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类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类专业范文1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企业对机械类型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中职教育中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中职机械专业中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多年中职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要从实践教学内容出发,以企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不断优化实践内容,引入实践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坚实基础课程够用、必备的原则,提高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对传统的重要课程进行精简、合并,构造出科学、合理、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其次,中职机械类专业要不断优化各个理论课程中的课外实践项目,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验、演示、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强化,并学会一些最基本的技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增强实践教学的复合性
中职机械类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实训教学的复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中职机械类专业要根据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拓宽专业技能,除了对学生的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与专业技能相联系的能力,如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等。另一方面,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地位,通过课题研究和产品生产,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知识,并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毕业实习、实训实习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在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促进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模拟式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认真思考,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在教学中主动学习和探索,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和个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技术,利用视频资料、电子教案、光盘、课件、模拟软件等各种新媒体形式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四、教会学生实践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系统的实践方法,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实践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明确每一个具体实践环节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听讲与记录,认真观察和记住方法,善于分析和总结经验,不断掌握实践方法和内容,及时改进实践中的不足,提高实践技能。当然,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还应该在顶岗实习和实际操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创造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机械技术水平,并积累实践经验,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总之,在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校与教师应该优化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法,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瑛男.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2]庞荫铭.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3]彭三河.关于“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机械类专业范文2
关键词:高职机械 实践教学 必然趋势 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能够与科技和生产操作人员正常交流,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操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企业内部技术性岗位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工艺、产品的智能成分少和技术含量低,高技术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意义重大。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高职教学特色、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理论,应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素质,就业后应能尽快上岗。所以,实践教学是实施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其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相关综合实践能力与机械工程素质。
整体教学体系采用“前后两段式”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与此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结构体系,由实践系列、实训实、综合训练系列三部分构成。各个系列的实践性环节都融人了实践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部分显性实践环节和隐性实践环节。实验系列由基础课程与基本素质课程(如物理、制图、社会实践)组成。它一般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相应课程理论教学的中间或结束后进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中级阶段;综合训练系列由岗位群基础课课程设计,它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通过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来完成。完成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来完成。
二、实践技能教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形成的必然趋势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同时也是理论的再证明,而理论应该在一定高度上指导实践。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为企业直接创造财富或利润。任何一个企业“利润”就是其生命,“效率”就是其基本。根据这种情况,高职机械类的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职业技术学院也要突出职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将实践技能练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一) 加强实践性教学
1.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就业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学生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及时补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每个环节完成的艰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懂得各种知识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积极利用Internet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CAI课件室等先进设备来开发实践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强化技能训练。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知识讲座、口语、听力、技能大赛等活动。为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系列化。内容要讲究健康,积极向上;要紧密联系本专业的课程进度和特点,及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2.活动制度化。要为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制度,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的达到活动的目的。
3.程序规范化。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在搞活动前,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纳入计划,使第二课堂活动按计划、按秩序进行。
4.活动群众化。要做好宜传和引导工作,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开发
