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文范文1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初读课文重视不够,往往存在这样几个误区:首先,把初读课文放在课前预习环节,初读课文等同于预习课文。其次,对初读课文的效果检查不到位,常常是检查生字词后找几个学生分自然段读一遍课文,再提一两个问题就算检查完了。其三,给学生初读课文的时间太少。许多教师重精读训练轻初读课文,在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后就匆匆地进入精读阶段。这样,让初读课文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读完课文就“被”要求进入精读阶段。其四,由于初读课文未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深浅不一。实际上只要初读课文真正按要求去做,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就能自行解决,真正因不懂而提出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学生才会对所学的内容有所期待,激起探究的欲望。最后,初读时要么没有具体要求,要么要求太多。没有具体要求就没有了初读目标,学生会迷失方向,失去阅读的动力;反之,要求太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几件事情,在短时间内只能勉强应付,不可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初读课文要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目标,合理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把握各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确立切实可行的初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增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再增加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对这样的初读目标,我们要注意层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可随意降低或拔高要求,要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的希望和能力。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这一基本要求,看似简单,但要让人人达到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学生读书时总是添字、漏字、读颠倒字;有些长句子学生不会断句,常读破句;有的学生读书时数着字读……针对这些情况,教者要让学生学会大声朗读。古人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学生才会排除杂念,用心读书。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起来了,读书也不会结结巴巴了。如果初读阶段就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就是拔高了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还没有领悟透彻,初读时就很难读出感情。
二、认真预习,扫除障碍
课前预习不是初读课文,它只是初读课文前的准备阶段。如让学生预习生字词,这是为下面的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学生不是零起点的学习,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一年级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让他们课前读准生字的音,应该不是问题。教者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中年级学生已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对生字词的音和形的认识可以放到预习中完成。教者在初读课文时进行检查,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有些长的、拗口的、难断句的句子也是初读课文的一大障碍。如果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就会清楚自己哪些地方读不顺溜,将这些句子抽出来,单独训练。等读通了、读顺了,再去读全文,学生就会觉得读书容易多了。当然,教者要认真研读文本,做到心中有杆秤,称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称出教材的难易之处,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预习检查,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保证时间,训练到位
只有把教材读正确、读通顺,才有深入学习的可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要让学生达到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有时为了极个别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于老师不惜花时间帮他纠正,一遍、两遍、三遍……直到读正确、读通顺为止。这样的训练非常扎实,不搭花架子。而有些教者把初读课文当成走过场,匆匆读一遍就让学生进入繁琐的分析阶段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初读效果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通课文,才能逐项完成相关要求。如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书不读熟就难做到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这些都需要时间做保障,不光要有读书的时间,还要有思考的时间。
四、问题反馈,合作交流
课文范文2
《黄山奇石》课文在义务教育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黄山奇石》作者是佚名的,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来源:文章屋网 )
课文范文3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目的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映入眼帘。朱明远眼睛瞪得大大的,惊讶地说:“哇!这棵大榕树的枝干真是不可计数呀!”这时,赵宗成也跟着凑热闹:“就是嘛,这棵树真的好大。”我们围着大榕树转了几圈,边走边欣赏这棵高耸挺拔的榕树。我抬头看见天空中有一只鸟儿在欢快地飞翔。我一高兴,就冲着它大叫起来。这一叫不要紧,在榕树上休憩的许多鸟儿都飞了出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各种各样、颜色各异的鸟儿聚集在榕树冠顶,展开了花式飞翔的特异功能,一只美丽的画眉鸟还来了个三百六十度旋转飞行,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我兴奋地对大家说:“看完了鸟,咱们一起去《去年的树》那里看看《爬山虎的脚》吧!”大伙异口同声地说:“行,马上动身。”大家说笑着,便离开这里。
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四合院前,只见一位老先生正忙着修剪墙上的爬山虎。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叶圣陶老爷爷。我们很高兴能见到叶圣陶老爷爷,忙上前兴奋地说:“您好!叶爷爷,我们能参观一下您的爬山虎吗?”叶圣陶老爷爷热情地把我们领进门。刚一进大门,我便激动不已地说:“大家快看,门口有只可爱的《猫》在和一只胖嘟嘟的《母鸡》玩耍呢!多有意思呀!”大家被我一说,都走过去看热闹。朱明远纵身一跃,说:“大家快看那棵枣树下面,丰子恺爷爷和老舍爷爷在绘画《观潮》时的精彩画面呢!”大家一拥而上,都去参观去了。后来,叶圣陶老爷爷又给大家讲了《小木偶的故事》:“一个巨人走了过来,对小木偶说:‘你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小木偶眨眨眼睛,肯定地说:‘幸福是靠劳动和真诚善良的心换来的……’”大家听得入了神。我疑惑不解地问:“幸福真的是这样吗?”大家笑着说:“那是当然喽!”哈哈哈,大家仰头笑开了花。
今天玩得真痛快,下次我们约定去《雅鲁藏布大峡谷》玩一通,还要在《长城》上拍照留念,完成我的梦想――不到长城非好汉!
