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范文1
关键词:加强;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修订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修订的必要性
1.市场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原办法实施至今已逾7年,对规范和促进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人员队伍已经扩大到近1400万,会计从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客观上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原办法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实践要求,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方式和免试条件已不能满足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需要。(2)资格证书领取程序和资格调转程序相对繁琐。(3)持证人员信息变更手续比较复杂。(4)学时制管理模式制约了继续教育方式创新。(5)是会计从业资格退出机制没有建立。因此,修订办法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市场信息化的客观需要。
2.明确了会计从业资格实行物质化考试。新《办法》第10条明确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方便考生应考,减少考题泄漏风险,降低考试管理成本,提高考试组织效率,同时,统一全国各地区考试试题的类型和难度,有利于保障考试公平、公正。
3.完善了持证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考试的处罚力度,规定了2年的禁考期。此外,还增加了持证人员不参加继续教育、不进行信息更新的法律责任,规定由会计从业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应当撤销持证人员的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作出给予持证人员会计从业资格决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超越法定职权,作出给予持证人员会计从业资格决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给予持证人员会计从业资格决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对不具备资格或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作出给予持证人员会计从业资格决定的;持证人员以欺骗、贿赂、舞弊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持证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应当注销其会计从业资格: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会计从业资格超过有效期的;会计从业资格被依法吊销的。
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新《办法》共5章37条,主要对以下内容做了调整:一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科目原则上须一次通过。二是明确了会计从业资格实行物质化考试。三是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免试规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自7月起不能享受免考政策,换取从业资格证书同样需要考三门。四是简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领取和调转登记程序。五是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制度。六是引入了学分制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七是简化了持证人员信息变更手续。八是增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遗失、毁损补发的规定。九是建立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定期换证制度。十是对在能力上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会计从业资格要求,但因客观原因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目前仍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如何取得证书作了规定。十一是完善了持证人员相关法律责任。
三、新《办法》对会计从业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新《办法》必将显著影响我国对会计从业人员执业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这一改变尚不甚了解,考生考证通过率下降,会计从业准入门槛提高。各科目考试题型、题量及分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考试难度增大。三科考试科目的客观题部分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新增加的题型部分,其中以《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增加的案例分析题中的不定项选择为首。此外,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客观题中出现了部分关于税法和预算的题目,使得其客观题部分的难度有所增加。另外,用友T3系统考试范围比用友通版有较大改变,其中账目处理模块初始化中添加了辅助核算项目的考点,在日常业务处理中添加了查询记账和查询账簿的考点,在编制报表时增加了定义报表格式和定义报表公式的考点,此外还增加了应收应付、工资核算等模块内容考点。
(2)各科目考试时间减少。根据政策,2013年7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行三科统一一次性通过考试,才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成绩保留时间为6个月。无纸化考试各科目考试时间均由各科目的90分钟或120分钟缩短为60分钟。从一方面要求了考试人员必须十分熟悉会计、经济法和会计电算化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考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操作技能和技巧也有较高要求。
2.深刻领会新《办法》,缩小与原办法的差距,提高考证通过率
(1)采用正规辅导教材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会计从业考证应当使用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最新编写的正规考试辅导教材,尤其是正版教材、真题中附带的软件光盘为考生考前练习新软件提供了较佳的条件。在平时备考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做题的速度,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注意各科目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提升会计信息化操作的水平,尤其一定要熟练掌握用友T3软件中各个业务流程的操作方法。
(2)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在日常学习中,要增加对生活中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联系企业实际进行计算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练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范围的扩大要求会计人员要更注重实际业务操作,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各模块的处理流程。会计从业资格客观题部分的改变则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需有扎实牢固的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计算分析或案例分析题题型就向社会各界传递出了这一信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量增加和考试时间缩短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应变能力、考试能力、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教学必须及时针对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采取相应措施,在日常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大胆创新,着重培养学生识记、计算、操作和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3)加强考前培训管理。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教师及培训机构的管理密切相关,建立师资库,每期培训都选派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优秀教师承担培训任务。定期将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点向社会公开,会计人员自行选择培圳去向,并接受广大学员的检验。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带来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的革命,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能力等一些与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联系紧密的实用技能和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财务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会计从业考试题库改革的重要参照。因此,会计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知识,推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教师导学、学员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在努力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员尽快掌握现代化的学习手段。
(5)建立完善的数据题库。有条件的学校、培训机构可以实行网上测试,通过在网上建立试题、习题数据库,自动生成电子试卷。学生可通过在线进行自我练习或测试的方法。要建立这样的习题、试题数据库,这就要求老师有效积累有关教学资料,在广泛涉猎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出知识的精华展示给学生。
国家财政部通过对新修订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有关内容做出明确规定,是贯彻“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务实举措,体现了建设服务型、高效型政府的工作理念,能够指导会计管理机构做好相关工作,对于加强和促进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强化会计人员管理基础工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修订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广大会计人员要正确认识、高度关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实施,自觉遵守《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共同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2.