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
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基地,如车间、实验室等给学生实习的空间和舞台,使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为走出校园打好基础。校外实习基地以就近、实际为原则,根据机械专业的特点,来开发一批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或公司。如机械加工厂,自动化加工企业、维修部等,与这些企业,公司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签定合同,明确职责,履行手续。每年按计划、按比例进行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这样不仅给企业和公司带来了效益,节约了资金,而且有利于学生吸取经验,提高能力,达到了实践的目的和效果。
四、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培养一名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并不是一件易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实习的主体。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以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来培养学生,学生则通过接受教师的传授和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获得知识,从而具备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笔者在多年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紧紧抓住“知、熟、巧”这三部曲,并将其贯穿到整个实习教学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知
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学过书本理论知识,对机器类型、结构、工作原理等已有初步认识,由于未接触过实物,对上述知识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认识阶段,因此,除了要求学生重温已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实习前要学生注意生产实习的安全及应注意的事项。若想加深学生对机械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有关的制造厂或修理厂进行见习,了解基本情况,增长见识,以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个阶段,实习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实习的内容,向学生提出实习的要求,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具和机具,要求学生注意有关事项,最后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讲解,并在现场巡回指导。
(二)熟
在学生“知”道了最基本的拆装、加工实习后,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方面下功夫,不仅要求正确、规范拆装、操作,达到技术要求,还要在操作的熟悉程度和时间上有所要求。在这过程当中,由于是重复了第一阶段的实习教学内容,学生会对实习有厌倦的心理,不想再动手操作;针对这种现象,实习教师就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通过测验、个人和小组之间的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掌握理解专业技能熟练情况,进行反复多次的操作训练,才能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熟能生“巧”的实习阶段。
(三)巧
最后这一阶段的实习尤为重要:在熟练掌握前两个阶段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巧妙运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结合工厂生产,取一些生产图纸让学生加工,实现了教、学、做相结合的引探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实习,学生可以达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
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实践教学计划与学分制管理、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是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格式要求规范统一,应包括实践性质、实践目的、实践内容与要求、建议实践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和有关说明等内容。
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要与“双证书”教育接轨。要与实践基地建设配套,改革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采用学院统一管理和系(部)分工负责的“专管共用”的管理模式,学院统筹规划总体布局、管理公共职业环境及以技术基础为主的院内实践基地,系级管理专业大类的专业实践基地,做到资源共享,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实习室,便于机械相关技术的集成和实践基地的综合,有利于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
自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以来,“学会学习”已成为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学习”作为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日本电气工业技术短期大学在“教育的基本方针”中明确提出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会怎么学”,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不是单纯获得知识,而是如何把学到的信息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如何掌握这样的能力和技能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和全面应用能力,日本学校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开发了一种十分结合实际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新技术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他们认为受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有高深的知识,并应具有准确的实践创造能力和全面应用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要围绕课题进行设计。制作直到考评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能力;设计、应用能力及创造性;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机械人才。
参考文献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7
机械类专业范文3
集团化办园是由我国名校引领,国家政府支持,统一管理,在信息、师资等方面共享资源,集团化办园背景下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创造性、多样性的专业技术人才,当然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资源共享的意愿性不强、集团内部没有相应的制度、缺少推动集团化发展的责任主体,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参考相应的文献和实地的访谈,分析和总结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推动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贡献力量。
1集团化办学的概念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全国高校之间资源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名校教育资源最大化,以职业教育为基础,各个著名高等院校引领,政府大力支持下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在办学制度上,以公立院校为主体,在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下,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法,有政府指导,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组建的新型教育结构,一般情况下依托知名院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内涵是面向社会引入新的投资者,以政府为主导,使得高职院校的产权结构不在单一,变得多样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2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2.1机械类技术工人的稀缺
企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现有的劳动技术性人才的基本素质不能满足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企业需要大量的高技术机械类人才,对企业进行整改,满足工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够弥补个别院校的资源短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机械类技术工人稀缺的情况下,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是必要的。
