在把本学科的必修知识讲好、讲透的基础上,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首先在学科内做到综合知识的灵活运用。其次,各学科教师还要拓展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以便应对高考综合试题。有一些高考综合题,使得很多教师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学生提出的中学知识水平上的跨学科问题,有些教师却不知怎么作答,更严重的是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教师不同的答案和理由,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大家都在议论,我国虽然培养了大师级人才,但在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领域的顶尖人才很少。周远清指出:“我作为一个长期在高教战线上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深感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给培养的学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这样的人才毛坯要成为大师级、顶尖人才是有先天不足的地方。”[4]据介绍,理工类的诺贝尔奖金得主很大一部分都在人文、艺术上有很高的修养并且明显地感到这些为其获得重大的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提倡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周远清指出: “教育的什么阶段能培养创新能力,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改变学校的学科氛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甚至创新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5]
参考文献:
[1]钱江晚报,1999,(8).
[2]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文理分科范文3
一、目前“补课”性质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偏才教育”使我们很难招收全面发展的适合医学专业的学生
文与理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相离是违反自然,违反人的本性,则难于大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钱学森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赞同当下中国要培养出多少大师,但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高中文理分科人为地分割了科学知识本来相互联系的链条,搞得文不习理,理不学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不足。单一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创造、思维、实验操作等能力得不到施展。再加上忽视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和僵化的考试手段,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只是一句空话。
历史证明,凡是杰出的医家大多是博学者,医生精湛的医术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我国古人要求医、文、哲为一体方能成为名医,还有学医必先学文的说法。孙思邈主张一个医生要想取得较大成功就必须博览群书,要集各种知识于一身,否则就是“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根据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八年研究”的结果显示,参与“不分科目课程”学习的高中生,其在大学的学术与社会活动方面的表现,比传统“分科课程”所培养的毕业生要好。由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从高中就基本确定了,大学在招收的时候选择余地自然就少了。
2.文理分科是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源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及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些名言,放射出璀璨的人文精神光芒。但是,近年来医疗机构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医德滑坡现象恰恰反映了医学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究其原因,文理分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文理分科淡化了教育的“人文”意识,造成了文科的失位和旁落,高尚的人文精神随之迷失。由于文理分科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教育模式,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态度和选择本能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认为文科是兴趣,理科是前途,于是普遍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和对人文精神的崇尚。其次,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观念淡漠。过早分科使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薄弱和人文修养弱化,当进入神圣的医学殿堂之后,缺乏奉献精神和从事医疗工作应有的热情,不能贯彻好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以及高科技与人的关系。
3.忽视高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使高等医学教育难以完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
近年来,社会各界要求医学回归人性、恢复“医乃仁术”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高中文理分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造成学生先天性人文素质缺陷,医学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变成了学生人文素质的“矫型班”。而医学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感悟、体验。高中教育,是国家所规定的基础教育时期,基础教育承担着“基本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可塑性将大大降低,就不能为高等医学提供高质量的生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将难以完成。
4.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未来医生同时兼备“临床角色和社会角色”,分科教育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早在20世纪早期,梁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会导致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导致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人文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性,关系到做人,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影响着创造性,影响着做事。告诉我们,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以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科学的”和“艺术的”两种。荣获1981年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大量统计调查证明: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左脑和右脑并用,两者互相补充,整体达到平衡增益。可见,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在实际运用中,它是各种方法辩证统一的复杂整合。文理分科容易造成两种思维方式的分离,不利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1.文理分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又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废除
医学人文教育的成功在于把“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应试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利,把人看作是一种工具,追求的实际上是一张能转化为钱币的“证书”。这种狭隘的教育观,曾被马克思严厉地斥责为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者唯恐其灭亡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文理分科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产物。这种教育并不是以人为本,也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创新,它只是压制了学生的特长和性格,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种教育模式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中的表面性,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违背了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宗旨,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加以废除。
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前移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细功夫、软功夫,其特点是内化和渗透。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文知识内化成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素质,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等的理解,培养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不能单靠大学阶段“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先天基础不牢,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出现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具有不可停歇性。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其特定的成长周期,需要若干年的吸收、积累才能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处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永远处于不完美的状态之中。医学人文教育想取得成功,势必要争取较高的起点,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前移,尽早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吸取人文养分,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先天基础。
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以废除文理分科为前提
(1)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始终肯定人是目的,弘扬人性的价值和尊严。文理分科刚好与医学人文“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轻本体功能,重“才”而轻“人”,目中无人,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只有将其废除,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维护,人文教育的观念才能彻底更新。
