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发言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发言材料范文1
杨文艳
(黑山县芳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 锦州 121300 )
[摘 要]辽宁是蔬菜大省,全省人均蔬菜占有量400多公斤,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近些年,辽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蔬菜产
业。本文主要阐述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蔬菜产业发展优势条件以及介绍辽宁蔬菜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规划。
[关键词]蔬菜 设施蔬菜 发展规划
1.引言
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
问题。近年来,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逐渐形成以设施生产为主
要特征的蔬菜生产发展,在种植业乃至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提高,辽宁已成
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蔬菜生产大省,其中日光温室生产在全国位居领先地
位。
2.生产现状
2.1 生产总量
2010年,辽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53.6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3764.3万吨,
蔬菜总产值555.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42.69万亩,总产量2675万吨,
总产值434.77亿元。设施蔬菜分别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的67.
2%、71.06%和78.3%。
辽宁发展日光温室生产始于1985年,截止目前已稳居全国首位。尤其是辽
西北五市(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铁岭)成为全省设施蔬菜最优势区,近年来
发展速度较快。到2010年末,五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07.6万亩、蔬菜总产
量1475.6万吨、蔬菜总产值251.35亿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种植业设施生产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各级政府扶持建设
了一批工厂化育苗中心。2009-2010年,辽宁一次性投入蔬菜育苗中心建设补
贴资金7000万元和4500万元,建设蔬菜育苗中心59家和41家,极大地提高了全
省蔬菜育苗的基础能力。其中,铁岭冬生种苗公司采用连体日光温室,设计育苗
能力为2.01万平方米,年供应种苗能力3.5万亩。据全省41家蔬菜育苗企业统
计,育苗中心设计面积达到66.7万平方米,季节性繁育种苗能力34343万株,全
年繁育能力83792万株,可以供应生产35.425万亩。
2.2 供销形势与市场分析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蔬菜市场价格持续走高,通过发展设施生产农
民增收效果显著。蔬菜生产的增收作用带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设施农业主
体为蔬菜生产。目前,辽宁每年内消费1100万吨,2700万吨需要外销。国内销售
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等省(直辖市),反季蔬菜主要销往南方,包括
深圳与香港等地。外销主要销往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及欧洲国家。
2.3 政策与科技支撑
2002年始,省委省政府对发展设施蔬菜促进全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措施高
度重视,至2010年末,共投入资金27.75亿元,奠定了辽宁758.2万亩的设施农业
基础。其中,仅2010年,全省省级财政给予14亿元的政策支持,同时在水、电、路
等方面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必将促进全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科技条件方面,全
省农业院所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水平较高。省市农业科研院所总数达到
114个,在全国排第四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3万多人,农民技术人员1万人。农业
科研成果效益显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5%、利用率达70%,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份额超过55%,为设施农业在辽宁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
支持,奠定了全省设施蔬菜长期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
3.战略意义
3.1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促进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升级,如种植业生产已经不是单一的季
节性粮食生产,也不是单一的露地生产,蔬菜生产,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已经彻
底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内涵和发展的概念;二是设施蔬菜发展已经成为种植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三是蔬菜生产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发
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全省以758.2万亩的设施耕地面积,即12.39%的耕地
实现了种植业增加值45%以上的份额。
3.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实现季节平衡生产、满足农产品全年供应的同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促
进了农民增收。以2010年生产数字为例,全省蔬菜保护地每亩和亩茬次产出分
别为5806.3公斤和2806公斤;亩产值分别为6294.6元和3042.7元,其中,日光温
室蔬菜产量分别为6747.6公斤和3172.3公斤,亩产值分别为8333.33元和3917.