2.2破解资源不均衡的局面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不同区域的院校、不同职业的院校、以及高职学校内部的资源都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很多省高职类院校仅仅设置在某些市县内,区域化很明显,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这与我国的教育政策不符,另外,有的机械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学设备短缺,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设备空闲,设备利用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共享能够很好的满足各大高职院校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2.3集团化办园背景下的资源共享
20世纪70年代,为了平衡优质和普及教育两种情况,提出了集团化办园的教育模式,根本目的在于利用集团化的特点,使得各大院校的资源能够共享,近几年来,很多省份开始探索集团化教学,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作为办园的目标,另外集团化的办园理念与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向逐渐趋同。
3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首先,在集团化办园背景下,优质院校的资源共享,能够为教育落后的学校带来提升的空间,另外高职院校之间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碰撞,会带来新的教育方式,这种分享的模式会使集团内的每个学校都能得到提高。其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各个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方便的条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使得集团内的教育信息、教学内容等及时的传递,校园网的搭建使得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4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缺乏共享意识
集团化办园中会有一些优质的高职院校,他们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被认为是领军人物,这些院校的设备齐全,师资雄厚、管理完善、科研水平较高、资金充足,这种从领头院校向资源稀缺的普通院校单向的输出资源,使他们的热情不高,没有在集团化情况下给自己的院校带来实质性的效果,另外一方面,资源丰厚的院校在满足自己教育发展的前提下,把剩余的资源共享出来,而这些剩余的资源并不一定是资源稀缺院校所稀缺的,这种情况下也使得共享意识低迷。
4.2缺少责任主体
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尝试集团化办园,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的权责不清晰,权责分配不明确,使得管理集团的责任被推来推去,这种情况下难以发挥集团的真正作用,各项专职的工作落实不到位,相关岗位无人管理等,在没有责任主体的情况下,各项问题频繁出现缺无人解决。
4.3集团内部缺少资源共享的制度
机械类专业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课程,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集团化办园的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的教育有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处于集团化办学的初期阶段,各项措施没有贯彻到位,同时也缺少相应的资源共享制度,各项保障亟需完善和建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知教育的公益性和开放性,对于教育资源的制度要积极的配合,提出合理的建议完善相关措施,这其中也有政府的责任,使得资源共享制度没有完善到位。
4.4集团内部没有形成合力
集团化办园的模式已经逐渐的成熟,那么各个院校和利益共同体之间要形成合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如果没有形成合力,每个部门之间的方向不一致,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就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质效果,甚至出现反作用,优质的院校资源不断地流失、企业没有得到利益、国家政策支持没有实际效果、资源匮乏的院校在管理和制度上收到了约束,教学质量没有显著的提高,他们之间没有利益的共同点,使得集团内部没有凝聚力。
5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
5.1明确责任主体,高效利用资源共享平台
要想建设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就要充分利用集团化的优势,明确责任主体,权责分明。集团办园的责任应该由政府部门和集团理事会共同承担,在教学方面上主要由各大高职院校来管理,政府为各院校提供各种资源和制度的保证,集团提高院校的管理水平和质量,确保各方面都有责任的主体,来积极的落实相关的制度和目标,集团理事会应充分利用其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双重身份,切实的了解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困难,并及时的告知政府和董事会,研究制定出相关决策。另外还要有大局意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自己办学的目的,借助自己的管理经验,引领各大高职院校在机械化类专业的发展,并且秉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5.2健全资源共享制度
机械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专业的技术能力,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开放、共享、绿色、发展、协同”,建立健全资源共享的相关制度有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使得我们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没有共享制度的集团化办学,会阻碍资源共享工作的进行,当然相关制度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完成,包括财政的开支、人员的分配、机构的编制以及各种保障等,健全资源共享制度是规范和引导机械类专业向前发展的保障。
5.3建设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的建立需要不断地相互了解,找到各自的利益共同点,才能使集团长期生存发展下去,政府的利益目的在于政绩和机械类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企业的目的在于盈利和机械类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各大院校的目的在于就业率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三方面的分析,他们都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附加其他的利益,上级管理部门要体谅其工作难处,不仅要从精神上对其付出予以支持和肯定,而且要加大保障其工作运转的投入,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予以政策制度和管理权限的支持,使其能放手开展工作。综上所述,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完善,资源的开放、共享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提升点,针对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和集团要正视各种问题,分析研究总结相应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劲松.张纯华.陈渝等.集团化办园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以贵州省集团化办园为例[J].职业教育,2016(09).
[2]刘蕊.王岳喜.张云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04).
[3]郑通.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艺术设计专业“专接本”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J].大众文艺,2012(24).
机械类专业范文4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改革建设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在时代背景的不断促进下,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环境得到了巨大的变革与完善。作为人们出行居家必备的现代交通工具,汽车逐渐从高档享受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当代国内车企在不断扩充汽车品牌打造、扩大现代汽车高科技含量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对国内老工业产业的有力振兴与推动。在市场逐渐火热汽车制造与销售行业的刺激大,大量从高职院校毕业的优秀在校生走入了这些企业,并利用高职院校多年所学实现了价值的实现。然而,国内环境的不断改善、国际产品的争相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汽车行业内部的竞争激烈程度,给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于之相对口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断契合时代背景稳步推动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将十分具有实践意义与价值。
2汽车制造业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汽车制造业拥有较为复杂的多工序产业链,从而也就对拥有不同技术的专业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高职机械类专业作为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的人才基地,其为汽车制造行业每个生产加工作业链劳动力的补充带来巨大帮助。为此,在本部分笔者将结合汽车制造业产业链构造,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汽车产业链可以划分为汽车工业设计、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装配与调试、汽车营销、汽车维修与保养。针对汽车工业设计与零部件制造产业而言,其主要从事对现有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成型制造,以及使用机械进行冲压成型、注塑成型等制造环境。在此过程当中,会机械专业数控技术分支、模具与制造专业分支的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并在实践工作环节充当数控程序员、产品与磨具设计员、机械加工工艺员等岗位。针对汽车装配、调试、销售、保养等产业而言,其主要从事对称车身焊接、汽车装配、设备检修、零部件替换等门类的工作,从而对机械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分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分支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分支提出了大量需求,并在实践工作环境充当焊接操作员、焊接工艺编制员、整车检修员、生产线维护员、机电设备维修员等岗位。