(2)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必须不断地向医学教育注入新的人文内容。包括对生命及个人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更有效地鼓励学生从人文的角度提问、批判或评价医学范例,引导他们对重要的医疗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性界定,探讨医患关系规律,认识存在于医学领域的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3)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心灵的养育,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一定的环境体系来承载。人文思想的养成需要富含人文精神的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去感染、教化。废除文理分科,让医学生从高中开始接受人文氛围的熏陶,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和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倾其所爱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起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使命,才能唤起他们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唤起他们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的向善动力。
文理分科范文4
[关键词] 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通识教育;高考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35-1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由于国家急需各类建设人才,为实现快出人才、多出专才的目标,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文理分科招考,分类选拔人才。文理分科是学习前苏联制度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对培养专业人才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文理分科制度下的教育缺失
我国高中文理分科主要是为应对高考而设立的,高中文科和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围绕高考而安排的,是应试教育设计下的教育形式。文理分科是对学生的一种“强权”。这种“强权”体现在人为地强迫学生在某一时期必须做出文或理的选择,这种硬性选择剥夺了学生接受文理公平教育的权利,致使文理分科机制下的教学充满了功利性。
高中“文理分科”在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文理分科,造成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割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所一以贯之的基本目标,而文理分科所培养的却往往是片面发展的人,与教育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二)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仍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高中生对文理的选择,很多学生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出于无奈。这样,学习文科的人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
(三)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文理分科的年级一降再降,过早的分科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狭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训练对某几门科目高考题型的熟练程度,造成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失衡,长期在校埋头苦学,使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支离破碎。
(四)文理分科,致使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现阶段所实行的文理分科,割裂了知识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结、交叉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思维方式单一、机械化,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缺陷与偏失。
(五)文理分科,不利于与大学接轨。大学教育强调文理综合的通识教育,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如何与大学通识教育相接轨,如果说能够接轨,只能说大学这种文理综合的通识教育,是为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所造成的知识欠缺所进行的“补课教育”。至此,“文理分科”已经完全失去了满足学生兴趣、个性、志向发展需要的初衷,成为单纯为高考服务、保证提高考试分数的一项措施。
二、文理分科与通识教育的冲突分析
文理分科使每一个高中生被分裂为多重角色,老师的学生、家长的希望、考试的对象等等,而忽略了高中生最应该成为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恰恰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是着眼于整个社会,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在高中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应试教育造成的知识壁垒而进行人性的整合,而它的基本手段便是――“致广博”,以广博打通狭隘,重在启发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通识教育的理念须贯穿到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教育,促进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人格养成。
通识教育不应仅局限于高校教育,应将其自然延伸到高校前后阶段。向前延伸是中小学的通识教育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通识教育总的发展情况不理想,各个高中抓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对人的培养。鉴于文理分科的局限性与人的培养的紧迫性,高中阶段实施通识教育迫在眉睫。
三、理性对待文理分科
我国普通高中目前普遍实行文理分科这一教育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弊端。“文理分科”不是一个或“取消”或“保留”的单纯选择题,它作为仅为高考服务的制度设计已经过时,但其中包含着尊重学生差异的精神内核,却是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我国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是在综合教育基础上的有限分科,而非绝对的分科,是在文理融合基础上的分科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普通知识,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因此,高中文理分科应该超越分与不分的争论,在理念上从分科施教转向分类育人。
四、高考制度对实施通识教育制约
高考分科考试是导致文理分科的最直接原因,文理分科是应高考而生的,并不是出于培养的需要。高考作为我国高校的选才制度,学校作为育才之所,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理分科是中学为了应对高考而采取的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高考制度不改革,文理必然分科。纵然有上级指示,也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校实施通识教育成为一句空话,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先天不足”,大学通识教育与后高校阶段的通识教育发展后劲也不足。高考制度已成为高中实施通识教育最大的制度障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文理分科:中国教育的毒瘤[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康翠萍.高中阶段不宜实行文理分科[J].教育研究,2009,(4).
[3]陈建平.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考制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文理分科范文5
高考文理不分科,虽然所有科目都在考察范围,但是考察的方式并不相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学生可以在三年时间内可以合理安排考察的科目和数量,各省(区、市)还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学生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以及更换选考科目的机会。
文科包含学科为文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
文理分科范文6
面对记者的话筒,刘利民坦承:当前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的确比较单一,这就倒逼我们要明确梳理出改革的方向,因为只有好的制度才能选拔出全面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
刘利民说,目前高考招生中存在弊端的大致有三个:第一,考试评价体系单一;第二,考试评价方式单一;第三,选拔人才的渠道单一,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一考定终身。
此轮改革不同以往。刘利民强调,最大的不同,它不是单项、局部地改,而是系统性、综合性地改。包括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高考”,也要从整体上与小升初、中考、研究生考试等改革相衔接,在统筹考虑、整体设计的前提下一起改革。在顶层设计的总体方案框架下,招考制度的总体方案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将于今年上半年,有条件的省份开始先行改革试点,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这里边有三个层次:一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二是建立健全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学生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三是沟通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刘利民表示,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所以我们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能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展现他们的个性发展,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很关键一个就是不仅是高考,而是整个考试招生评价体系都要进行一次全面改革。
高考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最受关注。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但是,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客观真实?自主招生能否做到规范公平?这些质疑声不绝于耳。高考之路到底走向何方?
刘利民指出,社会最为关注的高考考试评价改革,要通过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考科目、内容改革提供空间。未来高校选拔学生将不再只以一张高考成绩单为凭据,而要来一次“综合评价”。考察成绩通过等级表达,不采取百分制而避免分分计较,同时学生也根据个性,根据优势,根据兴趣选择一些科目来参加考试,从而更加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特点。为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优势的课程,今后将探索减少高考考试科目、文理不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外语考试,采取社会化的办法给学生一年多考的机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优的成绩,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必在同一个时间高强度的复习来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