84元。1亩日光温室相当于2-7亩其它覆盖方式和栽培方式的产出。
3.3 实现避灾生产
干旱是辽宁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灾害,尤其是辽西北地区灾害发生频率高,
已成为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设施蔬菜,不仅是发展高效
农业的需要,又是辽宁发展避灾农业的必然选择。设施蔬菜生产是一种最有效
的节水灌溉栽培形式,辽西地区已成为辽宁发展保护地生产的最佳区域。
3.4 设施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就业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辽宁设施农业生产推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设施蔬
菜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建筑材料市场、建筑材料服务、劳务市场,脱水菜厂、纸箱
厂、塑料厂、卷帘机厂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运输、餐饮、农资等第三产
业的发展。同时,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如2010年数据统计,全省设施
蔬菜面积653万亩,消化农村劳动力426万人,为全省劳动力就业提供有力的支
持。计划到2015年,全省设施蔬菜发展到1000万亩,新增162万亩,需要劳动力
652万人,其中新增226万人。
4.发展规划
辽宁蔬菜生产生产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形成了以设施蔬菜为特点,风格
多样,内容特点突出、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对改变全省种植业生产方式与
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4.1 总体思路
蔬菜生产以设施蔬菜为根本,以设施蔬菜小区建设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依
托,以农产品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优化区域布局和
品种结构,大力推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加强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
发展储藏、加工和包装业,实施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提高设施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
量、效益并重型增长转变,使全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种植业设施生产加工基地,推
动全省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4.2 发展目标
巩固提高全省日光温室为主设施蔬菜小区的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设施
蔬菜生产在全国的位置,在发展中实现科技创新。到2015年,辽宁蔬菜播种面积
要稳定1500万亩,蔬菜总产量650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小区面积发展稳定到
1000万亩,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
4.3 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辽宁将重点支持辽西北地区以摆脱雨养农业为目标的设施
蔬菜小区,支持沈阳等中部地区规模化发展的设施蔬菜小区,支持大连等南部
地区出口创汇型设施蔬菜小区和辽东地区特色型设施小区。重点做好优化区域
布局、规模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水、电、路节水配套的原则、坚持市场引导、政
府积极扶持,企业、农民自愿发展的原则。
4.4 布局规划
着力构建“五大设施蔬菜优势区”。即辽西地区以摆脱雨养农业为目标的设
施蔬菜优势区、辽东地区特色型设施蔬菜优势区、辽北设施蔬菜适宜区、大连等
南部地区出口创汇型设施蔬菜优势区和沈阳等中部地区名特优规模化发展的
产业发言材料范文2
一、依托优势育基地
我县农民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薯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我们把培育马铃薯生产基地作为加速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靠组织引导。县内不断加大对薯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组建了薯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协会,配齐专门人员抓薯产业链条,制定了薯产业发展规划,层层分解马铃薯基地建设任务,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靠效益吸引。我们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薯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动员广大干部深入农户中,给农户算效益账,引导农民认识种植马铃薯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通过市场效益的拉动,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中心镇自由村就是受效益吸引的典型,目前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村种植业面积的50%。三是靠发展订单。我们把发展订单种植马铃薯作为解决农民销售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年初确定定单的最低保护价格,秋后收购做到随行就市,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现在全县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四是靠提供服务。我们积极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并为其牵线搭桥,协调搞好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服务。今年我县三信公司就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在农户中树立了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乡5个,基地村40个,年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生产基地的不断育强,为保证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整合实力壮龙头
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牵动力的核心,我们始终把改造、引资、扶持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薯经济发展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整合薯产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力打造薯经济的“航空母舰”。一是调整改造老企业。我县淀粉厂(现改制为冰山淀粉公司)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生产“超过英国赶荷兰”的冰山牌马铃薯淀粉面闻名全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经过1999年投资技术改造和2002年莫斯科太阳公司购买后,企业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产精制马铃薯淀粉4000吨,实现利润达100万元,该公司成为我县薯类加工企业的重要力量。二是引资建设新企业。我县通过实施全民招商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薯产业龙头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办法,不断提升和壮大薯产业。先后引进并建设了齐齐哈尔三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金龙淀粉厂、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等7家薯制品企业。特别是引进的内蒙古奈伦淀粉有限公司是投资达2亿元,年加工马铃薯能力达33万吨的大项目,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今年秋季将全面投产。该项目引进了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全自动、全旋流瑞典拉森公司马铃薯设备,主要生产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高吸水膳食纤维、脱素蛋白等。奈伦公司从开工伊始,就与基地紧密对接,今年春季分别与北部乡镇签订20万亩的马铃薯订单,奈伦公司的引进全面壮大了我县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企业技改步伐。我们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技改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金龙淀粉厂在政策扶持下,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日本铃木系列生产线。技改后,该厂以农村小粉坊加工的粗淀粉为生产原料,进行深加工,带动了全县大部分小粉坊的加工生产,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薯难问题,仅2004年就为农民节省运输成本170万元,有力地全县薯产业的良性运行。目前,全县各类薯类加工企业及小粉坊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以上,薯产业的企业牵动力全面增强。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