【指导老师:闫海红】
课文范文4
哎!今天的语文作业里又要背课文了,要知道背课文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可是,我也没有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背。妈妈对我说:“你先读个三、五遍,然后分段,一段一段地背,如果这一段比较长,你又背不下来的话,那就分句背,最后,再连起来背就行了。”于是,我就按照妈妈的方法开始背了,可是,那些讨厌的文字,就是不肯跳到我的大脑里去。我花了好长时间,我都记不住。于是,妈妈又对我说:“你一定要理解课文,不能死记硬背的,如果是死记硬背的话,即便你现在记住了,等一会儿,也要忘记的。”
可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就是怎么记也记不住,这些讨人厌的文字!
课文范文5
一、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即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间的联系与整合。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段学习提示,努力挖掘学习提示的引领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然后,在这个大框架的建构下再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开展字词句的学习和感悟。
二、 充分挖掘单元主题资源,促进课堂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互补
略读课文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文本补白、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一要适时穿插拓展内容——可以在课前安排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可以在课中结合相关段落的教学进行,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二要灵活安排拓展形式——拓展训练的安排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如举办班团主题活动、辩论会、讨论会等;三要拓宽阅读时空,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学习、学会略读方法。
三、 课题质疑,整体感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信息的高度浓缩,或直露或暗蕴着文章的主旨。学习略读课文从课题质疑入手,可有效将编者预设的提示与学生的年龄、认知实际有效结合,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认知世界的真实需求,是探究新知的动力。教学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筛选出具有共性、最符合教材提示内容、最富求异创新思维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质疑开始,带着浓浓的阅读期待快速进入文本的学习。
四、 删繁就简,提炼主题
用简单的方式把复杂的东西教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略读课文教学应该做到“删繁就简”,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有一个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落实单元中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为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教师只要抓住文本的主要情节,花不同的时间处理明线、暗线的关系,花大力气去提炼主题,在深入钻研文本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尽显略读课文教学“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之美。
五、 捕捉重点,细节饱满
虽说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何去捕捉教学重点,在“简”中突出“精”呢?教师不妨从单元导语入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主题单元前都有导语。导语就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建立起学习内容与情感的关联;导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导语中找教学的突破口。
六、 自读自悟,精当点拨
课文范文6
这段话准确地说明了不少考生的作文现状―――内容空洞,缺乏丰富的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的贫乏,是令不少老师、同学头疼的大问题。如何积累素材?我们强调多读课外书、多注意观察生活、多了解和思考时事,这些诚然不错,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身边最简捷的一条途径―――仔细阅读课文。
初一到高三的12本语文书,其实就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宝库。这里有优美的语言,有精彩的情节,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历史知识,有风土人情……只要你稍微回顾一下,稍微挖掘一番,就能找到可以运用的许多鲜活的材料。
熟读课本,通过联想对应,可以让你快速地搜索到需要的素材。
比如,要论证清正廉洁,可以联想到《记王忠肃公翱事》;要论证身居要位而以勤俭为本,可以运用《训俭示康》中的司马光父子的例子;要论证以大局为重,可以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荆请罪……可以说,几乎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恰当的素材。
不仅如此,熟读课本,还可以把论证同一话题的课文贯穿起来,从而使素材更为丰富。
比如,要谈论“守住精神的家园”这个话题,课本中不吃“嗟来之食”的齐人(《鱼,我所欲也》);忠君爱国,宁死也不同流合污的屈原(《屈原列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为民请命的“五君子”(《五人墓碑记》)……都是很实用的素材。
以上仅仅是联想、归纳课本中现成的材料;实际上,不少课文如果你联系实际深入、辩证思考的话,就会常读常新,会有更多的收获。
比如从《游褒禅山记》中,我们可以撷取“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观点,用以证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但如果联系作者、联系时代,我们还可以思考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游褒禅山记》中,在实现成功的“物”“志”“力”三者之中,作者尤其强调“志”。“尽吾志”的思想深深影响了王安石,在后来的改革变法中,尽管阻力重重,屡遭打击,“物”“力”皆不备,但他矢志不渝,永不言败,这种精神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奔走遥相呼应,永远成为指引我们创业奋进的路标。
如果再进一步辩证思考一下: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真如王安石所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只要“尽志”就可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