3对接汽车制造业促进高职机械类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途径
在上文当中笔者结合汽车制造行业实践工作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应用进行了对接研究,能够发现机械类专业能够适应汽车制造业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面对机械类专业的巨大需求契机背景下,加强对口适配策略研究,使现代高职人才与企业能够相互匹配找到最好的对方。在本部分笔者将提出些许有利于对接专业与企业的实践对策。第一,校企合作,搭建高校实训平台。随着国内高校年度培养人才数量的逐渐增加,使当前国内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才逐渐增多,从而极大地拉近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一良好的高校发展态势,国内机械专业高职院校应增强对校企之间的合作,不断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对外资源的吸收,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及其实践经验,为高职机械类专业院校学生打造良好的高校实训平台。可以采用在高校内部建立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的形式,为每个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安排恰当的社会汽车制造业企业导师,使其能够不断利用日常的实践环境学习增进对专业的了解,并为今后更好的选择岗位、过渡初入社会阶段带来巨大帮助。第二,互通有无,增进高校企业合作。当前国内汽车制造行业逐渐出现了招工难问题,高职院校也逐渐了学生就业率较难提升的困难。两者之间存在的这一矛盾性问题,在于两者之间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为了不断使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对接社会人才缺口较大的汽车制造行业,就应当逐渐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拉近双方距离、互通有无。除了直接针对学生的平台打造之外,还可以利用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为学校导师、教师等形式,使社会企业了解到校园人才培养的机制,并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使高职院校学生逐渐明确自身专业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从而能够在既营造汽车制造业良好学术氛围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这一行业的人才整体层次,为该行业的国际化竞争发展带来帮助。
4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汽车制造业的极大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当代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多样化、更新速度快等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逐渐从对物质资源的占据转变为了对高科技的灵活使用与市场优良战略的制定上。而作为现代高职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将能够利用多年的所学、所知及所具备的优良素质为这一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且,利用国内汽车制造行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也可把握时代契机,借助市场的春风实现现有高校内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本文中笔者在对国内汽车制造行业进行简要的分析后,对该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有利于促进高校与汽车制造业对接的人才培养策略。谨此希望能够利用本文的研究,使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际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并能利用自身所学、所知为国内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金燕.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技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4,(30).
机械类专业范文5
摘要:针对一体化教学改革需求,本文从实际培养方式方法入手,对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尤其是从院校到院校类的一体化教师培养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师 教学工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越来越准确,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职业技能及素养要求也更高。由此对应的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和理念已经呈现疲态,开始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必然,对应于一体化教学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便显得尤为突出,技工学校的教师从传统模式向一体化教师的转变就显得更加关键和紧迫。
一、一体化教学改革状况
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各个院校都在一体化课改上形成高度一致的认同和重视,积极探寻新方法,实现现代技工教育方法的新突破。各个职业院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其中有些改革发起的较早的学校,已经形成规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一体化课改方案,并且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些院校还处于摸索、学习、逐步推进的改革阶段。笔者所在学院目前也在积极探寻和推进一体化课改,并在机械类专业全面推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和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需求
一体化教师的标准与要求:理想中的一体化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融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整合。同时根据一体化教师按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将一体化教师按照教学能力分为三级、二级、一级三个等级,标准依次递进,高级别能力要求涵盖低级别能力要求。
全国各大职业类院校都在积极推进一体化课改,尤其是学院机械专业有较好的基础,在实现典型工作任务提取的对象上更容易和真实地实现,以任务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更加容易实现,目前机械类课程多数都进行了一体化课改。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的单纯理论型或者单纯的实操型教师的需求量将慢慢缩减,对一体化教师的需求量快速增大,目前笔者学院机械类教师要求90%以上为一体化教师。
三、培养途径研究
院校在进行一体化课改的进程中,一个棘手的难点就是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问题。各个学校教师的来源有不同的途径,综合起来教师的引进大概有两个途径:从院校毕业后直接通过招聘等形式引进到学校的教师,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被引进到学校的教师。而对应的需要培训的层次又会因为在职在岗的不同分为大概三个类别:院校新引入到院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企业新引入到院校的一体化教师培养,院校现有的在职教师的一体化教师培养。而在这三类中由于从院校新引入到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企业经历几近空白,培训的急迫程度最高,培养的难度最大,笔者着重对这类教师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
1.参与各类人社部、省、市级一体化培训班
人社部通过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认知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示范性高端培训,为快速培养出一批专业化、高素质、高技能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保障。参与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教师培训和各类省市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可以面对面向视野开阔的专家学者学习,可以直接与个体差异较大的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如何更加完美地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把握课堂尺度;通过案例教学与专家的独特视角剖析,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各个步骤如何在课堂中贯穿和发挥良好效果;最终通过培训使这些一体化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能够对一体化教学有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合理实施一体化教学环节,最终从专业教师向全面的一体化教师发展。