为了解决马铃薯种植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我们把扩大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收益的支撑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一是大力实施技术培训工程。以县农业推广中龙头、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家业技术员为基础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为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保证。近两年,我县连续聘请东北农大博士生导师、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员陈伊里教授,到我县作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为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农业技术员答疑解惑。我们还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活动,开办马铃薯栽植技术培训100余期,达3万人次。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农业科技人员又成功试验、示范了大垄栽培模式,集成大垄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下发了《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方案》资料3万余份,开办了专题电视讲座。《方案》从选种、选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环节都确定明确的标准,并且文字力求通俗简约,便于农户掌握和操作。通过《方案》的实施,全县优质高效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接近2.5吨。三是积极辟建标准化栽培基地。上游乡兴旺村的王振有,是县内有名马铃薯种植大户和联系企业与农户的经纪人,为了解决马铃薯引种靠外购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问题,2005年王振有筹资辟建了5500亩优质马铃薯标准经栽培基地,基地的辟建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应用和种子靠外购的问题。他开发种植的克851品种,具有高产、抗旱、耐储等特性,这一品种非常适合我县部分乡镇种植,将解决我县农户分散引种的乱而杂问题。
四、创优品牌拓市场版权所有
产业发言材料范文3
一、依托优势育基地
我县农民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薯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我们把培育马铃薯生产基地作为加速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靠组织引导。县内不断加大对薯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组建了薯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协会,配齐专门人员抓薯产业链条,制定了薯产业发展规划,层层分解马铃薯基地建设任务,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靠效益吸引。我们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薯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动员广大干部深入农户中,给农户算效益账,引导农民认识种植马铃薯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通过市场效益的拉动,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中心镇自由村就是受效益吸引的典型,目前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村种植业面积的50%。三是靠发展订单。我们把发展订单种植马铃薯作为解决农民销售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年初确定定单的最低保护价格,秋后收购做到随行就市,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现在全县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四是靠提供服务。我们积极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并为其牵线搭桥,协调搞好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服务。今年我县三信公司就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在农户中树立了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乡5个,基地村40个,年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生产基地的不断育强,为保证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整合实力壮龙头
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牵动力的核心,我们始终把改造、引资、扶持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薯经济发展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整合薯产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力打造薯经济的“航空母舰”。一是调整改造老企业。我县淀粉厂(现改制为冰山淀粉公司)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生产“超过英国赶荷兰”的冰山牌马铃薯淀粉面闻名全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经过1999年投资技术改造和2002年莫斯科太阳公司购买后,企业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产精制马铃薯淀粉4000吨,实现利润达100万元,该公司成为我县薯类加工企业的重要力量。二是引资建设新企业。我县通过实施全民招商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薯产业龙头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办法,不断提升和壮大薯产业。先后引进并建设了齐齐哈尔三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金龙淀粉厂、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等7家薯制品企业。特别是引进的内蒙古奈伦淀粉有限公司是投资达2亿元,年加工马铃薯能力达33万吨的大项目,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今年秋季将全面投产。该项目引进了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全自动、全旋流瑞典拉森公司马铃薯设备,主要生产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高吸水膳食纤维、脱素蛋白等。奈伦公司从开工伊始,就与基地紧密对接,今年春季分别与北部乡镇签订20万亩的马铃薯订单,奈伦公司的引进全面壮大了我县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企业技改步伐。我们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技改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金龙淀粉厂在政策扶持下,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日本铃木系列生产线。技改后,该厂以农村小粉坊加工的粗淀粉为生产原料,进行深加工,带动了全县大部分小粉坊的加工生产,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薯难问题,仅2008年就为农民节省运输成本170万元,有力地全县薯产业的良性运行。目前,全县各类薯类加工企业及小粉坊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以上,薯产业的企业牵动力全面增强。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