[2]孙玉甫.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什么[J].会计研究,2010(06):26-31.
[3]王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对高校会计教学的启示[J].电子技术教育,2012(10):67-69.
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范文2
第一,考生不适应无纸化考试模式。《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采用纸质试题或试卷,从业资格考试形式突然转换成上机考试,学生还不适应。转变为无纸化考试模式后,学生的考试习惯和解题思路都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一些有特殊考试习惯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比如有些学生喜欢边做题边在试卷上做记号,标重点,方便检查,无纸化考试后考试习惯改变,会影响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率。另外,一些考生不能接受上机考试的模式,在电脑屏幕上看试题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会影响考试成绩。
第二,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做题不够细心。体现最明显的是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的考试,题目不难,题量够大,时间较紧,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时间浪费。无纸化考试模式下,一些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考生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误填或漏填答案的情况,再加上长时间在电脑屏幕上答题可能造成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考生难以把握考试重点,进而答错题,影响考试成绩。无纸化考试后,考试体量加大,考试普遍觉得时间较紧,容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的考生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误填或者漏选答案。
第三,受客观环境影响很大。对考证热的影响因素,笔者按照影响程度的强弱先后设置了六个选项,即非常重要、重要、不太重要、一般、不重要、无影响,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在387位被调查者中,将近84%认为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程度达到“重要”以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施无纸化考试形式以来,每一位考生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近两年的命题来看,一是考试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题目的考点由一个向多个扩展,体现了不同知识的互相渗透,通过分析题考核考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考试题型更灵活,内容更细更分散,可以说没有重点可言。另外,有将近8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程度达到“重要”以上;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通过考取证书的种类和多少来评分,评分标准按照证书所处的等级和含金量来定,甚至有些高校要求在校期间必须要拿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有65%以上认为受同学、家长影响的影响程度达到“重要”以上;有27%以下认为培训机构的宣传影响程度在“重要”以上。
第四,细节考题得零分,综合考题得分少。比如,会计基础考试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以及财经法规中五大税种的计算属于细节题;会计基础科目考试的计算分析题考核会计原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得分相对比较困难;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科目考试的案例分析题考核会计职业道德的频率较高,出题形式为不定向选择,比本科目的其他题型难度都要大。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对会计从业无纸化考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端正考试态度,树立一次通过的信心。态度决定成败,应对无纸化考试也是这样的道理。态度不端正,就不会认真去做,终归是不劳无获。在校大学生沟通交流顺畅、及时,但跟风现象也比较普遍,学习方面受其他同学影响也很大。如果通过考试的信心不够坚定或者自制能力不够强,很难一次通过考试,最好与信心坚定的同学一同复习备考。
二要选择考试时机,节约时间和金钱。据调查结果显示,已经通过考试的387名在校生中,参加培训班的费用主要来源是父母的有370人,占95.61%,主要来源是个人兼职收入的有17人,仅占4.39%。如果考生学习完《会计学基础》、《税法》、《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之后报名考试,在临近毕业前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应该是最恰当的时机。因为考生既可以省去参加培训班的费用,又可以省去因拿到证书早而闲置却需要继续教育这方面的成本。所以考生应该根据课程设置情况,选择适当的考试时机。
三要研究备考方法与策略,力求事半功倍。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网络学习是既经济又节省时间的便捷途径,例如网校、论坛等。但是,参加培训班和网校学习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可将其当成把握考试的根本方法。具体方法与策略:(1)会计基础科目:仔细研读教材,重在理解。计算分析题分值高,主要考会计分录(会计科目、借贷方向及金额)、会计报表、银行余额调节表等,会计分录题难度较大,尤其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处置及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应该多做练习题加深理解并最终掌握其实质。(2)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科目:首先通读教材,不要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内容。重点复习预算法律制度,税收征管及五大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支付结算等,案例分析题分值高、综合性强,应重点复习财政法规章节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议考生自己动手做知识结构图,理清章节之间的联系。(3)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基本要求是操作要熟练、细心。该科目主要考核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和工资五大模块,要掌握这些内容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做练习。有条件的考生在参加电算化考试前一定要多进行计算机操作,多在网上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控制考试时间。
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范文3
湖北民族学院校级一般教研项目“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JY02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法对赋予社会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不断优化会计学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在日后考证、就业和职称提升的需要。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