2.企业锻炼,跟岗学习
根据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对应技工院校专业教师必须熟知其所授专业知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要对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非常了解,因此进行企业实践活动是获取这方面信息的最好途径,在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也是补充、更新教师知识的有效途径。学院目前在教师培训中效果比较好的有两种:一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教师进企业锻炼学习;二是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注重校企合作中进行一体化教师培养。
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现场观摩、交流研讨、顶岗锻炼、专题学习等方式开展现代师徒制学习,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在企业这个前沿阵地现场学习、拓展视野、丰富专业知识。通过利用寒暑假的企业锻炼和学习,教师亲眼所见,亲身参与,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企业当今的先进理念和工艺知识,更新自身知识。并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提取更多新鲜的素材,为典型工作任务积累更多更新鲜的载体。在此过程中,理论教学教师可以快速有效地增长实践经验,为进行一体化奠定基础。
引入“教学工厂”模式,在校内按照工厂真实场景模拟建设教学工厂,可以将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到工厂的氛围,以工厂的真实产品作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任务来制定学习任务和内容,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扮演一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通过接单、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检测、出货等环节设计教学,实施和组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按照一个准职业人要求自己,现场参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锻炼和丰富实践经验和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对一体化教学开展和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个双重的促进。
3.参与各类教研教改
参与教研教改活动,教师间可以学习和交流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深化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培养教师教学能力,还能在交流中突破固有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视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4.技能竞赛大比武,重塑知识结构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加强知识与技术交流,学习同行先进技术和经验,展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推动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无论是世界技能大赛还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都对团队和选手在理论知识、设计、加工、装配、工量具使用、检测等方面专业知识提出严格的要求,在集训过程中本身就是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理论、实操能力的再造。通过选拔学院教师和学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按照大赛的标准要求训练教师与学生选手,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做法,借鉴企业先进工艺,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这对教师团队是一种回炉与历练。在学院师生选手每次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教师团队的巨大进步,通过学习与培训培养出一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一体化教师团队,并通过这些教师的影响和辐射,带动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四、培养效果与结论
机械类专业范文6
摘要:本文探讨了机械类专业以教学产品为建设载体,“校中厂”建设模式改革的措施与手段,提出要结合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强化制度与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校中厂 建设模式
课 题:本课题来源于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课题名称《机械类专业校中厂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批准号:JG14EB012。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学院被列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按照“校中厂”的模式对这一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做法如下。
一、大力研发教学产品,作为实习实训的载体
结合机电工程系现有的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特点,按照“引产入教、双证融通、四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充分的本区域船舶制造与配套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论证和分析,依托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工程技术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在现有的船用平肩接头、船用螺纹接头、法兰盘等三种典型实训教学产品的基础上,我们针对数控技术、船机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进一步开发出船舶救生设备轴承座、船用导缆孔座销轴、船用注油器本体等教学产品;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发出扳手、仪表盒、泳装衣挂、T形丝母、模具垫块等教学产品;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将CA6140车床装调维修、空气压缩机常见故障检修等内容开发为教学产品。各教学产品不仅能够覆盖本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点,同时通过教学产品的生产将各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工过程涵盖了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加工、普通机床加工、线切割机床加工等多个领域,所用加工设备通用性好,工艺难度适中。各专业间彼此配合,一同完成教学产品各工序的生产实训全过程。
二、强化“校中厂”制度建设
我们按照建设“校中厂”的原则,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保障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协调发展。为模拟真实企业生产的流程,制定了《机电工程系产学结合生产操作流程》《产学结合加工件流程跟进单》《产学结合工时定额》等文件及制度。制定并实施《机电工程系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全面实行“6S”管理,各实训中心与实训室制定了本部门管理制度与设备操作规范。制定了《校内实训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人员与设备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实训中心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学生损坏设备要填写《设备维修申报表》,并及时进行维修,保证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落实《机电工程系学生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在实习前要签订《机电工程系校内实习安全保证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改革实训教学内容与手段,实现工学结合
我们将教学产品所蕴含的知识点、技能点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以讲授,并在学生实训中将该教学产品作为实训类的零件,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以教学产品船用平肩接头为例,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中就以该零件为载体,讲授数控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方法。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按照工序完成该零件加工的全过程。针对泳装衣挂等模具类的教学产品,模具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的模具设计,机制、数控专业的学生完成开模制造,最后模具专业的学生利用注塑机完成成品加工。由此以教学产品为纽带,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进行了课程开发,将相应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要点与操作技能分散细化到学习情境与学习项目中。探索体现岗位专业能力的学生学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以过程考核为主,综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专业能力考核为中心,采取理论笔试、技能考核、项目测试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
四、改革“校中厂”运行模式,提高专业整体实力