为了解决马铃薯种植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我们把扩大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收益的支撑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一是大力实施技术培训工程。以县农业推广中龙头、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家业技术员为基础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为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保证。近两年,我县连续聘请东北农大博士生导师、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员陈伊里教授,到我县作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为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农业技术员答疑解惑。我们还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活动,开办马铃薯栽植技术培训100余期,达3万人次。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农业科技人员又成功试验、示范了大垄栽培模式,集成大垄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下发了《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方案》资料3万余份,开办了专题电视讲座。《方案》从选种、选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环节都确定明确的标准,并且文字力求通俗简约,便于农户掌握和操作。通过《方案》的实施,全县优质高效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接近2.5吨。三是积极辟建标准化栽培基地。上游乡兴旺村的王振有,是县内有名马铃薯种植大户和联系企业与农户的经纪人,为了解决马铃薯引种靠外购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问题,2008年王振有筹资辟建了5500亩优质马铃薯标准经栽培基地,基地的辟建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应用和种子靠外购的问题。他开发种植的克851品种,具有高产、抗旱、耐储等特性,这一品种非常适合我县部分乡镇种植,将解决我县农户分散引种的乱而杂问题。
四、创优品牌拓市场
产业发言材料范文4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环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的实践和体会
环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知名企业,主导产品为氨基酸系列品种。近年来,企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硕果累累,并实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010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352万元,税金1198.7万元,实现净利润2619万元,资产规模达到18266.7万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总结我司科技创新取得成效,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是:
一、拓宽产学研的合作渠道是环西科技创新的捷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年来,我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多渠道利用外部资源的研发方式,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省微生物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采取联合开发、委托开发、人才培训和成果孵化等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产学研联合体,并组建了***省企业技术中心、***省生物健康产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通过拓宽产学研的渠道,近年来我司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申报发明专利有11项,已授权有5项,其中发明专利:“生物酶法从蚕蛹中提取复合氨基酸的方法”,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具有改善营养性贫血功能的阿胶归芪颗粒及其生产方法”,获得2011年度***省专利优秀奖。另外,取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一是“二次复合酶法水解蛋白质生产复合氨基酸技术研究”,该成果克服了传统生产工艺的弊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二是“利用黄色短杆菌XV1065发酵法生产L-缬氨酸技术研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三是“发酵精氨酸及其衍生物精酮合剂关键技术开发”,综合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解决了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难题。在高附加值小品种氨基酸、药用真菌新一代功能产品、小分子肽等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技创新出成果的一条最有效捷径!
二、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是环西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我司注重构建长效激励机制:一是为人才创造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平台。一批作出突出成绩的技术管理人员均被提到领导岗位上;二是设定研发人员的高薪待遇。主要技术骨干的工资待遇达到一般员工的5倍以上;三是专门设立了 “乙妹基金”, 每年从利润中提取20万元,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四是制订了《专业技术人员奖励办法》;五是公司董事会明确科研经费优先投入的原则。每年均按销售收入总额,提取不低于5%的经费投入企业研发活动。
近年来,这些机制都得到很好贯彻和执行,使企业研发活动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整支技术团队拧成一股绳,有力推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近年来,有8个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立项。分别为:①《新型微生物发酵法年产1000吨L-缬氨酸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列为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②《年产万吨级氨基酸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③《口服氨基酸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列为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技术改造项目;④《生物技术制备复合氨基酸的研究》列为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⑤《药用真菌新一代功能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列为省科学事业计划项目;⑥《生物技术产业化新一代健康产品及产供销一体化项目》列为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另外,还有两个项目列为省专利实施计划项目。
三、大仁大爱的企业文化是环西科技创新的源泉。
大仁大爱是环西优秀的企业文化,该文化浓缩了环西励志奉献社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生产优质产品,对消费者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理念。而延伸出来的是,这一文化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使企业形成一个仁爱尽责、团结和谐,乐观进取的氛围,产生无限的魅力。环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健食品厂,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国内一家实力雄厚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近年来,我司先后被授予***省民营科技企业、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实施企业、***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50强、***省氨基酸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此外,我司还被***省质量协会和用户委员会授予“***省用户满意”企业。环西牌氨基酸系列产品,获***省保健行业协会授予保健品最具竞争力品牌和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保健品称号。“环西牌”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这些蜕变,源于董事长李少平提出的大仁大爱的理念,在环西得到成功的践行!同样,总结我司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其源泉首先就是大仁大爱的企业文化!当年与董事长一同拼搏的一群技术和经营管理骨干,在企业实行股份制改制中,如今均被列为企业股东。这也是环西大仁大爱企业文化最好的例证!
四、有一个优秀的领头雁是环西科技创新的牵引力。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公司技术带头人方佳茂同志2004年受聘到环西,挑起技术中心的重担。当时,国际氨基酸市场蓬勃发展,但国内氨基酸行业综合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普遍存在着自控程度低、污染大、能耗高、产酸率低等问题,产品核心竞争力差。这些问题同样成为当时制约环西发展的瓶颈。于是,方佳茂同志逆势而上,大胆提出技术创新的路子,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带领研发团队,刻苦攻关。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公司先后突破了制约氨基酸行业发展的多个关键技术难题。新工艺在节能减排、降低污染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新技术对提升我司系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氨基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我国氨基酸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一个优秀的领头雁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重大的牵引作用!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他先后被授予中国食品工业先进科技带头人、腾飞中国2009年度杰出人物,***省实践科学发展观优秀企业家称号。鉴于他在生物科技保健领域所作出的技术贡献,他被聘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终身会员、***省保健行业协会副秘长、***省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如今的他,不仅仅是环西的领头雁,也是行业的领头雁之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望未来,环西人豪情万丈,有信心在新的征途中,秉成“开拓空间,创造魅力,伟大腾飞”的新理念,奋进,再创佳绩,回报社会!
2011.8.12
(图片共3张)
图片1
***环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环境图
图片2
***环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签约仪式
图片3
产业发言材料范文5
一、活动名称
2012年投资环境说明会
二、目标任务
此次投资环境说明会的目标任务是:抓住招商引资活动活动周的契机,大力宣传我县的产业优势、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港澳台及海外企业家来县考察投资。
三、活动安排
时间:2012年6月7日下午14:30-16:00
地点:大酒店天窗厅
主办:市人民政府
承办:县人民政府
执行承办:县商务局
规模:约50人
出席人员:拟请省、市领导及县商务局、县台办、经开区、向塘开发区、县开放办、汽车产业办、银三角等相关部门领导,邀请的境内外知名企业嘉宾约50人。
四、主要议程
主持人:副县长
议程:
⑴市领导致辞;
⑵县委常委推介;
⑶客商代表发言(2人);
⑷县长讲话。
五、组织机构
为确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特成立本次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县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
办公室下设二个工作组,工作组人员构成及职责如下:
(一)会务组
组长:
联络员:
职责:
1.负责起草领导讲话稿、主持词并送审;
2.负责会议介绍及项目推介的文字材料并送审和幻灯片的制作;
3.负责会议宣传资料的准备与发放;
4.负责与活动周组委会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
5.负责推介会工作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6.负责落实出席说明会的省市领导;
7.负责会议的宣传媒体落实;
8.负责车辆调度、住宿安排等后勤工作;
(二)邀商组
组长:
联络员:
职责:
1.负责整个活动期间的50位客商的邀请;
2.负责落实会议地址和会场布置工作;
3.负责礼品、邀请函、会标、席位卡的准备和发放;
六、工作要求
1、请县各单位指派专人负责客商邀请及项目签约工作,并将联络员(姓名、手机)名单于5月5日前报县商务局。
2、客商邀请以、地区为主。请各单位于5月5日前按照分解表内容格式将参会客商名单报县商务局投资促进科黄江南处
产业发言材料范文6
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计划安排,我和科协的同志们深入我县轴承企业,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对轴承产业中创新平台建设及创新力量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发展现状
轴承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增多。我县轴承企业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研发中心9家,分别为县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滚动轴承研发中心、轴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市科协加强联系,拟建立高端精密轴承协同创新中心。发挥省轴承研究院平台作用,延伸企业服务范围,利用与科技大学、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轴承有限公司合作优势,开展“产、学、研、用”综合服务,推动轴承产业上档升级。轴承研究院组织科技大学和高级技工学校部分教授、实习研究生及轴研院员工对8家企业进行了生产技术指导,提升了10家企业的工艺图纸设计,对15家企业进行标准件的周期检测,为20家企业的轴承磨工工艺和装配检查工工艺进行了提升培训,;为县城40多家轴承企业进行了计量检查培训,培训技术人员523名。定期聘请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何加群教授组织开展系列技术讲座,邀请讲师举办了专题技术讲座。
科技创新力量日趋强大。轴承、轴承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三等奖,诚为轴承引进100多台智能机床进行技术改造。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耐磨损超高速精密圆柱滚子轴承研制”项目获得201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部分轴承企业通过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制和开发了一些市场对路且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少数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没有通过省级认定。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许多轴承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技术创新必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轻技术创新的现象。
2、创新性人才缺乏。人才总数偏少,高层次研发人员更少,对企业技术创新难以支撑。本来县级就很难吸引人才,加上我县大多数轴承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设备及研发环境,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导致引进人才难。
三、推进轴承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继续开展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加快推进、、、、等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认定标准和流程,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要求,支持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力争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轴承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